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6355U - 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06355U
CN213906355U CN202022846503.4U CN202022846503U CN213906355U CN 213906355 U CN213906355 U CN 213906355U CN 202022846503 U CN202022846503 U CN 202022846503U CN 213906355 U CN213906355 U CN 213906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assembly
housing
magnetic
char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65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全盛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465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063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06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06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无线充电设备包括支撑架、壳体组件、第一充电组件及第二充电组件。壳体组件与支撑架转动连接,壳体组件背离支撑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承载面,承载面用于承载至少一个待充电设备。第一充电组件设于壳体组件内,第一充电组件对应的承载面形成第一充电位。第二充电组件设于壳体组件内,并与第一充电组件相间隔,第二充电组件对应的承载面形成第二充电位,第一充电位和/或第二充电位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充电设备和待充电设备。本申请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可同时对多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相对应的充电设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其中,无线充电技术由于兼具操作方便、对设备磨损率低等特点而成为应用于充电设备的主流技术之一。因此,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设计得到相关技术人员的关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同时对多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
支撑架;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壳体组件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承载待充电设备;
第一充电组件,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对应的所述承载面形成第一充电位;及
第二充电组件,所述第二充电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并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相间隔,所述第二充电组件对应的所述承载面形成第二充电位,所述第一充电位和/或所述第二充电位用于对所述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及至少一个待充电设备,所述待充电设备设有无线接收组件及第二电池,所述无线接收组件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相配合,实现对所述第二电池充电;和/或,所述无线接收组件与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相配合,实现对所述第二电池充电。
通过在壳体组件内设置第一充电组件和第二充电组件,使第一充电组件对应的承载面形成第一充电位,使第二充电组件对应的承载面形成第二充电位,从而可通过第一充电位与第二充电位对多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此外,通过设置支撑架,使壳体组件与支撑架转动连接,进而可通过改变壳体组件与支撑架之间的角度调节承载面的朝向,使得待充电设备具有多种充电姿态,以便于用户使用和拿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系统中待充电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系统中待充电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系统中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无线充电设备设有第一充电组件和第二充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无线充电设备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4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收容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示无线充电设备沿B-B线的一种剖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待充电设备于无线充电设备上以第一充电姿态充电的场景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待充电设备于无线充电设备上以第二充电姿态充电的场景示意图;
图12是图7所示第一壳体收容于第二壳体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5所示无线充电设备沿B-B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4是图4所示无线充电设备设有第一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4所示无线充电设备设有第二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无线充电系统100包括无线充电设备1和待充电设备2。其中,无线充电设备1可以应用于电子通讯、智能穿戴、智能家电等领域中。例如:无线充电设备1可以是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宝等。待充电设备2是与无线充电设备1相对应的电子产品或智能产品。例如:待充电设备2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以及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手表、项链、眼镜、耳机、投影仪、电动牙刷等。以下实施例以待充电设备2为手机,无线充电设备1为用于手机充电的无线充电宝为例进行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100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待充电设备2。无线充电设备1可以对一个或多个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系统100包括两个待充电设备2。无线充电设备1同时对两个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充电设备2的结构示意图。待充电设备2设有无线接收组件201和第二电池202。具体的,待充电设备2的一侧具有显示屏20,与显示屏20相对的设有壳体21。壳体21包括中框210和后盖211。显示屏20、中框210及后盖211依次相连。壳体21与显示屏20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212,第一收容空间212用于设置实现显示屏20的显示及手机通讯等的器件。一实施例中,第一收容空间212内设有第二电池202,无线接收组件201同样设于第一收容空间212内并电连接第二电池202。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电池202设于第一收容空间212内,无线接收组件201设于后盖211背离显示屏20的一侧并与第二电池202电连接;或者,无线接收组件201设于后盖211朝向显示屏20的一侧并与第二电池202电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无线接收组件201与后盖211集成为一体,以提升待充电设备2的美观,更便于待充电设备2的轻薄化。
可选的,实现无线充电的原理可以是电磁感应、磁场共振、无线电波、电场耦合等。对应的待充电设备2中的无线接收组件201可以为芯片、磁性件、传输线圈、电极等。以下实施例以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充电,无线接收组件201包括接收线圈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4和图5,无线充电设备1包括支撑架101、壳体组件102、第一充电组件103及第二充电组件104。
其中,支撑架101可以为平板、框体结构、组合板结构、块状实体结构、中空壳体结构等。支撑架101用于支撑壳体组件102,支撑架101的设置便于无线充电设备1支撑于桌面、地面等物体上。
请参照图4和图6,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转动连接。具体的,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通过第一转轴110转动连接。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之间可相对转动0°~360°。可选的,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之间可相对转动0°~60°、0°~90°、0°~180°、0°~270°及0°~350°等任意一种。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之间可相对转动0°~75°。当壳体组件102与支撑件之间为0°时,支撑架101可至少部分收容于壳体组件102内,或者壳体组件102至少部分收容于支撑架101内,以便于无线充电设备1的携带和收纳。当壳体组件102与支撑件之间为75°时,支撑架101放置于桌面,壳体组件102相对于支撑架101呈倾斜状,此时,无线充电设备1可便于待充电设备2(参照图1)的放置和使用,以及便于在待充电设备2充电完成时,用户拿取待充电设备2。在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之间的第一转轴110处可设置阻尼结构,以实现在壳体组件102相对支撑架101转动时具有阻尼效果。可选的,阻尼结构可以是弹性件、阻尼垫等。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110一端的外表面设有弹簧112,在第一转轴110转动时,弹簧112与第一转轴110之间产生端面摩擦,以使得壳体组件102相对于支撑架101转动时具有阻尼效果。此外,还可在第一转轴110上设置自锁结构,以使得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之间的角度为0°时,以及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之间的角度为75°时能够自锁。
请参照图3和图4,壳体组件102背离支撑架101的一侧设有承载面120,承载面120用于承载待充电设备2。其中,承载面120可以为一个面也可以为多个面。承载面120上可设置防滑结构,以防止待充电设备2在进行充电时滑落。
请参照图3和图5,第一充电组件103是与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接收组件201相对应的芯片、磁性件、传输线圈、电极等。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组件103包括发射线圈,当发射线圈接通电源后,发射线圈上的交流电产生不断变化的磁场,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接收组件201感应到磁场的变化产生感应电流,并将感应电流转换成直流电,以对待充电设备2的第二电池202进行充电。第一充电组件103设于壳体组件102内,第一充电组件103对应的承载面120形成第一充电位130。第一充电位130用于对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可以理解的,当待充电设备2位于第一充电位130时,第一充电组件103与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接收组件201之间建立无线连接,通过传输电磁信号对待充电设备2的第二电池202进行充电。
请参照图3和图5,第二充电组件104的结构与第一充电组件103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的,第二充电组件104是与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接收组件201相对应的芯片、磁性件、传输线圈、电极等。第二充电组件104设于壳体组件102内,并与第一充电组件103相间隔。第二充电组件104对应的承载面120形成第二充电位140,第二充电位140用于对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可以理解的,当待充电设备2位于第二充电位140时,第二充电组件104与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接收组件201之间建立无线连接,通过传输电磁信号对待充电设备2的第二电池202进行充电。
一实施例中,一个待充电设备2位于第一充电位130,另一个待充电设备2位于第二充电位140,第一充电组件103通过第一充电位130与一个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接收组件201之间建立无线连接,以对该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第二充电组件104通过第二充电位140于另一个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接收组件201之间建立无线连接,以对该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可同时对两个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
通过在壳体组件102内设置第一充电组件103和第二充电组件104,使第一充电组件103对应的承载面120形成第一充电位130,使第二充电组件104对应的承载面120形成第二充电位140,从而可通过第一充电位130与第二充电位140对多个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此外,通过设置支撑架101,使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转动连接,进而可通过改变壳体组件102与支撑架101之间的角度调节承载面120的朝向,使得待充电设备2具有多种充电姿态,以便于用户使用和拿取。
其中,请参照图6和图7,壳体组件102包括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第一壳体121与支撑架101通过第一转轴110转动连接。第二壳体122设于第一壳体121背离支撑架101的一侧。第二壳体122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21。第一充电组件103和/或第二充电组件104设于第二壳体122内。
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充电组件103和第二充电组件104皆设于第二壳体122内。第二壳体122背离第一壳体121的一侧的外表面形成承载面120。第一充电组件103所对应的承载面120的部分区域为第一充电位130。第二充电组件104所对应的承载面120的部分区域为第二充电位140。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位130与第二充电位140处于同一个面内,多个待充电设备2可于同一个面进行充电。
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组件103设于第一壳体121内。第二充电组件104设于第二壳体122内。第一壳体121背离支撑架101的一侧形成第一承载面,第二壳体122背离第一壳体121的一侧形成第二承载面;或者,第二壳体122朝向第一壳体121的一侧形成第二承载面。第一承载面形成第一充电位130,第二承载面120形成第二充电位140。本实施例可通过转动第二壳体122,使第二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21相分离,从而实现多个待充电设备2分别于第一充电位130和第二充电位140进行充电。
以下实施例以第一充电组件103与第二充电组件104皆设于第二壳体122内,第二壳体122背离第一壳体121的一侧的外表面形成承载面120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121的外表面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表面121a和第二表面121b。可选的,第一表面121a与第二表面121b大致垂直。第一表面121a与第二表面121b围设形成第二收容空间121c,第二壳体12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收容空间121c内。当第二壳体122位于第二收容空间121c内时,第一充电位130与第二充电位140形成第一充电姿态。当第二壳体122的至少一端转动至第二收容空间121c外时,第一充电位130与第二充电位140形成第二充电姿态。
可选的,请参照图8和图9,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通过第二转轴131转动连接。其中,第二转轴131的轴线垂直于承载面120。换言之,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转动时,第二壳体122位于第一壳体121上,未与第一壳体121分离。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和图10,在第一充电姿态时,支撑架101可放置于桌面,第一壳体121与支撑架101贴合,第二壳体122上的承载面120朝向背离桌面的一侧,此时,多个待充电设备2可“平躺”于承载面120上,进行充电。请参照图8和图11,在第二充电姿态时,支撑架101可放置于桌面,第一壳体121与相对于支撑架101倾斜,第二壳体122的承载面120相对于桌面倾斜,此时,多个待充电设备2可“竖向倾斜”于承载面120上,进行充电。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1能够具有多种充电姿态,便于用户选择,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用户的需求。
其中,如图12所示,第二壳体122的外表面还包括相邻于承载面120的第三表面122a。当第二壳体122位于收容空间212内时,第一壳体121的第二表面121b与第二壳体122的第二壳体122的第三表面122a相贴合,以保证壳体组件102的外观平整性。
可选的,第二表面121b为内凹弧形面。第三表面122a为外凸弧形面。通过将第二表面121b设置为内凹的弧形面,在无线充电设备1处于第二充电姿态时,第二表面121b的边缘可用于限位待充电设备2。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2和图13,无线充电设备1还包括第一磁性组件105。第一磁性组件105用于使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静止。具体的,第一磁性组件105包括第一磁性件151与第二磁性件152。第一磁性件151与第二转轴131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51还可以与第二转轴131集成为一体。第二磁性件152固定于第一壳体121;或者,第二磁性件152固定于第二壳体122。当作用于第二壳体122外力时,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转动,可使无线充电设备1处于第一充电姿态或第二充电姿态。当无线充电设备1处于第一充电姿态时,第一磁性件151吸附于第二磁性件152上,此时,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静止。或者,当无线充电设备1处于第二充电姿态时,第一磁性件151吸附于第二磁性件152上,此时,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静止。可选的,第一磁性件151与第二磁性件152皆为永磁铁。
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1设有凹槽1210,第二磁性件152固定于凹槽1210内。第二转轴131与第一磁性件151固定于第二壳体122上,并伸入于凹槽1210内。第一磁性件151与第二磁性件152接触。在需要转动第二壳体122时,可施加外力使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转动,当需要使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静止时,可撤销外力,此时,第一磁性件151与第二磁性件152之间的吸引力用于保持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静止。
通过设置第一磁性件151和第二磁性件152使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转动至任意角度时,使第一磁性件151与第二磁性件152的相互吸附保持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之间相对固定,从而使无线充电设备1能够保持于第一充电姿态或保持于第二充电姿态。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4和图15,无线充电设备1还包括第一电池106。第一电池106设于第一壳体121内,第一电池106与第一充电组件103电连接,且第一电池106与第二充电组件104电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电池106用于为第一充电组件103和第二充电组件104供电。
通过将第一电池106设于第一壳体121内,将第一充电组件103与第二充电组件104设于第二壳体122内,可便于第一电池106、第一充电组件103及第二充电组件104的安装。此外,还可分别在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内设置散热装置以实现对第一电池106、第一充电组件103及第二充电组件104的散热。
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无线充电设备1还包括第二磁性组件107和第三磁性组件108。第二磁性组件107围绕第一充电组件103设置,第二磁性组件107用于通过第一充电位130吸附待充电设备2。第三磁性组件108围绕第二充电组件104设置,第三磁性组件108用于通过第二充电位140吸附待充电设备2。
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二磁性组件107包括第三磁性件170和第四磁性件171。第三磁性件170与第四磁性件171分别设于第一充电组件103的相对两侧。可选的,第三磁性件170与第四磁性件171皆为永磁铁。第三磁性件170与第四磁性件171可以为长条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磁性件170与第四磁性件171还可以为环形等。第二磁性组件107包括第五磁性件180和第六磁性件181,第五磁性件180与第六磁性件181分别设于第二充电组件104的相对两侧。可选的,第五磁性件180与第六磁性件181皆为永磁铁。第五磁性件180与第六磁性件181可以为长条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磁性件180与第六磁性件181还可以为环形等。
通过设置第二磁性组件107,可使得第二磁性组件107吸附一个待充电设备2,以防止该待充电设备2滑落,以及该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接收组件201与第一充电组件103的对位。通过设置第三磁性组件108,可使得第三磁性组件108吸附另一个待充电设备2,以防止该待充电设备2滑落,以及该待充电设备2的无线接收组件201与第二充电组件104的对位,从而保证无线充电设备1在对待充电设备2充电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由于碰撞等,降低充电效率。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壳体组件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承载至少一个待充电设备;
第一充电组件,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对应的所述承载面形成第一充电位;及
第二充电组件,所述第二充电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并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相间隔,所述第二充电组件对应的所述承载面形成第二充电位,所述第一充电位和/或所述第二充电位用于对所述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充电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或者,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充电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与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皆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的外表面形成所述承载面,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承载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围设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壳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当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时,所述第一充电位与所述第二充电位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第一充电姿态;当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至所述收容空间外时,所述第一充电位与所述第二充电位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第二充电姿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还包括相邻于所述承载面的第三表面,当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时,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二表面为内凹弧形面,所述第三表面为外凸弧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一磁性组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或者,所述第二磁性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充电位和/或所述第二充电位对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时,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静止。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一电池,所述第一电池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二磁性组件和第三磁性组件,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围绕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设置,所述第三磁性组件围绕所述第二充电组件设置,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用于将至少一个所述待充电设备吸附于所述第一充电位,所述第三磁性组件用于将至少一个所述待充电设备吸附于所述第二充电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磁性组件包括第五磁性件和第六磁性件,所述第五磁性件与所述第六磁性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的相对两侧。
10.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及至少一个待充电设备,所述待充电设备设有无线接收组件及第二电池,至少一个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所述无线接收组件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相配合,实现对所述第二电池充电。
CN202022846503.4U 2020-12-01 2020-12-01 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2139063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6503.4U CN213906355U (zh) 2020-12-01 2020-12-01 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6503.4U CN213906355U (zh) 2020-12-01 2020-12-01 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06355U true CN213906355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099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6503.4U Active CN213906355U (zh) 2020-12-01 2020-12-01 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063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9835A (zh) * 2021-08-11 2021-1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方法、设备、芯片、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9835A (zh) * 2021-08-11 2021-1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方法、设备、芯片、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15955A1 (zh) * 2021-08-11 2023-02-1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方法、设备、芯片、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2784B (zh) 可穿戴装置
EP1998423B1 (en)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ring apparatus
JP2006500894A (ja) 充電式装置の保持に関する改良
US20180175655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WO2022042302A1 (zh) 充电装置
CN213906355U (zh) 无线充电设备及系统
CN106797144B (zh) 无线功率发射/接收设备
US20060214628A1 (en) Induction charger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CN108565981A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系统、头戴式耳机及无线充电装置
CN212162859U (zh)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保护套
TWI721193B (zh) 電子手環
CN214590783U (zh) 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CN210693515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宝
CN107733051A (zh) 一种电量无线传输分享装置
CN220421449U (zh) 磁吸无线双面多功能充电器
CN216599030U (zh) 一种充电装置以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13425834U (zh) 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CN217904106U (zh) 多模块磁吸式无线充电装置
US20170271906A1 (en) Mobile charging module of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14014295U (zh) 一种无线充电卡包背夹
CN212751831U (zh) 磁吸式无线充电模组及无线充电装置
CN214900271U (zh) 无线充电组件和无线充电支架
CN208401583U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充电板
CN214380319U (zh) 一种无线移动电源
CN216451659U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