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11110U -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11110U CN214011110U CN202022397316.2U CN202022397316U CN214011110U CN 214011110 U CN214011110 U CN 214011110U CN 202022397316 U CN202022397316 U CN 202022397316U CN 214011110 U CN214011110 U CN 2140111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ature
- plate
- connecting plate
- adjusting
-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属于管道检测技术领域。它包括磁化器和调节组件;所述磁化器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在所述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的下方均设有磁铁,所述磁铁的下方设有极靴;所述磁铁之间具有磁场聚拢区域,位于所述磁场聚拢区域内,设有用于获取管道磁场信息的传感器;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驱动机构;其中,所述第一衔铁上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衔铁上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铰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转动,能够适应不同直径管道的弯头检测,保证在各种曲率半径变化下,把弯头局部磁化到80%磁感应强度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在石油石化行业的物资运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管道运输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高的安全性。但是油气管道由于长时间运行会因腐蚀、机械破坏、地质破坏及管材自身缺陷等原因发生失效,严重时会产生管道泄漏、爆炸。
现有技术中,一般用管体漏磁检测仪对管体中的缺陷进行检测。比如一种管体漏磁检测仪主要由车轮、轴和磁化机构组成,通过人工驱动方式行走。再比如另一种由电机驱动的管体漏磁检测仪,是由驱动模块、转向模块、磁化结构升降模块、供电模块组成,通过电机驱动方式实现自动化漏磁检测,可以识别管体中缺陷的类型,量化缺陷的大小,有助于早期维护,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保证管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于管道弯头检测却鲜有人涉及,管道的弯头处于的管道中位置,容易受到管内介质的冲刷,且管内介质一般都含有腐蚀性,更容易对弯头部位造成冲刷腐蚀。常规的检测方法只能采用超声检测,由于管道曲率的影响,一般检测探头直径较小,无法很好地与管道的弯头匹配,因此极易发生漏检现象,从而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1.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的漏磁检测装置无法很好地与管道的弯头进行匹配,易发生漏检的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通过可变角度的磁化装置,能够适应不同直径管道的弯头检测,能保证在各种曲率半径变化下,把弯头局部磁化到80%磁感应强度以上,实现对不同曲率半径的管道弯头检测。
2.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包括:磁化器和调节组件;
所述磁化器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在所述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的下方均设有磁铁,所述磁铁的下方设有极靴;所述磁铁之间具有磁场聚拢区域,位于所述磁场聚拢区域内,设有用于获取管道磁场信息的传感器;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衔铁上设置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衔铁上设置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铰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衔铁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衔铁的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水平板以及沿所述水平板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一凸板,所述水平板的板面与所述第一衔铁的侧面贴合固定;
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和第二衔铁固接的贴合板以及铰接板,所述贴合板一端向上延伸设有第二凸板;所述铰接板一端与所述贴合板固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水平板铰接;
所述第一凸板和第二凸板的顶部均高于所述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的顶部;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部和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穿过固定部,并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部内,所述第一凸板和第二凸板上均设有与所述调节螺杆螺纹配合的调节螺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外周具有光滑的表面;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固定部上,且所述导向杆与所述调节螺杆平行;在所述导向杆套设有用于锁固导向杆的调节螺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传感器调节杆;
所述固定部的上端面开设有两个定位槽,且所述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位于所述两个定位槽之间;
所述定位槽内通过设置的定位套筒与所述传感器调节杆连接;所述传感器调节杆的底端固接有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底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调节杆的外周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下端抵靠,另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端抵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调节螺母包括横螺纹杆、定位螺母以及旋转螺母,所述横螺纹杆一端与所述定位螺母外周的一侧边固接,所述定位螺母套设在所述调节螺杆或导向杆上,所述横螺纹杆穿过所述第一凸板和/或第二凸板;且调节螺杆上设有旋转螺母,且所述旋转螺母位于所述凸板远离所述定位螺母一侧,所述旋转螺母的外周固接有调节扳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衔铁的一端构造为弧形槽;所述第二衔铁的一端构造为弧形凸部,所述弧形凸部置于所述弧形槽内,使所述第一衔铁与第二衔铁通过磁力衔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极靴下端开设凹槽,所述凹槽内通过滚轮轴安装有滚轮,所述滚轮的材质为铁磁金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道漏磁检测装置还包括信息采集组件,所述信息采集组件包括与第一衔铁固接第一护板、与第二衔铁固接的第二护板、蜗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编码器;所述第一护板上安装有编码器和第一齿轮,所述编码器的采集端通过蜗杆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所述滚轮轴,且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3.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磁化器采用周向励磁的方式,通过磁化器的第一衔铁与第二衔铁之间设置有磁场聚拢区域,可使管道中的磁场主要集中在磁场聚拢区域,以阻止磁场沿管道的轴向发散;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衔铁固接的极靴上开设凹槽,再将滚轮安装在凹槽内,并限定滚轮的材质为金属,可减少第一衔铁、第二衔铁的磁场强度削弱量,提高第一衔铁、第二衔铁的有效利用率,可在满足管道的管璧到达磁化饱和的前提下,缩短磁化器的轴向长度,进而可缩短管道漏磁检测装置的长度,有利于对管道的缺陷进行检测;
(3)本实用新型中摒弃了原先磁化器一体化的设计,将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分别通过外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方式进行固定,再将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销轴铰接,以此将原先的磁化器分成铰接的两个部分,再通过驱动机构调节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相对角度,以此实现本装置在不同管径、以及管道弯头上的曲率调节,能保证在各种曲率半径变化下,使弯头局部磁化到80%磁感应强度以上,实现对不同曲率半径的管道弯头检测;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固定部上增设导向杆,使导向杆的调节螺母与调节螺杆上的调节螺母做出同步的位移,分摊了原先施加在调节螺杆上的荷载,可以减轻转动调节螺杆的驱动力,此外,通过设置导向杆可以防止荷载集中于调节螺杆一侧,避免了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两侧调节角度不一致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在传感器调节杆外周套设有弹簧,弹簧一端与固定部的下端抵靠,另一端与底板的上端面抵靠,当调节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的角度时,会使固定部相对于传感器调节杆上升或者下降,此时弹簧可以发生相适应的形变使得传感器靠近或者远离弯管的管壁,从而使衔铁、磁铁及传感器随弯曲部段进行角度的变化,极大的提高了漏磁检测的精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节螺母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右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漏磁检测立体图;
图8为励磁磁路的等效磁路图。
图中:
11、第一衔铁;111、弧形槽;12、第二衔铁;121、弧形凸部;13、磁铁;14、极靴; 15、传感器;16、滚轮;141、凹槽;
21、第一连接板;211、水平板;212、第一凸板;22、第二连接板;221、贴合板;2211、第二凸板;222、铰接板;
23、驱动机构;231、固定部;232、调节螺杆;233、调节螺母;234、导向杆;235、传感器调节杆;236、底板;2311、定位槽;2312、定位套筒;2331、横螺纹杆;2332、定位螺母;2333、旋转螺母;2334、调节扳手;
41、第一护板;42、第二护板;51、蜗杆;52、第一齿轮;53、第二齿轮;54、编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以便解决或至少部分地解决漏磁检测装置的上述问题。现在将参考图1-7,来描述一些示范实施例。注意,在下文描述中,可能使用“弯管”作为工作物的例子。但是本公开的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能够采用在此描述的漏磁检测装置均涵盖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如图1和7所示,总体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包括磁化器和调节组件。
磁化器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12,在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12的下方均设有磁铁13,磁铁13的下方设有极靴14;相邻的磁铁13之间具有磁场聚拢区域,位于磁场聚拢区域内,设有用于获取管道磁场信息的传感器15;本示例中,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与磁铁13彼此通过胶水粘接,磁铁13与极靴14之间也通过胶水粘接,其中磁铁13吸附在衔铁和极靴14上,与检测管道形成闭合回路,起到产生磁场和传导磁的作用。
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22以及驱动机构23;其中,第一衔铁11上设置第一连接板21,第二衔铁12上设置第二连接板22;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22铰接;驱动机构23用于驱动第一连接板21相对第二连接板22转动。本示例摒弃了原先磁化器一体化的设计,将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12分别通过外接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进行固定,再将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通过销轴铰接,以此将原先的磁化器分成铰接的两个部分,再通过驱动机构23调节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22相对角度,进而实现本装置在不同管径、以及管道弯头上的曲率调节,能保证在各种曲率半径变化下,把弯头局部磁化到80%磁感应强度以上,实现对不同曲率半径的管道弯头检测。
又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衔铁1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连接板21,第一连接板21包括水平板211以及沿所述水平板211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一凸板212,水平板 211和第一凸板212一体成型,呈“L”型的板状结构;所述水平板211的板面与第一衔铁11的侧面完全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第二衔铁12的两侧也均设有第二连接板22,所述第二连接板22包括和第二衔铁12固接的贴合板221以及铰接板222,贴合板221一端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凸板2211;所述铰接板222一端与所述贴合板221固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水平板211铰接。
优选的,为了便于调节第一衔铁11与第二衔铁12的角度,将驱动机构23安装在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的上方。第一凸板212和第二凸板2211的端部被构造为弧形的板状结构,且均高于所述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12的顶部;第一凸板212和第二凸板2211的顶部上开设有与调节螺母233配合的安装孔。
驱动机构23包括固定部231和调节螺杆232;固定部231为长条状的柱体结构,通过调节螺杆232安装在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12的上方,调节螺杆232外周靠近两端部上,设有螺纹与调节螺母233配合的螺纹,调节螺杆232的中部穿过固定部231,并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部231内,第一凸板212和第二凸板2211上的安装孔设有与调节螺杆232螺纹配合的调节螺母233。通过转动调节螺杆232,使与调节螺杆232螺纹配合的调节螺母233靠近或者远离,从而调节第一衔铁与第二衔铁12的相对位置,以此适用于不同曲率半径的管道弯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理解,此处的驱动机构23主要用于推动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相对运动,例如电动推杆、油缸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由于调节螺杆单侧驱动,造成装置整体受力不平衡,导致调节费力的问题,驱动机构23还包括导向杆234,导向杆234的外周璧为光洁的表面,便于调节螺杆在导向杆234上滑动;导向杆234穿设于固定部231上。优选的,导向杆234与调节螺杆232长度相同,且平行设置;调节螺母233也设在导向杆234上,用于锁固导向杆234;当转动调节螺杆232时,拧开与导向杆234锁固的调节螺母233,此时设置于导向杆234的调节螺母233与调节螺杆232上的调节螺母233做出同步的位移,分摊了原先施加在调节螺杆232上的荷载,可以减轻转动调节螺杆232的驱动力,此外,导向杆234可以避免荷载集中于调节螺杆一侧,导致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12两侧调节角度不一致的问题。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调节调节螺杆232,在调节螺杆232的端部开设有与一字型螺丝刀配合的“一”字槽。
如图2所示,本示例中调节螺母233包括横螺纹杆2331、定位螺母2332以及旋转螺母 2333,横螺纹杆2331一端与定位螺母2332的外周的一侧边固接,定位螺母2332套设在调节螺杆232或导向杆234上,横螺纹杆2331穿过第一凸板212和/或第二凸板2211,且与第一凸板212和/或第二凸板2211活动连接;横螺纹杆2331上设有旋转螺母2333,旋转螺母2333位于第一凸板远离定位螺母2332一侧,旋转螺母2333的外周璧上设有调节扳手2334,当驱动调节螺杆232使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12转动到一定角度时,此时扭动调节扳手2334,将调节螺杆232和或导向杆234锁固在第一凸板212或第二凸板221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组件还包括传感器调节杆235;传感器调节杆235为竖直的杆状结构,在固定部231上端面上开设有两个定位槽2311,且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12位于所述两个定位槽2311之间;定位槽2311内通过安装的定位套筒2312,传感器调节杆235活动安装在定位套筒2312内;传感器调节杆235可以在定位套筒2312内上下线性运动,传感器调节杆235顶部固接有圆板,圆板大于定位套筒2312的孔径,传感器调节杆235的底端固接有用于安装传感器15的底板236;通过调节传感器调节杆235在定位套筒2312内上下线性运动从而调整传感器15相对于“弯管”的管壁距离。优选的,传感器调节杆235外周套设有弹簧,弹簧一端与固定部231的下端抵靠,另一端与底板236的上端面抵靠。当调节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的角度时,必然会使固定部231相对于传感器调节杆235上升或者下降,此时弹簧可以发生相适应的形变使得传感器15靠近或者远离弯管的管壁,极大的提高了漏磁检测的精度。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衔铁11的一端构造为弧形槽111;第二衔铁12的一端构造为弧形凸部121,弧形凸部121置于弧形槽111内,使第一衔铁与第二衔铁通过磁力衔接。这样设置,转动调节螺杆232时,弧形凸部121也会在弧形槽111内相对转动,始终保证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有着最大的接触面积,提高磁化器的磁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靴14下端开设凹槽141,凹槽141内通过滚轮轴安装有滚轮16;将滚轮设于凹槽内,缩小了磁化器与管道外周的间隔距离,有利于提高磁效率,增加磁导率,减小检测盲区;滚轮16的材质为铁磁金属,增加磁导率和励磁效率;且由于采用周向励磁方式,滚轮16对管道弯头缺陷检测的影响极小。本示例的磁化器采用周向励磁的方式,将磁化磁化器的第一衔铁11与第二衔铁12之间设置有磁场聚拢区域,可使管道中的磁场主要集中在磁场聚拢区域,以阻止磁场沿管道的轴向发散,又通过在衔铁固接的极靴14上开设凹槽 141,再将滚轮16安装在凹槽141内,并限定滚轮16的材质为金属,可减少第一衔铁11、第二衔铁12的磁场强度削弱量,提高第一衔铁11、第二衔铁的有效磁利用率,可在满足管道的管璧到达磁化饱和的前提下,缩短磁化器的轴向长度,进而可缩短管道漏磁检测装置的长度,有利于对管道的缺陷进行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管道漏磁检测装置还包括信息采集组件,信息采集组件包括与第一衔铁11固接第一护板41、与第二衔铁12固接的第二护板42、蜗杆51、第一齿轮52、第二齿轮53以及编码器54;第一护板41安装有编码器54和第一齿轮52,编码器的输出端通过蜗杆51与第一齿轮52啮合;第二齿轮53安装在滚轮轴,且第二齿轮53与第一齿轮52啮合。具体的,漏磁检测装置采用四轮驱动的方式,滚轮位于极靴14的中部凹槽141中,其中一个滚轮16为编码轮,主要是为编码器54提供位移信息,第一齿轮52安装在滚轮轴,通过第一齿轮52与第二齿轮53啮合传动,将位移信息通过蜗杆51传递到编码器54上,编码器54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与漏磁信号一起传递给外界信号处理终端进行分析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确保缺陷漏磁能够被准确、稳定、可靠的检测出来,励磁磁路的设计必须保证管道弯头达到一定的磁化程度,同时让磁化场在管道横截面内均匀一致,且在两极靴之间中部沿检测方向形成一段均匀的磁场。励磁回路由磁铁13、衔铁、极靴、气隙和管道组成,由于稀土永久磁铁一般做成薄片状,所以在磁路中通常让其串联分布于励磁回路两端,与极靴相互连接。
在确定了磁路的结构尺寸和磁源后,采用磁导法计算弯头励磁磁路,这种方法分析计算相对简单,可以直接获得磁场特性参数,并且计算量小,结果比较可靠。
励磁磁路各部分结构尺寸定义如下:
磁铁的宽度Wm;极靴下表面和管道上表面之间的距离δ;第一极靴和第二极靴之间的距离为Lm,磁铁的长度lm;极靴的高度为ht;磁铁的高度hm;衔铁的厚度hl。
具体的,所选磁铁13的材料为N48铷铁硼永久磁铁,其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表1永磁体铷铁硼的性能
其中,衔铁材料为10钢,其参数为:
磁导率μ=5.65×10-3H/m;Hc=39.788~79.577A/m;
气隙δ取5mm,介质为空气,有关参数为:
磁导率μ0=4π×10-3H/m;磁阻系数根据漏磁检测规范,取Kr=1.2。
下面由磁铁厚度计算公式得:
其中,hm表示磁铁的高度;BH表示励磁场;Br表示剩磁场;Hc表示矫顽力;Sm表示磁铁表面积;Sg极靴表面积表示;
磁导的计算在磁导法设计中,磁路各部分的磁导计算是关键。所设计的励磁磁路可等效为图8所示的等效磁路,可得:
(1)极靴间的气隙磁导Gpp
Gpp=Gpp1+2Gpp2 (5)
其中,Gpp1表示左侧极靴间的磁导;Gpp2表示右侧极靴间的磁导;Lm表示磁铁的长度;Wm表示磁铁的宽度;
(2)极靴与衔铁间的气隙磁导GPL,
其中,Δ表示极靴高度;ε表示磁铁长高比;x表示磁铁侧面面积;
由式(6),(7)中得到:
GPL3=0.52μ0Wm (11)
GPL5=0.077μ0hm (13)
GPL6=0.25μ0(lm+hi)/2 (14)
GPL7=0.5μ0hi (15)
GPL=GPL1+GPL2+GPL3+GPL4+GPl5+GPL6+GPL7 (16)
其中,Gpl1:左侧极靴前端面与衔铁间的气隙磁导;Gpl2:左侧极靴后端面与衔铁间的气隙磁导;Gpl3:左侧极靴内端面与衔铁间的气隙磁导;Gpl4:极靴外端面与衔铁间的气隙磁导; Gpl5:右侧极靴前端面与衔铁间的气隙磁导;Gpl6:右侧极靴后端面与衔铁间的气隙磁导;Gpl7:右侧极靴内端面与衔铁间的气隙磁导;
由上式(8)-(16)得到:
(a)衔铁的磁导GL
GL=μrlBlWmlm/Lm (17)
(b)待检测管道的磁导Gw
Gw=μrw(Bw)Wm×8/Lm (18)
(c)极靴的磁导Gp
GP=μrP(BP)Wmlm/hm (19)
(d)极靴与管道间的气隙磁导GPW
(3)由磁路计算的第一、第二定律建立方程组如下:
也即:
[R][φ]=[F] (23)
于是,可以解得
[φ]=[φPL φW φP]T=[R]-1[F] (24)
其中,[R]——磁路中的磁阻,它们分别为对应通路上磁导之倒数;Hm——磁钢的磁场强度。
由于磁路中存在铁磁性材料,其磁导率随磁场强度非线性变化,所以,上述方程组为非线性方程组,需采用迭代的方法逐步确定磁钢的工作点和铁磁性材料的磁导率后,采用逼近的方法来进行优化计算。当选择不同的磁铁尺寸时,代入上式,可以得到表2所示结果。
表2管道弯头磁化特性随磁铁尺寸变化情况
在满足管道弯头磁化强度的前提下,尽量使磁化结构体积小、重量轻。管道弯头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大约为1.5T,根据漏磁检测磁化规范,其达到磁化要求的磁感应强度为饱和磁感应强度的80%以上,即底板中的磁感应强度≧1.2T。在表2计算结果中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磁铁、衔铁和极靴的尺寸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一”、“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磁化器和调节组件;
所述磁化器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12),在所述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12)的下方均设有磁铁(13),所述磁铁的下方设有极靴(14);所述磁铁(13)之间具有磁场聚拢区域,位于所述磁场聚拢区域内,设有用于获取管道磁场信息的传感器(15);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22)以及驱动机构(23);
其中,所述第一衔铁(11)上设置第一连接板(21),所述第二衔铁(12)上设置第二连接板(22);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22)铰接;所述驱动机构(2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板(21)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22)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衔铁(1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连接板(21),所述第二衔铁(12)的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板(22);
所述第一连接板(21)包括水平板(211)以及沿所述水平板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一凸板(212),所述水平板(211)的板面与所述第一衔铁(11)的侧面贴合固定;
所述第二连接板(22)包括和第二衔铁(12)固接的贴合板(221)以及铰接板(222),所述贴合板(221)一端向上延伸设有第二凸板(2211);所述铰接板(222)一端与所述贴合板(221)固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水平板(211)铰接;
所述第一凸板(212)和第二凸板(2211)的顶部均高于所述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12)的顶部;
所述驱动机构(23)包括固定部(231)和调节螺杆(232);所述调节螺杆(232)穿过固定部(231),并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部(231)内,所述第一凸板(212)和第二凸板(2211)上均设有与所述调节螺杆(232)螺纹配合的调节螺母(2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3)还包括导向杆(234),所述导向杆(234)的外周具有光滑的表面;所述导向杆(234)穿设于所述固定部(231)上,且所述导向杆(234)与所述调节螺杆(232)平行;在所述导向杆(234)套设有用于锁固导向杆(234)的调节螺母(23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传感器调节杆(235);
所述固定部(231)的上端面开设有两个定位槽(2311),且所述第一衔铁(11)和第二衔铁(12)位于所述两个定位槽(2311)之间;
所述定位槽(2311)内通过设置的定位套筒(2312)与所述传感器调节杆(235)连接;所述传感器调节杆(235)的底端固接有用于安装传感器(15)的底板(23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调节杆(235)的外周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下端抵靠,另一端与所述底板(236)的上端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螺母(233)包括横螺纹杆(2331)、定位螺母(2332)以及旋转螺母(2333),所述横螺纹杆(2331)一端与所述定位螺母(2332)外周的一侧边固接,所述定位螺母(2332)套设在所述调节螺杆(232)或导向杆(234)上,所述横螺纹杆(2331)穿过所述第一凸板(212)和/或第二凸板(2211);且调节螺杆(232)上设有旋转螺母(2333),且所述旋转螺母(2333)位于所述凸板(212)远离所述定位螺母(2332)一侧,所述旋转螺母(2333)的外周固接有调节扳手(2334)。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铁的一端构造为弧形槽(111);所述第二衔铁的一端构造为弧形凸部(121),所述弧形凸部(121)置于所述弧形槽(111)内,使所述第一衔铁与第二衔铁通过磁力衔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靴(14)下端开设凹槽(141),所述凹槽(141)内通过滚轮轴安装有滚轮,所述滚轮的材质为铁磁金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漏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漏磁检测装置还包括信息采集组件,所述信息采集组件包括与第一衔铁固接第一护板(41)、与第二衔铁固接的第二护板(42)、蜗杆(51)、第一齿轮(52)、第二齿轮(53)以及编码器(54);所述第一护板(41)上安装有编码器(54)和第一齿轮(52),所述编码器(54)的采集端通过蜗杆(51)与第一齿轮(52)啮合;所述第二齿轮(53)安装在所述滚轮轴,且第二齿轮(53)与所述第一齿轮(52)啮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397316.2U CN214011110U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397316.2U CN214011110U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11110U true CN214011110U (zh) | 2021-08-20 |
Family
ID=77302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397316.2U Active CN214011110U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1111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85197A (zh) * | 2020-10-23 | 2021-01-29 | 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 |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
-
2020
- 2020-10-23 CN CN202022397316.2U patent/CN21401111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85197A (zh) * | 2020-10-23 | 2021-01-29 | 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 |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
CN112285197B (zh) * | 2020-10-23 | 2024-10-01 | 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 |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011110U (zh) |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 |
CN108896448B (zh) | 基于轴向高梯度磁场在线金属颗粒监测传感器及监测方法 | |
US9816880B2 (en) | Device having a measuring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forces and/or loads | |
CN104458892B (zh) | 一种钢型材缺陷检测装置 | |
CN109100418B (zh) | 非铁磁性管道脉冲涡流检测用扫查装置 | |
CN112285197A (zh) | 一种管道漏磁检测装置 | |
CN203337609U (zh) | 用于管道导波检测的可调阵列磁化装置 | |
CN213933687U (zh) | 一种探头可调式全向漏磁检测装置 | |
CN113002653A (zh) | 一种用于导磁壁面的可实现快速卸磁的永磁吸附车轮 | |
CN105546359A (zh) | 便携式承压工业管道在线恒磁检测装置 | |
CN206316862U (zh) | 一种轴承磨床的夹具 | |
CN109725052B (zh) | 磁敏传感器阵列的支持机构及钢管纵向缺陷漏磁检测装置 | |
CA2125618A1 (en) | Support device for in-line pipe inspection tool | |
CN211043237U (zh) | 一种管、轴类工件周向磁化检测装置 | |
CN211043238U (zh) | 一种轴管轴向磁化机构 | |
CN206544002U (zh) | 泵轴对中调整辅助装置 | |
CN115060799A (zh) | 一种基于超声导波原理检测焊缝缺陷的装置 | |
CN103728227A (zh) | 一种在线检测油液中金属颗粒的装置 | |
JPH0890440A (ja) | 締付工具 | |
CN114894885A (zh) | 一种钢丝绳质量检测装置 | |
CN201011418Y (zh) | 工业管道弯头漏磁检测用磁化装置 | |
CN213629795U (zh) | 一种化工气体传感器的强磁固定装置 | |
CN204462083U (zh) | 一种适用于汽轮机焊接转子的超声波无损检测驱动平台 | |
CN209102919U (zh) | 一种地下金属探测仪 | |
CN109884190B (zh) | 一种应用于小口径管缺陷检测的电磁超声换能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