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7712U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灶具燃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77712U CN213777712U CN202022211121.4U CN202022211121U CN213777712U CN 213777712 U CN213777712 U CN 213777712U CN 202022211121 U CN202022211121 U CN 202022211121U CN 213777712 U CN213777712 U CN 2137777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er ring
- mixing chamber
- gas
- vent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有基座,具有顶部敞口且呈环状的外环腔体;外环火盖,覆盖在所述外环腔体的顶部敞口处且与所述外环腔体围合形成外环混气室,其上开设有火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至少一个导流件,位于所述外环混气室内,其顶面位于所述外环火盖的火孔之下,且将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局部分隔形成上下布置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减小外环混气室内两侧气流的对碰,使得外环混气室内的气流混合更加均匀,从而达到火焰均匀稳定且燃烧充分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灶具燃烧器一般都包括有基座和安装在基座上的内环火盖、外环火盖,燃烧器工作时,在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上分别形成内圈火和外圈火。
目前的燃烧器,如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其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1291757.5(申请公布号为CN111121035A)公开了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包括第一引射管,该第一引射管包括有出气口端和入气口端,并且在入气口端处适配有第一喷射器;呈倒置的T型的底座,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管和竖向管,所述水平管围绕在所述第一引射管的管壁之外,所述水平管的入口处即为入气口端,该水平管的末端为盲端,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靠近该盲端;第一火盖覆盖在所述竖向管之上从而形成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还包括有安装座和设置在安装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混气室外围且相互独立的第二混气室,所述第二混气室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以及覆盖在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的第二火盖。上述专利中,经两个第二引射管引出的气流在第二混气室内可能有干扰而造成气流流动不稳定,进而可能导致燃烧不充分和火焰不均匀的情况出现。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灶具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火焰均匀且燃烧充分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减小气流动能损失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具有顶部敞口且呈环状的外环腔体;
外环火盖,覆盖在所述外环腔体的顶部敞口处且与所述外环腔体围合形成外环混气室,其上开设有火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至少一个导流件,位于所述外环混气室内,其顶面位于所述外环火盖的火孔之下,且将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局部分隔形成上下布置的上流道和下流道。
为了使得外环混气室内的气流更加地稳定,所述导流件至少有三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各所述导流件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导流件的设计形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导流件包括有基本水平布置的导流板及设置在所述导流板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搁置在所述外环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基座的底部一体成型有与所述外环混气室相连通且横向布置的外环引射管,所述外环引射管有两根,且间隔布置,两根所述外环引射管的气流流出方向基本相同,每根所述外环引射管与所述外环混气室相连通的通气口均呈L形,且两个所述通气口相邻设置,所述导流件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通气口之上。采用上述通气口设计,减小各部分流出的气体的相互干扰,从而减小气体的动能损失;此外,相对常规出气口,出气面积有所减小,气体出气速度更快,混合地更加均匀。
优选地,所述外环引射管具有与对应的通气口相连通且位于对应通气口上游的出气口,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底壁在位于两个所述出气口之间的位置上具有向上延伸的凸部,所述外环混气室内在所述凸部之上覆盖有遮挡件,所述遮挡件的两端分别搁置在对应外环引射管的顶壁上,且与所述外环腔体的对应环壁之间围合形成有所述的通气口,所述遮挡件、凸部及外环腔体的底壁之间形成有两个与对应通气口相连通的通道。
遮挡件的设计形式之一:所述遮挡件为弧形片,所述弧形片的外缘上开设两个间隔布置的开口,两个所述开口之间的部分安装在所述凸部上,所述通气口为位于所述凸部两侧的弧形片的外缘与所述外环腔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第三通气口。由于第三通气口的末端出风口面积较大,出气速度有对碰,产生扰流,混合更均匀。
为了减小气流对冲的影响,使得火焰更均匀,其中一个所述导流件设置在所述凸部上,且遮盖两个所述开口。
为了使两侧的气体可以顺畅而快速的流向各自的方向而不产生对冲现象,两个所述通气口分别为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邻近所述外环腔体的内环壁设置,所述第二通气口邻近所述外环腔体的外环壁设置。如此,整个燃烧器的火焰状态会更好,出气会更加均匀。
遮挡件的设计形式之二:所述遮挡件为盖板,所述盖板内周缘邻近所述第二通气口的位置向外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一缺口,所述盖板外周缘邻近所述第一通气口的一端具有向内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二缺口,所述盖板的顶面在位于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之间设置有隔板。
为了提高引射能力,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均包括有收缩段、第一混合段和第二混合段,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收缩段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混合段和第二混合段各处的横截面面积相等,且所述第二混合段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混合段的横截面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灶具燃烧器的外环混气室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件,导流件的顶面位于外环火盖的火孔之下,且将外环混气室的局部分隔形成上下布置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减小外环混气室内两侧气流的对碰,使得外环混气室内的气流混合更加均匀,从而达到火焰均匀稳定且燃烧充分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去掉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去掉外环火盖和其中一个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8为图1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弧形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二中去掉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二中去掉外环火盖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为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13为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二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17为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2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为上进风燃烧器。该灶具燃烧器包括有基座1、外环火盖2、导流件3、外环引射管、遮挡件及内环火盖7。
如图1和图2所示,基座1具有顶部敞口且呈环状的外环腔体11,外环腔体11包括有内环壁111和位于内环壁外围的外环壁112,在位于外环腔体11的内围设置有顶部敞口的内环通道12,基座1的横截面呈圆形,内环火盖7覆盖在内环通道12的顶部敞口处,且与内环通道12之间围合形成有内环混气室13。外环火盖2覆盖在外环腔体11的顶部敞口处且与外环腔体11围合形成外环混气室C,本实施例中的外环火盖2包括有呈环状的顶板200,顶板200邻近外周缘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有呈环状的外壁板201,顶板200邻近内周缘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有呈环状的内壁板202,内壁板202搁置在外环腔体11的内环壁上,外壁板201搁置在外环腔体11的外环壁上,外壁板201上开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火孔21,顶板200上表面凸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凸起块22,凸起块22上开设有至少一条沿径向延伸的传火槽221,本实施例中,传火槽221有一个,且传火槽221的底面上开设有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的传气孔2211。
如图8所示,外环引射管有两根,间隔布置,两根外环引射管成型在基座1的底部,两根外环引射管的气流喷出方向基本相同,每根外环引射管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的通气口均基本呈L形,且两个通气口相邻设置,导流件3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位于通气口之上,外环引射具有与对应的通气口相连通的出气口,沿着外环引射管的气流喷出方向,出气口位于对应通气口的上游。具体地,两根外环引射管分别为第一外环引射管41和第二外环引射管42,第一外环引射管41具有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的第一出气口411,第二外环引射管42具有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的第二出气口421,第二出气口421邻近第一出气口411布置,经第二外环引射管42喷出的气流的方向与经第一外环引射管42喷出的气流方向基本相同,且在外环腔体11的内环壁和外环壁的导流下,其气流流出方向具体参见图8中空心箭头所指的方向。
如图8所示,外环混气室C的底壁在位于第一出气口411和第二出气口421之间的位置上具有向上延伸的凸部113,凸部113的纵向截面基本呈倒V形。如图5所示,外环混气室C内在凸部113之上覆盖有遮挡件,如图5和图9所示,遮挡件为弧形片61,弧形片61的两端分别搁置在对应外环引射管的顶壁上,且与外环腔体11的外环壁112之间围合形成有通气口,具体地,弧形片61的外缘上开设两个间隔布置的开口611,两个开口611之间的部分安装在凸部113上,该部分上开设有定位孔,通过调整弧形片61的位置,弧形片61的外缘与外环腔体1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两个通气口,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通气口为第三通气口53,两个第三通气口53位于凸部113的两侧。此外,如图7所示,弧形片61、凸部113及外环腔体11的底壁之间形成有两个与对应第三通气口53相连通的通道,两个通道分别为第一通道A和第二通道B,第一通道A和第二通道B分别位于凸部113的两侧。
如图6和图8所示,沿着气流流动路径,第一外环引射管41和第二外环引射管42均包括有收缩段400、第一混合段401和第二混合段402,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收缩段400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第一混合段401各处的横截面面积相等,第二混合段402各处的横截面面积相等,且第二混合段40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混合段401的横截面面积,具体地,前述第一混合段401的末端具有横截面逐渐减小的收缩口。如此,燃气空气混合物,通过收缩段400后,由于进气横截面积迅速缩小,气体流动速度加快,进入第一混合段401内而完成第一次混合。由于沿程阻力损失,混合气体的速度大幅减小,随后进到第二混合段402,横截面积进一步缩小,混合气体的气体流速增加,然后在第二混合段402中进一步混合,经第一外环引射管流出的混合气体进入至下述第一通道A内,经第二外环引射管流出的混合气体进入到下述第二通道B内,由于体积扩大,产生负压而将对应外环引射管内的混合气体抽出,加速混合。本实施例中,通气口的出风口面积略大于第二混合段402的横截面面积。
如图4和图5所示,导流件3设置在外环混气室C内,导流件3包括有基本水平布置的导流板31及设置在导流板31上的支撑部32,支撑部32搁置在外环腔体11内。导流件3至少有三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各导流件3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述导流件3的顶面位于第一通气口51和第二通气口52之上且位于火孔21之下,导流件3的存在,使得外环混气室内形成有均流场,即气流流动类似层流,火焰更加均匀,燃烧更加地充分。导流件3将外环混气室C的局部分隔形成上下布置的上流道3a和下流道3b,外环混气室内的混合气流经过导流件后,气流分别流入至上流道3a及下流道3b内,待气流流出后进行混合,减小了两侧气流的对冲。其中一个导流件3设置在凸部113上,且遮盖两个开口611,如此,减小气流对冲的影响,使得火焰更均匀。
实施例二:
如图10至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遮挡件为盖板62,本实施例的两个通气口为第一通气口51和第二通气口52。盖板62位于外环混气室C内,且覆盖在第一外环引射管41、第二外环引射管42上及凸部113上。如图10所示,盖板62的内周缘远离第二出气口421的第一部分局部向外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一缺口621,第一缺口621邻近第二出气口421设置,第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挡壁62a,第一挡壁62a与外环腔体11的内环壁111之间形成有与第一出气口411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口51,第一通气口51基本呈L形,沿着经第一出气口411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第一出气口411位于第一通气口51的上游,该第一通气口51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
如图10所示,盖板62外周缘远离第一出气口411的第二部分局部向内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二缺口622,第二部分向上延伸形成有与第一挡壁62a相连接的第二挡壁62b,第二挡壁62b与外环腔体11的外环壁112之间形成有与第二出气口421相连通的第二通气口52,第二通气口52也基本呈L形,沿着经第二出气口421流出的气流流动路径,第二出气口421位于第二通气口52的上游,该第二通气口52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第一挡壁62a和第二挡壁62b相连接形成有延伸板,延伸板的邻近中间的区域向上延伸形成有隔板623,沿着基座1的径向方向,该隔板623位于第一缺口621和第二缺口622之间,并且沿着经第二出气口421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隔板623自内逐渐向外倾斜,隔板623的顶面位于第一挡壁62a的顶面和第二挡壁62b顶面之上,由于气体有一定的粘度,当气流快速经过增高隔板623后,由于附壁效应,气体流动方向向增高隔板623一侧流动,而气体流动方向的下方,刚好是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喷出的斜向上的气流,两个相对较高位置的燃气混合物发生碰撞,两股气流碰撞,混合更加均匀,有利于充分燃烧,当两股气流碰撞时,会使得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斜向上喷出的高速气体速度下降,从而保证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附近的火孔燃烧稳定,不发生离焰等不良现象。
如图13和图14所示,盖板62的底面邻近外周缘的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导向部624,第一导向部624邻近第一外环引射管41设置,且第一导向部624的底面与凸部113的对应侧面相匹配,第一导向部624、盖板62及外环腔体11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出气口411和第一通气口51的第一通道A。盖板62的底面邻近内周缘的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导向部625,第二导向部625邻近第二外环引射管42设置,第二导向部625的底面与凸部113的对应侧面相匹配,第二导向部625、盖板62及外环腔体11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二出气口421和第二通气口52的第二通道B。第一导向部624的内表面为沿着经第一出气口411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向内弯曲延伸的第一弧形面6241,第二导向部625的外表面为沿着经第二出气口421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向外弯曲延伸的第二弧形面6251。
由于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喷出的气体,最终会在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的对面位置发生大面积的对冲,使得该处的气体动能急剧衰减,气体的流速急剧下降。导致对冲区域上方的火焰燃烧状态很差,很容易产生黄焰,为了降低对冲处的动能急剧衰减,如图12所示,格栅8竖向设置在外环腔体11内,且布置在远离隔板623的位置上。格栅8与外环火盖2之间留有间隙E,气流流通更加顺畅。
本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7所示,格栅8有两个且沿着周向间隔布置,两个格栅8的底部通过连接板82相连接,连接板82位于外环腔体11的底面上,且该连接板82的底面与外环腔体11的底面相匹配,从而方便连接板82的定位安装。格栅8上设置多个上下间隔布置的栅孔81,栅孔81为基本沿径向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两个格栅8与连接板82之间形成有缓冲腔D。为了将气流导入至缓冲腔D内,各栅孔81之下均设置有位于缓冲腔D内的导流壁811,导流壁811自下向上逐渐朝缓冲腔D方向倾斜,导流壁8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80°。两个格栅8的存在,当两侧气流通过格栅的栅孔后,气体流速均匀,并使得流动方向斜向上,两侧气流的向上的分速度得以保留甚至叠加,减少动能的损失,使得缓冲区域燃烧更加平稳、更加充分,避免了黄焰等不良现象的产生。此外,上述传火槽221的传气孔2211与缓冲腔D相连通,传火槽221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两个格栅8之间。如此,保证传火槽处的气体流速较慢,火焰更稳定,更不容易离焰,以达到可靠传火的目的。
Claims (10)
1.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1),具有顶部敞口且呈环状的外环腔体(11);
外环火盖(2),覆盖在所述外环腔体(11)的顶部敞口处且与所述外环腔体(11)围合形成外环混气室(C),其上开设有火孔(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至少一个导流件(3),位于所述外环混气室(C)内,其顶面位于所述外环火盖(2)的火孔(21)之下,且将所述外环混气室(C)的局部分隔形成上下布置的上流道(3a)和下流道(3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3)至少有三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各所述导流件(3)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3)包括有基本水平布置的导流板(31)及设置在所述导流板(31)上的支撑部(32),所述支撑部(32)搁置在所述外环腔体(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底部一体成型有与所述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且横向布置的外环引射管,所述外环引射管有两根,且间隔布置,两根所述外环引射管的气流喷出方向基本相同,每根所述外环引射管与所述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的通气口均基本呈L形,所述导流件(3)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通气口之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具有与对应的通气口相连通且位于对应通气口上游的出气口,所述外环混气室(C)的底壁在位于两个所述出气口之间的位置上具有向上延伸的凸部(113),所述外环混气室(C)内在所述凸部(113)之上覆盖有遮挡件,所述遮挡件的两端分别搁置在对应外环引射管的顶壁上,且与所述外环腔体(11)的对应环壁之间围合形成有所述的通气口,所述遮挡件、凸部(113)及外环腔体(11)的底壁之间形成有两个与对应通气口相连通的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为弧形片(61),所述弧形片(61)的外缘上开设两个间隔布置的开口(611),两个所述开口(611)之间的部分安装在所述凸部(113)上,所述弧形片(61)的外缘与所述外环腔体(11)的外环壁之间形成有两个所述的通气口,两个所述通气口位于所述凸部(113)的两侧,且为第三通气口(5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导流件(3)设置在所述凸部(113)上,且遮盖两个所述开口(61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通气口分别为第一通气口(51)和第二通气口(52),所述第一通气口(51)邻近所述外环腔体(11)的内环壁(111)设置,所述第二通气口(52)邻近所述外环腔体(11)的外环壁(112)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为盖板(62),所述盖板(62)内周缘邻近所述第二通气口(52)的位置向外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一缺口(621),所述盖板(62)外周缘邻近所述第一通气口(51)的一端具有向内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二缺口(622),所述盖板(62)的顶面在位于所述第一缺口(621)和第二缺口(622)之间设置有隔板(623)。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外环引射管包括有收缩段(400)、第一混合段(401)和第二混合段(402),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收缩段(400)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混合段(401)和第二混合段(402)各处的横截面面积相等,且所述第二混合段(40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混合段(401)的横截面面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11121.4U CN213777712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11121.4U CN213777712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77712U true CN213777712U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6907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211121.4U Active CN213777712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7771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89922A (zh) * | 2023-12-11 | 2024-02-23 |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 氯硅烷的碳总量检测方法以及系统 |
-
2020
- 2020-09-30 CN CN202022211121.4U patent/CN21377771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89922A (zh) * | 2023-12-11 | 2024-02-23 |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 氯硅烷的碳总量检测方法以及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777712U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
CN106949466B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111964105A (zh) | 一种带燃气梳理装置的炉头 | |
CN210861084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112128759B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
CN108826296B (zh) | 燃气灶环火旋流燃烧器 | |
CN109959008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 |
CN111256121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 |
CN214791089U (zh) |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 |
CN213421083U (zh) | 灶具燃烧器 | |
CN210267349U (zh) | 一种拼装式燃烧器 | |
CN111351039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1256122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 |
CN111256131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 |
CN109114555B (zh) | 一种燃烧器炉头 | |
CN213513873U (zh) | 一种燃烧器及热水器 | |
CN110296409B (zh) | 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 |
CN220506715U (zh) | 一种外环火盖及燃烧器 | |
CN220506711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1964103A (zh) | 一种燃烧器炉头 | |
CN213334371U (zh) | 一种带燃气梳理装置的炉头 | |
CN221923475U (zh) | 火盖组件、燃烧器和灶具 | |
CN220355419U (zh) | 一种外环火盖及燃烧器 | |
CN110906326A (zh) | 一种高效燃烧器 | |
CN220355418U (zh) | 一种外环火盖及燃烧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