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81563U -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81563U
CN213681563U CN202022450256.6U CN202022450256U CN213681563U CN 213681563 U CN213681563 U CN 213681563U CN 202022450256 U CN202022450256 U CN 202022450256U CN 213681563 U CN213681563 U CN 213681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water collecting
rainwater
drainage
d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5025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启年
崔一健
韦宇
张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INHUIHU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INHUIHU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INHUIHU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INHUIHU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5025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81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81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81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包括构造层体、集水沟、集水井;构造层体整体设有横向坡度,横向坡度的较低端指向集水沟,集水沟与集水井连接,集水井通过排水管与市政管网或绿地连接;所述构造层体自下而上分别为土基、粗颗粒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垫层、大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层、找平层以及面层,其中,粗颗粒碎石基层内设有防水混凝土层,级配碎石垫层内铺设一层导盲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优化的雨水的透水及排水性,加之集水沟的设立,促使雨水向边侧绿化带土体渗入,为植被生长提供水分,实现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工程领域,尤其是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人行道路面施工质量参差不齐,路面常出现凹陷及地下水土流失等问题,传统人行道封闭路面一般采用混凝土、沥青等低渗透性材料:这一方面改变了地区的雨水循环,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和城市缺水情况加剧;另一方面封闭路面吸收、存储和反射太阳热量,导致“热岛效应”更加严重。而传统的透水路面仅仅是将透水基层替换成透水材料,而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不能解决传统找平层砂浆堵塞空隙;另一个方面下渗的雨水带走土颗粒造成人行道的下沉开裂。其工程实施技术难点为:
1、传统人行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地下管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压实度无法保证,可能会出现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雨水的作用造成路面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开裂甚至坍塌;如何优化施工工序和施工材料保证人行道的正常使用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传统人行道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耐久性和结构性通常会牺牲一部分透水性,而这使得雨后路面迟迟不能干燥;如何保证路面铺装的耐久性和结构强度的同时提高其透水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一般的透水性人行道虽然解决了雨水下渗的问题但是没有对雨水排出路面后的后续利用问题;如何使得雨水疏排后能够与周围排水设施衔接是需要改进的问题。
基于此,噬需找到一种针对人行道的新型雨水疏排再利用的施工方法,确保路面平整,能及时疏排路面雨水,使得小降水时保持两侧绿化土壤湿润,大降水时雨水能够排入绿地或市政管网,同时也为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等相关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减少土体流失,同时保证路面平整,并对雨水进行疏导、过滤、入渗、汇聚,完成雨水疏排再利用的工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包括构造层体、集水沟、集水井;构造层体整体设有横向坡度,横向坡度的较低端指向集水沟,集水沟与集水井连接,集水井通过排水管与市政管网或绿地连接;所述构造层体自下而上分别为土基、粗颗粒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垫层、大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层、找平层以及面层,其中,粗颗粒碎石基层内设有防水混凝土层,级配碎石垫层内铺设一层导盲管。
所述防水混凝土层包括左上段、中间段及右下段,其中,左上段与构造层体坡度一致,中间段坡度大于构造层体的横向坡度,右下段延伸至绿化带的植被下方。
所述防水混凝土层的右下段下面铺有防水土工布。
所述集水沟为长条形,集水沟两端设有围堰,集水沟顶端设有集水沟盖板。
所述集水井的底面低于集水沟的底面,其底面及四壁为防水混凝土层,集水井底面铺有一层防水土工布。
所述级配碎石垫层的厚度为15~20cm,级配碎石垫层的碎石粒径小于粗颗粒碎石基层的碎石粒径。
所述导盲管直径不超过10cm,导盲管的材质为合成树脂软管。
本实用新型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铺设粗颗粒碎石基层和级配碎石垫层,相较于传统人行道路面,可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发生,起到对人行道沉降的控制。
2)、构造层体中粗颗粒碎石基层和级配垫层、透水混凝土、面层(透水砖)的设置起到对雨水的疏导和排泄作用,再加上横向坡度的设置,在雨水竖向入渗的过程中促使其横向入渗,起到对人行道透水和排水的优化;而传统的人行道雨水疏排施工不完善,传统找平层的砂浆容易流进基层堵塞空隙,透水砖容易堵塞且难以清理,大部分设计仅停留在将不透水面层改成透水面层,透水性差,排水性更差。
3)、集水沟中的雨水能够透过侧壁的透水混凝土层入渗到绿化带内,为植被生长提供水分,同时集水井内汇集的雨水还可供环卫洒水车用于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体现对雨水回收再利用的优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位于集水沟处的人行道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位于集水井处的人行道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位于人行道粗颗粒碎石基层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位于人行道级配碎石垫层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人行道地面俯视图。
图中:面层1,找平层2,大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层3,级配碎石垫层4,导盲管5,粗颗粒碎石基层6,防水混凝土层7,防水土工布8,土基9,透水混凝土层10,集水沟盖板11,植被12,围堰13,集水井盖板14,排水管15,集水沟16,集水井1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它包含构造层体、集水沟16、集水井17。所述构造层体设有横向坡度(i=3%~5%),横向坡度的较低端指向集水沟16。这样进入构造层体的雨水在竖向渗透的同时也能保持横向渗透,起到对雨水疏排过滤并促使其排至集水沟16的作用。集水沟16中雨水通过侧壁的透水混凝土层10可入渗至绿化带土壤内,供养绿化带内植被12生长,形成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另外,集水沟16与集水井17连接,集水井17为集水沟16中的雨水盛满逸出时的汇聚水井,所述集水井17灌满时通过排水管15自行流出排至市政管网或附近绿地。
所述构造层体自下而上分别为土基9、粗颗粒碎石基层6、级配碎石垫层4、大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层3、找平层2以及面层1。
其中,粗颗粒碎石基层6厚度为25cm~35cm,在其间设有防水混凝土层7,防水混凝土层7用于促进雨水汇聚至集水沟16内。
所述防水混凝土层7左上段的顶面与构造层体坡度一致,中间段坡面较陡,坡度大于构造层体的横向坡度,右下段的长度延伸至绿化带下,其作用是一方面促使雨水向右下方汇聚,另一方面避免向左侧区域渗透。
所述防水混凝土层7的右下段下面铺有一层防水土工布8,在雨水汇聚到底部过程中进一步隔绝其入渗至土基9。
所述集水沟16为长条形,集水沟16左右两侧壁为透水混凝土层10,方便水分渗透,可将构造层体内的雨水渗入到沟内。集水沟前后有围堰13围住,当雨水在集水沟16内逐渐汇聚盛满逸出围堰13时,自行流入到集水井17内。
所述集水井17的底面低于集水沟16的底面,其底面及四壁(含集水沟的围堰13)为防水混凝土层7,底面铺有一层防水土工布8,防止雨水渗入渗出。
所述级配碎石垫层4的厚度为15~20cm,碎石粒径小于粗颗粒碎石基层6,在该层中间铺设一层导盲管5。导盲管5直径不超过10cm,材质为合成树脂软管,受力能变形,上面分布的诸多孔隙,即使在级配碎石垫层4压平夯实也能适应变化而不破坏,能够吸附附近雨水排至集水沟16或集水井17内。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etp1:首先是土基9的压平夯实。将土体开挖近设计标高,清理表层植物、碎石等,用夯实机械碾压夯实土基9表面,集水井17的位置提前预留出洞口,同样进行夯实处理,进行下一道工序。
Setp2:防水土工布的铺设及防水混凝土层折面的施工。先将粗颗粒碎石堆积成如图1、图2所示的梯形体,顶面和坡面进行夯实压密,对顶面进去放线量测,调整顶面微微倾斜至设计坡度,然后在折面底面段铺垫一层防水土工布8直至绿化带内,集水井17的预留洞口处同样铺贴,防水土工布8前段有少许铺贴在梯形体坡面上,然后在梯形体表面以及所有防水土工布8上面浇筑一层防水混凝土层7,表面抹平,待其干固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Setp3:集水沟、集水井围墙的砌筑。集水沟16、集水井17的围墙统一采用透水砖砌筑,砌筑完成后于集水沟16两侧壁粉饰一层透水混凝土层10,集水井17的四壁(含围堰13)粉饰一层防水混凝土层7。该砌筑过程并非一次完成,而是随着构造层体材料的填筑而砌筑,砌筑过程中侧壁采用防护支撑,确保构造层体的材料在填筑夯实过程中集水沟侧壁不发生侧移或变形,最后统一粉饰混凝土层。
Setp4:粗颗粒碎石基层的继续施工。在侧壁和梯形体之间填筑粗颗粒碎石,调整与梯形体表面平齐,使用夯实机械碾压夯实,并拉线测量,控制夯实后的标高与坡度与设计值一致,完成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Setp5:级配碎石垫层的施工。将级配碎石铺垫摊开在粗颗粒碎石基层6上,铺筑高度略高于设计标高,并间隔一定间距挖出一条条凹槽出来,用于安置导盲管5。安置好导盲管5并调整坡度基本一致后,覆盖级配碎石,继续压平夯实至设计值,完成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Setp6:大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施工。将拌制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土摊铺在级配碎石垫层上,压平夯实处理,边夯实边测量高度和坡度,达到设计值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Setp7:找平层及面层的施工。找平层2采用细砂铺筑,边铺筑边铺贴透水地砖,并量测高度和坡度,确保其值与设计值一致。
Setp8:集水井、集水沟的施工。前期施工基本完工后可逐步拆除集水沟16、集水井17内的防护支撑,粉饰一层混凝土层,方便雨水的透水和防水。

Claims (7)

1.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构造层体、集水沟(16)、集水井(17);构造层体整体设有横向坡度,横向坡度的较低端指向集水沟(16),集水沟(16)与集水井(17)连接,集水井(17)通过排水管(15)与市政管网或绿地连接;所述构造层体自下而上分别为土基(9)、粗颗粒碎石基层(6)、级配碎石垫层(4)、大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层(3)、找平层(2)以及面层(1),其中,粗颗粒碎石基层(6)内设有防水混凝土层(7),级配碎石垫层(4)内铺设一层导盲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混凝土层(7)包括左上段、中间段及右下段,其中,左上段与构造层体坡度一致,中间段坡度大于构造层体的横向坡度,右下段延伸至绿化带的植被(12)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混凝土层(7)的右下段下面铺有防水土工布(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沟(16)为长条形,集水沟(16)两端设有围堰(13),集水沟(16)顶端设有集水沟盖板(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17)的底面低于集水沟(16)的底面,其底面及四壁为防水混凝土层(7),集水井(17)底面铺有一层防水土工布(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级配碎石垫层(4)的厚度为15~20cm,级配碎石垫层(4)的碎石粒径小于粗颗粒碎石基层(6)的碎石粒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盲管(5)直径不超过10cm,导盲管(5)的材质为合成树脂软管。
CN202022450256.6U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Active CN213681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0256.6U CN213681563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0256.6U CN213681563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81563U true CN213681563U (zh) 2021-07-13

Family

ID=76762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50256.6U Active CN213681563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815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83119U (zh) 一种新型公路路堤拓宽结构
CN110306565B (zh) 一种道路生态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6149625B (zh) 一种生态自净型景观护岸改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074844A (zh) 河道生态连锁护坡施工方法
CN111648383A (zh) 一种黄土高填方边坡体内部排水方法
CN110965420A (zh) 一种道路改造升级海绵城市的施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2627166U (zh) 一种新型城镇道路排水生态带
CN107190613A (zh) 一种地下先储水后慢渗排水系统
CN107152012A (zh) 水闸施工工艺
CN211199978U (zh) 一种透水人行道铺装结构
CN112064756A (zh) 一种可拆卸式立体生态排水沟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549603A (zh) 一种考虑水荷载耦合的人行道路面及其施工方法
CN213681563U (zh)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CN214402046U (zh) 一种盐碱地绿化排盐入渗结构
CN110184874A (zh) 一种园林景观道路及其施工工艺
CN115839067A (zh) 粉砂土地区高速公路边建边绿路基边坡施工技术
CN214573096U (zh) 具有高透水性的人行道铺装结构
CN214116117U (zh)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
CN213358855U (zh) 一种可收集透水材料基层雨水的截水沟
CN113944138B (zh)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1596276U (zh) 一种园林景观铺装结构
CN114000475A (zh) 一种黄土高原治沟造地的农田土壤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0439014B (zh) 一种地下层状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749073A (zh) 一种基于既有道路基层透水改造技术
CN217869799U (zh) 低维护的城市景观生态地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