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59820U -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59820U
CN213759820U CN202022643406.5U CN202022643406U CN213759820U CN 213759820 U CN213759820 U CN 213759820U CN 202022643406 U CN202022643406 U CN 202022643406U CN 213759820 U CN213759820 U CN 213759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necting pipe
pipe
tub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434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0226434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59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59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59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包括连接管,其特征在于,在连接管的其中一端设置与患者的胸腔置管连通的第一连接头,在连接管的另一端设置与引流袋连通的第二连接头,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均与连接管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还包括预防脱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连接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头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组合连接,第二连接头与引流袋组合连接,即可将患者与引流袋之间的引流通路顺利且快速地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背景技术
胸膜腔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一个潜在腔隙。在正常情况下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胸膜腔和其中的液体并非处于静止状态,在每一次呼吸周期中胸膜腔的形状和压力均有很大变化,使胸膜腔内液体持续滤出和吸收并处于动态平衡。各种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即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水。
胸腔积液可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结核、肝硬化、癌性淋巴管阻塞等疾病引起,也可由于一些检查、治疗以及药物的使用而发生。
胸腔积液为胸部或全身的一部分,病因治疗尤为重要。对有结核杆菌感染的患者应按疗程使用抗结核药物;对于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选择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合并有细菌感染者,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如胸腔积液过多,可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胸膜腔引流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可根据病情反复抽液或者肋间插管闭式引流。
目前一些临床科室采用胸腔置管和引流瓶进行引流,但引流瓶不容易挂在病床上,放在地上又容易被踢倒,而引流袋能够挂在病床,方便安置且容易观察引流液量,因此使用引流袋收集胸腔积液是比较好的办法,但是目前胸腔置管位于患者体外的接口与引流袋的接头不匹配,不能直接相互连接,需要护士制作一个连接管,非常不方便,消耗工作时间,增加护士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包括连接管,其特征在于,在连接管的其中一端设置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的接口连通的第一连接头,在连接管的另一端设置与引流袋的接头连通的第二连接头,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均与连接管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还包括预防脱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连接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头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组合连接,第二连接头与引流袋组合连接,即可将患者与引流袋之间的引流通路顺利且快速地连通。
进一步,所述连接管为圆柱形的软管。此种设置的连接管具有柔软性。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头为与连接管连通的锥形插接管,锥形插接管的底部与连接管一体连接,锥形插接管的上端为尖锐的尖端;锥形插接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通孔,侧壁通孔与锥形插接管连通。使用时,将锥形插接管尖锐的上端插入患者的胸腔置管位于体外的接口。
进一步,所述侧壁通孔位于所述锥形插接管的尖端与底部之间,在锥形插接管的侧壁设置至少4个侧壁通孔。此种设置使得胸腔引流液通过侧壁通孔进入锥形插接管,由锥形插接管流入连接管后进入引流袋。
进一步,所述锥形插接管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锥形插接管具有硬度,能够顺利地插入胸腔置管的接口。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头设置为与引流袋的接头形状吻合的套管,套管与连接管一体连接,套管与连接管连通。使用时,将套管套接在引流袋的接头上,从而实现引流袋与连接管的连通。
进一步,所述套管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套管具有硬度,能够更好的与引流袋的接头套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环,连接链以及固定夹,连接环设置在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壁,连接环与连接管一体连接;连接链的其中一端与连接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夹固定连接。使用时,将固定夹夹在患者的衣服上、床单或被子上,防止连接管脱管。
进一步,所述固定夹为弹性开口夹。此种设置的固定夹使用简单。
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采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固定结构重量小,不会为连接管增加负担。
进一步,设置用于加强第一连接头与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第二连接头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处的紧固结构。
进一步,所述紧固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管上端的硅胶套一以及设置在连接管下端的硅胶套二,硅胶套一能够覆盖第一连接头与患者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硅胶套二能够覆盖第二连接头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处;硅胶套一和硅胶套二均与连接管的外侧壁一体连接。使用时,先将硅胶套一向下翻折,硅胶套二向上翻折,第一连接头与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后,将硅胶套一复位,第二连接头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后,将硅胶套二复位。
进一步,所述硅胶套一和硅胶套二均采用软质硅胶制作。
或者,所述紧固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管上端的固定板一和紧固带一,以及设置在连接管底部的固定板二和紧固带二,紧固带一的其中一端与固定板一体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一组合连接,紧固带二的其中一端与固定板二一体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二组合连接,固定板一的内壁与连接管的外侧壁一体连接,固定板一向连接管的上端伸出,固定板二的内壁与连接管的外侧壁一体连接,固定板二向连接管的下端延伸。此种设置通过紧固带一和紧固带二勒紧第一连接头与患者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以及第二连接头与引流袋接头的插接处。
进一步,所述固定板一和固定板二均为60°-180°的弧形板。此种设置为紧固带留出空间。
进一步,在所述固定板一和固定板二的外侧壁均设置一挂钩,在紧固带一和紧固带二的自由端均设置挂环,挂环与挂钩挂接。此种设置实现了紧固带一和紧固带二自由端的固定,防止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脱管。
进一步,所述紧固带一和紧固带二采用弹性材质制作。此种设置具有更好的固定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目前临床上不方便将胸腔置管和引流袋组合连接的问题,取得了能够快速组合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硅胶套一和硅胶套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硅胶套一、硅胶套二和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硅胶套一的第一连接头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硅胶套二的第二连接头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硅胶套一的第一连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硅胶套二的第二连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固定板一、固定板二、紧固带一和紧固带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固定板一和紧固带一的第一连接头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固定板二和紧固带二的第二连接头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固定板一和紧固带一的第一连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固定板二和紧固带二的第二连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A1、连接管;A2、第一连接头;A21、侧壁通孔;A3、第二连接头;B1、硅胶套一;B2、硅胶套二;C1、固定板一;C2、固定板二;C3、紧固带一;C4、紧固带二;C5、挂环;C6、挂钩;D1、连接环;D2、连接链;D3、固定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包括连接管A1,其特征在于,在连接管A1的其中一端设置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的接口连通的第一连接头A2,在连接管A1的另一端设置与引流袋的接头连通的第二连接头A3,第一连接头A2和第二连接头A3均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A1还包括预防脱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头A2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组合连接,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组合连接,即可将患者与引流袋之间的引流通路顺利且快速地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头A2为与连接管A1连通的锥形插接管,锥形插接管的底部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锥形插接管的上端为尖锐的尖端;锥形插接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通孔A21,侧壁通孔A21与锥形插接管连通。使用时,将锥形插接管尖锐的上端插入患者的胸腔置管位于体外的接口。
所述第二连接头A3设置为与引流袋的接头形状吻合的套管,套管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套管与连接管A1连通。使用时,将套管套接在引流袋的接头上,从而实现引流袋与连接管A1的连通。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环D1,连接链D2以及固定夹D3,连接环D1设置在所述连接管A1的外侧壁,连接环D1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连接链D2的其中一端与连接环D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夹D3固定连接。使用时,将固定夹D3夹在患者的衣服上、床单或被子上,防止连接管A1脱管。
实施例2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包括连接管A1,其特征在于,在连接管A1的其中一端设置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的接口连通的第一连接头A2,在连接管A1的另一端设置与引流袋的接头连通的第二连接头A3,第一连接头A2和第二连接头A3均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A1还包括预防脱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头A2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组合连接,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组合连接,即可将患者与引流袋之间的引流通路顺利且快速地连通。
所述连接管A1为圆柱形的软管。此种设置的连接管A1具有柔软性。
所述第一连接头A2为与连接管A1连通的锥形插接管,锥形插接管的底部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锥形插接管的上端为尖锐的尖端;锥形插接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通孔A21,侧壁通孔A21与锥形插接管连通。使用时,将锥形插接管尖锐的上端插入患者的胸腔置管位于体外的接口。
所述侧壁通孔A21位于所述锥形插接管的尖端与底部之间,在锥形插接管的侧壁设置4个侧壁通孔A21。此种设置使得胸腔引流液通过侧壁通孔A21进入锥形插接管,由锥形插接管流入连接管A1后进入引流袋。
所述第二连接头A3设置为与引流袋的接头形状吻合的套管,套管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套管与连接管A1连通。使用时,将套管套接在引流袋的接头上,从而实现引流袋与连接管A1的连通。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环D1,连接链D2以及固定夹D3,连接环D1设置在所述连接管A1的外侧壁,连接环D1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连接链D2的其中一端与连接环D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夹D3固定连接。使用时,将固定夹D3夹在患者的衣服上、床单或被子上,防止连接管A1脱管。
设置用于加强第一连接头A2与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处的紧固结构。
实施例3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包括连接管A1,其特征在于,在连接管A1的其中一端设置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的接口连通的第一连接头A2,在连接管A1的另一端设置与引流袋的接头连通的第二连接头A3,第一连接头A2和第二连接头A3均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A1还包括预防脱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头A2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组合连接,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组合连接,即可将患者与引流袋之间的引流通路顺利且快速地连通。
所述连接管A1为圆柱形的软管。此种设置的连接管A1具有柔软性。
所述第一连接头A2为与连接管A1连通的锥形插接管,锥形插接管的底部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锥形插接管的上端为尖锐的尖端;锥形插接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通孔A21,侧壁通孔A21与锥形插接管连通。使用时,将锥形插接管尖锐的上端插入患者的胸腔置管位于体外的接口。
所述侧壁通孔A21位于所述锥形插接管的尖端与底部之间,在锥形插接管的侧壁设置至少4个侧壁通孔A21。此种设置使得胸腔引流液通过侧壁通孔A21进入锥形插接管,由锥形插接管流入连接管A1后进入引流袋。
所述锥形插接管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锥形插接管具有硬度,能够顺利地插入胸腔置管的接口。
所述第二连接头A3设置为与引流袋的接头形状吻合的套管,套管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套管与连接管A1连通。使用时,将套管套接在引流袋的接头上,从而实现引流袋与连接管A1的连通。
所述套管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套管具有硬度,能够更好的与引流袋的接头套接。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环D1,连接链D2以及固定夹D3,连接环D1设置在所述连接管A1的外侧壁,连接环D1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连接链D2的其中一端与连接环D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夹D3固定连接。使用时,将固定夹D3夹在患者的衣服上、床单或被子上,防止连接管A1脱管。
所述固定夹D3为弹性开口夹。此种设置的固定夹D3使用简单。
所述固定结构采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固定结构重量小,不会为连接管A1增加负担。
设置用于加强第一连接头A2与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处的紧固结构。
所述紧固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管A1上端的硅胶套一B1以及设置在连接管A1下端的硅胶套二B2,硅胶套一B1能够覆盖第一连接头A2与患者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硅胶套二B2能够覆盖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接头的插接处;硅胶套一B1和硅胶套二B2均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一体连接。使用时,先将硅胶套一B1向下翻折,硅胶套二B2向上翻折,第一连接头A2与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后,将硅胶套一B1复位,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后,将硅胶套二B2复位。
所述硅胶套一B1和硅胶套二B2均采用软质硅胶制作。
实施例4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包括连接管A1,其特征在于,在连接管A1的其中一端设置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的接口连通的第一连接头A2,在连接管A1的另一端设置与引流袋的接头连通的第二连接头A3,第一连接头A2和第二连接头A3均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A1还包括预防脱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头A2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组合连接,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组合连接,即可将患者与引流袋之间的引流通路顺利且快速地连通。
所述连接管A1为圆柱形的软管。此种设置的连接管A1具有柔软性。
所述第一连接头A2为与连接管A1连通的锥形插接管,锥形插接管的底部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锥形插接管的上端为尖锐的尖端;锥形插接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通孔A21,侧壁通孔A21与锥形插接管连通。使用时,将锥形插接管尖锐的上端插入患者的胸腔置管位于体外的接口。
所述侧壁通孔A21位于所述锥形插接管的尖端与底部之间,在锥形插接管的侧壁设置至少4个侧壁通孔A21。此种设置使得胸腔引流液通过侧壁通孔A21进入锥形插接管,由锥形插接管流入连接管A1后进入引流袋。
所述锥形插接管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锥形插接管具有硬度,能够顺利地插入胸腔置管的接口。
所述第二连接头A3设置为与引流袋的接头形状吻合的套管,套管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套管与连接管A1连通。使用时,将套管套接在引流袋的接头上,从而实现引流袋与连接管A1的连通。
所述套管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套管具有硬度,能够更好的与引流袋的接头套接。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环D1,连接链D2以及固定夹D3,连接环D1设置在所述连接管A1的外侧壁,连接环D1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连接链D2的其中一端与连接环D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夹D3固定连接。使用时,将固定夹D3夹在患者的衣服上、床单或被子上,防止连接管A1脱管。
所述固定夹D3为弹性开口夹。此种设置的固定夹D3使用简单。
所述固定结构采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固定结构重量小,不会为连接管A1增加负担。
设置用于加强第一连接头A2与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处的紧固结构。
所述紧固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管A1上端的固定板一C1和紧固带一C3,以及设置在连接管A1底部的固定板二C2和紧固带二C4,紧固带一C3的其中一端与固定板一C1体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一C1组合连接,紧固带二C4的其中一端与固定板二C2一体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二C2组合连接,固定板一C1的内壁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一体连接,固定板一C1向连接管A1的上端伸出,固定板二C2的内壁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一体连接,固定板二C2向连接管A1的下端延伸。此种设置通过紧固带一C3和紧固带二C4勒紧第一连接头A2与患者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以及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接头的插接处。
实施例5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包括连接管A1,其特征在于,在连接管A1的其中一端设置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的接口连通的第一连接头A2,在连接管A1的另一端设置与引流袋的接头连通的第二连接头A3,第一连接头A2和第二连接头A3均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A1还包括预防脱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头A2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组合连接,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组合连接,即可将患者与引流袋之间的引流通路顺利且快速地连通。
所述连接管A1为圆柱形的软管。此种设置的连接管A1具有柔软性。
所述第一连接头A2为与连接管A1连通的锥形插接管,锥形插接管的底部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锥形插接管的上端为尖锐的尖端;锥形插接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通孔A21,侧壁通孔A21与锥形插接管连通。使用时,将锥形插接管尖锐的上端插入患者的胸腔置管位于体外的接口。
所述侧壁通孔A21位于所述锥形插接管的尖端与底部之间,在锥形插接管的侧壁设置至少4个侧壁通孔A21。此种设置使得胸腔引流液通过侧壁通孔A21进入锥形插接管,由锥形插接管流入连接管A1后进入引流袋。
所述锥形插接管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锥形插接管具有硬度,能够顺利地插入胸腔置管的接口。
所述第二连接头A3设置为与引流袋的接头形状吻合的套管,套管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套管与连接管A1连通。使用时,将套管套接在引流袋的接头上,从而实现引流袋与连接管A1的连通。
所述套管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套管具有硬度,能够更好的与引流袋的接头套接。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环D1,连接链D2以及固定夹D3,连接环D1设置在所述连接管A1的外侧壁,连接环D1与连接管A1一体连接;连接链D2的其中一端与连接环D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夹D3固定连接。使用时,将固定夹D3夹在患者的衣服上、床单或被子上,防止连接管A1脱管。
所述固定夹D3为弹性开口夹。此种设置的固定夹D3使用简单。
所述固定结构采用无毒塑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固定结构重量小,不会为连接管A1增加负担。
设置用于加强第一连接头A2与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处的紧固结构。
所述紧固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管A1上端的固定板一C1和紧固带一C3,以及设置在连接管A1底部的固定板二C2和紧固带二C4,紧固带一C3的其中一端与固定板一C1体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一C1组合连接,紧固带二C4的其中一端与固定板二C2一体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二C2组合连接,固定板一C1的内壁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一体连接,固定板一C1向连接管A1的上端伸出,固定板二C2的内壁与连接管A1的外侧壁一体连接,固定板二C2向连接管A1的下端延伸。此种设置通过紧固带一C3和紧固带二C4勒紧第一连接头A2与患者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以及第二连接头A3与引流袋接头的插接处。
所述固定板一C1和固定板二C2均为60°-180°的弧形板。此种设置为紧固带留出空间。
在所述固定板一C1和固定板二C2的外侧壁均设置一挂钩C6,在紧固带一C3和紧固带二C4的自由端均设置挂环C5,挂环C5与挂钩C6挂接。此种设置实现了紧固带一C3和紧固带二C4自由端的固定,防止第一连接头A2和第二连接头A3脱管。
所述紧固带一C3和紧固带二C4采用弹性材质制作。此种设置具有更好的固定作用。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包括连接管,其特征在于,在连接管的其中一端设置与患者的胸腔置管的接口连通的第一连接头,在连接管的另一端设置与引流袋的接头连通的第二连接头,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均与连接管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还包括预防脱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连接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头为与连接管连通的锥形插接管,锥形插接管的底部与连接管一体连接,锥形插接管的上端为尖锐的尖端;锥形插接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通孔,侧壁通孔与锥形插接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通孔位于所述锥形插接管的尖端与底部之间,在锥形插接管的侧壁设置至少4个侧壁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头设置为与引流袋的接头形状吻合的套管,套管与连接管一体连接,套管与连接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环,连接链以及固定夹,连接环设置在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壁,连接环与连接管一体连接;连接链的其中一端与连接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夹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设置用于加强所述第一连接头与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第二连接头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处的紧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管上端的硅胶套一以及设置在连接管下端的硅胶套二,硅胶套一能够覆盖第一连接头与患者胸腔置管的接口插接处,硅胶套二能够覆盖第二连接头与引流袋的接头插接处;硅胶套一和硅胶套二均与连接管的外侧壁一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管上端的固定板一和紧固带一,以及设置在连接管底部的固定板二和紧固带二,紧固带一的其中一端与固定板一体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一组合连接,紧固带二的其中一端与固定板二一体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板二组合连接,固定板一的内壁与连接管的外侧壁一体连接,固定板一向连接管的上端伸出,固定板二的内壁与连接管的外侧壁一体连接,固定板二向连接管的下端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板一和固定板二的外侧壁均设置一挂钩,在紧固带一和紧固带二的自由端均设置挂环,挂环与挂钩挂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胸腔引流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带一和紧固带二采用弹性材质制作。
CN202022643406.5U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Active CN213759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43406.5U CN213759820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43406.5U CN213759820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59820U true CN213759820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916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43406.5U Active CN213759820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59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65708B2 (ja) 人工心臓に関する流入導管システム
CN213759820U (zh) 一种胸腔引流转换接头
CN211884918U (zh) 一种腹腔引流固定装置
CN215018625U (zh) 一种Ommaya囊穿刺引流装置
CN209187874U (zh) 一种胸腔引流管及引流装置
CN209286464U (zh) 一种肝胆外科介入治疗用引流管
CN207492977U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胃管
CN207734393U (zh) 储血袋
CN217366683U (zh) 一种新型的抗返流负压可测量医用引流瓶
CN214129688U (zh) 一种便于随身携带的引流瓶
CN217014838U (zh) 一种医用腔体多式引流装置
CN213372552U (zh) 眼科手术悬挂式负压吸引非接触给氧支架
CN215585173U (zh) 一种多功能吸氧管
CN213158212U (zh) 一种心血管外科引流装置
CN110037774B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体腔引流急救套装
CN218187409U (zh) 胃肠用负压引流器悬挂装置
CN211023331U (zh) 一种一体化简易肛管排气装置
CN221229720U (zh) 一种腹腔引流管
CN215194126U (zh) 一种改良的留置针引流装置
CN221061341U (zh) 一种引流瓶
CN216258734U (zh) 一种导管连接装置
CN210020542U (zh) 一种便于颈部负压引流球放置的组合件
CN204655754U (zh) 三腔气囊胃肠管
CN216725491U (zh) 一种具有防牵拉功能的留置导尿管
CN214762501U (zh) 一种胸外科用引流固定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