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65313U -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65313U
CN214065313U CN202022523982.6U CN202022523982U CN214065313U CN 214065313 U CN214065313 U CN 214065313U CN 202022523982 U CN202022523982 U CN 202022523982U CN 214065313 U CN214065313 U CN 214065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low
shell
outlet
inlet
pt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2398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发明
张�林
刘帅
郑培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hai Kebol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hai Kebol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hai Kebol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hai Kebol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2398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65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65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65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其解决了现有产品重量大,换热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其设从上到下堆叠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第一液体流道单元设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两者形成第一密封液体流道,第一壳体设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一密封液体流道将第一进口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一出口;第二壳体设第二进口、第二出口;第二液体流道单元设第三壳体、第四壳体,两者形成第二密封液体流道,第三壳体设第三进口、第三出口,第二密封液体流道将第三进口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三出口;第三进口与第二出口连通,第三出口与第二进口连通;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形成第一加热腔,PTC加热单元设其内,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加热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冬季车厢的舒适性和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均需要一定的热量,没有了传统汽车发动机的余热,必须采用电加热系统来满足。目前市场上的PTC液体加热总成采用压铸工艺加热座结构,通过和塑料水箱的配合,形成液体流道,通过PTC加热单元通电对液体进行加热,为整车空调或电池提供热量。目前新能源汽车上使用的PTC水暖加热产品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为控制腔体、加热包组腔体和水套腔体,为了保证绝缘密封,每个部分都需要独立的壳体进行分开,这样的结构增加了产品重量,增大了传热阻隔,降低了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减轻产品重量,提升换热效率。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设有液体流道单元和PTC 加热单元,液体流道单元设有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第二液体流道单元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PTC加热单元包裹设置在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之间,分别为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第二液体流道单元提供热量;
第一液体流道单元设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上到下堆叠设置,且两者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一密封液体流道,第一壳体分别开设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一密封液体流道将第一进口中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一出口;第二壳体分别开设有与第一密封液体流道相连通的第二进口、第二出口;
第二液体流道单元设有第三壳体、第四壳体,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从上到下堆叠设置,且两者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二密封液体流道,第三壳体分别开设有第三进口、第三出口,第二密封液体流道将第三进口中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三出口;第三进口与第二出口相连通,第三出口与第二进口相连通;
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从上到下堆叠设置,且两者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一加热腔,PTC加热单元安装在第一加热腔内。
优选的,PTC加热单元设有铝管、PTC芯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和胶塞, PTC芯片连接设置在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之间,在正电极片、负电极片的外侧包裹绝缘层后适配安装在铝管内,胶塞封住铝管的其中一端开口,且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的电极片插片分别穿过胶塞并伸出。
优选的,铝管内设有两个隔板,两个隔板将铝管内分隔为第一安装腔、空气腔、第二安装腔,空气腔位于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之间,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内分别安装设有一组PTC芯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
优选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均为下端敞口的盖状结构,且均具有向下向外延伸的边沿;第一壳体的边沿与第二壳体的边沿密封连接,第二壳体的边沿与第三壳体的边沿密封连接;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边沿均向下凹陷,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的边沿均向上凸起,第三进口的边沿与第二出口的边沿密封连接,第三出口的边沿与第二进口的边沿密封连接;第二壳体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各开设有一个铝管安装孔,两个铝管安装孔相对设置,且铝管安装孔的位置设置在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之间,铝管通过铝管安装孔插入并安装在第一加热腔内。
优选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数量设置为多个,位于最底层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与第二液体流道单元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第一液体流道单元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且上下相邻的两个第一液体流道单元之间包裹设有一个PTC加热单元;上下相邻的两个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其中位于下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的第一壳体的第一进口与位于上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的第二壳体的第二出口相连通,位于下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的第一壳体的第一出口与位于上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的第二壳体的第二进口相连通,位于上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的第二壳体与位于下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的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加热腔,PTC加热单元安装在第二加热腔内。
优选的,第一密封液体流道或者第二密封液体流道内安装过滤片层,过滤片层为波纹网状结构;过滤片层分别开设有进水通孔和出水通孔;在第一密封液体流道内,第一进口、进水通孔、第二出口上下相对连通设置;第一出口、出水通孔、第二进口上下相对连通设置。
优选的,位于最顶层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的第一进口连通设有进液管,位于最顶层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的第一出口连通设有出液管。
优选的,PTC加热单元的正电极片、负电极片通过线路板汇集连接。
一种PTC液体加热总成,其设有盒状壳体、及设置在盒状壳体内的如上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
优选的,第四壳体与盒状壳体的底部之间设有控制腔体,控制腔体内安装设有控制器,控制器与线路板相连接,控制器分别与高压连接器、低压连接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 液体加热总成,其设有PTC液体加热芯体,PTC液体加热芯体设有液体流道单元和PTC加热单元,液体流道设有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第二液体流道单元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PTC加热单元包裹设置在第一液体流道单元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之间,分别为第一液体流道单元、第二液体流道单元传导提供热量。
(1)与现有的采用压铸工艺加热座结构,通过和塑料水箱的配合形成液体流道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与加热腔相隔离的第一密封液体流道和第二密封液体流道的结构设计,不再依赖于设置在外部的塑料水箱相配合,杜绝与外部环境形成热交换,大大减少热量损失,避免现有结构造成的整车电池消耗过多,影响行驶里程的现象发生。
(2)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单独设置现有壳体将液体流道单元和PTC加热单元进行分开,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省略了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壳体,不仅减轻了产品重量,而且减少了传热阻隔,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PTC液体加热总成的局部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PTC液体加热总成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A-A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PTC液体加热芯体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局部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B-B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的第一壳体或第三壳体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壳体或第三壳体的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6所示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壳体的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加热包组的局部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过滤片层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壳体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壳体的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壳体堆叠状态的一侧的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壳体堆叠状态的另一侧的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PTC加热单元,2.第一液体流道单元,3.第二液体流道单元,4.第一壳体,5.第二壳体,6.第三壳体,7.第四壳体,8.加热腔,9. 过滤片层,10.进液管,11.铝管,12.PTC芯片,13.正电极片,14.负电极片,15.胶塞,16.隔板,17.第一安装腔,18.空气腔,19.第二安装腔, 20.出液管,21.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2.线路板,23.盒状壳体,24.控制腔体,25.控制器,26.IGBT晶体管,27.高压连接器,28.低压连接器,29. 第一密封圈,30.第二密封圈,31.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2.上盖板,33.侧围板,34.底板,35,线路板盖,41.第一进口,42.第一出口,43.第一壳体边沿,51.第二进口,52.第二出口,53.铝管安装孔,54.第二壳体边沿,61. 第三进口,62.第三出口,63.第三壳体边沿,81.第一加热腔,82,第二加热腔,91.进水通孔,92.出水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方法;所使用的原料和装置,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市售产品。
由图1、图19、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TC液体加热总成,其设有PTC液体加热芯体,PTC液体加热芯体设有液体流道单元和PTC加热单元1,液体流道单元设有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PTC加热单元1包裹设置在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之间,分别为第一液体流道单元 2、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传导提供热量。
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设有第一壳体4、第二壳体5,第一壳体4和第二壳体 5从上到下堆叠设置,且两者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第一壳体 4分别开设有第一进口41、第一出口42,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将第一进口41 中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一出口42。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换热过程为:流动介质从第一进口41进入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内,经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吸收热量后,从第一出口42流出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外。第二壳体5分别开设有与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相连通的第二进口51、第二出口52。
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设有第三壳体6、第四壳体7,第三壳体6和第四壳体 7从上到下堆叠设置,且两者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第三壳体 6分别开设有第三进口61、第三出口62,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将第三进口61 中的流动介质引至第三出口62。第三进口61与第二出口52相连通,第三出口 62与第二进口51相连通;而第二进口51、第二出口52分别与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相连通。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的换热过程为:从第一进口41进入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的流动介质先后经第二出口52、第三进口61进入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经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吸收热量后,再先后经第三出口62、第二进口51进入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最终从第一出口42流出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 外。优选的,为了便于流入第一进口41的流动介质顺利的从第一密封液体流道 21进入第二出口52,且从第二进口51流入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顺利的从流出第一出口42流出,第一进口41与第二出口52、第一出口42与第二进口51上下相对设置。
第二壳体5和第三壳体6从上到下堆叠设置,且两者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一加热腔81,PTC加热单元1安装在第一加热腔81内,PTC加热单元1通电后产生热量,其中一部分不断地向上对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内的流动介质传导热量,另一部分不断地向下对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内的流动介质传导热量。
与现有的采用压铸工艺加热座结构,通过和塑料水箱的配合形成液体流道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与第一加热腔81相隔离的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和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的结构设计,不再依赖于设置在外部的塑料水箱相配合,杜绝与外部环境形成热交换,大大减少热量损失,避免现有结构造成的整车电池消耗过多,影响行驶里程的现象发生。另外,与现有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单独设置壳体将液体流道单元和PTC加热单元1进行分开,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省略了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壳体,不仅减轻了产品重量,而且减少了传热阻隔,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由图9-图11所示,第一壳体4与第三壳体6结构相同,便于生产和安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由图1、图6、图15、图20所示,PTC加热单元1设有铝管11、PTC芯片12、正电极片13、负电极片14和胶塞15,PTC芯片12 连接设置在正电极片13和负电极片14之间,通常采用市售粘结胶进行粘接;在正电极片13、负电极片14的外侧包裹绝缘层后适配安装在铝管11内,胶塞 15封住铝管11的其中一端开口,且正电极片13和负电极片14的电极片插片分别穿过胶塞15并伸出进行防护,在制备过程中,最后通过施加压力,将铝管 11压紧,实现铝管11内部件与铝管11内壁的紧密配合。绝缘层通常采用陶瓷基板或者绝缘膜;胶塞15采用PPS材料;PTC芯片12通常为PTC陶瓷片,是产生热量的发热元件。正电极片13和负电极片14通电后,PTC芯片12发热,实现使整个PTC加热单元1发热,并产生热量。与现有的“绝缘膜+卡夹+楔形键”传统的加热包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PTC加热单元1采用独特的结构设计,涉及的零部件少,优化绝缘性和导热性,且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艺流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铝管11内设有两个隔板16,两个隔板16 将铝管11内分隔为第一安装腔17、空气腔18、第二安装腔19,空气腔18位于第一安装腔17和第二安装腔19之间,第一安装腔17和第二安装腔19内分别安装设有一组包裹有绝缘层的PTC芯片12、正电极片13、负电极片14。空气腔18具有空气隔离作用,防止相邻两个PTC加热单元1电击穿。PTC加热单元1数量可以设置为多组,彼此之间采用空气腔18隔开,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由图9-图14、图19、图20所示,第一壳体4、第二壳体5、第三壳体6均为下端敞口的盖状结构,且均具有向下向外延伸的边沿;第一壳体边沿43内侧与第二壳体边沿54外侧密封连接,从而使第一壳体4与第二壳体5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第二壳体边沿54内侧与第三壳体边沿63外侧密封连接,从而使第二壳体5与第三壳体6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一加热腔81。第二进口51和第二出口52的边沿均向下凹陷,第三进口61和第三出口62的边沿均向上凸起,第三进口61的边沿与第二出口52的边沿密封连接,第三出口62的边沿与第二进口51的边沿密封连接,从而使第一加热腔81分别与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相隔离,避免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中的流动介质进入第一加热腔81内而造成短路。第二壳体5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各开设有一个铝管安装孔53,两个铝管安装孔53相对设置,且铝管安装孔53的位置设置在第二进口51和第二出口 52之间,铝管11通过铝管安装孔53插入并安装在第一加热腔81内。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将第一壳体4、第二壳体5、第三壳体6、第四壳体7均为金属材料,最好采用冲压工艺制成,一方面,结构紧凑,安装方便,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现有PCT液体加热总成采用传统的压铸件结构复杂,无法避免内部卷气,长时间工作后,流动介质容易产生泄露而导致的绝缘不良的问题。第一壳体4、第二壳体5、第三壳体6、第四壳体7材料最好为铝,铝是热的良导体,它的导热能力比铁大3倍,是理想的热交换、散热材料。作为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第一壳体4与第二壳体5之间、第二壳体5 与第三壳体6之间、第三壳体6与第四壳体7之间均采用钎焊或激光焊接成密封腔体,提高焊接可靠性。钎焊或激光焊属于常规的焊接方法,其中钎焊具有变形小,接头光滑美观,适合于焊接精密、复杂和由不同材料组成的构件等优点。激光焊的具有不需要真空室,焊接过程不产生X射线等优点。解决了传统的压铸件结构因其内部存在气孔导致零部件壁的强度降低,长时间工作后可能出现冷却液进入加热单元,致使产品带电,整车无法行驶的行业技术难题。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由图1、图6、图16、图19、图20所示,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安装过滤片层9,过滤片层9为波纹网状结构,其布满网孔,将过滤片层9放置在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过滤片层9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最好为铝,主要起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提高流动介质换热量的作用,过滤片层9 最好与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内的第二壳体5相连接,过滤片层9增大了与流动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流动介质换热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流动介质在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内的流动速度,延迟了流动介质在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内的停留时间,实现流动介质的充分吸热;第三,起到过滤作用,用于过滤流动介质内的杂质。过滤片层9分别开设有进水通孔91和出水通孔92,第一进口41、进水通孔91、第二出口52上下相对连通设置;第一出口 42、出水通孔92、第二进口51上下相对连通设置。进水通孔91和出水通孔92 的设置,使来自第一进口41的流动介质更易先后经过进水通孔91、第二出口 52、第三进口61进入到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内,来自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 的流动介质更易先后经过第三出口62、第二进口51、出水通孔92,然后从第一出口42流出,避免因过滤片层9的阻挡而流动不畅,从而保证通过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的流动介质足够流量。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内也可以安装过滤片层9,作用与上述相同,不在累述。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由图1、图3、图6所示,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 数量设置为多个,其中位于最底层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与第二液体流道单元 3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且上下相邻的两个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之间包裹设有一个PTC加热单元1;上下相邻的两个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其中由图8所示,位于下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第一壳体4的第一进口41与位于上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第二壳体 5的第二出口52相连通,从而自上而下形成流动介质流入通道;位于下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第一壳体4的第一出口42与位于上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 2的第二壳体5的第二进口51相连通,从而自下而上形成流动介质流出通道,每个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并联在该流动介质流入通道和该流动介质流出通道之间。设置多个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从上到下堆叠连接,且相邻两个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之间包裹一个PTC加热单元1的结构,即位于上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第二壳体5与位于下方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第一壳体4之间形成第二加热腔82,PTC加热单元1安装在第二加热腔82内,与现有技术中每种功率规格的产品都需要单独开发一套模具相比,只需要根据所需功率规格要求,设置相应数量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和PTC加热单元1,大大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而且,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多个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结构设计,不再依赖于设置在外部的塑料水箱相配合,杜绝与外部环境形成热交换,大大减少热量损失,避免现有结构造成的整车电池消耗过多,影响行驶里程的现象发生。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由图1-图3、图5-图8所示,位于最顶层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第一进口41连通设有进液管10,位于最顶层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第一出口42连通设有出液管20。分别通过进液管10和出液管20 与外界水路进行连接,例如外界水路为整车水路。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由图1、图5、图6所示,每个PTC加热单元1 的正电极片13、负电极片14的电极片插片分别穿过胶塞15并伸出通过线路板 22汇集连接,通常线路板22为PCB线路板,采用焊接或插接的方式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PTC液体加热芯体内的流动介质为水,水是常见的用于热传导的液体。
由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TC液体加热总成,其设有盒状壳体23、及设置在盒状壳体23内的上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PTC液体加热芯体固定在盒状壳体23内,起到密封保温的作用,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功率密度。现有技术中的水箱壳体虽然为耐水解材料,但是和压铸件配合,高温工作耐久后,容易产生玻纤、色母析出等问题,造成融化泄露,引起局部高温,存在融化整车周围其它部件的风险。本实用新型通过PTC液体加热芯体独特的堆叠结构设计,并安装在盒状壳体23内,代替现有技术压铸件和塑料水箱结构,有效降低融化泄露风险,提升绝缘可靠性。盒状壳体23可以为上盖板32、侧围板33、底板34围成的密封腔体结构,上述PTC液体加热芯体设置在其内,进液管10和出液管20向上穿过上盖板32并伸出,侧围板33上安装有可拆卸的线路板盖35,打开线路板盖35,可方便安装或拆卸线路板22。为了提高PTC 液体加热芯体与外界的密封效果,由图1、图3所示,在进液管10、出液管20 与上盖板32之间分部安装第一密封圈29,在第四壳体7与侧围板33之间安装第二密封圈30。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由图1、图3所示,第四壳体7下表面与盒状壳体23 的底部之间设有控制腔体24,控制腔体24内安装设有控制器25,控制器25 上设有IGBT晶体管26;与现有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单独设置壳体将控制腔体24与液体流道单元、PTC加热单元1进行分开,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省略了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壳体,进一步减轻了产品重量。控制器25通过导线与线路板22相连接,形成控制器25与PTC液体加热芯体单元的内部导电回路,控制器25分别与高压连接器27、低压连接器28相连接,形成外部控制信号,低压控制电源和高压负载电源的外部导电回路,其中高压连接器27作为 PTC液体加热芯体单元负载的供电的连接器,低压连接器28为控制器25提供低压供电,并接收外部信号。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控制器25固定安装在第四壳体7下表面,进行控制器25的IGBT晶体管26的散热,即IGBT晶体管 26产生的热量经第四壳体7传导至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内的流动介质,从而实现IGBT晶体管26的散热。另外,高压连接器27、低压连接器28安装在盒状壳体23上。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第一壳体4、第二壳体5、第三壳体6壁厚是1mm的铝板,与现有技术传统压铸件的散热单元结构2.0-3.0mm的壁厚相比,大大降低了整个产品的重量。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盒状壳体23为塑料材质,且独特的PTC液体加热芯体结构设计,在整体上降低重量,整个PTC液体加热总成在同等产品加热性能条件下,重量≤1.5kg,与现有产品相比,减重达0.5~1.0kg。
将本实用新型PTC液体加热总成安装到整车上,分别将进液管10、出液管 20和整车水路相连接,高压连接器27连接电池,低压连接器28连接小电瓶和 BMS或HCU。当电池或空调需要热量时,整车水路循环冷却液即流动介质,BMS 或HCU发送热量信号给PTC液体加热总成,电池供电,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冷却液从外界水路进入进液管10内,进入PTC液体加热芯体内,分别通过PTC 液体加热芯体单元内的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在此过程中吸收来自PTC加热单元1的热量,汇流后最终从出液管20流出,进入外界水路中。通过冷却液将热量输送到空调或者电池,从而实现驾驶舱的热管理需求,以及电池的热管理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上”、“下”、“顶”、“底”、“前”、“后”、“内”、“外”、“背”、“中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备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并不代表结构和/ 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涵盖之范畴。

Claims (10)

1.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设有液体流道单元和PTC加热单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流道单元设有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和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所述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所述PTC加热单元(1)包裹设置在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和所述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之间,分别为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所述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提供热量;
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设有第一壳体(4)、第二壳体(5),所述第一壳体(4)和所述第二壳体(5)从上到下堆叠设置,且两者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所述第一壳体(4)分别开设有第一进口(41)、第一出口(42),所述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将所述第一进口(41)中的流动介质引至所述第一出口(42);所述第二壳体(5)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相连通的第二进口(51)、第二出口(52);
所述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设有第三壳体(6)、第四壳体(7),所述第三壳体(6)和所述第四壳体(7)从上到下堆叠设置,且两者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所述第三壳体(6)分别开设有第三进口(61)、第三出口(62),所述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将所述第三进口(61)中的流动介质引至所述第三出口(62);所述第三进口(61)与所述第二出口(52)相连通,所述第三出口(62)与所述第二进口(51)相连通;
所述第二壳体(5)和所述第三壳体(6)从上到下堆叠设置,且两者之间相连接形成第一加热腔(81),所述PTC加热单元(1)安装在所述第一加热腔(8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PTC加热单元(1)设有铝管(11)、PTC芯片(12)、正电极片(13)、负电极片(14)和胶塞(15),所述PTC芯片(12)连接设置在所述正电极片(13)和所述负电极片(14)之间,在所述正电极片(13)、负电极片(14)的外侧包裹绝缘层后适配安装在所述铝管(11)内,所述胶塞(15)封住所述铝管(11)的其中一端开口,且所述正电极片(13)和所述负电极片(14)的电极片插片分别穿过所述胶塞(15)并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管(11)内设有两个隔板(16),两个所述隔板(16)将所述铝管(11)内分隔为第一安装腔(17)、空气腔(18)、第二安装腔(19),所述空气腔(18)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7)和所述第二安装腔(19)之间,所述第一安装腔(17)和所述第二安装腔(19)内分别安装设有一组所述PTC芯片(12)、所述正电极片(13)、所述负电极片(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4)、所述第二壳体(5)、所述第三壳体(6)均为下端敞口的盖状结构,且均具有向下向外延伸的边沿;第一壳体边沿(43)与第二壳体边沿(54)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壳体边沿(54)与第三壳体边沿(63)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进口(51)和所述第二出口(52)的边沿均向下凹陷,所述第三进口(61)和所述第三出口(62)的边沿均向上凸起,所述第三进口(61)的边沿与所述第二出口(52)的边沿密封连接,所述第三出口(62)的边沿与所述第二进口(51)的边沿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壳体(5)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各开设有一个铝管安装孔(53),两个所述铝管安装孔(53)相对设置,且所述铝管安装孔(53)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进口(51)和所述第二出口(52)之间,所述铝管(11)通过所述铝管安装孔(53)插入并安装在所述第一加热腔(8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数量设置为多个,位于最底层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与所述第二液体流道单元(3)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从上到下堆叠连接设置,且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之间包裹设有一个所述PTC加热单元(1);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其中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所述第一壳体(4)的所述第一进口(41)与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所述第二壳体(5)的所述第二出口(52)相连通,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所述第一壳体(4)的所述第一出口(42)与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所述第二壳体(5)的所述第二进口(51)相连通,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所述第二壳体(5)与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所述第一壳体(4)之间形成第二加热腔(82),所述PTC加热单元(1)安装在所述第二加热腔(82)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或者所述第二密封液体流道(31)内安装过滤片层(9),所述过滤片层(9)为波纹网状结构;所述过滤片层(9)分别开设有进水通孔(91)和出水通孔(92);在所述第一密封液体流道(21)内,所述第一进口(41)、所述进水通孔(91)、所述第二出口(52)上下相对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出口(42)、所述出水通孔(92)、所述第二进口(51)上下相对连通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特征在于,位于最顶层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所述第一进口(41)连通设有进液管(10),位于最顶层的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单元(2)的所述第一出口(42)连通设有出液管(2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PTC加热单元(1)的所述正电极片(13)、所述负电极片(14)通过线路板(22)汇集连接。
9.一种PTC液体加热总成,其特征在于,其设有盒状壳体(23)、及设置在所述盒状壳体(23)内的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PTC液体加热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壳体(7)与所述盒状壳体(23)的底部之间设有控制腔体(24),所述控制腔体(24)内安装设有控制器(25),所述控制器(25)与所述线路板(22)相连接,所述控制器(25)分别与高压连接器(27)、低压连接器(28)相连接。
CN202022523982.6U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Active CN214065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3982.6U CN214065313U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3982.6U CN214065313U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65313U true CN214065313U (zh) 2021-08-27

Family

ID=77399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23982.6U Active CN214065313U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65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00788B (zh) 基于极耳散热的电动汽车软包动力电池包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02376920A (zh) 用于袋装单格电池蓄电池组件的安装和嵌入冷却的模块化板承载架概念
CN112397828B (zh) 一种软包无模组化动力电池系统
CN213878313U (zh)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CN106856231A (zh) 电池包
CN21066861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4065313U (zh)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CN208835137U (zh) 车辆及其电池模组
CN21827478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散热结构
CN218123544U (zh) 一种集成液冷结构的电芯壳体
CN112344562A (zh)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CN218299933U (zh) 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17158416U (zh) 一种多功能托盘结构和组合电池包
CN215527804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CN115764067A (zh)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制造方法
CN113782897B (zh) 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212725427U (zh) 电池模组
CN114824574A (zh) 一种大尺寸圆柱型锂电池包
CN213931491U (zh) 一种ptc液体加热芯体及ptc液体加热总成
CN210006791U (zh) 壳体以及动力电池包
CN111276653A (zh) 一种无模组的软包电池系统
CN221102214U (zh) 一种集成多流道的液冷电池模组
CN111619404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热管理的集中控制系统
CN219226489U (zh) 一种新型mtb模组集成车架的动力电池结构
CN113782903A (zh) 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PTC liquid heating core and PTC liquid heating assembly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0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27

Pledgee: Longquan Branch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Ltd.

Pledgor: WEIHAI KEBOL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3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