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50764U - 遥控器 - Google Patents

遥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50764U
CN213750764U CN202022850466.4U CN202022850466U CN213750764U CN 213750764 U CN213750764 U CN 213750764U CN 202022850466 U CN202022850466 U CN 202022850466U CN 213750764 U CN213750764 U CN 213750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rocker
remote controller
key
f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5046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有泉
陈旭东
陈宜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5046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50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50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5076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遥控器,其包括:遥控器主体(10);摇杆(20),设置在遥控器主体(10)上,摇杆(20)的控制功能可进行调整;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设置在遥控器主体(10)上,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被配置为至少切换两种飞行控制模式:第一飞行控制模式或第二飞行控制模式,其中,在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下,遥控器用于遥控穿越机,摇杆(20)操作为控制穿越机的油门和姿态中的至少一种,在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下,遥控器用于遥控航拍无人机,摇杆(20)操作为控制航拍无人机的航向、姿态或飞行高度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遥控器有助于优化遥控器使用功能、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遥控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遥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遥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无人飞行器的遥控器均是一个遥控器只能控制一种无人飞行器类型,例如用于控制穿越机的遥控器,其遥控器功能只适配于穿越机的飞行需求,而无法适配于航拍无人机等。类似的,用于控制航拍无人机的遥控器也是如此。
有必要扩展遥控器的配置及功能,使得同一遥控器能够控制多种类型无人飞行器,以优化遥控器资源利用、提高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遥控器,其包括:遥控器主体;摇杆,设置在所述遥控器主体上,所述摇杆的控制功能可进行调整;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设置在所述遥控器主体上,所述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被配置为至少切换两种飞行控制模式:第一飞行控制模式或第二飞行控制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遥控器用于遥控穿越机,所述摇杆操作为控制所述穿越机的油门和姿态中的至少一种,在所述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遥控器用于遥控航拍无人机,所述摇杆操作为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航向、姿态或飞行高度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器主体包括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所述摇杆包括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所述第一摇杆靠近所述第一手持部设置,所述第二摇杆靠近所述第二手持部设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二摇杆中的一者操作为至少控制所述穿越机的油门,另一者操作为控制所述穿越机的姿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为手动模式,在所述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二摇杆中的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穿越机的旋翼转速,沿水平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穿越机的偏航姿态、俯仰姿态、横滚姿态中的一种;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二摇杆中的另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和沿水平方向摆动时分别控制所述穿越机的偏航姿态、俯仰姿态、横滚姿态中的另两种;其中,所述竖直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前后方向,所述水平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左右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为普通模式或运动模式,在所述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二摇杆中的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沿水平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左右飞行或姿态中的一种;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二摇杆中的另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前后飞行,沿水平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左右飞行或姿态中的另一种;其中,所述竖直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前后方向,所述水平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左右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器主体上还设有加解锁按键,所述加解锁按键操作为控制无人飞行器加锁以使其旋翼停止旋转或者控制所述无人飞行器解锁以使其旋翼可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器主体上还设有电源按键、急停/返航按键、拍照/录像按键、云台姿态控制波轮、第一自定义按键和第二自定义按键中的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自定义按键操作为控制无人飞行器发出便于寻找的响声;和/或,所述第二自定义按键具有多个档位,所述第二自定义按键操作为控制无人飞行器的云台切换至与多个所述档位对应的多种姿态。
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器主体具有相对的顶壁和底壁以及连接在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沿周向依次连接的前侧壁、左侧壁、后侧壁以及右侧壁,所述遥控器主体上还设有电源按键、急停/返航按键、拍照/录像按键、云台姿态控制波轮、第一自定义按键和第二自定义按键,其中,所述电源按键和所述第一自定义按键设置在所述顶壁,所述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所述加解锁按键、所述急停/返航按键、所述拍照/录像按键、所述云台姿态控制波轮和所述第二自定义按键设置在所述前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按键和所述第一自定义按键相较于所述摇杆距离所述后侧壁更近;和/或所述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所述急停/返航按键、所述拍照/录像按键和所述第二自定义按键并排设置在所述前侧壁的上部区域,所述加解锁按键和所述云台姿态控制波轮并排设置在所述前侧壁的下部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二摇杆均设有两个调节件,所述两个调节件中的一个用于调节相应的摇杆摆动时的阻尼力的大小,另一个用于对相应的摇杆施加或取消阻尼力。
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器主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安装主体,所述安装主体上设有与每个所述调节件对应的调节孔,所述调节件穿设于所述调节孔,所述外壳具有开口,所述调节孔对应于所述开口;所述遥控器主体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覆盖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外壳的对应部分卡扣连接并且点胶固定,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外壳的对应部分卡扣连接;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能够翻开或扣合,所述调节孔设于与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由柔性材料制成,或者,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由柔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器主体包括外壳和至少一个盖体,所述外壳具有安装腔和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开口,至少一个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连接并覆盖所述开口,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外壳能够翻开或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摇杆可拆卸;所述遥控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遥控器主体上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收纳拆卸下来的所述摇杆。
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器主体包括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所述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手持部与所述第二手持部相对的内侧及/或位于所述第二手持部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相对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器还包括天线,设于所述前侧壁;通讯接口,设于所述后侧壁。
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配置至少两种飞行控制模式,能够在切换至不同的飞行控制模式下分别控制不同类型无人飞行器,扩展了遥控器的使用功能;并且使用同一遥控器有利于培养操作者使用习惯、便于较快提升操作者的操作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遥控器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遥控器的设置有操作按键的前侧壁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遥控器的盖体处于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遥控器的盖体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遥控器的盖体进行装配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遥控器的下壳体的示意图;
图7是图1的遥控器的摇杆处于未收纳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遥控器的摇杆处于已收纳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图7的遥控器的容纳槽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遥控器100;遥控器主体10;摇杆20;第一摇杆21;第二摇杆22;第一手持部13;第二手持部14;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加解锁按键32;电源按键33;急停/返航按键34;拍照/录像按键35;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第一自定义按键37;第二自定义按键38;顶壁11;底壁12;前侧壁151;后侧壁152;左侧壁153;右侧壁154;前侧壁上部区域1511;前侧壁下部区域1512;调节件23、24;外壳16;安装主体17;调节孔25;开口161;盖体50;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容纳槽60;天线70;通讯接口80;上壳体1601;下壳体1602;钩状部件101。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并不一定按比例来绘制,而是仅以不影响读者理解的示意性方式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若全文中涉及“第一”、“第二”等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先后次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应该理解为“第一”、“第二”等描述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此外,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上方”、“下方”、“顶部”、“底部”等,仅用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为也包含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支持遥控多于一种类型的无人飞行器。该无人飞行器的类型包括穿越机和航拍无人机。通过使遥控器切换至少两种飞行控制模式,在不同的飞行控制模式下适配摇杆的不同控制功能,以分别操控穿越机和航拍无人机、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支持对操作按键/部件的功能优化。通过完善操作按键/部件功能,以满足穿越机和航拍无人机的多种操作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支持对空间利用的优化。通过合理布局操作按键/部件,以及利用既有空间对调节部件或可拆卸部件进行容置或收纳,以提高空间利用、美化外观。
本申请所描述的穿越机(或无人竞速机)通常是用于竞速运动的小型无人机,为多旋翼无人机。第一人称视角(FPV)系统(例如FPV眼镜)的存在允许操作者实时观看无人机竞速过程或无人机拍摄的图像,能够给操作者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穿越机可应用于航拍或竞速等场景,尤其是应用于竞速时,操作者对其飞行速度以及姿态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通过遥控器操控穿越机对操作者的临场反应和操控技巧要求较高。在一些情况下,若操作不当或机器故障等可能会造成无人机不正常坠地从而出现炸机。
本申请所描述的航拍无人机是利用机载的遥感设备例如CCD数码相机、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激光扫描仪等获取图像信息的无人机。航拍无人机多应用于拍摄场景,其通常具备一定增稳功能、并且能够在空中悬停,以便进行多角度拍摄。
基于穿越机和航拍无人机应用场景的差异、以及飞行需求的差异,对应于两者的操控需求不同。可通过完善遥控器功能以适配于穿越机和航拍无人机,提高资源利用、并增强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1至图9,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100包括遥控器主体10、摇杆20以及操作按键/部件。遥控器主体10用于为摇杆20、操作按键/部件以及其他部件提供安装空间,并用于为用户提供便于手持的部位。摇杆20设置在遥控器主体10上,用于对无人飞行器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航向、飞行姿态等进行控制。多个操作按键/部件设置在遥控器主体10上,用于对飞行控制模式、旋翼(桨叶)旋转控制、拍摄需求等进行调节。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100,通过设置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使遥控器100在不同飞行控制模式下分别控制穿越机和航拍无人机。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被配置为至少切换两种飞行控制模式:第一飞行控制模式或第二飞行控制模式,其中,在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下,遥控器100用于遥控穿越机,摇杆20操作为控制穿越机的油门和姿态中的至少一种,在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下,遥控器100用于遥控航拍无人机,摇杆20操作为控制航拍无人机的航向、姿态或飞行高度中的至少一种。
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被配置为可切换至第三飞行控制模式,在第三飞行控制模式下,遥控器100用于操控穿越机或航拍无人机,当然遥控器100还可用于操控其他类型的无人飞行器。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摇杆20的数量为两个,例如包括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为了便于用户在手持遥控器100的同时操作摇杆20,遥控器主体10可以包括第一手持部13和第二手持部14,其中第一摇杆21可以靠近第一手持部13设置,第二摇杆22则靠近第二手持部14设置,用户通过双手握持遥控器100,左手握持第一手持部13的同时可使得右手轻松操作第二摇杆22或第一摇杆21,或者右手握持第二手持部14的同时可使得左手轻松操作第一摇杆21或第二摇杆22。
遥控器主体10的形状近似呈“U”形,第一手持部13和第二手持部14可以相对于遥控器中心左右对称,以提高双手握持遥控器的舒适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遥控器主体10、第一手持部13以及第二手持部14可以具有其他形状,只要便于用户手持、并同时操控遥控器即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遥控器主体10上设有钩状部件101,用于使线状或带状配件穿过、以便于用户头戴,使用户单手握持遥控器100时避免遥控器100摔落。可选地,钩状部件101设置在靠近遥控器整体重心的位置,以便当遥控器被悬挂时提高稳定性。
对于穿越机,由于其常用于竞速比赛,要求摇杆20的功能为能够控制穿越机的油门、以便控制穿越机进行加速/减速。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在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下,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中的一者操作为至少控制穿越机的油门,另一者操作为控制穿越机的姿态。例如对于美国玩家(飞手),可将靠近左手的第一摇杆21的功能调节为能够至少控制穿越机的油门,第二摇杆22的功能则调节为控制穿越机的姿态。例如对于日本玩家(飞手),可将靠近右手的第二摇杆22的功能调节为能够至少控制穿越机的油门,第一摇杆21的功能则调节为控制穿越机的姿态。即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支持对两个摇杆的功能进行调节,以便于适用不同的玩家、符合其用户习惯、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通过操作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以切换不同的飞行控制模式,即可在不同的飞行控制模式下分别操控穿越机或航拍无人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为手动模式,在该模式下遥控器100用于控制穿越机。其中,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中的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控制穿越机的油门,即控制穿越机的旋翼(或桨叶)转速,例如沿竖直方向向前摆动时控制旋翼(或桨叶)转速增大从而使穿越机加速飞行,沿竖直方向向后摆动时控制旋翼(或桨叶)转速减小从而使穿越机减速飞行。除了满足用户对穿越机飞行速度的要求之外,遥控器还能够满足对穿越机飞行姿态的控制,以便穿越机执行用户所期望的动作,例如翻滚、旋转等。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中的一者还操作为沿水平方向摆动时控制穿越机的偏航姿态、俯仰姿态、横滚姿态中的一种,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中的另一者操作为沿水平方向摆动时和沿水平方向摆动时分别控制所述穿越机的偏航姿态、俯仰姿态、横滚姿态中的另两种。在手动模式下,利用摇杆控制穿越机的飞行速度和/或飞行姿态,能够满足用户对穿越机的飞行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竖直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左右方向。摇杆的摆动方向与其对应的姿态控制可以由用户自定义,以便符合用户习惯、为用户提供操作便利、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为普通模式或运动模式,在该模式下遥控器100用于控制航拍无人机。与穿越机不同的是,航拍无人机对飞行速度要求不高,例如可按照该模式下遥控器预配置的一个或多个平均速度飞行。为了满足航拍无人机进行多角度拍摄,在该模式下,摇杆能够控制航拍无人机的航向、飞行姿态、飞行高度等。例如,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中的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控制航拍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沿水平方向摆动时控制航拍无人机的左右飞行或姿态中的一种;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中的另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控制航拍无人机的前后飞行,沿水平方向摆动时控制航拍无人机的左右飞行或姿态中的另一种。
优选地,在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下,遥控器可实现对航拍无人机增稳、允许其在空中悬停,以加强航拍效果。进一步,普通模式相比运动模式,无人机可实现避障,而运动模式相比普通模式,无人机可具有较快的飞行速度。根据航拍无人机应用的不同环境或场景,用户可选择在普通模式或运动模式下对其操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竖直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前后方向,所述水平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左右方向。摇杆的摆动方向与对应的飞行控制可以由用户自定义,以便符合用户习惯、为用户提供操作便利、提升用户体验。
除了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操作按键/部件还包括其他功能按键/部件,以便完善遥控器使用功能、满足对无人飞行器的多种飞控操作。
如图1和2所示,遥控器主体10上还设有加解锁按键32,加解锁按键32操作为控制无人飞行器加锁以使其旋翼停止旋转或者控制无人飞行器解锁以使其旋翼可旋转。
对于穿越机由于其飞行控制模式为手动控制,其飞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炸机,可通过设置加解锁按键32来保护电机或避免炸机后仍转动的旋翼(或桨叶)对人员误伤。实际应用中,例如在穿越机飞行之前,通过对加解锁按键32进行解锁操作,检查旋翼(或桨叶)旋转是否稳定,待旋转稳定后再控制其飞行;在飞行过程中,若出现炸机,可立即对加解锁按键32进行加锁操作,从而使旋翼(或桨叶)停止旋转,避免电机一直工作、出现烧毁。
在一些实施例中,遥控器主体10上还设有电源按键33、急停/返航按键34、拍照/录像按键35、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第一自定义按键37和第二自定义按键38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自定义按键37操作为控制无人飞行器发出便于寻找的响声;例如,当无人飞行器出现炸机后,通过操作第一自定义按键37使无人飞行器发出响声以便于对其寻找;和/或,第二自定义按键38具有多个档位,第二自定义按键38操作为控制无人飞行器的云台切换至与多个档位对应的多种姿态;例如,第二自定义按键38可以与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的功能对应设置,当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用于控制云台的俯仰姿态时,可以将第二自定义按键38设置三个档位,分别控制云台的俯仰姿态的三种不同角度,如云台绕俯仰轴朝向上方、云台处于中间平视姿态以及云台绕俯仰轴朝向下方。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还可以是控制云台的偏航姿态或横滚姿态,相应地,第二自定义按键38具有对应的姿态控制档位。
第一自定义按键37和/或第二自定义按键38还可以用于实现其他功能,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操作按键/部件的类型和数量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列举的。
在满足操作按键/部件的功能的前提下,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对这些操作按键/部件的位置进行布局,以优化空间利用、为用户提供操作便利。
如图1和2所示,操作按键/部件布置在遥控器主体10的外壁上。遥控器主体10具有相对的顶壁11和底壁12以及连接在顶壁11和底壁12之间的侧壁,侧壁包括沿周向依次连接的前侧壁151、左侧壁153、后侧壁152以及右侧壁154,其中,电源按键33和第一自定义按键37设置在顶壁11,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加解锁按键32、急停/返航按键34、拍照/录像按键35、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和第二自定义按键38设置在前侧壁151。
如图1所示,由于顶壁11区域还设置有摇杆20等其他部件,可利用空间较小,因而可设置相对数量较少的操作按键。进一步,电源按键33和第一自定义按键37可以设置为相较于摇杆20距离后侧壁152更近。在该实施例中,摇杆20例如设置在顶壁11靠前的区域,电源按键33例如设置在第一摇杆21的右下角区域、第一自定义按键37设置在第二摇杆22的左下角区域,这样设置使用户在握持遥控器的同时,双手的大拇指便于触碰并按压操作电源按键33和第一自定义按键37,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2所示,前侧壁151具有较大的可利用空间,因而可设置相对数量较多的操作按键/部件。进一步,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急停/返航按键34、拍照/录像按键35和第二自定义按键38并排设置在前侧壁151的上部区域1511,加解锁按键32和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并排设置在前侧壁151的下部区域1512。根据用户握持遥控器的姿势,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急停/返航按键34、拍照/录像按键35和第二自定义按键38设置的位置可以对应于双手的食指便于操作的区域,加解锁按键32和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设置的位置可以对应于双手的中指便于操作的区域,食指的操作灵活度相比较中指更灵活,因而可使得上部区域1511设置比下部区域1512更多的按键。进一步,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和急停/返航按键34可以与拍照/录像按键35和第二自定义按键38相对于遥控器中心呈左右对称设置,从而用户能够使双手的食指各操作两个按键。加解锁按键32和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也可以相对于遥控器中心左右呈对称设置,从而用户能够使双手的中指各操作一个按键。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操作按键/部件的位置分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以满足用户使用舒适度、提高操作便利。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操作按键/部件,其结构、形状以及控制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设置成轻触开关形式按键,形状近似为船型,如图2所示,朝上按压时切换至第一飞行控制模式、朝下按压时切换至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不按压(此时按键基本呈竖直延伸)时切换至其他飞行控制模式。在一些实施例中,朝上按压时切换至手动模式、朝下按压时切换至普通模式、不按压(此时按键基本呈竖直延伸)时切换至运动模式。加解锁按键32设置成轻触开关形式按键,单击操作时控制加锁,双击操作时控制解锁。电源按键33以及第一自定义按键37设置成圆形、轻触开关形式按键。急停/返航按键34设置成轻触开关形式按键,短按操作时控制无人飞行器急停(例如可防止与障碍物发生碰撞)、长按操作时控制无人飞行器执行自动返航。拍照/录像按键35设置成轻触开关形式按键,短按操作时控制拍照,长按操作时控制录像。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设置成左右拨动时控制云台的姿态角度变化,拨动可自动回中。第二自定义按键38设置成轻触开关形式按键,形状基本呈船型,朝上按压、朝下按压以及不按压时分别对应不同档位,以调节云台姿态的不同朝向方向。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操作按键/部件的功能能够满足对无人飞行器的多种飞控调节,按键布局在充分利用遥控器既有空间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了更舒适、便利的操作条件,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尤其是对于穿越机,用户佩戴FPV眼镜后无法观察到周围环境信息以及遥控器,利用上述按键布局能够提升用户的盲操体验。
如图3至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100,通过对摇杆20设置调节装置,以调节其控制功能、或者改善用户操作摇杆的操作手感。调节装置例如设置在遥控器主体10内、并连接至摇杆20,其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对摇杆20进行调节。
根据前文描述可知,为了使遥控器能够适配于穿越机,摇杆20中的一个需要具备控制穿越机油门的功能。即当第一摇杆21或第二摇杆22至少用于控制穿越机油门时,其沿竖直方向的摆动将受到阻尼力限制,使得摇杆摆动后不能自动回中(自动回中指的是摇杆自动回至摆动前的姿态),也就是说摇杆摆动后能够定位在其所到达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操作摇杆沿竖直方向摆动时需克服阻尼力因而产生相应的手部感觉。而当摇杆用于实现其他功能时(控制飞行姿态、高度、航向等),摇杆沿竖直方向摆动或沿水平方向摆动时不受到阻尼力的限制、摆动后能够自动回中。同时,为了使遥控器适用于不同人群(例如美国玩家、日本玩家),需要保证第一摇杆21或第二摇杆22能够被调节成能够控制穿越机油门。
如图4所示,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均设有两个调节件23、24,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对调节件进行标识,以便用户根据标识符快速辨别调节件的功能、可避免进行误操作。例如,调节件23设置为具有标识符F1,其用于调节相应的摇杆摆动时的阻尼力的大小,例如使阻尼力增大、减小等,以符合用户的手感要求;调节件24设置为具有标识符F2,其用于对相应的摇杆施加或取消阻尼力,以便使摇杆能够或不能控制穿越机油门。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摇杆功能调节以及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的操作,来实现分别控制穿越机和航拍无人机。例如当用户需要使用遥控器100操控穿越机时,根据用户习惯,预先对摇杆功能进行调节,例如可将第一摇杆21或第二摇杆22设置成能够控制穿越机的油门。紧接着在操作遥控器100时,通过朝上按压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使飞行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一飞行控制模式,此时用户可对穿越机进行飞控操纵。类似的,当用户需要使用遥控器100操控航拍无人机时,通过预先操作调节件23、24,对第一摇杆21或第二摇杆22取消阻尼力,使得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的摆动均不受阻尼力限制(即沿竖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摆动摇杆都能自动回中);紧接着在操作遥控器100时,通过朝下按压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使飞行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二飞行控制模式,此时用户可对航拍无人机进行飞控操纵。当使用遥控器100操控航拍无人机时,还可直接操作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以切换普通模式或运动模式。
可选地,对每个调节件23、24对应设置调节孔25,工具穿过调节孔25便能够连接至调节件23、24、以便对调节件23、24进行操作。调节件23、24以及调节孔25均设置在遥控器主体10内,避免外露影响遥控器整体美观性。可选地,调节件为调节螺钉,其穿设于调节孔内。如图5所示,遥控器主体10包括外壳16和设置在外壳16内的安装主体17,安装主体17用于安装调节件23、24以及其他安装部件,调节孔25设置在安装主体17上并与每个调节件23、24对应,用户或工程师可利用工具穿过调节孔25对相应的调节件23、24进行操作。外壳16设有开口161,以便通过开口露出调节孔25,从而使用户或工程师对调节件23、24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开口161进行封闭以使调节孔25隐藏。遥控器主体10还包括盖体50以用于覆盖开口161,盖体50与外壳16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盖体50与外壳16可转动连接,当盖体50相对于外壳16转动打开时,用户可通过开口161、利用工具穿过调节孔25对调节件23、24进行操作,调节十分方便。如图3所示,当不需要对调节件23、24进行操作时,使盖体50覆盖开口161以遮盖调节孔25,从而提高遥控器整体外观的美观性。
可选地,盖体50与外壳16还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插接连接、紧固件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盖体50与外壳16具有相匹配的形状。具体地,盖体50与外壳16上的开口161的形状一致以便完全覆盖开口161。外壳16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其具有内部的空腔、以容纳安装主体17,开口161设置在与摇杆20相对的遥控器的背面。或者,外壳16也可以由几部分壳体组成,例如由上壳体1601和下壳体1602组成,上壳体1601和下壳体1602扣合形成内部空腔以容纳安装主体17,下壳体1602设置开口161。
如图4所示,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盖体50包括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第一部分51与外壳16的对应部分卡扣连接并且点胶固定,可选的,在第一部分50远离遥控器中心的边缘设置多个扣位,相应的在外壳16的对应部分设置与扣位配合的多个卡位,在安装时,在多个扣位上进行点胶,和/或在多个卡位上进行点胶,从而使第一部分51与外壳16的对应部分进行连接固定。类似地,在第二部分52靠近遥控器中心的边缘设置多个扣位,相应的在外壳16的对应部分设置与扣位配合的多个卡位,同时第二部分52设置成相对于第一部分51能够翻开或扣合,当第二部分52相对于第一部分51翻开时,可通过开口161露出调节孔25,以便用户对调节件23、24进行操作,当第二部分52相对于第一部分51闭合时,使其上的多个扣位与外壳16上的多个卡位配合,从而盖体50部分/完全覆盖开口161、同时遮盖调节孔25避免其暴露于外界环境。第二部分52与外壳16扣合的区域外表面设有指示标识,指示通过此处可打开或扣合盖体50,如图3中,指示标识为一个三角形,用户可利用指甲或工具沿边缘处翻开第二部分52。
通过将盖体50设置成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利用第一部分51与外壳16点胶连接,提高了连接可靠性,同时还能避免仅使用卡扣连接时容易造成盖体50直接脱落。第二部分52相对于第一部分51可自由转动/翻动,便于用户对外壳内的调节件进行操作。
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盖体50也可以仅由一部分组成,当然也可以由多于两部分的更多部分组成。只要盖体50的功能满足:便于装配、便于拆卸、连接牢固性好、方便相对于外壳16活动以露出或遮盖调节孔25。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50的部分或全部由柔性材料制成,以增加用户握持遥控器的舒适度。例如,第一部分51由柔性材料制成,或者第二部分52由柔性材料制成。还可以是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均由柔性材料制成。柔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胶材料。
如图5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遥控器主体10包括外壳16和至少一个盖体50,外壳16具有安装腔和与安装腔连通的开口161,至少一个盖体50与外壳16连接并覆盖开口161,盖体50相对于外壳16能够翻开或扣合。可选地,安装腔用于容纳安装主体、安装主体上设有与调节件相对应的调节孔。或者,安装腔内/安装主体上设有电路结构、电子元器件(例如电子调速器等)等,通过设置开口161以及盖体50,便于在打开盖体50时通过开口161对这些部件进行维护或操作,而不必对遥控器整机拆卸,提高操作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61及盖体50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可以是设置在遥控器的正面、与正面相对的背面、或者侧面。也可以是设置在遥控器的上壳体和/或下壳体。
请参阅图7至图9,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100,摇杆20可拆卸、并且便于收纳。在一些实施例中,摇杆20通过摇杆支架安装至遥控器主体10上,摇杆20与摇杆支架可拆卸连接,遥控器主体10上设置有容纳槽60,以便收纳拆卸下来的摇杆20。利用容纳槽60对摇杆20进行收纳,可减小遥控器100尺寸从而便于携带,同时还能够防止摇杆20丢失。
如图7或8所示,容纳槽60的数量可以与摇杆20的数量对应,例如当摇杆20包括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时,容纳槽60设置为两个,每个容纳槽60用于容纳一个摇杆。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多个摇杆也可共同收纳于一个容纳槽60内。
可选地,容纳槽60设置在第一手持部13与第二手持部14相对的内侧及/或第二手持部14与第一手持部13相对的内侧。当容纳槽60为两个时,分别设置在第一手持部13与第二手持部14相对的内侧及第二手持部14与第一手持部13相对的内侧。将容纳槽60设置在上述位置,可避开人手经常触碰的区域,对摇杆20进行收纳的同时可防止误触碰使其从槽内脱落。
如图9所示,容纳槽60例如包括容纳槽主体,其上开有凹槽。容纳槽主体设置在遥控器的上壳体1601与下壳体1602之间,凹槽暴露于遥控器表面,用于收纳摇杆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60内进一步设有与摇杆20的形状相匹配的卡扣结构以便对摇杆20进行固定防止其脱落。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60内进一步设有柔性件,柔性件上形成有与摇杆20的形状相匹配的内嵌部,内嵌部对摇杆20进行固定的同时还能起到防震、缓冲的作用以对摇杆20形成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遥控器100还包括天线70,其设于前侧壁151,其通过无线收发器与无人飞行器通信连接,从而用户可通过遥控器100向无人飞行器发送指令,以控制无人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姿态、高度或者航向等。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天线70通过支架与前侧壁151连接,天线70沿水平方向延伸、其长度尺寸略小于遥控器主体10的左侧壁153和右侧壁154之间的最大距离。当然,天线70的延伸方向、尺寸不限于上述方式,只要能够提高遥控器和无人飞行器的通信连接的稳定性、以及数据传输效率。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天线的数量为两个,可设置成关于遥控器长度方向(即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连线方向)的中线对称。
如图1所示,遥控器100还包括通讯接口80,其设于后侧壁152,用于与外部接口连接,以进行数据传输、或者为遥控器100充电等。通讯接口80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TYPE C接口、USB接口、CAN接口等。通讯接口80的类型、功能、数量以及位置分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遥控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满足穿越机和航拍无人机用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可尽量减少操作按键/部件数目、以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定义按键可提高用户使用的灵活性。
操作按键/部件设置在双手的拇指、食指以及中指便于操作的位置,同时根据不同手指灵活度设置不同数目的按键,可从整体上加强用户对遥控器的盲操体验。
对每个摇杆设置能够进行不同功能调节的调节件,使得每个摇杆能够被调节成至少用于控制穿越机的油门,以便符合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
将调节孔设置在遥控器外壳内,仅在需要时使其暴露,以提高遥控器整体外观美化程度。
利用容纳槽对拆卸下来的摇杆进行收纳,有利于缩小遥控器的尺寸、便于携带、还可防止摇杆丢失。
利用遥控器既有空间布置调节孔、盖体以及容纳槽,无需额外增加遥控器的体积、尺寸,使得其构型紧凑。
对于本申请的实施例,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遥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遥控器主体(10);
摇杆(20),设置在所述遥控器主体(10)上,所述摇杆(20)的控制功能可进行调整;
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设置在所述遥控器主体(10)上,所述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被配置为至少切换两种飞行控制模式:第一飞行控制模式或第二飞行控制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遥控器用于遥控穿越机,所述摇杆(20)操作为控制所述穿越机的油门和姿态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遥控器用于遥控航拍无人机,所述摇杆(20)操作为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航向、姿态或飞行高度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遥控器主体(10)包括第一手持部(13)和第二手持部(14),所述摇杆(20)包括第一摇杆(21)和第二摇杆(22),所述第一摇杆(21)靠近所述第一手持部(13)设置,所述第二摇杆(22)靠近所述第二手持部(14)设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第一摇杆(21)和所述第二摇杆(22)中的一者操作为至少控制所述穿越机的油门,另一者操作为控制所述穿越机的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为手动模式,
在所述第一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第一摇杆(21)和所述第二摇杆(22)中的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穿越机的旋翼转速,沿水平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穿越机的偏航姿态、俯仰姿态、横滚姿态中的一种;
所述第一摇杆(21)和所述第二摇杆(22)中的另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和沿水平方向摆动时分别控制所述穿越机的偏航姿态、俯仰姿态、横滚姿态中的另两种;
其中,所述竖直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前后方向,所述水平方向为用户握持遥控器时相对于该用户的左右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为普通模式或运动模式,
在所述第二飞行控制模式下,所述第一摇杆(21)和所述第二摇杆(22)中的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沿水平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左右飞行或姿态中的一种;
所述第一摇杆(21)和所述第二摇杆(22)中的另一者操作为沿竖直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前后飞行,沿水平方向摆动时控制所述航拍无人机的左右飞行或姿态中的另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遥控器主体(10)上还设有加解锁按键(32),所述加解锁按键(32)操作为控制无人飞行器加锁以使其旋翼停止旋转或者控制所述无人飞行器解锁以使其旋翼可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遥控器主体(10)上还设有电源按键(33)、急停/返航按键(34)、拍照/录像按键(35)、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第一自定义按键(37)和第二自定义按键(38)中的一个或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自定义按键(37)操作为控制无人飞行器发出便于寻找的响声;
和/或,
所述第二自定义按键(38)具有多个档位,所述第二自定义按键(38)操作为控制无人飞行器的云台切换至与多个所述档位对应的多种姿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遥控器主体(10)具有相对的顶壁(11)和底壁(12)以及连接在所述顶壁(11)和所述底壁(12)之间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沿周向依次连接的前侧壁(151)、左侧壁(153)、后侧壁(152)以及右侧壁(154),
所述遥控器主体(10)上还设有电源按键(33)、急停/返航按键(34)、拍照/录像按键(35)、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第一自定义按键(37)和第二自定义按键(38),其中,
所述电源按键(33)和所述第一自定义按键(37)设置在所述顶壁(11),所述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所述加解锁按键(32)、所述急停/返航按键(34)、所述拍照/录像按键(35)、所述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和所述第二自定义按键(38)设置在所述前侧壁(15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按键(33)和所述第一自定义按键(37)相较于所述摇杆(20)距离所述后侧壁(152)更近;和/或
所述飞行控制模式切换按键(31)、所述急停/返航按键(34)、所述拍照/录像按键(35)和所述第二自定义按键(38)并排设置在所述前侧壁(151)的上部区域(1511),所述加解锁按键(32)和所述云台姿态控制波轮(36)并排设置在所述前侧壁(151)的下部区域(1512)。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摇杆(21)和所述第二摇杆(22)均设有两个调节件(23、24),两个所述调节件(23、24)中的一个用于调节相应的摇杆摆动时的阻尼力的大小,另一个用于对相应的摇杆施加或取消阻尼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遥控器主体(10)包括外壳(16)和设置在所述外壳(16)内的安装主体(17),所述安装主体(17)上设有与每个所述调节件对应的调节孔(25),所述调节件穿设于所述调节孔(25),所述外壳(16)具有开口(161),所述调节孔(25)对应于所述开口(161);
所述遥控器主体(10)还包括盖体(50),所述盖体(50)与所述外壳(16)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50)覆盖所述开口(16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50)包括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所述第一部分(51)与所述外壳(16)的对应部分卡扣连接并且点胶固定,所述第二部分(52)与所述外壳(16)的对应部分卡扣连接;
所述第二部分(52)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51)能够翻开或扣合,所述调节孔(25)设于与所述第二部分(52)对应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51)由柔性材料制成,或者,所述第一部分(51)和所述第二部分(52)由柔性材料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遥控器主体(10)包括外壳(16)和至少一个盖体(50),所述外壳(16)具有安装腔和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开口(161),至少一个所述盖体(50)与所述外壳(16)连接并覆盖所述开口(161),所述盖体(50)相对于所述外壳(16)能够翻开或扣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杆(20)可拆卸;
所述遥控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遥控器主体(10)上的容纳槽(60),所述容纳槽(60)用于收纳拆卸下来的所述摇杆(2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遥控器主体(10)包括第一手持部(13)和第二手持部(14),所述容纳槽(60)位于所述第一手持部(13)与所述第二手持部(14)相对的内侧及/或位于所述第二手持部(14)与所述第一手持部(13)相对的内侧。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遥控器还包括天线(70),设于所述前侧壁(151);
通讯接口(80),设于所述后侧壁(152)。
CN202022850466.4U 2020-12-02 2020-12-02 遥控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750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0466.4U CN213750764U (zh) 2020-12-02 2020-12-02 遥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0466.4U CN213750764U (zh) 2020-12-02 2020-12-02 遥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50764U true CN213750764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33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5046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750764U (zh) 2020-12-02 2020-12-02 遥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507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22326A (zh) * 2023-02-13 2023-04-28 飞联智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器单手操纵手柄及其操控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22326A (zh) * 2023-02-13 2023-04-28 飞联智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器单手操纵手柄及其操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64214B (zh) 遥控器
US9878258B2 (en) Reverse propulsion aerial gaming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US7793890B2 (en) Control system for an aircraft
CN107087427B (zh) 飞行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和设备以及飞行器
US10228688B2 (en) Drone controller
CN110313024B (zh) 遥控器
CN207302313U (zh) 用于控制无人机的遥控器
USRE42496E1 (en) Controller for remote vehicles and craft and for virtual subjects
US20110221692A1 (en) Method and an appliance for remotely controlling a drone, in particular a rotary wing drone
CN213750764U (zh) 遥控器
US20170060128A1 (en) Multi-mode remote control flying systems
CN104969321B (zh) 拨轮结构、采用该拨轮结构的遥控器、以及控制方法
CN217113510U (zh) 遥控器及遥控系统
WO2019019398A1 (zh) 遥控器和无人飞行器系统
CN105676862B (zh) 一种飞行装置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EP3269639B1 (en) Aircraft and roll method thereof
CN207337638U (zh) 一种用于控制无人机的遥控器
CN106516140A (zh) 一种具有航拍功能的飞行器
CN109791726A (zh) 用于控制移动设备的遥控器
CN110785599A (zh) 云台组件及手持云台
CN218585471U (zh) 一种遥控器及无人设备
KR20190094817A (ko) 드론을 제어하는 원핸드 원격 조종 장치
JP7049672B2 (ja) 飛行体
JP7289152B2 (ja) 飛行制御システム
WO2022027234A1 (zh) 遥控器、遥控套装及飞行套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