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27355U - 灰尘阻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灰尘阻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27355U
CN213627355U CN202021233458.9U CN202021233458U CN213627355U CN 213627355 U CN213627355 U CN 213627355U CN 202021233458 U CN202021233458 U CN 202021233458U CN 213627355 U CN213627355 U CN 213627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frame
slit
dust
blocking portion
b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334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民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2334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273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27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2735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置于窗户等的装置,涉及如下的灰尘阻隔装置,即,精密地阻挡设置有纱窗等的窗户的多个窗门与窗框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缝隙,从根本上阻隔害虫或灰尘的流入,由此,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阻隔部件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设置有灰尘阻隔装置,上述灰尘阻隔装置设置于窗框,在上述窗框设置具有多个窗及纱窗中的一个以上,包括附着于窗框骨架底面的缝隙阻塞部,上述窗框骨架底面位于上述窗框与窗及纱窗中的一个相结合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上述缝隙阻塞部包括:缝隙阻塞部底座,通过与窗框骨架底面相接触来形成底座;以及缝隙阻塞部马海毛,在上述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上部朝向上方长长地形成。

Description

灰尘阻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灰尘阻隔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灰尘阻隔装置,即,在分别设置有窗并相邻来成对的第一窗扇及第二窗扇分别结合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的空间以“Z”字形设置,可完全阻隔灰尘(包括微尘或害虫)等从外部向室内流入,由此,可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背景技术
通常,在为了使人进出并居住或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中,设置有用于室内空间通风的窗户,窗户的设置目的不仅在于室内空气的通风,还在于使阳光照射或看外部风景。
通常,为了防止打开窗户时昆虫等进入室内,在这种窗户设置纱窗,在设置于低层的窗户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外部人员的非法如入侵,还设置防盗窗。
另一方面,近来,与沙尘暴一同成为环境问题的热点的微尘深深地侵入至人体的肺泡,从而成为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的直接原因,还成为降低免疫功能而诱发各种疾病的原因。
由此,若为了室内空气的通风而打开窗户,则具有微尘流入至室内的问题,通过现有的纱窗或防盗窗等无法阻隔微尘的流入。
而且,具有如下的问题,即,即使关闭窗户,无法阻隔微尘等向窗扇上侧或下侧的轨道之间的缝隙或空间之间流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专利第10-0639305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灰尘阻隔装置,即,在窗框底面空间或上部面空间提供以“Z”字形设置的缝隙阻塞部,上述窗框底面空间或上部面空间位于相邻并成对的第一窗扇及第二窗扇分别结合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可通过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窗框底面空间、上部面空间或侧面空间根本上阻隔灰尘(包括微尘或害虫层)的流入。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灰尘阻隔装置,即,利用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固定设置的中心挡部,可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窗框底面空间或上部面空间容易设置“Z”字形的缝隙阻塞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灰尘阻隔装置,即,由于设置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固定设置的中心挡部和层挡部,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窗框空间缓冲(阻隔空气流动)空气的流动,由此,进一步提高窗户的气密性,同时,具有绝热效果带来的经济效益。
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的本实用新型的灰尘阻隔装置设置于窗框,在上述窗框设置具有窗的多个窗扇,上述灰尘阻隔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窗框底面空间或上部面空间包括以“Z”字形设置的缝隙阻塞部,上述窗框底面空间或上部面空间位于相邻并成对的第一窗扇及第二窗扇分别结合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上述缝隙阻塞部包括:中心挡部,固定设置于上述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呈两个六面体箱体沿着对角方向相向的形态;“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在以上述中心挡部为基准的一侧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相接触,在上侧或下侧设置有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以及“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在以上述“Z”字形的中心挡部为基准的另一侧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相接触,在上侧或下侧设置有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
其中,优选地,上述中心挡部包括:第一固定本体部,在一侧形成有使上述“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的端部插入并阻挡接触的第一插入槽部,通过固定单元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结合固定,呈六面体形状;第二固定本体部,在另一侧形成有使上述“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的端部插入并阻挡接触的第二插入槽部,通过固定单元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结合固定,呈六面体形状;以及第三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在沿着对角方向相连接的上述六面体形状的第一固定本体部与上述六面体形状的第二固定本体部之间的上侧或下侧,以与上述长度方向形成直角的方式形成,用于设置第三缝隙阻塞部马海毛。
并且,优选地,上述“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包括: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一侧端部插入于上述中心挡部的第一插入槽部来与上述中心挡部的第一插入槽部阻挡接触,通过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相接触来形成底座;以及第一缝隙阻塞部罩,在覆盖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的同时与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插入结合,在上侧或下侧形成有使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结合的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上述“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包括: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一侧端部插入于上述中心挡部的第二插入槽部来与上述中心挡部的第二插入槽部阻挡接触,通过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相接触来形成底座;以及第二缝隙阻塞部罩,在覆盖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同时与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插入结合,在上侧或下侧形成有使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结合的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
并且,优选地,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的另一侧端部以堵住上述窗框底面的空间一侧的方式设置,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的另一侧端部以堵住上述窗框底面的空间另一侧的方式设置。
并且,优选地,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侧截面分别呈“U”字形,在凹槽形态的上侧或下侧沿着长度方向隔着间隔突出形成多个插入突起,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罩及第二缝隙阻塞部罩分别沿着长度方向朝向下侧或上侧隔开形成与上述多个插入突起相对应的多个插入槽部。
并且,在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下部面还可形成之字形形态的排水槽。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可包括具有窗框的纱窗,还可包括杆形状的层挡部,上述杆形状的层挡部在上述纱窗下侧的轨道与上述第一窗扇下侧的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通过固定单元在上侧或下侧设置至少一个第四缝隙阻塞部马海毛。
根据通过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灰尘阻隔装置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在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的空间以“Z”字形设置,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的空间位于分别具有窗来相邻并成对的第一窗扇及第二窗扇分别结合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可完全阻隔灰尘(包括微尘或害虫等)从外部向室内流入,由此,可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的优点,即,利用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固定设置的中心挡部,可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窗框底面空间或上部面空间容易设置“Z”字形的缝隙阻塞部。
并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即,由于设置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固定设置的中心挡部和层挡部,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窗框空间缓冲空气的流动,由此,进一步提高窗户的气密性,同时,具有优秀的绝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设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中的缝隙阻塞部罩结合之前的设置状态的俯视图。
图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以“Z”字形设置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中心挡部的立体图。
图5a(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之字形形态的排水槽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之字形形态的排水槽的俯视图。
图5a(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仰视图。
图5b(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第一缝隙阻塞部罩及第二缝隙阻塞部罩的俯视图。
图5b(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第一缝隙阻塞部罩及第二缝隙阻塞部罩的仰视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结合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可在不超出其技术思想或主要特征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形态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仅为简单例示,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
第一、第二等的术语可用于说明多种结构要素,上述结构要素并不限定于上述术语。
上述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结构要素可被命名为第二结构要素,与之相似地,第二结构要素也可被命名为第一结构要素。
因当理解的是,当提出一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相连接”或“相联接”时,包括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联接的情况,还可包括在两者中间具有其他结构要素的情况。
相反,当提出一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联接”时,两者中间不具有其他结构要素。
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除非在文脉上另行定义,则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
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备”、“具有”等的术语用于指定在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而不是事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除非另行定义,则包括技术术语或科学术语在内的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的含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
如通常使用的词典所定义的术语具有与相关技术的文脉一致的含义,除非在本申请中明确定义,则不应解释为过于理想或形式上的含义。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优选实施例,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示出设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缝隙阻塞部罩结合之前的设置状态的俯视图,图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以“Z”字形设置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中心挡部的立体图,图5a(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之字形形态的排水槽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之字形形态的排水槽的俯视图,图5a(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仰视图,图5b(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第一缝隙阻塞部罩及第二缝隙阻塞部罩的俯视图,图5b(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第一缝隙阻塞部罩及第二缝隙阻塞部罩的仰视图,图5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阻隔装置的“一”字形灰尘阻隔部的结合俯视图。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灰尘阻隔装置10涉及如下的灰尘阻隔装置 10,即,内侧窗、外侧窗及纱窗等与窗户的窗扇相结合,由此,防止灰尘(包括微尘或害虫等)等从外部向室内流入。
并且,作为与这种窗框相结合的窗户,包括如下的窗,即,位于室内最内侧的“内侧窗”、位于外侧的“外侧窗”、在外侧防止害虫侵入的形成有“纱网”的“纱窗”等。同时,这种窗户由“窗扇”形成,上述窗扇在与大面积玻璃或纱网相结合的同时沿着窗框的窗框轨道移动。
最终,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灰尘阻隔装置1可设置于窗的下侧(窗框底面空间)、上部(窗框上部面空间),或者,还可通过应用设置于两侧。
并且,如还可设置于未设置纱窗的其他窗户与窗框之间的空间部分等,能够以符合实施的位置的方式应用并适用。
首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灰尘阻隔装置1设置于窗框,在上述窗框设置具有窗的多个窗扇,呈在窗框底面4的空间以“Z”字形设置的缝隙阻塞部形态,上述窗框底面4的空间位于相邻的第一窗扇2及第二窗扇3分别结合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
即,在窗框底面4的空间以“Z”字形设置,上述窗框底面4的空间位于分别具有窗来相邻并成对的作为外侧窗及内侧窗的第一窗扇2 及第二窗扇3分别结合的多个窗框轨道5之间,由此,可完全阻隔灰尘(包括微尘)等从外部向室内流入。
其中,在所示的例中,示出在相邻并成对的第一窗扇2及第二窗扇3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窗框底面4的空间以“Z”字形设置的例,但还可设置于相邻并成对的其他窗扇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灰尘阻隔装置1的设置数量。
当然,在所示的例中,示出呈以“Z”字形设置的缝隙阻塞部形态的灰尘阻隔装置1设置于多个窗框轨道5之间的窗框底面4的空间的例,但还可设置于窗框的上部面的空间或通过应用设置于两侧。
并且,当设置呈六面体箱体沿着对角方向相向的形态的上述中心挡部10时,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固定设置,大概对半分相同形态的“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20及“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30并沿着长度方向插入设置于插入槽部13、14,由此,可整体上以“Z”字形设置于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窗框底面4的空间,从而,可完全阻隔外部的灰尘。
以下,详细说明呈以“Z”字形设置的缝隙阻塞部形态的上述灰尘阻隔装置1,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上述中心挡部10,固定设置于上述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呈两个六面体箱体沿着对角方向相向的形态;“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20,在以上述中心挡部10为基准的一侧与窗框底面4相接触,在上侧设置有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1;以及“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30,在以上述“Z”字形的中心挡部10为基准的另一侧与上述窗框底面4相接触,在上侧设置有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2。
如图4所示,上述中心挡部10呈两个六面体箱体沿着对角方向相向的形态,并起到如下的作用,即,通过固定单元固定于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在两侧使“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20及“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30与其插入槽部13、14插入结合。
即,如图4所示,上述中心挡部10呈两个六面体箱箱体(六角筒) 沿着对角方向相向并相连接的形态,包括:第一固定本体部11,在一侧形成有使上述“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20的端部插入并阻挡接触的第一插入槽部13,通过固定单元50与上述窗框底面4的空间结合固定,呈六面体形状;以及第二固定本体部12,在另一侧形成有使上述“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30的端部插入并阻挡接触的第二插入槽部 14,通过固定单元与上述窗框底面4的空间结合固定,呈六面体形状。
并且,在上述第一固定本体部11与上述第二固定本体部12之间的上侧,以与上述长度方向形成直角的方式形成第三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15,向其内侧插入固定第三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3。其中,第三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3沿着垂直方向长长地形成,或者,以规定角度倾斜,由此,堵住中心挡部10上的窗框底面4的空间。
同时,如图4所示,在上述六面体形状的第一固定本体部11及第二固定本体部12中,沿着上下方向分别形成有结合孔16、17,插入固定如螺栓或螺丝等的固定单元50,由此,在设置相同形态的“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20及第二灰尘阻隔部30之前,可将中心挡部10优先坚固地固定在上述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
如图5a(1)、图5a(2)、图5b(1)及图5b(2)所示,上述“一”字形第一二灰尘阻隔部20及“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30呈实质上相同的形态,插入设置于沿着中心挡部10的对角方向相向的插入槽部13、 14中,由此,如图1至图3,可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窗框底面4的空间以“Z”字形设置。
即,上述“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20包括: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一侧端部插入于上述中心挡部10的第一插入槽部13来与上述中心挡部10的第一插入槽部13阻挡接触,另一侧端部以堵住窗框底面4的空间一侧(图3中的左侧部)的方式设置,通过与窗框底面4 相接触来形成底座;以及第一缝隙阻塞部罩22,在覆盖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的同时与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插入结合,在上侧形成有使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1插入结合的三角形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23。
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的侧截面大致呈“U”字形,在凹槽形态的上侧沿着长度方向隔着间隔突出形成多个插入突起24,与第一缝隙阻塞部罩22的多个插入槽部25相对应并结合,在其下部面形成有之字形形态的排水槽26,使得水聚集并通过排水用孔(未图示)排出。其中,通常,在多个窗框轨道的规定位置形成有排水用孔,可排出水。
其中,实际上,以中心挡部10为基准,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 21以符合窗框底面4的一侧部(图3中的左侧部)的总长度的方式切断并插入设置。
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罩22在覆盖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的同时与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插入结合,在下侧形成有与上述插入突起24相对应并使上述插入突起24插入结合的多个插入槽部25,上述插入突起24隔着间隔以多个形成于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 的上侧。
当然,在上侧沿着长度方向长长地形成截面呈三角形的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23,可使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1坚固地插入结合。
并且,上述“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30包括: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一侧端部插入于沿着上述中心挡部10的第一插入槽部13的对角方向相向的第二插入槽部14并与第二插入槽部14阻挡接触,另一侧端部以堵住窗框底面4的空间一侧(图3中的右侧部)的方式设置,通过与窗框底面4相接触来形成底座;以及第二缝隙阻塞部罩32,在覆盖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的同时与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 31插入结合,在上侧形成有使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2插入结合的三角形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33。
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的侧截面大致呈“U”字形态,在凹槽形态的上侧沿着长度方向突出形成多个插入突起34,与第二缝隙阻塞部罩32的多个插入槽部35相对应并结合,在下部面形成有之字形形态的排水槽36,可使水聚集并通过排水用孔(未图示)排出。其中,通常,在多个窗框轨道的规定位置形成有排水用孔,可排出水。
其中,以中心挡部10为基准,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也以符合窗框底面4的一侧部(图3中的右侧部)的总长度的方式切断并插入设置。
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罩32在覆盖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的同时与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插入结合,在下侧形成有与上述插入突起34相对应并使上述插入突起34插入结合的多个插入槽部35,上述插入突起34隔着间隔以多个形成于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 的上侧。
当然,在上侧沿着长度方向长长地形成截面呈三角形的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33,可使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2坚固地插入结合。
另一方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还设置纱窗6,还可设置杆形状的层挡部60,上述杆形状的层挡部60在纱窗下侧的轨道与第一窗扇2下侧的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通过固定单元在上侧设置至少一个第四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4。在此情况下,在杆形状的层挡部60的两侧形成有紧固孔61,还可通过固定单元紧固固定。在此情况下,在第四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4之间或上侧还附着无纺布海绵45,以防缝隙阻塞部马海毛受损,还可补偿追加气密性。
并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虽未图示,在相邻的第一窗扇2及第二窗扇3的端部一侧面分别沿着上下方向长长地附着有第五缝隙阻塞部马海毛,当关闭相邻的第一窗扇2及第二窗扇3时,隔着第三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3沿着两个第五缝隙阻塞部马海毛的上侧方向(直角方向)相互交替形成,从而可完全堵住第一窗扇2与第二窗扇3之间的所有缝隙。
以下,参照图1至图5b(2)简要说明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灰尘阻隔装置1的设置方法。
首先,利用相邻的第一窗扇2及第二窗扇3的开启及关闭,通过如螺栓或螺丝等的固定单元50在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优先坚固地固定由六面体形状的第一固定本体部11和六面体形状的第二固定本体部12形成的“Z”字形中心挡部10。
在此情况下,第三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3沿着垂直方向长长地形成或以规定角度倾斜,由此,堵住中心挡部10上的窗框底面4的空间。
接着,若打开第一窗扇2,则看见其下部窗框底面4空间,根据长度切断作为上述“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20的下部板的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将一侧插入于上述中心挡部10的第一插入槽部13,将另一侧以堵住窗框底面4的空间一侧(图3中的左侧部)的方式设置。
之后,通过将与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1插入结合的第一缝隙阻塞部罩22结合来设置“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20,由此,完成符合第一窗扇2下侧的窗框底面4的空间宽度的灰尘阻隔部。
接着,若打开第二窗扇3,则看见其下部窗框底面4空间,根据长度切断作为上述“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30的下部板的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将一侧插入于上述中心挡部10的第二插入槽部14,将另一侧以堵住窗框底面4的空间一侧(图3中的右侧部)的方式设置。在此情况下,可利用如螺栓或螺丝等的固定单元50完全设置于窗框底面4。
之后,通过将与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2插入结合的第二缝隙阻塞部罩32结合来设置“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30,由此,完成符合第二窗扇3下侧的窗框底面4的空间宽度的灰尘阻隔部。
因此,在窗框底面4的整体空间以“Z”字形设置,上述窗框底面 4的整体空间位于分别具有窗来相邻并成对的第一窗扇2及第二窗扇3 分别结合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由此,可完全阻隔灰尘(包括微尘) 等从外部向室内流入。
其中,在所示的例中,示出设置作为第一灰尘阻隔部20及第二灰尘阻隔部30的下部板的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的例,在窗框底面4的整体空间低的情况下,可不设置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21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31,可通过如硅胶的粘结单元仅设置于缝隙阻塞部马海毛41、42插入结合的第一缝隙阻塞部罩22及第二缝隙阻塞部罩32。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这仅为记载一实施例,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本使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记载。

Claims (7)

1.一种灰尘阻隔装置,设置于窗框,在上述窗框设置具有窗的多个窗扇,其特征在于,
在窗框底面空间或上部面空间包括以“Z”字形设置的缝隙阻塞部,上述窗框底面空间或上部面空间位于相邻并成对的第一窗扇及第二窗扇分别结合的多个窗框轨道之间,
上述缝隙阻塞部包括:
中心挡部,固定设置于上述多个窗框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呈两个六面体箱体沿着对角方向相向的形态;
“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在以上述中心挡部为基准的一侧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相接触,在上侧或下侧设置有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以及
“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在以上述“Z”字形的中心挡部为基准的另一侧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相接触,在上侧或下侧设置有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尘阻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心挡部包括:
第一固定本体部,在一侧形成有使上述“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的端部插入并阻挡接触的第一插入槽部,通过固定单元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结合固定,呈六面体形状;
第二固定本体部,在另一侧形成有使上述“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的端部插入并阻挡接触的第二插入槽部,通过固定单元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结合固定,呈六面体形状;以及
第三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在沿着对角方向相连接的上述六面体形状的第一固定本体部与上述六面体形状的第二固定本体部之间的上侧或下侧,以与上述长度方向形成直角的方式形成,用于设置第三缝隙阻塞部马海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灰尘阻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字形第一灰尘阻隔部包括:
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一侧端部插入于上述中心挡部的第一插入槽部来与上述中心挡部的第一插入槽部阻挡接触,通过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相接触来形成底座;以及
第一缝隙阻塞部罩,在覆盖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的同时与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插入结合,在上侧或下侧形成有使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结合的第一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
上述“一”字形第二灰尘阻隔部包括:
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一侧端部插入于上述中心挡部的第二插入槽部来与上述中心挡部的第二插入槽部阻挡接触,通过与上述窗框底面或上部面相接触来形成底座;以及
第二缝隙阻塞部罩,在覆盖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同时与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插入结合,在上侧或下侧形成有使上述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结合的第二缝隙阻塞部马海毛插入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灰尘阻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的另一侧端部以堵住上述窗框底面的空间一侧的方式设置,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的另一侧端部以堵住上述窗框底面的空间另一侧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灰尘阻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侧截面分别呈“U”字形,在凹槽形态的上侧或下侧沿着长度方向隔着间隔突出形成多个插入突起,
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罩及第二缝隙阻塞部罩分别沿着长度方向朝向下侧或上侧隔开形成与上述多个插入突起相对应的多个插入槽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灰尘阻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缝隙阻塞部底座及第二缝隙阻塞部底座的下部面还形成有之字形形态的排水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尘阻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窗框的纱窗,还包括杆形状的层挡部,上述杆形状的层挡部在上述纱窗下侧的轨道与上述第一窗扇下侧的轨道之间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通过固定单元在上侧或下侧设置至少一个第四缝隙阻塞部马海毛。
CN202021233458.9U 2020-06-29 2020-06-29 灰尘阻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6273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3458.9U CN213627355U (zh) 2020-06-29 2020-06-29 灰尘阻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3458.9U CN213627355U (zh) 2020-06-29 2020-06-29 灰尘阻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27355U true CN213627355U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20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3345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627355U (zh) 2020-06-29 2020-06-29 灰尘阻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273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115877A1 (en) Sash for windows and doors with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rails
US20120005975A1 (en) Easy-to-construct window apparatus
JPH05141153A (ja) 窓パネル
US4924628A (en) Prefabricated slider window system with lift-out windows
EP2910718A1 (en) Window/ door system with flat track having "c"-shaped roller supports
KR20030062307A (ko) 하부틀 상면이 플랫한 옥외용 샤시 구조
CN213627355U (zh) 灰尘阻隔装置
KR100828711B1 (ko) 발코니용 이중 창틀의 다중차단구조
CA1155050A (en) Enclosure
US4226049A (en) Security ventilating system
KR101592476B1 (ko) 해충 먼지 차단 장치
KR200479530Y1 (ko) 해충 먼지 차단 장치
KR102162261B1 (ko) 먼지 차단 장치
KR200418951Y1 (ko) 슬라이드 창호의 창틀 프레임 구조
US20180106097A1 (en) Recessed Window Assembly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CN110485859B (zh) 安全型幕墙窗户
KR200413728Y1 (ko) 발코니용 이중 창틀의 다중차단구조
JP3172548U (ja) 換気機能付き内窓
KR101050131B1 (ko) 아파트 복합건물의 구조
KR200399109Y1 (ko) 창문틀 빗물 유입 방지판
KR200400276Y1 (ko) 단열 및 방음이 뛰어난 틈새방지구조를 갖는 미닫이 창문
PL178945B1 (en) Window or balcony door with forced ventilation
JPH10196225A (ja) 引違いサッシ
JP6918034B2 (ja) 建具
JP2986395B2 (ja) サッシ上枠の換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7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