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94226U - 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94226U
CN213794226U CN202022461923.0U CN202022461923U CN213794226U CN 213794226 U CN213794226 U CN 213794226U CN 202022461923 U CN202022461923 U CN 202022461923U CN 213794226 U CN213794226 U CN 2137942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air
cup
hea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6192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丽红
陈卫红
宗伟
王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Zhongyan Magne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Zhongyan Amorpho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Zhongyan Amorpho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Zhongyan Amorpho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6192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942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942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942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etal Powder And Suspension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涉及软磁合金冶金技术领域,解决了常见现有的熔炼炉和喷射装置一般为固定式布置,因此并不能根据实际场地或使用需求而及时地调整位置,进而对生产造成不便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移动机构,移动机构的活动端上设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活动端上设有喷气装置,喷气装置上穿设有出液装置,出液装置上连接有连接喷杯,连接喷杯上连接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与连接喷杯的连接处设有阀门组件,达到通过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的配合,使得本方案可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或者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可便于提高本方案的适用范围,以便于适应日趋复杂的使用环境和应用场合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磁合金治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制粉是生产金属粉末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为高速气流经过雾化喷嘴加速后,将气流动能转化为金属小液滴的表面能,这样金属流被粉碎成小液滴,并在随后的飞行中凝固成粉末的过程。由于其制备金属粉末的高效性,粒度可控性,不断受到粉末冶金领域的关注。气雾化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备的金属粉末性能,而雾化喷嘴是整个气雾化设备的关键部件,实现气流动能与金属粉末表面能之间的转换。
现有的熔炼炉和喷射装置一般为固定式布置,因此并不能根据实际场地或使用需求而及时地调整位置,进而对生产造成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具有通过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的配合,使得本方案可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或者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可便于提高本方案的适用范围,以便于适应日趋复杂的使用环境和应用场合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的活动端上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活动端上设有喷气装置,所述喷气装置上穿设有出液装置,所述出液装置上连接有用于稳压的连接喷杯,所述连接喷杯上连接有可装载金属液并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与连接喷杯的连接处设有用于控制金属液流通与阻塞的阀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的配合,使得本方案可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或者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可便于提高本方案的适用范围,以便于适应日趋复杂的使用环境和应用场合。通过连接喷杯的设置,以使得金属液在进入气雾化工序前可获得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便于提高金属气雾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次,通过在加热装置与连接喷杯的连接处设置阀门组件,可便于控制金属液从加热装置流向出液装置时的流量,进而便于进一步提高金属液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包括设置于升降机构活动端上的底座,所述底座上开设有与连接喷杯相匹配的喷杯凹槽,所述连接喷杯匹配安装于喷杯凹槽内,所述连接喷杯的外侧设有位于喷杯凹槽内的保温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可用于降低金属液流经连接喷杯时所损失的温度,以便于进一步提高金属液在进入气雾化工序前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喷杯内开设有第二流动通孔,所述第二流动通孔的一端与加热装置连通,另一端与出液装置连通,所述第二流动通孔内设有用于过滤金属液中杂质的过滤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层可用于过滤金属液中杂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阀门组件包括承接部,所述承接部中间开设有可供金属液流通的第一流动通孔,所述第一流动通孔的一端与加热装置连通,另一端与连接喷杯连通;所述承接部内滑动连接有可完全封闭第一流动通孔的塞杆。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包括用于驱动塞杆移动的阀门直线驱动机构,所述阀门直线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与塞杆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塞杆滑动连接于承接部内且可完全阻塞第一流动通孔,即塞杆在滑动过程中可穿过第一流动通孔。因此,通过控制及调节塞杆在承接部内的滑动距离,便可准确地控制阻塞第一流动通孔的程度,进而实现对金属液流量的控制。阀门直线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塞杆在承接部内的滑动距离,阀门直线驱动机构为直线气缸,以便于进一步提高控制塞杆滑动距离的准确度,但不仅限于此,阀门直线驱动机构还可以是其他直线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容器和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绕设于加热容器的外侧壁上,所述加热容器与连接喷杯连接,所述阀门组件设置于加热容器与连接喷杯的连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容器为石墨坩埚,加热线圈为采用电感式加热结构的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升降机构的活动端上设有用于稳固加热容器的固定架,所述加热容器夹持固定于所述固定架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架可用于夹紧固定加热容器,既可便于提高金属液的稳定性,还可便于提高本方案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出液装置的端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改变气体流向的第一导流凹槽,所述第一导流凹槽绕着出液装置的中轴线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压惰性气体气流在夹角缝隙中形成锥体气流,可使得金属液于空气隔离,以防止金属液氧化。
连接部的横截面呈梯形,则连接部外轮廓呈圆台型,出气口的横截面轴向与惰性气体从出气口上喷出时气流方向相同,当连接部的斜边与出气口的横截面轴向平行时,可使得惰性气体从出气口上喷出时能够尽量往出液装置的出料口上靠拢,以便于提高惰性气体对金属液的隔离作用。
同时地,高压惰性气体气流在夹角缝隙作用下构成有扇形气流,而扇形气流则分为内层气流和外层气流,内层气流和外层气流交界处亦会形成有环形气流交叉点,因此在无氧状态下,环形气流交叉点破碎金属液,并自然形成非晶态球状,进而获得标准的非晶粉末。而该锥体气流则分为内层气流和外层气流,在交叉作用下内层气流容易产生反流涡流,使得造成破碎非晶态球反向冲击,从而导致金属液往出液装置里倒流,进而导致出液装置堵塞。
而当高压惰性气体流经第一导流凹槽后,第一导流凹槽给高压惰性气体气流导向,使得其得以冲破内层气流并导出,以通过形成气流吸力作用来加速金属液的流出;本方案通过简单的结构以实现金属液的顺利流出,既可便于降低出液装置堵塞的几率,还可便于降低本方案的加工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喷气装置内依次开设有进气口、连接腔、以及出气口,所述连接腔内设有位于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连接腔划分为第一存气室和缓冲室,所述进气口、连接腔、第一存气室、缓冲室、以及出气口依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惰性气体从进气口进入第一存气室进行存气,当第一存气室内充满惰性气体后,惰性气体流入缓冲室,最后从出气口喷出;第一存气室可用于增加惰性气体进入初期的储气量,使得连接腔内充满惰性气体,进而便于增大惰性气体喷出时的压力;其次,缓冲室用于增加惰性气体的缓冲量,以便于增大惰性气体初期喷出时的稳定性,以及便于提高后续喷出时的一致性,可有效地提高本方案惰性气体喷出的工作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喷气装置包括上下装接设置的上嘴部和下嘴部,所述上嘴部与下嘴部均呈环状设置,所述连接腔形成于装接固定的所述上嘴部与下嘴部之间;所述上嘴部的外周侧壁下段绕设形成有第一环形凹陷部,所述分隔部周向布置于所述下嘴部的上侧,所述分隔部靠近下嘴部中轴线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凹陷部,所述缓冲室形成于第一环形凹陷部与第二环形凹陷部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气装置采用分体式组装结构,通过上嘴部和下嘴部的组装固定以形成缓冲室的内部腔体结构,进而便于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的配合,使得本方案可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或者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可便于提高本方案的适用范围,以便于适应日趋复杂的使用环境和应用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升降机构、喷气装置和出液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喷气装置、出液装置和加热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喷气装置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出液装置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出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中喷气装置、出液装置和气盒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2、旋转罐;3、移动机构;31、升降机构;32、第一直线移动装置;4、摆动机构;5、加热装置;51、加热容器;52、加热线圈;61、出液装置;62、喷气装置;621、上嘴部;622、下嘴部;7、连接喷杯;8、阀门组件;81、承接部;9、塞杆;10、第一流动通孔;11、保温层;12、连接部;121、倾斜面;13、第一导流凹槽;14、第二导流凹槽;15、出料孔;16、进气口;17、连接腔;171、第一存气室;172、缓冲室;18、出气口;19、分隔部;20、圆台型凹陷;21、第一环形凹陷部;22、第二环形凹陷部;23、盒体;24、安装凹槽;25、第二存气室;26、进气管;27、固定架;28、喷杯凹槽;29、第二流动通孔;30、过滤层;31、增压口;311、第一增压段;312、第二增压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如图1至图8所示,包括移动机构3,移动机构3的活动端上设有喷气装置62,喷气装置62上穿设有出液装置61,出液装置61上连接有可装载金属液并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5。
出液装置61的下方设有摆动机构4,摆动机构4的活动端上设有用于金属液冷却的旋转罐2,旋转罐2位于出液装置61的下方。
工作过程及原理:具体而言,则使热熔装置与喷气装置62进行组合并连接有移动机构3,使旋转罐2上连接有驱动其作自转动运动的转动机构及驱动其作摆动角度调整的摆动机构4;旋转罐2在摆动机构4的摆动调整及转动机构的转动驱动下,以摆动角度为30~60度的幅度进行自转动旋转,以满足其罐内冷却液膜形成的需求。而该移动机构3可应用包括升降机构31及平移机构32的配合,以形成XY轴方向的传动移动。
使热熔装置与喷气装置62的组合机构上朝向旋转罐2的罐开口侧设置有位置传感器,该位置传感器可应用为现有技术的红外线传感器;该位置传感器实时地传感并收集其朝向位置的罐内冷却液膜的位置信息,以分析确认其冷却液膜表侧端面的位置状态,依次反馈至相应的控制器中。基于控制器的程序设定应用下,联动驱动该升降机构31及平移机构32传动移动,带动该喷气装置及热熔装置作位置对准调整,而令非晶粉末流对应冷却液膜输出。
出液装置61为出液喷嘴,喷气装置62为出气喷嘴,出液喷嘴螺纹穿设于出气喷嘴内,连接部12抵触于出气喷嘴的内侧壁上。
移动机构3包括第一直线移动装置32,第一直线移动装置32的活动端上设有升降机构31,喷气装置62、出液装置61和加热装置5均设置于升降机构31的活动端上。第一直线移动装置32为在平面内移动的载具小车。
加热装置5与出液装置61之间连接有用于稳压连接喷杯7,加热装置5与连接喷杯7的连接处设有用于控制金属液流通与阻塞的阀门组件8。
通过连接喷杯7的设置,以使得金属液在进入气雾化工序前可获得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便于提高金属气雾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次,通过在加热装置5与连接喷杯7的连接处设置阀门组件8,可便于控制金属液从加热装置5流向出液装置61时的流量,进而便于进一步提高金属液的稳定性。
阀门组件8包括承接部81,承接部81中间开设有可供金属液流通的第一流动通孔10,第一流动通孔10的一端与加热装置5连通,另一端与连接喷杯7连通;承接部81内滑动连接有可完全封闭第一流动通孔10的塞杆9。
本实施例包括用于驱动塞杆9移动的阀门直线驱动机构,阀门直线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与塞杆9连接。
塞杆9滑动连接于承接部81内且可完全阻塞第一流动通孔10,即塞杆9在滑动过程中可穿过第一流动通孔10。因此,通过控制及调节塞杆9在承接部81内的滑动距离,便可准确地控制阻塞第一流动通孔10的程度,进而实现对金属液流量的控制。阀门直线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塞杆9在承接部81内的滑动距离,阀门直线驱动机构为直线气缸,以便于进一步提高控制塞杆9滑动距离的准确度,但不仅限于此,阀门直线驱动机构还可以是其他直线驱动装置。
加热装置5包括加热容器51和加热线圈52,加热线圈52绕设于加热容器51的外侧壁上,加热容器51与连接喷杯7连接,阀门组件8设置于加热容器51与连接喷杯7的连接处。
加热容器51为石墨坩埚,加热线圈52为采用电感式加热结构的线圈。
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于升降机构31活动端上的底座1,底座1上开设有与连接喷杯7相匹配的喷杯凹槽28,连接喷杯7匹配安装于喷杯凹槽28内,连接喷杯7的外侧设有位于喷杯凹槽28内的保温层11。
保温层11可用于降低金属液流经连接喷杯7时所损失的温度,以便于进一步提高金属液在进入气雾化工序前的稳定性。
出液装置61的端部设有连接部12,连接部12外周侧具有倾斜朝向于出气口18位置的倾斜面121,出气口18朝向于倾斜面121设置,倾斜面121的外壁上开设有用于改变出气喷嘴出气口18流向的第一导流凹槽13。倾斜面121相对于出气口18的中心轴,其倾斜角度为30~60度。连接部12的底部开设有绕着出液装置61中轴线布置的第二导流凹槽14。高压惰性气体在中心点交叉的反向气流通过第二导流凹槽14导向,以分散出料孔15中的出液口气流,进而形成气流内吸力以使金属液顺利流出。
第一导流凹槽13的横截面为半圆型且直径为2mm。第二导流凹槽14的横截面为半圆型且直径为2mm。
高压惰性气体气流在夹角缝隙中形成锥体气流,可使得金属液于空气隔离,以防止金属液氧化。
连接部12的横截面呈梯形,则连接部12外轮廓呈圆台型,出气口18的横截面轴向与惰性气体从出气口18上喷出时气流方向相同,当连接部12的斜边与出气口18的横截面轴向平行时,可使得惰性气体从出气口18上喷出时能够尽量往出液装置61的出料口上靠拢,以令高压惰性气体气流在出气口18一侧中形成有呈锥型的气流罩,可使得金属液与空气隔离,以防止金属液氧化。
同时地,高压惰性气体气流在出气口18的引导作用下构成有内层气流和外层气流,内层气流和外层气流交界处亦会形成有环状布置的环形气流交汇点,因此在无氧状态下,环形气流交汇点破碎金属液,并自然形成非晶态球状,进而获得标准的非晶粉末。
环状布置的高压惰性气体气流,其气流交汇的倾斜角度为20至60度。
而当高压惰性气体流经第一导流凹槽13后,第一导流凹槽13给高压惰性气体气流导向,使得其得以冲破内层气流并导出,以通过形成气流吸力作用来加速金属液的流出;本方案通过简单的结构以实现金属液的顺利流出,既可便于降低出液装置61堵塞的几率,还可便于降低本方案的加工制造成本。
喷气装置62呈环状布置且其外周侧开设有进气口16,喷气装置62下侧开设有出气口18,出气口18的开口倾斜设置且朝向喷气装置62的中心轴位置;喷气装置62内形成有与进气口16及出气口18连通的连接腔17,连接腔17内设有分隔部19,分隔部19将连接腔17划分为第一存气室171和缓冲室172,进气口16、连接腔17、第一存气室171、缓冲室172、以及出气口18依次连通。
惰性气体从进气口16进入第一存气室171进行存气,当第一存气室171内充满惰性气体后,惰性气体流入缓冲室172,最后从出气口18喷出;第一存气室171可用于增加惰性气体进入初期的储气量,使得连接腔17内充满惰性气体,进而便于增大惰性气体喷出时的压力;其次,缓冲室172用于增加惰性气体的缓冲量,以便于增大惰性气体初期喷出时的稳定性,以及便于提高后续喷出时的一致性,可有效地提高本方案惰性气体喷出的工作稳定性。
喷气装置62包括上下装接设置的上嘴部621和下嘴部622,上嘴部621与下嘴部622均呈环状设置,连接腔17形成于装接固定的上嘴部621与下嘴部622之间;上嘴部621的外周侧壁下段绕设形成有第一环形凹陷部21,分隔部19周向布置于下嘴部622的上侧,分隔部19靠近下嘴部622中轴线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凹陷部22,缓冲室172形成于第一环形凹陷部21与第二环形凹陷部22之间。
喷气装置62采用分体式组装结构,通过上嘴部621和下嘴部622的组装固定以形成缓冲室172的内部腔体结构,进而便于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6的口径为10~14mm,出气口18的横截面开口宽度为0.5~3mm。出气口18相对于喷气装置62中心轴的倾斜角度为30~60度。
连接腔17靠近于出气口18位置设置有用于气体加压的增压口31。增压口31包括横截面呈圆台型的第一增压段311、以及横截面呈长方型的第二增压段312,第一增压段311与缓冲室172连接,第一增压段311与第二增压段312平顺连接。
底座1上设有盒体23以及喷气装置62,盒体23上开设有与喷气装置62外轮廓相匹配的安装凹槽24,喷气装置62匹配安装于安装凹槽24内。安装凹槽24靠近进气口16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存气室171相连通的第二存气室25,盒体23的旁侧插设有与外界气源连通的进气管26,进气管26与第二存气室25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液是指非晶或纳米晶合金液体,本方案主要应用于非晶或纳米晶合金粉末制备,但不仅限于此。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的活动端上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活动端上设有喷气装置,所述喷气装置上穿设有出液装置,所述出液装置上连接有用于稳压的连接喷杯,所述连接喷杯上连接有可装载金属液并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与连接喷杯的连接处设有用于控制金属液流通与阻塞的阀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升降机构活动端上的底座,所述底座上开设有与连接喷杯相匹配的喷杯凹槽,所述连接喷杯匹配安装于喷杯凹槽内,所述连接喷杯的外侧设有位于喷杯凹槽内的保温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喷杯内开设有第二流动通孔,所述第二流动通孔的一端与加热装置连通,另一端与出液装置连通,所述第二流动通孔内设有用于过滤金属液中杂质的过滤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承接部,所述承接部中间开设有可供金属液流通的第一流动通孔,所述第一流动通孔的一端与加热装置连通,另一端与连接喷杯连通;所述承接部内滑动连接有可完全封闭第一流动通孔的塞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驱动塞杆移动的阀门直线驱动机构,所述阀门直线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与塞杆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容器和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绕设于加热容器的外侧壁上,所述加热容器与连接喷杯连接,所述阀门组件设置于加热容器与连接喷杯的连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的活动端上设有用于稳固加热容器的固定架,所述加热容器夹持固定于所述固定架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装置的端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改变气体流向的第一导流凹槽,所述第一导流凹槽绕着出液装置的中轴线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装置呈环状布置且其外周侧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喷气装置下侧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的开口倾斜设置且朝向所述喷气装置的中心轴位置;所述喷气装置内形成有与进气口及出气口连通的连接腔,所述连接腔内设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连接腔划分为第一存气室和缓冲室,所述进气口、连接腔、第一存气室、缓冲室、以及出气口依次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装置包括上下装接设置的上嘴部和下嘴部,所述上嘴部与下嘴部均呈环状设置,所述连接腔形成于装接固定的所述上嘴部与下嘴部之间;所述上嘴部的外周侧壁下段绕设形成有第一环形凹陷部,所述分隔部周向布置于所述下嘴部的上侧,所述分隔部靠近下嘴部中轴线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凹陷部,所述缓冲室形成于第一环形凹陷部与第二环形凹陷部之间。
CN202022461923.0U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 Active CN2137942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1923.0U CN213794226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1923.0U CN213794226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94226U true CN213794226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62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61923.0U Active CN213794226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942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8199B (zh) 一种新型气雾化喷嘴及其实现方法
CN102328091B (zh) 气雾化快凝磁性磨料制备送混粉器及送混粉控制方法
CN214443068U (zh) 一种稳定型喷射装置
CN107498848A (zh) 一种3d打印柔性喷头及其在线调控方法
CN214443066U (zh) 一种位置可调式气雾化制粉系统
CN105618772B (zh) 一种结构参数可调的超音速雾化喷嘴
CN213794226U (zh) 一种可移动式水气联合雾化喷射装置
CN107598178B (zh) 带气体自循环功能的多级自由式气雾化喷盘
CN112122619A (zh) 一种位置可调式气雾化制粉系统
CN113145853B (zh) 一种球状金属粉的气雾化制备装置及方法
CN205200546U (zh) 一种新型气雾化喷嘴
CN101806265A (zh) 汽油机旋流式电控喷油器
CN201997708U (zh) 一种喷射成形中间包与导液管的连接装置
CN101966589A (zh) 一种制造气体雾化快速凝固球形微细金属粉末用复合雾化器
CN112091226A (zh) 一种稳定型喷射装置
CN106475249B (zh) 一种能够调节雾化颗粒大小的气动雾化喷头
CN112296344A (zh) 一种用于改善粉末球形度的双层气雾化喷嘴
CN112276105B (zh) 水气联合雾化制粉工艺及应用其的水气联合雾化制粉装置
CN210305762U (zh) 一种金属粉末制备装置
CN201386607Y (zh) 汽油机旋流式电控喷油器
CN213257110U (zh) 气雾化喷嘴和雾化装置
CN217252824U (zh) 一种用于制备金属粉末的环缝雾化喷嘴装置
CN212682434U (zh) 一种水雾化金属粉末浇注过程中氮气保护装置
CN107855947B (zh) 一种主动式加砂压力罐
CN103658667B (zh) 一种制备微细金属粉体用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15, Shunjing Avenue, B District, Lishui and GUI Industrial Park,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oshan Zhongyan Magneto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5, Shunjing Avenue, B District, Lishui and GUI Industrial Park,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OSHAN ZHONGYAN AMORPHOUS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