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54098U - 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54098U
CN214154098U CN202120158473.XU CN202120158473U CN214154098U CN 214154098 U CN214154098 U CN 214154098U CN 202120158473 U CN202120158473 U CN 202120158473U CN 214154098 U CN214154098 U CN 214154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voltage
electrode
circuit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584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584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54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54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540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30Semiconductor lamps, e.g. solid state lamps [SSL]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or organic LED [OL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该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充电电极,第二充电电极,开关电路,处理器,发光器件,高压芯片和低压芯片;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二充电电极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处理器连接;高压芯片控制电子设备进行高压充电,低压芯片控制电子设备进行低压充电;在电子设备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的指令时,处理器控制开关电路导通,第二充电电极接地,电子设备通过低压芯片充电,发光器件导通;在发光器件未导通且电子设备未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的指令时,处理器控制开关电路断开,电子设备通过高压芯片充电。本方案可以缩短发光器件的开启时间。

Description

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齐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使用电子设备时,通常需要对电子设备充电。电子设备上通常设置有充电接口,电子设备中通常设置有充电控制电路。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向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在需要开启发光器件时,开启发光器件的耗时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在向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在需要开启发光器件时,开启发光器件的耗时较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充电电极,第二充电电极,开关电路,处理器,发光器件,高压芯片和低压芯片;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所述高压芯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行高压充电,所述低压芯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行低压充电;
在所述电子设备接收到开启所述发光器件的指令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所述第二充电电极接地,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低压芯片充电,所述发光器件导通;
在发光器件未导通且所述电子设备未接收到开启所述发光器件的指令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高压芯片充电。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电池以及上述第一方面中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
所述电池以及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均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中设置有信号传输触点和充电触点;
所述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信号传输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触点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用于向所述电池充电。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所述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器、充电线以及上述第二方面中所述的电子设备;
所述充电器与所述充电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二充电电极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处理器连接,因此,处理器可以控制开关电路的导通状态。另外,由于高压芯片控制电子设备进行高压充电,低压芯片控制电子设备进行低压充电,因此,在电子设备通过高压芯片充电进行快速充电时,电子设备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的指令时,处理器可以控制开关电路导通,使得第二充电电极接地,此时,电子设备通过低压芯片充电,发光器件导通,进行发光。在发光器件未导通且电子设备未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的指令时,处理器可以控制开关电路断开,使得电子设备通过高压芯片充电,实现快充。也即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通过高压芯片对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在需要开启发光器件时,处理器可以直接控制开关电路导通,使得第二充电电极接地,电子设备通过低压芯片充电,发光器件导通,进行发光,无需处理器向微控制器发送指令,进而通过微控制器向第二充电电极发送指令,调整第一充电电极的充电电压,因此,在向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在需要开启发光器件时,可以减少开启发光器件50的耗时。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相关技术中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充电电极;20:第二充电电极;30:开关电路;40:处理器;50:发光器件;60:高压芯片;70:低压芯片;80:输出电极;90:微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进行解释说明之前,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电路的应用场景做具体解释说明:相关技术中,参照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二充电电极20、第一充电电极10以及输出电极80、处理器40、高压芯片60、低压芯片70、微控制器90、发光器件50。第二充电电极20分别与微控制器90、处理器40电连接,高压芯片60和低压芯片70分别与第一充电电极10电连接,且高压芯片60和低压芯片70分别与输出电极80电连接,低压芯片70分别与处理器40和发光器件50电连接,发光器件50接地。在向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电子设备与充电线连接,充电线与充电器连接,第一充电电极10通过高压芯片60向电子设备充电,且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预设电压为5伏。在向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需要开启发光器件50时,此时,处理器40向微控制器90发送指令,微控制器90接收到指令之后,微控制器90向第二充电电极20发生控制电压指令,充电器通过充电线接收到控制电压指令,充电器调整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以使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为预设电压,且通过低压芯片70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另外,还可以通过低压芯片70向发光器件50传输电压,以开启发光器件50。
也即是,在相关技术中,在向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在需要开启发光器件50时,处理器40向微控制器90发送指令,微控制器90向第二充电电极20发送电压控制指令,以调整第一充电电极10的充电电压,之后再通过低压芯片70开启发光器件50,使得开启发光器件50的耗时较长。
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参照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的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该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充电电极10,第二充电电极20,开关电路30,处理器40,发光器件50,高压芯片60和低压芯片70。
开关电路30的第一端与第二充电电极20连接,开关电路30的第二端接地,开关电路30的控制端与处理器40连接。高压芯片60控制电子设备进行高压充电,低压芯片70控制电子设备进行低压充电。在电子设备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时,处理器40控制开关电路30导通,第二充电电极20接地,电子设备通过低压芯片70充电,发光器件50导通。在发光器件50未导通且电子设备未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时,处理器40控制开关电路30断开,电子设备通过高压芯片60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开关电路30的第一端与第二充电电极20连接,开关电路30的第二端接地,开关电路30的控制端与处理器40连接,因此,处理器40可以控制开关电路30的导通状态。另外,由于高压芯片60控制电子设备进行高压充电,低压芯片70控制电子设备进行低压充电,因此,在电子设备通过高压芯片60充电进行快速充电时,电子设备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时,处理器40可以控制开关电路30导通,使得第二充电电极20接地,此时,电子设备通过低压芯片70充电,发光器件50导通,进行发光。在发光器件50未导通且电子设备未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时,处理器可以控制开关电路30断开,使得电子设备通过高压芯片60充电,实现快充。也即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通过高压芯片60对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在需要开启发光器件50时,处理器40可以直接控制开关电路30导通,使得第二充电电极20接地,电子设备通过低压芯片70充电,发光器件50导通,进行发光,无需处理器40向微控制器90发送指令,进而通过微控制器90向第二充电电极20发送指令,调整第一充电电极10的充电电压,因此,在向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在需要开启发光器件50时,可以减少开启发光器件50的耗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通过高压芯片60向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若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时,处理器40控制开关电路40导通,使得第二充电电极20接地,此时,第一充电电极10上的电压会发生变化,从高压变为低压,从而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低压芯片70充电,且低压芯片70可以向发光器件50输送电压,以开启发光器件50。其中,在第二充电电极20接地之后,与电子设备相连的充电器会调整输出电压,使得充电器输出的电压由高压变为低压,从而使得电子设备通过低压芯片70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低压可以为5V,高压可以为大于5V的电压,当然,低压还可以为其它数值的电压,例如,5.5V,对于低压的具体数值,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电极10可以为向电子设备充电的电极,第一充电电极10可以为VBUS,第二充电电极20可以为向电子设备传递信号的电极,第二充电电极20可以为DP/DM电极。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可以包括输出电极80。第一充电电极10分别与高压芯片60的第一端和低压芯片70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电极80分别与高压芯片60的第二端和低压芯片70的第二端连接,发光器件50与低压芯片70的第三端连接,高压芯片60的控制端与处理器40连接。
当控制电路包括输出电极80,输出电极80分别与高压芯片60的第二端和低压芯片70的第二端连接时,在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向电子设备充电时,即无论通过高压芯片60向电子设备充电,还是通过低压芯片70向电子设备充电,输出电极80均可以向电子设备传递电压或电流,使得充电控制电路可以对电子设备充电。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第一充电电极10分别与高压芯片60的第一端和低压芯片70的第一端连接,发光器件与低压芯片70的第三端连接时,在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向电子设备充电时,通常第一充电电极10和第二充电电极20分别与充电线电连接,充电线与充电器电连接,充电线中包括电压传输线(VBUS)和信号传输线(DP和DM),其中,第一充电电极10与电压传输线电连接,第二充电电极20与信号传输线电连接。在充电时,电压传输线向第一充电电极10输送第一电压,第一充电电极10将第一电压作为充电电压通过高压芯片60输入至输出电极80。在充电的过程中,需要开启发光器件50时,此时,处理器40便可以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处理器40控制开关电路30切换,即开关电路接地,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发生变化,此时,充电器检测到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变化之后,充电器便可以调整电压传输线上的电压,此时,电压传输线上的电压为第二电压,且第二电压等于预设电压,且高压芯片60处于断开状态,第一充电电极10通过低压芯片70将预设电压传递至输出电极80。同时,输出电极80通过低压芯片70向发光器件50输送电压,以开启发光器件50。
例如,如图3所示,当电压传输线上的电压为第一电压,即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此时,可以通过高压芯片60将电压传输至输出端,如图3中A所示的传输线。电压传输线上的电压为第二电压,即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等于预设电压,此时,可以通过低压芯片70将电压传输至输出电极80,如图3中B所示的传输线,且输出电极80可以向发光器件50传输电压,如图3中C所示的传输线。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设电压可以为5伏,预设电压还可以与低压相等,对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高压芯片60可以包括第一充电电路,低压芯片70可以包括第二充电电路和输送电路。第一充电电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电极10以及输出电极80连接,在第一充电电极10的充电电压大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充电电路向输出电极80输送电压。第二充电电极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电极10以及输出电极80连接,输送电路的第一端与输出电极80电连接,输送电路的第二端与发光器件50电连接,在第一充电电极10的充电电压等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充电电路向输出电极80输送电压,且通过输送电路向发光器件50输送电压。其中,输送电路为升压电路。
当高压芯片60包括第一充电电路,第一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当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时,此时,第一充电电路中的第一开关处于导通状态,使得高压芯片60导通,高压芯片60可以将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传输至输出电极80。低压芯片70包括第二充电电路和输送电路,第二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第二开关,当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等于预设电压时,此时,第二充电电路中的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使得低压芯片70导通,低压芯片70可以将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传输至输出电极80,且输出电极80可以通过输送电路向发光器件50输送电压,以使发光器件50开启。
需要说明的是,输出电极8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接口,且输出电极80与电子设备中的电池电连接,一个接口与电池的充电触点电连接,另一个接口与电池的输送触点电连接。在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向电池充电时,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传递至输出电极80,输出电极80将电压传递至电池的充电触点。在需要打开发光器件50时,电池的输送触点通过低压芯片70中的输送电路将电压传递至发光器件50。其中,高压芯片60中的第一充电电路和低压芯片70中的第二充电电路均可以与电池的充电触点电连接,低压芯片70中的输送电路可以与电池的输送触点电连接。
另外,由于发光器件50在开启时需要较大的电压,因此,输送电路为升压电路,可以确保发光器件50较为顺利的开启。其中,升压电路指的在输送电压时,电路的输出端的电压大于输入端的电压的电路。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升压电路的具体连接,可以参考相关技术中boost电路,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芯片60可以包括控制模组,在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等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模组控制高压芯片60断开。
当高压芯片60包括控制模组,控制模组可以检测高压芯片60的电压。由于高压芯片60与第一充电电极10电连接,因此,高压芯片60上的电压等于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在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等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即高压芯片60上的电压等于预设电压时,控制模组可以控制高压芯片60断开,此时,高压芯片60便无法传递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当高压芯片60包括第一充电电路,且第一充电电路包括第一开关,控制模组可以控制第一开关断开,以使高压芯片60断开。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控制电路还可以包括微控制器90。高压芯片60的控制端通过微控制器90与处理器40连接。
当充电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90,且高压芯片60的控制端通过微控制器90与处理器连接时,微控制器90可以对高压芯片进行控制,即微控制器90可以控制高压芯片60导通或者断开,当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时,高压芯片60处于导通状态,当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等于预设电压时,高压芯片60处于断开状态。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微控制器90还可以分别与处理器40以及第二充电电极20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光器件5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当然,发光器件50还可以为其它可发光的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处理器40可以根据开关电路30的不同,控制开关电路30的状态也不同,具体以以下几种为例进行说明:
(1)开关电路30为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包括输入端、输出端以及控制端。输入端与第二充电电极20电连接,输出端接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与处理器40电连接。
由于控制端与处理器40电连接,因此,处理器40可以对控制开关控制。在对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时,处理器40控制控制开关处于闭合状态,使得第二充电电极20接地。在未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时,处理器40可以不对控制开关进行控制,此时,控制开关可以处于断开状态。
在通过控制电路向电子设备充电时,充电线中的信号传输线与第二充电电极20电连接,充电线中电压传输线与第一充电电极10电连接,且充电线与充电器连接。在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的情况下,处理器40控制开关电路30接地,此时,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会发生变化,即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会变为0,充电器会检测充电线中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当检测到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小于电压阈值时,充电器便调整输出电压,使得充电线中电压传输线上传输的电压减小至预设电压。此时,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为预设电压。此时,高压芯片60断开,通过低压芯片70中的第二充电控制电路将预设电压传递至输出电极80,且通过低压芯片70中的输送电路向发光器件50输送电压,以开启发光器件50。
(2)开关电路30为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包括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以及第二控制端。第二输入端与第二充电电极20电连接,第二输出端与处理器40电连接,控制开关的控制端与处理器40电连接。
开关电路30包括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电极80以及第二控制端。第二输入端与第二充电电极20电连接,第二控制端与处理器40电连接,第二输出电极80与处理器40电连接。其中,在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的情况下,处理器40控制开关电路30处于断开状态,以使第一充电电极10的充电电压等于预设电压。
在通过控制电路向电子设备充电时,充电线中的信号传输线与第二充电电极20电连接,充电线中电压传输线与第一充电电极10电连接,且充电线与充电器连接。在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的情况下,处理器40控制开关电路30断开,此时,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会发生变化,即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会变为0,充电器会检测充电线中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当检测到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小于电压阈值时,充电器便调整输出电压,使得充电线中电压传输线上传输的电压减小至预设电压。此时,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为预设电压。此时,高压芯片60断开,通过低压芯片70中的第二充电控制电路将预设电压传递至输出电极80,且通过低压芯片70中的输送电路向发光器件50输送电压,以开启发光器件50。
(3)开关电路30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源极、栅极和漏极,漏极与第二充电电极电连接,源极接地,栅极与处理器电连接。
在通过控制电路向电子设备充电时,充电线中的信号传输线与第二充电电极20电连接,充电线中电压传输线与第一充电电极10电连接,且充电线与充电器连接。在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的情况下,处理器40控制栅极与漏极导通,使得第二充电电极20接地,此时,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会发生变化,即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会减小,充电器会检测充电线中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当检测到信号传输线上的电压小于电压阈值时,充电器便调整输出电压,使得充电线中电压传输线上传输的电压减小至预设电压。此时,第一充电电极10的电压为预设电压。此时,高压芯片60断开,通过低压芯片70中的第二充电控制电路将预设电压传递至输出电极80,且通过低压芯片70中的输送电路向发光器件50输送电压,以开启发光器件50。
需要说明的是,电压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例如,电压阈值可以为0.3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开关电路30的第一端与第二充电电极20连接,开关电路30的第二端接地,开关电路30的控制端与处理器40连接,因此,处理器40可以控制开关电路30的导通状态。另外,由于高压芯片60控制电子设备进行高压充电,低压芯片70控制电子设备进行低压充电,因此,在电子设备通过高压芯片60充电进行快速充电时,电子设备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时,处理器40可以控制开关电路30导通,使得第二充电电极20接地,此时,电子设备通过低压芯片70充电,发光器件50导通,进行发光。在发光器件50未导通且电子设备未接收到开启发光器件50的指令时,处理器可以控制开关电路30断开,使得电子设备通过高压芯片60充电,实现快充。也即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通过高压芯片60对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在需要开启发光器件50时,处理器40可以直接控制开关电路30导通,使得第二充电电极20接地,电子设备通过低压芯片70充电,发光器件50导通,进行发光,无需处理器40向微控制器90发送指令,进而通过微控制器90向第二充电电极20发送指令,调整第一充电电极10的充电电压,因此,在向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在需要开启发光器件50时,可以减少开启发光器件50的耗时。
参照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电池100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的充电控制电路。
电池100以及充电控制电路均位于壳体中,壳体上设置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中设置有信号传输触点和充电触点。第二充电电极20与信号传输触点电连接,第一充电电极10与充电触点电连接,充电控制电路用于向电池100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向电子设备充电时,充电线的一端与充电接口连接,充电线的另一端与充电器连接。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接口可以为Type-C接口,当然,充电接口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接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参照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器200、充电线300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
充电器200与充电线300的第一端连接,充电线300的第二端与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可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现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充电电极,第二充电电极,开关电路,处理器,发光器件,高压芯片和低压芯片;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所述高压芯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行高压充电,所述低压芯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行低压充电;
在所述电子设备接收到开启所述发光器件的指令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所述第二充电电极接地,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低压芯片充电,所述发光器件导通;
在发光器件未导通且所述电子设备未接收到开启所述发光器件的指令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高压芯片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输出电极;
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分别与所述高压芯片的第一端和所述低压芯片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电极分别与所述高压芯片的第二端和所述低压芯片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器件与所述低压芯片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高压芯片的控制端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芯片包括第一充电电路,所述低压芯片包括第二充电电路和输送电路;
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以及所述输出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充电电压大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向所述输出电极输送电压;
所述第二充电电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以及所述输出电极连接,所述输送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电极电连接,所述输送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器件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充电电压等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充电电路向所述输出电极输送电压,且通过所述输送电路向所述发光器件输送电压;其中,所述输送电路为升压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芯片包括控制模组,在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电压等于所述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模组控制所述高压芯片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微控制器;
所述高压芯片的控制端通过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为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输入端、输出端以及控制端;
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电连接,所述输出端接地,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为场效应晶体管;
所述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源极、栅极和漏极,所述漏极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电连接,所述源极接地,所述栅极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为发光二极管。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电池以及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
所述电池以及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均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中设置有信号传输触点和充电触点;
所述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信号传输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触点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用于向所述电池充电。
10.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器、充电线以及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电子设备;
所述充电器与所述充电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电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连接。
CN202120158473.XU 2021-01-20 2021-01-20 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Active CN214154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58473.XU CN214154098U (zh) 2021-01-20 2021-01-20 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58473.XU CN214154098U (zh) 2021-01-20 2021-01-20 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54098U true CN214154098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48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58473.XU Active CN214154098U (zh) 2021-01-20 2021-01-20 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540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26332B (zh) 通讯接口电路、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系统
US2016019084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supply
CN111601422B (zh) 启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US20100301674A1 (en) Control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593930A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充电系统
EP4274049A1 (en) Charging conversion device, and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CN110226258A (zh) 电池组和包括该电池组的电力系统
CN113949167B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170093549A (ko) 유무선 충전 장치
CN107248758B (zh) 一种智能型双通道快充放电路径管理系统及方法
CN205015885U (zh) 切换电路及电子装置
CN214154098U (zh) 充电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CN112153784B (zh) 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0579146U (zh) 一种低功耗电路及tws蓝牙耳机
US1048157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lementing connection control
EP1521344A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CN102723751A (zh) 多功能充电接口、电源装置和充电方法
CN111525630A (zh) 充电控制装置和充电控制方法
KR101728881B1 (ko) 하나의 포트를 이용한 보조배터리와 보조배터리의 충방전 제어방법
CN115347641A (zh) 充放电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11969686A (zh) 一种用于usb otg与充电并发的移动终端及实现方法
CN110417083A (zh) 一种外部设备供电装置
KR20170098461A (ko) 휴대 단말을 이용한 외부 기기의 전원 공급 장치
CN101900994A (zh) 控制电路以及包含控制电路的电子装置
CN112199311B (zh) 一种多路电源和数据传输切换电路及数据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