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4380U -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74380U
CN213774380U CN202022661939.6U CN202022661939U CN213774380U CN 213774380 U CN213774380 U CN 213774380U CN 202022661939 U CN202022661939 U CN 202022661939U CN 213774380 U CN213774380 U CN 2137743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rod
bearing plate
supporting rod
building engin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6193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旭
江启
徐悦龙
潘一商
靳汉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No 3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 Electric Engineering Boa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No 3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 Electric Engineering Boa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No 3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 Electric Engineering Boa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No 3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 Electric Engineering Boa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6193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743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743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743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涉及建筑工程施工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一水平向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顶部设置有多个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顶部设置有一水平向的工作台,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承载板底部的箱体和一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改变所述承载板的高度。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个承载板和一个工作台,在两者之间设计多个支撑机构,从而实现了整个装置的支撑作用,通过在承载板底部设计一个可调节承载板高度的升降机构,从而解决了该装置整体高度的可调节,使得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对不同高度的建筑物进行施工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是为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以及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工程。也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又称建筑工作量。这部分投资额必须兴工动料,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其中“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包括厂房、剧院、旅馆、商店、学校、医院和住宅等,其新建、改建或扩建必须兴工动料,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附属构筑物设施”指与房屋建筑配套的水塔、自行车棚、水池等。“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指与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相配套的电气、给排水、暖通、通信、智能化、电梯等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用到很多支撑装置,在对建筑物墙面进行相关施工活动时,建筑工人需要用到支撑装置,而现有的绝大多数支撑装置无法调节高度,少量的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装置使用起来也非常繁琐,对施工过程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此设计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建筑物墙面施工过程中的支撑装置无法调节高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包括:一水平向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顶部设置有多个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顶部设置有一水平向的工作台,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承载板底部的箱体和一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承载板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水平向且贯穿所述箱体宽度两侧的双向螺纹丝杆,所述双向螺纹丝杆两侧对称设置有一水平向的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垂直于所述双向螺纹丝杆长度方向两侧枢转连接一转杆,还包括一固定在所述平台底部且与所述转杆之间为枢转连接的连接块,所述双向螺纹丝杆一侧设置有一摇把,其用于转动所述双向螺纹丝杆。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承载板顶部和所述工作台底部之间的竖直向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所述工作台和所述承载板枢转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转动至所述工作台底部和所述承载板顶部的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杆通过一固定机构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处外部的竖直向的套杆,所述套杆沿其高度方向依次设置有两个贯穿其外壁的水平向的螺纹杆,两个所述螺纹杆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板顶部和所述工作台底部对称设置有多个收纳机构,其用于收纳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顶部设置有一防护栏。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多个可拆卸的万向轮,所述箱体一侧设置有一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个承载板和一个工作台,在两者之间设计多个支撑机构,从而实现了整个装置的支撑作用,通过在承载板底部设计一个可调节承载板高度的升降机构,从而解决了该装置整体高度的可调节,使得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对不同高度的建筑物进行施工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立体图。
附图标记:1、承载板;2、支撑机构;21、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3、工作台;31、防护栏;4、箱体;41、万向轮;42、把手;5、升降机构;51、双向螺纹丝杆;511、摇把;52、螺纹套;53、转杆;54、连接块;6、固定机构;61、套杆;62、螺纹杆;7、收纳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包括一水平向的承载板1,承载板1顶部设置有多个支撑机构2,支撑机构2顶部设置有一水平向的工作台3,还包括一设置在承载板1底部的箱体4和一设置在箱体4内的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用于调节承载板1的高度,通过升降机构5带动承载板1升高或者降低,从而带动工作台3改变高度,使得建筑工人能够在不同高度进行施工操作。
如图4,图5所示,升降机构5包括一水平向且贯穿箱体4宽度两侧的双向螺纹丝杆51,双向螺纹丝杆51两侧对称设置有一水平向的螺纹套52,螺纹套52垂直于双向螺纹丝杆51长度方向两侧枢转连接一转杆53,还包括一固定在承载板1底部且与转杆53之间为枢转连接的连接块54,双向螺纹丝杆51一侧设置有一摇把511,其用于转动双向螺纹丝杆51,当需要调节承载板1的高度时,通过朝一个方向摇动摇把511,双向螺纹丝杆51跟随转动,由于其与箱体4之间为轴承连接,因此在其外部的螺纹套52将会向中间位置相对移动,从而带动转杆53向上运动,与转杆53连接的连接块54将会带动承载板1向上运动,同理,当朝反方向摇动摇把511时,承载板1将会向下运动。
如图1,图4所示,支撑机构2包括对称设置在承载板1顶部和工作台3底部之间的竖直向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均为钢制),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分别与工作台3和承载板1枢转连接,以形成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分别转动至工作台3底部和承载板1顶部的状态,第一支撑杆21通过一固定机构6与第二支撑杆22固定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固定机构6与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之间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因此第一支撑杆21和工作台3可以从第二支撑杆22上拆卸下来。
如图3,图4所示,固定机构6包括一设置在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连接处外部的竖直向的套杆61,套杆61沿其高度方向依次设置有两个贯穿其外壁的水平向的螺纹杆62,两个螺纹杆62分别贯穿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套杆61、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上均构造有与螺纹杆62相适配的孔洞。
如图1,图4所示,承载板1顶部和工作台3底部对称设置有多个收纳机构7,其用于收纳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当该装置使用完毕后,可通过拆卸掉固定机构6,实现装置的上下分离,因为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与工作台3和承载板1枢转连接,因此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可转动,所以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能够被收纳到收纳机构7里,节省了运输空间。
如图1所示,工作台3顶部设置有一防护栏31,其用于保护工作时的建筑工人,防止建筑工人从工作台3上掉落,防护栏31为钢制。
如图3,图4所示,箱体4底部设置有多个可拆卸的万向轮41,箱体4一侧设置有一把手42,当装置在使用之前,可通过把手42和万向轮41方便将装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再将万向轮41从箱体4的底部拆卸下来,从而使得该支撑装置能够稳固的支撑在地面上。

Claims (7)

1.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平向的承载板(1),所述承载板(1)顶部设置有多个支撑机构(2),所述支撑机构(2)顶部设置有一水平向的工作台(3),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承载板(1)底部的箱体(4)和一设置在所述箱体(4)内的升降机构(5),所述升降机构(5)用于调节所述承载板(1)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5)包括一水平向且贯穿所述箱体(4)宽度两侧的双向螺纹丝杆(51),所述双向螺纹丝杆(51)两侧对称设置有一水平向的螺纹套(52),所述螺纹套(52)垂直于所述双向螺纹丝杆(51)长度方向两侧枢转连接一转杆(53),还包括一固定在所述承载板(1)底部且与所述转杆(53)之间为枢转连接的连接块(54),所述双向螺纹丝杆(51)一侧设置有一摇把(511),其用于转动所述双向螺纹丝杆(5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2)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承载板(1)顶部和所述工作台(3)底部之间的竖直向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所述第一支撑杆(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2)分别与所述工作台(3)和所述承载板(1)枢转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2)分别转动至所述工作台(3)底部和所述承载板(1)顶部的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杆(21)通过一固定机构(6)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2)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6)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2)连接处外部的竖直向的套杆(61),所述套杆(61)沿其高度方向依次设置有两个贯穿其外壁的水平向的螺纹杆(62),两个所述螺纹杆(62)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杆(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1)顶部和所述工作台(3)底部对称设置有多个收纳机构(7),其用于收纳所述第一支撑杆(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3)顶部设置有一防护栏(3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4)底部设置有多个可拆卸的万向轮(41),所述箱体(4)一侧设置有一把手(42)。
CN202022661939.6U 2020-11-17 2020-11-17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Active CN2137743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1939.6U CN213774380U (zh) 2020-11-17 2020-11-17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1939.6U CN213774380U (zh) 2020-11-17 2020-11-17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74380U true CN213774380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917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61939.6U Active CN213774380U (zh) 2020-11-17 2020-11-17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743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76396U (zh) 用于房屋加固、防护的操作平台
CN213774380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撑装置
CN212957538U (zh) 屋面花架梁及外墙装饰施工可移动式操作平台
CN211472518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可拆式支护
CN206873905U (zh) 一种室内装修用便捷式脚手架
CN215443325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防护棚
CN215978330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建筑施工平台
CN212715838U (zh) 一种建筑装修用的多功能装配脚手架
CN211007559U (zh)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多功能升降平台
CN210152206U (zh) 一种便捷式建筑用脚手架
CN211172989U (zh) 一种室外建筑和室内装饰通用的施工脚架平台
CN217756806U (zh) 一种建筑工地水电施工用升降装置
CN221074110U (zh) 钻塔
CN217299724U (zh) 一种稳定性强的移动式脚手架
CN212053897U (zh)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
CN210918169U (zh) 一种采光井内外架
CN221502655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脚手架
CN210687603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施工设备固定装置
CN214402693U (zh) 一种多功用稳定安全的手脚架
US2988165A (en) Scaffolding arrangement
CN212926942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防护脚手架
CN218406394U (zh) 一种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平台
CN213445837U (zh) 一种建筑吊装平台的伸缩杆
CN212866769U (zh) 一种稳固型施工脚手架
CN211622538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升降脚手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