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15275U - 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15275U
CN214115275U CN202022653710.8U CN202022653710U CN214115275U CN 214115275 U CN214115275 U CN 214115275U CN 202022653710 U CN202022653710 U CN 202022653710U CN 214115275 U CN214115275 U CN 2141152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deodorization
aeration
water
supply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5371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成成
沈琰彦
董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Letousi High Tech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Lotu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Lotu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Lotu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5371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152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152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152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该实用新型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上表面的生物墙和设置在罐体内部的除臭组件,设置在除臭组件和罐体之间的空间内的吸附块,除臭组件位于生物墙的下方;生物墙、吸附块和除臭组件对河道中的超标有机物进行吸附、过滤和净化,去除水体异味,从而有效降低河水黑臭污染的问题,同时也美化了水体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城市河道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河道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水的常见污染问题是有机物含量的超标、溶解氧不足、厌氧环境产生的臭气和黑液造成的水体黑臭污染等等。虽然各类水污染治理技术应运而生,但是想要通过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技术使城市河道水保持长期稳定,还需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如今的河道污水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例如引清调度、河道曝气等物理技术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化学药剂的投加对于城市河道而言,与其生态、绿色的治理理念背道而驰,在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对于城市河道的最基础要求是不产生异味,从而保障周边住宅区、商业区各季节的环境质量,因此解决城市河道的黑臭问题是首当其冲的。
因此,为配合城市环境,促进生态和谐建设,河道中超标的有机物,水体异味较大,河道黑臭污染的难题,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以解决城市河道中超标的有机物,水体异味较大,河道黑臭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包括罐体,罐体的外部设置有多个透水孔洞,还包括生物墙,设置在所述罐体上表面;除臭组件,设置在所述罐体内且位于所述生物墙的下方;吸附块,设置在所述除臭组件和所述罐体之间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墙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网格片,第二网格片和第三网格片,所述第一网格片,第二网格片和第三网格片的两端均可以自由向上或向下弯折,交错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墙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洞口,多个所述洞口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一网格片,所述第一网格片与第二网格片之间形成第一填充层,所述第二网格片和第三网格片之间形成第二填充层,所述第二填充层位于所述第一填充层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填充层的上方设置有沉水植物,所述沉水植物贯穿所述第一网格片和多个所述洞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填充层为营养土层,所述第二填充层为过滤层;所述生物墙通过所述第一网格片,第二网格片和第三网格片的两端与所述罐体进行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除臭组件包括除臭罐,供能系统,曝气装置,进水管,导出管和补充管;所述除臭罐位于所述罐体内,所述补充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除臭罐内,另一端向外延伸穿过所述生物墙;所述供能系统位于所述罐体的下部且通过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导出管与所述曝气装置连接,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除臭罐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供能系统包括左叶轮供能系统和右叶轮供能系统,所述左叶轮供能系统的左叶轮和所述右叶轮供能系统的右叶轮分别位于所述罐体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管,包裹在所述曝气管外侧的太阳能电板和曝气口,所述曝气管的底端穿过所述生物墙并延伸抵接在所述除臭罐的上表面,所述曝气管的顶端连接所述曝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导出管包括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所述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右叶轮供能系统上,所述第一导出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除臭罐内,所述第二导出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曝气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叶轮供能系统上,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罐体外,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曝气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外表面设置有透水孔洞的罐体,该罐体与除臭组件之间的空间内的吸附块及设置有沉水植物和过滤层的生物墙,能够有效吸附有机物、过滤河底杂质和净化水质,结合相互连接的除臭组件对水体产生的异味进行快速有效的去除,因此该实用新型在处理城市河道中超标的有机物,水体异味较大,河道黑臭污染的问题上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能美化水体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净化除臭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净化除臭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生物墙的结构剖面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净化除臭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罐体;2:生物墙;3:吸附块;21:第一网格片;22:第二网格片;23:第三网格片;24:营养土层;25:过滤层;26:沉水植物;41:除臭罐;42:曝气装置;421:曝气口;422:曝气管;431:左叶轮供能系统;432:右叶轮供能系统;44:导出管;45:进水管;46:补充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考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以下描述中详述的非限制性示例实施例,更加全面地说明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和它们的多种特征及有利细节。应注意的是,图中示出的特征不是必须按照比例绘制。本公开省略了已知材料、组件和工艺技术的描述,从而不使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模糊。所给出的示例旨在有利于理解本公开示例实施例的实施,以及进一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示例实施例。因而,这些示例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范围的限制。
除非另外特别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涉及到的上、下、左、右等方向均是以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图1中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为准,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此外,在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相同或类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件。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本实施例中的净水除臭装置包括罐体1,罐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透水孔洞,还包括设置在罐体1上表面的生物墙2、设置在罐体1内部的除臭组件和设置在除臭组件和罐体1之间的、并用于放置吸附块3的空间,吸附块为市售的块状或球体状的填料,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或类型的填料,用于吸附菌种有机物和净化水质,除臭组件位于生物墙2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为纺锤形结构,其中罐体1的外表面为非密封状态表面且设置有透水孔洞,此结构便于河水流入,透水孔大小和性状不固定,该罐体1采用镇静钢、合金钢材质,外衬EPO防水涂层,可以长期稳定置于河底,在各类水质中都可起到防腐防水侵蚀的作用;再者,优选罐体在水中高度均控制在500mm,致使罐体的体积及重量适中,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移动和放置,节约占地面积且易于管理,便于移动和安装。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外表面为非密封状态表面且设置有透水孔洞的罐体、设置在罐体1和除臭组件之间的空间内的吸附块3、设置有沉水植物和过滤层的生物墙2对河道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过滤和净化,结合相互连接的除臭组件对水体产生的异味进行快速有效的去除。可见,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能够处理河道中超标的有机物,水体异味较大的问题,从而有效降低了河流黑臭污染的问题,同时也美化了水体环境。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生物墙2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网格片21,第二网格片22和第三网格片23,其中第一网格片21,第二网格片22和第三网格片23的两端均可以自由向上或向下弯折,交错固定;生物墙2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洞口,第一网格片21设置在多个洞口的下方,沉水植物贯穿第一网格片21和多个洞口,同时第一网格片21用于将多个生物墙洞口与营养土层相连接,保证种植沉水植物26的密度和根系稳定,优选沉水植物26为狐尾藻或金鱼藻,狐尾藻可以通过根吸收也可通过茎叶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被吸收后用以合成植物自身的结构组成物质,而对狐尾藻有毒害作用的某些重金属和有机物则是脱毒后被储存于其体内或在其体内被降解;金鱼藻为多年生草本的沉水性水生植物,适宜四季种植,对水温要求较宽,为经典喜氮植物,能够吸收水中氮磷营养盐;第一网格片21与第二网格片22之间形成第一填充层,第二网格片22和第三网格片23之间形成第二填充层,第二填充层位于第一填充层的下方。进一步地,第一填充层为营养土层24,第二填充层为过滤层25。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生物墙4通过第一网格片21、第二网格片22和第三网格片23的两端与罐体1进行螺栓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生物墙4表面孔洞均匀分布,确保了沉水植物26的合理种植密度,优选第一填充层中营养土层24厚度为100mm,为沉水植物26提供合适的生长基质,优选其第二填充层中过滤层25厚度为100mm,由砾石、块状煤渣以及回收生物质制备的填料构成,能持续有效过滤和吸附河底杂质,净化水质,本实施例中选用常见砾石和块状煤渣作为过滤材料,介质由于其自身有一定重力,均不会上浮于河流表面,不会对河道水造成视觉上的不良影响,且块状煤渣为多孔材料,拥有蜂窝状细孔,对水中固体悬浮物、显色物质、臭味的分隔作用明显,是优质且廉价的吸附材料,采用砾石和煤渣既节约了成本,又美化了河道。根据不同城市河道环境,可以适当增加过滤吸附层25厚度,亦可以改变或增加吸附层物质以达到更好的净化水质的效果。
再者,第一网格片21,第二网格片22和第三网格片23均采用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抗水流侵蚀的同时便于弯折固定,其两端通过上、下弯曲绞结连接,将营养土层24和过滤吸附层25固定于生物墙4中,又通过螺栓将生物墙4、吸附块3以及装置罐体1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河道水质净化除臭装置。生物墙2与罐体1是通过分离式的螺栓链接,一般运行一年,吸附块3吸附有害物质已初具饱和,届时可以打开螺栓,吊起该装置,对枯萎的沉水植物和阻塞的吸附有机物进行更换,增添营养土,随即可以投入新一轮的使用,并且螺栓小巧且易拆卸,方便生物墙4的拆取与更换,大大降低人工更换难度,减少人工费用。
结合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除臭组件包括除臭罐41,供能系统,曝气装置42,进水管45,导出管44和补充管46;其中除臭罐41位于罐体1内,补充管46的一端设置在除臭罐41内,另一端向外延伸穿过生物墙4,除臭罐通过补充管46从外界补充原液,不用将罐体从水下取出,优选除臭罐采用镇静钢、合金钢材质,有效保证存储原液的稳定性;供能系统位于罐体1的下部且通过进水管45和导出管44与曝气装置42连接,曝气装置42位于除臭罐41的上方。进一步地,供能系统包括左叶轮供能系统431和右叶轮供能系统432,其中左叶轮供能系统431的左叶轮和右叶轮供能系统432的右叶轮分别位于罐体的外侧,该左、右叶轮优选采用玻璃纤维,绝缘性能好,耐热耐腐蚀,易被水流带动,通过水流带动叶轮旋转,从而产生动能,为整个河道水质净化除臭装置提供动力。再者,除臭罐4置于罐体1内部,两者之间为吸附块3,进水管45、导出管44、供能系统在此区域内均有连接,保证装置重要连接点不受水流侵蚀,能够在稳定水流中,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功能运作。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曝气装置42包括曝气管422,包裹在曝气管422外侧的太阳能电板和曝气口421,曝气管422的底端穿过生物墙2并延伸抵接在除臭罐41的上表面,曝气口安装在421曝气管422的顶端。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导出管44包括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右叶轮供能系统432上,第一导出管的另一端设置在除臭罐41内,第二导出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曝气管422内;进一步地,进水管45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左叶轮供能系统431上,第一进水管的另一端设置在罐体1外,第二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曝气管422连接;优选地,除臭罐41内填充有除臭剂,除臭剂为生物环保药剂,具体的生物环保药剂可从市场购买也可以自己研发,其非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除臭剂在右叶轮供能系统的驱动下经导出管进入到曝气管,与进水管流入曝气管中的河水进行稀释,,曝气装置设计为景观喷泉形式,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净化水体气味,曝气管外侧包裹有太阳能电板用于装置的备用动力源。
本实施例采用的除臭剂为绿色环保、无毒无害的生物除臭剂,不会为环境空气和环境水体造成额外负担,结合除臭组件的供能系统,除臭剂经导出管进入到曝气管内、与进水管流入曝气管的河水进行稀释,通过曝气装置的曝气口喷洒在水体上,进而对水体产生的异味进行快速有效的去除,在必要时迅速解决水体异味的问题,不需要时关闭进水管、导出管和曝气装置,仅进行对水体水质的净化。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城市河道形状、走向等特点安装于不同位置,选择不同数量,既可增加城市硬底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又可以有效净化水质、去除异味,同时美化水体环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透水孔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生物墙,设置在所述罐体上表面;
除臭组件,设置在所述罐体内且位于所述生物墙的下方;
吸附块,设置在所述除臭组件和所述罐体之间的空间内;
所述生物墙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网格片,第二网格片和第三网格片,所述第一网格片,第二网格片和第三网格片的两端均可以自由向上或向下弯折,交错固定;
所述除臭组件包括除臭罐,供能系统,曝气装置,进水管,导出管和补充管;所述罐体内设置有所述除臭罐,所述除臭罐的上方设置有所述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与所述供能系统通过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导出管进行连接,所述供能系统位于所述罐体的下部,所述补充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除臭罐内,另一端向外延伸穿过所述生物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墙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洞口,多个所述洞口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一网格片,所述第一网格片与所述第二网格片之间形成第一填充层,所述第二网格片和第三网格片之间形成第二填充层,所述第二填充层位于所述第一填充层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层的上方设置有沉水植物,所述沉水植物贯穿所述第一网格片和多个所述洞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层为营养土层,所述第二填充层为过滤层;
所述生物墙通过所述第一网格片,第二网格片和第三网格片的两端与所述罐体进行螺栓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系统包括左叶轮供能系统和右叶轮供能系统,所述左叶轮供能系统的左叶轮和所述右叶轮供能系统的右叶轮分别位于所述罐体的外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管、包裹在所述曝气管外侧的太阳能电板和曝气口,所述曝气口安装在所述曝气管的顶端,所述曝气管的底端穿过所述生物墙并延伸抵接在所述除臭罐的上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管包括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所述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右叶轮供能系统上,所述第一导出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除臭罐内,所述第二导出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曝气管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叶轮供能系统上,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罐体外,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曝气管连接。
CN202022653710.8U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 Active CN2141152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53710.8U CN214115275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53710.8U CN214115275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15275U true CN214115275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504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53710.8U Active CN214115275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152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26968U (zh) 太阳能曝气生物竹炭生态浮床水处理装置
CN107935307B (zh) 一种循环复氧强化生物分解的河道水净化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3253823B (zh) 人工湿地高效污水处理协同甲烷废气氧化的方法和系统
CN208500666U (zh) 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
CN108503136A (zh) 河道治理系统
CN204625422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106396298A (zh) 太阳能生物浮床处理家禽养殖业废水净化装置
CN107311312A (zh) 一种微孔曝气‑生物‑生态浮床一体化装置及其应用该装置处理黑臭水体的方法
CN1196653C (zh) 封闭性水域净水装置
CN102329043A (zh) 利用水解池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
CN207210076U (zh) 一种微孔曝气‑生物‑生态浮床一体化装置
CN206408049U (zh) 一种微生物填料的污水处理装置
CN203284289U (zh) 生活污水高效脱氮的复合电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装置
CN201056520Y (zh) 景观式透水漂浮水体原位净化生物船
CN102964033B (zh) 一种用于填埋场渗滤液水质净化和甲烷强化氧化的覆盖层及渗滤液处理方法
CN214115275U (zh) 一种水质净化除臭装置
CN105314730B (zh) 一种污水河道自动水处理生化反应器
CN203999153U (zh) 一种太阳能微动力自浇灌干式生态浮岛
CN103395936B (zh) 一种物理-物化-生物组合水质净化装置
CN211871749U (zh) 一种太阳能生态浮岛
CN212770056U (zh) 长效生物活水原位净化黑臭水体的成套装置
CN208454624U (zh) 一种河道综合治理装置
CN202144473U (zh) 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
CN206915851U (zh) 生态浮岛污水处理好氧池
CN116282568B (zh) 一种污染水体的水质净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uilding 4, Phase II,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ark, Nanda Science Park, Yuanhua Road, Xianlin University Town, Xianlin Street, Qixia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Patentee after: Nanjing Letousi High tech Material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0033 building 4, phase II,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ark, NANDA Science Park, Yuanhua Road, Xianlin University City, Xianlin street, Qixia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LOTU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