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51016U - 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 Google Patents

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51016U
CN213851016U CN202022526455.0U CN202022526455U CN213851016U CN 213851016 U CN213851016 U CN 213851016U CN 202022526455 U CN202022526455 U CN 202022526455U CN 213851016 U CN213851016 U CN 2138510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needle
needle plate
electrode
needle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2645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晓兵
李亚楠
梁永生
夏志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eninsula Med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eninsula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eninsula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eninsula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2645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510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510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510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其中,一种微针构件包括:第一针板,所述第一针板设置有多个第一微针电极与多个贯穿孔,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贯穿孔的轴向,且多个所述第一微针电极与多个所述贯穿孔交错设置;以及第二针板,所述第二针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背离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针板可沿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长度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针板设置有多个第二微针电极,所述第二微针电极贯穿所述贯穿孔且凸出于所述第一针板。本实用新型第一微针电极和第二微针电极可以在深度方向上有效覆盖靶组织的各个部位而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Description

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背景技术
射频微针治疗仪是一种微侵入式的射频点阵技术,它利用细小微针将射频(RadioFrequency,简称RF)能量精确作用于不同深度靶组织,可用于皮肤紧致、疤痕去除等面部年轻化应用,还可以用于痤疮治疗、腋部多汗症治疗。
但目前的射频微针治疗仪由于微针电极的长度为定值,且仅仅微针电极的没有覆盖绝缘层的针尖部可输出射频能量,对于在深度上蔓延区域较长的靶组织,针尖部不能有效覆盖靶组织的各个部位而进行治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微针构件对于深度上蔓延区域较长的靶组织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微针构件,包括:
第一针板,所述第一针板设置有多个第一微针电极与多个贯穿孔,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贯穿孔的轴向,且多个所述第一微针电极与多个所述贯穿孔交错设置;以及
第二针板,所述第二针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背离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针板可沿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长度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针板设置有多个第二微针电极,所述第二微针电极贯穿所述贯穿孔且凸出于所述第一针板。
可选的,还包括:
间距调节装置,所述间距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与所述第二针板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一针板与所述第二针板之间的间距。
可选的,所述间距调节装置包括第一线性驱动器,所述第一线性驱动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针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针板连接。
还包括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或所述第二针板,用于测量所述第一针板与第二砧板之间的间距。
可选的,所述第一微针电极与所述贯穿孔均呈阵列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微针电极的长度。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射频微针治疗仪,包括:
微针构件;
电源模块;以及
第二线性驱动器,所述第二线性驱动器的移动端与所述微针构件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
供电电源;
开关切换电路,所述开关切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电源电连接,所述开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微针构件电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
返回极,所述返回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微针构件采用可相对移动的第二针板与第一针板,且第二针板的多个第二微针电极与第一针板的多个第一微针电极彼此交错设置,从而可使得多个第一微针电极与多个第二微针电极的构成的微针阵列包括两块针尖分布区域,且两块针尖分布区域在人体的深度方向上间隔分布且间距可调,从而提高了微针电极的针尖部的覆盖区域。进而对于在深度上蔓延区域较长的靶组织,微针阵列的针尖部可以有效覆盖靶组织的各个部位而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微针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针构件一实施例的贯穿孔和第一微针电极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微针构件另一实施例的贯穿孔和第一微针电极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射频微针治疗仪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微针治疗控制方法的第二微针电极的移动区间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射频微针治疗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I部分放大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针构件,该微针构件包括第一针板210与第二针板220。
其中,所述第一针板210设置有多个第一微针电极211与多个贯穿孔212,所述第一微针电极21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贯穿孔212的轴向,且多个所述第一微针电极211与多个所述贯穿孔212交错设置。
具体而言,第一针板210包括底板、PCB电路板以及第一微针电极211。其中,第一针板210的底板上开设有贯穿孔212,贯穿孔212与第一针板210上的第一微针电极211交错设置。其中,贯穿孔212、第一微针电极211均呈阵列布置。
参阅图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选择,第一针板上包括多排第一微针电极211与多排贯穿孔212,多排贯穿孔212与多排第一微针电极211交替设置。每排贯穿孔212与每排第一微针电极211均平行。
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选择,第一针板上包括多排第一微针电极211与多排贯穿孔212,且相邻排的第一微针电极211错开布置,使得相邻的四个第一微针电极排列为菱形,且所述相邻的四个第一微针电极之前等间距的设置有一个所述贯穿孔212。
所述第二针板220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210背离所述第一微针电极211的一侧,所述第二针板220可沿所述第一微针电极211的长度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针板220设置有多个第二微针电极221,所述第二微针电极221贯穿所述贯穿孔212且凸出于所述第一针板210。
本实施例中,第二针板220也暴扣底板、PCB电路板与第二微针电极221,且第二针板220上的第二微针电极221从第一针板210的一侧一一贯穿第一针板210上的贯穿孔212且凸出于第一针板210的另一侧表面。第二针板220可相对于第一针板210移动,即第二微针电极221可在贯穿孔212内移动,从而限定了第二针板220的移动方向。
第二微针电极221与第一微针电极211的长度可以一致,也可不一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由于第一针板210与第二针板220可相对移动,从而可使得第一微针电极211的针尖分布区域和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针尖分布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可占据或则会覆盖更多的靶组织。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微针构件200在使用时,可在第一微针电极211以及第二微针电极221扎入到人体之前,根据待治疗部位调整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针尖长短分布,不仅实现轻松进针,还可实现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在深度方向上覆盖更多的靶组织。
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可相对移动的第二针板220与第一针板210,且第二针板220的多个第二微针电极221与第一针板210的多个第一微针电极211彼此交错设置,从而可使得多个第一微针电极211与多个第二微针电极221的构成的微针阵列包括两块针尖分布区域,且两块针尖分布区域在人体的深度方向上可间隔分布且间距可调,从而提高了微针电极的针尖部的覆盖区域。进而对于在深度上蔓延区域较长的靶组织,微针阵列的针尖部可以有效覆盖靶组织的各个部位而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容易理解的,移动微针和固定微针的间距可通过手动调整,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通过间距调节装置调整,所述间距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210与所述第二针板220之间。
例如,间距调节装置可以包括螺纹连接于第一针板210上的螺杆,螺杆连接有螺母,螺母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针板220,从而转动螺母时,可将第二针板220远离第一针板210。
或者,参阅图1,间距调节装置还可以是第一线性驱动器230,所述第一线性驱动器2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针板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针板22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性驱动器230可以是直线电机,还可以是推杆等机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微针构件200内还包括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210或所述第二针板220,用于测出第一针板210与第二砧板220之间的间距,以便于射频治疗仪的控制器监测第一针板210和第二针板220之间的实际间距,以及监测该实际间距是否符合预设的间距。
其中,测距传感器可以是激光测距仪或者红外测距仪,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针板210可以是在治疗过程中靠近人体的一侧针板,此时,第二针板220是远离人体的一侧针板。或者,第二针板220可以是在治疗过程中靠近人体的一侧针板,第一针板210可以是在治疗过程中远离人体的一侧针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比并不限制。
参阅图4、图6以及图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方案涉及的射频微针治疗仪的控制示意图。图6以及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方案涉及的射频微针治疗仪的结构示意图。
该射频微针治疗仪包括电源模块100、微针构件200与控制器400。
其中,电源模块100可包括供电电源101与开关切换电路102。其中,供电电源101的输出频率可以为0.3MHz-100MHz,且供电电源101可以是连续输出电源或者脉冲输出电源或者连续与脉冲共同输出电源。供电电源101可以仅包括一个,即单个供电电源101为所有微针电极200供电。或者供电电源101还可以是包括多个,多个供电电源101分别与不同的微针电极200连接。
电源模块100中的开关切换电路102用于切换微针电极200与供电电源101的连接端口,以使得微针电极200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与供电电源101的正电极连接而呈正极性,或者与供电电源101的负电极连接而呈负极性。
其中,微针构件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射频微针治疗仪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微针构件200上的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正电极或者负电极,并且每个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的电极性可以切换,在不同的操作时间段交替作为正、负极。具体可以根据开关切换电路将每根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连接至供电电源的不同端口实现。
控制器4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401、存储器402以及存储在存储器402上并可在处理器401上运行的微针治疗控制程序,微针治疗控制程序配置为实现微针治疗控制方法的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01、存储器402被集成在同一芯片或电路板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401与存储器402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可以在单独的芯片或电路板上实现。也即是射频微针治疗仪内可以包括单片机、DSP及FPGA等微处理器,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采用射频微针治疗仪专用芯片来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
参阅图6和图7,射频微针治疗仪还包括第二线性驱动器500,射频微针治疗仪包括一具有腔体的外壳和第二线性驱动器500,上述微针构件200在所述第二线性驱动器驱动下沿外壳上的微针通孔推出。第二线性驱动器500可以是直线电机,微针构件200与直线电机的移动端连接,而电源模块100固定在直线电机的固定端上,且直线电机的固定端可固定设置于射频治疗仪的外壳内。微针电极的长度方向与线性驱动器500的移动方向一致,从而使得微针阵列可以沿微针电极200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线性驱动器500还可以是推杆或者其他机构,此处并不限制。第二线性驱动500用于将整个微针构件200推动,使得微针构件200上的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同步移动,以先后扎入到人体内。
或者第二线性驱动器500包括驱动电机以及传动杆,微针构件200通过传动杆与驱动电机连接,从而在驱动电机运转时将微针构件向外推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微针治疗仪还包括返回极300,返回极300不扎入人体内,而是贴附于人体体表处,用于与扎入人体的第一微针电极和第二微针电极形成回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和图6以及图7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射频微针治疗仪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提供的微针治理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微针治疗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在第一微针电极211与第二微针电极221扎入人体开始输出射频能量后,根据所述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预设第二扎入深度,确定所述第二微针电极221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区间。
具体而言,在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均扎入到人体的靶组织内,且扎入到预先设定的深度,如第一微针电极211扎入至针尖到达预设第一扎入深度,第二微针电极221扎入到针尖到达预设第二扎入深度。到达此深度之后,射频微针治疗仪的电源模块开始为微针构件200中的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提供射频能量。
例如,在此过程中,微针构件200可采用双极模式,即多根第一微针电极211与多个第二微针电极221构成的微针阵列中,至少一根第一微针电极211或者第二微针电极221为正极,其余均为负极,从而在正负极微针之间形成热弥散区,此时第一电极性为正极,第二电极性为负极。例如多根第一微针电极211内仅有一根第一微针电极211为正极,多根第二微针电极221内仅有一根第二微针电极200为正极。其余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均为负极。此时,正负极之间的热弥散区在横向上的范围更大,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微针构件200包括有贴附于人体表面的返回极时,在此过程中,微针构件200还可采取单极模式,即此时,微针阵列中的所有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的电极性均相同,并与返回极的电极性相反。例如,微针阵列中的所有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为正电极时,返回极即为负电极。从而在人体的深处与人体体表构成回路,使得热弥散区域的深度覆盖范围更大,以提高射频治疗效果。或者,微针阵列中的所有第一微针电极211和第二微针电极221可以是负电极,返回极为正电极。
且在此过程中,微针构件200的单极模式和双极模式至少切换一次。
且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选择,步骤S102包括:
(1)根据待治疗部位,确定第二微针电极的最小能量输出深度。
(2)根据第二微针电极的扎入深度与最小能量输出深度,确定第二微针电极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区间。
具体而言,参阅图5,最小能量输出深度L2是为了避免第二微针电机输送的射频能量灼伤表皮层1时,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针尖到人体体表的距离。第二微针电机的针尖的距离人体体表的深度在小于该最小能量输出深度,第二微针电极221即不再输出射频能量。
因此,在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长度方向上,确定了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针尖距离人体体表的深度最大值:预设第二扎入深度,以及最小值:最小能量输出深度L2,即可确定第二微针电极221的移动区间,即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针尖的能量输出区间。
步骤S102、向所述第一线性驱动器230发出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线性驱动器230驱动所述第二针板220在所述移动区间内沿所述长度方向以预设速度移动。
第一微针电极211的扎入深度不变,而通过控制第二针板220与第一针板210之间的间距来调整第二微针电极221的位置,即通过第一线性驱动器230驱动第二针板220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微针电极221以预设速度移动。
在确定了第二微针电极221的移动区间之后,即可通过第二针板的底板带动第二微针电极221在此移动区间内移动并同时出能量。具体而言,第一线性驱动器230驱动第二微针电极221在该移动区间内沿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长度方向以预设速度移动,且在此过程中,电源模块100为第二微针电极221提供射频能量,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针尖输出射频能量。由于第一针板210固定不动,且第二微针电极221在贯穿孔212内移动,即第二微针电极221不发生左右位移,以避免损伤人体内组织。且第一线性驱动器230驱动第二针板220以预设速度移动,例如可驱动第二针板220缓慢移动,避免第二微针电极221在人体组织内快速移动而损伤人体组织,同时以确保第二微针电极221的射频能量在靶组织内部的弥散,从而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微针电极221在移动区间内的移动可以是从人体体表侧向内移动,也可以是第二微针电极221从人体体内向人体体外侧移动。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二微针电极221在第一线性驱动器230驱动下沿靶组织的深度方向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第二微针电极200不断释放射频能量,从而对靶组织的各个部分有效治疗,相较于固定深度时的针尖分布区域固定,本实施例的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针尖分布区域可移动,不仅可以治疗深处靶组织,还可以浅处治疗靶组织,治疗区域更广,进而提高射频治疗效果。
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微针治疗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实用新型微针治疗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获取第一微针电极211的预设第一扎入深度以及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预设第二扎入深度。
预设第一扎入深度和第二预设扎入深度可根据待治疗部位而决定。例如,可根据待治疗部位与微针电极的预设扎入深度映射表,获取微针电极的扎入深度。例如,深度映射表对于腹部、腿部、颈部或者腋窝等部位都提供有相应的扎入深度,用户在使用时可根据微针电极需要扎入的部位来获取相应的扎入深度,进而设定微针电极的扎入深度。
步骤S202、根据所述预设第一扎入深度与预设第二扎入深度,确定所述第一针板210与所述第二针板220之间的预设间距。
步骤S203,根据所述预设间距,向所述第一线性驱动器230发出第二控制信息,以使得所述第一线性驱动器230驱动所述第二针板220移动至所述第一针板210与所述第二针板220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预设间距。
其中,由于第一针板210与第二针板220需要同时扎入人体内,因此,还需要确定所述第一针板210与所述第二针板220之前的间距,以在第一针板210插入的深度满足第一扎入深度时第二扎入深度也满足要求。因此,上述步骤中,在确定出预设距离后还需要通过第一线性驱动器230调整第一针板210和移动砧板之间的距离,使得两者的间距满足预设间距。此时,可通过第二线性驱动器将整个微针构件200的第一微针电机和第二微针电机同步扎入到人体里面。
步骤S204、在第一微针电极211与第二微针电极221扎入人体开始输出射频能量后,根据所述第二微针电极221的预设第二扎入深度,确定所述第二微针电极221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区间。
步骤S205、向所述线性驱动器发出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线性驱动器230驱动所述第二针板220在所述移动区间内沿所述长度方向以预设速度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微针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针板,所述第一针板设置有多个第一微针电极与多个贯穿孔,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贯穿孔的轴向,且多个所述第一微针电极与多个所述贯穿孔交错设置;以及
第二针板,所述第二针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背离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针板可沿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长度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二针板设置有多个第二微针电极,所述第二微针电极贯穿所述贯穿孔且凸出于所述第一针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间距调节装置,所述间距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与所述第二针板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一针板与所述第二针板之间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调节装置包括第一线性驱动器,所述第一线性驱动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针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针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针板或所述第二针板,用于测量所述第一针板与第二砧板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针电极与所述贯穿孔均呈阵列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针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针电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微针电极的长度。
7.一种射频微针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构件;
电源模块;以及
第二线性驱动器,所述第二线性驱动器的移动端与所述微针构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射频微针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
供电电源;
开关切换电路,所述开关切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电源电连接,所述开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微针构件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射频微针治疗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返回极,所述返回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电性连接。
CN202022526455.0U 2020-11-04 2020-11-04 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Active CN2138510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6455.0U CN213851016U (zh) 2020-11-04 2020-11-04 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6455.0U CN213851016U (zh) 2020-11-04 2020-11-04 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51016U true CN213851016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53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26455.0U Active CN213851016U (zh) 2020-11-04 2020-11-04 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5101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00833A (zh) * 2022-08-24 2022-12-23 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定位隔板和面阵式微针结构
WO2023228043A1 (en) * 2022-05-24 2023-11-30 Global Medical Institute Sa Method for adapting microneedling apparatus for intracutaneous neuropathy interventions
WO2024066509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深圳半岛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多极射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射频治疗仪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8043A1 (en) * 2022-05-24 2023-11-30 Global Medical Institute Sa Method for adapting microneedling apparatus for intracutaneous neuropathy interventions
CN115500833A (zh) * 2022-08-24 2022-12-23 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定位隔板和面阵式微针结构
CN115500833B (zh) * 2022-08-24 2024-01-12 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定位隔板和面阵式微针结构
WO2024066509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深圳半岛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多极射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射频治疗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851016U (zh) 微针构件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CN112237475B (zh) 微针治疗控制装置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CN111529056A (zh) 射频微针阵列控制装置、方法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US20180103991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issue treatment by combination of energy and plasma
US20220054189A1 (en) Uniform diffusion of radiofrequency heating by electrode array
US8845630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ercutaneous energy delivery
US9675407B2 (en) Radio frequency treatment apparatus
US20090112205A1 (en) Cartridge electrode device
US20090156958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ercutaneous energy delivery
US20100198216A1 (en) Electro-thermotherapy of tissue using penetrating microelectrode array
KR102066046B1 (ko) Rf 에너지를 이용한 피부 치료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피부 치료 방법
WO2011163264A2 (en) Driving microneedle arrays into skin and delivering rf energy
CN212490128U (zh) 射频微针阵列控制装置及射频微针治疗仪
EP2209432B1 (en) Energy delivery device comprising an electrode cartridge
US2024029316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ractional treatment of skin tissue of a patient and electrode for use in said apparatus
WO2020223542A1 (en) Uniform diffusion of radiofrequency heating by electrode array
CN112237474A (zh) 微针构件、射频微针治疗仪及微针治疗控制方法
KR20240040717A (ko) 고주파 전류 출력 장치
JP2023526314A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のモニタリングを用いた皮膚若返り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AU202127416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ractional treatment of skin tissue of a patient and electrode for use in said apparatus
CN213698540U (zh) 黄金射频微针头
CN221750752U (zh) 射频治疗手具和射频治疗仪
CN217567137U (zh) 射频系统及美容装置
CN214050198U (zh) 微针组件、微针治疗头及微针治疗装置
US20230085916A1 (en) Rf fractional device with uniform effect around the conductive el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3rd floor, block a, building F2, Changfeng Industrial Park, Liuxian 3rd road, 68 Xin'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Peninsula Medical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3rd floor, block a, building F2, Changfeng Industrial Park, Liuxian 3rd road, 68 Xin'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Peninsula Medic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