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49075U - 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 - Google Patents
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49075U CN214049075U CN202022632673.2U CN202022632673U CN214049075U CN 214049075 U CN214049075 U CN 214049075U CN 202022632673 U CN202022632673 U CN 202022632673U CN 214049075 U CN214049075 U CN 2140490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 bag
- medical kit
- neurology
- 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包括设置有隔间袋的片状部件和支撑部件,折叠状态下的片状部件以形成箱体结构的方式相对两端面抵触连接;用于将片状部件附接于人体背部的支撑部件包含支撑架和用于将片状部件连接到支撑架的连接器。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折叠包和支撑架为医护人员外出急诊时的医疗器械摘取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增加急诊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设备。
背景技术
神经内科主要负责诊断患者的脑内部神经组织结构造成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癫痫、重症肌无力、脊髓炎等,而脑梗塞、脑出血和癫痫等与神经内科相关的疾病极易在日常生活中突发。因此,神经内科相关外出急诊也变得频繁。脑部损伤具有永久性和短暂性,脑补组织结构的脆弱程度能够使患者在病发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时都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暂时或永久性伤害的程度,因此,在急诊过程中向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的效率会严重影响受伤人员的病情。中国实用新型CN210785036U公开了一种中西医结合的神经内科用急诊设备,包括手提拉手和上盖,所述上盖的上端安装有手提拉手,所述上盖的下端外壁上连接有箱体,所述上盖和箱体的后端通过连接合页固定连接,所述上盖和箱体的前端外壁上通过箱锁固定连接,所述上盖的周长内壁上设置有置物袋,所述箱体的周长内部设置有防冲击装置,所述防冲击装置下侧的箱体周长内部设置有内壁板,通过在急诊箱的内部加装一个防冲击装置,通过防冲击装置上的泡棉层能够有效的减少箱内药品仪器的碰撞,泡棉层将上盖和箱体之间的空隙隔开,分隔成两个部分,这样箱体内部的仪器设备就不会出现大幅度的碰撞,避免了设备因碰撞造成的损毁的问题。为防止医疗设备损坏的现象而增加缓冲层无疑减少了箱体内的容纳空间,而很多诊断脑补组织结构的设备的体积都不算小。
中国实用新型CN210185862U针对黑暗状态下无视野急救的问题公开了一种携电式新型急诊箱。所述急诊箱箱体的上方设置有急诊箱箱盖,所述急诊箱箱盖通过合页与急诊箱箱体转动连接,所述急诊箱箱盖的上表面安装有急诊箱把手,所述急诊箱箱体与急诊箱箱盖前端面的连接处安装有搭扣锁,且搭扣锁设置有两个,所述急诊箱箱体的两端均安装有背带卡扣,所述急诊箱箱体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底座,且防滑底座设置有四个,所述急诊箱箱盖的内壁设置有凹槽,且凹槽设置有三个,所述凹槽的内部安装有照明灯,一个所述凹槽的一侧设置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的前端面设置有开关。该实用新型通过挤占医疗设备空间的方法增加了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在夜间使用急诊箱的照明装置。上述实用新型均将出行急诊设备设置为急诊箱形态,即使医护人员在出行时需要手提单肩背有掉落风险,又限制了能够携带的医疗设备体积。
因此,针对外出急诊,需要设计一种能够保存医疗设备同时具备便携功能的紧急医疗包。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医疗套件包括由中心面和围绕中心面的外周边缘与中心面连接的至少一个端面构成的片状袋,至少一个端面能够沿外周边缘向第一方向移动使片状袋形成具有能够容纳器械的空腔的折叠状态;至少一个端面能够沿外周边缘向第二方向移动使片状袋形成端面与中心面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展开状态。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心面在片状袋折叠状态下暴露的靠近人体背部方向的外表面与用于支撑片状袋的支撑架抵触,支撑架由以组成具有稳定性的图形的方式连接构成的支柱构件构成。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柱构件包含通过连接器以穿透设置于支柱构件上的穿孔的方式连接构成稳定图形的纵向支柱构件和横向支柱构件。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连接器由数量等于支柱构件的数量的环形构件和至少一个可插入支柱构件的孔中并保持在其中以将环形构件锁定在柱状构件上的保持杆构成。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心面长度不大于端面与中心面外周边缘抵触的侧边长度,中心面同侧与至少一个端面连接。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心面按照中心面与端面组合形成密闭空腔的形式通过围绕所述中心面外周边缘的连接件与端面外周边缘连接。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纵向支柱构件由在第三方向延伸的刚性短杆组成,刚性短杆套接实现纵向支柱构件伸缩。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撑架通过一端连接片状袋,一端连接支撑架的弹性件与片状袋连接。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片状袋在折叠状态下暴露的外表面间抵触连接的外周边缘设置有能够使相对方向外表面的外周边缘连接或分开的可拆卸连接件。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片状袋设置有多个至少包含一个用于放取医疗器械的开口的隔间袋,隔间袋相对的两边连接片状袋使片状袋与隔间袋间形成一个能够容纳医疗器械的空腔。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背带两端分别与横向支柱构件和中心面在片状袋折叠状态下暴露的靠近人体背部方向的外表面连接,其能够在第三方向上环绕人体肩部。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撑架连接能够环绕人体的条带,条带两端背向片状袋弯曲并形成圆弧形。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的神经内科用急诊医疗套件,其使用便捷,成本低廉且结构简单,
(1)通过设置可折叠背包和背包内部的各式保存袋,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即增加急诊箱的容量又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结构和体积,为医护人员减少负重负担,同时其折叠面的增加也可以对容量体积进行补充,即完成了固定医疗设备的目的,又能够根据需求通过增减折叠面增大或减少背包容纳体积;
(2)背包折叠使其在被使用时能够展开为一个平面,方便医护人员拿取医疗设备,同时能够放置于任意平面上,方便医护人员对背包内医疗设备的观察;
(3)通过设置支撑架来保持急诊包的形态固定,使外出急诊时的急诊包能够在被背负时不出现保存于急诊箱内部的医疗器件的散乱,同时在医护人员放下急诊包时急诊包能够保持完整不褶皱,同时通过支撑架以箱柜的姿态矗立于地面之上,方便医护人员的急诊操作,增加外出急诊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的结构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的连接件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的片状袋展开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片状袋 2:支撑架
3:弹性件 4:连接器
5:背带 6:条带
7:滚轮 8:吊带
12:隔间袋 13:固定带
14:连接件 101:中心面
102:第一面 103:第二面
104:第三面 21:第三方向
105:外周边缘 41:穿孔
42:保持杆 22:第四方向
15:第一方向 16:第二方向
1051:折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医疗套件包括由中心面101和围绕中心面的外周边缘105与中心面101连接的至少一个端面构成的片状袋1,至少一个端面能够沿外周边缘105向第一方向15移动使片状袋1形成具有能够容纳器械的空腔的折叠状态;至少一个端面能够沿外周边缘105向第二方向16移动使片状袋1形成端面与中心面101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展开状态。其中,端面外周边缘105与中心面101外周边缘抵触的侧边为折痕1051。优选地,如图3所示,片状袋1设置有中心面101、外周边缘105和端面,其中,端面包含第三面104以及第一面102和第二面103,中心面101被第一面102、第二面103、第三面104沿中心面101的外周边缘105包围。片状袋1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其第一面102远离第二面103且中心面101暴露于外表面。当片状袋1处于折叠状态下时,其中心面101和第一面102沿彼此紧密靠近的方向使放置有医疗器械的内表面聚拢,中心面101与端面的外周边缘105抵触,构成具有封闭空腔的片状袋1。端面向中心面101聚拢的方向为第一方向15。端面远离中心面101散开的方向为第二方向16。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片状袋1的面与面连接处设置有折痕1051,面与面间通过折叠移动的方式使折痕1051之间根据不同的位置大体呈现平行或垂直的关系。优选地,折痕1051处于面与面间的外周边缘105抵触的位置。优选地,折叠状态下的片状袋1能够是一个长方体,其中,第一面102间隔中心面101相对第二面103,折叠时第一面102沿折痕1051靠近中心面101并与中心面101抵触,第三面104而后沿折痕1051靠近中心面101,最后第二面103以覆盖或其外周边缘105与第三面104的外周边缘105抵触连接的方式完成片状结构的折叠。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心面101长度不大于端面与中心面101外周边缘105抵触的侧边长度,中心面101同侧与至少一个端面连接。中心面101按照中心面101与端面组合形成密闭空腔的形式通过围绕所述中心面101外周边缘105的连接件14与端面外周边缘105连接。优选地,连接件14能够是实现连接端可结合或分离的魔术贴、磁吸或拉链等。中心面101的折痕1051一边能够连接有多个端面。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心面在片状袋折叠状态下暴露的靠近人体背部方向的外表面与用于支撑片状袋的支撑架抵触,支撑架由以组成具有稳定性的图形的方式连接构成的支柱构件构成。如图1所示。支柱构件包含通过连接器以穿透设置于支柱构件上的穿孔的方式连接构成稳定图形的纵向支柱构件和横向支柱构件。连接器由数量等于支柱构件的数量的环形构件和至少一个可插入支柱构件的孔中并保持在其中以将环形构件锁定在柱状构件上的保持杆构成。优选地,支撑架2为具有穿孔41的支柱构件,穿孔41规律间隔排布于支柱构件靠近人体表面。用于将支撑架2附接人体的环带6两端连接支撑架2。连接器4连接支撑架2各个部位,其由数量等于支柱构件的数量并且连接片状袋1的环形构件和至少一个可插入支柱构件的孔中并保持在其中以将环形构件锁定在柱状构件上的保持杆42构成,如图2所示。片状袋1由柔性材料构成。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柱构件以杆状形态沿支撑架支撑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主要包含第三方向21和第四方向22,第三方向21和第四方向22设置的支柱构件通过连接器4交叉连接。第三方向21指沿人体背部直立的方向,第四方向22指垂直于人体背部直立的方向。优选地,支柱构件能够是刚性杆,支柱构件包含外框架和连接外框架的缓冲杆。外框架结构为两条沿第一方向相互平行的刚性杆。缓冲杆为连接两条平行的刚性杆的刚性短杆。缓冲杆至少为一个以上,多个缓冲杆能够以组合为三角形或梯形的方式连接外框架。缓冲杆为单杆时,其通过两端分别连接外框架完成缓冲作用。支柱构件能够在同一延展方向上通过连接器4连接有至少两根以上的刚性杆。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片状袋1设置有多个以保持或固定医疗设备的位置的方式连接片状袋1放置医疗器械的内表面的隔间袋12,隔间袋12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用于进出医疗设备的开口,隔间袋12相对的两边连接片状袋1使片状袋1与隔间袋12之间形成一个能够容纳医疗器械的空腔。优选地,仅一端开口的隔间袋12用于放置各类大小不一的医疗物品,其靠口处设置有一端与隔间袋12通过纽扣、魔力贴或卡扣抵触,一端固定连接隔间袋12开口处的片状袋1的密封条,其能够将隔间袋12开口密闭。隔间袋12上下均处于开口状态的部件为固定带13,用于放置稍大型的医疗设备。固定带13具有弹性。优选地,固定带13能够是尼龙或外部包裹弹性棉层的橡胶绳。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纵向支柱构件由在第三方向延伸的刚性短杆组成,刚性短杆套接实现纵向支柱构件伸缩。优选地,刚性短杆通过滑槽或凸起卡扣完成套接伸缩的固定。刚性短杆伸缩的相关结构在专利CN205285914U和专利CN203700806U中有详尽展述,在此不进行一一阐述。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撑部件通过一端连接片状袋1,一端连接支撑件的弹性件3与片状袋1连接。支撑架2能够通过套接或弹性件3两端连接于支撑架2和片状袋1的方式与片状袋1连接。优选地,弹性件3能够以套筒的形状设置于片状袋1靠近人体方向的表面,其通过套筒中空的位置套接支柱构件的外框架完成连接。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背带5两端分别与横向支柱构件和中心面101在片状袋1折叠状态下暴露的靠近人体背部方向的外表面连接,其能够在第三方向上环绕人体肩部。优选地,背带5两端分别沿人体背部方向连接上下两个刚性缓冲杆,能够环绕人体肩部的背带5靠近人体方向的表面设置有缓冲层。背带5分为左肩带和右肩带。缓冲层能够是网状泡沫构成。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撑架2设置有能够环接人体的条带6,设置有开口的条带6其开口两端连接有可使条带6围绕人体闭合的卡扣。优选地,条带6可分开两端的设置的卡扣为插孔固定式,条带6能够是皮制或弹性材料构成。条带6能够靠近人体腰部以稳定背包在附接人体的位置。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片状袋1抵触连接的端点位设置有能够使两端连接或分开的连接件14。优选地,连接件14程度匹配折叠状态下片状袋1开口处长度。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沿人体背负医疗套件到的方向伸展的刚性杆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滚轮7。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片状袋1远离滚轮7方向的表面设置有吊带8。吊带8为半圆形,两端连接片状袋1表面,吊带8由与片状袋1相同柔性材质构成。
当医疗套件处于折叠位置时,其用于放置或背负。片状袋1通过套接或抵触等方式与支撑部件连接。此时,片状袋1沿靠近中心面101方向将第一面102、第二面103和第三面104沿折痕1051折叠,后通过连接件14以拉链或纽扣等形式封闭片状袋1。支撑部件的刚性杆收缩至匹配人体背部的大小。医护人员能够通过背带5背负套件或通过吊带8手持套件。当医疗套件处于待使用的伸展状态时,其刚性杆伸展长度,一端抵触地面,使连接片状袋1的支撑部件能够平稳放置于地面上。同时,打开片状袋1,暴露其片状袋1的各个放置医疗器械的内表面,其内表面通过隔间袋12和固定带13固定保存的医疗设备,方便医护人员的取用。当医护人员移动时,抵触地面方向的刚性杆连接有滚轮7,医护人员能够通过拖拽吊带8来使医疗套件通过滚轮7在地面滑动。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刚性杆能够通过连接器4彼此连接,刚性杆能够相对彼此移动和伸缩,其能够通过相对静止一对平行的刚性杆使其他连接的刚性杆进行轴向移动,完成支撑架2形状的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所述医疗套件包括由中心面(101)和围绕所述中心面(101)的外周边缘(105)与所述中心面(101)连接的至少一个端面构成的片状袋(1),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端面能够沿所述外周边缘(105)向第一方向(15)移动使所述片状袋(1)形成具有能够容纳器械的空腔的折叠状态;
所述至少一个端面能够沿所述外周边缘(105)向第二方向(16)移动使所述片状袋(1)形成端面与所述中心面(101)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展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面(101)长度不大于所述端面与所述中心面(101)外周边缘(105)抵触的侧边长度,所述中心面(101)同侧与至少一个所述端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面(101)按照中心面(101)与端面组合形成密闭空腔的形式通过围绕所述中心面(101)外周边缘(105)的连接件(14)与端面外周边缘(10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面(101)在片状袋(1)折叠状态下暴露的靠近人体背部方向的外表面与用于支撑所述片状袋(1)的支撑架(2)抵触,所述支撑架(2)由支柱构件以组成具有稳定性的图形的方式连接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构件包含用于构成稳定图形的纵向支柱构件(23)和横向支柱构件(24),所述纵向支柱构件(23)和所述横向支柱构件(24)通过连接器(4)以穿透在设置于支柱构件上的穿孔(41)的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4)由数量等于支柱构件的数量的环形构件和至少一个可插入支柱构件的孔中并保持在其中以将环形构件锁定在柱状构件上的保持杆(42)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支柱构件(23)由在第三方向(21)延伸的刚性短杆组成,所述刚性短杆套接实现所述纵向支柱构件(23)伸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通过弹性件(3)与所述片状袋(1)连接,其中,所述弹性件(3)一端连接片状袋(1),另一端连接支撑架(2),所述片状袋(1)在折叠状态下暴露的外表面间抵触连接的外周边缘(105)设置有能够使相对方向外表面的外周边缘(105)连接或分开的连接件(1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袋(1)设置有多个至少包含一个用于放取医疗器械的开口的隔间袋(12),所述隔间袋(12)相对的两边连接片状袋(1)内表面使片状袋(1)与隔间袋(12)间形成一个能够容纳医疗器械的空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其特征在于,背带(5)两端分别与横向支柱构件(24)和中心面(101)在片状袋(1)折叠状态下暴露的靠近人体背部方向的外表面连接,其能够在第三方向上环绕人体肩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32673.2U CN214049075U (zh) | 2020-11-13 | 2020-11-13 | 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32673.2U CN214049075U (zh) | 2020-11-13 | 2020-11-13 | 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49075U true CN214049075U (zh) | 2021-08-27 |
Family
ID=77401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32673.2U Active CN214049075U (zh) | 2020-11-13 | 2020-11-13 | 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49075U (zh) |
-
2020
- 2020-11-13 CN CN202022632673.2U patent/CN2140490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592012B2 (en) | Backpack | |
US8118201B1 (en) | Storage and carrier apparatus for patient transport litter | |
US20190387866A1 (en) | Backpack | |
KR102022808B1 (ko) | 구조구난용 배낭 | |
CN214049075U (zh) | 神经内科用外出急诊医疗套件 | |
US5775495A (en) | Versatile article carrier | |
GB2213735A (en) | Means for support and transportation of injured patients. | |
GB2181640A (en) | Rucksack | |
CN215689145U (zh) | 一种危急重症患者急救辅助装置 | |
EP0350321B1 (en) | Combination backpack and cot | |
KR200497604Y1 (ko) | 눈에 띄지 않는 팔꿈치 버팀대 | |
CN211794866U (zh) | 一种大型背包 | |
EP3482653A1 (en) | Dual purpose rucksack | |
WO2003094658A1 (en) | A dual purpose rucksack | |
JP2002194610A (ja) | 携帯電話装着用バンド | |
CN219333074U (zh) | 一种便于收纳的瑜伽垫 | |
CN210056602U (zh) | 一种便于折叠的护理包 | |
CN218605174U (zh) | 一种穿戴式背心 | |
CN215020650U (zh) |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急救包 | |
KR102639253B1 (ko) | 들것으로 변형 가능한 전투배낭 | |
KR200472541Y1 (ko) | 가방 | |
KR100733618B1 (ko) | 멜빵 부착용 보조가방 | |
CN210276193U (zh) | 一种便携式雨伞 | |
CN210158410U (zh) | 颈枕 | |
CN221785631U (zh) | 一种户外应急救援背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