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38663U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38663U
CN214038663U CN202023335294.3U CN202023335294U CN214038663U CN 214038663 U CN214038663 U CN 214038663U CN 202023335294 U CN202023335294 U CN 202023335294U CN 214038663 U CN214038663 U CN 214038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pening
fresh air
indoor uni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3529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品品
李松
牛天威
吴佳钉
郑娟
袁科杰
夏治新
王明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3529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386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38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386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室内机包括壳体、面板、进风通道及蜗壳,进风通道与蜗壳连接,进风通道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至蜗壳内,面板安装在壳体上,面板上设置有第一新风口,壳体具有进风面,进风面上设置有进风口以及靠近进风口设置的第二新风口,蜗壳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导风口及第二导风口,第一导风口与第一新风口导通,能够将蜗壳内的室外新风通过第一新风口导入至室内,第二导风口与第二新风口导通,能够使从第二导风口导出的至少部分室外新风从进风口进入到壳体内。第一导风口与第一新风口导通,第二导风口与第二新风口导通能够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兼顾用户可感知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家用空调多是在封闭环境内使用,长时间运行室内二氧化碳含量高,空气质量差。为解决此类问题,使室内空气长期维持在舒适的水平,需要从室外引进足量的清新空气以补充室内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此开发带新风功能的空调器,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空调中要么用户无法感知是否有室外新风吹出,要么是室外新风吹入到导致室内温度不稳定,导致室内舒适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同时满足舒适性及用户可感知性,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壳体、面板、进风通道及蜗壳,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接,所述进风通道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至所述蜗壳内,所述面板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面板上设置有第一新风口,所述壳体具有进风面,所述进风面上设置有进风口以及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的第二新风口,所述蜗壳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导风口及第二导风口,所述第一导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口导通,能够将所述蜗壳内的室外新风通过所述第一新风口导入至室内,所述第二导风口与所述第二新风口导通,能够使从所述第二导风口导出的至少部分室外新风从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壳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口与第一新风口导通,第二导风口与第二新风口导通,当室外新风通过新风通道进入到蜗壳内后,部分室外新风通过连通的第一导风口及第一新风口直接进入到室内,部分室外新风通过连通的第二导风口及第二新风口从进风面吹出,并从进风口内进入到室内机内进行换热处理,经过换热处理后重新进入到室内,能够保证室外新风在进入到室内时能够尽量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提高室内舒适性。也就是说,第一导风口与设置在面板上的第一新风口导通,第二导风口与设置在进风面上的第二新风口导通能够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兼顾用户可感知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同时第一导风口及第二导风口间隔设置在蜗壳上,第一导风口及第二导风口相互独立,能够使第一新风口在面板上的位置不受第一导风口的限制,且第二新风口在进风面上的位置不受第二导风口的影响,方便第一新风口在面板上的设置以及第二新风口在进风面上的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本体、第一导风通道及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及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均与所述本体连通,所述第一导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通道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导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通道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所述本体与所述新风通道导通,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及所述第二导风通道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通道设置在所述蜗壳上与所述面板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通道设置在所述蜗壳上与所述进风面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口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导风口的开口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口的开口面积是所述第一导风口的开口面积的1.5倍到2.5倍。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面与所述面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新风口设置在所述面板远离所述进风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新风口设置在所述进风面远离所述面板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新风口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新风口排列在所述面板上,多个所述第一新风口均与所述第一导风口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还包括多个挡板,多个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新风口处,多个所述挡板中,相邻两个所述挡板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二导风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挡板中,至少两个所述挡板交叉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室内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的在图3中IV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的在图2中V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室内机;110-壳体;112-进风面;114-进风口;116-第二新风口;120-面板;121-第一新风口;130-蜗壳;131-第一导风口;132-第二导风口;133-本体;134-第一导风通道;135-第二导风通道;14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100,本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100能够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的过程中,可以同时满足舒适性及用户可感知性,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室内机100一般安装在室内,通过室内机100内的换热器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常见的,当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室内机100对室内空气制冷。当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室内机100对室内空气制热。由于在开启空调器时,室内常处于封闭状态,长期运行会导致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导致空气质量变成。为了使室内空气长期维持在舒适的水平内,需要从室外引进足量的室外空气以补充室内空气的氧气含量。
请结合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面板120、进风通道及蜗壳130,进风通道(图未示)与蜗壳130连接,进风通道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至蜗壳130内,面板120安装在壳体110上,面板120上设置有第一新风口121,壳体110具有进风面112,进风面112上设置有进风口114以及靠近进风口114设置的第二新风口116,蜗壳130上设置有第一导风口131及第二导风口132,第一导风口131与第一新风口121导通,能够将蜗壳130内的室外新风通过第一新风口121导入至室内,第二导风口132与第二新风口116导通,能够使从第二导风口132导出的至少部分室外新风从进风口114进入到壳体110内。
在本实施例中,蜗壳130及进风通道形成了新风模块,主要用于引入室外新风,当室内机100安装在室内时,与面板120相对于的表面固定在墙上,面板120为显示面,用户能够直观的看到面板120上显示的数据,在面板120上设置第一新风口121,用户能够直观的感知到有室外新风通入到室内。如果仅仅在面板120上设置第一新风口121,从第一新风口121进入到室内的室外新风将和室内空气存在一定的温度差,导致室内舒适性较差。
例如:一般情况在室外温度较高时会开启制冷模式,当前室内空气的温度会比室外新风的温度低,将室外新风直接从面板120通入到室内后,解决了含氧量的同时会导致整个室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导致室内舒适度较差。
同样的,一般情况在室外温度较低时会开启制热模式,当前室内空气的温度会比室外新风的温度高,将室外新风直接从面板120通入到室内后,解决了含氧量的同时会导致整个室内空气的温度降低,导致室内舒适度较差。
进风面112一般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设置在进风面112上的进风口114主要用于将室内空气通入到壳体110内进行换热。在进风面112上设置第二新风口116,当室外新风从第二新风口116进入到室内时,在安装在进风口114处的室内风机的作用下会重新进入至壳体110内,并经过室内机100的换热后,重新进入到室内,该种方式可以提高室内的舒适度,但是由于第二新风口116设置在进风面112上,用户无法感知是否有室外新风进入到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口131与第一新风口121导通,第二导风口132与第二新风口116导通,当室外新风通过新风通道进入到蜗壳130内后,部分室外新风通过连通的第一导风口131及第一新风口121直接进入到室内,部分室外新风通过连通的第二导风口132及第二新风口116从进风面112吹出,并从进风口114内进入到室内机100内进行换热处理,经过换热处理后重新进入到室内,能够保证室外新风在进入到室内时能够尽量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提高室内舒适性。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口131与设置在面板120上的第一新风口121导通,第二导风口132与设置在进风面112上的第二新风口116导通能够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兼顾用户可感知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在本实施例中,蜗壳130包括本体133、第一导风通道134及第二导风通道135,第一导风通道134及第二导风通道135均与本体133连通,第一导风口131设置在第一导风通道134远离本体133的一端,第二导风口132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135远离本体133的一端,新风通道与本体133连通。
当室内机100安装在室内时进风面112在壳体110的顶面,面板120安装在壳体110的正面,可以认为第一新风口121为面出风,第二新风口116为顶出风,第一新风口121及第二新风口116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第一导风通道134及第二导风通道135相对独立设置,能够不限制第一新风口121在面板120上的位置以及第二新风口116在进风面112上的位置。减少了第一新风口121及第二新风口116位置的局限性,方便第一新风口121及第二新风口116位置的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通道134及第二导风通道135间隔设置。一般情况下,进风面112与面板120之间相互垂直设置,保证设置在第一导风通道134上的第一导风口131与第一新风口121导通,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135上的第二导风口132与第二新风口116导通,第一导风通道134与第二导风通道135间隔设置在本体133上,使进入到本体133内的部分室外新风能够通过第一导风通道134的导向后从第一新风口121处吹出以及同时能够使进入到本体133内的部分室外新风能够通过第二导风通道135的导向后从第二新风口116处吹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通道134设置在蜗壳130上与面板120对应的位置。设置在第一导风通道134远离本体133上的第一导风口131与第一新风口121导通,第一导风口131在面板120上的投影与第一新风口121重合,使第一导风口131能够与第一新风口121完全连接,使从第一导风通道134内吹出的室外新风能够完全从第一新风口121中吹出,提高室外新风的利用率。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整个第一导风通道134在面板120上的投影与第一新风口121重合,可以认为第一导风通道134是水平设置在本体133上,并与面板120相互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通道135设置在蜗壳130上与进风面112对应的位置。同样的,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135远离本体133的第二导风口132与第二新风口116导通,第二导风口132在进风面112上的投影与第二新风口116重合,使第二导风口132能够与第二新风口116完全连接,使从第二导风通道135内吹出的室外新风能够完全从第二新风口116吹出,提高了室外新风的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面112与面板120相互连接,第一新风口121设置在面板120远离进风面112的一侧,第二新风口116设置在进风面112远离面板120的一侧。
由于第一导风通道134及第二导风通道135之间相互独立设置,使得第一新风口121在面板120上的位置以及第二新风口116在进风面112上的位置不受对方的限制,第一新风口121可以设置在面板120上的任意位置,只需保证第一新风口121与第一导风口131导通即可。同样的,第二新风口116可以设置在新风面上的任意位置,只需保证第二新风口116与第二导风口132导通即可。
为了使第一新风口121及第二新风口116之间的出风量不受对方的影响,将第一新风口121设置在面板120远离进风面112的一侧,将第二新风口116设置在进风面112远离面板12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口131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二导风口132的开口面积。在相同风速的情况下,从第二导风口132中输出的室外新风的出风量大于从第一导风口131中输出的室外新风的出风量。
由于第一导风口131与第一新风口121连接,从第一新风口121吹出的室外新风直接进入到室内,如果从第一新风口121吹出的室外新风较多,可导致室内温度较快下降,导致室内的舒适度变差。设置在面板120上的第一新风口121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感知有室外新风进入到室内,因此只需保证第一新风口121有室外新风吹出即可,第一新风口121的出风量无需过大。
同样的,第二导风口132与第二新风口116连接,从第二新风口116处吹出的室外新风或通过进风口114进入到室内机100内,并在室内机100内经过换热后室外新风的温度升高,再次进入室内后,不要降低室内温度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用户感知有室外新风进入到室内的同时需要保证室内温度较为稳定,从而使第二导风口132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导风口131的开口面积,来保证从第二新风口116输出的室外新风的出风量大于从第一新风口121输出的室外新风的出风量。
一般情况下,第二导风口132的开口面积是第一导风口131的开口面积的1.5倍到2.5倍。使尽可能多的室外新风从第二导风口132中吹出,并通过进风口114进入到室内机100中进行换热后再次进入到室内,保证室内温度尽可能的不降低。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口132的开口面积与第一导风口131的开口面积的比值为2:1。能够让用户感知有室外新风进入室内的情况下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
请参阅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口121为多个,多个第一新风口121排列在面板120上,多个第一新风口121均与第一导风口131导通。
其中,第一新风口121的开口较小,当室外新风从第一新风口121处吹出时,无数多个第一新风口121可以将室外新风分隔成无数小缕,当室外新风吹向用户时,可以让感受到吹出的是微风,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同时,将第一新风口121设置呈微孔结构,能够避免较大的杂质从第一新风口121处进入到壳体110内部,影响壳体110内部的其他零部件的工作。
容易理解的是,第一新风口121的开口越小,可能防止的杂质的体积就越小,杂质的体积大于第一新风口121的开口均无法进入到壳体110内部,提高了防尘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口121的形状可以为十字形、圆形、矩形、或菱形等形状,第一新风口121的形状可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第一新风口121的大小可以不相等,多个第一新风口121的大小不同,可以设置一些开口稍微较大的第一新风口121,设置一些开口较小的第一新风口121,可以在保证新风量的同时提高防尘效果。
除此之外,第一新风口121还可以为一个,当第一新风口为一个时,第一新风口121的口径较大,此时可以在第一新风口121处设置第一出风板,第一出风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通孔与第一新风口121连通。
第一出风板设置在第一新风口121处,可以对第一新风口121起到遮挡作用,能够避免较大的杂质从第一新风口121处进入到壳体110内部,影响壳体110内部的其他零部件的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通孔的孔径较小,当室外新风从第一新风口121处吹出时,无数多个通孔可以将室外新风分隔成无数小缕,当室外新风吹向用户时,可以让感受到吹出的是微风,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100还包括多个挡板140,多个挡板140设置在第二新风口116处,相邻两个挡板140之间的间隙与第二导风口13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挡板140中,至少两个挡板140交叉设置,多个挡板140至少两个交叉设置在第二新风口116处,将第二新风口116分隔呈多个小口,多个挡板140交叉设置在第二新风口116能够对第二新风口116起到防尘作用,防止较大的杂质从第二新风口116处落入至第二导风通道135内,进而掉落至本体133内部,影响整个新风模块的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挡板140可以平行设置,当室外新风从第二新风口116处吹出时能够起到导风的作用,使室外新风能够快速扩散到室内的其他位置。
优选地,挡板140朝向进风口114设置,能够使从第二新风口116吹出的室外新风扩散至进风口114处,从进风口114进入到室内机内进行换热处理,避免较多的室外新风直接扩散到室内,导致室内温度不稳定,降低了室内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1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口131与第一新风口121导通,第二导风口132与第二新风口116导通,当室外新风通过新风通道进入到蜗壳130内后,部分室外新风通过连通的第一导风口131及第一新风口121直接进入到室内,部分室外新风通过连通的第二导风口132及第二新风口116从进风面112吹出,并从进风口114内进入到室内机100内进行换热处理,经过换热处理后重新进入到室内,能够保证室外新风在进入到室内时能够尽量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提高室内舒适性。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口131与设置在面板120上的第一新风口121导通,第二导风口132与设置在进风面112上的第二新风口116导通能够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兼顾用户可感知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能够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的过程中,可以同时满足舒适性及用户可感知性,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为了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照第一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及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100,室内机100与室外机连通。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面板(120)、进风通道及蜗壳(130),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蜗壳(130)连接,所述进风通道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至所述蜗壳(130)内,所述面板(120)安装在所述壳体(110)上,所述面板(120)上设置有第一新风口(121),所述壳体(110)具有进风面(112),所述进风面(112)上设置有进风口(114)以及靠近所述进风口(114)设置的第二新风口(116),所述蜗壳(130)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导风口(131)及第二导风口(132),所述第一导风口(131)与所述第一新风口(121)导通,能够将所述蜗壳(130)内的室外新风通过所述第一新风口(121)导入至室内,所述第二导风口(132)与所述第二新风口(116)导通,能够使从所述第二导风口(132)导出的至少部分室外新风从所述进风口(114)进入到所述壳体(1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30)包括本体(133)、第一导风通道(134)及第二导风通道(135),所述第一导风通道(134)及所述第二导风通道(135)均与所述本体(133)连通,所述第一导风口(131)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通道(134)远离所述本体(133)的一端,所述第二导风口(132)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通道(135)远离所述本体(133)的一端,所述本体(133)与所述进风通道导通,所述第一导风通道(134)及所述第二导风通道(135)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134)设置在所述蜗壳(130)上与所述面板(120)对应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通道(135)设置在所述蜗壳(130)上与所述进风面(112)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口(131)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导风口(132)的开口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口(132)的开口面积是所述第一导风口(131)的开口面积的1.5倍到2.5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面(112)与所述面板(120)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新风口(121)设置在所述面板(120)远离所述进风面(112)的一侧,所述第二新风口(116)设置在所述进风面(112)远离所述面板(120)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口(1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新风口(121)排列在所述面板(120)上,多个所述第一新风口(121)均与所述第一导风口(131)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100)还包括多个挡板(140),多个所述挡板(140)设置在所述第二新风口(116)处,相邻两个所述挡板(140)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二导风口(13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挡板(140)中,至少两个所述挡板(140)交叉设置。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100)。
CN202023335294.3U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40386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5294.3U CN214038663U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5294.3U CN214038663U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38663U true CN214038663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45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35294.3U Active CN214038663U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386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2216B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758827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58822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19042326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4593461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213272867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9340909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13959008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2675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038666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1129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038663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4159766A1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2303838B (zh) 空调室内机及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219177824U (zh) 一种空调挂机
CN21811993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7151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11992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2959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235786U (zh) 一种新风混风结构和空调器
CN21659194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765599B (zh) 空调柜机
CN114688622A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19880U (zh) 空调器
CN11386487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