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96681U - 罩壳组件、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 - Google Patents
罩壳组件、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96681U CN213896681U CN202022298998.1U CN202022298998U CN213896681U CN 213896681 U CN213896681 U CN 213896681U CN 202022298998 U CN202022298998 U CN 202022298998U CN 213896681 U CN213896681 U CN 2138966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tail gate
- milling
- gate
- t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Rep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罩壳组件、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其中,罩壳组件包括:顶板;侧板,分别连接于顶板的两侧,侧板朝向顶板的一侧设有固定块;上尾门,设于顶板的一端,上尾门与顶板转动连接;下尾门,与上尾门滑动连接,下尾门靠近侧板的位置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滑槽,且滑槽的侧壁的下端设有开口;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上尾门和下尾门转动以及驱动下尾门沿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上尾门进行升降运动;其中,固定块与滑槽配合以限制下尾门和上尾门转动,且固定块能够在开口处与滑槽分离,以解除对下尾门的转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改进了滑槽的设置位置及结构,便于加工和装配,增强了滑槽与固定块之间的匹配性,便于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铣刨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罩壳组件、一种铣刨工作装置和一种铣刨机。
背景技术
目前,铣刨机是路面养护施工作业中常见的施工机械之一,用于对路面旧铺层进行铣刨作业。铣刨机的工作装置设有尾门结构,在铣刨机工作时需要将尾门下放并锁止,以起到阻挡铣料的作用,同时能够保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而在对工作装置进行检修及进行更换刀具等维护作业时需要将尾门打开。现有技术中提供的铣刨机尾门结构,包括上下尾门结构,上尾门可以翻转,下尾门可以相对于上尾门进行升降,并可随上尾门一同翻转;通过设置于下尾门的导销与隔板上的导杆之间的配合,可使下尾门在伸展位置锁定,限制下尾门转动,而在下尾门移动至缩回位置时解锁。但该方案中,导杆的结构较为复杂,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加工和装配难度较大,若导杆与导销之间的匹配程度达不到要求则容易对下尾门的升降运动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罩壳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铣刨工作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铣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罩壳组件,包括:顶板;侧板,分别连接于顶板的两侧,侧板朝向顶板的一侧设有固定块;上尾门,设于顶板的一端,上尾门与顶板转动连接;下尾门,与上尾门滑动连接,下尾门靠近侧板的位置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滑槽,且滑槽的侧壁的下端设有开口;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上尾门和下尾门转动以及驱动下尾门沿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上尾门进行升降运动;其中,固定块与滑槽配合以限制下尾门和上尾门转动,且固定块能够在开口处与滑槽分离,以解除对下尾门的转动限制,使得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上尾门和下尾门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罩壳组件包括顶板、侧板、上尾门、下尾门和驱动组件。顶板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侧板,上尾门和下尾门设于顶板的一端,使得罩壳组件围成工作腔室,以在装配于铣刨机的铣刨工作装置时用于安装铣刨转子,通过上尾门和下尾门阻挡铣料,并起到防护作用。上尾门与顶板转动连接,下尾门与上尾门滑动连接,下尾门可随上尾门一同相对于顶板进行转动,也可相对于上尾门进行升降运动。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上尾门和下尾门一同转动,并能够驱动下尾门相对于上尾门进行升降运动。其中,侧板朝向顶板的一侧(即侧板的内侧)设有固定块,下尾门靠近侧板的位置设有滑槽,且滑槽沿高度方向延伸,通过固定块伸入滑槽内与滑槽相配合,使得下尾门沿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上尾门进行升降运动,并通过固定块阻挡滑槽的侧壁以限制下尾门和上尾门转动;滑槽的侧壁的下端设有开口,以在下尾门运动至固定块与开口相对的位置时,解除对下尾门的转动限制,此时,下尾门能够随上尾门一同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转动,以打开罩壳组件,以便于进行检修或进行更换刀具等维护作业。
本方案中的罩壳组件,改进了滑槽的设置位置及结构,滑槽位于下尾门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更易于满足加工精度的要求,便于加工和装配,增强了滑槽与固定块之间的匹配性,对下尾门的升降运动的影响较小,降低了发生卡顿或摩擦阻碍的可能性,便于使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罩壳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下尾门包括:尾门底板,与上尾门滑动连接;连接板,设于尾门底板背向顶板的一侧,连接板沿高度方向设置,并位于尾门底板上靠近侧板的位置;导向板,连接于连接板朝向侧板的一侧,并沿高度方向设置,且导向板与尾门底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滑槽;其中,尾门底板的底部由靠近侧板的一端向远离侧板的方向凹陷,形成开口,导向板朝向尾门底板的一端位于开口上方的轮廓平直。
在该技术方案中,下尾门包括尾门底板、连接板和导向板。尾门底板与上尾门滑动连接,可随上尾门一同进行转动;连接板和导向板连接于尾门底板上。具体地,连接板设于尾门底板背向顶板的一侧(即尾门底板的外侧),并位于尾门底板靠近侧板的位置,用于安装导向板;通过设置导向板连接于连接板朝向侧板的一侧,且导向板沿高度方向设置,使得导向板与尾门底板相对应,以使导向板与尾门底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滑槽,且使导向板与尾门底板形成滑槽的两个侧壁,以在侧板上的固定块伸入滑槽内时,通过固定块阻挡侧壁以限制下尾门转动,使得下尾门仅能够沿滑槽的延伸方向进行升降运动。通过设置尾门底板的底部由靠近侧壁的一端向远离侧壁的方向凹陷,使滑槽位于内侧的侧壁底部形成开口,以在下尾门运动至开口与固定块对应时,固定块不再对滑槽的侧壁形成阻挡,此时,下尾门可随上尾门一同向外侧进行翻转,以打开罩壳组件。其中,导向板朝向尾门底板的一端位于开口上方的部分的轮廓平直,即滑槽的侧壁在高度方向上保持平直,以与下尾门的升降运动轨迹相配合,使下尾门在升降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在高度方向保持平直,减少摩擦阻碍。
需要说明的是,导向板可以直接焊接于连接板上,也可以通过螺栓、销轴等与连接板实现可拆卸连接。固定块可以是立方体、圆柱体或其他可与滑槽配合的形状结构。开口可以是截面是矩形的方槽结构,也可以是侧壁或底壁为曲面的槽形结构,或者其他能够使固定块穿过的形状结构。
本方案中的滑槽由尾门底板与导向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无需在尾门底板上加工凹槽,大幅降低了加工难度,同时便于固定块与滑槽之间的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板的底部设有导向部,导向部由上至下逐渐向靠近开口的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向板的底部设置由上至下逐渐向靠近开口方向延伸的导向部,以在下尾门上升至开口接近固定块时,利用导向部与固定块的相互作用,使下尾门产生横向运动,将固定块导向至开口处,便于后续进行翻转运动,实现固定块与滑槽的分离,减少导向板与固定块之间产生干涉或卡死的可能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部朝向尾门底板的一端设有侧刮刀。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向部朝向尾门底板的一端设置侧刮刀,以利用侧刮刀对铣料进行刮送,在下尾门相对于上尾门进行升降运动时,可通过侧刮刀与固定块接触,利用侧刮刀对固定块进行导向。其中,侧刮刀为耐磨材料制成,以减少磨损,可延长使用寿命,有利于降低维护成本,同时可降低对导向作用的影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侧刮刀朝向尾门底板的表面为平面或弧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侧刮刀朝向尾门底板的表面为平面或弧面,以便于对铣料进行刮送,同时在对固定块进行导向时,可进一步降低阻力作用,以利于固定块通过开口与滑槽分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开口的侧壁与底壁垂直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开口的侧壁与底壁垂直设置,即尾门底板的底部向远离侧板的方向凹陷处形成台阶形状,在加工过程中仅需将板材直接进行切割即可,无需进行复杂的形状加工,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块为圆柱形结构,且位于两个侧板上的两个固定块同轴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固定块为圆柱形结构,且轴向方向朝向下尾门的方向,以在固定块伸入滑槽内时,滑槽的侧壁与固定块为线接触,接触面积更小,有利于减小摩擦阻力。同时,位于两侧的侧壁上的两个固定块同轴设置,有利于两个固定块分别与下尾门两端的滑槽进行配合,匹配性更强,有利于降低对下尾门的升降运动的影响。其中,圆柱形能够更好地保证同轴度,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包括:翻转油缸,设于顶板上,翻转油缸的输出端与上尾门连接,用于驱动上尾门转动;提升油缸,设于上尾门背向顶板的一侧,提升油缸的活塞端与下尾门连接,用于驱动下尾门进行升降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包括翻转油缸和提升油缸。翻转油缸设于顶板上,通过设置翻转油缸的输出端与上尾门连接,以通过翻转油缸驱动上尾门相对于顶板进行翻转。提升油缸设于上尾门背向顶板的一侧(即上尾门的外侧),以便于与下尾门进行连接;通过设置提升油缸的活塞端与下尾门连接,以通过活塞的伸缩运动驱动下尾门相对于上尾门进行升降运动。其中,翻转油缸以及提升油缸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铣刨工作装置,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罩壳组件;铣刨转子,设于罩壳组件的两个侧板之间,并与两个侧板转动连接;侧滑板,设于侧板背向铣刨转子的一侧,侧滑板与侧板滑动连接;侧滑板油缸,设于侧板背向铣刨转子的一侧,侧滑板油缸的活塞端与侧滑板连接,用于驱动侧滑板沿高度方向进行升降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铣刨工作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罩壳组件、铣刨转子、侧滑板和侧滑板油缸。通过将铣刨转子设置于罩壳组件的两个侧板之间,且铣刨转子与侧板转动连接,以通过侧板对铣刨转子提供支撑,并通过罩壳组件对铣刨转子形成部分包围。其中,上尾门和下尾门在关闭状态下,可阻挡铣刨转子铣刨作业时产生的铣料,当下尾门和上尾门相对于顶板翻转打开时,可对铣刨转子进行检修或进行更换刀具等维护作业。通过在侧板背向铣刨转子的一侧(即侧板的外侧)设置侧滑板和侧滑板油缸,以通过侧滑板油缸的活塞的伸缩运动,驱动侧滑板相对于侧板进行升降运动,以与铣刨转子的铣刨高度相适配。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侧板对应设置有一个侧滑板,且每个侧滑板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侧滑板油缸。
此外,本方案中的铣刨工作装置还具有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罩壳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铣刨机,包括:铣刨机车体;如上述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的铣刨工作装置,设于铣刨机车体的底部,铣刨工作装置的铣刨转子沿铣刨机车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且铣刨工作装置的下尾门位于铣刨转子的后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铣刨机包括铣刨机车体和上述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的铣刨工作装置。铣刨工作装置连接于铣刨机车体的底部,且铣刨工作装置的铣刨转子沿铣刨机车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以在铣刨机工作时,通过铣刨转子的转动对路面的旧铺层进行铣刨作业,同时铣刨工作装置可随铣刨机车体移动,以在行进过程中进行连续铣刨作业。通过设置铣刨工作装置的下尾门位于铣刨转子的后侧,利用上尾门和下尾门阻挡铣刨转子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铣料,同时起到防护作用。其中,在铣刨作业过程中,通过铣刨工作装置中设于侧板上的固定块与设于下尾门上的滑槽相配合,限制下尾门和上尾门转动;在对铣刨转子进行检修或维护时,可将下尾门提升至固定块与滑槽侧壁上的开口相对的位置,解除对下尾门的转动限制,此时驱动上尾门转动,进而带动下尾门一同翻转,打开铣刨工作装置的后部,以便于进行检修或进行更换刀具等维护作业。
此外,本方案中的铣刨机还具有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铣刨工作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罩壳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罩壳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上尾门和下尾门的装配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下尾门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铣刨工作装置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铣刨机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罩壳组件,11顶板,12侧板,121固定块,13上尾门,14下尾门,141尾门底板,142连接板,143导向板,1431导向部,1432侧刮刀,1433刮刀片,144滑槽,145开口,15驱动组件,151翻转油缸,152提升油缸,2铣刨工作装置,21铣刨转子,22侧滑板,23侧滑板油缸,3铣刨机,31铣刨机车体,311支腿,312输料机,313吊架,314机架,315动力系统,316覆盖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罩壳组件、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罩壳组件1,可用于铣刨机的铣刨工作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罩壳组件1包括顶板11、侧板12、上尾门13、下尾门14和驱动组件15。
顶板11位于罩壳组件1的顶部,顶板11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个侧板12,上尾门13和下尾门14设于顶板11的一端,并封挡两个侧板12之间的空间,使得罩壳组件1内围成半封闭的工作腔室。在罩壳组件1装配于铣刨机的铣刨工作装置时,工作腔室用于安装铣刨转子,并通过上尾门13和下尾门14阻挡铣料,起到防护作用。上尾门13与顶板11转动连接,可相对于顶板11进行翻转;下尾门14设于上尾门13的底部,并与上尾门13滑动连接,下尾门14可相对于上尾门13进行升降运动,并可随上尾门13一同相对于顶板11进行翻转,以打开罩壳组件1。驱动组件15用于驱动上尾门13和下尾门14转动,并能够驱动下尾门14相对于上尾门13进行升降运动。
侧板12朝向顶板11的一侧(即侧板12的内侧)设有固定块121,与之相对应,下尾门14靠近侧板12的位置设有滑槽144,且滑槽144沿高度方向延伸,固定块121能够伸入滑槽144内与滑槽144相配合,通过固定块121阻挡滑槽144的侧壁以限制下尾门14和上尾门13转动;同时,滑槽144可在下尾门14的带动下沿延伸方向滑动,即下尾门14可沿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升降运动。其中,滑槽144的侧壁的下端设有开口145,在下尾门14运动至固定块121与开口145相对的位置时,固定块121可穿过该开口145,并解除对下尾门14的转动限制,此时,下尾门14能够随上尾门13一同在驱动组件15的驱动下转动,以打开罩壳组件1,以便于进行检修或进行更换刀具等维护作业。
本实施例中的罩壳组件1,改进了滑槽144的设置位置及结构,更易于满足加工精度的要求,便于加工和装配,增强了滑槽144与固定块121之间的匹配性,对下尾门14的升降运动的影响较小,降低了发生卡顿或摩擦阻碍的可能性,便于使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罩壳组件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1至图3所示,下尾门14包括尾门底板141、连接板142和导向板143。尾门底板141与上尾门13滑动连接,可随上尾门13一同进行转动;连接板142和导向板143连接于尾门底板141上,且尾门底板141靠近侧板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连接板142和一个导向板143。
具体地,连接板142设于尾门底板141背向顶板11的一侧(即尾门底板141的外侧),连接板142位于尾门底板141靠近侧板12的位置;导向板143设于连接板142朝向侧板12的一侧,并与连接板142固定连接,且导向板143沿高度方向设置,使得导向板143与尾门底板141相对应,其中,导向板143与尾门底板141之间的间隙则形成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滑槽144,导向板143与尾门底板141靠近侧板12的部分则形成滑槽144的两个侧壁。侧板12上的固定块121伸入滑槽144内时,通过固定块121阻挡侧壁以限制下尾门14和上尾门13转动,使得下尾门14仅能够沿滑槽144的延伸方向进行滑动,即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升降运动。其中,尾门底板141的底部由靠近侧壁的一端向远离侧壁的方向凹陷,使滑槽144位于内侧的侧壁底部形成开口145,以在下尾门14运动至开口145与固定块121相对应的位置时,固定块121不再对滑槽144的侧壁形成阻挡,此时,下尾门14可随上尾门13一同向外侧进行翻转,以打开罩壳组件1。导向板143朝向尾门底板141的一端位于开口145上方的部分的轮廓平直,即滑槽144的侧壁在高度方向上保持平直,以与下尾门14的升降运动轨迹相配合,以减少下尾门14在升降过程中的摩擦阻碍。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5包括翻转油缸151和提升油缸152。翻转油缸151设于顶板11上,且翻转油缸151的输出端与上尾门13连接,以驱动上尾门13相对于顶板11进行翻转,同时带动下尾门14一同翻转。提升油缸152设于上尾门13背向顶板11的一侧(即上尾门13的外侧),且提升油缸152的活塞端与下尾门14连接,以通过活塞的伸缩运动驱动下尾门14相对于上尾门13进行升降运动。其中,翻转油缸151的数量为一个,提升油缸15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上尾门13靠近两个侧板12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导向板143与连接板14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也可以通过螺栓、销轴或其他方式形成可拆卸连接。翻转油缸151和提升油缸152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也可以其他数量。固定块121可以是立方体、圆柱体或其他可与滑槽144配合的形状结构。开口145可以是截面是矩形的方槽结构,也可以是侧壁或底壁为曲面的槽形结构,或者其他能够使固定块121穿过的形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导向板143靠近尾门底板141的一端的轮廓也可以是曲线轮廓,使滑槽144在高度方向上沿曲线延伸,则下尾门14在升降过程中沿曲线轨迹运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罩壳组件1,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1至图4所示,导向板143的底部设有导向部1431,且导向部1431由上至下逐渐向靠近开口145的方向延伸,以在下尾门14上升至开口145接近固定块121时,利用导向部1431与固定块121的相互作用,使下尾门14产生横向运动,并将固定块121导向至开口145处,使固定块121不再对滑槽144的侧壁产生阻挡。此时,下尾门14能够在上尾门13的带动下翻转,使固定块121穿过开口145,实现固定块121与滑槽144的分离,减少导向板143与固定块121之间产生干涉或卡死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导向部1431朝向尾门底板141的一端设有侧刮刀1432,用于对铣料进行刮送。在下尾门14相对于上尾门13进行升降运动时,侧刮刀1432还能够对固定块121进行导向,使固定块121与开口145相对。其中,侧刮刀1432为耐磨材料制成,以减少磨损,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同时降低对导向作用的影响。此外,侧刮刀1432远离连接板142的一端还设有多个由硬质合金制成的刮刀片1433,刮刀片1433的尺寸与侧刮刀1432的侧边尺寸相适配,并沿侧刮刀1432的侧边规则排列。
更进一步地,侧刮刀1432朝向尾门底板141的表面为平面,即侧刮刀1432整体呈由上至下逐渐向开口145倾斜的斜面结构,一方面可以便于对铣料进行刮送,另一方面可在对固定块121进行导向时降低阻力作用,以利于固定块121通过开口145与滑槽144分离。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侧刮刀1432朝向尾门底板141的表面也可以是弧面。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罩壳组件1,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2所示,固定块121为轴向方向与侧板12垂直的圆柱形结构,且两个侧板12上的两个固定块121同轴设置,以在固定块121伸入滑槽144内时,滑槽144的侧壁与固定块121为线接触,接触面积更小,有利于减小摩擦阻力,增强固定块121与滑槽144之间的匹配性,降低对下尾门14的升降运动的影响。其中,圆柱形能够更好地保证同轴度,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开口145的侧壁与底壁垂直设置,即图5中的夹角a为90°,使得尾门底板141的底部向远离侧板12的方向凹陷处形成台阶形状。在加工过程中,仅需将板材直接进行切割即可形成该开口145,无需进行复杂的形状加工,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罩壳组件1,可用于铣刨机的铣刨工作装置。如图1至图5所示,罩壳组件1包括顶板11、侧板12、上尾门13、下尾门14和驱动组件15。
顶板11位于罩壳组件1的顶部,顶板11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个侧板12,上尾门13和下尾门14设于顶板11的一端,并封挡两个侧板12之间的空间,使得罩壳组件1内围成半封闭的工作腔室。在罩壳组件1装配于铣刨机的铣刨工作装置时,工作腔室用于安装铣刨转子,并通过上尾门13和下尾门14阻挡铣料,起到防护作用。上尾门13与顶板11转动连接,可相对于顶板11进行翻转;下尾门14设于上尾门13的底部,并与上尾门13滑动连接,下尾门14可相对于上尾门13进行升降运动,并可随上尾门13一同相对于顶板11进行翻转,以打开罩壳组件1。
驱动组件15包括翻转油缸151和提升油缸152。翻转油缸151设于顶板11上,且翻转油缸151的输出端与上尾门13连接,以驱动上尾门13相对于顶板11进行翻转,同时带动下尾门14一同翻转。提升油缸152设于上尾门13背向顶板11的一侧(即上尾门13的外侧),且提升油缸152的活塞端与下尾门14连接,以通过活塞的伸缩运动驱动下尾门14相对于上尾门13进行升降运动。其中,翻转油缸151的数量为一个,提升油缸15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上尾门13靠近两个侧板12的位置。
侧板12朝向顶板11的一侧(即侧板12的内侧)设有固定块121,固定块121为轴向方向与侧板12垂直的圆柱形结构,且两个侧板12上的两个固定块121同轴设置。
下尾门14包括尾门底板141、连接板142和导向板143。尾门底板141与上尾门13滑动连接,可相对于上尾门13进行升降运动,也可随上尾门13一同进行转动;连接板142和导向板143连接于尾门底板141上,且尾门底板141靠近侧板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连接板142和一个导向板143。具体地,连接板142设于尾门底板141背向顶板11的一侧(即尾门底板141的外侧),连接板142位于尾门底板141靠近侧板12的位置;导向板143设于连接板142朝向侧板12的一侧,并与连接板142固定连接,且导向板143沿高度方向设置,使得导向板143与尾门底板141相对应,其中,导向板143与尾门底板141之间的间隙则形成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滑槽144,导向板143与尾门底板141靠近侧板12的部分则形成滑槽144的两个侧壁。侧板12上的固定块121伸入滑槽144内时,通过固定块121阻挡侧壁以限制下尾门14和上尾门13转动,实现对下尾门14和上尾门13的锁止,此时,下尾门14仅能够沿滑槽144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上尾门13进行滑动,即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升降运动。其中,尾门底板141的底部由靠近侧壁的一端向远离侧壁的方向凹陷,使滑槽144位于内侧的侧壁底部形成开口145,以在下尾门14运动至开口145与固定块121相对应的位置时,固定块121不再对滑槽144的侧壁形成阻挡,实现对下尾门14的解锁,此时,在翻转油缸151的驱动下,下尾门14可随上尾门13一同向外侧进行翻转,以打开罩壳组件1,以便于进行检修或进行更换刀具等维护作业。
导向板143朝向尾门底板141的一端位于开口145上方的部分的轮廓平直,即滑槽144的侧壁在高度方向上保持平直,使下尾门14的升降运动轨迹保持平直,同时滑槽144的侧壁与圆柱形的固定块121之间为线接触,接触面积小,有利于减小下尾门14在升降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开口145的侧壁与底壁垂直设置,即图5中的夹角a为90°,使得尾门底板141的底部向远离侧板12的方向凹陷处形成台阶形状。在加工过程中,仅需将板材直接进行切割即可形成该开口145,无需进行复杂的形状加工,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导向板143的底部设有导向部1431,且导向部1431由上至下逐渐向靠近开口145的方向延伸,导向部1431朝向尾门底板141的一端设有侧刮刀1432,用于对铣料进行刮送,在下尾门14相对于上尾门13进行升降运动时,侧刮刀1432可对固定块121起导向作用。在下尾门14上升至开口145接近固定块121时,利用侧刮刀1432与固定块121的相互作用,使下尾门14产生横向运动,并将固定块121导向至开口145处,使固定块121不再对滑槽144的侧壁产生阻挡。此时,下尾门14能够在上尾门13的带动下翻转,使固定块121穿过开口145,实现固定块121与滑槽144的分离,减少导向板143与固定块121之间产生干涉或卡死的可能性。其中,侧刮刀1432朝向尾门底板141的表面为平面,即侧刮刀1432整体呈由上至下逐渐向开口145倾斜的斜面结构,一方面可以便于对铣料进行刮送,另一方面可在对固定块121进行导向时降低阻力作用,以利于固定块121通过开口145与滑槽144分离。此外,侧刮刀1432远离连接板142的一端还设有多个由硬质合金制成的刮刀片1433,刮刀片1433的尺寸与侧刮刀1432的侧边尺寸相适配,并沿侧刮刀1432的侧边规则排列。侧刮刀为耐磨材料制成,以减少与固定块121接触时产生的磨损,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同时降低对导向作用的影响。
在下尾门14锁止状态下,罩壳组件1的开启过程如下:提升油缸152的活塞收缩,下尾门14在滑槽144与固定块121的配合下沿高度方向上升;下尾门14上升最高位置时,固定块121位于开口145处,实现下尾门14的解锁;翻转油缸151驱动上尾门13翻转,带动下尾门14一同翻转,使固定块121由开口145处滑出,并打开罩壳组件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侧刮刀1432朝向尾门底板141的表面也可以是弧面。导向板143与连接板14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也可以通过螺栓、销轴或其他方式形成可拆卸连接。此外,翻转油缸151和提升油缸152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也可以其他数量。
本实施例中的罩壳组件1,改进了滑槽144的设置位置及结构,更易于满足加工精度的要求,便于加工和装配,增强了滑槽144与固定块121之间的匹配性,对下尾门14的升降运动的影响较小,降低了发生卡顿或摩擦阻碍的可能性,便于使用。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铣刨工作装置2,可用于铣刨机。如图6所示,铣刨工作装置2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罩壳组件1、铣刨转子21、侧滑板22和侧滑板油缸23。
铣刨转子21设置于罩壳组件1的两个侧板12之间的工作腔室中,且铣刨转子21与侧板12转动连接,以通过侧板12对铣刨转子21提供支撑,并通过罩壳组件1对铣刨转子21形成部分包围。其中,上尾门13和下尾门14在关闭状态下,可阻挡铣刨转子21铣刨作业时产生的铣料,起到防护作用,有助于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当下尾门14和上尾门13相对于顶板11翻转打开时,可对铣刨转子21进行检修或进行更换刀具等维护作业。侧板12背向铣刨转子21的一侧(即侧板12的外侧)设有侧滑板22和侧滑板油缸23,侧滑板22与侧板12滑动连接,侧滑板油缸23的活塞端与侧滑板22连接,以通过活塞的伸缩运动驱动侧滑板22相对于侧板12进行升降运动,以与铣刨转子21的铣刨高度相适配。其中,每个侧板12对应设置有一个侧滑板22,每个侧滑板22对应设置有两个侧滑板油缸23。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铣刨工作装置2还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罩壳组件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铣刨机3,如图6和图7所示,铣刨机3包括铣刨机车体31和上述实施例六中的铣刨工作装置2。
铣刨机车体31为铣刨机3的基体,可搭载铣刨工作装置2行驶。铣刨工作装置2连接于铣刨机车体31的底部,且铣刨工作装置2的铣刨转子21沿铣刨机车体31的宽度方向设置,以在铣刨机3工作时,通过铣刨转子21的转动对路面的旧铺层进行铣刨作业,同时,随着铣刨机车体31移动,铣刨转子21在行进过程中对路面进行连续铣刨作业。铣刨工作装置2的下尾门14朝向铣刨机车体31的后侧,利用上尾门13和下尾门14阻挡铣刨转子21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铣料,便于铣刨机3将铣料向前方输送,同时可起到防护作用,有助于保护铣刨机3后方的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中,在铣刨作业过程中,通过铣刨工作装置2中设于侧板12上的固定块121与设于下尾门14上的滑槽144相配合,限制下尾门14转动;在对铣刨转子21进行检修或维护时,可将下尾门14提升至固定块121与滑槽144侧壁上的开口145相对的位置,解除对下尾门14的转动限制,此时驱动上尾门13转动,进而带动下尾门14一同翻转,打开铣刨工作装置2的后部,以便于进行检修或进行更换刀具等维护作业。
进一步地,铣刨机车体31包括机架314,机架314的底部还设有多个支腿311,支腿311包括履带式的行走机构。机架314的前部设有吊架313,吊架313连接输料机312,输料机312的底部与铣刨转子21对应设置,以接收铣刨转子21铣刨作业所产生的铣料,并向铣刨机车体31前方输送,可通过运输车辆与铣刨机3配合施工,将铣料直接输送至运输车辆的货箱中,并运离施工现场。铣刨机车体31内部设有动力系统315,用于提供铣刨机3所需的动力,动力系统315可向支腿311、输料机312以及铣刨工作装置2输出动力;动力系统315外侧设有覆盖件316,以对动力系统315进行防护。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铣刨机3还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铣刨工作装置2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改进了滑槽的设置位置及结构,更易于满足加工精度的要求,便于加工和装配,增强了滑槽与固定块之间的匹配性,对下尾门的升降运动的影响较小,降低了发生卡顿或摩擦阻碍的可能性,便于使用。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罩壳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板(11);
侧板(12),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11)的两侧,所述侧板(12)朝向所述顶板(11)的一侧设有固定块(121);
上尾门(13),设于所述顶板(11)的一端,所述上尾门(13)与所述顶板(11)转动连接;
下尾门(14),与所述上尾门(13)滑动连接,所述下尾门(14)靠近所述侧板(12)的位置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滑槽(144),且所述滑槽(144)的侧壁的下端设有开口(145);
驱动组件(15),用于驱动所述上尾门(13)和所述下尾门(14)转动以及驱动所述下尾门(14)沿所述滑槽(144)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上尾门(13)进行升降运动;
其中,所述固定块(121)与所述滑槽(144)配合以限制所述下尾门(14)和所述上尾门(13)转动,且所述固定块(121)能够在所述开口(145)处与所述滑槽(144)分离,以解除对所述下尾门(14)的转动限制,使得所述驱动组件(15)能够驱动所述上尾门(13)和所述下尾门(14)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壳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尾门(14)包括:
尾门底板(141),与所述上尾门(13)滑动连接;
连接板(142),设于所述尾门底板(141)背向所述顶板(11)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尾门底板(141)上靠近所述侧板(12)的位置;
导向板(143),连接于所述连接板(142)朝向所述侧板(12)的一侧,并沿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导向板(143)与所述尾门底板(141)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滑槽(144);
其中,所述尾门底板(141)的底部由靠近所述侧板(12)的一端向远离所述侧板(12)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开口(145),所述导向板(143)朝向所述尾门底板(141)的一端位于所述开口(145)上方的轮廓平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罩壳组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板(143)的底部设有导向部(1431),所述导向部(1431)由上至下逐渐向靠近所述开口(145)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罩壳组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1431)朝向所述尾门底板(141)的一端设有侧刮刀(14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罩壳组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刮刀(1432)朝向所述尾门底板(141)的表面为平面或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罩壳组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145)的侧壁与底壁垂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罩壳组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块(121)为圆柱形结构,且位于两个所述侧板(12)上的两个所述固定块(121)同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罩壳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5)包括:
翻转油缸(151),设于所述顶板(11)上,所述翻转油缸(151)的输出端与所述上尾门(13)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上尾门(13)转动;
提升油缸(152),设于所述上尾门(13)背向所述顶板(11)的一侧,所述提升油缸(152)的活塞端与所述下尾门(14)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下尾门(14)进行升降运动。
9.一种铣刨工作装置(2),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罩壳组件(1);
铣刨转子(21),设于所述罩壳组件(1)的两个侧板(12)之间,并与两个所述侧板(12)转动连接;
侧滑板(22),设于所述侧板(12)背向所述铣刨转子(21)的一侧,所述侧滑板(22)与所述侧板(12)滑动连接;
侧滑板油缸(23),设于所述侧板(12)背向所述铣刨转子(21)的一侧,所述侧滑板油缸(23)的活塞端与所述侧滑板(22)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侧滑板(22)沿高度方向进行升降运动。
10.一种铣刨机(3),其特征在于,包括:
铣刨机车体(3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铣刨工作装置(2),设于所述铣刨机车体(31)的底部,所述铣刨工作装置(2)的铣刨转子(21)沿所述铣刨机车体(31)的宽度方向设置,且所述铣刨工作装置(2)的下尾门(14)位于所述铣刨转子(21)的后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98998.1U CN213896681U (zh) | 2020-10-15 | 2020-10-15 | 罩壳组件、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98998.1U CN213896681U (zh) | 2020-10-15 | 2020-10-15 | 罩壳组件、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96681U true CN213896681U (zh) | 2021-08-06 |
Family
ID=77114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298998.1U Active CN213896681U (zh) | 2020-10-15 | 2020-10-15 | 罩壳组件、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9668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37049A (zh) * | 2022-05-24 | 2022-08-02 | 徐州徐工筑路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冷再生机双向工作的铣拌仓室料门系统 |
WO2023178832A1 (zh) * | 2022-03-22 | 2023-09-28 | 湖南三一中益机械有限公司 | 铣刨机尾门控制方法、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 |
-
2020
- 2020-10-15 CN CN202022298998.1U patent/CN21389668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78832A1 (zh) * | 2022-03-22 | 2023-09-28 | 湖南三一中益机械有限公司 | 铣刨机尾门控制方法、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 |
CN114837049A (zh) * | 2022-05-24 | 2022-08-02 | 徐州徐工筑路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冷再生机双向工作的铣拌仓室料门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896681U (zh) | 罩壳组件、铣刨工作装置和铣刨机 | |
CN217347545U (zh) | 用于换电站的开合机构和换电站 | |
US10208436B2 (en) | Scraper device, as well as construction machine | |
CN1275467A (zh) | 具有加工区外罩的机床 | |
EP1609917B1 (en) | Skid steer rear door and chassis interlock | |
US20060179639A1 (en) | Work treatment installation | |
CN203918631U (zh) | 机床用护罩 | |
CN113618521A (zh) | 切削打磨头、打磨执行端及打磨设备 | |
JP2007038398A (ja) | ワークピース交換機付切削機械 | |
CN101670535A (zh) | 加工装置 | |
WO2013112324A1 (en) | Moldboard lock | |
GB2346631A (en) | Mining apparatus | |
CN102027305A (zh) | 熔炉设备 | |
CN111633250A (zh) | 一种轨道车辆零部件加工用铣孔装置 | |
JP4809238B2 (ja) | 木材破砕機 | |
US20190054474A1 (en) | Comminution machine | |
EP1824639B1 (en) | Tire face grinder assembly | |
CN210031442U (zh) | 铣刨机 | |
CN215389711U (zh) | 一种具备开度定位的反击式破碎机 | |
KR101615110B1 (ko) | 차량용 크레인 운전석 케빈 | |
AU2012320177A1 (en) | A vehicle upper protection structure | |
US10273653B1 (en) | Component sliding mechanism in work vehicle | |
CN212043794U (zh) | 一种数控机床防护门移动结构 | |
US4339153A (en) | Apparatus for extending and retracting the cutter bars of a boring type mining machine | |
CN216783654U (zh) | 一种铰接式工程机械及其自移动爬梯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