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73039U - 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73039U CN213873039U CN202022663982.6U CN202022663982U CN213873039U CN 213873039 U CN213873039 U CN 213873039U CN 202022663982 U CN202022663982 U CN 202022663982U CN 213873039 U CN213873039 U CN 2138730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air
- exchange element
- bottom wall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热交换素子以及维修口。其中,热交换素子包括:第一侧棱、第二侧棱、进风侧侧棱和出风侧侧棱。热交换素子的送风进风面与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和热交换素子的排气出风面与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均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其中:固定结构包括:纵向方向固定部、横向方向固定部和锁部,纵向方向固定部与第一侧棱和第二侧棱连接;横向方向固定部与进风侧侧棱和出风侧侧棱连接;锁部用于对热交换素子从维修口拆卸的解锁状态和不能从维修口拆卸的锁付状态进行切换,其中,锁部包括:滑动构件,在锁部在锁付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连接,在锁部在解锁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分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热交换装置会在热交换素子的底面设置维修口。当需要拆卸热交换素子进行维修时,需要先拆卸热交换装置设置在底壁的维修门;然后,将露出于维修口的、并设置在热交换素子左右两侧滑轨的其中一侧滑轨拆卸,其中,该左右两侧滑轨用于限制热交换素子在上下方向移动;当拆卸完一侧的滑轨后,为了防止热交换素子失去一边的承托后掉落,施工人员需要一手托住热交换素子,另一只手对另一侧滑轨进行拆卸。因此,这不仅造成拆卸操作不方便,还会因单手对另一侧滑轨的拆卸过程中存在另一侧滑轨在承托过程中掉落的危险。因此,现有技术的热交换装置在热交换素子拆除的过程中,无法确保在只有一个施工人员的情况下也能安全地进行对热交换素子的拆除。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热交换素子的双侧滑轨结构的设置,造成在对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素子进行维修时,维修操作不便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可以达到在维修过程中,热交换素子拆装操作更加方便,同时提高拆装过程中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送风风路、排气风路、热交换素子、固定结构以及维修口。壳体具有顶壁、底壁;新风口为供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壳体内的开口;送风口为供进入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一空间吹出的开口;回风口为供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壳体内的开口;排风口为供进入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的开口;送风风路连通新风口和送风口;排气风路连通回风口和排风口;热交换素子使通过送风风路的空气和通过排气风路的空气互相交换能量;固定结构用于供热交换素子固定于壳体内;维修口设于底壁,供检修热交换素子;
其中,热交换素子包括:送风进风面、送风出风面、排气进风面和排气出风面,以及第一侧棱、第二侧棱、进风侧侧棱和出风侧侧棱。送风进风面设置在送风风路中;送风出风面与送风进风面相对向设置;排气进风面设置在排气风路中;排气出风面与排气进风面相对向设置;第一侧棱设置在送风进风面与排气出风面之间;第二侧棱设置在送风出风面与排气进风面之间;进风侧侧棱设置在送风进风面与排气进风面之间;出风侧侧棱设置在送风出风面与排气出风面之间;热交换素子的送风进风面与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夹角α,和热交换素子的排气出风面与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夹角β均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其中:固定结构包括:纵向方向固定部、横向方向固定部和锁部,纵向方向固定部与第一侧棱和第二侧棱连接,用于限定热交换素子在上下方向的移动;横向方向固定部与进风侧侧棱和出风侧侧棱连接,用于限定热交换素子在左右方向的移动;锁部用于对热交换素子从维修口拆卸的解锁状态和不能从维修口拆卸的锁付状态进行切换,其中,锁部包括:滑动构件,其中,在锁部在锁付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连接,在锁部在解锁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热交换素子的送风进风面与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值大于热交换素子的排气出风面与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夹角β的角度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滑动构件包括:滑动片和限位部,限位部限制滑动片的滑动轨迹;其中,所述滑动构件设置在所述横向方向固定部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限位部包括:螺钉和开孔,螺钉设置在横向方向固定部上;开孔设置在滑动片上;螺钉贯穿开孔,限制滑动片在横向方向固定部和热交换素子之间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纵向方向固定部包括:底壁侧固定组件和顶壁侧固定组件,底壁侧固定组件用于固定热交换素子的下方,设置在靠近维修口侧;顶壁侧固定组件用于固定热交换素子的上方,设置在与底壁侧固定组件相对向的顶壁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底壁侧固定组件包括:滑轨,滑轨的一端部由第一侧棱往热交换素子的下游侧向顶壁侧倾斜、与排气出风面相贴合;滑轨的一端部的另一端部由第一侧棱往热交换素子的上游侧向顶壁侧倾斜、与送风进风面相贴合;底壁侧固定组件沿滑轨的方向跨设于维修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横向方向固定部包括:上游侧固定组件和下游侧固定组件,上游侧固定组件固定连接于壳体位于热交换素子的上游侧,其一端部由进风侧侧棱往底壁侧向热交换素子侧倾斜、并与送风进风面相贴合,其另一端部由进风侧侧棱往顶壁侧向热交换素子侧倾斜、并与排气进风面相贴合。下游侧固定组件其一端部由出风侧侧棱往热交换素子向顶壁侧倾斜、并与送风出风面相贴合;滑动片在下游侧固定组件和热交换素子之间滑动,其一端部由出风侧侧棱往热交换素子向底壁侧倾斜、并在锁部在锁付状态下与送风出风面相贴合,在锁部在解锁状态下与送风出风面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底壁侧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侧壁侧段和第二侧壁侧段,第一侧壁侧段设于壳体的内表面、且第一侧壁和维修口之间;第二侧壁侧段设于壳体的外表面、且维修口的两端部位于第一侧壁侧段和第二侧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热交换素子分为两段:第一热交换素子和第二热交换素子,第一热交换素子为热交换素子的一段,匹配于第一侧壁侧段,和第二侧壁侧段靠近第一侧壁侧;第二热交换素子为热交换素子的另一段,贴合第一热交换素子远离第一侧壁侧、且匹配于第二侧壁侧段;第一热交换素子和第二热交换素子的尺寸均小于维修口的尺寸、热交换素子的尺寸大于维修口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维修口接触到螺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二侧壁上设有开口,电装部贯穿开口设置在回风口与送风口之间;通过维修口可以接触到电装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排气风路、送风风路、热交换素子、固定结构以及维修口。其中,热交换素子包括:送风进风面、送风出风面、排气进风面和排气出风面,以及第一侧棱、第二侧棱、进风侧侧棱和出风侧侧棱。热交换素子的送风进风面与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和热交换素子的排气出风面与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均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其中:固定结构包括:纵向方向固定部、横向方向固定部和锁部,纵向方向固定部与第一侧棱和第二侧棱连接,用于限定热交换素子在上下方向的移动;横向方向固定部与进风侧侧棱和出风侧侧棱连接,用于限定热交换素子在左右方向的移动;锁部用于对热交换素子从维修口拆卸的解锁状态和不能从维修口拆卸的锁付状态进行切换,其中,锁部包括:滑动构件,其中,在锁部在锁付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连接,在锁部在解锁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分离。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热交换装置,可以实现在对热交换素子进行维修时,可以在实现单人实施拆装动作的同时,显著提高拆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壁侧固定组件和热交换素子脱离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壁侧固定组件和热交换素子固定连接于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壁侧固定组件和热交换素子匹配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在第一位置时的热交换素子与下游侧固定组件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在第二位置时的热交换素子与下游侧固定组件的一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在第一位置时热交换素子与下游侧固定组件的另一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a01新风口,a02送风口,a410送风进风面,a420送风出风面;
b01回风口,b02排风口,b410排气进风面,b420排气出风面;
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四侧壁,15顶壁,16 底壁;
210底壁侧固定组件,211第一侧壁侧段,212第二侧壁侧段,220顶壁侧固定组件,212a滑轨的一端部,212b滑轨的另一端部,212c滑轨固定条;
310上游侧固定组件,320下游侧固定组件;
400热交换素子,401第一热交换素子,402第二热交换素子;
500维修口;
60过滤器,610第一侧棱,620第二侧棱,630进风侧侧棱,640出风侧侧棱;
700滑动构件,710滑动片,721开孔;
800电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再者,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味着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这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他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他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 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代替特征来代替。并且,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实用新型并帮助理解各个公开方面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公开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热交换素子的双侧滑轨结构的设置,造成在对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素子进行维修时,维修操作不便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可以达到在维修过程中,热交换素子拆装操作更加方便,同时提高拆装过程中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新风口a01、送风口a02、回风口b01、排风口b02、送风风路、排气风路、送风单元、热交换素子400、固定结构以及维修口500。
壳体具有顶壁15、底壁16;新风口a01为供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壳体内的开口;送风口a02为供进入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一空间吹出的开口;回风口b01为供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壳体内的开口;排风口b02为供进入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的开口;送风风路连通新风口a01和送风口 a02;排气风路连通回风口b01和排风口b02;
热交换素子400使通过送风风路的空气和通过排气风路的空气互相交换能量;固定结构用于供热交换素子400固定于壳体内;维修口设于底壁,供检修热交换素子。
如图1-图3所示,壳体还包括与顶壁15、底壁16相互配合设置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用于围绕形成该热交换装置的内部容置空间。其中,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对向设置,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对向设置。新风口a01设置在第一侧壁11;送风口a02设置在第二侧壁;回风口b01设置在第二侧壁、与新风口相对向的位置上;排风口b02设置在第一侧壁11、与送风口a02相对向的位置上;第一空间可以为室内空间,第二空间可以室外空间,其中,壳体的内部容置空间用于设置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主体构成部分,实现在室外和室内两个空间的空气交换过程中的热量交换。
其中,如图2-图7所示,热交换装置还包括:送风单元。
送风单元包括:送风用风机和排风用风机。
送风用风机,设于壳体内,用于引导壳体内的空气从送风口a02吹出。排风用风机,设于壳体内,用于引导壳体内的空气从排风口b02吹出。
排风用风机和送风用风机都包括:马达、蜗牛壳、位于蜗牛壳内的扇叶。马达具有回转轴,扇叶与回转轴连接,通过马达的回转轴的转动而驱动扇叶旋转而生成空气流。扇叶例如可以是多翼扇叶。
通过新风口a01进入的室外空间空气与通过回风口b01进入的室内空间空气在热交换素子400处进行能量交换后,室内空间空气沿着排气风路到达排风口处被排出到室外,而室外空间空气则沿着送风风路到达送风口 a02处被吹入到室内。即在送风用风机的驱动下,送风风路将通过新风口 a01进入壳体的室外空间空气,经过壳体的送风口a02吹入到室内空间,在排风用风机的驱动下,排风风路则将通过回风口b01进入壳体的室内空间空气,经过壳体的排风口b02吹入到室外空间,从而完成室外和室内空间之间的交换。
热交换素子400设于壳体内,截面为四边形形状。热交换单元由多块薄板黏在一起重合所构成,形成相互独立,且相交的风路。热交换素子400 包括:送风进风面a410、送风出风面a420、排气进风面b410和排气出风面b420,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第一侧棱610、第二侧棱620、进风侧侧棱630和出风侧侧棱640。送风进风面a410设置在送风风路中;送风出风面a420与送风进风面a410相对向设置;排气进风面b410设置在排气风路中;排气出风面b420与排气进风面b410相对向设置;第一侧棱610 设置在送风进风面a410与排气出风面b420之间;第一端面与第一侧壁11 的内表面对应设置,第二端面与第二侧壁12的内表面对应设置,也即热交换素子400被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夹设;第二侧棱620设置在送风出风面a420与排气进风面b410之间;进风侧侧棱630设置在送风进风面a410与排气进风面b410之间;出风侧侧棱640设置在送风出风面a420 与排气出风面b420之间;热交换素子400的送风进风面a410与底壁16 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夹角α,和热交换素子400的排气出风面b420与底壁 16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夹角β均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其中,热交换素子400的送风进风面a410与底壁16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值大于热交换素子400的排气出风面b420与底壁16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夹角β的角度值。换言之,连接在第一端面或第二端面上第一侧棱610的点与第二侧棱620的点的中线与顶面不垂直。换言之,热交换素子400是倾斜设置在壳体的内的。
如图1-图4所示,热交换素子400用于实现送风风路和排风风路中的空气的热交换,可以设置于壳体的中部位置。其中,对应于送风风路,热交换素子上设置有送风进风面a410供室外空气进入热交换素子,并通过送风出风面a420吹出热交换素子400;同理,对应于排风风路,热交换素子400上设置有排气进风面b410供室内空气进入热交换素子,并通过排气出风面b420吹出热交换素子400。因此,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分别进入热交换素子400时,则完成了两种空气的热交换。
此外,热交换素子400可以平行于热交换装置的风机设置于壳体的中部位置。同时,热交换素子400为棱柱状结构,可以具有相应的支撑棱边,同时,热交换素子400可以以棱边为固定边,设置于壳体中顶壁15或底壁16的内表面上,也即热交换素子400位于顶壁15和底壁16之间,同时热交换素子400的送风进风面a410、送风出风面a420、排气进风面b410和排气出风面b420与底壁15或顶壁15的内表面之间可以形成为锐角的送风或出风夹角,以确保经过热交换素子400的空气进风和出风更加顺畅,增强热交换素子400的热交换效率。其中,顶壁内表面为顶壁所在平面,底壁内表面为底壁所在平面。
如图1-图7所示,固定结构包括:纵向方向固定部、横向方向固定部和锁部,纵向方向固定部与第一侧棱610和第二侧棱620连接,用于限定热交换素子400在上下方向的移动;横向方向固定部与进风侧侧棱630和出风侧侧棱640连接,用于限定热交换素子400在左右方向的移动;锁部用于对热交换素子从维修口拆卸的解锁状态和不能从维修口拆卸的锁付状态进行切换,其中,锁部包括:滑动构件,其中:在锁部在锁付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连接,在锁部在解锁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分离。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由于热交换素子400以棱边作为固定边,同时送风进风面a420与顶壁内表面形成为锐角的夹角,送风进风面a410 则与底壁16形成为锐角的第一夹角α,排气出风面b420与底壁16内表面形成为锐角的第二夹角β,排气进风面b410则与顶壁形成为锐角的夹角。因此,热交换素子400突破了现有技术中以棱面作为固定面进行固定的传统固定形式,极大地增大了送风风路和排气风路的风路面积,有效减小风阻,增强热交换的能力。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热交换素子400的送风进风面a410与底壁16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值大于热交换素子400的排气出风面b420与底壁16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夹角β的角度值。其中,图4中所示虚线可以理解为底壁16所在平面。
由于第一夹角α大于第二夹角β,进风侧侧棱630至底壁16的高度 h1大于出风侧侧棱640至底壁16的高度h2,相应地进风侧侧棱630至顶壁15的高度等于h2,出风侧侧棱640至顶壁15的高度等于h1。
因此,在进风侧侧棱630至底壁16之间设置过滤器60的情况下,可以增大过滤器的进风侧侧棱630至底壁16方向上的的尺寸高度,从而增加过滤器的使用时间;以及对应于热交换素子400的送风进风面a410与底壁16之间形成新风空间相比热交换素子400的排气出风面b420与底壁 16之间形成的排风空间更大,有利于增大送风风路上游侧的风路面积,所以设于新风空间的过滤器60对新风空间造成阻力时,以利于新风送风顺畅,新风送风从而和排风送风的平衡。同时,为更好地将其与壳体进行固定连接,如图1-图4所示,对应于底壁16的内表面,通过纵向方向固定部与第一侧棱610配合,将热交换素子400固定连接于底壁16的内表面上;同样地,对应于顶壁的内表面,通过纵向方向固定部与第二侧棱620 配合,将热交换素子400固定连接于顶壁的内表面上,借此可以将热交换素子在纵向方向上实现上下固定;同时,提供横向方向固定部,与热交换素子400的进风侧侧棱630和出风侧侧棱640分别固定连接,借此可以将热交换素子400在横向方向上实现左右固定。因此,热交换素子400可以借助上述固定结构,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被限制移动。
此外,固定结构还包括锁部,该锁部的滑动构件被固定在横向方向固定部下方。由于热交换素子400倾斜设置,所以本实施例除了通过纵向方向固定部在纵向方向上实现对热交换素子400的上下固定和横向方向固定部的在横向方向上实现对热交换素子400的左右限位之外,还设置了锁部。
通过滑动构件的移动,实现锁部在锁付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连接,使得将热交换素子400固定连接于壳体内,实现与固定结构的固定连接,对应于热交换素子的安装;在锁部解锁状态下,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分离,用于将热交换素子400脱离壳体,实现与固定结构的分离,即对应于热交换素子的拆卸。换言之,实现锁部的锁付状态与解锁状态需要依靠锁部的滑动构件与热交换素子400之间的连接或分离。
由于固定结构中的纵向方向固定部和横向方向固定部配合锁部能够实现只有单人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在热交换素子的拆装过程,不发生滑动构件或热交换素子的掉落情况。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热交换装置,可以实现在对热交换素子进行维修时,可以在实现单人实施拆装动作的同时,显著提高拆装过程中的安全性,检修操作更加方便,检修安全性更高。
如图2、图3、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滑动构件包括:滑动片710和限位部,限位部限制滑动片710的滑动轨迹;其中,所述滑动构件设置在所述横向方向固定部的下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限位部包括:螺钉和开孔721,螺钉设置在横向方向固定部上;开孔721设置在滑动片710上;螺钉贯穿开孔721,限制滑动片在横向方向固定部和热交换素子之间滑动。
开孔721为一狭长的条形槽口,槽口的长宽比例较大,可以使得滑动片710在由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或由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时,可以使得滑动片在条形槽口和螺钉的限制下,沿条形槽口的长度方向滑动。其中第一位置为热交换素子400安装到壳体上的结构位置,对应于锁部的锁付状态,第二位置为热交换素子400自壳体上被拆卸分离时的结构位置,对应于锁部的解锁状态。其中,为防止滑动片710发生转动,可以相应地在滑动片710上开设多个开孔721,同样地,可以对应设置多个螺钉。但是设置的开孔721越多,相应的滑动阻力越大,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一般采用2个开孔721和配合的两个螺钉。
进一步,由于热交换素子是倾斜的,且热交换素子400的送风进风面 a410与底壁16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值大于热交换素子400 的排气出风面b420与所述底壁16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夹角β的角度值,换言之,热交换素子400往下游侧倾斜设置。所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部设置在后述的下游侧固定组件320上。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纵向方向固定部包括:底壁侧固定组件210和顶壁侧固定组件220,底壁侧固定组件210用于固定热交换素子400的下方,设置在靠近维修口500侧;顶壁侧固定组件220 用于固定热交换素子400的上方,设置在与底壁侧固定组件210相对向的顶壁侧。
如图4所示,底壁侧固定组件210与热交换素子400的第一侧棱610 固定连接,使得热交换素子400的下方得到固定。相应地,底壁侧固定组件210设置于壳体结构靠近维修口500的一侧,即对应于底壁16设置。顶壁侧固定组件220与热交换素子400的第二侧棱固定连接,使得热交换素子400的上方得到固定。相应地,顶壁侧固定组件220设置于壳体结构远离维修口500的另一侧,对应于顶壁设置。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底壁侧固定组件210包括:滑轨,滑轨的一端部212a由第一侧棱610往热交换素子400的下游侧向顶壁侧倾斜、与排气出风面b420相贴合;滑轨的另一端部212b由第一侧棱610往热交换素子400的上游侧向顶壁侧倾斜、与送风进风面相 a410贴合;底壁侧固定组件210沿滑轨的方向跨设于维修口500。
如图4所示,滑轨包括滑轨固定条212c,用于为滑轨形成结构基础。滑轨固定条212c为一板状结构,其上表面上对应中线的两侧分别设置滑轨的一端部212a和另一端部212b,从两端部212a和212b向固定条212c 的上表面延伸形成滑轨的滑槽。滑轨的滑槽,可以是由设于滑轨固定条 212c上表面的两个“L”形板形成的“V”形滑槽,也可以是设于滑轨固定条 212c上表面的一板,该板的中部折弯形成“M”形状,将这“M”形状的凹部作为“V”形滑槽。为加强底壁侧固定组件210与第一侧棱610之间的固定强度,防止热交换素子在锁付状态下产生晃动等情况,滑轨的一端部212a 和另一端部212b均具有分别贴合排气出风面b420和送风进风面a410弯曲部,弯曲角度与排气出风面b420和送风进风面a410与底壁16之间的角度相同。其中,滑轨固定条212c跨设于维修口500上,显著提高底壁的强度。
如图1、图3、图5-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横向方向固定部包括:上游侧固定组件310和下游侧固定组件320,上游侧固定组件310固定连接于壳体位于热交换素子400的上游侧,其一端部由进风侧侧棱630往底壁16侧向热交换素子400侧倾斜、并与送风进风面a410相贴合,其另一端部由进风侧侧棱630往顶壁侧向热交换素子400侧倾斜、并与排气进风面b410相贴合。下游侧固定组件320其一端部由出风侧侧棱640往热交换素子400向顶壁侧倾斜、并与送风出风面a420相贴合;滑动片710在下游侧固定组件320和热交换素子400之间滑动,滑动片710 一端部由出风侧侧棱640往热交换素子400向底壁16侧倾斜、并在锁部在锁付状态下与送风出风面a420相贴合,在锁部在解锁状态下与送风出风面a420分离。
如图1和图4所示,对应于送风风路和排风风路而言,上游侧为热交换素子的进风侧侧棱630对应的进风侧,下游侧则为热交换素子400的出风侧侧棱640对应的出风侧。上游侧固定组件310则用于与进风侧侧棱630 配合固定连接,实现将热交换素子400与上游侧固定组件310之间的连接;同理,下游侧固定组件320则用于与出风侧侧棱640配合固定连接,实现将热交换素子400与下游侧固定组件320之间的连接。借助于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对应的进风侧侧棱630和出风侧侧棱640之间的固定连接,将热交换素子稳定地限制在壳体中,防止其在横向方向上进行左右移动。
其中,为保证固定强度,将上游侧固定组件31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进行弯曲设置,以实现将上游侧固定组件310与热交换素子400的送风进风面a410和排气进风面b410进行有效贴合;同样地,将下游侧固定组件 32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进行弯曲设置,以实现将下游侧固定组件320与热交换素子400的送风出风面a420和排气出风面b420进行有效贴合。这种贴合能够使得热交换素子400在向下游侧倾斜设置在壳体中,并形成送风进风面a410与底壁16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夹角α和排气出风面b420 与所述底壁16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夹角β的同时,保证热交换素子400 在壳体中的设置稳固。
如前述内容,锁部在锁付状态下,滑动片710位于第一位置,使得热交换素子的进风侧侧棱630与出风侧侧棱640稳定地实现与横向固定部的上游侧固定组件310和下游侧固定组件320之间的固定连接。同理,在锁部处于解锁状态下,滑动片710位于第二位置,使得热交换素子可以与横向固定部分离,从而达到拆卸热交换素子的目的。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底壁侧固定组件210还包括:第一侧壁侧段211和第二侧壁侧段212,第一侧壁侧段211设于壳体的内表面、且第一侧壁11和维修口500之间;第二侧壁侧段212设于壳体的外表面、且维修口500的两端部位于第一侧壁侧段211和第二侧壁 12之间。
可见,底壁侧固定组件210被分成两段,其中,第一侧壁侧段211设置于底壁16上,且位于底壁16的维修口500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侧,第一侧壁11设置于第二侧壁12对面。第二侧壁侧段212跨设维修口500 设置,对应于上述的滑轨,第二侧壁侧段212与第一侧壁侧段211共同形成滑轨。仅在对应于维修口500的边缘位置具有垂直于滑轨的拼合缝隙。基于此,可以实现对热交换素子400的第一侧棱610的固定,可以基于第一侧壁侧段211和第二侧壁侧段212所构成的滑轨实现。
如图1-图4、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热交换素子400 分为两段:第一热交换素子401和第二热交换素子402,第一热交换素子 401为热交换素子400的一段,匹配于第一侧壁侧段211,和第二侧壁侧段212靠近第一侧壁侧;第二热交换素子402为热交换素子400的另一段,贴合第一热交换素子400远离第一侧壁侧、且匹配于第二侧壁侧段212;第一热交换素子401和第二热交换素子402的尺寸均小于维修口的尺寸、热交换素子400的尺寸大于维修口的尺寸。
也即热交换素子400与底壁侧固定组件210类似,为一组件拼合结构。其中,第一热交换素子401和第二热交换素子402拼接之后形成热交换素子400的整体结构。进一步地,第一热交换素子401和第二热交换素子402 的大小、形状可以一致。而且,第一热交换素子401和第二热交换素子402 的沿滑轨方向的宽度尺寸需要小于维修口对应该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尺寸,完成组合拼接之后的热交换素子400在滑轨方向的宽度尺寸则大于维修口 500对应该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尺寸,以进一步利于热交换素子400分别以两段的形式在壳体上安装或拆卸。因此,维修口的开口尺寸可以进行限缩,从而进一步使得用户的天花板上的热交换装置的天花板开口也可以被限缩提高美观性,同时还可以保证相应地热交换效率。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维修口500被打开之后,可以将热交换素子400暴露于外,使得人手可以直接通过维修口500接触到螺钉。从而实现对固定结构的拆状,进而实现对热交换素子400的拆装。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二侧壁12上设有开口,电装部800贯穿开口设置在回风口b01与送风口a02之间;通过维修口可以接触到电装部。在拆卸完成热交换素子400之后,即可以通过维修口500 暴露出电装部800。设置于回风口b01与送风口a02之间的第二侧壁的开口上的电装部,突破了对传统电装部安装在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14的结构限制,极大地扩大了壳体内部空间的有效使用空间,进一步为缩小热交换装置尺寸提供支持设计。因此,通过贯穿开口设置的电装部800,使得可以从壳体内部进行电装部800的点检,电装部800可以实现从维修口500 直接取出,不用再设其他天花板维修口,检修将更加便捷,美观性也更高。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热交换装置在热交换素子400拆装过程中,无法确保在单人甚至单手情况下也能安全地进行对热交换素子400的拆装操作。如图1-图7所示,依据上述结构内容,在对热交换素子400进行拆装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1)拆卸操作:
1)打开覆盖在设置于壳体的底壁16上的维修口500的盖子;
2)通过维修口500可以实现伸手触摸设置在下游侧固定组件320上的处于锁付状态的锁部,然后,使限位部的螺钉松开至滑动片710能够在下游侧固定组件320和热交换素子400之间滑动且不脱离螺钉;
3)将滑动片710从与热交换素子400连接的第一位置(如图6所示) 滑动至与热交换素子400分离的第二位置(如图5所示),实现锁部的解锁;
4)这时,维修人员一只手放置在底壁侧固定组件210的下方,托住底壁侧固定组件210,确保热交换素子400不会往下掉;而另一只手对底壁侧固定组件210的进行拆卸。
5)拆卸完底壁侧固定组件210的固定螺丝后,维修人员即可用两只手分别托住底壁侧固定组件210和倾斜的热交换素子400,使热交换素子 400脱离顶壁侧固定组件220和上游侧固定组件310;
6)当热交换素子400完全脱离顶壁侧固定组件220和上游侧固定组件310之后,继续托住底壁侧固定组件210和热交换素子400向下移动,将底壁侧固定组件210和热交换素子400从维修口500取出。
在以上本实施例的热交换素400子的拆卸步骤中,被固定在下游侧固定组件320的下方的螺钉贯穿滑动片710的开孔,限制了滑动片710在上下方向的移动,换言之,滑动片只能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换言之左右方向上移动,即使滑动片与热交换素子分离,不会因为重力的关系,而往下掉。因此,在热交换素400子的拆卸过程中即使滑动片与热交换素子分离,维修人员也无需用手承托滑动片710。那么,在拆卸万滑动片710 后,维修人员既可以用一手托住固定热交换素子底壁侧固定组件210,另一只手对底壁侧固定组件210进行拆卸动作,从而在单人情况下也能安全地拆卸热交换素子400。
(1)安装操作:
1)将热交换素子400放在底壁侧固定组件210,如图4所示;
2)打开维修口,两只手分别托住固定在底壁侧固定组件210上的热交换素子400和底壁侧固定组件210,从维修口500将其放入壳体内,直至热交换素子400贴合顶壁侧固定组件220和上游侧固定组件310;
3)当热交换素子400完全贴合顶壁侧固定组件220和上游侧固定组件310之后,松开托住底壁侧固定组件210的其中一只手,用于将滑动片 710从与热交换素子400分离的第二位置(如图5所示)滑动至与热交换素子400连接的第一位置(如图6所示),这时,锁部处于锁付状态。
4)最后,一只手继续拖住底壁侧固定组件210,另一只手用固定螺丝将底壁侧固定组件210固定在维修口500,从而实现单人情况下也能安全地安装热交换素子400。
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热交换装置,可以实现在对热交换素子进行维修时,可以在实现单人实施拆装动作的同时,显著提高拆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顶壁、底壁;
新风口,供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的开口;
送风口,供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一空间吹出的开口;
回风口,供所述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的开口;
排风口,供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所述第二空间吹出的开口;
送风风路,连通所述新风口和所述送风口;
排气风路,连通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
热交换素子,使通过所述送风风路的空气和通过所述排气风路的空气互相交换能量;
固定结构,供所述热交换素子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维修口,设于所述底壁,供检修所述热交换素子;
所述热交换素子包括:
送风进风面,设置在送风风路中;
送风出风面,与所述送风进风面相对向设置;
排气进风面,设置在排气风路中;
排气出风面,与所述排气进风面相对向设置;
第一侧棱,设置在所述送风进风面与所述排气出风面之间;
第二侧棱,设置在所述送风出风面与所述排气进风面之间;
进风侧侧棱,设置在所述送风进风面与所述排气进风面之间;
出风侧侧棱,设置在所述送风出风面与所述排气出风面之间;
所述热交换素子的所述送风进风面与所述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夹角α,和所述热交换素子的所述排气出风面与所述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夹角β均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
纵向方向固定部,与所述第一侧棱和所述第二侧棱连接,用于限定所述热交换素子在上下方向的移动,
横向方向固定部,与所述进风侧侧棱和所述出风侧侧棱连接,用于限定所述热交换素子在左右方向的移动,
锁部,用于对所述热交换素子从维修口拆卸的解锁状态和不能从维修口拆卸的锁付状态进行切换,所述锁部包括:滑动构件,其中,在所述锁部在锁付状态下,所述滑动构件与所述热交换素子连接;在所述锁部在解锁状态下,所述滑动构件与所述热交换素子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素子的所述送风进风面与所述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值大于所述热交换素子的所述排气出风面与所述底壁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夹角β的角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构件包括:
滑动片,
限位部,限制所述滑动片的滑动轨迹;
其中,所述滑动构件设置在所述横向方向固定部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部包括:
螺钉,设置在所述横向方向固定部上;
开孔,设置在滑动片上;
所述螺钉贯穿所述开孔,限制所述滑动片在所述横向方向固定部和所述热交换素子之间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方向固定部包括:
底壁侧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所述热交换素子的下方,设置在靠近所述维修口侧,
顶壁侧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所述热交换素子的上方,设置在与所述底壁侧固定组件相对向的顶壁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侧固定组件包括:
滑轨,所述滑轨的一端部由所述第一侧棱往所述热交换素子的下游侧向所述顶壁侧倾斜、与所述排气出风面相贴合;所述滑轨的所述一端部的另一端部由所述第一侧棱往所述热交换素子的上游侧向所述顶壁侧倾斜、与所述送风进风面相贴合;
所述底壁侧固定组件沿所述滑轨的方向跨设于所述维修口。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方向固定部包括:
上游侧固定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位于所述热交换素子的上游侧,其一端部由所述进风侧侧棱往所述底壁侧向所述热交换素子侧倾斜、并与所述送风进风面相贴合,其另一端部由所述进风侧侧棱往所述顶壁侧向所述热交换素子侧倾斜、并与所述排气进风面相贴合;
下游侧固定组件,其一端部由所述出风侧侧棱往所述热交换素子向所述顶壁侧倾斜、并与所述送风出风面相贴合;
所述滑动片在所述下游侧固定组件和所述热交换素子之间滑动,其一端部由所述出风侧侧棱往所述热交换素子向所述底壁侧倾斜、并在所述锁部在锁付状态下与所述送风出风面相贴合,在所述锁部在解锁状态下与所述送风出风面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侧固定组件,还包括:
第一侧壁侧段,设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内表面、且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壁和所述维修口之间;
第二侧壁侧段,设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外表面、且所述维修口的两端部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侧段和所述壳体的第二侧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素子分为两段:
第一热交换素子,所述热交换素子的一段,匹配于所述第一侧壁侧段,和所述第二侧壁侧段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侧;
第二热交换素子,所述热交换素子的另一段,贴合所述第一热交换素子远离所述第一侧壁侧、且匹配于所述第二侧壁侧段;
所述第一热交换素子和所述第二热交换素子的尺寸均小于所述维修口的尺寸、所述热交换素子的尺寸大于所述维修口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第二侧壁上设有开口,
其中,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电装部,贯穿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回风口与所述送风口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63982.6U CN213873039U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热交换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63982.6U CN213873039U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热交换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73039U true CN213873039U (zh) | 2021-08-03 |
Family
ID=77056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63982.6U Active CN213873039U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热交换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73039U (zh) |
-
2020
- 2020-11-17 CN CN202022663982.6U patent/CN2138730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S2628750T3 (es) | Unidad de fuente de calor instalada en el techo y acondicionador de aire | |
EP3045827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EP2520869B1 (en) | Ceiling-mounted air conditioner | |
CN108278756A (zh) | 净化模组及空调器 | |
JPWO2002081977A1 (ja) | 換気装置および換気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1017011B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213873039U (zh) | 热交换装置 | |
US11536468B2 (en) |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CN203478494U (zh) | 节能换气装置 | |
CN207815532U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 |
CN214791492U (zh) | 出风框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0832248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JPS62218747A (ja) | 天井内埋込形換気装置 | |
CN1979017A (zh) | 分体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电机盖结构 | |
CN209042597U (zh) | 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208025764U (zh) | 净化模组及空调器 | |
KR100732039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207486970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107965855B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 |
CN208025763U (zh) | 净化模组及空调器 | |
CN104422057A (zh) | 节能换气装置 | |
KR100629338B1 (ko) | 공기 조화기의 배관구조 | |
CN218846299U (zh) | 一种换热系统及具有其的便携式户外空调 | |
CN218154468U (zh)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
KR100732042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