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95791U - 3d防护口罩 - Google Patents

3d防护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95791U
CN213695791U CN202021888597.5U CN202021888597U CN213695791U CN 213695791 U CN213695791 U CN 213695791U CN 202021888597 U CN202021888597 U CN 202021888597U CN 213695791 U CN213695791 U CN 213695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body
layer
protective
gauze mask
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8859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宝
夏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onbest Cle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onbest Cle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onbest Cle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onbest Cle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8859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95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95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95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3D防护口罩,包括3D口罩本体及对称设置于3D口罩本体相对两侧的耳带,所述3D口罩本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无纺布防护层、一级过滤布层、热风棉层、二级过滤布层及亲肤无纺布内层,所述耳带固定在所述无纺布防护层的外表面,其宽度不低于5mm。本实用新型的3D口罩采用多级过滤结构,可以通过多层结构来改善过滤效率,当前侧过滤层的过滤效率降低时,还可以通过内侧的过滤层保持过滤的可靠性,从而延长使用时长,同时耳带采用不低于5mm的宽度,有效地增加耳带与耳朵的接触面积,从而减轻长期佩戴造成的耳朵不适的感受,改善佩戴体验。

Description

3D防护口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领域,尤其是3D防护口罩。
背景技术
KN95口罩是我国对于具有颗粒物过滤效率的一类口罩,其过滤效率在95%以上,目前为了达到目标过滤效率,可以通过采用具有高过滤效率的驻极熔喷布来实现相应的过滤效率,驻极熔喷布的高过滤效率主要是借助静电吸附来实现,但是随着使用时间增长,驻极熔喷布的静电吸附效果会变差,导致过滤效率会变弱,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这种口罩的使用时间。
另外,由于常规的口罩的耳绳的宽度相对较窄,在长时间佩戴后,易出现耳部不适的感觉,影响了佩戴的舒适性和佩戴的时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3D防护口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D防护口罩,包括3D口罩本体及对称设置于3D口罩本体相对两侧的耳带,所述3D口罩本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无纺布防护层、一级过滤布层、热风棉层、二级过滤布层及亲肤无纺布内层,所述耳带固定在所述无纺布防护层的外表面,其宽度不低于5mm。
优选的,所述的3D防护口罩中,所述3D口罩本体上形成有将其均分为两个对称部分的折痕,所述折痕两侧设定宽度的3D口罩本体通过一排焊点焊接。
优选的,所述的3D防护口罩中,所述无纺布防护层为50g无纺布,所述一级过滤布层及二级过滤布层为25g滤布;所述热风棉层为50g热风棉;所述亲肤无纺布内层为25g无纺布。
优选的,所述的3D防护口罩中,所述一级过滤布层和所述二级过滤布层的过滤精度≥0.5微米,过滤效率≥95%。
优选的,所述的3D防护口罩中,所述二级过滤布层为PTFE纳米滤膜或驻极熔喷布。
优选的,所述的3D防护口罩中,所述耳带为高弹松紧带且为扁平状。
优选的,所述的3D防护口罩中,至少一所述耳带的一端设置有圆毛,所述无纺布防护层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定长度的刺毛。
优选的,所述的3D防护口罩中,所述3D口罩本体上还设置有鼻夹杆,所述鼻夹杆限位于一圈焊点围合成的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的3D防护口罩中,所述口罩本体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鼻夹杆位置对应的海绵条。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的3D口罩采用多级过滤结构,可以通过多层结构来改善过滤效率,当前侧过滤层的过滤效率降低时,还可以通过内侧的过滤层保持过滤的可靠性,从而延长使用时长,同时耳带采用不低于5mm的宽度,有效地增加耳带与耳朵的接触面积,从而减轻长期佩戴造成的耳朵不适的感受,改善佩戴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每层所选用材质可以在保证过滤效率的同时,有效地使整个产品的重量减轻,实现轻量化,从而改善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
本方案的二级过滤布层采用PTFE纳米滤膜可以通过物理隔离原理实现过滤,其过滤效率相对驻极熔喷布能够保持更久的时间,并且可以在清洗后持续使用,可用时间更久。
本方案通过在口罩本体内比表面设置于鼻夹杆位置对应的海绵条,既保证了与面部的贴合性,同时增加了过滤结构,保证了防护的全面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口罩的主视图(折叠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3D口罩本体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口罩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折叠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3D口罩本体的内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配套使用的弹性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3D防护口罩进行阐述,如附图1所示,其包括3D口罩本体100,所述3D口罩本体100常态下通过折痕160对折成两个对称的部分,所述折痕160包括一竖边161,所述竖边161的两端设置有第一斜边162、第二斜边163,所述第一斜边162及第二斜边163位于所述竖边161的同一侧,且第一斜边162与竖边161的夹角与第二斜边163与竖边161的夹角相当,所述第二斜边163的长度大于第一斜边162的长度,所述第一斜边162和第二斜边163的外端通过弧形边180衔接。
如附图1所示,所述折痕160两侧设定宽度的3D口罩本体100通过一排焊点170焊接,从而可以有效地将3D口罩本体100划分成两部分,保证3D口罩本体的立体形态。
如附图1所示,在所述3D口罩本体100的两个对称的部分上分别形成有两条支撑线190,两个所述支撑线190近似平行且与所述折痕160的竖边161近似垂直,它们分别与所述竖边161的一端位置相对。每个所述支撑线190是一排焊点构成,所述焊点是通过超声焊将所述3D口罩本体的不同层焊接得到,所述支撑线190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3D口罩本体100的两个部分的形态进行限定,保证3D口罩本体100的立体形态,同时可以使3D口罩本体100各层之间更紧密的贴合,保证整体形态。
所述3D口罩本体100可以是已知的各种多层结构,优选的,如附图2所示,所述3D口罩本体100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无纺布防护层110、一级过滤布层120、热风棉层130、二级过滤布层140及亲肤无纺布内层150,采用两级过滤布层可以有效地提高过滤效率,同时采用热风棉层130具有蓬松度高、弹性好、手感柔软、保暖性强、透气透水性好,能够有效地改善口罩的佩戴感受,同时可以增加了一级过滤,改善过滤效果。
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无纺布防护层110为50g无纺布,所述一级过滤布层120及二级过滤布层140为25g滤布;所述热风棉层130为50g热风棉;所述亲肤无纺布内层150为25g无纺布。更优选的,所述一级过滤布层120和所述二级过滤布层140的过滤精度≥0.5微米,过滤效率≥95%,从而可以有效达到KN95等口罩的过滤要求。进一步,所述二级过滤布层140为PTFE纳米滤膜或驻极熔喷布,当采用PTFE纳米滤膜,其孔比熔喷布更小,直接采用物理隔离原理,相对于熔喷布,其可以具有更高的过滤效果,且可以清洗,能够重复使用。
如附图1所示,所述3D口罩本体100相对两侧的对称设置有耳带200,所述耳带200正对所述折痕160的竖边161,所述耳带200固定在所述无纺布防护层110的外表面,优选采用超声焊的方式进行焊接,所述耳带200的宽度不低于5mm,且所述耳带200为高弹松紧带且为扁平状,由于耳带200的宽度增大,因此可以有效地增加耳带200与耳朵的接触面积,从而减轻长期佩戴造成的耳朵不适的感受,改善佩戴体验。
另外,由于不同的人需要的耳带200的长度是不一致的,因此最好需要使所述耳带的长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余地,例如,每条所述耳带200上设置有绕绳器(图中未示出),通过将耳带缠绕在所述绕绳器上可以缩短耳带的长度,绕绳器的结构为已知技术,此处不做赘述。
在另外一种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至少一所述耳带的一端设置有圆毛300,所述无纺布防护层110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定长度的刺毛400,所述圆毛300与所述刺毛400形成魔术贴结构,使用时,将圆毛300与刺毛400贴合,从而可以将耳带固定在3D口罩本体上。当需要调节所述耳带的可佩带长度时,调整所述圆毛300与所述刺毛400的黏贴位置即可方便地实现。
另外,为了保证使用时,3D口罩本体100与面部,尤其是鼻部的贴合形,所述3D口罩本体100上还设置有鼻夹杆(图中未示出),所述鼻夹杆限位于一圈焊点510围合成的空间500内,且是位于无纺布防护层110和亲肤无纺布内层150之间。如附图4所示,所述口罩本体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鼻夹杆位置对应的海绵条600,所述海绵条600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与人脸的贴合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通过海绵条进行一定的过滤,改善整体的过滤效果。
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如附图4所示,在所述3D口罩本体100的内表面设置有贴近其下边缘的海绵条或硅胶条700,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下边缘位置过于凸出造成下巴收到下边缘长时间接触带来的不适感,对改善佩戴时的舒适度,同时提高密闭性。
最后,在实际使用时,常需要将口罩从面部取下放置到一边,此时,为了避免亲肤无纺布内层150收到污染影响佩戴,通常需要将口罩对折以实现亲肤无纺布内层150的遮蔽,但是遮蔽后,由于其整体造型及鼻夹杆的存在,3D口罩本体并不能有效保持折叠状态,为了保证3D口罩本体的对折状态,在所述平面口罩的包装内还配套设置有弹性夹,所述弹性夹可以是已知的各种可行的结构。例如附图5所示,所述弹性夹包括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它们之间通过U形的衔接部形成为一个整体,并且所述第二弹性板的外端常态下与所述第一弹性板的上表面贴近或贴合,所述第二弹性板的自由端还向上斜设有翻板,从而可以有效地通过弹性夹将对折口的口罩本体的连接弹性耳带的两端夹持,避免其打开。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3D防护口罩,包括3D口罩本体(100)及对称设置于3D口罩本体(100)相对两侧的耳带(200),其特征在于:所述3D口罩本体(100)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无纺布防护层(110)、一级过滤布层(120)、热风棉层(130)、二级过滤布层(140)及亲肤无纺布内层(150),所述耳带(200)固定在所述无纺布防护层(110)的外表面,其宽度不低于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3D口罩本体(100)上形成有将其均分为两个对称部分的折痕(160),所述折痕(160)两侧设定宽度的3D口罩本体(100)通过一排焊点(170)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防护层(110)为50g无纺布,所述一级过滤布层(120)及二级过滤布层(140)为25g滤布;所述热风棉层(130)为50g热风棉;所述亲肤无纺布内层(150)为25g无纺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过滤布层(120)和二级过滤布层(140)的过滤精度≥0.5微米,过滤效率≥9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过滤布层(140)为PTFE纳米滤膜或驻极熔喷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带(200)为高弹松紧带且为扁平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3D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耳带的一端设置有圆毛(300),所述无纺布防护层(110)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定长度的刺毛(4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3D口罩本体(100)上还设置有鼻夹杆,所述鼻夹杆限位于一圈焊点围合成的空间(500)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3D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3D口罩本体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鼻夹杆位置对应的海绵条。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3D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3D口罩本体的内表面设置有贴近其下边缘的硅胶片。
CN202021888597.5U 2020-09-02 2020-09-02 3d防护口罩 Active CN213695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8597.5U CN213695791U (zh) 2020-09-02 2020-09-02 3d防护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8597.5U CN213695791U (zh) 2020-09-02 2020-09-02 3d防护口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95791U true CN213695791U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92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88597.5U Active CN213695791U (zh) 2020-09-02 2020-09-02 3d防护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957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00002649A (ko) 마스크
CN203262327U (zh) 一种可折叠的防护口罩
CN213695791U (zh) 3d防护口罩
WO2021212831A1 (zh) 一种呼吸装置
CN216059331U (zh) 一种防过敏外科口罩
CN213281596U (zh) 无鼻梁条的折叠口罩
CN212814487U (zh) 一种硅凝胶密封口罩
CN212590403U (zh) 一种石墨烯抗菌口罩
CN212994588U (zh) 一种杯型口罩
CN217658278U (zh) 一种基于纳米抗菌灭活病毒的蝶形防护口罩
CN211961028U (zh) 一种口罩
CN212065785U (zh) 一种防压疮医用防护口罩
CN215501455U (zh) 一种基于纳米抗菌灭活病毒的防护口罩
CN216315750U (zh) 一种纳米抗菌灭活病毒kf94防护口罩
CN220024228U (zh) 防护口罩
CN217487729U (zh) 一种弧形欧米伽折叠平面口罩
CN216875140U (zh) 一次性防勒耳口罩
CN213848915U (zh) 一种佩戴舒适的医用口罩
CN213587476U (zh) 一种口罩
CN211458927U (zh) 弹性松紧带可调式口罩
CN212279996U (zh) 一种口罩
CN216453489U (zh) 一种折叠式半面罩
CN212520918U (zh) 一种反曲弓型口罩
CN218978091U (zh) 一种舒适型医用口罩
CN215347174U (zh) 一种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