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86920U - 厨具 - Google Patents
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86920U CN213786920U CN202022736010.5U CN202022736010U CN213786920U CN 213786920 U CN213786920 U CN 213786920U CN 202022736010 U CN202022736010 U CN 202022736010U CN 213786920 U CN213786920 U CN 2137869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hole
- distance
- assembly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5000011389 fruit/vegetable juice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025 ste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2 Bakeli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37 bake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70 easy-to-clea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149 nood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厨具,包括锅具(20)以及承载组件(10),所述承载组件(10)的底部设有第一贯穿孔(111),所述承载组件(10)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贯穿孔(121),且所述承载组件(10)在所述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贯穿孔(121)在竖向上不高于所述锅具(20)的锅沿(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厨具解决了现有中承载组件内的汤汁过滤较慢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加热电器,由于电磁炉无油烟、可移动、方便简洁等特点使得电磁炉及电磁炉锅具成为家庭吃火锅的必备品。
目前,锅具一般包括锅体、蒸格和锅盖,使用时,蒸格放置在锅体上,将待加热的食物放置在蒸格上进行加热,其中,现有的蒸格以及锅体均配有用于握持的手柄,通过蒸格上的手柄有助于将蒸格放置在锅体上。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蒸格向上提起时,蒸格内的汤汁过滤较慢,影响用户食用蒸格内的食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厨具,有助于解决现有中承载组件内的汤汁过滤较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厨具,包括:锅具以及承载组件;所述承载组件的底部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承载组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贯穿孔,且所述承载组件在所述锅具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贯穿孔在竖向上不高于所述锅具的锅沿。
本实施例提供的厨具,通过包括锅具以及承载组件;所述承载组件的底部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承载组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贯穿孔,且所述承载组件在所述锅具上处于第一状态时(即所述承载组件在所述锅具上处于高位置),所述第二贯穿孔在竖向上不高于所述锅具的锅沿。这样当承载组件在锅具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汤汁从承载组件上开设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排入锅具内,当承载组件继续上升至最高的升降高度时,通过设置第二贯穿孔,有助于进一步将承载组件内未过滤完全的汤汁排入锅具内,使得锅具内的食材能够快速找到,解决了现有中承载组件内的汤汁过滤较慢的问题,并且设置第二贯穿孔在竖向上不高于所述锅具的锅沿,这样当承载组件升至最高升降高度时,能够避免承载组件内的汤汁撒到锅具外的问题。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承载组件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0mm。
通过设置第二贯穿孔与所述承载组件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0mm,这样当承载组件从锅具上升起时,能够避免当第二贯穿孔与所述承载组件底面之间的距离过大时,汤汁无法从第二贯穿孔排入锅具内的问题。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承载组件包括:侧面和底面,且所述侧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圆角过渡壁,所述第一贯穿孔开设在所述底面上,所述第二贯穿孔开设在所述侧面上;
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
通过在承载组件的侧面与底面之间设置圆角过渡壁,这样承载组件的侧面与底面之间通过圆角弧面的过渡,可以使承载组件的表面过渡平稳,不产生尖角,进而使用过程中手感更好,并且不会导致用户的划伤,另外,圆角弧面外观美观并且表面圆滑容易清理。
其次,通过开设第二贯穿孔在所述承载组件的侧面上,且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20mm,这样还能够避免当第二贯穿孔开设在圆角过渡壁上时,容易导致在冲孔的时候出现毛刺等而不利于抛光以及划伤手的问题。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承载组件在所述锅具上可升降设置,且所述承载组件在所述锅具上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高度大于所述承载组件在所述锅具上处于第二状态时的高度。这样承载组件在锅具上使用时实现了不同高度的调整,大大满足了用户在使用该厨具时的不同需求。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承载组件上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手柄,每个所述第一手柄包括握持部以及与所述握持部的一端相连的支撑柱,
所述锅具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手柄;
所述承载组件在所述锅具上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柱的底端抵在所述第二手柄上或者抵在所述锅具的锅沿上;
当所述承载组件在所述锅具上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承载组件的外沿或者所述第一手柄位于所述锅具的锅沿上。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并且第一手柄通过包括握持部以及与所述握持部的一端相连的支撑柱,这样有助于将承载组件放置在锅具上,其次,通过设置支撑柱,这样当所述承载组件在所述锅具上升起时,所述支撑柱的底端抵在所述第二手柄或者抵在所述锅具的锅沿上上,进而起到支撑承载组件的作用。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第二手柄靠近所述锅具的锅沿设置;
且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与所述承载组件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贯穿孔到所述承载组件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这样承载组件从锅具上下降时,同样能够确保第二贯穿孔始终位于锅具内,进而有利于汤汁从第二贯穿孔排入锅具内。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与所述承载组件底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承载组件底面之间的距离之差介于10mm-30mm。
通过设置支撑柱的底端与所述承载组件底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承载组件底面之间的距离之差介于10mm-30mm,这样进一步保证当承载组件从锅具上升至最高升降高度时,第二贯穿孔始终位于锅具内。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承载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与所述锅具的锅沿之间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mm。
通过设置支撑柱的底端与所述锅具的锅沿之间的距离介于0mm-15mm,这样当承载组件从锅具上升起时,锅沿能够对支撑柱起到限位的作用,以限制支撑柱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滑动,进而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承载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锅具的锅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与所述锅具的锅沿之间的距离。
当设置第二贯穿孔与所述锅具的锅沿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柱的底端与所述锅具的锅沿之间的距离时,这样当承载组件从锅具上升起至最高升降高度时,能够确保第二贯穿孔始终位于锅具内,并避免汤汁从锅具内洒出的问题。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锅具的锅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支撑柱的底端距所述锅具的锅沿之间的距离之差介于10mm-30mm。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第二贯穿孔的半径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7mm。
如上所述的厨具,可选的,所述第二手柄朝向所述支撑柱的一面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对所述支撑柱在水平旋转方向上进行限位。
这样当承载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凸起可以用于对所述支撑柱在水平旋转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支撑柱滑动的问题,进而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附其他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承载组件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升起时与锅具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升起时与锅具配合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升起时与锅具配合的剖面图;
图7是图6中方框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下降时与锅具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下降时与锅具配合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下降时与锅具配合的剖面图;
图11是图10中圆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承载组件;
11-底面;
111-第一贯穿孔;
12-侧面;
121-第二贯穿孔;
13-圆角过渡壁;
14-第一手柄;
141-握持部;
142-支撑柱;
1421-底端;
20-锅具;
21-锅沿;
22-第二手柄;
221-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承载组件的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升起时与锅具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升起时与锅具配合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升起时与锅具配合的剖面图,图7是图6中方框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下降时与锅具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下降时与锅具配合的俯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载组件下降时与锅具配合的剖面图,图11是图10中圆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厨具的结构示意图,该厨具可以包括有承载组件10和锅具20的锅具组件,或者该厨具还可以为承载组件10,或者该厨具还可以为汤锅或者蒸锅等锅具。
其中,厨具可以包括锅具20以及承载组件10,承载组件10的底部设有第一贯穿孔111,承载组件10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贯穿孔121,且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升起时,第二贯穿孔121在竖向上不高于锅具20的锅沿21。
其中,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锅具20可以用于煮火锅,还可以用于同时烹煮至少两种不同的食物,例如同时煮饺子、煮面条和煮馄饨等,其中,传统的锅具20在煮火锅时,通常是直接将火锅底料放入汤中,并与锅具20内的食材一起烹煮,然而这样容易导致混汤以及食材在汤汁内较难寻找的问题,另外,当烹煮时间过长时,锅具20易糊底,因此,往往为了避免烹煮时间过长时锅具20易糊底以及食材在汤汁内较难寻找的问题,部分锅具20配有承载组件10或者蒸屉,这样当承载组件10从锅具20上升起时,承载组件10有助于将食材与汤汁分离,进而方便夹取食材,然而当承载组件10向上提起时,承载组件10内的汤汁过滤较慢,进而影响用户食用承载组件内的食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承载组件10的侧壁上还可以开设有第二贯穿孔121,且第二贯穿孔121在竖向上不高于锅具20的锅沿21(具体参见图6和图7所示),这样承载组件10在锅具上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汤汁从承载组件10上的第一贯穿孔111和第二贯穿孔121排入锅具20内,当承载组件10继续上升至最高的升降高度时,通过设置第二贯穿孔121,有助于进一步将承载组件10内未过滤完全的汤汁排入锅具20内,使得锅具20内的食材能够快速找到,解决了现有中承载组件10内的汤汁过滤较慢的问题,另外,设置第二贯穿孔121在竖向上不高于锅具20的锅沿21,这样当承载组件10升至最高升降高度时,能够避免承载组件10内的汤汁撒到锅具20外的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承载组件10在锅具上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具体为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高位置,承载组件10在锅具上2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具体为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低位置。
本实施例中,承载组件10在锅具上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例如高位置时),部分食材容易堵住第一贯穿孔111,进而导致汤汁无法从第一贯穿孔111排入锅具20内,这时汤汁从侧壁开设的第二贯穿孔121排入锅具20内,因此,通过设置第二贯穿孔121还可以起到辅助排汤汁的作用,避免了承载组件10内的汤汁过滤较慢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贯穿孔111与第二贯穿孔121在竖向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进一步限定,因为第一贯穿孔111与第二贯穿孔121竖向之间的开设距离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锅具20以及不同大小的承载组件10具体设定,只要能使得承载组件10内的汤汁快速排入到锅具20内且第二贯穿孔121在竖向上不高于锅具20的锅沿21,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另外,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贯穿孔121的数量也不做进一步限定,只要能实现承载组件10内的汤汁快速排入到锅具20内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厨具,通过包括锅具20以及承载组件10;承载组件10的底部设有第一贯穿孔111,承载组件10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贯穿孔121,且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贯穿孔121在竖向上不高于锅具20的锅沿21。这样当承载组件10从锅具20上升起时,汤汁从承载组件10上的第一贯穿孔111和第二贯穿孔121排入锅具20内,当承载组件10继续上升至最高的升降高度时,通过设置第二贯穿孔121,有助于进一步将承载组件10内未过滤完全的汤汁排入锅具20内,使得锅具20内的食材能够快速找到,解决了现有中承载组件10内的汤汁过滤较慢的问题,并且设置第二贯穿孔121在竖向上不高于锅具20的锅沿21,这样当承载组件10升至最高升降高度时,能够避免承载组件10内的汤汁撒到锅具20外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保证承载组件10内汤汁排入锅具20内,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之间的距离A1可以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0mm,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为A1,其中,A1可以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0mm,其中,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之间的距离A1可以为3mm、10mm或者15mm等;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之间的距离为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0mm之间的任意值,本实施例中,具体以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之间的距离A1可以大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设置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之间的距离A1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0mm,这样当承载组件10处于第一状态时,能够避免当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之间的距离A1过大时,汤汁无法从第二贯穿孔121排入锅具20内的问题。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承载组件10可以包括侧面12和底面11,且侧面12与底面11之间可以具有圆角过渡壁13,其中,第一贯穿孔111开设在承载组件10的底面11上,第二贯穿孔121开设在承载组件10的侧面12上,通过在承载组件10的侧面12与底面11之间设置圆角过渡壁13,这样承载组件10的侧面12与底面11之间通过圆角弧面的过渡,可以使承载组件10的表面过渡平稳,不产生尖角,进而使用过程中手感更好,并且不会导致用户的划伤,另外,圆角弧面外观美观并且表面圆滑容易清理。
其中,本实施例中,通过开设第二贯穿孔121在承载组件10的侧面12上,且第二贯穿孔121与底面11之间的距离A1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20mm,这样还能够避免当第二贯穿孔121开设在圆角过渡壁13上时,容易导致在冲孔的时候出现毛刺等而不利于抛光以及划伤手的问题。
进一步的,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可升降设置,其中,本实施例中,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高位置;当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低位置,所以,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的高度大于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的高度。
进一步的,如图4至图7所示,承载组件10上可以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手柄14,每个第一手柄14可以包括握持部141以及与握持部141的一端相连的支撑柱142,另外,锅具20上也可以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手柄22,这样通过设置第一手柄14与第二手柄22,有利于在使用时提升用户体验,并且第一手柄14通过包括握持部141以及与握持部141的一端相连的支撑柱142,这样有助于将承载组件10放置在锅具20上,其次,通过设置支撑柱142,这样当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抵在第二手柄22上或者抵在锅具的锅沿上,进而起到支撑承载组件10的作用,当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承载组件的外沿或者第一手柄14位于锅具的锅沿上。
其中,本实施例中,承载组件10上可以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手柄14,锅具20上也可以设有两个至少第二手柄22,当第一手柄14和第二手柄22对位设置时,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具体如图7所示),当第一手柄14和第二手柄22错位设置时,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二状态(具体如图11所示),承载组件10处于第一状态时在竖向上的高度高于承载组件10处于第二状态时在竖向上的高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承载组件10的外底面与锅具20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高度h1,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承载组件10的外底面与锅具20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高度h2,第一高度h1大于第二高度h2。即当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处于高位置,当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处于低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柄14和第二手柄22的材料可以为电木,电木绝缘性和耐热性较好,所以使用过程中,第一手柄14和第二手柄22不易出现高温,用户易于握持第一手柄14和第二手柄22,当然,第一手柄14和第二手柄22的材料也可以为塑料或金属等。
需要说明的是,锅具20上的第二手柄2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手柄14的结构相同,即锅具20上的第二手柄22的结构可以参考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手柄14的结构,或者,锅具20上的第二手柄22与第一手柄14的结构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手柄14上可以不设置支撑柱142,锅具20上的第二手柄22上具有支撑柱142,这样通过在锅具20上设置支撑柱142,当承载组件10在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支撑柱142的顶端抵在第一手柄14上,同样能够起到支撑承载组件10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握持部141、支撑柱142以及第二手柄22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进一步限定,因为握持部141、支撑柱142以及第二手柄22的尺寸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锅具20或者承载组件10来具体设定,只要是通过自身的结构来实现将承载组件10放置在锅体上并起到支撑承载组件10的作用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二手柄22可以靠近锅具20的锅沿21设置,且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承载组件10的底面11之间的距离A2大于第二贯穿孔121到承载组件10的底面11之间的距离A1,这样当承载组件10从锅具20上下降时,同样能够确保第二贯穿孔121始终位于锅具20内,进而使得汤汁从第二贯穿孔121排入锅具20内(具体参见图8至图11所示)。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之差H1可以介于10mm-30mm,其中,H1可以介于10mm-30mm之间,其中,H1可以为10mm、15mm、20mm或者30mm等;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之差为10mm-30mm之间的任意值。
通过设置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贯穿孔121与承载组件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之差H1介于10mm-30mm,这样进一步保证当承载组件10从锅具20上升至最高升降高度时,第二贯穿孔121始终位于锅具20内。
进一步的,如图4至图7所示所示,承载组件10从锅具20内升起时,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H2可以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mm,其中,H2可以介于10mm-30mm之间,其中,H2可以为10mm、15mm、20mm或者30mm等;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为10mm-30mm之间的任意值,本实施例中,具体以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H2介于3mm-15mm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设置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介于0mm-15mm,这样当承载组件10处于第一状态时,锅沿21能够对支撑柱142起到限位的作用,以限制支撑柱142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滑动,进而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为了避免汤汁从锅具20内洒出,第二贯穿孔1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H3大于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H2,其中,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H2可以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mm,因此,当设置第二贯穿孔1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H3大于H2时,这样当承载组件10从锅具20上升起至最高升降高度时,能够确保第二贯穿孔121始终位于锅具20内,并避免汤汁从锅具20内洒出的问题。
进一步,如图7所示,示例性的,第二贯穿孔1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与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距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之差H4可以介于10mm-30mm,其中,H4可以为10mm、15mm、20mm或者30mm等;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二贯穿孔121与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与支撑柱142的底端1421距锅具20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之差为10mm-30mm之间的任意值。
进一步的,第二贯穿孔121的半径R可以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7mm,其中,R可以为3mm、7mm或者7mm等;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二贯穿孔121的半径R为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7mm之间的任意值。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二手柄22朝向支撑柱142的一面上可以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221,这样当承载组件10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凸起221可以用于对支撑柱142在水平旋转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支撑柱142滑动的问题,进而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具(20)以及承载组件(10);所述承载组件(10)的底部设有第一贯穿孔(111),所述承载组件(10)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贯穿孔(121),且所述承载组件(10)在所述锅具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贯穿孔(121)在竖向上不高于所述锅具(20)的锅沿(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贯穿孔(121)与所述承载组件(10)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10)包括:侧面(12)和底面(11),且所述侧面(12)与所述底面(11)之间具有圆角过渡壁(13),所述第一贯穿孔(111)开设在所述底面(11)上,所述第二贯穿孔(121)开设在所述侧面(12)上;
所述第二贯穿孔(121)与所述底面(11)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10)在所述锅具(20)上可升降设置,且所述承载组件(10)在所述锅具(20)上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高度大于所述承载组件(10)在所述锅具(2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10)上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手柄(14),每个所述第一手柄(14)包括握持部(141)以及与所述握持部(141)的一端相连的支撑柱(142);
所述锅具(20)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手柄(22);
当所述承载组件(10)在所述锅具(20)上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柱(142)的底端抵在所述第二手柄(22)上或者抵在所述锅具的锅沿(21)上;
当所述承载组件(10)在所述锅具(2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承载组件(10)的外沿或者所述第一手柄(14)位于所述锅具的锅沿(2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柄(22)靠近所述锅具的锅沿(21)设置;
且所述支撑柱(142)的底端与所述承载组件(10)的底面(1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贯穿孔(121)到所述承载组件(10)的底面(11)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柱(142)的底端与所述承载组件(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贯穿孔(121)与所述承载组件(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之差介于10mm-30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10)在所述锅具(2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柱(142)的底端与所述锅具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1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贯穿孔(121)与所述锅具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柱(142)的底端与所述锅具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贯穿孔(121)与所述锅具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支撑柱(142)的底端距所述锅具的锅沿(21)之间的距离之差介于10mm-3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贯穿孔(121)的半径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7mm。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柄(22)朝向所述支撑柱(142)的一面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221),所述限位凸起(221)用于对所述支撑柱(142)在水平旋转方向上进行限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36010.5U CN213786920U (zh) | 2020-11-23 | 2020-11-23 | 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36010.5U CN213786920U (zh) | 2020-11-23 | 2020-11-23 | 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86920U true CN213786920U (zh) | 2021-07-27 |
Family
ID=76937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736010.5U Active CN213786920U (zh) | 2020-11-23 | 2020-11-23 | 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86920U (zh) |
-
2020
- 2020-11-23 CN CN202022736010.5U patent/CN2137869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786920U (zh) | 厨具 | |
CN209863322U (zh) | 一种新型炊具 | |
CN210158502U (zh) | 一种多士炉 | |
CN214180073U (zh) | 厨具 | |
CN209346741U (zh) | 一种烹饪用具 | |
CN206222396U (zh) | 锅支架可伸缩调节的下沉式灶具 | |
CN207561721U (zh) | 具有调料杯的锅 | |
CN213786795U (zh) | 锅具组件 | |
CN214230874U (zh) | 烹煮器具 | |
CN220459212U (zh) | 一种烧烤火锅一体的器皿 | |
CN218978698U (zh) | 平底涮煮漏勺 | |
CN214230873U (zh) | 烹煮器具 | |
CN211093328U (zh) | 锅具 | |
CN212546646U (zh) | 蒸煮盘组件及锅具 | |
CN215191051U (zh) | 一种烹饪器具的发热盘结构 | |
CN215077470U (zh) | 一种可升降且具限位止回结构的多用组合锅 | |
CN213786794U (zh) | 锅具组件 | |
CN211093351U (zh) | 蒸盘及锅具 | |
CN211299666U (zh) | 一种厨具 | |
CN211722762U (zh) | 蒸盘及锅具 | |
CN203263027U (zh) | 一种三合一电炊具 | |
CN209863444U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烘烤、蒸、煮、焖器皿 | |
CN215738356U (zh) | 一种锅具 | |
CN212815915U (zh) | 多功能蒸笼和烹饪器具 | |
CN218943031U (zh) | 一种铸铁搪瓷平底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