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35025U - 气管插管模型 - Google Patents

气管插管模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35025U
CN213635025U CN202022288460.2U CN202022288460U CN213635025U CN 213635025 U CN213635025 U CN 213635025U CN 202022288460 U CN202022288460 U CN 202022288460U CN 213635025 U CN213635025 U CN 213635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sensor
timer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omp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8846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宇峰
左连东
朱长艳
陈嘉慧
徐颖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omen and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Women and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Women and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Women and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02228846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350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35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350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管插管模型,包括:人体模型本体,传感组件,以及与所述传感组件电连接的提示装置;所述人体模型本体包括可开合的仿真口部,控制所述仿真口部开合的仿真下颌骨,以及与所述仿真口部连通的气管;所述传感组件设于所述仿真口部内。本实用新型的气管插管模型可以使受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身操作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得到客观、清晰的反馈,让受训人员清楚气管插管的注意点和要点,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气管插管模型的口部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操作进行调整,使口部张开角度更大,从而与临床真实病人的状态接近,可以更好地模拟临床病人的真实情况。

Description

气管插管模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管插管模型。
背景技术
气管插管技术是临床抢救技能之一,可为危重病人建立高级气道,从口腔置入不同型号的气管插管到主气道内,再通过外接通气设备来进行辅助通气,从而缓解危重病人呼吸衰竭的状态。
掌握此技术需要通过模拟操作进行培训。目前的培训方式是使用气管插管人体模型进行模拟训练,现有的人体模型包括头部、颈部和胸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手握喉镜柄,通过镜片与口部接触,使会厌充分暴露,但若操作不当,则会造成患者口腔内部组织损伤,而传统的人体模型无法让受训人员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同时,传统的人体模型口部呈半张开的固定状态,口部面积相对固定,与临床真实病人的状态相差较远,不能准确模拟临床的实际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人体模型无法让受训人员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且不能准确模拟临床的实际情况的不足,提供一种气管插管模型。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管插管模型,包括:人体模型本体,传感组件,以及与所述传感组件电连接的提示装置;所述人体模型本体包括可开合的仿真口部,控制所述仿真口部开合的仿真下颌骨,以及与所述仿真口部连通的气管;所述传感组件设于所述仿真口部内。
本技术方案的气管插管模型可以使受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身操作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得到客观、清晰的反馈,让受训人员清楚气管插管的注意点和要点,同时本技术方案的气管插管模型的口部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操作进行调整,使口部张开角度更大,从而与临床真实病人的状态接近,可以更好地模拟临床病人的真实情况。
具体地,当使用本技术方案的气管插管模型前,根据操作规程,将提示装置与传感器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设置,当使用本技术方案的气管插管模型时,将人体模型本体平放于桌面上,使仿真口部朝上面对操作者,操作者首先推动仿真下颌骨,使仿真口部张开至方便操作的角度,然后握住喉镜柄,将喉镜片放入仿真口部内,寻找会厌并完成气管插管。当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的手或者手持的医疗器械触碰到设置于仿真口部内的传感组件时,则提示装置根据预设的逻辑关系发出操作正确或者操作错误的相应的提示,即使无指导老师在场,操作者也能明确自身操作是否规范,从而明确气管插管的注意点和要点,适合教学、练习和考核等用途。同时,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仿真下颌骨,可以控制仿真口部的开合及其开合角度,使仿真口部尽量张开,让气管开口尽可能地暴露在操作者的视野中,而不是固定的半张开的口部状态,从而与临床真实病人的状态接近,可以更好地模拟临床病人的真实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仿真口部包括上牙槽以及与所述上牙槽相对设置的舌部;所述传感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上牙槽的第一传感器和设于所述舌部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提示装置电连接。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操作者推动仿真下颌骨使仿真口部尽量张开,操作者左手握住喉镜柄,把喉镜片放入仿真口部内,左手无名指和小指置于仿真下颌骨上;调整喉镜片进入仿真口部的深度并寻找会厌,喉镜片与舌部接触部位为受力面,上提喉镜片使气管开口充分暴露,此时触发第二传感器,提示装置提示操作正确;若操作过程中以上牙槽作为支点上提,则触发第一传感器,提示装置提示操作错误。因此,本技术方案的设置避免了操作者在练习时操作不当,错把上牙槽接触点作为受力点,容易损伤牙槽粘膜造成出血,有门牙的患者,则容易使门牙折断并脱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设于所述仿真下颌骨上,且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提示装置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底座,所述人体模型本体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提示装置设于所述底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计时器,所述计时器设于所述底座上;或者,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计时器,所述计时器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于所述底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时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电连接;或者,所述计时器与所述第三传感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与所述气管连通的肺部气囊,以及设于所述肺部气囊内的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计时器电连接;所述肺部气囊连接于所述气管远离所述仿真口部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提示装置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人体模型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气管连通的鼻咽通道;或者,所述人体模型本体还包括至少两节可活动的颈椎关节,所述颈椎关节设于所述人体模型本体的颈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示装置包括第一指示灯和第二指示灯,所述第一指示灯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第二指示灯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电连接。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人体模型本体;11、仿真口部;111、上牙槽;112、舌部;12、仿真下颌骨;13、气管;21、第一传感器;22、第二传感器;30、提示装置;31、第一指示灯;32、第二指示灯;33、第三指示灯;40、第三传感器;50、计时器;51、显示屏;52、复位器;60、肺部气囊;70、第四传感器;80、鼻咽通道;90、颈椎关节;10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气管插管模型,包括:人体模型本体10,传感组件,以及与所述传感组件电连接的提示装置30;所述人体模型本体10包括可开合的仿真口部11,控制所述仿真口部11开合的仿真下颌骨12,以及与所述仿真口部11连通的气管13;所述传感组件设于所述仿真口部11内。
本实施方式的气管插管模型可以使受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身操作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得到客观、清晰的反馈,让受训人员清楚气管13插管的注意点和要点,同时本实施方式的气管插管模型的口部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操作进行调整,使口部张开角度更大,从而与临床真实病人的状态接近,可以更好地模拟临床病人的真实情况。
具体地,当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气管插管模型前,根据操作规程,将提示装置30与传感器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设置,当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气管插管模型时,将人体模型本体10平放于桌面上,使仿真口部11朝上面对操作者,操作者推动仿真下颌骨12,使仿真口部11张开至方便操作的角度,然后操作者握住喉镜柄,将喉镜片放入仿真口部11内,寻找人体模型本体10中的会厌并完成气管13插管,会厌位于气管13与舌根之间。当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的手或者手持的医疗器械触碰到设置于仿真口部11内的传感组件时,则提示装置30根据预设的逻辑关系发出操作正确或者操作错误的相应的提示,即使无指导老师在场,操作者也能明确自身操作是否规范,从而明确气管13插管的注意点和要点,适合教学、练习和考核等用途。同时,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仿真下颌骨12,可以控制仿真口部11的开合及其开合角度,使仿真口部11尽量张开,让气管13开口尽可能地暴露在操作者的视野中,而不是固定的半张开的口部状态,从而与临床真实病人的状态接近,可以更好地模拟临床病人的真实情况。
本实施方式所述仿真口部11包括上牙槽111以及与所述上牙槽111相对设置的舌部112,即与人体构造相同的设置,上牙槽111位于仿真口部11的上方,舌部112则位于仿真口部11的下方;所述传感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上牙槽111的第一传感器21和设于所述舌部112的第二传感器22,所述第一传感器21和所述第二传感器22分别与所述提示装置30电连接。具体地,在进行气管13插管操作时,操作者推动仿真下颌骨12使仿真口部11尽量张开,操作者左手握住喉镜柄,把喉镜片放入仿真口部11内,左手无名指和小指置于仿真下颌骨12上;调整喉镜片进入仿真口部11的深度并寻找会厌,喉镜片与舌部112接触部位为受力面,上提喉镜片使气管13开口充分暴露,此时触发第二传感器22,提示装置30提示操作正确;若操作过程中以上牙槽111作为支点上提,则触发第一传感器21,提示装置30提示操作错误。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设置避免了操作者在练习时操作不当,错把上牙槽111接触点作为受力点,容易损伤牙槽粘膜造成出血,有门牙的患者,则容易使门牙折断并脱落。
本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第三传感器40,所述第三传感器40设于所述仿真下颌骨12上,且所述第三传感器40与所述提示装置30电连接。即通过设置第三传感器40,进一步规范操作者的操作,当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喉镜柄,把喉镜片放入仿真口部11内,左手无名指和小指置于仿真下颌骨12上,使仿真口部11尽量张开,此时触发第三传感器40,提示装置30提示操作正确,若第三传感器40未被触发,则提示装置30提示操作错误。
本实施方式所述人体模型本体10包括头部基体,所述仿真口部11与仿真下颌骨12均设于头部基体上,且本实施方式所述仿真下颌骨12包括与头部基体相应位置转动连接的下颌关节,以及与所述下颌关节连接的下颌体,所述第三传感器40设于所述下颌体上。如上所述的相应位置,则是根据真实人体器官的相应位置进行设置。具体地,所述下颌关节与头部基体铰接,从而带动下颌体在一定范围内往复转动,不但能更加真实模拟临床病人,而且可使仿真口部11尽量张开,有利于将气管13开口暴露于操作者的视野中。
为了便于提示装置30和人体模型本体10的一体化管理、运输及储存,本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底座100,所述人体模型本体10与所述底座100连接,所述提示装置30设于所述底座100上。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所述提示装置30通过灯光指示来提示操作者的操作正确与否,从而本实施方式的提示装置30包括第一指示灯31、第二指示灯32和第三指示灯33,所述第一指示灯31与所述第一传感器21电连接,所述第二指示灯32与所述第二传感器22电连接,第三指示灯33和第三传感器40连接。当第一传感器21被触发时,此时触发到上牙槽111,为错误操作,则第一指示灯31亮起红灯,否则亮起绿灯;当第二传感器22被触发时,此时触发到舌部112,为正确操作,则第二指示灯32亮起绿灯,否则亮起红灯;当第三传感器40被出发时,此时触发到仿真下颌骨12,为正确操作,则第三指示灯33亮起绿灯,否则亮起红灯。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传感器21、第二传感器22和第三传感器40均可设置压力传感器或压片开关等。
另外,由于在临床操作时,对气管13插管的操作时间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对于肺部疾患严重的患者,气管13插管时间若过长,不但会增加操作失败的风险,还会对生命体征有不稳定的影响,因此操作者要完全熟练掌握整个操作流程,而传统的人体模型没有计算操作时间的功能,受训人员不能真正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即使需要进行计时,也是人工在一旁掐秒表进行计时,耗时费力。因此,为客观显示操作时间,方便受训人员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本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计时器50,所述计时器50设于所述底座100上。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所述计时器50包括显示屏51,所述显示屏51设于所述底座100上,方便受训人员在练习时可以通过显示屏51时时关注到操作时间。
同时,为了实现计时器50的自动计时,减少人工操作,本实施方式所述计时器50与所述第二传感器22电连接。即当操作者触发舌部112时,则计时器50自动进行计时。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为所述计时器50与所述第三传感器40连接,即当操作者触发仿真下颌骨12时,计时器50自动进行计时。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在计时器50上设置倒计时,来提示受训人员剩余时间。
为进一步完善本实施方式的气管插管模型的教学功能,本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与所述气管13连通的肺部气囊60,以及设于所述肺部气囊60内的第四传感器70;所述第四传感器70与所述计时器50电连接;所述肺部气囊60连接于所述气管13远离所述仿真口部11的一端。本实施方式的人体模型本体10包括一内腔,所述内腔与仿真口部11连通,且所述肺部气囊60、气管13均设于所述内腔内。当操作者进行操作时,使气管13开口充分暴露,右手把气管13插管送入气管13内,并连接复苏囊,从而使肺部气囊60膨胀,此时第四传感器70感受到肺部气囊60内的气压变化,触发计时器50停止计时,则完成气管13插管操作。操作者通过计时器50上的显示,明确自己的操作是否在目标时间内,从而评估自身操作的熟练程度。
即本实施方式的计时器50的开始计时以及停止计时均为自动,无需操作者或其他人额外进行操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计时器50上设有复位器52,可使计时器50恢复至初始状态,方便下一次练习时进行计时。所述复位器52可为复位按键等。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传感器70也可与所述提示装置30电连接,即当第四传感器70被触发,则表示肺部气囊60充气成功,提示装置30提示操作正确,当第四传感器70未被触发,则肺部气囊60充气失败,提示装置30提示操作错误。此处提示装置30的提示方式也可如前述的指示灯,即提示装置30包括第四指示灯,当第四指示灯绿灯亮起,则指示操作正确,当第四指示灯红灯亮起,则只是操作错误。
本实施方式所述第四传感器70为气压传感器,用于感知肺部气囊60内的气压变化。
当然,在其他实方式中,提示装置30还可以包括声音提示器,即当操作错误时,可通过声音提示器发出警示声对受训人员进行警示,从而达到声光警示共同作用的效果,加强受训人员对本次操作中错误操作的印象,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临床上有部分患者除了需要经口气管13插管外,还可能需要经鼻气管13插管,故本实施方式所述人体模型本体10还包括与所述气管13连通的鼻咽通道80,可供操作者进行鼻气管13插管训练。
另外,为了更加真实地模拟人体结构,更有利于培训,本实施方式所述人体模型本体10还包括至少两节可活动且互相连接的颈椎关节90,所述颈椎关节90设于所述人体模型本体10的颈部。从而当操作者进行操作时,可通过颈椎关节将人体模型本体10的头部呈后仰状态,更加便于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人体模型本体,传感组件,以及与所述传感组件电连接的提示装置;所述人体模型本体包括可开合的仿真口部,控制所述仿真口部开合的仿真下颌骨,以及与所述仿真口部连通的气管;所述传感组件设于所述仿真口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口部包括上牙槽以及与所述上牙槽相对设置的舌部;所述传感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上牙槽的第一传感器和设于所述舌部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提示装置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设于所述仿真下颌骨上,且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提示装置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底座,所述人体模型本体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提示装置设于所述底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计时器,所述计时器设于所述底座上;或者,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计时器,所述计时器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于所述底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计时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电连接;或者,所述计时器与所述第三传感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插管模型还包括与所述气管连通的肺部气囊,以及设于所述肺部气囊内的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计时器电连接;所述肺部气囊连接于所述气管远离所述仿真口部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提示装置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模型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气管连通的鼻咽通道;或者,所述人体模型本体还包括至少两节可活动的颈椎关节,所述颈椎关节设于所述人体模型本体的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气管插管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装置包括第一指示灯和第二指示灯,所述第一指示灯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第二指示灯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电连接。
CN202022288460.2U 2020-10-14 2020-10-14 气管插管模型 Active CN2136350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88460.2U CN213635025U (zh) 2020-10-14 2020-10-14 气管插管模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88460.2U CN213635025U (zh) 2020-10-14 2020-10-14 气管插管模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35025U true CN213635025U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61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88460.2U Active CN213635025U (zh) 2020-10-14 2020-10-14 气管插管模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350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ooper et al. Early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 new videolaryngoscope (GlideScope®) in 728 patients
EP0094029B1 (en) Simulator for practising tracheal intubation
US5823787A (en) Training mannequin for management of normal and abnormal airways
US20070218438A1 (en) Tracheotomy teaching aid
KR101883321B1 (ko) 훈련 및 평가가 가능한 기도삽관 실습장치
US20130197312A1 (en) Wireless laryngoscope simulator with onboard event recording adapted for laryngoscopy training
CN203102716U (zh) 多功能急救训练模拟人
JP2009217082A (ja) 気管挿管訓練装置
CN212434059U (zh) 一种气道管理模型
CN202257989U (zh) 一种用于心肺复苏技能训练的仿真模拟系统
Dyson et al. Rapidity and accuracy of tracheal intubation in a mannequin: comparison of the fibreoptic with the Bullard laryngoscope
KR20160055624A (ko) 훈련 및 평가가 가능한 기도삽관 실습장치
CN213635025U (zh) 气管插管模型
JP2008064824A (ja) 気管挿管訓練装置
CN109003497A (zh) 气道管理训练方法及系统
Zhang et al. Blind nasal intubation: teaching a dying art
CN110478038A (zh) 一种可调式气管模型
EP4183437A1 (en) Visual laryngoscope/visual guide core-combined dual-visualization and dual-positioning tracheal intubation set
CN218768500U (zh) 一种基于3d打印的模拟气管插管模型
WO200203745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an imitation body part
CN215599909U (zh) 一种用于气管插管教学及考核的可视喉镜系统
WO2006118207A1 (ja) 上気道エアウェイ挿入練習装置
CN219039909U (zh) 一种规范化咽拭子采样感应训练模型
CN210429015U (zh) 一种新型吸痰模型
CN214312332U (zh) 一种全功能气道管理模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