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47776U - 植物栽培容器 - Google Patents

植物栽培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47776U
CN213847776U CN201822077066.7U CN201822077066U CN213847776U CN 213847776 U CN213847776 U CN 213847776U CN 201822077066 U CN201822077066 U CN 201822077066U CN 213847776 U CN213847776 U CN 213847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utlet
water
container
water storage
storag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7706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爱云
董林水
杜振宇
王清华
刘京涛
彭玲
陈纪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i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n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i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207706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47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47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477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包括:配合设置的底板和筒壁,底板和筒壁无缝连接形成容器筒体,底板和筒壁均为不透水结构;中心贮水管,套设于容器筒体的内部中心轴位置,中心贮水管的底部与底板无缝连接,中心贮水管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容器筒体的顶部;第一出水结构,开设于中心贮水管的侧壁上;第一吸水线绳,第一吸水线绳的一端置于中心贮水管的内部底面,第一吸水线绳另一端穿过第一出水结构延伸至容器筒体的内部;排水结构,开设于容器筒体的底部。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提升了栽培基质的水分含量,实现了为栽培基质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从而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而且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

Description

植物栽培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植物栽培容器。
背景技术
容器育苗及栽培是农林业应用广泛的技术,北方干旱地区应用容器进行育苗或植物栽培时,由于夏季高温炎热天气,常导致栽培基质快速失水干燥,进而降低种苗的成活率,而通过人工频繁浇水,又会使得用工成本过高,并造成水资源的良费。应用普通土壤作为栽培基质,浇水过少,易造成土壤干旱,浇水过多则容易造成烂根,并影响植物成活率,而当应用河沙或其他透气性较好的栽培基质时,基质保水性能差,容易快速失水,就会导致种苗成活率低。
因此,如何持续向栽培基质供水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栽培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包括:配合设置的底板和筒壁,底板和筒壁无缝连接形成容器筒体,底板和筒壁均为不透水结构;中心贮水管,套设于容器筒体的内部中心轴位置,中心贮水管的底部与底板无缝连接,中心贮水管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容器筒体的顶部;第一出水结构,开设于中心贮水管的侧壁上;第一吸水线绳,第一吸水线绳的一端置于中心贮水管的内部底面,第一吸水线绳另一端穿过第一出水结构延伸至容器筒体的内部;排水结构,开设于容器筒体的底部。
本方案中,通过配合设置的底板和筒壁,底板和筒壁无缝连接形成容器筒体,底板和筒壁均为不透水结构,形成了植物栽培容器的骨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通过套设于容器筒体的内部中心轴位置的中心贮水管,中心贮水管的底部与底板无缝连接,中心贮水管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容器筒体的顶部,可以贮存一定量的水分,有利于为栽培基质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通过开设于中心贮水管的侧壁上的第一出水结构以及配合设置的第一吸水线绳,能够将中心贮水管内贮存的水分提供给栽培基质,实现了为栽培基质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从而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而且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通过开设于容器筒体的底部的排水结构,能够在栽培基质内水分过多时,及时将排水,减少植物烂根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植物栽培的成活率。
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根侧面贮水管,紧贴于筒壁固定,侧面贮水管的底部密封且高于底板的位置,侧面贮水管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容器筒体的顶部;第二出水结构,开设于侧面贮水管的侧壁上;第二吸水线绳,第二吸水线绳置于侧面贮水管的内部底面,第二吸水线绳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出水结构延伸至容器筒体的内部。
本方案中,通过紧贴于筒壁固定的至少一根侧面贮水管,侧面贮水管的底部密封且高于底板的位置,侧面贮水管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容器筒体的顶部,能够贮存一定量的水分,进一步有利于为栽培基质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通过开设于侧面贮水管的侧壁上的第二出水结构以及配合设置的第二出水线绳,进一步保障了栽培基质的持续水分供应,进一步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并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
优选地,侧面贮水管为两根,且两根侧面贮水管对称分布于容器筒体内部两侧。
优选地,侧面贮水管的长度为容器筒体的高度的一半。
本方案中,侧面贮水管为两根,对称分布于容器筒体内部两侧,侧面贮水管的长度可以设为容器筒体高度的一半,进一步保障了栽培基质内水分的均衡性和适度性。
优选地,第二出水结构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吸水线绳与第二出水结构一一对应;第一出水结构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吸水线绳与第一出水结构一一对应。
本方案中,通过第二出水结构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吸水线绳与第二出水结构一一对应,有利于更好地将侧面贮水管中贮存的水分提供给栽培基质,保障栽培基质内的适量水分,通过第一出水结构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吸水线绳与第一出水结构一一对应,有利于更好地将中心贮水管中贮存的水分提供给栽培基质,保障栽培基质内的适量水分。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吸水线绳以及第一吸水线绳可以是吸水棉材质,也可以是吸水高分子材料材质。
优选地,第一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塞子,沿着中心贮水管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同一高度的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塞子,沿着侧面贮水管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同一高度的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本方案中,通过第一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塞子,沿着中心贮水管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同一高度的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可以控制中心贮水管出水的高度以及控制中心贮水管的贮水量,通过第二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塞子,沿着侧面贮水管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同一高度的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可以控制侧面贮水管出水的高度以及控制侧面贮水管的贮水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并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
优选地,出水孔的直径为0.5cm~1cm。
本方案中,通过出水孔的直径为0.5cm~1cm,一方面,有利于吸水线绳的穿入,另一方面,进一步有利于保障向栽培基质供水的持续性。
优选地,第一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缝隙和第二出水塞子,沿着中心贮水管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缝隙和第二出水塞子,沿着侧面贮水管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本方案中,通过第一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缝隙和第二出水塞子,沿着中心贮水管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可以控制中心贮水管出水的高度以及控制中心贮水管的贮水量,通过第二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缝隙和第二出水塞子,沿着侧面贮水管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可以控制侧面贮水管出水的高度以及控制侧面贮水管的贮水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并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
优选地,出水缝隙的长度为0.5cm~1cm,宽度为0.2cm~0.5cm。
本方案中,通过出水缝隙的长度为0.5cm~1cm,宽度为0.2cm~0.5cm,一方面,有利于吸水线绳的穿入,另一方面,进一步有利于保障向栽培基质供水的持续性。
优选地,排水结构为排水孔,排水孔的直径为1cm~2cm;或者排水结构为排水缝隙,排水缝隙的长度为1cm~2cm,宽度为0.2cm~1cm。
本方案中,以直径为1cm~2cm的排水孔或者以长度为1cm~2cm,宽度为0.2cm~1cm的排水缝隙作为排水结构,进一步能够在栽培基质内水分过多时,及时将排水,减少植物烂根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保障了栽培基质中水分的适度性,进一步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设置中心贮水管、侧面贮水管等,有效提升了栽培基质的水分含量,实现了为栽培基质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从而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而且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植物栽培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底板,104筒壁,106中心贮水管,108第一出水结构,110第一吸水线绳,112排水结构,114侧面贮水管,116第二出水结构,118第二吸水线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植物栽培容器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植物栽培容器,包括:配合设置的底板102和筒壁104,底板102和筒壁104无缝连接形成容器筒体,底板102和筒壁104均为不透水结构;中心贮水管106,套设于容器筒体的内部中心轴位置,中心贮水管106的底部与底板102无缝连接,中心贮水管106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容器筒体的顶部;第一出水结构108,开设于中心贮水管106的侧壁上;第一吸水线绳110,第一吸水线绳110的一端置于中心贮水管106的内部底面,第一吸水线绳110另一端穿过第一出水结构108延伸至容器筒体的内部;排水结构112,开设于容器筒体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配合设置的底板102和筒壁104,底板102和筒壁104无缝连接形成容器筒体,底板102和筒壁104均为不透水结构,形成了植物栽培容器的骨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通过套设于容器筒体的内部中心轴位置的中心贮水管106,中心贮水管106的底部与底板102无缝连接,中心贮水管106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容器筒体的顶部,可以贮存一定量的水分,有利于为栽培基质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通过开设于中心贮水管106的侧壁上的第一出水结构108以及配合设置的第一吸水线绳110,能够将中心贮水管106内贮存的水分提供给栽培基质,实现了为栽培基质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从而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而且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通过开设于容器筒体的底部的排水结构112,能够在栽培基质内水分过多时,及时将排水,减少植物烂根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植物栽培的成活率。
如图1所示,植物栽培容器还包括:至少一根侧面贮水管114,紧贴于筒壁104固定,侧面贮水管114的底部密封且高于底板102的位置,侧面贮水管114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容器筒体的顶部;第二出水结构116,开设于侧面贮水管114的侧壁上;第二吸水线绳118,第二吸水线绳118置于侧面贮水管114的内部底面,第二吸水线绳118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出水结构116延伸至容器筒体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紧贴于筒壁104固定的至少一根侧面贮水管114,侧面贮水管114的底部密封且高于底板102的位置,侧面贮水管114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容器筒体的顶部,能够贮存一定量的水分,进一步有利于为栽培基质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通过开设于侧面贮水管114的侧壁上的第二出水结构116以及配合设置的第二出水线绳,进一步保障了栽培基质的持续水分供应,进一步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并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
需要说明的是,容器筒体内除了中心贮水管106和侧面贮水管114占用的空间外,其余空间用于放置栽培基质,栽培基质包括但不限于土壤、河沙。
如图1所示,侧面贮水管114为两根,且两根侧面贮水管114对称分布于容器筒体内部两侧。
如图1所示,侧面贮水管114的长度为容器筒体的高度的一半。
本实施例中,侧面贮水管114为两根,对称分布于容器筒体内部两侧,侧面贮水管114的长度可以设为容器筒体高度的一半,进一步保障了栽培基质内水分的均衡性和适度性。
第二出水结构116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吸水线绳118与第二出水结构116一一对应;第一出水结构108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吸水线绳110与第一出水结构108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出水结构116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吸水线绳118与第二出水结构116一一对应,有利于更好地将侧面贮水管114中贮存的水分提供给栽培基质,保障栽培基质内的适量水分,通过第一出水结构108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吸水线绳110与第一出水结构108一一对应,有利于更好地将中心贮水管106中贮存的水分提供给栽培基质,保障栽培基质内的适量水分。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吸水线绳118以及第一吸水线绳110可以是吸水棉材质,也可以是吸水高分子材料材质。
第一出水结构108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塞子,沿着中心贮水管106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同一高度的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出水结构116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塞子,沿着侧面贮水管114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同一高度的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出水结构108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塞子,沿着中心贮水管106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同一高度的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可以控制中心贮水管106出水的高度以及控制中心贮水管106的贮水量,通过第二出水结构116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塞子,沿着侧面贮水管114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同一高度的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可以控制侧面贮水管114出水的高度以及控制侧面贮水管114的贮水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并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
出水孔的直径为0.5cm~1cm。
本实施例中,通过出水孔的直径为0.5cm~1cm,一方面,有利于吸水线绳的穿入,另一方面,进一步有利于保障向栽培基质供水的持续性。
第一出水结构108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缝隙和第二出水塞子,沿着中心贮水管106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出水结构116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缝隙和第二出水塞子,沿着侧面贮水管114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出水结构108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缝隙和第二出水塞子,沿着中心贮水管106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可以控制中心贮水管106出水的高度以及控制中心贮水管106的贮水量,通过第二出水结构116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缝隙和第二出水塞子,沿着侧面贮水管114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可以控制侧面贮水管114出水的高度以及控制侧面贮水管114的贮水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并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
出水缝隙的长度为0.5cm~1cm,宽度为0.2cm~0.5cm。
本实施例中,通过出水缝隙的长度为0.5cm~1cm,宽度为0.2cm~0.5cm,一方面,有利于吸水线绳的穿入,另一方面,进一步有利于保障向栽培基质供水的持续性。
排水结构112为排水孔,排水孔的直径为1cm~2cm;或者排水结构112为排水缝隙,排水缝隙的长度为1cm~2cm,宽度为0.2cm~1cm。
本实施例中,以直径为1cm~2cm的排水孔或者以长度为1cm~2cm,宽度为0.2cm~1cm的排水缝隙作为排水结构112,进一步能够在栽培基质内水分过多时,及时将排水,减少植物烂根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保障了栽培基质中水分的适度性,进一步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植物栽培容器,通过设置中心贮水管、侧面贮水管等,有效提升了栽培基质的水分含量,实现了为栽培基质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从而提升了植物栽培的成活率,而且显著提升了种苗的生长速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合设置的底板和筒壁,所述底板和所述筒壁无缝连接形成容器筒体,所述底板和所述筒壁均为不透水结构;
中心贮水管,套设于所述容器筒体的内部中心轴位置,所述中心贮水管的底部与所述底板无缝连接,所述中心贮水管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所述容器筒体的顶部;
第一出水结构,开设于所述中心贮水管的侧壁上;
第一吸水线绳,所述第一吸水线绳的一端置于所述中心贮水管的内部底面,所述第一吸水线绳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出水结构延伸至所述容器筒体的内部;
排水结构,开设于所述容器筒体的底部,
植物栽培容器还包括:
至少一根侧面贮水管,紧贴于所述筒壁固定,所述侧面贮水管的底部密封且高于所述底板的位置,所述侧面贮水管的顶部开口且不低于所述容器筒体的顶部,所述侧面贮水管的长度为所述容器筒体的高度的一半;
第二出水结构,开设于所述侧面贮水管的侧壁上;
第二吸水线绳,所述第二吸水线绳置于所述侧面贮水管的内部底面,所述第二吸水线绳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出水结构延伸至所述容器筒体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贮水管为两根,且两根所述侧面贮水管对称分布于所述容器筒体内部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水结构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吸水线绳与所述第二出水结构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出水结构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吸水线绳与所述第一出水结构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塞子,沿着所述中心贮水管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出水孔,同一高度的所述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二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所述出水孔和所述第一出水塞子,沿着所述侧面贮水管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出水孔,同一高度的所述出水孔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孔的直径为0.5cm~1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出水缝隙和第二出水塞子,沿着所述中心贮水管的侧壁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所述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二出水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所述出水缝隙和所述第二出水塞子,沿着所述侧面贮水管自底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出水缝隙,同一高度的所述出水缝隙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缝隙的长度为0.5cm~1cm,宽度为0.2cm~0.5c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结构为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的直径为1cm~2cm;
或者所述排水结构为排水缝隙,所述排水缝隙的长度为1cm~2cm,宽度为0.2cm~1cm。
CN201822077066.7U 2018-12-11 2018-12-11 植物栽培容器 Active CN213847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7066.7U CN213847776U (zh) 2018-12-11 2018-12-11 植物栽培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7066.7U CN213847776U (zh) 2018-12-11 2018-12-11 植物栽培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47776U true CN213847776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32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77066.7U Active CN213847776U (zh) 2018-12-11 2018-12-11 植物栽培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477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08608U (zh) 一种用于栽种绿萝的储水自浇保湿花盆
US6389751B1 (en) Plant cultivating apparatus using subirrigation
CN202587942U (zh) 植物栽培及根系穿刺力试验两用箱
CN201355964Y (zh) 一种多功能育苗车
CN205196439U (zh) 一种植物栽培用花盆
CN213847776U (zh) 植物栽培容器
CN1098629C (zh) 一种栽培作物的方法
CN206564919U (zh) 一种渗透给水花盆
CN112493021A (zh) 一种植物种子分蔸育苗装置
CN202503980U (zh) 一种葡萄栽培专用y型支架
CN202565895U (zh) 大树移植根系营养水分涵养调节装置
CN203985203U (zh) 集雨储水式花盆
CN207783671U (zh) 立体塔式有土栽培装置
CN210900530U (zh) 一种防涝透气自动吸水花盆
CN210017113U (zh) 重楼育苗槽以及育苗装置
CN207995758U (zh) 树木移栽竖直固定装置
CN204518630U (zh) 一种用于空中智能花园系统的花盆
CN207235589U (zh) 一种用于扦插育苗的渗吸式简易苗床
CN203136509U (zh) 基于毛管力供给营养液的植物栽培装置
CN206273082U (zh) 一种地埋式绿化苗木生产网袋限根容器
CN204482472U (zh) 屋顶绿化蓄水花盆
JP3198640U (ja) 省力的底潅水多品種容器栽培システム
CN216982769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林业幼苗培育装置
CN218473818U (zh) 一种按压旋转升降嵌套式种植容器
CN221043880U (zh) 一种蒙古栎专用基质育苗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