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89272U - 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89272U
CN214089272U CN202022379713.7U CN202022379713U CN214089272U CN 214089272 U CN214089272 U CN 214089272U CN 202022379713 U CN202022379713 U CN 202022379713U CN 214089272 U CN214089272 U CN 214089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ogrid
gravel
muscle
layer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7971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奇志
李检保
胡勇
黄河
郑志坚
易琦
陈浩
尹诚
刘辉
彭哲
袁霞玲
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eyang City Road & Bridges Construction Co
Original Assignee
Yueyang City Road & Bridges Constructio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yang City Road & Bridges Construction Co filed Critical Yueyang City Road & Bridges Construction Co
Priority to CN20202237971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89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89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89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包括加筋碎石桩、砂砾石排水层、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所述加筋碎石桩嵌入不均匀软弱土中,所述砂砾石排水层、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砂砾石排水层铺设于所述加筋碎石桩的桩顶平面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采用加筋碎石桩为湖区大面积软弱土中的路基提供竖向承载力,联合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均匀平稳的传递上部荷载,减小路基总沉降和沉降差,增强路基结构的整体性,可有效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并降低后期维护和运营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通过湖区的道路、铁路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湖区大面积软弱土路基处理成为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难题。由于湖区淤泥质软弱土层深厚,软弱土大面积不均匀分布,如果路基处理不当或者不彻底,极易引起路基沉降变形,从而导致道路完工一两年后发生路面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对于软弱土路基,目前常采用换土加固法、挤密桩加固法、深层水泥搅拌桩法等方式处理,但这些方式均只针对道路修建过程中小范围的软弱土路基,而湖区大面积软弱土路基软弱土面积大,软弱土层厚、而且分布不均匀,简单的小范围软弱土路基处治方法并不能很好适用,难以保证大面积软弱土中路基拥有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施工方便、结构安全可靠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包括加筋碎石桩、砂砾石排水层、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所述加筋碎石桩嵌入不均匀软弱土中,所述砂砾石排水层、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砂砾石排水层铺设于所述加筋碎石桩的桩顶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砂砾石排水层包括第一土工格栅层及铺设于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上方的砂砾层,所述砂砾层采用粒径为20~50mm的碎石铺设而成。
优选的,所述砂砾石排水层的厚度为150~200mm。
优选的,所述加筋碎石桩包括土工格栅加筋套筒和碎石柱,所述土工格栅加筋套筒套设于所述碎石柱的顶部,且所述土工格栅加筋套筒与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采用尼龙扎带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碎石柱的桩径为500~1000mm,所述碎石柱采用粒径为 100~150mm的碎石垒筑而成。
优选的,所述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土工布、第二土工格栅层及土工格室,所述土工布铺设在所述砂砾层上,所述土工格室与所述第二土工格栅固定连接,所述土工格室内填充土。
优选的,所述土工格室加筋垫层的厚度为150~300mm。
优选的,所述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包括依次上下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土工格栅,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土工格栅之间填充覆土。
优选的,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及覆土的组合结构每层厚度为 300~500mm,每层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反包所述覆土并与下一层所述第三土工格栅采用尼龙扎带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为500~800mm。
优选的,所述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的两侧还设有护坡,所述护坡采用植生袋堆叠而成,植生袋内装有草料混合物。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中,加筋碎石桩能够改变中路基范围内不均匀软弱土的土质结构,使厚度不均匀的软弱土区能够成为稳定的路基基础,同时采用土工格室加筋垫层上部荷载均匀平稳的传递到加筋碎石桩上,减小了并控制了路基的沉降变形,保证了道路结构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土工格室加筋垫层与砂砾石排水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100,包括加筋碎石桩10、砂砾石排水层20、土工格室加筋垫层30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40。所述砂砾石排水层20、土工格室加筋垫层30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40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砂砾石排水层20铺设于所述加筋碎石桩10的桩顶平面上。
采用加筋碎石桩10大面积软弱土中的路基提供竖向承载力、联合土工格室加筋垫层30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40均匀平稳的传递上部荷载,有效降低大面积不均匀软弱土中路基结构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概率,提高路基结构质量、延长路基结构的使用寿命,并减少全生命周期内路基结构的生产运营成本。
所述加筋碎石桩10嵌入不均匀软弱土200中,能够为大面积软弱土中路基范围内的软弱土地基维持足够的路基承载力。
所述加筋碎石桩10包括土工格栅加筋套筒11和碎石柱12,所述土工格栅加筋套筒11套设于所述碎石柱12的顶部。所述加筋碎石桩10能够改变中路基范围内不均匀软弱土的土质结构,使厚度不均匀的软弱土区能够成为稳定的路基基础。所述加筋碎石桩10的数量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设定。所述碎石柱12的桩径为500~1000mm,所述碎石柱12采用粒径为100~150mm的碎石垒筑而成。
所述砂砾石排水层20主要起到排水作用,其包括第一土工格栅层21 及铺设于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21上方的砂砾层22,所述砂砾层22采用粒径为20~50mm的碎石铺设而成,碎石间的缝隙可以良好的排水效果,避免水的聚集。所述土工格栅加筋套筒11与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21采用尼龙扎带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砂砾石排水层20的厚度为150~200mm。
所述土工格室加筋垫层30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土工布31、第二土工格栅层32及土工格室33,所述土工布31铺设在所述砂砾层22上,所述土工格室33内填充土。所述土工布31可以将所述砂砾层22与所述土工格室加筋垫层30隔离,防止所述砂砾层22的水分上涌侵入路基主体结构破坏路基结构稳定性,可以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土工格室加筋垫层30的厚度为150~300mm。
同时,所述第二土工格栅层32及土工格室33联合所述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40还能够有效地将上部荷载均匀的传递至软弱土地基,进而保障在不均匀软弱土中路基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
所述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40包括依次上下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土工格栅41,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土工格栅41之间填充覆土。多层所述第三土工格栅41包裹填土,能够提高路基的侧向约束力,加强路基整体结构稳定性,还能够在同等路面宽度下提供足够的路基承载力并减少路基的占地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三土工格栅41及覆土的组合结构每层厚度为 300~500mm,每层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反包所述覆土并与下一层所述第三土工格栅采用尼龙扎带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为500~800mm。
进一步的,所述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40的两侧还设有护坡42,所述护坡42采用植生袋堆叠而成,植生袋内装有草料混合物,所述草料混合物包括花、草、灌木种子、肥料及保水剂。采用植生袋快速化施工路基边坡,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路基边坡进行生态防护,施工方便简单,实施效果好。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中,加筋碎石桩能够改变中路基范围内不均匀软弱土的土质结构,使厚度不均匀的软弱土区能够成为稳定的路基基础,同时采用土工格室加筋垫层上部荷载均匀平稳的传递到加筋碎石桩上,减小了并控制了路基的沉降变形,保证了道路结构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筋碎石桩、砂砾石排水层、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所述加筋碎石桩嵌入不均匀软弱土中,所述砂砾石排水层、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及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砂砾石排水层铺设于所述加筋碎石桩的桩顶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砾石排水层包括第一土工格栅层及铺设于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上方的砂砾层,所述砂砾层采用粒径为20~50mm的碎石铺设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砾石排水层的厚度为150~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筋碎石桩包括土工格栅加筋套筒和碎石柱,所述土工格栅加筋套筒套设于所述碎石柱的顶部,且所述土工格栅加筋套筒与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采用尼龙扎带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柱的桩径为500~1000mm,所述碎石柱采用粒径为100~150mm的碎石垒筑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土工布、第二土工格栅层及土工格室,所述土工布铺设在所述砂砾层上,所述土工格室与所述第二土工格栅固定连接,所述土工格室内填充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格室加筋垫层的厚度为150~3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包括依次上下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土工格栅,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土工格栅之间填充覆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及覆土的组合结构每层厚度为300~500mm,每层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反包所述覆土并与下一层所述第三土工格栅采用尼龙扎带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为500~8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层的两侧还设有护坡,所述护坡采用植生袋堆叠而成,植生袋内装有草料混合物。
CN202022379713.7U 2020-10-22 2020-10-22 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Active CN214089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79713.7U CN214089272U (zh) 2020-10-22 2020-10-22 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79713.7U CN214089272U (zh) 2020-10-22 2020-10-22 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89272U true CN214089272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44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79713.7U Active CN214089272U (zh) 2020-10-22 2020-10-22 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892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22818A (zh) * 2022-07-31 2022-09-30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及建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22818A (zh) * 2022-07-31 2022-09-30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及建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46828U (zh) 土工格栅包裹式加筋土路堤
CN110924254A (zh) 一种炭质页岩路基填筑施工工艺
CN112921946A (zh) 一种可液化场地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路堤加固体系及加固方法
CN209039896U (zh) 一种桩-织结合式软土路基立体加筋结构
CN104863031B (zh) 一种岩溶地区延性抗塌路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089272U (zh) 一种不均匀软弱土路基结构
CN205475261U (zh) 电厂灰场坝体结构
CN109537389B (zh) 一种eps下路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8112215U (zh) 用于临海冲填土地区的人造景观山体
CN215926009U (zh) 一种反包式土工布加筋高填方边坡生态绿化综合防护结构
AU2021102288A4 (en) Composite Replacement Structure and Treatment for Soft Base of Coastal Mudflat
CN215977211U (zh) 一种管桩联合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CN215441993U (zh) 一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软弱地基加固结构
CN211446421U (zh) 一种控制高液限土高填方路基沉降的结构
CN111321700B (zh) 一种防冲刷和防滑坡堰塞的过流消能式生态护岸方法
CN212896290U (zh) 一种软土地基加筋土石换填基础结构
CN112281911A (zh) 一种新型生态砌块挡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0561967U (zh) 提高既有河堤防洪标准的通道结构
CN208251014U (zh) 一种复合地基基础空箱直立堤结构
CN111335336A (zh) 一种山体治理边坡绿化施工辅助装置
CN216193708U (zh) 一种高填方路堤深厚软土区柔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CN210917232U (zh) 一种适合软弱地质岸坡的生态型柔性护岸
CN218175452U (zh) 一种沿海公路软土路基加宽加固结构
CN220813681U (zh) 一种河道新型生态护岸结构
CN213267356U (zh) 一种建于高含水量粉土上方的路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