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24208U - 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24208U
CN213924208U CN202022991314.6U CN202022991314U CN213924208U CN 213924208 U CN213924208 U CN 213924208U CN 202022991314 U CN202022991314 U CN 202022991314U CN 213924208 U CN213924208 U CN 2139242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irculating
reaction tank
water distribu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913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乾前
杜刘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Zhizh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Zhizh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Zhizh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Zhizh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913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242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242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242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包括反应池,反应池上设置有污水进水口、污水出水口、循环水出口、循环水进口和排泥口,反应池的底部内设置有用于布水和吸泥的布水吸泥管,布水吸泥管一端连接循环水进口,另一端连接排泥口,所述的循环水进口和循环水出口连接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本实用新型,循环泵进水端通过循环管路连接反应池,将混合液循环输送至布水吸泥管,通过布水吸泥孔布水进行生化处理区的水力混合搅拌,在避免氧气带入的同时,实现整个断面的高效均匀混合搅拌。需要排泥时停止循环搅拌进行短时间静沉,优先将比重较大的无机泥和死泥快速沉淀至底部,通过布水吸泥管吸至排泥管排除。

Description

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对氮磷的去除要求高,氮磷的去除成为当今污水处理厂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许多污水处理厂面临着出水总氮不能达标的瓶颈。针对污水脱氮的方法,迄今为止只有生物脱氮是最经济有效的。缺氧反硝化要获得较好的效果,一方面要实现池内的均匀混合,避免溶解氧带入;一方面要保持生化区较高的污泥活性。
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的特点,要求处理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常采用一体化设备,并在反应池采用内置填料的方式提高抗冲击能力。缺氧池常采用潜水搅拌机等进行搅拌混合的方式,但难以实现整个水池断面的均匀混合,使得池容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且水池内置了填料的一体化设备,不便安装潜水搅拌机,给混合搅拌带来不利。从而影响了反硝化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水力循环混合搅拌,可实现反硝化区整个断面的均匀混合搅拌,又可避免溶解氧的带入。需要排泥时,停止循环搅拌进行短时间静沉,优先将比重较大的无机泥和死泥快速沉淀至底部,通过布水吸泥管吸至排泥管排除。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上设置有污水进水口、污水出水口、循环水出口、循环水进口和排泥口,所述的污水进水口连接污水进水管,污水出水口连接污水出水管,反应池的底部内设置有用于布水和吸泥的布水吸泥管,所述布水吸泥管一端连接循环水进口,另一端连接排泥口,所述的循环水进口和循环水出口通过设置于反应池外的循环管路连接,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的排泥口连接有排泥管。
可选地,所述布水吸泥管用作循环混合搅拌或排泥时的吸泥,排泥时,停止循环泵的运行,生化处理区进行短时间的静沉,优先将比重较大的无机泥和死泥快速沉淀至底部,通过布水吸泥管吸至排泥管排除。
可选地,所述布水吸泥管包括两根横向主管和连接在横向主管之间的多根纵向均匀布置的穿孔管。
可选地,所述穿孔管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用于布水及吸泥的孔。
可选地,所述布水吸泥管布置的高度距离反应池底部5cm~10cm;所述循环水进口高度和排泥口高度均与布水吸泥管中心齐平;所述循环水出口布置的高度距离反应池底部30cm-50cm。
可选地,所述反应池上还设置有加药管,用于投加碳源或营养盐。
可选地,所述污水进水口和污水出水口设置方式采用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
可选地,所述反应池内置纤维束填料、组合式填料或弹性立体填料等悬挂式填料。填料底部距离反应池的底部40cm-60cm,填料顶部距离最高液位40cm-60cm。
可选地,所述循环管路和排泥管上分别设置有控制阀门。
可选地,所述的排泥方式可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或排泥泵排泥,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液位差≥0.9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各个装置形成多级串联,上一级的污水出水管连接至下一级的污水进水管,最后一级出水接好氧池;可以通过多组并联提高处理规模和形成多组并联运行。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循环泵进水端通过循环管路连接反应池,将混合液循环输送至布水吸泥管,通过布水吸泥管布水进行生化处理区的水力混合搅拌,在避免氧气带入的同时,实现整个断面的高效均匀混合搅拌。需要排泥时停止循环搅拌进行短时间静沉,优先将比重较大的无机泥和死泥快速沉淀至底部,通过布水吸泥管吸至排泥管排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图1中A-A视图(省略循环管路和循环泵);
图3为本图1中B-B视图。
零件标号说明
1-反应池;2-布水吸泥管;3-污水进水口;4-污水出水口5-循环水出口;6-循环水进口; 7-排泥口;8-循环管路;9-横向主管;10-穿孔管;11-布水吸泥孔;12-循环泵;13-排泥管; 14-污水进水管;15-污水出水管;16-加药管;17-填料;18-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例示意的一种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池1,所述反应池1内为污水反硝化生化处理区,所述反应池1上设置有污水进水口3、污水出水口4、循环水出口5、循环水进口6和排泥口7。
所述反应池1内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布水和吸泥的布水吸泥管2,布水吸泥管2的一端与循环水进口6连接,另一端与排泥口7连接,布水吸泥管2通过布水吸泥孔11布水,布水范围基本覆盖反应池1底部区域。
反应池1外设置有循环管路8和循环泵12,所述的循环水进口6和循环水出口5通过循环管路8连接,循环泵12的进水端通过循环管路8连接至反应池1的循环水出口5,循环泵12的出水端通过循环管路8连接至循环水进口6。循环泵12工作时,使反应池1的混合液通过循环水出口5进入循环管路8,然后经循环水进口6进入布水吸泥管2,进而通过布水吸泥孔11进行布水,在反应池1内形成水力循环混合搅拌,在避免氧气带入的同时,实现整个断面的高效均匀混合搅拌。该装置同时适用于有填料或者无填料的反应池1,搅拌效果较机械搅拌更优,且安装填料时不便于安装机械搅拌时,水力搅拌能够解决缺氧区的混合问题。
所述的布水吸泥管2另一端连接排泥口7,排泥口7通过控制阀18连接排泥管13,用于定期排泥。即需要排泥时,停止循环泵12的运行,反应池1进行短时间的静沉,比重较大的无机泥及死泥优先快速沉于池底,通过布水吸泥管2吸至排泥管13排除。排泥方式可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或排泥泵排泥,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液位差≥0.9m。
进一步地,本例中,所述的污水进水口3连接污水进水管14,污水出水口4连接污水出水管15,用于污水的接入和接出。污水进水口3和污水出水口4设置方式采用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
所述布水吸泥管2由两根横向主管9和多根纵向均匀布置的穿孔管10组成,穿孔管10 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用于布水及吸泥的布水吸泥孔11,孔沿穿孔管10轴向均匀分布为多个;所述穿孔布水管2布置在反应池1底部,布置的高度距离底部5cm~10cm,便于布水和吸泥;所述循环水进口6高度和排泥口7高度均与布水吸泥管2中心齐平;所述循环水出口5布置的高度距离反应池底部30cm-50cm,便于连接循环泵12。
本例中,反应池1内可设置填料17,提高抗冲击负荷,延长生物链和增加生物量。其中填料17可采用纤维束填料、组合式填料或弹性立体填料等悬挂式填料。填料17底部高度距离反应池1的底部40cm-60cm,填料17顶部距离最高液位40cm-60cm。
污水进水管14中的污水需经过预处理后(SS≤80mg/L且无有毒有害物质)方可进入反应池1;污水出水管15连接至下一级处理单元;反应池1上还可以设置加药管16,当进水中缺乏碳源或无碳源时,加药管16可用于补充碳源或营养盐。
本例中,所述循环管路8和排泥管13上分别设置有控制阀18,用于混合液循环和排泥之间的切换控制。当需要排泥时,停止循环泵12的运行,进行短时间静沉,排泥管13上的控制阀打开进行排泥,排泥完毕后关闭排泥管13上的控制阀,启动循环泵12。
所述循环泵12采用转子泵或立式螺旋离心泵等不易堵塞的泵。
本例还提供一种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系统(图中未示出),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各个装置形成多级串联,上一级的污水出水管15连接至下一级的污水进水管14,最后一级出水可接好氧池去除剩余的有机物。
同时可通过多个装置并联设置,提高处理规模和形成并联运行。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反应池1内的混合液通过循环泵12、循环管路8和布水吸泥管2 进行水力循环混合搅拌,在避免氧气带入的同时,对反硝化生化处理区进行整个断面的高效混合搅拌;另一方面,通过布水吸泥管2和排泥管13优先排除无机泥及死泥,保持反硝化生化处理区高污泥活性。从而实现高效生物脱氮。
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上设置有污水进水口、污水出水口、循环水出口、循环水进口和排泥口,所述污水进水口连接污水进水管,污水出水口连接污水出水管,反应池的底部内设置有用于布水和吸泥的布水吸泥管,所述布水吸泥管一端连接循环水进口,另一端连接排泥口,所述循环水进口和循环水出口通过设置于反应池外的循环管路连接,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排泥口连接有排泥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吸泥管用于循环混合搅拌或排泥时吸泥,排泥时,停止水力循环混合搅拌,通过布水吸泥管吸至排泥管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吸泥管包括两根横向主管和连接在横向主管之间的多根纵向均匀间隔布置的穿孔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管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用于布水或吸泥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吸泥管布置的高度距离反应池底部5cm~10cm;所述循环水进口的高度和排泥口的高度均与布水吸泥管中心齐平;所述循环水出口布置的高度距离反应池底部30cm-5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上还设置有加药管;所述污水进水口和污水出水口设置方式采用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内置悬挂式填料,包括纤维束填料、组合式填料或弹性立体填料,填料底部距离反应池的底部40cm-60cm,填料顶部距离最高液位40cm-6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和排泥管上分别设置有控制阀。
9.一种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各装置形成多级串联,上一级的污水出水管连接至下一级的污水进水管,最后一级出水接好氧池;和/或多个装置并联运行。
CN202022991314.6U 2020-12-14 2020-12-14 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2139242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91314.6U CN213924208U (zh) 2020-12-14 2020-12-14 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91314.6U CN213924208U (zh) 2020-12-14 2020-12-14 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24208U true CN213924208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52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91314.6U Active CN213924208U (zh) 2020-12-14 2020-12-14 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242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1554B (zh) 一种厌氧水解酸化和ao-sbr一体化污水处理反应池
TWI472488B (zh) 污水生物處理裝置和方法
CN209778575U (zh) 处理高浓度有机生活污水的一体化设备
CN107311309A (zh) 升流式内循环微氧生物反应器及其强化传质的曝气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8249573A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生物净化罐
CN114716014A (zh) 一种集成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13924208U (zh) 水力循环混合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CN201999835U (zh) 一种厌氧水解酸化和ao-sbr一体化污水处理反应池
CN2846409Y (zh) 组合式多级生物膜法污水处理设备
CN218709722U (zh) 一种mb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3620428B (zh) 用于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缺氧池配水系统及方法
CN208135952U (zh) 污泥临近回流生物反应器与其组合设施
CN206915948U (zh) 一种异位脱氮除磷河道修复的装置
CN102311171A (zh) 一种水平井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1999790U (zh) 一种厌氧水解酸化池
CN212864489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12520956A (zh) 同步脱氮耦合强化硝化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10176689U (zh) 一种含磷高的废水处理设备
CN202519125U (zh) 一种沉淀协同生物滤池组合式反应器
CN206799258U (zh) 一种水解酸化池
CN206736023U (zh) L型导流式ssmb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02167442B (zh) 一种厌氧水解酸化池
CN214990942U (zh) 一种同步脱氮耦合强化硝化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19194759U (zh) 一种膜氧一体化废水深度处理系统
CN217377450U (zh) 一种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