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7775U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17775U
CN213717775U CN202022301519.7U CN202022301519U CN213717775U CN 213717775 U CN213717775 U CN 213717775U CN 202022301519 U CN202022301519 U CN 202022301519U CN 213717775 U CN213717775 U CN 213717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ortion
intermediate shaft
motor
drive device
wire har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0151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圭吾
高田响
水谷龙彦
青野真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17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17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旋转的马达轴;齿轮部,其将所述马达轴的旋转传递至中间轴;逆变器壳体部,其收纳逆变器;以及线束,其一端侧与所述逆变器电连接,所述齿轮部设置于所述马达壳体部的轴向一侧,并在轴向另一侧安装有所述中间轴,所述逆变器壳体部配置于所述中间轴的上方,所述线束沿着所述逆变器壳体部的下表面和与所述中间轴在横向上对置的所述马达壳体部的所述中间轴侧的外表面布线。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马达和控制马达的动作的逆变器的驱动装置中,有时设置有与逆变器电连接的线束。例如,已知在驱动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将马达和逆变器电连接的线束的结构。在该驱动装置中,线束朝向逆变器的屏蔽壳的外部延伸,并与马达的屏蔽壳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2047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驱动装置中,线束配置于被逆变器的屏蔽壳和马达的屏蔽壳占据的区域的外侧。因此,存在驱动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在具有与逆变器连接的线束的驱动装置中,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的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例示的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绕中心轴线旋转的马达轴;马达壳体部,其收纳所述马达;齿轮部,其将所述马达轴的旋转传递至中间轴;齿轮壳体部,其收纳所述齿轮部;逆变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逆变器壳体部,其收纳所述逆变器;以及线束,其一端侧与所述逆变器电连接,另一端侧朝向所述逆变器壳体部的外部延伸,所述齿轮部设置于所述马达壳体部的轴向一侧,所述齿轮部在轴向另一侧安装有所述中间轴,所述逆变器壳体部配置于所述中间轴的上方,所述线束沿着所述逆变器壳体部的下表面和与所述中间轴在横向上对置的所述马达壳体部的所述中间轴这一侧的外表面布线。
优选的是,该驱动装置具有中间轴保持部件,该中间轴保持部件安装于所述马达壳体部的所述中间轴这一侧的所述外表面,将所述中间轴保持为能够旋转,所述线束沿着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布线。
优选的是,所述线束沿着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的面向所述轴向的外表面布线,该驱动装置具有线束保护部件,该线束保护部件隔着所述线束与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在所述轴向上对置地配置,并且覆盖所述线束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优选的是,所述线束保护部件固定于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具有保持所述线束的卡扣部。
优选的是,所述卡扣部从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的外缘部朝向外侧突出,所述卡扣部具有:上爪部和下爪部,它们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以及凹部,其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上爪部与所述下爪部之间,所述线束插入至所述凹部而被固定。
优选的是,在被所述卡扣部保持的所述线束的延伸方向上,所述上爪部的长度与所述下爪部的长度不同。
优选的是,该驱动装置具有与所述逆变器壳体部连接的制冷剂配管,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下方。
优选的是,该驱动装置具有油泵,该油泵使油在所述马达壳体部的内部循环,所述线束的另一侧与所述油泵电连接。
优选的是,该驱动装置具有泵壳体部,该泵壳体部收纳所述油泵,所述泵壳体部在所述逆变器壳体部的所述下表面的下方与所述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且配置于比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和所述马达壳体部的所述轴向的外缘部靠内侧的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马达壳体部和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均为一个部件的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使线束不向被驱动装置的壳体占据的区域的外侧突出。由此,能够实现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念图。
图2是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方观察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驱动装置的搭载部位的概念图。
图4是将驱动装置的逆变器壳体部的下方放大的立体图。
图5是将驱动装置的逆变器壳体部的下方放大的立体图,是示出安装了中间轴保持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6是将驱动装置的逆变器壳体部的下方放大的立体图,是示出安装了中间轴保持部件和线束保护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7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的逆变器壳体部的下方放大的立体图。
图8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的中间轴保持部件的上部放大的立体图。
图9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的中间轴保持部件的上部放大的立体图,是示出卸下了线束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的中间轴保持部件的上部放大的侧视图。
图11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的中间轴保持部件的上部放大的后视图。
标号说明
1:驱动装置;2:马达;3:齿轮部;4:油泵;5:油冷却器;6:逆变器;7:壳体;8:中间轴保持部件;9:线束;10:线束保护部件;11:中间轴保持部件;12:管;21:转子;22:马达轴;23:转子铁芯;25:定子;26:定子铁芯;27:线圈;31:减速装置;32:差动装置;33:中间轴连接部;51:制冷剂配管;71:马达壳体部;72:齿轮壳体部;73:逆变器壳体部;74:分隔壁部;75:封闭部;76:泵壳体部;77:油配管;81:保持孔;82:螺纹孔;83:外表面;91:连接器;92:连接器;101:固定螺钉;111:保持孔;112:圆筒部;113:卡扣部;271:线圈端;311:第一齿轮;312:第二齿轮;313:第三齿轮;314:齿轮轴;321:齿圈;711:周壁部;712:保持部件安装部;731:下壁部;741:分隔壁开口;1131:上爪部;1132:下爪部;1133:凹部;1133a:狭小部;7111:外表面;7311:下表面;CL:油;CP:油流通路径;Ds1:第一驱动轴;Ds2:第二驱动轴;J2:马达轴线;J4:齿轮轴线;J5:差动轴线;Ms:中间轴;S:外部空间;V:车辆;W: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驱动装置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重力方向并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方(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是下方(重力方向)。X方向是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搭载有驱动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X方向是车辆后方。另外,有时+X方向为车辆后方,-X方向为车辆前方。Y方向是与X方向和Z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根据驱动装置1向车辆的搭载方法,有时X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Y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与马达轴线J2垂直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将包含X方向和Y方向的水平的方向称为“横向”。另外,上述“平行的方向”和“水平的方向”不仅包含完全平行的情况和完全水平的情况,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和大致水平的方向。
<1.驱动装置>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概念图。图2是驱动装置1的立体图。另外,图1只是概念图,各部的配置和尺寸不一定与实际的驱动装置1相同。
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至少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驱动装置1作为上述汽车的动力源来使用。
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齿轮部3、油泵4、油冷却器5、逆变器6、壳体7、中间轴保持部件8、线束9以及线束保护部件10。壳体7具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壳体部71、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壳体部72以及收纳逆变器6的逆变器壳体部73。
<2.马达2>
马达2收纳于壳体7的马达壳体部71的内部。马达2具有转子21和定子25。
<2.1转子21>
转子21通过从电池(省略图示)经由逆变器6向定子25提供电力而旋转。转子21具有马达轴22、转子铁芯23以及转子磁铁(省略图示)。转子21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中心轴线)J2旋转。即,马达2具有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中心轴线)J2旋转的马达轴22。
马达轴22以沿水平方向且车辆的宽度方向(Y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延伸。另外,详细而言,马达轴22被分成马达2侧的轴和齿轮部3侧的轴,使用花键轴来连结。马达轴22绕马达轴线J2旋转。
马达轴22跨越马达壳体部71的内部和齿轮壳体部72的内部而延伸。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贯穿马达壳体部71和齿轮壳体部72共有的分隔壁部74,而向齿轮壳体部72的内部突出。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被保持于分隔壁部74的轴承(省略图示)支承为能够旋转。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被保持于马达壳体部71的封闭部75的轴承(省略图示)支承为能够旋转。
转子铁芯23通过层叠硅钢板而形成。转子铁芯23为沿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3上固定有多个转子磁铁(省略图示)。多个转子磁铁以使磁极交替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2.2定子25>
定子25位于转子21的径向外侧,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即,马达2是转子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定子25的内侧的内转子型马达。定子25保持于马达壳体部71。定子25具有定子铁芯26、线圈27以及绝缘件(省略图示)。绝缘件夹在定子铁芯26与线圈27之间。定子铁芯26从圆环状的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具有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
在磁极齿之间卷绕有线圈线(省略图示)。卷绕于磁极齿的线圈线构成线圈27。线圈线经由汇流条(省略图示)与逆变器6连接。线圈27具有从定子铁芯26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端271。线圈端271比转子21的转子铁芯23的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
<3.齿轮部3>
齿轮部3设置于马达壳体部71的轴向一侧(图1的左方,+Y方向侧)。齿轮部3收纳于壳体7的齿轮壳体部72的内部。齿轮部3在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图1的左方,+Y方向侧)与马达轴22连接。
齿轮部3具有减速装置31、差动装置32以及中间轴连接部33。齿轮部3在轴向另一侧(图1的右方,-Y方向侧)安装有中间轴Ms。齿轮部3将马达轴22的旋转传递至中间轴Ms。
图3是从后方观察搭载有驱动装置1的车辆V的驱动装置1的搭载部位的概念图。例如,车辆V的驱动轴被分成第一驱动轴Ds1、中间轴Ms以及第二驱动轴Ds2。马达轴22的旋转从齿轮部3直接传递至第一驱动轴Ds1。马达轴22的旋转从齿轮部3经由中间轴Ms传递至第二驱动轴Ds2。
<3.1减速装置31>
减速装置31与马达轴22连接。即,齿轮部3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一侧(图1的左方,+Y方向侧)与马达轴22连接。减速装置31具有减小马达2的转速,并对应于减速比而增大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的功能。减速装置31向差动装置32传递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
减速装置31具有第一齿轮(中间驱动齿轮)311、第二齿轮(中间齿轮)312、第三齿轮(最终驱动齿轮)313以及齿轮轴314。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马达轴22、第一齿轮311、第二齿轮312、齿轮轴314以及第三齿轮313向差动装置32的齿圈32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进行各种变更。减速装置31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减速器。
第一齿轮311安装于马达轴22的外周面。第一齿轮311与马达轴22一起绕马达轴线J2旋转。
齿轮轴314沿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齿轮轴线J4延伸。齿轮轴314的两端被保持于齿轮壳体部72的轴承(省略图示)支承为能够旋转。齿轮轴314绕齿轮轴线J4旋转。
第二齿轮312和第三齿轮313均安装于齿轮轴314的外周面。第二齿轮312与第三齿轮313经由齿轮轴314而连接。第三齿轮313相对于第二齿轮312位于分隔壁部74侧。第二齿轮312和第三齿轮313绕齿轮轴线J4旋转。第二齿轮312与第一齿轮311啮合。第三齿轮313与差动装置32的齿圈321啮合。
马达轴22的扭矩从第一齿轮311传递至第二齿轮312。传递至第二齿轮312的扭矩经由齿轮轴314传递至第三齿轮313。传递至第三齿轮313的扭矩向差动装置32的齿圈321传递。这样,减速装置31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差动装置32。
<3.2差动装置32>
差动装置32安装有第一驱动轴Ds1和中间轴Ms。第一驱动轴Ds1和中间轴Ms分别安装于差动装置32的左右。差动装置32将马达2的输出扭矩传递至第一驱动轴Ds1和中间轴Ms。差动装置32具有如下功能:例如在车辆V(参照图3)转弯时,一边吸收左右的车轮W的速度差一边向第一驱动轴Ds1和中间轴Ms传递相同的扭矩。
差动装置32具有齿圈321。齿圈321绕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差动轴线J5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31传递至齿圈321。
<3.3中间轴连接部33>
中间轴连接部33设置于差动装置32。中间轴连接部33面向差动装置32的-Y方向侧(图1的右方)。即,中间轴连接部33在马达轴22的轴向上相对于连接有齿轮部3的轴向一侧(图1的左方,+Y方向侧)面向相反侧的轴向另一侧。
在中间轴连接部33上安装有朝向马达轴22的轴向另一侧(图1的右方,-Y方向侧)延伸的中间轴Ms。马达2与中间轴Ms彼此在横向(X方向)上错开配置。即,中间轴Ms在马达2的横向(-X方向,参照图2)上远离马达2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线J2与差动轴线J5是平行的,即,马达轴22与中间轴Ms是平行的。
<4.油泵4>
油泵4使油CL在马达壳体部71的内部循环。油泵4具有泵马达(省略图示),是通过电进行驱动的电动泵。壳体7还具有收纳油泵4的泵壳体部76。油泵4收纳于泵壳体部76的内部。
另外,驱动装置1具有用于供油CL在马达壳体部71的内部循环的油流通路径CP。油流通路径CP包含油泵4、供油CL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流通的油配管、供油CL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油贮存器)、供油CL滴落的路径以及供油CL沿墙壁流下的路径。例如,油流通路径CP包含设置于齿轮壳体部7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并贮存油CL的油积存部P。另外,例如,油流通路径CP包含连接泵壳体部76和马达壳体部71的油配管77。
油配管77将从油泵4排出的油CL提供给设置于马达壳体部71的内部的上部的油贮存器(省略图示)。提供至油贮存器的油CL向马达2的线圈端271滴落。线圈27被从油贮存器向线圈端271滴落的油CL冷却。即,马达2被油CL冷却。
冷却了马达2的油CL向马达壳体部71的内部的下部流动。分隔壁部74具有分隔壁开口741。流到马达壳体部71的内部的下部的油CL流入齿轮壳体部72的内部,进而流入齿轮壳体部72的下部的油积存部P。
<5.油冷却器5>
油冷却器5设置于油配管77的油流通路径CP的中途。在油冷却器5上连接有制冷剂配管51。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51流入油冷却器5。油冷却器5通过进行制冷剂与油CL的热交换,对在油配管77的内部流动的油CL进行冷却。
另外,制冷剂配管51的一端部与油冷却器5连接,制冷剂配管51的另一端部与逆变器壳体部73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了逆变器6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51被引导至油冷却器5,从而对油CL进行冷却,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与对逆变器6进行冷却的制冷剂不同的的其他制冷剂对油CL进行冷却。另外,对逆变器6进行冷却的制冷剂被散热器(省略图示)冷却。
<6.逆变器6>
逆变器6收纳于逆变器壳体部73的内部而被固定。逆变器6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6向马达2提供电力。并且,逆变器6通过控制提供给马达2的电流,控制马达2的动作。另外,逆变器6向油泵4提供电力。
<7.壳体7>
壳体7具有马达壳体部71、齿轮壳体部72以及逆变器壳体部73。马达壳体部71收纳马达2。齿轮壳体部72收纳齿轮部3。逆变器壳体部73收纳逆变器6。壳体7的内部空间被马达壳体部71、齿轮壳体部72以及逆变器壳体部73划分为收纳马达2的空间、收纳齿轮部3的空间以及收纳逆变器6的空间。壳体7还具有分隔壁部74、封闭部75、泵壳体部76以及油配管77。
<7.1马达壳体部71>
马达壳体部71在收纳马达2的内部空间的外周部具有周壁部711。周壁部711呈沿马达轴线J2的轴向(Y方向)延伸的筒状。周壁部711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被分隔壁部74封闭。分隔壁部74位于马达壳体部71与齿轮壳体部72的边界。周壁部711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被封闭部75封闭。
马达壳体部71具有保持部件安装部712(参照图4)。保持部件安装部712配置于周壁部711的中间轴Ms侧(后方,-X方向侧)的外周部,并且配置于面向外部空间S的部分。保持部件安装部712与安装于中间轴连接部33的中间轴Ms对置。在保持部件安装部712上安装有保持中间轴Ms的中间轴保持部件8。
<7.2齿轮壳体部72>
齿轮壳体部72相对于马达壳体部71配置于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齿轮壳体部72从沿轴向(Y方向)观察时与马达壳体部71重叠的区域朝向马达2的横向(后方,-X方向)延伸。
<7.3逆变器壳体部73>
逆变器壳体部73跨越马达壳体部71的上部和齿轮壳体部72的上部而配置。逆变器壳体部73配置于中间轴Ms的上方。详细而言,逆变器壳体部73配置在安装于中间轴连接部33的中间轴Ms的上方。
壳体7形成三方由马达壳体部71、齿轮壳体部72以及逆变器壳体部73包围的外部空间S。外部空间S配置于马达壳体部71的中间轴Ms侧(-X方向侧)。外部空间S配置于齿轮壳体部72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外部空间S配置于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方(-Z方向侧)。安装于中间轴连接部33的中间轴Ms配置于该外部空间S。
图4是将驱动装置1的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方放大的立体图。另外,图4省略了驱动装置1的在图1中看到的中间轴保持部件8和线束保护部件10的描绘。
逆变器壳体部73在收纳逆变器6的内部空间的下方(-Z方向侧)具有下壁部731。下壁部731面向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方的外部空间S。即,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壁部731面向外部空气。
马达壳体部71和逆变器壳体部73均为壳体7的一部分。即,马达壳体部71和逆变器壳体部73均为一个部件(壳体7)的一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驱动装置1整体的壳体7的强度。另外,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降低组装工时。
<7.4泵壳体部76>
泵壳体部76收纳油泵4。泵壳体部76与齿轮壳体部72的下部连接。泵壳体部76从齿轮壳体部72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的外表面朝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突出。泵壳体部76在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表面7311的下方与该下表面7311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且,泵壳体部76配置于比逆变器壳体部73和马达壳体部71的轴向(Y方向)的外缘部靠内侧的位置。即,泵壳体部76不会比逆变器壳体部73和马达壳体部71向轴向外侧突出。
<8.中间轴保持部件8>
中间轴保持部件8(参照图2)安装于马达壳体部71的中间轴Ms侧的外表面7111。中间轴保持部件8相对于马达壳体部71的保持部件安装部712朝向外部空间S向横向(后方,-X方向)突出。
中间轴保持部件8具有保持孔81(参照图5)。保持孔81沿轴向(Y方向)贯穿中间轴保持部件8。在保持孔81中安装有轴承部件(省略图示)。保持孔81供安装于中间轴连接部33的中间轴Ms插入。由此,中间轴保持部件8将中间轴Ms保持为能够旋转。
中间轴保持部件8具有多个螺纹孔82(参照图5)。多个螺纹孔82以面向中间轴保持部件8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的方式配置。螺纹孔82沿轴向(Y方向)延伸。在螺纹孔82中,隔着线束保护部件10安装有线束保护部件10的后述的固定螺钉101。
<9.线束9>
线束9的一端侧与逆变器6电连接。另外,线束9在两端部具有连接器91、92。连接器91与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壁部731连接,并在逆变器壳体部73的内部与逆变器6电连接。即,详细而言,线束9的一端侧经由连接器91与逆变器6电连接。线束9的另一端侧朝向逆变器壳体部73的外部延伸。即,线束9的一端侧与逆变器6电连接,另一端侧朝向逆变器壳体部73的外部延伸。
线束9在连接器91的附近,在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壁部731的下方(-Z方向侧)的外部沿下壁部731布线。另外,“布线”是指配置线束、线缆、电线等。线束9沿着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壁部731的下表面7311朝向连接器92侧(另一端侧)延伸。
线束9在连接器92的附近,在马达壳体部71的周壁部711的后方(-X方向侧)的外部沿周壁部711布线。线束9沿马达壳体部71的周壁部711的外表面711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即,线束9沿着与中间轴Ms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对置的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表面7311和与中间轴Ms在横向(X方向)上对置的马达壳体部71的中间轴Ms侧的外表面7111布线。根据该结构,线束9配置于被壳体7占据的区域的内侧。详细而言,线束9配置于壳体7的XY投影面内、YZ投影面内以及ZX投影面内。即,能够使线束9不向被驱动装置1的壳体7占据的区域的外侧突出。由此,能够实现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
另外,在搬运驱动装置1时、驱动装置1向车辆安装时,能够使线束9不钩挂于其他部件。
图5是将驱动装置1的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方放大的立体图,是示出安装了中间轴保持部件8的状态的图。另外,图5省略了驱动装置1的在图1中看到的线束保护部件10的描绘。
如上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8安装于马达壳体部71的中间轴Ms侧的外表面7111,将中间轴Ms保持为能够旋转。线束9的一部分在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表面7311的附近沿中间轴保持部件8的面向上方的外表面布线。另外,线束9的一部分在马达壳体部71的后方(-X方向侧)的外表面7111的附近沿着中间轴保持部件8的面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的外表面83布线。
即,线束9沿着中间轴保持部件8布线。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其他部件从中间轴保持部件8侧与线束9接触。由此,能够保护线束9。
线束9包含用于驱动油泵4的电力线和信号线。线束9的连接器92与泵壳体部76连接,并在泵壳体部76的内部与油泵4电连接。即,线束9的另一侧与油泵4电连接。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于驱动油泵4的线束9不向驱动装置1的壳体7的马达轴22和中间轴Ms各自的轴向外侧突出。
另外,泵壳体部76在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表面7311的下方与该下表面7311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且配置于比逆变器壳体部73和马达壳体部71的轴向(Y方向)的外缘部靠内侧的位置。由于泵壳体部76自身不比逆变器壳体部73和马达壳体部71向轴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提高使用于驱动油泵的线束不比壳体7向轴向外侧突出的效果。
图6是将驱动装置1的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方放大的立体图,是示出安装了中间轴保持部件8和线束保护部件10的状态的图。
<10.线束保护部件10>
线束保护部件10配置于中间轴保持部件8的附近。线束9沿着中间轴保持部件8的面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的外表面83布线。线束保护部件10以隔着线束9与中间轴保持部件8在轴向(Y方向)上对置的方式配置。
线束保护部件10配置于线束9的连接器91、92之间的中间区域。线束保护部件10具有覆盖并包围线束9的周围的一部分的线束收纳部(省略图示)。即,线束保护部件10覆盖线束9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其他部件与线束9接触。由此,能够提高保护线束9的效果。
线束保护部件10具有固定螺钉101。固定螺钉101在与中间轴保持部件8之间夹持线束保护部件10,并沿轴向(Y方向)安装于中间轴保持部件8的螺纹孔82。由此,线束保护部件10固定于中间轴保持部件8。根据该结构,通过线束保护部件10,能够将线束9相对于中间轴保持部件8配置于规定的位置。
<11.变形例>
图7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的逆变器壳体部73的下方放大的立体图。图8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的中间轴保持部件11的上部放大的立体图。
如图7和图8所示,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具有中间轴保持部件11。中间轴保持部件11安装于马达壳体部71的中间轴Ms侧的外表面7111。中间轴保持部件11相对于马达壳体部71的保持部件安装部712(参照图4)朝向外部空间S向横向(后方,-X方向)突出。
中间轴保持部件11具有保持孔111和圆筒部112。保持孔111沿轴向(Y方向)贯穿中间轴保持部件11。保持孔111供安装于中间轴连接部33的中间轴Ms插入。圆筒部112位于保持孔111的外周部。圆筒部112沿轴向(Y方向)延伸。
中间轴保持部件11具有卡扣部113。卡扣部113配置于圆筒部112的外周部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扣部113位于比插入保持孔111中的中间轴Ms的中心轴线(差动轴线J5,参照图1)靠上方的位置。卡扣部113保持线束9。换句话说,线束9在卡扣部113处固定于中间轴保持部件11。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线束9直接固定于中间轴保持部件11。因此,不需要另外准备用于固定线束9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卡扣部113位于与逆变器壳体部73连接的制冷剂配管51的下方。根据该结构,卡扣部113在横向(后方,-X方向)上不比制冷剂配管51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设置保持线束9的卡扣部113。另外,能够缩短线束9的布线距离。
图9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的中间轴保持部件11的上部放大的立体图,是示出卸下了线束9的状态的图。图10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的中间轴保持部件11的上部放大的侧视图。图11是将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的中间轴保持部件11的上部放大的后视图。
卡扣部113从中间轴保持部件11的外缘部朝向外侧突出。卡扣部113具有上爪部1131、下爪部1132以及凹部1133。上爪部1131和下爪部1132相对于圆筒部112的外周面向横向(后方,-X方向)的外侧突出。上爪部1131和下爪部1132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对置。
凹部113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上爪部1131与下爪部1132之间。凹部1133从上爪部1131和下爪部1132的前端侧(-X方向侧)向根部侧(+X方向侧)凹陷,并且凹部1133的轴向(Y方向)的两端部开口。
线束9插入至凹部1133而被固定。线束9在被卡扣部113固定时,从上爪部1131和下爪部1132的前端侧(-X方向侧)朝向根部侧(+X方向侧)插入凹部1133内。固定于卡扣部113的线束9在凹部1133中沿轴向(Y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卡扣部113在轴向(Y方向)上不向圆筒部112的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设置保持线束9的卡扣部113。另外,能够容易地固定线束9。
另外,线束9的一部分被管12包覆。管12从连接器91的附近延伸至连接器92的附近。线束9的被管12包覆的区域的一部分插入凹部1133内。
凹部1133具有狭小部1133a。狭小部1133a配置于从上爪部1131和下爪部1132的前端至根部的中间部。狭小部1133a的上下方向的间隔比前端侧和根部侧各自相对于狭小部1133a的间隔窄。
在被卡扣部113保持的线束9的延伸方向(轴向,Y方向)上,上爪部1131的长度与下爪部1132的长度不同。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爪部1132的轴向(Y方向)的长度比上爪部1131的轴向的长度长。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线束9的比被卡扣部113保持的部分靠外侧的部分不容易向下方移动。因此,能够提高使线束9不与中间轴Ms接触的效果。
在轴向一侧(+Y方向侧),下爪部1132的端部与上爪部1131的端部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在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下爪部1132的端部位于比上爪部1131的端部靠-Y方向侧的位置,与圆筒部112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的端面相邻。
上爪部1131和下爪部1132的轴向(Y方向)的长度比圆筒部112的轴向的长度短。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爪部1131配置于圆筒部112的轴向中央部。
<11.其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各种变更来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例如能够作为混合动力汽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以及电动汽车(EV)的驱动装置来使用。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并不限于车辆用,例如能够作为船舶或飞机等这样的交通工具的驱动装置来使用。

Claims (11)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具有:
马达,其具有绕中心轴线旋转的马达轴;
马达壳体部,其收纳所述马达;
齿轮部,其将所述马达轴的旋转传递至中间轴;
齿轮壳体部,其收纳所述齿轮部;
逆变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
逆变器壳体部,其收纳所述逆变器;以及
线束,其一端侧与所述逆变器电连接,另一端侧朝向所述逆变器壳体部的外部延伸,
所述齿轮部设置于所述马达壳体部的轴向一侧,
所述齿轮部在轴向另一侧安装有所述中间轴,
所述逆变器壳体部配置于所述中间轴的上方,
所述线束沿着所述逆变器壳体部的下表面和与所述中间轴在横向上对置的所述马达壳体部的所述中间轴这一侧的外表面布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具有中间轴保持部件,该中间轴保持部件安装于所述马达壳体部的所述中间轴这一侧的所述外表面,将所述中间轴保持为能够旋转,
所述线束沿着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布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沿着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的面向所述轴向的外表面布线,
该驱动装置具有线束保护部件,该线束保护部件隔着所述线束与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在所述轴向上对置地配置,并且覆盖所述线束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保护部件固定于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具有保持所述线束的卡扣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部从所述中间轴保持部件的外缘部朝向外侧突出,
所述卡扣部具有:
上爪部和下爪部,它们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以及
凹部,其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上爪部与所述下爪部之间,
所述线束插入至所述凹部而被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被所述卡扣部保持的所述线束的延伸方向上,所述上爪部的长度与所述下爪部的长度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具有与所述逆变器壳体部连接的制冷剂配管,
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具有油泵,该油泵使油在所述马达壳体部的内部循环,
所述线束的另一侧与所述油泵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具有泵壳体部,该泵壳体部收纳所述油泵,
所述泵壳体部在所述逆变器壳体部的所述下表面的下方与所述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且配置于比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和所述马达壳体部的所述轴向的外缘部靠内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体部和所述逆变器壳体部均为一个部件的一部分。
CN202022301519.7U 2019-10-21 2020-10-15 驱动装置 Active CN2137177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2065 2019-10-21
JP2019192065 2019-10-21
JP2020156265A JP7468269B2 (ja) 2019-10-21 2020-09-17 駆動装置
JP2020-156265 2020-09-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17775U true CN213717775U (zh) 2021-07-16

Family

ID=75637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01519.7U Active CN213717775U (zh) 2019-10-21 2020-10-15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68269B2 (zh)
CN (1) CN21371777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8628B2 (ja) 2005-03-29 2011-11-1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JP4539531B2 (ja) 2005-10-26 2010-09-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駆動装置
JP2014220961A (ja) 2013-05-10 2014-11-2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両駆動装置
DE112019001535T5 (de) 2018-03-24 2020-12-10 Nidec Corporation Antriebs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69271A (ja) 2021-04-30
JP7468269B2 (ja)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28707B2 (en) Driving device
CN114600346A (zh) 驱动装置
US20220173641A1 (en) Motor unit
CN111585394B (zh) 马达单元
US20220158523A1 (en)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US20210167667A1 (en) Motor unit
US20220305892A1 (en)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CN111527673A (zh) 马达单元
US20230090548A1 (en) Drive apparatus
CN114930695A (zh) 马达单元
CN210669792U (zh) 马达单元
US20220294317A1 (en) Drive device
CN115549347A (zh) 驱动装置、车辆
US10958136B2 (en) Drive apparatus
CN213717775U (zh) 驱动装置
US11139720B2 (en) Drive apparatus
CN111527678B (zh)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15152133A (zh) 马达单元
CN115051509A (zh) 旋转电机及驱动装置
CN114552891B (zh) 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
CN112769288A (zh) 驱动装置
CN112042082B (zh) 马达单元
CN210780437U (zh) 马达单元
CN115912757A (zh) 驱动装置
CN113472147A (zh) 马达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