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2548U - 棱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棱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2548U
CN214122548U CN202023202749.4U CN202023202749U CN214122548U CN 214122548 U CN214122548 U CN 214122548U CN 202023202749 U CN202023202749 U CN 202023202749U CN 214122548 U CN214122548 U CN 214122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arrier
coil
base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027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坤
林聪�
刘富泉
吕新科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0274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25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2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2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棱镜驱动装置,包括载体、框架、底座、第一组簧片、第二组簧片以及电路板,该载体用于承载棱镜并通过该第一组簧片与该框架可转动连接,该框架通过该第二组簧片与该底座可转动连接,该电路板安装于该底座上并设有底部线圈与侧部线圈,该框架的底部设有与该底部线圈对应的底部磁体,该载体的侧部设有与该侧部线圈对应的侧部磁体,该底部线圈与该底部磁体配合以及该侧部线圈与该侧部磁体配合从而驱动该载体绕相互垂直的两条轴线旋转。本实用新型的棱镜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组簧片和第二组簧片,并将载体绕两条轴线的运动分别用不同的簧片实现,从而能够实现更大的转动角度以及提供更大的驱动力。

Description

棱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影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棱镜驱动装置及棱镜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或数字相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像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弹簧式棱镜马达作为较为先进的装置,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整机厂商的青睐,然而,现有市场上的弹簧式棱镜马达为单轴旋转,涉及零件过多,安装工艺复杂,组装困难良品率低,可靠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棱镜驱动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棱镜驱动装置,所述棱镜驱动装置包括载体、框架、底座、第一组簧片、第二组簧片以及电路板,所述载体用于承载棱镜并通过所述第一组簧片与所述框架可转动连接,所述框架通过所述第二组簧片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设有底部线圈与侧部线圈,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底部线圈对应的底部磁体,所述载体的侧部设有与所述侧部线圈对应的侧部磁体,所述底部线圈与所述底部磁体配合以及所述侧部线圈与所述侧部磁体配合从而驱动所述载体绕相互垂直的两条轴线旋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簧片垂直布置于所述载体和框架的侧部,以及所述第二组簧片水平布置于所述框架和底座的底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可相对于所述框架绕竖直轴线旋转,以及所述框架可相对于所述底座绕水平轴线旋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一体形成的底部、后部以及侧部,所述后部从所述底部的后侧一体向上伸出形成,所述侧部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后部,所述侧部的底端连接于所述底部,其中,所述侧部的前端面设有第一簧片安装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部的前端面设有向后部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形成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所述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簧片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向下一体伸出的第二簧片安装部,所述第二簧片安装部与底座上的第二簧片安装部避让槽配合并从所述第二簧片安装部避让槽向下伸出,以安装所述第二组簧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的底部的下表面还设有底部磁体安装槽,所述底部磁体安装槽的顶部凸出于所述框架的上表面,以为所述底部磁体留出安装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底部和后部,所述底部设有底部线圈避让槽,所述底部线圈避让槽的两侧设有所述第二簧片安装部避让槽,所述框架的底部的第二簧片安装部伸入所述第二簧片安装部避让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底座的后部形成有侧面电路避让槽,以与所述电路板上的侧部线圈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后部形成矩形框结构,所述矩形框结构的中部形成侧面电路避让槽,所述侧面电路避让槽的四周形成矩形框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中部设有凹槽以与棱镜配合,所述主体的两侧设有簧片安装部,所述簧片安装部垂直于所述底座的底部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后侧设有第一侧部磁体安装槽和第二侧部磁体安装槽,所述第一侧部磁体安装槽和第二侧部磁体安装槽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两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包括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竖直部分的内表面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侧部线圈和第二侧部线圈,所述第一侧部线圈和所述第二侧部线圈分别与安装于载体的侧部的侧部磁体配合,并在通电时与侧部磁体形成电磁感应驱动载体绕其中一条轴线旋转,所述水平部分的上表面设有底部线圈,所述底部线圈与布置在所述载体的底部的底部磁体配合,并在通电时与底部磁体形成电磁感应驱动载体绕另一条轴线旋转,其中所述一条直线和另一条轴线相互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线圈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底部磁体配合的底部传感器以检测载体底部磁体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体的第一侧部磁体安装槽和第二侧部磁体安装槽之间设有侧部传感器磁体,所述电路板的第一侧部线圈和第二侧部线圈之间还设有侧部传感器,以与所述载体上的侧部磁体配合从而检测所侧部磁体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棱镜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组簧片和第二组簧片,并将载体绕两条轴线的运动分别用不同的簧片实现,从而能够实现更大的转动角度以及提供更大的驱动力,可以承载更大的棱镜,此外,由于巧妙增加框架作为中间运动载体,使得运动的传递更加准确和容易控制。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组簧片的上端和下端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即第一组簧片垂直于底座的底部布置,同时载体的凹槽的两侧形成完整的挡板,能够实现对棱镜更佳的保护效果以及更强的稳定性。
此外,由于第一组簧片与第二组簧片成90度角安装,通过侧放整个棱镜驱动装置可将第一组簧片和第二组簧片放平,便于制作加工,并且使得外壳可覆盖载体的大部分,并且与底座闭合安装容易并且整体可靠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棱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棱镜驱动装置的载体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棱镜驱动装置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棱镜驱动装置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棱镜驱动装置的第一组簧片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棱镜驱动装置的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7是底座、簧片以及载体组装在一起形成的组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组件的主视图。
图9是图7的组件的仰视图。
图10是图7的组件的后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棱镜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棱镜驱动装置的另一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座、簧片以及载体组装在一起形成的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座、簧片以及载体组装在一起形成的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
在下文的描述中,出于说明各种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阐述了某些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各种公开实施例的透彻理解。但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在无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细节的情况下来实践实施例。在其它情形下,与本申请相关联的熟知的装置、结构和技术可能并未详细地示出或描述从而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实施例的描述。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提及表示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包括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的出现无需全都指相同实施例。另外,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方式组合。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外”、“内”、“向外”、“向内”、“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
本实用新型总体上公开了一种棱镜驱动装置,包括载体、框架、底座、第一组簧片、第二组簧片以及电路板,载体用于承载棱镜并通过第一组簧片与框架可转动连接,电路板安装于底座上并设有底部线圈与侧部线圈,框架的底部设有与底部线圈对应的底部磁体,载体的侧部设有与侧部线圈对应的侧部磁体,底部线圈与底部磁体配合以及侧部线圈与侧部磁体配合从而驱动载体环绕相互垂直的两条轴线旋转。本实用新型的棱镜驱动装置通过载体绕框架进行旋转以及通过框架绕底座进行旋转,从而实现载体的双轴旋转,由于这两个旋转运动相互独立,因此具有更大的旋转角度以及能提供更大的驱动力,从而能够驱动更大的棱镜,此外,由于载体能够实现双轴旋转,使得潜望模组中的TELE马达仅仅需要驱动AF(自动对焦)方向,从而可降低潜望模组的成本。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组簧片可以垂直于底座的底部布置,以稳定载体。由于第一组簧片与第二组簧片成90度角布置,通过侧放整个驱动装置可将第一组簧片和第二组簧片放平,便于制作加工,并且可以采用可覆盖整体的大部分的外壳,使得外壳与底座闭合安装容易并且整体可靠性更强。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棱镜驱动装置100的立体分解图。如图1所示,棱镜驱动装置100包括壳体50、第一组簧片20、载体30、侧部磁体81、框架10、底部磁体82、底座40、第二组簧片70以及电路板60。载体30用于安装棱镜(图未示)并安装于框架10上,框架10安装于底座40上,第一组簧片20分别连接在载体30的左右两侧,其中第一组簧片20的一部分连接在载体30上,另一部分连接框架10,从而将载体30与框架1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组簧片70的一部分连接在框架10的底部,另一部分连接在底座40的底部,从而将框架10与底座40可转动连接。由于载体安装在框架10上,因此,当框架10相对于底座旋转40进行旋转时,载体30也随框架10一起相对于底座40进行旋转运动,而当载体30相对于框架10进行旋转运动时,由于框架10安装于底座40上,因此,底座40也随框架10一起运动,因此,载体30也关于底座40进行旋转运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载体30相对于底座10进行绕相互垂直的两条轴线的旋转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参考,第一组簧片20垂直布置于载体30和框架10的侧部,以及第二组簧片70水平布置于框架10和底座40的底部。载体30可相对于框架10绕平行于纸面的第一轴线旋转,框架10可以相对于底座40绕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旋转。
图2是载体3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载体30包括载体主体31,载体主体31的上表面和前表面设有凹槽32,凹槽32的底部形成一个斜面321,从而凹槽32的截面整体上形成一个三角形,以与棱镜配合,使得棱镜安装于凹槽32内时,整体上形成一个矩形结构。光线从棱镜的上表面进入,在经过棱镜后从前表面离开棱镜。在凹槽32底部的斜面321上形成有凹坑322,例如可以在凹坑322内放置粘合剂以与棱镜结合。
在主体31的两侧设有第一簧片安装部33。第一簧片安装部33从主体31的两侧一体向两侧凸出形成,并在上部设有上部突出部331和下部设有下部凸出部332,上部凸出部331和下部凸出部332的前表面分别与第一组簧片20的载体连接部的上部和下部固定连接。主体31的后侧设有两个侧部磁体安装槽(图未示)以安装侧部磁体81。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0,在两个侧部磁体安装槽之间还可以设置传感器磁体83,以与电路板上的侧部传感器配合,从而检测载体的位置。
继续参照图2,凹槽32的两侧形成有第一挡板361和第二挡板362,第一挡板361和第二挡板362从左右两侧将凹槽32围住,当棱镜布置在凹槽32内时,棱镜的两侧被第一挡板361和第二挡板362完全遮挡,从而对棱镜形成保护。在第一挡板361和第二挡板362的顶部还分别设有都第一避让槽351和第二避让槽352,以方便向凹槽32内取出或放入棱镜。载体主体31的底部的前方形成有向下凸出的下凸出部37,以与底座40上的相应凹槽配合。
图3是框架10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框架10整体上包括一体形成的框架底部11、框架后部12以及框架侧部13。框架后部12从框架底部11的后侧一体向上伸出形成,框架侧部13的后端连接于框架后部12,框架侧部13的底端连接于框架底部11。其中,框架侧部13的前端面大致位于框架底部11的中部位置,,框架侧部13的前端面的中部设有向后部12凹陷的凹槽132,凹槽132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形成上凸出部131和下凸出部133,上凸出部131和下凸出部133分别与第一组簧片20连接。框架底部11、框架后部12以及框架侧部13围成的开放式空间用于与载体30配合。框架底部11设有向下一体伸出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1,第二簧片安装部111与底座40上的对应结构配合并从底座40的底部向下伸出,以安装第二组簧片70。框架底部11的下表面还设有底部磁体安装槽112(参照图7),底部磁体安装槽112的顶部向上凸起,以为底部磁体留出安装空间。底部磁体82安装于底部磁体安装槽112内。
图4是底座4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底座40包括底座底部41和底座后部42,底座底部41的中部设有底部线圈避让槽411,底部线圈避让槽411用于与电路板60上的底部线圈配合。底部线圈避让槽411的两侧还设有下簧片安装部避让槽412,框架10的底部的下簧片安装部111伸入下簧片安装部避让槽412内,底座后部42形成有侧面电路避让槽43,以与电路板上的侧部线圈配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底座后部42形成矩形框结构,整个矩形框结构的中部形成侧面电路避让槽43,侧面电路避让槽43的四周形成矩形框架。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底座40在底部以及侧部都设有避让槽,用于放置电路部分的侧部线圈和底部线圈。此外,底部载体避让槽有一定的限定载体运动范围作用,载体导入槽方便载体安装并且也有一定的限定运动范围作用。
图5是第一组簧片20的其中一个簧片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第一组簧片20整体上由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组成,第一部分21固定在载体30上,第二部分22固定在框架10上。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23连接,具体地,第一部分21的上端设有第一上端固定部211,第一部分21的下端设有第一下端固定部212,第一上端固定部211和第一下端固定部212之间通过弯折的第一弹性条213连接。第二部分22的上端设有第二上端固定部221,第二部分22的下端设有第二下端固定部222,第二上端固定部221和第二下端固定部222通过弯折的第二弹性条223连接。第一弹性条213和第二弹性条223合称为第一弹性件23。第二组簧片70的结构和形状与第一组簧片20类似,不再详述。
图6是电路板60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电路板60包括竖直部分61和水平部分62。竖直部分61的内表面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侧部线圈611和第二侧部线圈612,第一侧部线圈611和第二侧部线圈612分别与安装于载体30侧部的侧部磁体81配合,并在通电时与侧部磁体形成电磁感应驱动载体30绕第一轴线轴旋转。水平部分62的上表面设有底部线圈621,底部线圈621与布置在载体30底部的底部磁体82配合,并在通电时与底部磁体形成电磁感应驱动载体30绕第二轴线旋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可以在底部线圈621的内部设置底部传感器622,从而通过底部传感器622检测载体底部磁体的位置,进而检测载体30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还可以在第一侧部线圈611和第二侧部线圈612之间设置侧部传感器613,从而通过侧部传感器613检测载体侧部的传感器磁体83的位置,以检测载体30的位置。
图7是底座40、第一组簧片20、第二组簧片70、框架10以及载体30组装在一起形成的组件的立体图,图8是图7的主视图,图9是图7的仰视图,图10是图7的后视图,如图7-10所示,载体30安装在框架10上,框架10安装在底座40上,第一组簧片20连接载体30与框架10,第二组簧片70连接框架10与底座40。具体地,第一组簧片20的第一部分21的上端固定部211固定在载体30的上端固定部331上,第一组簧片20的第一部分21的下端固定部212固定在载体30的下端固定部332上。第一组簧片20的第二部分22的上端固定部221固定在框架10的簧片上端固定凸起131上,第一组簧片20的第二部分22的下端固定部222固定在框架10的簧片下端固定凸起133上,从而载体30与框架10通过第一组簧片20连接。由于第一组簧片20的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之间通过弹性件23连接,因此当电路板上的侧部线圈通电后驱动载体30绕竖直轴线(第一轴线)旋转时,第一组簧片20的第一部分21绕第二部分22旋转,从而使得载体30能够相对于框架10进行绕竖直轴线的旋转运动。
参照图9,第二组簧片70的第二部分72固定在底座40的底部,第二组簧片70的第一部分71固定在框架10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1的表面,第二组簧片70的第一部分71与第二部分72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73连接,因此,第一部分71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72转动,从而框架10能够相对于底座40绕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水平轴线)旋转。由于框架10与载体30通过第一组簧片10连接,因此,当框架10相对于底座40绕第一轴线或称为水平轴线旋转时,能够带动载体30也绕底座40绕第一轴线或称为水平轴线旋转。因此,通过侧部的第一组簧片30和底部的第二组簧片70,载体30能够绕底座40绕相互垂直的水平轴线和垂直轴线进行旋转,从而更好实现光学防抖功能。此外,由于通过两组簧片实现绕两条轴线的旋转,各个运动之间相互独立,能够提供更大的旋转范围并便于提供更大的驱动力驱动更大的棱镜。此外,还能够提供更高的运动精度和控制精确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组簧片20的上端和下端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即第一组簧片20垂直于框架10的底部布置,同时载体30的凹槽31的两侧形成完整的挡板,从而实现对棱镜10更佳的保护效果以及更强的稳定性。此外,由于第一组簧片与第二组簧片成90度角安装,通过侧放整个棱镜驱动装置可将簧片20放平,便于制作加工,并且使得外壳可覆盖载体的大部分,并且与底座闭合安装容易并且整体可靠性更强。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棱镜驱动装置100的剖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棱镜驱动装置100的另一剖视图。如图11-12所示并结合图9-10,磁体组件80包括两块侧部磁体81和一块底部磁体82,两块侧部磁体81分别安装于载体30的侧部的两个侧部磁体安装槽(图未示)内,底部磁体82安装于框架10的底部磁体安装槽112内。侧部磁体81与同一侧的电路板60上的侧部线圈611对应,底部磁体82与电路板60的底部线圈621对应,传感器622位于底部磁体82的正下方。第一侧部线圈611和第二侧部线圈612通电时,第一侧部线圈611与第一侧部磁体341相互吸引,第二侧部线圈612与第二侧部磁体342相互排斥,从而迫使载体30绕竖直轴线也称为第一轴线相对于底座40旋转。而当底部线圈通电时,迫使载体30绕第二轴线也称为水平轴线相对于底座40旋转,从而实现载体相对于底座的两轴转动,在与其他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配合时,可以实现更佳的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的效果。
下面参照图13描述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机构200。下面仅对镜头驱动机构200与镜头驱动机构100的不同之处进行描述,相同之处不再详述。
图13是底座40A、第一组簧片21A、第二组簧片22A、框架10A以及载体30A组装在一起形成的组件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载体30A包括主体31A,在主体31A的上表面和前表面设有凹槽32A,凹槽32A用于与棱镜配合。光线从棱镜的上表面进入,在经过棱镜后从前表面离开棱镜。凹槽32A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挡板361A和第二挡板362A,第一挡板361A和第二挡板362A从左右两侧将凹槽32A围住,当棱镜布置在凹槽32A内时,棱镜的两侧被第一挡板361A和第二挡板362A完全遮挡,从而对棱镜形成保护。第一挡板361A和第二挡板362A的外侧表面各设置两个第一簧片安装部33A。具体地,第一簧片安装部33A设置于第一挡板361A和第二挡板362A的侧表面的上部,并优选位于同一高度。第一挡板361A或第二挡板362A各设置两个第一簧片安装部33A。
框架10A整体上包括一体形成的框架底部11A和框架后部12A。框架后部12A从框架底部11A的后侧一体向上伸出形成,框架底部11A还设有第一簧片安装部111A和第二簧片安装部112A,第一簧片安装部111A从底部11A的上表面一体向上伸出形成并沿框架10A的高度方向延伸一定距离,当载体30A安装于框架10A内时,第一簧片安装部111A位于载体30A的两侧并与载体30A的载体簧片安装部33A对齐,第一组簧片22A的一端连接在载体30A的第一簧片安装部33A的后表面,第一组簧片22A的另一端连接在框架10A的第一簧片安装部111A的后表面。框架10A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A设置于第一簧片安装部111A的两侧。具体地,第二簧片安装部112A的后端连接于框架后部12A,第二簧片安装部112A的底端连接于框架底部11A,且第二簧片安装部112A的高度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减小并在顶部形成一个倾斜表面以与第二组簧片22A连接,该倾斜表面的中部断开形成第一凹槽113A,第一凹槽113A与第二组簧片22A的中部配合。
底座40A的形状和结构与框架10A类似,包括底座底部41A、底座后部42A以及底座侧部43A,底座底部41A的中部设有底部线圈避让槽于与电路板上的底部线圈配合。底部线圈避让槽的两侧还设有下簧片安装部避让槽,框架10A的底部的下簧片安装部伸入下簧片安装部避让槽内,底座后部42A形成有侧面电路避让槽以与电路板上的侧部线圈配合。底座侧部43A的后端连接于底座后部42A,底座侧部43A的底端连接于底座底部41A,底座侧部43A形成底座簧片安装部,底座簧片安装部的高度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减小,形成一个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用于连接第二组簧片22A。底座簧片安装部43A的高度与框架10A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A的高度一致,并且倾角相同,第二组簧片22A的一部分连接于框架10A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A,第二组簧片22A的另一部分连接于底座簧片安装部43A。
继续参照图13,第一组簧片21A的一端连接于载体30A的载体簧片安装部33A,第一组簧片21A的另一端连接于框架10A的第一簧片安装部111A。第二组簧片22A包括第一部分221A和第二部分222A,第一部分221A连接于框架10A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A,第二部分222A连接于底座40A的底座簧片安装部413A。第一部分211A和第二部分212A通过连接部213A连接。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机构200总体上包括外层、中层和内层,载体10A为内层,其用于承载镜头等光学元件实现内层绕垂直于底座底部的竖直轴线旋转,框架10A为中层,其用于实现中层(即框架)绕垂直于载体侧部的水平轴线旋转,底座40A为外层,其为固定部。因此,通过框架10A的作用,载体10A可以相对于底座40A实现绕两条相互垂直的轴线旋转。
下面参照图14描述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机构300。镜头驱动机构300与镜头驱动机构200类似,下面仅对镜头驱动机构300与镜头驱动机构200的不同之处进行描述,相同之处不再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簧片21B水平放置,第二组簧片22B竖直放置。镜头驱动机构300的载体与镜头驱动机构200的载体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框架和底座。框架10B整体上包括一体形成的框架底部11B和框架后部12B。框架后部12B从框架底部11B的后侧一体向上伸出形成,框架底部11B还设有第一簧片安装部111B和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第一簧片安装部111B从框架底部11B的下表面一体向上伸出形成并沿框架10B的高度方向延伸一定距离,当载体30A安装于框架10B内时,第一簧片安装部111B位于载体30A的两侧并与载体30A的第一簧片安装部33A对齐,第一组簧片22B的一端连接在载体30B的载体簧片安装部33B的后表面,第一组簧片22B的另一端连接在框架10B的第一簧片安装部111B。框架10B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设置于第一簧片安装部111B的外侧,具体地,框架10B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的后端连接于框架后部12B,框架10B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的底端连接于框架底部11B,且框架10B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从后端向前端具有一致的高度并在顶部形成一个平行于底座的平面,第二组簧片22B安装于该平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10B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与第一簧片安装部111B为一个整体结构,第一簧片安装部111B从底部11B的前端向上伸出形成,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的后端连接至框架后部12B,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的前端连接至第一簧片安装部111B。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的中部断开形成第一凹槽131B,使得第二组簧片22B的第一部分221B的中部位于第一凹槽131B的上方。
底座40B的形状和结构与框架10B类似,包括底座底部41B、底座后部42B以及底座侧部43B,底座底部41B的中部设有底部线圈避让槽以与电路板上的底部线圈配合。底部线圈避让槽的两侧还设有下簧片安装部避让槽,框架10B的底部的下簧片安装部伸入下簧片安装部避让槽内,底座40B的后部42B形成有侧面电路避让槽以与电路板上的侧部线圈配合。底座侧部43B的后端连接于底座后部42B,底座侧部43B的底端连接于底座底部41B,且底座侧部43B的高度从后端向前端保持一致,形成一个平行于底部的平面,底座侧部43B形成底座簧片安装部431B,用于连接第二组簧片22B。
继续参照图14,第一组簧片21B的一端连接于载体30A的载体簧片安装部33A,第一组簧片21B的另一端连接于框架10B的第一簧片安装部111B。第二组簧片22B包括第一部分221B和第二部分222B,第一部分221B连接于框架10B的第二簧片安装部112B,第二部分222B连接于底座40B的底座簧片安装部413B。第一部分211B和第二部分212B通过连接部213B连接。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机构300总体上包括外层、中层和内层,载体10B为内层,其用于承载镜头等光学元件实现内层绕垂直于底座底部的竖直轴线旋转,框架10B为中层,其用于实现中层绕垂直于载体侧部的水平轴线旋转,底座40B为外层,其为固定部。因此,通过框架10B的作用,载体10B可以相对于底座40B实现绕两条轴线的旋转。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术语“第一组簧片”、“第二组簧片”主要是为了进行位置和作用的区分,其形状和结构可以相同与可以不同,此外,其可以作为单数概念,也可以作为复数概念,作为单数概念时,其指其中的一块簧片,作为复数概念时,指多块簧片。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两片簧片保证复位,以及限定运动范围,减少零件数量并且简化工艺。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到,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驱动装置包括载体、框架、底座、第一组簧片、第二组簧片以及电路板,所述载体用于承载棱镜并通过所述第一组簧片与所述框架可转动连接,所述框架通过所述第二组簧片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设有底部线圈与侧部线圈,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底部线圈对应的底部磁体,所述载体的侧部设有与所述侧部线圈对应的侧部磁体,所述底部线圈与所述底部磁体配合以及所述侧部线圈与所述侧部磁体配合从而驱动所述载体绕相互垂直的两条轴线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簧片垂直布置于所述载体和框架的侧部,以及所述第二组簧片水平布置于所述框架和底座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可相对于所述框架绕竖直轴线旋转,以及所述框架可相对于所述底座绕水平轴线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一体形成的底部、后部以及侧部,所述后部从所述底部的后侧一体向上伸出形成,所述侧部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后部,所述侧部的底端连接于所述底部,其中,所述侧部的前端面设有第一簧片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的前端面设有向后部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形成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所述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簧片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向下一体伸出的第二簧片安装部,所述第二簧片安装部与底座上的第二簧片安装部避让槽配合并从所述第二簧片安装部避让槽向下伸出,以安装所述第二组簧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底部的下表面还设有底部磁体安装槽,所述底部磁体安装槽的顶部凸出于所述框架的上表面,以为所述底部磁体留出安装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部和后部,所述底部设有底部线圈避让槽,所述底部线圈避让槽的两侧设有所述第二簧片安装部避让槽,所述框架的底部的第二簧片安装部伸入所述第二簧片安装部避让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底座的后部形成有侧面电路避让槽,以与所述电路板上的侧部线圈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后部形成矩形框结构,所述矩形框结构的中部形成侧面电路避让槽,所述侧面电路避让槽的四周形成矩形框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中部设有凹槽以与棱镜配合,所述主体的两侧设有簧片安装部,所述簧片安装部垂直于所述底座的底部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后侧设有第一侧部磁体安装槽和第二侧部磁体安装槽,所述第一侧部磁体安装槽和第二侧部磁体安装槽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后表面的两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竖直部分的内表面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侧部线圈和第二侧部线圈,所述第一侧部线圈和所述第二侧部线圈分别与安装于载体的侧部的侧部磁体配合,并在通电时与侧部磁体形成电磁感应驱动载体绕其中一条轴线旋转,所述水平部分的上表面设有底部线圈,所述底部线圈与布置在所述载体的底部的底部磁体配合,并在通电时与底部磁体形成电磁感应驱动载体绕另一条轴线旋转,其中所述一条轴线和另一条轴线相互垂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线圈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底部磁体配合的底部传感器以检测载体底部磁体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棱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的第一侧部磁体安装槽和第二侧部磁体安装槽之间设有侧部传感器磁体,所述电路板的第一侧部线圈和第二侧部线圈之间还设有侧部传感器,以与所述载体上的侧部磁体配合从而检测所侧部磁体的位置。
CN202023202749.4U 2020-12-24 2020-12-24 棱镜驱动装置 Active CN2141225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2749.4U CN214122548U (zh) 2020-12-24 2020-12-24 棱镜驱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2749.4U CN214122548U (zh) 2020-12-24 2020-12-24 棱镜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2548U true CN214122548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515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02749.4U Active CN214122548U (zh) 2020-12-24 2020-12-24 棱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25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64217A (zh) 棱镜驱动装置及棱镜组件
CN110488452A (zh) 棱镜马达及成像系统
US10495844B2 (en) Lens drive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ing device
CN112526702A (zh) 棱镜驱动装置
US11460686B2 (en) Prism device applied to periscope lens module and periscope lens module
CN210690920U (zh) 棱镜驱动装置及棱镜组件
CN210690922U (zh) 用于棱镜驱动装置的载体
CN210442562U (zh) 棱镜马达及成像系统
CN211348824U (zh) 棱镜驱动装置的载体
CN214122548U (zh) 棱镜驱动装置
CN111208621A (zh) 棱镜驱动装置及棱镜组件
CN114422700A (zh) 防抖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3715584U (zh) 棱镜驱动装置
CN111190262A (zh) 棱镜驱动装置的载体
CN210690921U (zh) 用于棱镜驱动装置的簧片
CN111856691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CN112799260A (zh) 镜头驱动机构
CN211577539U (zh) 棱镜驱动装置的底座
CN211979306U (zh) 棱镜驱动装置及棱镜组件
CN111736297A (zh) 棱镜驱动装置及棱镜组件
CN213069304U (zh) 棱镜驱动装置及棱镜组件
CN213069305U (zh) 用于棱镜驱动装置的载体
CN112526701A (zh) 棱镜驱动装置
CN213069294U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上簧片
CN212569257U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