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89193U -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89193U
CN213989193U CN202023320160.4U CN202023320160U CN213989193U CN 213989193 U CN213989193 U CN 213989193U CN 202023320160 U CN202023320160 U CN 202023320160U CN 213989193 U CN213989193 U CN 2139891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on
radiating element
radiating
arm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201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维维
李长恒
黄立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Jingxin RF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Jingxin RF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Jingxin RF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201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891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891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8919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所述一种辐射单元,包括两对辐射振子,每个辐射振子包括辐射臂,所述两对辐射振子以极化相互正交分层设置,每个辐射振子的每个辐射臂均与另一对辐射振子的辐射臂呈投影上局部相互交叉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通过两对辐射振子以相互正交分层设置,使得各辐射振子的辐射臂可与另一对辐射振子的每个辐射臂在投影上相交部分互相耦合加载,从而拓宽辐射单元的带宽。

Description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辐射单元与配置了所述辐射单元的天线,以及配置了所述天线的基站。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小型化、多频段、多制式的基站天线越来越成为通信行业所应用的主流天线。为了提升空间利用率,多频段、多制式的基站天线一般采用辐射单元复用技术或空间复用技术,即将相近频段的信号通过合路器等手段集成同一辐射单元或高频辐射单元与低频辐射单元相嵌套在一个天线上。一个较宽频段内的多路信号通过合路输出至同一辐射单元上,辐射单元需要发射较宽频带内的所有信号时,需要辐射单元具有较宽的带宽,以保证天线的辐射性能。
目前,宽频辐射单元为拓展带宽,一般都采用加大辐射单元口径,辐射面积等手段。但是,天线内空间复用时,占用空间较大,布局困难,同时也对其它频段的信号造成严重干扰,天线性能低下;且,增加辐射单元尺寸,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多制式天线中高低频辐射单元组阵阵列中,低频辐射单元的辐射面设置于高频辐射单元的辐射面的上方,当高频辐射单元被激励时,低频辐射单元的辐射面会耦合高频辐射信号,对外辐射耦合的高频辐射信号,从而破坏高频辐射单元的信号辐射,导致高频辐射单元辐射性能恶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拓宽带宽的辐射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线。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站。
适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适应本实用新型的首一目的而提供一种辐射单元,包括两对辐射振子,每个辐射振子包括辐射臂,所述两对辐射振子以极化相互正交分层设置,每个辐射振子的每个辐射臂均与另一对辐射振子的辐射臂呈投影上局部相互交叉设置。
进一步的,任意辐射臂与另一辐射振子的各个辐射臂相互交叉的局部为耦合部,所述耦合部在辐射臂的宽度方向上大于辐射臂的其他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两对辐射振子分别印制在两个介质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介质板分别居于空间高度方向上的不同平面,且在投影上彼此垂直交叉呈中心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每个辐射振子的各个辐射臂均延伸至所述两个介质板彼此投影交叉部位上以实现与另一辐射振子的各个辐射臂在投影上相互交叉。
进一步的,所述辐射振子被约束在一个矩形支撑区域之内。
进一步的,在同一对辐射振子的彼此相对方向上,每个所述辐射臂均设有至少一处变窄结构,该变窄结构改变所属辐射臂在该处横向宽度,使其小于该辐射臂的其他部位的横向宽度。
优选的,同一辐射臂中设置两个以上的所述变窄结构,两个变窄结构之间的间距为与所述辐射单元共天线布阵的一种高频单元的四分之一个工作波长。
进一步的,所述变窄结构将所述辐射臂分为物理上不相连续的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实现为耦合结构,使彼此以电耦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耦合结构为交指耦合或平行耦合结构。
优选的,所述两个介质板被一对相互交叉的巴伦所支撑,其中第一巴伦用于将第一介质板支撑在空间高度方向的第一平面,第二巴伦用于将第二介质板支撑在空间高度方向的第二平面。
具体的,所述第一介质板与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一巴伦和第二巴伦对应配合设有一对插槽,所述第一巴伦和第二巴伦则相应各设一对插舌,所述插舌与所述插槽一一对应配合安装。
具体的,所述各巴伦分别印制有用于为对应支撑的辐射振子馈电的馈电线,所述馈电线与处于所述插槽周围的辐射臂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巴伦及第二巴伦均固定在底板上。
具体的,两层所述的辐射振子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3mm。
进一步的,每个辐射振子各包括一个辐射臂,同对辐射振子的两个辐射臂呈轴对称结构,且具有并联馈电关系。
进一步的,每个辐射振子均包括一对具有并联馈电关系的辐射臂,且该对辐射臂呈轴对称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辐射单元用于通行低频信号。
适于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而提供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低频辐射单元列以及高频辐射单元列,每个辐射单元列均包括彼此并联馈电的多个辐射单元,所述低频辐射单元列中的辐射单元采用如首一目的所述的辐射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低频辐射单元列与所述高频辐射单元列沿同一轴线共线布阵。
适于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而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配备有如次一目的所述的天线,用于发射该基站通行的信号。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的两对极化正交的辐射振子分层设置,相互分离,上下叠加,将两个极化的辐射振子分别维持在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上,使得每个辐射振子的每个辐射臂均与另一对辐射振子的辐射臂在投影上局部相互交叉设置,从而使得每个辐射臂与在投影上相交的辐射臂之间可相互耦合加载,拓宽辐射单元的频带带宽。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的两对辐射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的两对辐射振子的辐射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当测试天线使用普通低频辐射单元馈电时的驻波图。
图7为当测试天线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馈电时的驻波图。
图8为当测试天线使用普通低频辐射单元时其与高频辐射单元的电流分布图。
图9为当测试天线使用普通低频辐射单元时其附近的高频辐射单元的方向图。
图10为当测试天线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时其与高频辐射单元的电流分布图。
图11为当测试天线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时其附近的高频辐射单元的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实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辐射单元,该辐射单元适于工作在低频上,通行低频信号。所述辐射单元可拓展工作带宽,减少对同天线(采用空间复用技术的天线)内的高频辐射单元所辐射高频信号耦合,提高辐射单元的辐射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中,结合图1与图2,所述辐射单元10包括两对辐射振子20、两个介质板40以及一对巴伦50。该两对辐射振子20以极化正交的形式设置,且两对辐射振子20分别设置于一个介质板40的正面上,从而使得该两对辐射振子20以极化相互正交分层的形式设置,所述辐射振子20上设有至少一个辐射臂30,以下若无特别指出,仅以一个辐射振子20具有一个辐射臂30的情况叙述本文。
一对巴伦50插接于该两个介质板40上,以支撑两个介质板40,并向两对辐射振子20馈电。所述一对辐射振子20为一个偶极子,两对极化正交的辐射振子20为两个极化正交的偶极子。
参见图3,一对辐射振子20设置于同一介质板40的正面上,以介质板40的横向方向中轴线(垂直于介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为界,将介质板40分为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一对辐射振子20分别设置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称设置于第一介质板41的第一区域上的辐射振子为第一辐射振子21,称设置于第一介质板41的第二区域上的辐射振子为第二辐射振子22,称设置于第二介质板42的第一区域上的辐射振子为第三辐射振子23,称设置于第二介质板42的第二区域上的辐射振子为第四辐射振子24。
因两对辐射振子20以极化正交的形式方式,则为实现两对辐射振子20极化正交,将两个介质板40上下(介质板40厚度方向)相互层叠设置,两个介质板40在垂直方向上的(介质板40厚度)投影(以下所称投影均指垂直方向的投影)相互垂直,从而使得两对辐射振子20的投影相互极化正交。称设置于上方的介质板为第一介质板41,设置于第一介质板41下方的介质板为第二介质板42。
具体而言,第一介质板41与第二介质板42的正面均朝向同一方向,因第一介质板41具有一定厚度,使得第一介质板41正面上的一对辐射振子20不会与第二介质板42正面上的一对辐射振子20实际相交。第一介质板41的投影与第二介质板42的投影相互交叉或部分重叠,使得第一介质板41上的一对辐射振子20的投影将会与第二介质板42上的一对辐射振子20的投影相交叉或部分重叠。
参见图4,第一介质板41上的第一辐射振子21的部分投影将会与第二介质板42上的第三辐射振子23和第四辐射振子24的投影相交或部分投影重叠,在该投影相交或部分投影重叠处,第一辐射振子21的辐射臂301与第三辐射振子23的辐射臂303和第四辐射振子24的辐射臂304相互耦合;
第一介质板41的第二辐射振子22的部分投影将会与第二介质板42上的第三辐射振子23和第四辐射振子24的投影相交或部分投影重叠,在该投影相交或部分投影重叠处,使得第二辐射振子22的辐射臂302与第三辐射振子23的辐射臂303和第四辐射振子24的辐射臂304相互耦合。
简而言之,一个介质板40上的两个辐射振子20的投影分别与另一介质板40上的两个辐射振子20的投影相交或部分投影重叠处,该一个介质板40上的两个辐射振子20的辐射臂30分别与另一介质板40上的两个辐射振子20的辐射臂30相互耦合,辐射臂30之间相互耦合加载,拓宽辐射单元10工作频带的带宽。
具体言之,称一个介质板40的一个辐射振子20的辐射臂30与另一介质板40的两个辐射振子20的辐射臂30相互耦合的局部为耦合部31,也即是说,当第一辐射振子21的耦合部311的投影与第三辐射振子23的耦合部313的投影和第四辐射单元10的耦合部314的投影相交叉时,第一辐射振子21的耦合部311与第三辐射振子23的耦合部313和第四辐射单元10的耦合部314相互耦合;当第二辐射振子22的耦合部312的投影与第三辐射振子23的耦合部313的投影和第四辐射单元10的耦合部314的投影相交叉时,第二辐射振子22的耦合部312与第三辐射振子23的耦合部313和第四辐射单元10的耦合部314相互耦合。
所述耦合部31为辐射振子20的辐射臂30上的一段连续的区域,因两对辐射振子20极化正交,则一个介质板40上的一个辐射振子20的耦合部31在其横向方向上分别与另一介质板40上的两个辐射振子20的耦合部31在投影上依次相交。为使得一个介质板40上的一个辐射振子20的耦合部31与另一介质板40上的两个辐射振子20的耦合部31相耦合的耦合量充足,使得耦合部31在辐射振子20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辐射振子20其余部分的宽度方向上距离,优选耦合部31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介质板40的宽度。
同一介质板40上的两个辐射振子20的耦合部31相靠近,以介质板40横向方向的中轴线为界分隔该两个辐射振子20的耦合部31。由此,限定每个辐射振子20的耦合部31的长度等于或小于介质板40宽度的一半,以便在两个介质板40的投影相交区域设置辐射振子20的耦合部31,避免耦合部31突出于两个介质板40的投影相交区域。
参见图6为普通辐射单元(两对辐射振子20不相极化正交分层设置,无相互耦合部分)馈电时的驻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10的馈电时的驻波图,通过两图的对比,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10的辐射振子20上设有耦合部31,辐射单元10的带宽明显变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介质板41与第二介质板42上下层叠设置时,第一介质板41的纵长方向延伸的中轴线与第二介质板42的纵长方向延伸的中轴线相互垂直的垂直点与第一介质板41的横向方向的中轴线与第二介质板42的横向方向的中轴线相互垂直的垂直点为同一点,则使得第一介质板41的投影与第二介质板42投影呈中心对称结构,从而设置第一介质板41与第二介质板42上的辐射振子20的耦合部31为相同大小,进一步拓宽辐射单元10工作频带的带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中,因第一介质板41与第二介质板42层叠设置,第一介质板41正面上的一对辐射振子20与第二介质板42正面上的一对辐射振子20至少相距第一介质板41的厚度的距离,使得两对辐射振子20不相交。优选第一介质板4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mm。在部分实施中,也可加大两对辐射振子20之间的间距,例如增加第一介质板41的厚度或使得第一介质板41与第二介质板42相互分离。
所述辐射臂30沿其所在的一对辐射振子20所在介质板的纵长方向设置,同一对辐射振子20的辐射臂30以介质板40的横向方向的中轴线为界,相对向设置。
所述辐射臂30包括多个辐射部33与一个或多个连接部32,所述多个辐射部33间隔设置于介质板40上,连接部32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辐射部33,连接部32用于连接前一个辐射部33的尾端与后一个的辐射部33的前端。优选的,上述的耦合部可由所述连接部32和/或辐射部33形成。
所述辐射部33用于将接收的信号辐射至外部自由空间,所述辐射部33呈块状。
所述连接部32用于导通相连两个辐射部33之间的电流,所述连接部32呈直线状或曲线状,或由直线或曲线所弯折而得的形状,例如U形。连接部32的长度方向沿所在的辐射振子20的极化方向设置或介质板40的长度方向设置,连接部32的横向宽度远小于所述辐射部33的宽度。
当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10作为低频辐射单元时,所述连接部32对辐射臂30耦合获取的高频信号等效具有高电抗性,以截断高频电流,而对低频信号继续保持低电阻,不会影响低频电流地通行,使得高频电流不能从连接部32输出至辐射部33,从而避免影响辐射部33的辐射性能。
连接部32用于将两个辐射臂30分隔成物理上不相连续的两部分,且被物理分隔的两部分可形成耦合结构,以便于被分隔的两部分可通过电耦合连接,也即是说,连接部32物理分隔两个辐射部33,而受连接部32物理分隔的两个辐射部33之间除可通过连接部32导通电流,还可通过相互耦合实现电耦合连接。一般而言,辐射臂30的各个辐射部33沿介质板的方向并排设置,使得相邻两个辐射部33之间可以形成平行耦合结构,以使得该两个耦合部31以平行耦合的方式电耦合连接。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辐射部33相对的两端呈手掌状或梳子状,使得两个辐射部33形成交指耦合结构,以使得该两个辐射部33以交指耦合的方式电耦合连接。
一般而言,在一个辐射臂30中,辐射部33或连接部32与向辐射臂30馈电的馈电输入端连接,使得馈电输入端可向辐射部33或连接部32馈电,而后顺次输出至各个辐射部33与连接部32。
在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中,参见图4,一个辐射振子20包括一个辐射臂30,辐射臂30的辐射部33呈矩形状,所述连接部32呈U形状,以连接相邻的两个辐射部33。所述辐射臂30包括多个辐射部33与多个连接相邻两个辐射部33的连接部32。
在本实用新型中,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10为低频辐射单元,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10与高频辐射单元70可同共同使用,也即是说,使用空间复用技术,将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10与高频辐射单元70集成于同一天线上。
一般而言,普通低频辐射单元80设置于高频辐射单元70之上,普通低频辐射单元80的辐射臂设置于高频辐射单元70的辐射臂之上,高频辐射单元70的辐射臂所发射的高频信号需穿过普通低频辐射单元80的辐射臂对外界辐射高频信号。参见图8所示的高频辐射单元70工作时,高频辐射单元70和普通低频辐射单元80的电流分布图和参见图9所示的高频辐射单元70的方向图可知,普通低频辐射单元80将会把高频辐射单元70所发射的高频信号耦合至其上,使得普通低频辐射单元80上具有密集的高频电流分布,从而影响普通低频辐射单元80的工作带宽与信号辐射性能,也严重影响高频辐射单元70的辐射性能。
当将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10用于用作低频辐射天线时,设置于低频辐射单元之下的高频辐射单元70工作发射高频信号时,低频辐射单元的辐射臂30将会极大的减少对高频信号的耦合,或将高频信号耦合至连接部32上,使得高频电流大部分分布于连接部32上。参见图10所示的高频辐射单元70工作时高频辐射单元70和低频辐射单元的电流分布图和参见图11所示的高频辐射单元70的方向图可知,低频辐射单元将会把高频信号耦合至其连接部32上,高频电流大部分分布于连接部32上,从而不会影响低频辐射单元的工作带宽与信号辐射性能,也不会影响高频辐射单元70的辐射性能。
具体言之,所述连接部32对高频电流具有高电抗性,所述连接部32将高频信号耦合至其上后,连接部32可截断因耦合高频信号而获取的高频电流,使得高频电流不能输出至辐射部33;而连接部32对低频电流则保持原有的低电抗性,使得的低频电流可经连接部32输出至辐射部33。所述连接部32优选设置于辐射臂30对高频信号耦合强的部位,以较大程度的减小对高频信号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相邻连接部32之间的间距为上述高频信号的四分之一个工作波长,所述连接部32对高频信号的电抗性达到最大,所能截取的高频电流量最大,从而较大的减小高频信号对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10的影响。
在部分实施例中,每个辐射振子20上可包括多个上述的辐射臂30,该多个辐射臂30沿所述极化方向平行设置,且该多个辐射臂30之间并联馈电,从而使得该多个辐射臂30的连接部32共同耦合高频信号,降低对辐射单元10和对应的高频辐射单元70的辐射性能的影响。优选该多个辐射臂30呈轴对称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中,一对辐射振子20的每个辐射振子20均包括一个辐射臂30,该一对辐射振子20的两个辐射臂30并联馈电,且沿介质板40横向方向的中轴线相互对称。
所述每对辐射振子20上还具有电连接孔25,所述电连接孔25为所述馈电输入端,所述电连接孔25用于接收巴伦50的馈电线51的馈电。
所述第一介质板41和所述第二介质板42对应所述电连接孔25设有一对插槽43,以用于所述一对巴伦50的插接支撑。优选两个介质板40呈矩形状,以将辐射振子20约束在一个矩形支撑区域之内。
巴伦50上还具有馈电线51,所述馈电线51与辐射振子20的电连接孔25电连接,以向辐射振子20馈电。
所述一对巴伦50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巴伦50,该两个巴伦50上均具有用于相互插接的开槽,所述巴伦50一端具有相对设置的插舌52,所述插舌52用于插接所述插槽43。
所述第一巴伦50的两个巴伦50分别为第一巴伦50与第二巴伦50。第一巴伦50的一对插舌52插接第一介质板41上的一对插槽43,以将第一介质板41支撑在空间高度方向上(介质板40厚度方向)上的第一平面上;第二巴伦50的一对插舌52插接第二介质板42上的一对插槽43,以将第二介质板42支撑在空间高度方向上(介质板40厚度方向)上的第二平面上;可通过调节第一巴伦50与第二巴伦50的相对高度,以调节第一介质板41与第二介质板42的高度,从而调整两对辐射振子20之间的间距。
所述辐射振子20还包括底板60,所述底板60上设有多个巴伦50插接孔,所述一对巴伦50插接对应插接于多个巴伦50插接孔内,外部馈电线路63可通过所述巴伦50插接孔延伸至巴伦50上与所述馈电线51电性连接。所述底板60上还具有多个固定孔62,所述固定孔62用于通过螺纹连接等方式将辐射单元10固定于反射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辐射臂30以微带线或铜材料或银材料或金材料的形式印制于介质板40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该天线包括反射板、低频辐射单元列以及高频辐射单元列。所述低频辐射单元列包括多个彼此并联馈电的如上文所述的辐射单元10。所述高频辐射单元列包括多个高频辐射单元70。所述高频辐射单元70与所述辐射单元10采用空间复用技术布置,所述辐射单元10设置于所述高频辐射单元70空间高度方向之上。一个改进的实施例中,低频辐射单元列与高频辐射单元列均沿同一轴线共线布阵。此种天线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10作为其低频辐射单元,能够有效地避免高频辐射单元70所发射的高频信号对其的电气性能的影响。
所述低频辐射单元列的多个低频辐射单元以及高频辐射单元列的多个高频辐射单元70插接于所述反射板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配置了上述的天线,通过所述天线接收或发射相应频段的天线信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辐射单元通过两对辐射振子以相互正交分层设置,使得各辐射振子的辐射臂可与另一对辐射振子的每个辐射臂在投影上相交部分互相耦合,从而拓宽辐射单元的带宽;在辐射臂上设有连用于耦合获取的高频信号的连接部,连接部可限制高频电流的导通,但不限制低频电流的导通,从而使得高频信号不会影响辐射单元的辐射性能。
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实用新型中实用新型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Claims (21)

1.一种辐射单元,包括两对辐射振子,每个辐射振子包括辐射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对辐射振子以极化相互正交分层设置,每个辐射振子的每个辐射臂均与另一对辐射振子的辐射臂呈投影上局部相互交叉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任意辐射臂与另一辐射振子的各个辐射臂相互交叉的局部为耦合部,所述耦合部在辐射臂的宽度方向上大于辐射臂的其他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对辐射振子分别印制在两个介质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介质板分别居于空间高度方向上的不同平面,且在投影上彼此垂直交叉呈中心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辐射振子的各个辐射臂均延伸至所述两个介质板彼此投影交叉部位上以实现与另一辐射振子的各个辐射臂在投影上相互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振子被约束在一个矩形支撑区域之内。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对辐射振子的彼此相对方向上,每个所述辐射臂均设有至少一处变窄结构,该变窄结构改变所属辐射臂在该处横向宽度,使其小于该辐射臂的其他部位的横向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同一辐射臂中设置两个以上的所述变窄结构,两个变窄结构之间的间距为与所述辐射单元共天线布阵的一种高频单元的四分之一个工作波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窄结构将所述辐射臂分为物理上不相连续的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实现为耦合结构,使彼此以电耦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结构为交指耦合或平行耦合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介质板被一对相互交叉的巴伦所支撑,其中第一巴伦用于将第一介质板支撑在空间高度方向的第一平面,第二巴伦用于将第二介质板支撑在空间高度方向的第二平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板与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一巴伦和第二巴伦对应配合设有一对插槽,所述第一巴伦和第二巴伦则相应各设一对插舌,所述插舌与所述插槽一一对应配合安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巴伦分别印制有用于为对应支撑的辐射振子馈电的馈电线,所述馈电线与处于所述插槽周围的辐射臂电性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巴伦及第二巴伦均固定在底板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两层所述的辐射振子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3mm。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辐射振子各包括一个辐射臂,同对辐射振子的两个辐射臂呈轴对称结构,且具有并联馈电关系。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辐射振子均包括一对具有并联馈电关系的辐射臂,且该对辐射臂呈轴对称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用于通行低频信号。
19.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低频辐射单元列以及高频辐射单元列,每个辐射单元列均包括彼此并联馈电的多个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频辐射单元列中的辐射单元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频辐射单元列与所述高频辐射单元列沿同一轴线共线布阵。
2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基站配备有如权利要求19或20任意一项所述的天线,用于发射该基站通行的信号。
CN202023320160.4U 2020-12-31 2020-12-31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39891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0160.4U CN213989193U (zh) 2020-12-31 2020-12-31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0160.4U CN213989193U (zh) 2020-12-31 2020-12-31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89193U true CN213989193U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50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20160.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3989193U (zh) 2020-12-31 2020-12-31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8919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8685A (zh) * 2020-12-31 2021-07-27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CN113690592A (zh) * 2021-08-27 2021-11-23 罗森伯格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元件以及天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8685A (zh) * 2020-12-31 2021-07-27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CN113690592A (zh) * 2021-08-27 2021-11-23 罗森伯格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元件以及天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28346U (zh)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832699B (zh) 双极化辐射元件和天线
CN110622351B (zh) 双极化辐射元件和天线
US10396460B2 (en) Multiband antenna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0895448B1 (ko) 소형화된 mimo 안테나
CN113178685B (zh)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US8144061B2 (en) Antenna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same
CN112821044B (zh)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CN109962335B (zh) 一种双波段宽带圆极化共口径天线
US20190305415A1 (en) Integrated multi-standard antenna system with dual function connected array
WO2012088837A1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阵列天线及其实现方法
CN110112562B (zh) 一种小型宽带差分激励双模双极化基站天线
CN213989193U (zh) 辐射单元、天线及基站
CN109728413B (zh) 天线结构及终端
US10297928B2 (en) Multi-port, multi-band, single connec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antenna
CN113506981B (zh) 一种低散射天线及其多频天线阵列
CN113708048A (zh) 基站天线及其高频辐射单元
JP4139837B2 (ja) 2周波共用ダイポールアンテナ装置
JP3924267B2 (ja) 2周波共用ダイポールアンテナ装置
CN112701450B (zh) 一种多模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
CN116565518A (zh) 天线和天线设备
EP4360162A1 (en) Dual-polarization antenna element for generation of millimeter-wave frequency radiation
CN109742546B (zh) 一种平面单极子和缝隙结构的双极化天线
CN107785654B (zh) 一种小型化强耦合天线
CN114846695A (zh) 双极化连接天线阵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7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7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