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20041U - 一种注塑带跟鞋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注塑带跟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20041U CN213820041U CN202022613965.1U CN202022613965U CN213820041U CN 213820041 U CN213820041 U CN 213820041U CN 202022613965 U CN202022613965 U CN 202022613965U CN 213820041 U CN213820041 U CN 2138200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el
- sole
- injection
- support
- injection mould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带跟鞋,包括鞋跟以及与所述鞋跟固接的注塑鞋底,所述注塑鞋底连接有支撑件和中底层,所述支撑件包裹于所述中底层的内部,所述支撑件的足跟部位浸设于所述注塑鞋底内,以提升所述注塑鞋底的刚度。上述注塑带跟鞋可以提高穿着的舒适度,并且可以解决换跟较为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穿戴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塑带跟鞋。
背景技术
鞋是一种穿于脚上,以便行走的日常穿戴用品。目前,带跟鞋大多通过冷粘工艺制作,注塑鞋底制作完成后,通过刷胶与鞋面粘接,然后通过在鞋跟处打入钢钉等,将鞋跟、鞋底和鞋面进行结合。然而,上述鞋跟、鞋底和鞋面的结合方式为不可拆卸式,一方面,上述连接方式更换鞋跟较为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鞋底偏硬,尤其是鞋跟处,在硬的铁芯上打上钢钉,会使穿着舒适度变差。
因此,如何避免传统带跟鞋穿着舒适度较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注塑带跟鞋,该注塑带跟鞋可以提高穿着的舒适度,并且可以解决换跟较为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带跟鞋,包括鞋跟以及与所述鞋跟经注塑一体固接的注塑鞋底,所述注塑鞋底连接有支撑件和中底层,所述支撑件包裹于所述中底层的内部,所述支撑件的至少一部分浸设于所述注塑鞋底内。
可选地,所述注塑鞋底包括踩踏部、连接部和嵌合部,所述踩踏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嵌合部三者一体注塑连接,所述踩踏部设于所述支撑件的上表面以供人体足部踩踏,所述连接部用以连接所述支撑件和所述中底层,所述嵌合部与所述鞋跟嵌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支撑件的硬度大于所述注塑鞋底的硬度,所述支撑件的上表面与人体足底仿形设置,所述支撑件的边缘向上凸起,以形成用以容置所述踩踏部的容纳槽。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的足跟部位设置有镂空部,和/或所述支撑件的脚掌部位设置有多个溢料孔。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填充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填充部一体连接的第二填充部,其中,所述第一填充部填充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中底层之间,所述第二填充部填充于所述镂空部和/或所述溢料孔中。
可选地,所述中底层设有多个用以供注塑料进入所述支撑件的下部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鞋跟内设有多个纵横交错的支撑肋,以形成用于承载形成所述嵌合部的注塑料的凹槽,所述支撑肋上设置有紧固件。
可选地,所述鞋跟靠近足弓部位的一侧开设有弧形缺口,足弓部位的所述注塑鞋底经所述弧形缺口延伸进入所述鞋跟的内部。
可选地,所述鞋跟设置有不同的高度,所述鞋跟的高度范围为2-3cm,和/或所述注塑鞋底的前掌部位的厚度范围为2-4mm。
可选地,所述中底层连接有鞋面,所述鞋面与所述注塑鞋底经注塑一体连接。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带跟鞋,包括鞋跟、注塑鞋底、支撑件以及中底层,其中,注塑鞋底与鞋跟经注塑一体固接,支撑件和中底层均与注塑鞋底连接,支撑件包裹于中底层的内部,支撑件的至少一部分浸设于注塑鞋底内,以提升注塑鞋底的刚度。如此设置的注塑带跟鞋,其有益效果主要包括:
其一,由于鞋底为注塑成型的鞋底,因此,鞋底具有柔软性,相较于人体足部直接踩在较硬的物质上,以致长时间行走带来的疼痛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供踩踏的鞋底具有柔软性,可以提高鞋子的舒适性,从而可以避免长时间行走给足部带来的疼痛感。
其二,注塑鞋底可以将中底层、支撑件和鞋跟一体连接,从而保证注塑带跟鞋足跟部分的一体性,有利于提高鞋子行走时鞋跟部位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其三,鞋跟与注塑鞋底连接,当鞋跟磨损或需要更换不同的鞋跟时,仅通过简单切割的方式即可将原有的鞋跟从鞋子上分离下来,之后在模具内放入新的鞋跟,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即可实现换跟,这样即可解决现有带跟鞋不易换跟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带跟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带跟鞋的鞋跟、鞋底和支撑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足跟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鞋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鞋跟、11-支撑肋、12-凹槽、13-弧形缺口、
2-注塑鞋底、21-踩踏部、22-连接部、221-第一填充部、222-第二填充部、23-嵌合部、
3-支撑件、31-容纳槽、32-镂空部、33-溢料孔、
4-中底层、
5-鞋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注塑带跟鞋,该注塑带跟鞋可以提高穿着的舒适度,并且可以解决换跟较为困难的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所述的“上端、下端、左侧、右侧”等方位词都是基于说明书附图所定义的。
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带跟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带跟鞋的鞋跟、鞋底和支撑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足跟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鞋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带跟鞋,包括鞋跟1、鞋底和鞋面5,其中,鞋底为注塑鞋底2,比如,鞋底可以通过液态注塑材料(比如聚氨酯注塑料)在预置连帮注塑模具内发泡成型,这样一来,鞋底可在发泡成型过程中,与鞋面5和鞋跟1一体连接,采用低密度、高回弹的聚氨酯材料制成的鞋底,可以减轻鞋底整体的重量并增加鞋底的回弹性,从而提升鞋子整体的舒适度。当然,鞋面5可以由皮革、织物、布料等材料经裁剪缝制形成。
注塑带跟鞋还包括支撑件3和中底层4,其中,支撑件3和中底层4均与注塑鞋底2固接,部分支撑件3浸设在注塑鞋底2的内部,支撑件3包裹于中底层4的内部,中底层4连接于鞋面5的底部的边缘,中底层4具体为中底布,中底布具体可以通过缝合或粘合的方式连接在鞋面5的底部的边缘。当然,鞋面5底部的边缘可以进行打粗处理,如进行磨毛或激光雕刻等,从而增强鞋面5与注塑鞋底2连接时的牢固度。
同时,由于鞋底由液态注塑材料在连帮注塑模具内发泡成型,且注塑鞋底2的内部设置有支撑件3,鞋底前掌部位可以做到极薄的厚度,厚度可以达到2-4mm,从而增强鞋底的美观性。
具体地,注塑鞋底2包括踩踏部21、连接部22和嵌合部23,踩踏部21、连接部22和嵌合部23通过一体注塑连接,踩踏部21、连接部22和嵌合部23三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踩踏部21设于支撑件3的上表面、以供人体足部踩踏,连接部22用于连接固定支撑件3和中底层4,嵌合部23与鞋跟1嵌合连接。注塑鞋底2通过踩踏部21、连接部22和嵌合部23可以将中底层4、支撑件3和鞋跟1一体连接,从而保证注塑带跟鞋鞋跟1部分的一体性,有利于提高鞋子行走时鞋跟1部位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一方面,由于鞋底为注塑成型的鞋底,因此,踩踏部21、连接部22和嵌合部23均具有柔软性,相较于人体足部直接踩在较硬的物质上,以致长时间行走带来的疼痛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供踩踏的鞋底具有柔软性,可以提高鞋子的舒适度,从而可以避免长时间行走给足部带来的疼痛感。
另一方面,由于仅通过较为柔软的注塑料实现鞋跟1与鞋底的一体连接,因此换跟较为方便,当鞋跟1磨损或需要更换不同的鞋跟1时,仅通过简单切割的方式即可将原有的鞋跟1从鞋子上分离下来,之后在模具内放入新的鞋跟1,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即可实现换跟,这样即可解决现有带跟鞋不易换跟的问题。
进一步的,支撑件3可以由硬质材料制成,如金属、塑料、玻璃纤维、尼龙或其混合物等,显然,支撑件3的硬度大于注塑鞋底2的硬度,支撑件3部分浸设在注塑鞋底2内,用于提升鞋底的刚度,从而在穿着者行走时,为足部提供稳定支撑且保持鞋底不变形。作为优选的,支撑件3具体为尼龙加玻璃纤维的混合物,且支撑件3的上表面仿人体足底形状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结构设计,能够为人体足部提供良好的支撑,并能够增加鞋底的舒适性。
为了便于踩踏部21的连接,支撑件3的边缘向上凸起,以形成用以容置踩踏部21的容纳槽31,该容纳槽31同样具有人体足部的仿形结构,当人体足部踩踏于容纳槽31中的踩踏部21上,容纳槽31的深度可以设置为大于踩踏部21的高度,这样一来,人体足部亦可收容于支撑件3的仿形容纳槽31内,从而在行走时不易晃动,有利于为穿着者的足部提供稳固的支撑。
人体足部主要受力点在于足跟,为了减少足跟的受力,进一步降低鞋跟处的硬度,支撑件3的足跟部位设置有镂空部32,避免人体足跟踩踏在材质较硬的支撑件3上,保证足跟位置自上而下均为材质较软的材料。为了便于注塑鞋底2一体成型,支撑件3的脚掌部位设置有多个溢料孔33,对应的,连接部22包括第一填充部221以及与第一填充部221一体连接的第二填充部222,其中,第一填充部221填充于支撑件3和中底层4之间,第二填充部222填充于镂空部32和溢料孔33中,以此将支撑件3和中底层4稳固的连接在注塑鞋底2上。
同时,中底层4设有多个用于供注塑料进入支撑件3的下部的通孔。
具体地说,注塑形成鞋底时,支撑件3固定在鞋楦底部,然后将连接有中底层4的鞋面5套设在鞋楦上,支撑件3被包裹在中底层4内部,将套设有鞋面5的鞋楦抵持在连帮注塑模具的顶端,之后往连帮注塑模具内注入液态注塑料,注塑料即可经中底层4上的通孔进入支撑件3的下部,中底层4与支撑件3之间填充有注塑料,以形成第一填充部221,从而使中底层4与支撑件3通过第一填充部221连接;注塑料再由溢料孔33和镂空部32进入支撑件3上表面及容纳槽31内,从而使注塑料覆盖支撑件3的上表面,以形成踩踏部21,同时,支撑件3的溢料孔33和镂空部32内形成有第二填充部222,支撑件3则部分浸设在整体注塑料内。
由于支撑件3的足跟部位设置有镂空部32,注塑料通过镂空部32进入支撑件3的容纳槽31内形成供人体足部踩踏的踩踏部21。由于人体穿着鞋子行走时,足跟一般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如果是踩在较硬的物质上,长时间行走足跟会产生疼痛感,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在支撑件3的足跟部位设置有镂空部32,内部填充有注塑料,该鞋子在足跟部位从上到下均是相对柔软的注塑料,人体足跟踩踏在相对柔软的注塑料上,即使长时间行走足跟也不会产生疼痛感,从而提高鞋子的舒适度。
此外,注塑料覆盖在支撑件3的上表面以形成踩踏部21,人体的足弓、脚掌踩踏在相对柔软的踩踏部21上,从而避免支撑件3硌脚,进一步提升鞋子的舒适度。
在上述基础上,鞋跟1内设有多个纵横交错的支撑肋11,以形成用于承载形成嵌合部23的注塑料的凹槽12,鞋跟1与鞋底一体注塑连接,支撑肋11能够提高鞋跟1的支撑强度,避免鞋跟1变形。成型鞋底时,提前将鞋跟1放入连帮注塑模具内,部分注塑料进入鞋跟1的凹槽12内,从而使鞋跟1与鞋底一体注塑连接。
此外,鞋跟1前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弧形缺口13,鞋跟1前侧是指鞋跟1靠近足弓部位的一侧,这样一来,足弓部位的注塑鞋底2经该弧形缺口13延伸进入鞋跟1内部,从而使足弓部位的鞋底与鞋跟1内部的鞋底一体成型。换跟时,也可从这个缺口位置向后跟内剖切,从而将鞋跟1拆掉。
该注塑带跟鞋可以设置不同的跟高,比如,在注塑形成鞋底时,选用不同跟高的鞋跟1放入同一模具内,选用较低的鞋跟1时,可在模具内提前放入垫片,之后再放入鞋跟1,从而在同一模具内形成不同跟高的注塑鞋。当然,鞋跟1的高度可以设置在2-3c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增强鞋跟1与注塑鞋底2连接的牢固度,可以在支撑肋11上设置紧固件,例如,紧固件可以为孔洞,注塑料流入孔洞内,增强鞋跟1与注塑鞋底2连接的牢固度,或紧固件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凸起,注塑料包裹所述凸起,以增强鞋跟1与注塑鞋底2连接的牢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注塑带跟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包括鞋跟(1)以及与所述鞋跟(1)经注塑一体固接的注塑鞋底(2),所述注塑鞋底(2)连接有支撑件(3)和中底层(4),所述支撑件(3)包裹于所述中底层(4)的内部,所述支撑件(3)的至少一部分浸设于所述注塑鞋底(2)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鞋底(2)包括踩踏部(21)、连接部(22)和嵌合部(23),所述踩踏部(21)、所述连接部(22)和所述嵌合部(23)三者一体注塑连接,所述踩踏部(21)设于所述支撑件(3)的上表面以供人体足部踩踏,所述连接部(22)用以连接所述支撑件(3)和所述中底层(4),所述嵌合部(23)与所述鞋跟(1)嵌合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支撑件(3)的硬度大于所述注塑鞋底(2)的硬度,所述支撑件(3)的上表面与人体足底仿形设置,所述支撑件(3)的边缘向上凸起,以形成用以容置所述踩踏部(21)的容纳槽(3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的足跟部位设置有镂空部(32),和/或所述支撑件(3)的脚掌部位设置有多个溢料孔(3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2)包括第一填充部(221)以及与所述第一填充部(221)一体连接的第二填充部(222),其中,所述第一填充部(221)填充于所述支撑件(3)和所述中底层(4)之间,所述第二填充部(222)填充于所述镂空部(32)和/或所述溢料孔(33)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层(4)设有多个用以供注塑料进入所述支撑件(3)的下部的通孔。
7.如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1)内设有多个纵横交错的支撑肋(11),以形成用于承载形成所述嵌合部(23)的注塑料的凹槽(12),所述支撑肋(11)上设置有紧固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1)靠近足弓部位的一侧开设有弧形缺口(13),足弓部位的所述注塑鞋底(2)经所述弧形缺口(13)延伸进入所述鞋跟(1)的内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1)设置有不同的高度,所述鞋跟(1)的高度范围为2-3cm,和/或所述注塑鞋底(2)的前掌部位的厚度范围为2-4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带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层(4)连接有鞋面(5),所述鞋面(5)与所述注塑鞋底(2)经注塑一体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13965.1U CN213820041U (zh) | 2020-11-11 | 2020-11-11 | 一种注塑带跟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13965.1U CN213820041U (zh) | 2020-11-11 | 2020-11-11 | 一种注塑带跟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20041U true CN213820041U (zh) | 2021-07-30 |
Family
ID=77015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13965.1U Active CN213820041U (zh) | 2020-11-11 | 2020-11-11 | 一种注塑带跟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20041U (zh) |
-
2020
- 2020-11-11 CN CN202022613965.1U patent/CN21382004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68187B2 (en) | Footwear construction and relate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US8834770B2 (en) | Sole component for an article of footwear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
US20120279089A1 (en)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footwear sole | |
US2912772A (en) | Shoe structure having molded basic units | |
US20030150131A1 (en) | Cushioning system for footwear and relate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US20100236098A1 (en) | Sole construction and relate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CN101043830A (zh) | 具有可互换的绑带系统的鞋 | |
US20040143995A1 (en) | Direct attach footwear construction | |
CN102232649A (zh) | 一种舒适型大底鞋 | |
CN213820041U (zh) | 一种注塑带跟鞋 | |
EP1565297B1 (en) | Method of forming a shell construction for footwear | |
JPS5928903A (ja) | 着脱自在な踵を備えた靴および靴の中底システム | |
US8622734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shoe sole | |
KR20080090758A (ko) | 아치 지지체가 형성된 신발 | |
CA2480186C (en) | Footwear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CN111920138A (zh) | 一种连帮鞋及其制备方法 | |
CN220987776U (zh) | 一种可替换鞋垫的速干拖鞋 | |
KR102724817B1 (ko) | 발포우레탄 재질 슬리퍼의 무접착 생산방법 | |
CN213820077U (zh) | 一种新型鞋底及具有该鞋底的鞋 | |
CN106889704B (zh) | 一种压底缝帮式童鞋设计与制作方法 | |
CN209898413U (zh) | 一种皮鞋中底 | |
CN108244759B (zh) | 一种沿条鞋及其注塑模具 | |
JPH0624482B2 (ja) | 靴底用発泡ミッドソール | |
JPS61179104A (ja) | 靴の製造方法 | |
KR200352368Y1 (ko) | 실내용 슬리퍼 밑창의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