CN214174769U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174769U CN214174769U CN202120299001.6U CN202120299001U CN214174769U CN 214174769 U CN214174769 U CN 214174769U CN 202120299001 U CN202120299001 U CN 202120299001U CN 214174769 U CN214174769 U CN 2141747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electrode
- electrode
- substrate
- liquid crystal
- tou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10000002858 crystal cel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224 prote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750 UV prote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3 yel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第二液晶盒位于第一液晶盒的出光侧;第三基板靠近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控制电极,第一控制电极与第一视角控制信号端电连接;第四基板靠近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控制电极、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虚拟触控电极,虚拟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同层绝缘设置;第二控制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保证触控电极设置于液晶盒内时的触控功能正常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屏应用日渐广阔亦多元化,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屏日渐普及。且近年来,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具有防窥效果的宽窄视角可切换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需求越来越多。
为实现防窥效果,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常采取设置两组液晶盒的方案,两组液晶盒包括实现显示的第一液晶盒和实现宽窄视角切换的第二液晶盒,第二液晶盒位于第一液晶盒的出光侧。同时,为实现触控功能,现有的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液晶显示面板常采取将触控电极设置于第二液晶盒内的方案,以避免增加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
但是,由于第二液晶盒内用于控制宽窄视角切换的控制电极通常为一整面的电极,控制电极与触控电极之间将会存在较大的电容,导致触控功能失效。
如图1所示的一种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液晶盒2位于第一液晶盒1的出光侧,第二液晶盒2的上基板设置有触控驱动电极03和触控感应电极04,用于实现触控功能,第二液晶盒2的上基板和下基板还分别设置有上基板控制电极05和下基板控制电极06,通过控制对上基板控制电极05和下基板控制电极06施加的视角控制信号,可以实现宽窄视角切换功能。通常,上基板控制电极05和下基板控制电极06均为整面电极,尤其上基板控制电极05距离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03和触控感应电极04)较近,两者的电容值较大,容易导致触控功能失效。例如,上基板控制电极05与触控驱动电极03较近,会屏蔽触控驱动电极03和触控感应电极04之间的电场,从触控驱动电极03往外发射的电力线受上基板控制电极05影响,造成触控感应电极04无法接受信号,导致触控功能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以保证触控电极设置于液晶盒内时的触控功能正常使用。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第二液晶盒包括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位于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第二液晶盒位于第一液晶盒的出光侧;
第三基板靠近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控制电极,第一控制电极与第一视角控制信号端电连接;
第四基板靠近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控制电极、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虚拟触控电极,第二控制电极与第二视角控制信号端电连接;
虚拟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同层绝缘设置;
第二控制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条,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条,虚拟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和多个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第二控制电极包括多个控制电极条;
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条以及多个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条之间,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条以及多个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且均平行于第四基板所在平面;
多个控制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一控制电极条,第一控制电极条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条之间;和/或,
多个控制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二控制电极条,第二控制电极条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
可选的,第一控制电极条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二触控电极条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
第二控制电极条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条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条包括第一网格金属线,第二触控电极条包括第二网格金属线,第一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二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部分交叠;
第四基板靠近第二液晶层一侧还设置有虚拟控制电极,虚拟控制电极与第二控制电极绝缘设置,虚拟控制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网格金属线和/或第二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第一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二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具有交叠部分,虚拟控制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交叠部分不交叠。
可选的,第一控制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一垂直投影与第二控制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二垂直投影交叠,且第一垂直投影的形状与第二垂直投影的形状一致。
可选的,第一控制电极条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接触;
第二控制电极条与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接触。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设置有第一光学胶层,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远离第四基板的一者靠近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光学胶层。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块,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一连接部分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块,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二连接部分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同层绝缘设置,第一连接部分或第二连接部分与第一触控电极块同层设置;
虚拟触控电极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之间的间隙区域;第二控制电极与虚拟触控电极接触。
可选的,第一控制电极和第二控制电极为透明电极;
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一方面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
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液晶显示面板非出光侧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控制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可以避免第二控制电极屏蔽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控制电极之间的电场,从而可以保证触控功能正常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虚拟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同层绝缘设置,还可以改善显示均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控制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控制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控制电极和第二控制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3-触控驱动电极;04-触控感应电极;05-上基板控制电极;06-下基板控制电极;100-液晶显示面板;101-第一光学胶层;102-第二光学胶层;1-第一液晶盒;11-第一基板;12-第二基板;13-第一液晶层;2-第二液晶盒;21-第三基板;22-第四基板;23-第二液晶层;3-第一控制电极;4-第二控制电极;41-第一控制电极条;411-第一开口;42-第二控制电极条;421-第二开口;43-虚拟控制电极;431-交叠部分;5-第一触控电极;51-第一触控电极条;52-第一触控电极块;501-第一连接部分;6-第二触控电极;61-第二触控电极条;62-第二触控电极块;601-第二连接部分;7-第一虚拟触控电极;71-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8-第二虚拟触控电极;81-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9-虚拟触控电极;200-背光模组;1000-液晶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液晶盒1和第二液晶盒2,第一液晶盒1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13,第二液晶盒2包括第三基板21、第四基板22以及位于第三基板21和第四基板22之间的第二液晶层23,第二液晶盒2位于第一液晶盒1的出光侧,第三基板21靠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控制电极3,第一控制电极3与第一视角控制信号端电连接(未示出);第四基板22靠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控制电极4、第一触控电极5、第二触控电极6和虚拟触控电极,第二控制电极4与第二视角控制信号端电连接(未示出);虚拟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5和/或第二触控电极6同层绝缘设置;第二控制电极4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其中,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可以分别为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以构成互容触控模式。具体的,第一触控电极5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6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5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6为触控驱动电极。其中,触控驱动电极用于接收触控驱动信号,触控感应电极用于感测触控位置并输出触控感应信号。
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例如可以采取以下设置方式形成互容式触控电极。其一,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3,可选第一触控电极5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条51,第二触控电极6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条6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条5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条61异层绝缘交叉设置。其二,可选第一触控电极5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块,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一连接部分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6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块,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二连接部分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同层绝缘设置,第一连接部分或第二连接部分与第一触控电极块同层设置。后续主要以第一触控电极5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条61,第二触控电极6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条62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虚拟触控电极用于改善显示均一性。示例性的,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通常可以由网格状的金属线构成,如此,可以避免金属遮光而影响显示,还可以提高触控精度。为了避免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的金属线造成显示画面中出现明显的条纹状,可以在第一触控电极5和/或第二触控电极6的间隙区域设置虚拟触控电极,以改善显示均一性。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该虚拟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虚拟触控电极7和第二虚拟触控电极8,第一虚拟触控电极7设置于第一触控电极5的间隙区域内,第二虚拟触控电极8设置于第二触控电极6的间隙区域内。
除上述触控功能以外,第二液晶盒2还用于实现宽窄视角切换功能。通过将第一控制电极3与第一视角控制信号端电连接,将第二控制电极4与第二视角控制信号端电连接,可以根据第一视角控制信号端的第一视角控制信号和第二视角控制信号端的第二视角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控制电极3和第二控制电极4之间的电场,进而控制第二液晶层23内液晶分子的状态,实现宽窄视角的切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设置第一视角控制信号和第二视角控制信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由于触控功能基于触控驱动电极(例如第一触控电极5)和触控感应电极(例如第二触控电极6)之间形成的电容实现,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控制电极(尤其第四基板22靠近第二液晶层23一侧的控制电极)为一整面而导致触控功能失效的情况,本实施例设置第二控制电极4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如此,第二控制电极4不会屏蔽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场,因而可以保证触控功能正常使用。
示例性的,图2以第二控制电极4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7接触且与第一触控电极5绝缘设置,并且第二控制电极4还与第二虚拟触控电极8接触且与第二触控电极6绝缘设置为例进行示意,此时,不仅可以使第二控制电极4与第一控制电极3之间有较大的正对面积,保证第一控制电极3与第二控制电极4之间的电场,降低对宽窄视角切换功能的影响;还可以避免增大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控制电极4还可以设置于其他的膜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只要保证第二控制电极4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即可。
可选的,第一控制电极3和第二控制电极4为透明电极,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控制电极3与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之间的距离较大,对触控功能的影响较小,因此,第一控制电极3仍可以为一整面的透明电极,如此,可以减少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电极3的形状也可以参照第二控制电极4在第三基板21上的垂直投影形状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计第一控制电极3的形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一液晶盒1中的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22可以分别为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自行设计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的结构,在此不作过多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控制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可以避免第二控制电极屏蔽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控制电极之间的电场,从而可以保证触控功能正常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虚拟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同层绝缘设置,还可以改善显示均一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对第二液晶盒中的第一/二触控电极、虚拟触控电极以及第一/二控制电极的结构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首先,以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为异层绝缘交叉设置的条状电极为例进行说明。
可选的,参见图3,第一触控电极5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条51,第二触控电极6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条61,虚拟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和多个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第二控制电极4包括多个控制电极条;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条51以及多个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条51之间,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条61以及多个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条61之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且均平行于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多个控制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一控制电极条41,第一控制电极条41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条51之间;和/或,多个控制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二控制电极条42,第二控制电极条42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条61之间。
示例性的,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和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也可以为网格状的金属线,而且,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与第一触控电极条51可以在同一工艺中制备,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61可以在同一工艺中制备。可以理解的,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和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不接收或发送任何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图3仅以虚拟触控电极同时包括多个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和多个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虚拟触控电极可以仅包括多个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或者还可以仅包括多个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图3以第二控制电极4包括多个第一控制电极条4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42为例进行示意。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条5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条61交叉设置,以形成互容触控模式。参见图2和图3,第一控制电极条41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接触,两者均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条51之间的间隔区,同样地,第二控制电极条42与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接触,两者均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条61之间的间隔区。如此,第二控制电极4不会屏蔽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之间的电场,因而可以保证触控功能正常使用。
具体的,构成第二控制电极4的控制电极条,如图3所示第一控制电极条4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42电连接并与驱动芯片IC电连接,以接收第二视角控制信号。第一触控电极条51和第二触控电极条61分别与驱动芯片IC电连接,以实现触控功能。
进一步地,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触控电极条51(触控驱动电极)与设置于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处的第二控制电极条42垂直投影交叠(如图3中区域A),两者之间会产生寄生电容,虽然不会屏蔽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之间的电场,但是会增大第一触控电极5的总体电容值,对触控驱动信号的传输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触控精度。同样,若第二触控电极条61(触控感应电极)与设置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处的第一控制电极条41垂直投影交叠(如图3中区域B),两者之间也会产生寄生电容,影响触控精度。为避免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控制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进一步可选的,多个控制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一控制电极条41,第一控制电极条41具有第一开口411,第一开口411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二触控电极条61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如此,可以保证第二控制电极4(第一控制电极条41)与第二触控电极6(第二触控电极条61)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如图4所示,第一触控电极条51、第二触控电极条61、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和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均由网格状金属线构成。当第二控制电极4包括第一控制电极条41时,可以设置第一控制电极条41为透明电极条,并使其覆盖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控制电极条41与第二触控电极条61垂直投影交叠处设置第一开口411,可以减少第一控制电极条41对第二触控电极条61的电容干扰,提高触控精度。优选地,第一开口411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二触控电极条61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继续参见图4,可选的,多个控制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二控制电极条42;第二控制电极条42具有第二开口421,第二开口421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触控电极条51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如此,可以保证第二控制电极4(第二控制电极条42)与第一触控电极5(第一触控电极条51)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如图4所示,当第二控制电极4包括第二控制电极条42时,可以设置第二控制电极条42为透明电极条,并使其覆盖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控制电极条42与第一触控电极条51垂直投影交叠处设置第二开口421,可以减少第二控制电极条42对第一触控电极条51的电容干扰,提高触控精度。优选地,第二开口421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一触控电极条51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图4以第二控制电极4包括第一控制电极条4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42为例,示出了第一开口411和第二开口421的设置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在上基板设置一整面的控制电极的方案而言,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将第一触控电极5的电容值由356pF降至156.2pF,将第二触控电极6的电容值由234.6pF降至96.1pF,有效提升了触控精度。当第二控制电极4仅包括第一控制电极条41或第二控制电极条42时,可参照图4设置第一开口411或第二开口421,在此不作过多说明。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控制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条51包括第一网格金属线,第二触控电极条61包括第二网格金属线,第一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二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部分交叠;第四基板22靠近第二液晶层23一侧还设置有虚拟控制电极43,虚拟控制电极43与第二控制电极(如第一控制电极条4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42)绝缘设置,虚拟控制电极43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网格金属线和/或第二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第一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二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具有交叠部分431,虚拟控制电极43在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交叠部分431不交叠。
第二控制电极4并非整面电极,也可能会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为避免此情况的发生,可以在第一触控电极条51和第二触控电极条61交叠区域处设置虚拟控制电极43。
具体的,第一触控电极条51由第一网格金属线构成,第二触控电极6由第二网格金属线构成,虚拟控制电极43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可以与第一网格金属线和/或第二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图5仅以虚拟控制电极43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网格金属线以及第二网格金属线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为例进行示意。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保证虚拟控制电极43不影响触控功能,第一网格金属线和第二网格金属线垂直投影交叠处不设置虚拟控制电极43。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控制电极43上不施加任何信号,只用于改善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控制电极和第二控制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第一控制电极3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第一垂直投影与第二控制电极4在第四基板22所在平面的第二垂直投影交叠(未示出),且第一垂直投影的形状与第二垂直投影的形状一致。
如前所述,通过控制第一控制电极3与第二控制电极4之间的电场,可以实现宽窄视角的切换。由于电场主要形成于两者的正对区域附近,因此,第一控制电极3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二控制电极4的形状做适应性调整,如此,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还可以避免整面的第一触控电极5对触控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图6仅以第一控制电极3和第二控制电极4均由菱形状的电极条构成为例进行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控制电极3和第二控制电极4中的电极条的形状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自行设计。
可选的,第一控制电极条41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接触,第二控制电极条42与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接触。
示例性的,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和图7,多个控制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一控制电极条41和多个第二控制电极条42;第一控制电极条41位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远离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图7),或者,第一控制电极条41位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靠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图2);第二控制电极条42位于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远离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图7),或者,第二控制电极条42位于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靠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图2)。
示例性的,图2以第一控制电极条41位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靠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第二控制电极条42位于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靠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为例进行示意,此时,可以在形成第一触控电极条51和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后形成第一控制电极条41,在形成第二触控电极条61和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后形成第二控制电极条42。
示例性的,图7第一控制电极条41位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远离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第二控制电极条42位于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远离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为例进行示意,此时,可以在形成第一控制电极条41后形成第一触控电极条51和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71,在形成第二控制电极条42后形成第二触控电极条61和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8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见图2或图7,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5与第二触控电极6之间设置有第一光学胶层101,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中远离第四基板22的一者靠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光学胶层102。
光学胶(OCA)具有高透光性、高黏著力、高耐候、耐水性、耐高温、抗紫外线、厚度可控,长时间使用不会产生黄化、剥离及变质的问题优点,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常用到光学胶。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触控电极5与第二触控电极6之间设置第一光学胶层101,可以将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隔离。此外,通过在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中远离第四基板22的一者,如第一触控电极5靠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设置第二光学胶层102,可以将第一触控电极5与第二液晶层23隔离,避免因液体状的第二液晶层23导电而影响触控功能。
此外,结合图1,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上基板控制电极05对触控功能的影响,需要在触控电极与该控制电极之间设置较厚的介质层(例如光学胶层),而本实施例将第二控制电极4设置于第一虚拟触控电极7和/或第二虚拟触控电极8处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因而第二光学胶层102的厚度可以适当减小,从而可以降低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针对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为异层绝缘交叉设置的条状电极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了详细描述,下面,针对第一触控电极5和第二触控电极6为部分同层设置的块状电极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简要说明。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仅示例性地示出了触控电极、虚拟触控电极以及第二控制电极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参见图8,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5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块52,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块52通过第一连接部分501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6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块62,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块62通过第二连接部分601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块52和第二触控电极块62同层绝缘设置,第一连接部分501或第二连接部分601与第一触控电极块52同层设置;虚拟触控电极9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块5和第二触控电极块6之间的间隙区域;第二控制电极4与虚拟触控电极9接触。
示例性的,图8以第一连接部分501与第一触控电极块52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块62同层设置,第二连接部分601与第一触控电极块52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块62异层设置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第二连接部分601与第一触控电极块52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块62同层设置。
继续参见图8,第一触控电极块52和第二触控电极块62同层绝缘设置,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52和第二触控电极块62之间具有间隙区域,虚拟触控电极9位于该间隙区域内。示例性的,图8以虚拟触控电极9与第一触控电极块52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块62同层设置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例中,虚拟触控电极9还可以与第二连接部分601同层设置。
如图8所示,第二控制电极4同样设置于第一触控电极块52和第二触控电极块之间62的间隙区域内,且与虚拟触控电极9接触。如此,既可以保证第二控制电极不与第一触控电极块52和第二触控电极块62的垂直投影交叠,又可以避免增加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
示例性的,第一触控电极块52、第二触控电极块62、第一连接部分501、第二连接部分502、虚拟触控电极9均可以为网格状金属,第二控制电极4可以为透明电极ITO。参照图8以及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可选的,第二控制电极4的局部区域(如图8中C区域)可以设置开口,以使开口露出第二连接部分502的金属网格线,进一步改善触控性能。
此外,参照上述实施例,液晶显示面板例如还可以包括虚拟控制电极块,该虚拟触控电极块与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垂直投影交叠,例如可以设置于图8中D区域,以改善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综上,上述实施例二针对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为部分同层设置的块状电极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简要说明,相似之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一的描述进行设计,在此不再过多说明。
基于同样的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该液晶显示装置10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液晶显示面板100非出光侧的背光模组200,因而具备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相同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手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所述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二液晶盒包括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二液晶盒位于所述第一液晶盒的出光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基板靠近所述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控制电极,所述第一控制电极与第一视角控制信号端电连接;
所述第四基板靠近所述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控制电极、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虚拟触控电极,所述第二控制电极与第二视角控制信号端电连接;
所述虚拟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绝缘设置;
所述第二控制电极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条,所述虚拟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和多个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所述第二控制电极包括多个控制电极条;
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以及多个所述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之间,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且均平行于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
多个所述控制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一控制电极条,所述第一控制电极条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之间;和/或,
多个所述控制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二控制电极条,所述第二控制电极条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极条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
所述第二控制电极条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条包括第一网格金属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条包括第二网格金属线,所述第一网格金属线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二网格金属线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部分交叠;
所述第四基板靠近所述第二液晶层一侧还设置有虚拟控制电极,所述虚拟控制电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电极绝缘设置,所述虚拟控制电极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网格金属线和/或所述第二网格金属线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所述第一网格金属线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二网格金属线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具有交叠部分,所述虚拟控制电极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交叠部分不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极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一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二控制电极在所述第四基板所在平面的第二垂直投影交叠,且第一垂直投影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垂直投影的形状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极条与所述第一虚拟触控电极条接触;
所述第二控制电极条与所述第二虚拟触控电极条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设置有第一光学胶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远离所述第四基板的一者靠近所述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光学胶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块,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一连接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块,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二连接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同层绝缘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分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同层设置;
所述虚拟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之间的间隙区域;所述第二控制电极与所述虚拟触控电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二控制电极为透明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非出光侧的背光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299001.6U CN214174769U (zh) | 2021-02-02 | 2021-02-02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299001.6U CN214174769U (zh) | 2021-02-02 | 2021-02-02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174769U true CN214174769U (zh) | 2021-09-10 |
Family
ID=77594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299001.6U Active CN214174769U (zh) | 2021-02-02 | 2021-02-02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17476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27163A (zh) * | 2021-12-30 | 2022-04-12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2-02 CN CN202120299001.6U patent/CN21417476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27163A (zh) * | 2021-12-30 | 2022-04-12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CN114327163B (zh) * | 2021-12-30 | 2024-02-02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39580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2566174B (zh) | 液晶显示设备 | |
TWI526905B (zh) | 觸控面板模組與具有觸控面板模組的觸控顯示裝置 | |
CN106249979A (zh) |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 |
JP2010157239A (ja) | キャパシティタッチパネル | |
TWI657360B (zh) |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 |
US20190163306A1 (en) |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ouch display device (as amended) | |
WO2023124151A1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6980196A (zh) |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以及传感器装置 | |
CN214174769U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6842691A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US11561634B2 (en) | Display modul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4461155A (zh) | 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 |
CN110275650A (zh) | 触摸感应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母板 | |
TWI674523B (zh) | 觸控顯示裝置 | |
CN114327163B (zh)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4281307B (zh) | 触控面板 | |
CN106201115A (zh) | 一种压力触控装置和显示装置 | |
CN107368217A (zh) |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 |
CN109686259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307684B2 (en) | Touch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130328806A1 (en) | Touch panel | |
CN220020048U (zh) | 彩膜基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40053856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 |
CN216052547U (zh) |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