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04784U - 一种人体塑形背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体塑形背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04784U
CN214104784U CN202022462951.4U CN202022462951U CN214104784U CN 214104784 U CN214104784 U CN 214104784U CN 202022462951 U CN202022462951 U CN 202022462951U CN 214104784 U CN214104784 U CN 214104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ing
belt
elastic
shaping belt
mou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629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春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46295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04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04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04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体塑形背带,包括上、下塑形带,其中在上塑形带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弹性塑形带和右弹性塑形带,且左弹性塑形带和右弹性塑形带均包括位于外层的弹性夹持板和位于内层的夹持护垫;下塑形带上则设置有左束缚带和左束缚带,左绑腹带和右束缚带之间通过粘接装置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夹持板提高塑形带的刚度,减少塑形带的变形量,从而保证能够长期、稳定的固定人体背部;同时位于内层的夹持护垫能够有效降低弹性夹持板对人体的压迫,提高实用的舒适性;左束缚带和左束缚带实现对人体腰部的固定,其与上塑形带配合,在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塑形,从而提高塑形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人体塑形背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体塑形背带。
背景技术
目前,青少年驼背、斜肩、脊柱弯曲等症状日益增多,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塑形带,但市面上的大多数塑形带普遍采用弹力绳制作,而且功能单一。上述塑形装置在使用的早期具有较好的塑形效果,但是随着产品的不断使用,弹力绳会因为长期处于紧绷状态而造成塑形变形,其弹力会不断降低,因此其能够对人体施加的拉力也不断降低,因此导致青少年驼背塑形的不断反复;其速效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塑形效果差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体塑性背带,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人体长期、稳定的塑性,大大提高了塑性效果。
一种人体塑形背带,包括上塑形带和下塑形带,上塑形带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与人体肩部适配的左弹性塑形带和右弹性塑形带,所述左弹性塑形带和右弹性塑形带均包括位于表层的弹性夹持板和位于内层的夹持护垫;所述下塑形带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左绑缚带和右绑缚带,左绑腹带和右绑缚带之间通过粘接装置相连。
优选的,上塑形带和下塑形带均包括采用硬质工程塑料制作的塑形外壳和采用发泡塑料制作的缓冲垫,且所述缓冲垫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与人体曲线贴合的承托面。
优选的,下塑形带下部还设置有与人体臀部适配的贴合线。
优选的,粘接装置为魔术贴或暗扣。
优选的,上塑形带和下无形带之间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伸缩杆和限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包括上、下塑形带,其中在上塑形带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弹性塑形带和右弹性塑形带,且左弹性塑形带和右弹性塑形带均包括位于外层的弹性夹持板和位于内层的夹持护垫;通过弹性夹持板提高塑形带的刚度,减少塑形带的变形量,从而保证能够长期、稳定的固定人体背部,从而实现塑形;同时位于内层的夹持护垫能够有效降低弹性夹持板对人体的压迫,提高实用的舒适性,降低长期使用的疲惫感;
在下塑形带上则设置有左束缚带和左束缚带,左绑腹带和右绑缚带之间通过粘接装置相连,通过左绑腹带和右绑缚带实现对人体腰部的固定,其与上塑形带配合,在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塑形,从而提高塑形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上塑形带和下塑形带均包括塑形外壳,同时其内设置有缓冲垫,且缓冲垫内表面设置有承托面;塑形外壳强度较高,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因结构强度不够而发生弯折,影响塑形效果,同时通过缓冲垫又保留一定的调节空间,避免穿戴后使用者的动作过于僵硬,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其兼具了刚度和柔软性,同时承托面与人体曲线贴合,能够大大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和塑性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下塑形带下部还设置有与人体臀部适配的贴合线,穿戴完成后下塑形带不会包裹人体的臀部,进而避免对人体的正常行走造成影响,避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
4、本实用新型的粘接装置为魔术贴或暗扣,其技术成熟,同时成本较低,在保证设备稳定性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设备成本。
5、本实用新型的上塑形带和下无形带之间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伸缩杆和限位槽,通过伸缩杆和限位槽能够根据需要调整上、下塑形带的位置,从而满足不同身高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使用的舒适性更高;同时上背负块和下背负块之间间距的调节也可以实现背负重量在人体不同部分的分配,从而在肩部和腰部科学的分配不同的负荷,降低长期背负带来的疲惫感,使用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塑形带,2、下塑形带,3、左弹性塑形带,4、右弹性塑形带,5、弹性夹持板,6、夹持护垫,7、左绑缚带,8、右绑缚带,9、粘接装置,10、塑形外壳,11、缓冲垫,12、承托面,13、贴合线,14、伸缩杆,15、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实施方式,其公开了一种人体塑形背带,具体结构如图1到图3所示,包括上塑形带1和下塑形带2,上塑形带1和下塑形带2均包括采用硬质工程塑料制作的塑形外壳10和采用发泡塑料制作的缓冲垫11,缓冲垫11的内侧为与人体曲线贴合的承托面13,其中上塑形带1顶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左弹性塑形带3和右弹性塑形带4,左弹性塑形带3和右弹性塑形带4呈与人体肩部适配的U形设置,同时其包括相互贴合的内外两侧,其外层采用弹性钢片或弹性高分子塑料制作的弹性夹持板5,且其一端与塑形外壳10固定相连;其内侧则是采用发泡塑料制作的夹持护垫6,同时夹持护垫6的内表面还设置有与人体曲线贴合的承托面12,从而保证左弹性塑形带3和右弹性塑形带4与人体肩部的完美贴合;
所述下塑形带2的两侧则对称的设置有左绑缚带7和右绑缚带8,左绑缚带 7和右绑缚带8与下塑形带2的塑形外壳10固定相连;同时在左绑缚带7和右绑缚带8的自由端还设置有粘接装置9,所述粘接装置9根据需要可以采用暗扣或魔术贴;
同时在下塑形带2下部的两侧还设置有内凹的贴合线13,从而保证下塑形带2不会影响正常的运动;同时在上塑形带1下部和下塑形带2上部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伸缩杆14和限位槽15,从而保证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实际身高调整二者之间的间距,满足不同身高用户的使用需求,伸缩杆和限位槽采用鱼骨形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的伸缩连接方式实现上塑形带1和下塑形带2之间的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上塑形带和下塑形带分别背负于上下两侧,同时通过左弹性塑形带、右弹性塑形带、左弹性塑形带和右弹性塑形带实现与人体的固定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的变形量小,因此能够长期保持较大的拉力,从而保证对人体的塑形效果。

Claims (5)

1.一种人体塑形背带,包括上塑形带(1)和下塑形带(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塑形带(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与人体肩部适配的左弹性塑形带(3)和右弹性塑形带(4),所述左弹性塑形带(3)和右弹性塑形带(4)均包括位于表层的弹性夹持板(5)和位于内层的夹持护垫(6);所述下塑形带(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左绑缚带(7)和右绑缚带(8),左绑缚带(7)和右绑缚带(8)之间通过粘接装置(9)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塑形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塑形带(1)和下塑形带(2)均包括采用硬质工程塑料制作的塑形外壳(10)和采用发泡塑料制作的缓冲垫(11),且所述缓冲垫(11)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与人体曲线贴合的承托面(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塑形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形带(2)下部还设置有与人体臀部适配的贴合线(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塑形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装置(9)为魔术贴或暗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塑形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塑形带(1)和下塑形带(2)之间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伸缩杆(14)和限位槽(15)。
CN202022462951.4U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人体塑形背带 Active CN214104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2951.4U CN214104784U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人体塑形背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2951.4U CN214104784U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人体塑形背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04784U true CN214104784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501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62951.4U Active CN214104784U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人体塑形背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04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104784U (zh) 一种人体塑形背带
CN210383058U (zh) 倾斜式背负结构
CN215125225U (zh) 肩带独立减震背包
CN214760170U (zh) 一种可穿戴的工具凳
CN215649324U (zh) 一种新型束腹提臀长裤
CN111053357B (zh) 一种自回复背负装置
CN201208480Y (zh) 仰卧起坐器
CN215125206U (zh) 一种减负护脊背包
CN213849675U (zh) 一种健康美臀坐垫
CN203885681U (zh) 一种骨盆矫正带
CN209474145U (zh) 一种人体减压装置及减压座椅
CN2922963Y (zh) 改良结构的高尔夫球袋背带
CN210645069U (zh) 一种用于下肢运动助力装置的腿部绑缚机构
CN209269077U (zh) 穿戴式辅助座椅
CN220777676U (zh) 一种反重力蝶翼护脊背包
CN217744724U (zh) 一种带有支撑体的腰带
CN207590814U (zh) 矫姿护腰带
CN220458823U (zh) 一种有护腰护脊功能的背包、背托及腰托
CN218226686U (zh) 一种具有腰部支撑保护的攀爬用柔性外骨骼
CN215303677U (zh) 一种可随身体转动的弹力减负背板及包含该结构的双肩包
CN210784893U (zh) 一种孕妇托腹带
CN210869965U (zh) 一种护腰和护腰装置
CN217510142U (zh) 一种三位一体式靠垫
CN213663778U (zh) 一种舒适型护腰
CN215958740U (zh) 一种弹力减负背板及包含该背板结构的双肩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