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28578U - 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28578U
CN214028578U CN202022891049.4U CN202022891049U CN214028578U CN 214028578 U CN214028578 U CN 214028578U CN 202022891049 U CN202022891049 U CN 202022891049U CN 214028578 U CN214028578 U CN 214028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manned vehicle
pin
collision
cylinder
needl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910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峰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9104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28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28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28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所述急停装置(10)包括:插针(12)和针筒(11),所述针筒(11)适于安装在所述无人车(100)上,所述插针(12)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针筒(11)中,所述针筒(11)的下端为开口端,所述插针(12)的尖端(121)朝向所述开口端布置;以及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用于可操作地向所述插针(12)的头部施加向下的冲击力,以使得所述插针(12)被释放并且至少所述尖端(121)从所述开口端移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有利于缩短无人车的制动距离。

Description

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人车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
现有技术中,无人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通过制动系统来实现无人车的制动。而在与行人发生碰撞后,无人车在制动系统的作用下通常需要一定的制动距离来能够完全停止,在无人车继续行驶的制动距离内很容易对被撞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有利于缩短无人车的制动距离的急停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以部分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所述急停装置包括:插针和针筒,所述针筒适于安装在所述无人车上,所述插针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针筒中,所述针筒的下端为开口端,所述插针的尖端朝向所述开口端布置;以及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用于可操作地向所述插针的头部施加向下的冲击力,以使得所述插针被释放并且至少所述尖端从所述开口端移出。
可选地,所述插针通过限位结构止挡在所述针筒中。
可选地,所述针筒的轴孔包括上侧的大径部分和下侧的小径部分,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大径部分和小径部分之间的台阶面和形成于所述头部的凸缘,所述凸缘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小径部分的径向尺寸且小于所述大径部分的径向尺寸。
可选地,所述插针通过锁止机构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针筒中。
可选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针筒的柱销,该柱销横向于所述针筒延伸,并且能够沿横向相对于所述针筒移动,以可分离地与所述插针相配合。
可选地,所述柱销构造为弹簧柱销,所述弹簧柱销的滚珠与所述插针外表面上的凹槽或所述插针的头部所形成的凸缘相配合。
可选地,所述锁止机构构造为从所述针筒的内表面凸出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针筒之间构造有溃断结构。
可选地,所述动力单元构造为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设置在所述针筒中且位于所述插针的头部的上方,以产生向下的冲击气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所述碰撞安全系统包括上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
可选地,所述急停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急停装置关于所述无人车的纵向轴线对称布置。
可选地,所述碰撞安全系统包括:碰撞检测模块,用于检测与行人的碰撞并发出碰撞信号;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碰撞检测模块和所述急停装置通信连接,以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触发所述急停装置动作。
可选地,所述碰撞安全系统包括:缓冲防护装置,所述缓冲防护装置设置于所述无人车的前侧,用于提供无人车前侧与行人碰撞时的缓冲。
可选地,所述缓冲防护装置包括安全气囊,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缓冲防护装置通信连接,以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触发所述安全气囊。
可选地,所述无人车的车体框架在前侧形成有窗口,所述缓冲防护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窗口中的柔性外壳,所述柔性外壳包括前侧壳层和后侧壳层和侧方壳层,所述前侧壳层、后侧壳层以及侧方壳层围成封闭的缓冲空间,所述安全气囊设置在所述缓冲空间中,所述后侧壳层上设置有多个气孔。
可选地,所述碰撞检测模块包括安装于所述无人车车顶上的雷达和摄像头模块以及安装于所述无人车前侧的接触式检测传感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中,急停装置的针筒安装在无人车上,并且插针的尖端能够从针筒下端的开口端移出,以能够插入到地面上,从而能够使得该无人车快速地停止下来,进而有利于缩短无人车的制动距离。其中,动力单元用于可操作地向插针的头部施加向下的冲击力,从而用于推动插针的尖部,使其能够从针筒的开口端移出并插入到地面上。通过控制动力单元向插针的头部施加的向下的冲击力,从而可以控制插针的尖部插入到地面的位置和深度,从而可以使得无人车快速停止下来。因此,通过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能够使得该无人车快速地停止下来,有利于缩短无人车的制动距离。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无人车;
图2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无人车;
图3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中的缓冲防护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急停装置;11-针筒;111-小径部分;112-大径部分;113-台阶面;12-插针;121-尖端;122-凸缘;13-第一气体发生器;
20-缓冲防护装置;21-安全气囊;211-外层;212-第二气体发生器;22-柔性外壳;221-前侧壳层;222-后侧壳层;2221-气孔;223-侧方壳层;
30-碰撞检测模块;31-雷达;32-摄像头模块;33-接触式检测传感器;
100-无人车;101-车体框架;1011-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无人车100具有相互垂直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其中,X方向为无人车100的纵向方向,对应长度,限定前、后方位,Y方向为无人车100的横向方向,对应宽度,限定左、右方位,Z方向为无人车100的垂向方向,对应高度,限定上、下方位,具体地,车头所在的一侧为前,车尾所在的一侧为后,当用户面向前方时,左手所在的一侧为左方位,右手所在的一侧为右方位,头部对应的一侧为上,脚部对应的一侧为下,另外,“内、外”是指相对于对应部件自身轮廓的“内、外”。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参考图5所示,所述急停装置10可以包括:插针12和针筒11,所述针筒11适于安装在所述无人车100上,所述插针12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针筒11中,所述针筒11的下端为开口端,所述插针12的尖端121朝向所述开口端布置;以及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用于可操作地向所述插针12的头部施加向下的冲击力,以使得所述插针12被释放并且至少所述尖端121从所述开口端移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中,急停装置10的针筒11安装在无人车100上,并且插针12的尖端121能够从针筒11下端的开口端移出,以能够插入到地面上,从而能够使得该无人车100快速地停止下来,进而有利于缩短无人车100的制动距离。其中,动力单元用于可操作地向插针12的头部施加向下的冲击力,从而用于推动插针12的尖部,使其能够从针筒11的开口端移出并插入到地面上。通过控制动力单元向插针12的头部施加的向下的冲击力,从而可以控制插针12的尖部插入到地面的位置和深度,从而可以使得无人车100快速停止下来。因此,通过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能够使得该无人车100快速地停止下来,有利于缩短无人车100的制动距离。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所示,所述插针12可以通过限位结构止挡在所述针筒11中,在动力单元可操作地向插针12的头部施加的向下的冲击力时,插针12的尖部能够从针筒11的开口端移出并插入到地面上,而限位结构的设置能够至少使得插针12的头部止挡在针筒11中,从而能够避免整个插针12从针筒11中脱离出去,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插针12的尖部插入到地面,而插针12其至少头部抵挡在针筒11中,从而通过插针12的尖部插入到地面对无人车100形成拉力,进而使得无人车100能够快速停止下来。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地,参考图5所示,所述针筒11的轴孔可以包括上侧的大径部分112和下侧的小径部分111,所述限位结构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大径部分112和小径部分111之间的台阶面113和形成于所述头部的凸缘122,所述凸缘12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小径部分111的径向尺寸且小于所述大径部分112的径向尺寸。在动力单元未向插针12的头部提供向下的冲击力时,插针12可释放地保持在针筒11内,其中,插针12的头部位于小径部分111,插针12的尖部位于大径部分112。而当动力单元向插针12的头部提供向下的冲击力时,插针12的尖部能够从针筒11的开口端移出并插入到地面上,而插针12的头部形成的凸缘122能够在插针12的尖部的移动方向上止挡于大径部分112和小径部分111之间的台阶面113上,这样可以使得插针12的头部保持在针筒11内,从而通过插针12的尖部插入到地面对无人车100形成拉力,进而使得无人车100能够快速停止下来。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限位结构还可以是其它的配置方式,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地选择。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凸缘122可以以任意合适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参考图5所示,所述凸缘122可以构造为环形凸缘,环形凸缘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加动力单元提供向下的冲击力的作用到插针12的头部的承受面的面积,从而推动插针12的尖部沿着朝向开口端的方向移出,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环形凸缘和台阶面113的止挡面积,从而提高插针12的头部保持在小径部分111内的可靠性。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凸缘122还可以是其它的构造方式,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插针12可以通过锁止机构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针筒11中,以使得在动力单元未向插针12的头部提供向下的冲击力时,插针12能够可释放地保持在针筒11内,从而避免因插针12的尖部暴露于针筒11的外部而影响无人车100的正常行驶或对行人或用户造成伤害。
其中,锁止机构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择地,所述锁止机构可以包括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针筒11的柱销,该柱销横向于所述针筒11延伸,并且能够沿横向相对于所述针筒11移动,以可分离地与所述插针12相配合。柱销相对于针筒11沿横向移动至能够与插针12相配合时,能够将该插针12保持在针筒11内,而当柱销相对于针筒11沿横向移动至与插针12脱离配合时,插针12能够沿着朝向针筒11开口端的方向从针筒11中脱离出去。
其中,柱销和插针12分别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以实现两者之间的配合。可选择地,所述柱销可以构造为弹簧柱销,所述弹簧柱销的滚珠与所述插针12外表面上的凹槽或所述插针12的头部所形成的凸缘122相配合。其中,弹簧柱销朝向插针12的一端的端面上连接有滚珠,滚珠能够与插针12外表面上的凹槽或插针12的头部所形成的凸缘122相配合,在动力单元未向插针12的头部提供向下的冲击力时,插针12能够保持在针筒11内,从而避免因插针12的尖部暴露于针筒11的外部而影响无人车100的正常行驶或对行人或用户造成伤害。而当动力单元向插针12的头部提供向下的冲击力时,弹簧柱销的滚珠能够在该冲击力的作用下从插针12外表面上的凹槽或插针12的头部所形成的凸缘122脱离配合,进而使得插针12的尖部能够沿着朝向开口端的方向移出。
还可以选择的是,所述锁止机构可以构造为从所述针筒11的内表面凸出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针筒11之间可以构造有溃断结构。溃断结构设置为能够支撑插针12,并且在大于插针12的自身重力下的压力下发生溃断。其中,在动力单元未向插针12的头部提供向下的冲击力时,限位凸起与针筒11之间的溃断结构能够使得插针12保持在针筒11内。当动力单元向插针12的头部提供向下的冲击力时,限位凸起和针筒11之间的溃断结构能够发生溃断,从而使得插针12的尖部能够沿着朝向开口端的方向移出。
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锁止机构还可以是其它的配置方式,例如,锁止机构还可以构造形成于针筒11上方的连接线,该连接线在垂向方向的一端连接于针筒11,另一端连接于插针12的头部,并且连接线能够在预设拉力的作用能够断裂等等,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应性选择。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动力单元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择地,参考图5所示,所述动力单元可以构造为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可以设置在所述针筒11中且位于所述插针12的头部的上方,以产生向下的冲击气体。其中,参考图5所示,第一气体发生器13设置在插针12的头部的上方,这样,第一气体发生器13能够瞬间产生向下的冲击气体,并且该向下的冲击气体能够直接作用到插针12的头部,从而可以快速推动插针12的尖部沿着朝向开口端的方向移出,并能够深入地插入到地面上。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动力单元还可以是其它的配置方式,例如,动力单元可以构造为爆炸发生器,该爆炸发生器能够爆炸以能够产生作用到插针12的头部的向下的冲击力,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选择。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用于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参考图1至图2所示,所述碰撞安全系统可以包括根据上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急停装置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通过多个急停装置10可以增加无人车100上插入底面的插针12,即增加用于制动无人车100的拉力的数量,从而可以使得无人车100能够快速的停止下来。其中,多个所述急停装置10可以关于所述无人车100的纵向轴线对称布置,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无人车100在横向方向上的两端受力均匀,从而使得无人车100能够平稳的制动,有利于提高无人车100制动稳定性。其中,参考图1至图2所示,急停装置10的数量为三个,其中,无人车100在横向方向上的两侧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急停装置10,且无人车100的车尾所在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急停装置10,即,通过三个插针12插入到地面来向无人车100提供拉力,从而使得无人车100能够快速的停止下来。另外,在无人车100横向上的两侧以及车尾分别设置有一个急停装置10,可以使得无人车100受力均匀,从而有利于提高无人车100制动稳定性。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2所示,所述碰撞安全系统可以包括:碰撞检测模块30,用于检测与行人的碰撞并发出碰撞信号;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碰撞检测模块30和所述急停装置10通信连接,以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触发所述急停装置10动作。也就是说,当碰撞检测模块30检测到与行人的碰撞并向控制模块发出碰撞信号后,控制模块能够接收碰撞检测模块30检测出的碰撞信号并根据该碰撞信号控制急停装置10内的动力单元,即图5所示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3产生向下的冲击气体,并且该冲击气体能够作用到插针12的头部,从而快速推动插针12沿着朝向开口端的方向移出并能够插入到地面,从而能够使得该无人车100快速地停止下来,进而有利于缩短无人车100的制动距离。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碰撞安全系统可以包括:缓冲防护装置20,所述缓冲防护装置20可以设置于所述无人车100的前侧,用于提供无人车100前侧与行人碰撞时的缓冲。在发生碰撞时,缓冲防护装置20的设置能够提供无人车100前侧与被撞行人之间的缓冲,从而减小对被撞行人造成的伤害。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缓冲防护装置20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缓冲防护装置20可以包括安全气囊21,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缓冲防护装置20通信连接,以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触发所述安全气囊21。也就是说,当碰撞检测模块30检测到与行人的碰撞并向控制模块发出碰撞信号后,控制模块能够接收碰撞检测模块30检测出的碰撞信号并根据该碰撞信号控制安全气囊21内的第二气体发生器212,该第二气体发生器212能迅速产生气体,使得安全气囊21迅速填充整个下文所述的无人车100的前侧的窗口1011,这样可以使得被撞行人的身体,尤其是头部,在与无人车100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得到缓冲,从而降低对被撞行人的损伤。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缓冲防护装置20还可以是其它的配置方式,例如,缓冲防护装置20可以构造为由橡胶材料或软性泡沫材料制成的缓冲层等等,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选择。
其中,为了进一步地减小无人车100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被撞行人造成的伤害,安全气囊21的外层211可以采用弹性缓冲材料制成,例如,软性泡沫材料等等,从而提高无人车100前侧与行人碰撞时的缓冲力,有利于降低对被撞行人的损伤。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选择。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无人车100的车体框架101在前侧可以形成有窗口1011,所述缓冲防护装置20包括安装在所述窗口1011中的柔性外壳22,所述柔性外壳22包括前侧壳层221和后侧壳层222和侧方壳层223,所述前侧壳层221、后侧壳层222以及侧方壳层223围成封闭的缓冲空间,所述安全气囊21设置在所述缓冲空间中,所述后侧壳层222上设置有多个气孔2221。外壳的设置能够使得安全气囊21位于无人车100的车体框架101的前侧的窗口1011位置。在发生碰撞时,控制模块控制安全气囊21迅速填充整个无人车100的前侧的窗口1011,其中,柔性外壳22的后侧壳层222上的气孔2221的设置能够使得安全气囊21在膨胀的过程中能够将柔性外壳22内的气体排出,进而使得安全气囊21的外表面能够更好地贴合于柔性外壳22的内表面,以尽可能提高安全气囊21提供的在无人车100前侧与行人碰撞时的缓冲力。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外壳22可以由任意合适的材料制成,例如,柔性外壳22可以有柔性塑料或布制成,从而使得安全气囊21尽可能地碰撞,从而能够更好地贴合于柔性外壳22的内表面,以尽可能降低对被撞行人的损伤,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2所示,所述碰撞检测模块30可以包括安装于所述无人车100车顶上的雷达31和摄像头模块32,以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来提前判断障碍物以多快的速度接近无人车100,如果判断到难以避免的碰撞时向控制模块发出碰撞信号。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2所示,所述碰撞检测模块30包括安装于所述无人车100前侧的接触式检测传感器33,以在发生碰撞之后,用于检测碰撞的发生并向控制模块发出碰撞信号。
在此,结合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和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的工作过程分别进行描述。首先,对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参考图1、图2和图4所示,急停装置10的针筒11安装在无人车100上,在针筒11内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3尚未工作时,针筒11内的插针通可释放地保持在针筒11内。在针筒11内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3工作时,第一气体发生器13能够瞬间产生向下的冲击气体,并且该向下的冲击气体直接作用到插针12的头部,从而可以快速推动插针12的尖部沿着朝向开口端的方向移出并能够深入地插入到地面上,而插针12的头部的环形凸缘122止挡于台阶面113,从而使得插针12的头部保持在针筒11内,这样,则可以使得无人车100快速停止下来,有利于缩短无人车100制动距离。
接着,对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参考图1至图4所示,无人车100包括安装于无人车100车顶上的雷达31和摄像头模块32和安装于所述无人车100前侧的接触式检测传感器33,其中,雷达31和摄像头模块32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来提前判断障碍物以多快的速度接近无人车100,如果判断到难以避免的碰撞时向控制模块发出碰撞信号。接触式检测传感器33在发生碰撞之时用于检测碰撞的发生并向控制模块发出碰撞信号。控制模块可以根据雷达31和摄像头模块32和接触式检测传感器33两者中任意一者提前发出的碰撞信号或两者同时发出的碰撞信号,在控制无人车100的制动系统工作的同时控制安全气囊21内的第二气体发生器212和急停装置10中的第二气体发生器212同时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安全气囊21缓解无人车100与行人发生碰撞时瞬间对被撞行人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急停装置10和制动系统一起来使得无人车100快速停下来,从而减小无人车100的制动距离,进而能够减小甚至避免对其他行人或被撞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急停装置(10)包括:
插针(12)和针筒(11),所述针筒(11)适于安装在所述无人车(100)上,所述插针(12)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针筒(11)中,所述针筒(11)的下端为开口端,所述插针(12)的尖端(121)朝向所述开口端布置;以及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用于可操作地向所述插针(12)的头部施加向下的冲击力,以使得所述插针(12)被释放并且至少所述尖端(121)从所述开口端移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12)通过限位结构止挡在所述针筒(1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11)的轴孔包括上侧的大径部分(112)和下侧的小径部分(111),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大径部分(112)和小径部分(111)之间的台阶面(113)和形成于所述头部的凸缘(122),所述凸缘(12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小径部分(111)的径向尺寸且小于所述大径部分(112)的径向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12)通过锁止机构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针筒(1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针筒(11)的柱销,该柱销横向于所述针筒(11)延伸,并且能够沿横向相对于所述针筒(11)移动,以可分离地与所述插针(12)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销构造为弹簧柱销,所述弹簧柱销的滚珠与所述插针(12)外表面上的凹槽或所述插针(12)的头部所形成的凸缘(122)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构造为从所述针筒(11)的内表面凸出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针筒(11)之间构造有溃断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构造为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设置在所述针筒(11)中且位于所述插针(12)的头部的上方,以产生向下的冲击气体。
9.一种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安全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急停装置(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急停装置(10)关于所述无人车(100)的纵向轴线对称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安全系统包括:
碰撞检测模块(30),用于检测与行人的碰撞并发出碰撞信号;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碰撞检测模块(30)和所述急停装置(10)通信连接,以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触发所述急停装置(10)动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安全系统包括:
缓冲防护装置(20),所述缓冲防护装置(20)设置于所述无人车(100)的前侧,用于提供无人车(100)前侧与行人碰撞时的缓冲。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防护装置(20)包括安全气囊(21),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缓冲防护装置(20)通信连接,以根据所述碰撞信号触发所述安全气囊(2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车(100)的车体框架(101)在前侧形成有窗口(1011),所述缓冲防护装置(20)包括安装在所述窗口(1011)中的柔性外壳(22),所述柔性外壳(22)包括前侧壳层(221)和后侧壳层(222)和侧方壳层(223),所述前侧壳层(221)、后侧壳层(222)以及侧方壳层(223)围成封闭的缓冲空间,所述安全气囊(21)设置在所述缓冲空间中,所述后侧壳层(222)上设置有多个气孔(2221)。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检测模块(30)包括安装于所述无人车(100)车顶上的雷达(31)和摄像头模块(32)以及安装于所述无人车(100)前侧的接触式检测传感器(33)。
CN202022891049.4U 2020-12-01 2020-12-01 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 Active CN214028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1049.4U CN214028578U (zh) 2020-12-01 2020-12-01 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1049.4U CN214028578U (zh) 2020-12-01 2020-12-01 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28578U true CN214028578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83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91049.4U Active CN214028578U (zh) 2020-12-01 2020-12-01 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285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43920B1 (en) A safety arrangement
CN107150652B (zh) 用于车辆的前安全气囊
KR101548757B1 (ko) 스트로크 구동 액츄에이터, 특히 보행자의 보호 용 자동차 안전 시스템을 위한 스트로크 구동 액츄에이터
KR102131448B1 (ko) 자동차의 승객 보호장치
KR101460726B1 (ko) 차량의 에어백
US9457762B2 (en) Active hood front cover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CN104284798B (zh) 车辆安全
JP5347015B2 (ja) 解除可能な戻り減速機構を備えた、ボンネット跳ね上げ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4028578U (zh) 用于无人车的急停装置及无人车的碰撞安全系统
US20140379223A1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having adaptive reduction of collision energy
EP4349660A1 (en) Vehicle collision shock attenuation device
CA3231784A1 (en) Intelligent anti-creeping system for rail train, control method, and rail train
CN111086471B (zh) 车辆及其防撞结构
CN113276654B (zh) 一种电动汽车主动式电池防撞保护装置
WO2001012474A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ir-bag arrangement
CN214215575U (zh) 无人车
KR102445750B1 (ko) 차량용 전방 레이더 고정 구조물
CN112124236B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及汽车防撞系统
CN215763019U (zh) 减震器总成以及车辆
CN109356026A (zh) 一种公路桥梁防撞装置
CN220199183U (zh) 踏板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动车辆
KR102515547B1 (ko) 에어백 시스템 충돌 판단신호 송출 방법 및 장치
CN219969621U (zh) 一种安全气囊和车辆
CN110466372B (zh) 一种充电站保护装置
CN211765383U (zh) 一种减弱汽车撞击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