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17548U - 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 - Google Patents
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17548U CN213817548U CN202023074531.5U CN202023074531U CN213817548U CN 213817548 U CN213817548 U CN 213817548U CN 202023074531 U CN202023074531 U CN 202023074531U CN 213817548 U CN213817548 U CN 2138175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voice coil
- coil motor
- protrusion
- torsion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包含底座、镜头载筒、弹片、磁铁及轭铁件。镜头载筒组接于底座上,镜头载筒具有缘壁,缘壁上包含第一突起部及接触部,接触部位于第一突起部的外侧。弹片开设有开槽,第一突起部穿过开槽,使得弹片设置于缘壁的一部分上,且位于接触部的上方。磁铁设置于底座,并位于镜头载筒的一侧,且磁铁连接弹片。轭铁件包含顶壁及侧壁,侧壁位于顶壁的一侧,且朝不平行于顶壁的方向延伸出,且与底座连接,使得轭铁件围设镜头载筒、弹片及磁铁。镜头载筒相对水平基准线具有可偏转角度,可偏转角度为偏离水平基准线的夹角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镜头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现行的智能移动装置,几乎都配备有镜头模组。镜头模组的微小化、来带动镜头的升降、或是变焦,主要通过音圈马达来实现。
音圈马达一般具有镜头载筒、音圈、磁铁及轭铁件,通过音圈接收电信号,与磁铁产生交互作用,进而带动镜头的移动。然而,在镜头在移动时,例如在Z方向前进/后退时,仍可能受到外力的、或是本身重力造成的分力,而导致镜头及镜头载筒的偏转,例如朝向X方向、或Y方向移动。
当镜头载筒过度偏转时,可能造成整体的镜头模组卡死,无法升降。虽然些微的偏转并不会影响到镜头模组的升降功能,但是长期可能在有偏转时,可能因为镜头载筒与轭铁件摩擦,而产生磨屑颗粒,容易造成堵塞、污染的问题,甚至影响了镜头模组的操作,或是拍摄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通过在镜头载筒上对应轭铁件的结构,设计了第一突起部、接触部的结构,可以达到限制镜头升降、或受到外力时的可偏转角度的效果,并搭配弹片以使得镜头载筒在产生小角度偏转时,能迅速地复位,确保整体镜头模组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包含底座、镜头载筒、弹片、磁铁及轭铁件。镜头载筒组接于底座上,镜头载筒具有缘壁,缘壁上包含第一突起部及接触部,接触部位于第一突起部的外侧。弹片开设有开槽,第一突起部穿过开槽,使得弹片设置于缘壁的一部分上,且位于接触部的上方。磁铁设置于底座,并位于镜头载筒的一侧,且磁铁连接弹片。轭铁件包含顶壁及侧壁,侧壁位于顶壁的一侧,且朝不平行于顶壁的方向延伸出,且与底座连接,使得轭铁件围设镜头载筒、弹片及磁铁。镜头载筒相对水平基准线具有可偏转角度,可偏转角度为偏离水平基准线的夹角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偏转角度不超过2.7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镜头载筒偏离水平基准线至可偏转角度时,第一突起部与顶壁的底部、接触部与弹片或顶壁的底部同时抵接,使得镜头载筒与轭铁件相互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头载筒更包含内突缘,内突缘与第一突起部之间具有槽道,弹片的第一延伸臂设置于槽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上具有第二突起部,第二突起部的高度低于第一突起部,当镜头载筒偏转,而偏离至可偏转角度时,第二突起部抵接弹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壁包含第一壁、连接壁以及第二壁,连接壁由第一壁的一侧平行于侧壁的方向延伸出,第二壁由连接壁的一侧延伸出,并平行于第一壁。
更详细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上具有第二突起部,第二突起部的高度低于第一突起部,当镜头载筒偏转,而偏离至可偏转角度时,第一突起部与第一壁的底部、第二突起部与弹片同时抵接,且弹片抵接第二壁的底部。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突起部与第一壁之间的距离为0.13至0.15mm,第二突起部与弹片的距离为0.15mm至0.17mm。
更详细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上具有第二突起部,第二突起部的高度低于第一突起部。第二壁的底部包含突块,突块的高度小于第一突起部。当镜头载筒偏转,而偏离至可偏转角度时,第一突起部与第一壁的底部、第二突起部与突块同时抵接。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具有第二延伸臂,第二延伸臂位于突块与第一突起部之间。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伸臂不与突块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壁的底部包含突块,突块的高度小于第一突起部。当镜头载筒偏转,而偏离至可偏转角度时,第一突起部与第一壁的底部、突块与接触部同时抵接。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具有第二延伸臂,第二延伸臂位于突块与第一突起部之间。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伸臂与突块相隔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通过在镜头载筒上对应轭铁件的结构,设计了第一突起部、接触部的结构,可以达到限制镜头升降、或受到外力时的可偏转角度的效果,并搭配弹片以使得镜头载筒在产生小角度偏转时,能迅速地复位,确保整体镜头模组的使用寿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偏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5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偏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8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爆炸图。
图10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1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偏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12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3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偏转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附图仅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其具体比例可依照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应当理解的是,元件被称为「连接」或「设置」于另一元件时,可以表示元件是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者可以也存中间元件,通过中间元件连接元件与另一元件。相反地,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明确定义了不存在中间元件。
另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而非表示其必然的先后顺序。此外,诸如「下」和「上」的相对术语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应当理解,相对术语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的「下」侧的元件将被定向在其他元件的「上」侧。此仅表示相对的方位关系,而非绝对的方位关系。
图1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1包含底座10、镜头载筒20、弹片30、磁铁40、轭铁件50以及音圈60。镜头载筒20组接于底座10上。镜头载筒20具有缘壁21,缘壁21上包含第一突起部211及接触部213,接触部213位于第一突起部211的外侧。弹片30开设有开槽31,第一突起部211穿过开槽31,使得弹片30设置于缘壁21的一部分上,且位于接触部213的上方。磁铁40设置于底座10,并位于镜头载筒20的一侧,且磁铁40连接弹片30。在此,磁铁40实际上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可以位于底座10的角落,且位于镜头载筒20的外侧。轭铁件50包含顶壁51及侧壁53,侧壁53位于顶壁51的一侧,且朝不平行于顶壁51的方向延伸出,在此,侧壁53是以大致垂直于顶壁51的方向延伸出。音圈60环设于镜头载筒20的外周缘23,例如,卡设于外周缘23的凹陷处。侧壁53与底座10连接,使得轭铁件50围设镜头载筒20、弹片30、磁铁40及音圈60。
在此,再次参阅图2,镜头载筒20更包含内突缘25,内突缘25可由缘壁21向镜头载筒20的中心延伸出,内突缘25与第一突起部211之间具有槽道251,弹片30的第一延伸臂33设置于槽道251中。如此,通过内突缘25与第一突起部211对弹片30限位,避免受到外力,或是镜头移动时,造成弹片30的位置偏移或脱落。
图3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偏转状态的剖视图。同时参考图1及图2,图3沿着图1中A-A线的剖面。镜头载筒20相对水平基准线L具有可偏转角度θ,可偏转角度θ为偏离水平基准线L的夹角角度。可偏转角度为1至3度,更详细地,不超过2.7度。此外,当镜头载筒偏离水平基准线L至可偏转角度θ的角度最大值时,第一突起部211与顶壁51的底部、接触部213与弹片30同时抵接,使得镜头载筒20与轭铁件50相互干涉。通过第一突起部211与轭铁件50抵接,弹片30的弹力能促使镜头载筒20复位,从而能限制了镜头载筒20的可偏转角度θ,进而避免镜头载筒20与轭铁件50摩擦,仅少产生磨屑、避免镜头载筒20卡死的可能。
接触部213上具有第二突起部215,第二突起部215的高度低于第一突起部211,当镜头载筒20偏转,而偏离至可偏转角度θ的角度最大值时,第二突起部215抵接弹片30。
图5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偏转状态的剖视图。图6沿着图5中B-B线的剖面。如图5至图7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轭铁件50的顶壁51包含第一壁511、连接壁513以及第二壁515,连接壁513由第一壁511的一侧平行于侧壁53的方向延伸出,第二壁515由连接壁513的一侧延伸出,并平行于第一壁511。如此,顶壁51形成阶梯状的结构。
在此,图示为了方便呈现,是以两侧对称的方式呈现,然而,可以理解的是,轭铁件50可以通过冲压形成,阶梯状的结构可以位于轭铁件50顶壁的一侧、或多侧。也就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也可能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搭配设置于同一轭铁件50上。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接触部213上的第二突起部215,当镜头载筒20偏转,而偏离至可偏转角度θ时,第一突起部211与第一壁511的底部、第二突起部215与弹片30同时抵接,且弹片30抵接第二壁515的底部。如此,弹片30更可藉由抵接第二壁515的反作用力,来达到促使镜头载筒20复位的功效。为了达到此效果,第一突起部211与第一壁511之间的距离D1为0.13至0.15mm,较佳地为0.138至0.145mm。第二突起部215与弹片30的距离D2为0.15mm至0.17mm,较佳地为0.162至0.168mm。同样地,第二突起部215也可以设置于缘壁21的一侧或多侧,也就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也可能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搭配设置于同一轭铁件50上。
图8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9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爆炸图。图10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1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偏转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8的C-C线剖面。图9仅为了表达差异,仅示出镜头载筒20、弹片30以及轭铁件50,省略其他的元件。
如图8至图11所示,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同样也具有阶梯式的顶壁51结构,但是第二壁515的底部包含突块517,突块517的高度小于第一突起部211。接触部213上则没有第二突起部215。当镜头载筒20偏转,而偏离至可偏转角度θ时,第一突起部211与第一壁511的底部、突块517与接触部213同时抵接。在此,是通过刚性的方式,通过硬体间干涉来更进一步限制了镜头载筒20的可偏转角度θ。
同样地,图示为了方便呈现,均以两侧对称的方式呈现,然而,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搭配设置。也就是,阶梯式的顶壁51、突块517可以设置于轭铁件50的一侧或多侧。
在第三实施例中,弹片30具有第二延伸臂35,第二延伸臂35位于突块517与第一突起部211之间。在此,第二延伸臂35可以视为弹片30对于突块517让位而缩减宽度来维持装设的公差,然而这仅为示例,而非用以限制,也可以通过开槽的结构,来对突块517让位、维持装设公差的效果。在此,第二延伸臂35与突块517相隔有间距,然而这仅为示例,实际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伸臂35也可以与突块517接触。另外,为了方便呈现,均以两侧对称的方式呈现,第二延伸臂35实际上也可以包含于弹片30的一侧或多侧。
图12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3为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偏转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2至图13所示,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组合了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的结构,接触部213上具有第二突起部215。第二壁515的底部包含突块517。当镜头载筒20偏转,而偏离至可偏转角度θ的角度最大值时,第一突起部211与第一壁511的底部、第二突起部215与突块517同时抵接。在此,是通过刚性的方式,通过硬体间干涉来更进一步限制了镜头载筒20的可偏转角度θ。
同样地,图示为了方便呈现,均以两侧对称的方式呈现,然而,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搭配设置。也就是,阶梯式的顶壁51、突块517、第二突起部215可以设置于轭铁件50的一侧或多侧。另外,第三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的轭铁件50,也可以在第二壁515进一步凹陷,来形成突块517。也同样地,在第四实施例中,弹片30具有第二延伸臂35,第二延伸臂35位于突块517与第一突起部211之间。
再次参阅图2,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1更包含第二弹片70,第二弹片70设置于底座10及镜头载筒20之间,与弹片30分别位于镜头载筒20的上下两侧。进一步地,第二弹片70还可以包含一组相互镜射排列的第二弹力臂71,且第二弹力臂71的一侧可以固定于镜头载筒20。如此,可以在相对于弹片30的另一侧,也提供了弹力,而使得镜头载筒20在有小角度偏转时,更能迅速地复位。
综上所述,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1通过在镜头载筒20上对应轭铁件50的结构,设计了第一突起部211、接触部213的结构,可以达到限制镜头升降、或受到外力时的可偏转角度θ的效果,并搭配弹片30以使得镜头载筒20在产生小角度偏转时,能迅速地复位,确保整体镜头模组的使用寿命。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座;
镜头载筒,组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镜头载筒具有缘壁,所述缘壁上包含第一突起部及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外侧;
弹片,开设有开槽,所述第一突起部穿过所述开槽,使得所述弹片设置于所述缘壁的一部分上,且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上方;
磁铁,设置于所述底座,并位于所述镜头载筒的一侧,且所述磁铁连接所述弹片;以及
轭铁件,包含顶壁及侧壁,所述侧壁位于所述顶壁的一侧,且朝不平行于所述顶壁的方向延伸出,且与所述底座连接,使得所述轭铁件围设所述镜头载筒、所述弹片及所述磁铁,
其中所述镜头载筒相对水平基准线具有可偏转角度,所述可偏转角度为偏离所述水平基准线的夹角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偏转角度不超过2.7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镜头载筒偏离所述水平基准线至可偏转角度时,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顶壁的底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弹片或所述顶壁的底部同时抵接,使得所述镜头载筒与所述轭铁件相互干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头载筒更包含内突缘,所述内突缘与所述第一突起部之间具有槽道,所述弹片的第一延伸臂设置于所述槽道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上具有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当所述镜头载筒偏转,而偏离至所述可偏转角度时,所述第二突起部抵接所述弹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包含第一壁、连接壁以及第二壁,所述连接壁由所述第一壁的一侧平行于所述侧壁的方向延伸出,所述第二壁由所述连接壁的一侧延伸出,并平行于所述第一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上具有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当所述镜头载筒偏转,而偏离至所述可偏转角度时,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壁的底部、所述第二突起部与所述弹片同时抵接,且所述弹片抵接所述第二壁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壁之间的距离为0.13至0.15mm,所述第二突起部与所述弹片的距离为0.15mm至0.17mm。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上具有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二壁的底部包含突块,所述突块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当所述镜头载筒偏转,而偏离至所述可偏转角度时,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壁的底部、所述第二突起部与所述突块同时抵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片具有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二延伸臂位于所述突块与所述第一突起部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突块相隔有间距。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壁的底部包含突块,所述突块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当所述镜头载筒偏转,而偏离至所述可偏转角度时,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壁的底部、所述突块与所述接触部同时抵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片具有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二延伸臂位于所述突块与所述第一突起部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突块相隔有间距。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74531.5U CN213817548U (zh) | 2020-12-18 | 2020-12-18 | 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74531.5U CN213817548U (zh) | 2020-12-18 | 2020-12-18 | 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17548U true CN213817548U (zh) | 2021-07-27 |
Family
ID=76947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074531.5U Active CN213817548U (zh) | 2020-12-18 | 2020-12-18 | 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17548U (zh) |
-
2020
- 2020-12-18 CN CN202023074531.5U patent/CN2138175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803439U (zh) | 驱动机构 | |
US20150062706A1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7880983B2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 |
US8199478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sliding assembly thereof | |
CN213817548U (zh) | 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 | |
CN114726183A (zh) | 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 | |
KR102052791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213846506U (zh) | 音圈马达的抗扭转结构 | |
CN213817549U (zh) | 音圈马达 | |
US20120287561A1 (en) | Lock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US10361616B2 (en) | Voice coil motor | |
CN111193346A (zh) | 音圈马达 | |
CN214256423U (zh) | 光学防抖驱动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5396600A (zh) | 音圈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6291137U (zh) | 镜头支撑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KR102425580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114401361A (zh) | 摄像头结构及电子设备 | |
KR102320276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KR102375333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US20120162792A1 (en) | Voice coil motor | |
US12027937B2 (en) | Voice coil motor | |
KR102176741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217159822U (zh) | 一种摄像模组及终端 | |
CN214756609U (zh) | 一种摄像装置用plcc灵活封装结构 | |
US20230168464A1 (en) | Lens drive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