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68321U -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68321U CN213868321U CN202022144756.7U CN202022144756U CN213868321U CN 213868321 U CN213868321 U CN 213868321U CN 202022144756 U CN202022144756 U CN 202022144756U CN 213868321 U CN213868321 U CN 2138683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ope plate
- plate
- slope
- shock insulation
- cover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包括:竖向隔震支座,其包括上盖板、下盖板、隔震组件,所述上盖板的底面向上拱起形成上槽体,所述下盖板的顶面向下凹设有下槽体,所述下盖板的顶部伸入所述上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位于所述下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包括第一坡板、第二坡板、第一缓冲垫;水平隔震支座,其位于所述下盖板的底侧,本实用新型利用倾斜的第一缓冲垫通过斜向压剪变形提供较小的竖向刚度,从而使得竖向的振动传递得到有效衰减,配合水平隔震支座的水平隔震,可使连接至本实用新型的外设结构在水平及竖向震动时均得到保护,实现三维隔震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器,尤其涉及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轨道交通历程的不断攀升,众多振动引发的环境振动及噪音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列车引起的振动及二次噪声将影响沿线居民的生活、工作、休息和睡眠,甚至有可能对建筑产生破坏性作用,同时地震对轨道、建筑结构的影响也尤为严重。
为确保轨道、建筑等上部结构在正常活动的振动或地震时处于弹性状态,降低结构的塑性损伤出现,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尝试开发了许多三维隔震装置,有利用空气弹簧、液压油进行竖向隔震,但这种隔震支座性能不够稳定,也有一些组合隔震支座,虽然性能较为稳定,但是尺寸较大,制作成本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隔震支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包括:竖向隔震支座,其包括上盖板、下盖板、隔震组件,所述上盖板的底面向上拱起形成上槽体,所述下盖板的顶面向下凹设有下槽体,所述下盖板的顶部伸入所述上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位于所述下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包括第一坡板、第二坡板、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一坡板与所述第二坡板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所述下槽体内,所述第一坡板的顶面沿远离所述第二坡板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坡板的底面沿远离所述第二坡板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坡板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一坡板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二坡板的顶面沿远离所述第一坡板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坡板的底面沿远离所述第一坡板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坡板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二坡板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水平隔震支座,其位于所述下盖板的底侧。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竖向隔震支座与水平隔震支座沿相互堆叠排列,水平隔震支座既可以位于竖向隔震支座的顶侧,又可以位于水平隔震支座的底侧,竖向隔震支座可以使得竖向振动传递有效衰减,而水平隔震支座可以使得水平振动传递得到有效衰减,其中,在竖向隔震支座中,上盖板盖合到下盖板上,在第一坡板的顶面与第一坡板的底面处均设置有第一缓冲垫,两个第一缓冲垫呈旋转90度的八字型设置,同样的,第二坡板顶面的第一缓冲垫与第二坡板底面的第一缓冲垫呈旋转90度的八字型设置,当上盖板与下盖板上受到竖向的压力传递时,压力传递至内部的隔震组件内,并由倾斜的第一缓冲垫发生斜向弹性变形和竖直方向的压缩变形,第一坡板与第二坡板发生相向运动,隔震组件内竖向弹性变形转换成坡板的水平位移,进而实现对外界竖向激励的延迟响应和缓冲传递,从而实现竖向隔震,因此,本实用新型利用倾斜的第一缓冲垫通过斜向压剪变形提供较小的竖向刚度,从而使得竖向的振动传递得到有效衰减,配合水平隔震支座的水平隔震,可使连接至本实用新型的外设结构在水平及竖向震动时均得到保护,实现三维隔震的目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所述第一坡板正对所述第二坡板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坡板的首端,所述第一坡板远离所述第二坡板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坡板的末端,所述第一坡板沿上下方向排列有若干个,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坡板之间,一个所述第一坡板的首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坡板的末端相互正对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坡板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缓冲垫,以所述第二坡板正对所述第一坡板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坡板的首端,所述第二坡板远离所述第一坡板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坡板的末端,所述第二坡板沿上下方向排列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坡板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坡板的数量相等,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坡板之间,一个所述第二坡板的首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坡板的末端相互正对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坡板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缓冲垫,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坡板与其正对的所述第二坡板之间连接有弹簧。多个第一坡板沿上下方向堆叠,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坡板之间其首端与末端相互交错设置,可更好地将竖向振动转化为第一缓冲垫的剪切变形,同样的第二坡板与第一坡板的排列设置相同,并且第一坡板与第二坡板之间的弹簧可起到两个限制两个与其连接的两个坡板之间的位移效果,更好地起到竖向隔震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坡板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一坡板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二坡板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二坡板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第一缓冲垫可在第一坡板与上槽体内底面、下槽体内底面之间排布多个,还可在第二坡板与上槽体内底面、下槽体内底面之间排布多个,使得振动得到有效缓冲。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隔震组件环绕所述下槽体的中心线圆周阵列设置有多个。隔震组件的数量越多,整体隔震效果越高,因此,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而将隔震组件在下槽体内设置多个。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坡板与所述第二坡板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可起到两个限制两个与其连接的两个坡板之间的位移效果,更好地起到竖向隔震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坡板、第二坡板与所述第一缓冲垫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摩擦层。第一坡板、第二坡板分别通过摩擦可与第一缓冲垫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更好地抵消竖向转换至水平的振动,提高隔震效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槽体的内侧壁与所述下盖板的外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二缓冲垫。利用第二缓冲垫可减少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碰撞与运动中摇摆的不稳定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隔震支座包括弹性座、支撑板与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弹性座的顶面与所述弹性座的底面,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上盖板的顶侧或所述下盖板的底侧,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弹性座内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设置有若干个。水平隔震支座内的支撑板可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并且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间距,使得支撑板既可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又可以相互错开,更好地抵消水平方向的震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隔震支座还包括有支撑柱,所述弹性座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贯穿通道,所述支撑板正对所述贯穿通道的位置设置有避空孔,所述支撑柱穿过所述贯穿通道与所述避空孔。增加支撑柱可更好地提高弹性座竖直方向上的支撑力,以更好地控制弹性座的整体形变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竖向隔震支座位于水平隔震支座下方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10-上盖板、120-下盖板、131-第一坡板、132-第二坡板、133-第一缓冲垫、140-第二缓冲垫、150-弹簧、160-摩擦层、210-弹性座、220-支撑板、230-安装板、240-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与图5,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包括:竖向隔震支座,其包括上盖板110、下盖板120、隔震组件,所述上盖板110的底面向上拱起形成上槽体,所述下盖板120的顶面向下凹设有下槽体,所述下盖板120的顶部伸入所述上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位于所述下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包括第一坡板131、第二坡板132、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一坡板131与所述第二坡板132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所述下槽体内,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顶面沿远离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坡板131的底面沿远离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一坡板131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顶面沿远离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坡板132的底面沿远离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二坡板132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水平隔震支座,其位于所述下盖板120的底侧。
由上述可知,竖向隔震支座与水平隔震支座沿相互堆叠排列,水平隔震支座既可以位于竖向隔震支座的顶侧,又可以位于水平隔震支座的底侧,竖向隔震支座可以使得竖向振动传递有效衰减,而水平隔震支座可以使得水平振动传递得到有效衰减,其中,在竖向隔震支座中,上盖板110盖合到下盖板120上,在第一坡板131的顶面与第一坡板131的底面处均设置有第一缓冲垫133,两个第一缓冲垫133呈旋转90度的八字型设置,同样的,第二坡板132顶面的第一缓冲垫133与第二坡板132底面的第一缓冲垫133呈旋转90度的八字型设置,当上盖板110与下盖板120上受到竖向的压力传递时,压力传递至内部的隔震组件内,并由倾斜的第一缓冲垫133发生斜向弹性变形和竖直方向的压缩变形,第一坡板131与第二坡板132发生相向运动,隔震组件内竖向弹性变形转换成坡板的水平位移,进而实现对外界竖向激励的延迟响应和缓冲传递,从而实现竖向隔震,因此,本实用新型利用倾斜的第一缓冲垫133通过斜向压剪变形提供较小的竖向刚度,从而使得竖向的振动传递得到有效衰减,配合水平隔震支座的水平隔震,可使连接至本实用新型的外设结构在水平及竖向震动时均得到保护,实现三维隔震的目的。
上述隔震组件的内部结构为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此处则为隔震组件的实施例二,以所述第一坡板131正对所述第二坡板132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首端,所述第一坡板131远离所述第二坡板132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末端,所述第一坡板131沿上下方向排列有若干个,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坡板131之间,一个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首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末端相互正对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坡板131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以所述第二坡板132正对所述第一坡板131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首端,所述第二坡板132远离所述第一坡板131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末端,所述第二坡板132沿上下方向排列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数量相等,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坡板132之间,一个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首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末端相互正对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坡板132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坡板131与其正对的所述第二坡板132之间连接有弹簧150。多个第一坡板131沿上下方向堆叠,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坡板131之间其首端与末端相互交错设置,可更好地将竖向振动转化为第一缓冲垫133的剪切变形,同样的第二坡板132与第一坡板131的排列设置相同,并且第一坡板131与第二坡板132之间的弹簧150可起到两个限制两个与其连接的两个坡板之间的位移效果,更好地起到竖向隔震作用。
如图3所示,作为隔震组件的实施例三,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一坡板131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二坡板132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133。第一缓冲垫133可在第一坡板131与上槽体内底面、下槽体内底面之间排布多个,还可在第二坡板132与上槽体内底面、下槽体内底面之间排布多个,使得振动得到有效缓冲。
在每个实施例中,均可以对隔震组件作如下的进一步拓展,所述隔震组件环绕所述下槽体的中心线圆周阵列设置有多个。隔震组件的数量越多,整体隔震效果越高,因此,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而将隔震组件在下槽体内设置多个。
如图4所示,作为隔震组件的实施例四,所述第一坡板131与所述第二坡板132之间连接有弹簧150。弹簧150可起到两个限制两个与其连接的两个坡板之间的位移效果,更好地起到竖向隔震作用。
作为实施例四的进一步实施例,所述第一坡板131、第二坡板132与所述第一缓冲垫133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摩擦层160。第一坡板131、第二坡板132分别通过摩擦可与第一缓冲垫133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更好地抵消竖向转换至水平的振动,提高隔震效果。在实际使用中,摩擦层160可为表面粗糙的板材,如磨砂板。
为了使得上盖板110盖合到下盖板120后整体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增加,所述上槽体的内侧壁与所述下盖板120的外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二缓冲垫140。利用第二缓冲垫140可减少上盖板110与下盖板120之间碰撞与运动中摇摆的不稳定性。
作为水平隔震支座的具体实施例,所述水平隔震支座包括弹性座210、支撑板220与安装板230,所述安装板230设置于所述弹性座210的顶面与所述弹性座210的底面,所述安装板230连接于所述上盖板110的顶侧或所述下盖板120的底侧,所述支撑板220在所述弹性座210内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设置有若干个。水平隔震支座内的支撑板220可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并且相邻的两个支撑板220之间设置有间距,使得支撑板220既可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又可以相互错开,更好地抵消水平方向的震动。
作为水平隔震支座的进一步实施例,所述水平隔震支座还包括有支撑柱240,所述弹性座210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贯穿通道,所述支撑板220正对所述贯穿通道的位置设置有避空孔,所述支撑柱240穿过所述贯穿通道与所述避空孔。增加支撑柱240可更好地提高弹性座210竖直方向上的支撑力,以更好地控制弹性座210的整体形变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竖向隔震支座,其包括上盖板(110)、下盖板(120)、隔震组件,所述上盖板(110)的底面向上拱起形成上槽体,所述下盖板(120)的顶面向下凹设有下槽体,所述下盖板(120)的顶部伸入所述上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位于所述下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包括第一坡板(131)、第二坡板(132)、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一坡板(131)与所述第二坡板(132)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所述下槽体内,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顶面沿远离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坡板(131)的底面沿远离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一坡板(131)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顶面沿远离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坡板(132)的底面沿远离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二坡板(132)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
水平隔震支座,其位于所述下盖板(120)的底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坡板(131)正对所述第二坡板(132)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首端,所述第一坡板(131)远离所述第二坡板(132)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末端,所述第一坡板(131)沿上下方向排列有若干个,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坡板(131)之间,一个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首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末端相互正对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坡板(131)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以所述第二坡板(132)正对所述第一坡板(131)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首端,所述第二坡板(132)远离所述第一坡板(131)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末端,所述第二坡板(132)沿上下方向排列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坡板(131)的数量相等,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坡板(132)之间,一个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首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坡板(132)的末端相互正对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坡板(132)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缓冲垫(133),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坡板(131)与其正对的所述第二坡板(132)之间连接有弹簧(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板(131)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一坡板(131)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二坡板(132)的顶面与所述上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133),所述第二坡板(132)的底面与所述下槽体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垫(1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组件环绕所述下槽体的中心线圆周阵列设置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板(131)与所述第二坡板(132)之间连接有弹簧(15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板(131)、第二坡板(132)与所述第一缓冲垫(133)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摩擦层(1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槽体的内侧壁与所述下盖板(120)的外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二缓冲垫(14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隔震支座包括弹性座(210)、支撑板(220)与安装板(230),所述安装板(230)设置于所述弹性座(210)的顶面与所述弹性座(210)的底面,所述安装板(230)连接于所述上盖板(110)的顶侧或所述下盖板(120)的底侧,所述支撑板(220)在所述弹性座(210)内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设置有若干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隔震支座还包括有支撑柱(240),所述弹性座(210)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贯穿通道,所述支撑板(220)正对所述贯穿通道的位置设置有避空孔,所述支撑柱(240)穿过所述贯穿通道与所述避空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44756.7U CN213868321U (zh) | 2020-09-25 | 2020-09-25 |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44756.7U CN213868321U (zh) | 2020-09-25 | 2020-09-25 |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68321U true CN213868321U (zh) | 2021-08-03 |
Family
ID=77050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44756.7U Active CN213868321U (zh) | 2020-09-25 | 2020-09-25 |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68321U (zh) |
-
2020
- 2020-09-25 CN CN202022144756.7U patent/CN21386832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27503B (zh) | 一种建筑物三维隔震(振)体系 | |
CN212984260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抗震基座 | |
CN210395664U (zh) | 一种建筑用抗震支座 | |
CN112281643B (zh) | 一种复合型隔震耗能支座 | |
CN110939059B (zh) | 一种防震建筑桥梁 | |
CN114790785B (zh) | 一种适用于建筑结构的大承载力高耗能三维隔震支座 | |
CN116006012A (zh) | 一种两阶段三维隔震减振支座 | |
CN108589513B (zh) | 一种用于桥梁的减震配重体系及其工作方法 | |
CN113374103A (zh) | 一种核电结构复合隔震减震系统 | |
CN115404767A (zh) | 可自复位的抗拔型三向减隔震支座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3868321U (zh) |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 |
CN108589523B (zh) | 一种桥梁用减震护栏底座及工作方法 | |
CN218643546U (zh) | 一种建筑隔震支座 | |
CN110952669B (zh) | 一种具有抗震功能的装配式建筑 | |
CN112127485A (zh) |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 |
CN200975036Y (zh) | 双向剪切式三维隔振装置 | |
CN100478532C (zh) | 水平剪切式三维隔振装置 | |
CN209779436U (zh) | 一种桥梁减隔震支座 | |
CN209907638U (zh) | 一种用于地基不均匀沉降与地震耦合下的工程减震装置 | |
CN116163574A (zh) | 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三维隔震减振支座 | |
CN215829692U (zh) | 一种能够复位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 | |
CN214574827U (zh) | 一种建筑隔振工程施工用装置 | |
CN216475686U (zh) | 一种核电结构复合隔震减震系统 | |
CN210196807U (zh) | 一种具有归位、防倾、缓冲的滚珠板隔震平台 | |
CN213773824U (zh) | 一种房屋建筑抗震支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