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73432U - 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73432U
CN214073432U CN202022862262.2U CN202022862262U CN214073432U CN 214073432 U CN214073432 U CN 214073432U CN 202022862262 U CN202022862262 U CN 202022862262U CN 214073432 U CN214073432 U CN 214073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
sheath tube
handle
suturing device
w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6226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丽坤
周振华
龚彪
岑戎
高月求
吕婵
杨姗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Original Assignee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filed Critical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Priority to CN20202286226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734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73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734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所述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包括缝合器本体和置入装置;所述缝合器本体包括拇指环、滑块、手柄杆、鞘外手柄和内鞘管;所述手柄杆两端分别与拇指环和鞘外手柄连接;所述滑块设于手柄杆外表面;所述置入装置包括外鞘管、夹子和夹钳;所述夹钳设于外鞘管前端;所述外鞘末端与内鞘管前端连接;所述夹钳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中穿设有尼龙圈;所述内鞘管和外鞘管内部还设有内芯;所述内芯两端分别与滑块和夹钳配合连接。其优点表现在:不但能保留原来所有功能,还可有效使结扎装置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杜绝结扎装置移位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器械可操作性。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消化道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已发展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下肿物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等,已成为切除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方式。随着消化道息肉、早癌等患者不断增加,接受消化道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患者呈逐年迅速上升。无论哪种手术,首要原则是尽量缩小和闭合创面,否则极易发生迟发性穿孔和出血,对于全层切除者等同于人工形成消化道穿孔,必须闭合创面避免形成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除了上述微创手术,消化道常见的溃疡出血、恒径动脉破裂出血等也将内镜下止血作为首选止血方式,其中机械性止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创面缝合装置为金属夹,包括直接夹闭和联合尼龙结扎装置的“荷包缝合”两种方式,用于闭合不同大小的创面。止血夹一般只能用于闭合直径3cm以下的粘膜层/粘膜下层损伤或直径2cm以下的消化道穿孔,应用范围极其有限;而“荷包缝合”往往需要经双通道内镜操作,对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现有的单通道结扎装置放入消化道后无法直接固定在创面合适位置,需要从活检孔撤出手柄后再插入金属夹,调整至合适位置再将结扎装置固定在创面周围,在此期间结扎装置可能随着胃肠蠕动移位至不合适的位置,甚至落入腹腔,给后续操作造成困难,明显增加了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中国专利文献:CN201920864583.0,申请日2019.06.11,专利名称为:一种消化内镜用结扎器和闭合装置。公开了一种消化内镜用结扎器和闭合装置,该结扎器用于配合闭合装置使用,该闭合装置包括鞘管、贯穿鞘管两端的内芯线、用于改变内芯线与鞘管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角度的体外操作组件;结扎器包括安装部、主体线、滑动卡套,主体线的定位端连接在安装部上或滑动卡上,使所述主体线对折成环,该滑动卡套用于改变所述环的闭合位置,滑动卡套的内壁设置有棘齿,主体线的上排列有与所述棘齿配合棘齿槽,使滑动卡套可沿所述环的外壁单向滑动。
中国专利文献:CN201320399897.0,申请日2013.07.07,专利名称为:内镜缝合装置。公开了一种内镜缝合装置,包括缝合钉,输送导管及推送器,所述缝合钉由记忆材料制作,并定型为能把两侧被缝合组织拉合的形状,缝合钉可被拉直装于输送导管靠近被缝合组织端之内,推送器与输送导管的远离被缝合组织端连接,推送器远离输送导管端连接有推送导丝,推送导丝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输送导管内腔,并靠近输送导管内的缝合钉,缝合钉可被推送导丝推压出输送导管内,并呈定型时的形状。
上述专利文献CN201920864583.0中的一种消化内镜用结扎器和闭合装置,手术时,滑动卡套在鞘管的推动下滑动并收紧所述环。本实用新型的消化内镜用结扎器和闭合装置,结扎器的环套在基底部位时,滑动卡套不会反向滑移,环不易从病灶上松脱,有利于病灶部位更可靠的闭合;而专利文献CN201320399897.0中的一种内镜缝合装置,则可用于安装在各种内镜的操作孔,经内镜操作孔实现快速缝合,操作过程无需再扩孔或增加切口完成,从而大大简化了内镜的缝合操作,实现可快速可靠地处置缝合过程,且经内镜操作孔实现逢合的操作过程可通过该内镜观察完成。但是关于一种不但能保留原来所有功能,还可有效使结扎装置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杜绝结扎装置移位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器械可操作性的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目前则没有相关的报道。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不但能保留原来所有功能,还可有效使结扎装置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杜绝结扎装置移位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器械可操作性的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但能保留原来所有功能,还可有效使结扎装置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杜绝结扎装置移位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器械可操作性的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所述的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包括缝合器本体和置入装置;所述的缝合器本体包括拇指环、滑块、手柄杆、鞘外手柄和内鞘管;所述的手柄杆两端分别与拇指环和鞘外手柄连接;所述的滑块设于手柄杆外表面;所述的内鞘管设于鞘外手柄前端;所述的置入装置包括外鞘管、夹子和夹钳;所述的夹钳设于外鞘管前端;所述的外鞘末端与内鞘管前端连接;所述的夹钳上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中穿设有尼龙圈;所述的内鞘管和外鞘管内部还设有内芯;所述的内芯两端分别与滑块和夹钳配合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夹钳呈交叉铰接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内鞘管和外鞘管管壁中前后两端相通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且进水口处配合连接有管道。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出水口呈斜向下结构。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通过前后滑动以及转动设于手柄杆外表面的滑块便可通过内芯进而控制夹钳的反复打开、关闭以及调整方向,从而方便将夹钳释放并固定在创面合适位置。
2、通过在夹钳上设有通孔,且将尼龙圈穿设于夹钳上,从而在单通道内镜的操作下,便可通过控制夹钳将尼龙圈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且不会移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结扎装置由于肠胃蠕动而移位至不恰当位置的问题。
3、当尼龙圈通过夹钳固定放置于创面合适位置后,便可顺利的固定其它的夹子,最终再收紧尼龙圈便可缝合创面。
4、本申请中通过将尼龙圈与夹钳设计为一体连接的方式,不但能保留原来内镜缝合装置的所有功能,还可有效使结扎装置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杜绝结扎装置移位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器械可操作性。
5、通过在内鞘管和外鞘管管壁中前后两端相通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创面缝合时,便可根据需要通过管道向管壁中注射生理盐水或药物,生理盐水或药物通过出水口流出后便可起到对创面的冲洗或药物治疗作用,方便医护人员的缝合操作。
6、进水口和出水口设于管壁中的设计,不占用鞘管内部空间,且出水口呈斜向下的结构设计,使得生理盐水或药物可直接对创面进行冲洗或注药。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现有技术中单通道缝合器本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现有技术中缝合器本体前端与结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缝合器本体 11.拇指环
12.滑块 13.手柄杆
14.鞘外手柄 15.内鞘管
2.置入装置 21.外鞘管
22.夹子 23.夹钳
24.尼龙圈 25.进水口
26.出水口 27.管道
实施例1
请参看附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所述的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包括缝合器本体1和置入装置2;所述的缝合器本体1包括拇指环11、滑块12、手柄杆13、鞘外手柄14和内鞘管15;所述的手柄杆13两端分别与拇指环11和鞘外手柄14连接;所述的滑块12设于手柄杆13外表面;所述的内鞘管15设于鞘外手柄14前端;所述的置入装置2包括外鞘管21、夹子22和夹钳23;所述的夹子22设于外鞘管21内部;所述的夹钳23设于外鞘管21前端;所述的外鞘21末端与内鞘管15前端连接;所述的夹钳23上设有通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的通孔中穿设有尼龙圈24;所述的夹钳23呈交叉铰接结构;所述的内鞘管14和外鞘管21内部还设有内芯(图中未示出);所述的内芯两端分别与滑块12和夹钳23配合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通过前后滑动以及转动设于手柄杆13外表面的滑块12便可通过内芯进而控制夹钳23的反复打开、关闭以及调整方向,从而方便将夹钳23释放并固定在创面合适位置;所述的夹钳23的夹持以及释放原理与现有技术中的内镜夹钳或止血钳装置夹持或释放原理相同;所述的通过在夹钳23上设有通孔,且将尼龙圈24(即结扎装置)穿设于夹钳23上,从而在单通道内镜的操作下,便可通过控制夹钳23将尼龙圈24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且不会移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结扎装置由于肠胃蠕动而移位至不恰当位置的问题;所述的当尼龙圈24通过夹钳23固定放置于创面合适位置后,便可顺利的固定其它的夹子22,最终再收紧尼龙圈24便可缝合创面;所述的本申请中通过将尼龙圈24与夹钳23设计为一体连接的方式,不但能保留原来内镜缝合装置的所有功能,还可有效使结扎装置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杜绝结扎装置移位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器械可操作性。
实施例2
请参看附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内鞘管15和外鞘管21管壁中前后两端相通设有进水口25和出水口26,且进水口26处配合连接有管道27,出水口26呈斜向下结构;所述的通过在内鞘管15和外鞘管21管壁中前后两端相通设有进水口25和出水口26,在创面缝合时,便可根据需要通过管道27向管壁中注射生理盐水或药物等,生理盐水或药物通过出水口26流出后便可起到对创面的冲洗或药物治疗作用,方便医护人员的缝合操作;所述的进水口25和出水口26设于管壁中的设计,不占用鞘管内部空间,且出水口26呈斜向下的结构设计,使得水或药物可直接对创面进行冲洗或注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通过前后滑动以及转动设于手柄杆外表面的滑块便可通过内芯进而控制夹钳的反复打开、关闭以及调整方向,从而方便将夹钳释放并固定在创面合适位置;通过在夹钳上设有通孔,且将尼龙圈穿设于夹钳上,从而在单通道内镜的操作下,便可通过控制夹钳将尼龙圈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且不会移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结扎装置由于肠胃蠕动而移位至不恰当位置的问题;当尼龙圈通过夹钳固定放置于创面合适位置后,便可顺利的固定其它的夹子,最终再收紧尼龙圈便可缝合创面;本申请中通过将尼龙圈与夹钳设计为一体连接的方式,不但能保留原来内镜缝合装置的所有功能,还可有效使结扎装置固定在需要缝合创面的合适位置,杜绝结扎装置移位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器械可操作性;通过在内鞘管和外鞘管管壁中前后两端相通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创面缝合时,便可根据需要通过管道向管壁中注射生理盐水或药物,生理盐水或药物通过出水口流出后便可起到对创面的冲洗或药物治疗作用,方便医护人员的缝合操作;进水口和出水口设于管壁中的设计,不占用鞘管内部空间,且出水口呈斜向下的结构设计,使得生理盐水或药物可直接对创面进行冲洗或注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包括缝合器本体和置入装置;所述的缝合器本体包括拇指环、滑块、手柄杆、鞘外手柄和内鞘管;所述的手柄杆两端分别与拇指环和鞘外手柄连接;所述的滑块设于手柄杆外表面;所述的内鞘管设于鞘外手柄前端;所述的置入装置包括外鞘管、夹子和夹钳;所述的夹钳设于外鞘管前端;所述的外鞘管末端与内鞘管前端连接;所述的夹钳上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中穿设有尼龙圈;所述的内鞘管和外鞘管内部还设有内芯;所述的内芯两端分别与滑块和夹钳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钳呈交叉铰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鞘管和外鞘管管壁中前后两端相通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且进水口处配合连接有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口呈斜向下结构。
CN202022862262.2U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Active CN2140734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62262.2U CN214073432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62262.2U CN214073432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73432U true CN214073432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55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62262.2U Active CN214073432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734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31727B2 (en) Medical instrument to place a pursestring suture, open a hole and pass a guidewire
US7721742B2 (en) Methods fo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in the peritoneal cavity
JP4658557B2 (ja) 自己配置ファスナーのための単一内腔吻合用アプライヤー
Kitano et al. Laparoscopy-assisted Billroth I gastrectomy
US7175648B2 (en) Deep endoscopic staple and stapler
US20190216461A1 (en) Methods for diagnosing and delivering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in the peritoneal cavity
US20100179510A1 (en)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anastomosis
EP2679169A1 (en) Three-dimensional retractor
US20070038022A1 (en) Endoscopic instrument assembly with separable operative tip and associated medical method
US20090306471A1 (en) Accessing a body cavity through the urinary tract
CN101888811A (zh) 递送锚定装置到身体通道壁的方法和仪器
CA2586409A1 (en) Tri-bending sphinctertome
Freeman Gastrointestinal laparoscopy in small animals
WO2018127931A1 (en) Novel equipments and methods for transoral endoscopic surgery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using rigid platform
CN214073432U (zh) 一种改进内镜下创面缝合装置
CN208388669U (zh) 一种用于消化内镜手术带有缝合线的缝合针
CN213430334U (zh) 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新型持针钳
US10238392B2 (en) Methods for diagnosing and delivering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in the peritoneal cavity
CN109771003B (zh) 一种医用多功能组织圈套器
CN208388682U (zh) 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血管钳
CN208388670U (zh) 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持针钳
US20170325840A1 (en) Percutaneous Gastrointestinal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
Song et al. Experience Sharing on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 in NOSES
CN109381231B (zh) 一种用于消化内镜手术的缝合针释放回收装置
Mutter et al. Laparoscopic reversal of Hartmann’s procedure–surgical techniqu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