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02584U - 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 Google Patents

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02584U
CN213602584U CN202022312344.XU CN202022312344U CN213602584U CN 213602584 U CN213602584 U CN 213602584U CN 202022312344 U CN202022312344 U CN 202022312344U CN 213602584 U CN213602584 U CN 2136025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tile
area
photovoltaic module
plat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1234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健
曹方方
孟夏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Longi Green Energy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Longi Green Energy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Longi Green Energy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1234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025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02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025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伏瓦和光伏屋顶,其中,光伏瓦包括瓦基板和至少一个光伏组件;瓦基板包括:底板区;至少一个承载板区,位于底板区的至少一侧,承载板区沿瓦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粘接体,光伏组件通过粘接体与所述承载板区粘接固定,且光伏组件及承载板区与各相邻的两个所述粘接体围成第一散热通道;两个弯折连接区,分别连接于底板区的两侧,至少一个弯折连接区另一侧连接承载板区;底板区及弯折连接区与所述光伏组件围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二散热通道连通;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至少承载板区连接所述连接结构。上述方案,既能提高光伏组件散热能力。又可降低后续光伏屋顶的返修、部件更换维护等难度。

Description

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背景技术
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与新建筑物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安装并与建筑形成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是建筑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发挥建筑材料的功能(如遮风、挡雨、隔热等),又发挥发电的功能,使建筑物成为绿色建筑。
BIPV具有多种不同的安装形式,比如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和光伏天棚等。现阶段光伏屋顶多为构件式BIPV,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将镀锌铝合金背板组件边框做成锁扣结构,替代或覆盖于屋顶建材的一种光伏屋顶安装方式,可直接替代屋顶彩钢瓦,该方案由于光伏组件完全贴合在金属瓦面上,组件散热较差,屋顶此外该方案接线盒同样是在室内,也存在屋顶系统防火能力差,无法安装保温隔热系统,以及屋顶接线不方便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光伏瓦和光伏屋顶,用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散热能力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瓦,包括:
瓦基板和至少一个光伏组件;
所述瓦基板包括:
底板区;
至少一个承载板区,位于所述底板区的至少一侧,所述承载板区沿所述瓦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粘接体,所述光伏组件通过所述粘接体与所述承载板区粘接固定,且所述光伏组件及所述承载板区与各相邻的两个所述粘接体围成第一散热通道;
两个弯折连接区,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区的两侧,至少一个所述弯折连接区另一侧连接所述承载板区;所述底板区及所述弯折连接区与所述光伏组件围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连通;
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至少所述承载板区连接所述连接结构。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承载板区包括沿所述瓦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光伏组件粘接区和排水槽;
所述排水槽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另一侧连接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区;
所述粘接体粘接于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区。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连接结构为锁边结构,各所述弯折连接区均连接有所述承载板区,一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一侧的锁边结构能够与相邻的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锁合;或,
所述连接结构为搭接结构,一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一侧的搭接结构能够搭接在相邻的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另一侧的所述弯折连接区上。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瓦基板在设置两个所述承载板区的情况下,两个所述承载板区的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区位于同一平面。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底板区的中部隆起有凸棱,所述凸棱沿所述底板区的长度方向延伸。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凸棱的顶面与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区位于同一平面。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底板区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各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区的长度方向相交。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底板区所在平面与承载板区最高点所在平面平行,两者之间的间距为2~20cm。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设置有接线盒,所述接线盒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沿所述底板区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光伏组件;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光伏组件之间设置有可供放置踏板的间隙。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光伏组件为无边框光伏组件。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屋顶,包括并排设置的上述的光伏瓦;
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一侧的连接结构能够与相邻的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另一侧连接。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从所述光伏屋顶的屋脊至屋檐方向,只含有一个所述光伏瓦。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至少一所述光伏瓦连接有踏板支撑瓦,所述踏板支撑瓦为上述的瓦基板,所述踏板支撑瓦自所述光伏屋顶的屋脊延伸至屋檐,所述踏板支撑瓦上搭设有用于供踩踏的踏板。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方案,在组装形成光伏屋顶后,由于光伏组件安装在瓦基板上之后,会在瓦基板与光伏组件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该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可以提高光伏组件散热能力。此外,通过间隔设置粘接体(也即分段设置粘接体),在保证光伏组件与瓦基板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小了光伏组件与瓦基板的粘接面积,后续光伏屋顶的返修、部件更换维护等难度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瓦基板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瓦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I;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仰视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瓦基板的俯视图;
图7为图6的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瓦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瓦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瓦基板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的立体图;
图13为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光伏组件的电路原理图;
图1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瓦,包括瓦基板8和至少一个光伏组件9,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设置在瓦基板上的光伏组件9的个数,该示例中以沿着瓦基板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两个光伏组件9为例。
瓦基板8包括底板区1、一个承载板区3、两个弯折连接区2、以及一个连接结构18。
承载板区3沿瓦基板8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粘接体30,在该示例中共设置了六个粘接体30。光伏组件9通过粘接体30与承载板区粘接固定,且光伏组件9及承载板区3与各相邻的两个粘接体30围成第一散热通道。
粘接体30可以是的材料可以是粘结剂或胶带,粘结剂可以是硅酮结构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胶带可以是压敏胶或者其他材料的胶带。
在将光伏组件9粘接到瓦基板8上时,可以只在瓦基板8的承载板区3设置粘接体30,也可以只在光伏组件9的背面设置粘接体30,还可以即在承载板区3设置粘接体30,又在光伏组件9的背面设置粘接体30。
可以根据粘接体30的抗拉强度来设定粘接体30的数量及大小,如,粘接体30选用抗拉强度为1.0MPa的硅酮结构胶,对于998mm×698mm的光伏组件9,光伏组件9单侧通过设置三段宽度20mm,长度150mm,厚度3mm的硅酮结构胶进行粘接,在光伏组件9反向受力为3600Pa时,各硅酮结构胶受力0.53Mpa,满足硅酮结构胶的抗拉强度。
底板区1可以是一平面,也可以是非平面,一般采用平面时,为提高刚度及强度可以在平面上设置凸起或凹陷的加强结构。一个承载板区3位于底板区1的其中一侧,且用于承载光伏组件的侧边缘。两个弯折连接区2,分别连接于底板区1的两侧,其中一个弯折连接区2另一侧与承载板区3连接,当然也可以设置两个承载板区3,后续实施例将予以介绍,即底板区1的每一侧连接一个弯折连接区2,其中一个弯折连接区远离底板区1的一侧(也可称为另一侧)连接承载板区3,如图2所示,弯折连接区2相对于底板区1是向上弯曲,弯折连接区2相对于接承载板区3是向下弯曲,通过弯折连接区2使底板区1与承载板区3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差;通过该距离差使承载板区3及底板区1与光伏组件围有第二散热通道31,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二散热通道31连通。一个连接结构18,连接于承载板区1外侧,该实施例中是连接在左侧的承载板区1的外侧,当然,承载板区1也可以设置在右侧,相应的连接结构18连接在右侧的承载板区1的外侧;一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一侧的连接结构18能够与相邻的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另一侧连接。这里不对连接结构18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其只要可以对两个光伏瓦的瓦基板8进行连接即可。该实施例中,光伏瓦的瓦基板的一侧可以是左侧,另一侧为右侧。如图3所示,其中一个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左侧,与相邻的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右侧连接。
这里所指的弯折连接区是指由底板区向一侧弯折形成的结构,弯折连接区自身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上述结构的瓦基板可以但不限于采用金属板材,通过冲压、滚压等工艺形成。该金属板材优选表面具有防腐层的板材,以提高板材的耐腐蚀性能,板材例如但不限于为钢板。防腐层例如但不限于为油漆层、镀锌层等。
该示例中光伏瓦的瓦基板8在连接后,安装光伏组件9时,光伏组件9的左侧边缘承载在左侧的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承载板区3上,光伏组件9的右侧边缘承载在右侧的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承载板区3上。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方案,在组装形成光伏屋顶后,由于光伏组件安装在瓦基板上之后,会在瓦基板与光伏组件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31,该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31可以提高光伏组件散热能力。此外,通过间隔设置粘接体30(也即分段设置粘接体30),在保证光伏组件与瓦基板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小了光伏组件与瓦基板的粘接面积,后续光伏屋顶的返修、部件更换维护等难度大大降低。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雨水堆积造成光伏瓦的瓦基板及光伏组件的损坏以及粘接体30的失效,承载板区3包括沿瓦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光伏组件粘接区32和排水槽33,排水槽33连接于连接结构18与光伏组件粘接区32之间,即排水槽的一侧连接连接结构18,另一侧连接光伏组件粘接区32,排水槽33的底面低于光伏组件粘接区32,粘接体30粘接于光伏组件粘接区32。在承载板区中排水槽33位于最低面,其可以快速将光伏组件上流至排水槽33中的雨水汇集并排出,以使雨水经排水槽33排离光伏屋顶,防止雨水堆积而腐蚀光伏瓦的瓦基板8、光伏组件9以及造成粘接体30失效。排水槽33除了用于排水外,其底面也可以作为支撑用于将该光伏瓦的瓦基板8支撑在边固定支座42上,并且通过自攻螺钉22将连接后的光伏瓦固定在檩条55上。
作为另外一种实现方式,如图6-8所示,在该实现方式中,其与上述实现方式的主要不同在于每个瓦基板均设置了两个连接结构18、19及两个承载板区3。两个连接结构18、19可以是搭接结构,其具体形状可以不同,只要可以对两个光伏瓦的瓦基板进行连接即可。
每个承载板区沿瓦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粘接体30,在该示例中共设置了十二个粘接体30。光伏组件通过粘接体30与承载板区粘接固定,且光伏组件及承载板区与各相邻的两个粘接体30围成第一散热通道。
底板区1可以是一平面,也可以是非平面,一般采用平面时,为提高刚度及强度可以在平面上设置凸起或凹陷的加强结构。一个承载板区3位于底板区1的其中一侧,且用于承载光伏组件的侧边缘。两个弯折连接区2,分别连接于底板区1的两侧,其中一个弯折连接区2与承载板区3连接,当然也可以设置两个承载板区3,后续实施例将予以介绍,即底板区1的一侧连接一个弯折连接区2,其中一个弯折连接区远离底板区1的一侧连接承载板区3,如图7所示,弯折连接区2相对于底板区1是向上弯曲,弯折连接区2相对于接承载板区3是向下弯曲,通过弯折连接区2使底板区1与承载板区3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差;通过该距离差使承载板区3及底板区1用于与光伏组件围有第二散热通道31,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二散热通道31连通。其中一个连接结构18,连接于承载板区3外侧,该实施例中是连接在左侧的承载板区3的外侧,当然,承载板区3也可以设置在右侧,相应的连接结构18连接在右侧的承载板区3的外侧;另外一个连接结构19,连接于右侧的弯折连接区2的外侧,一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左侧的连接结构18能够搭接在相邻的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右侧的弯折连接区2上,同时也是位于右侧的连接结构19上,这里的连接可以是搭接,并在搭接处通过自攻螺钉22将光伏瓦的瓦基板固定在屋顶的檩条55上。
该示例中光伏瓦的瓦基板在连接后,安装光伏组件9时,光伏组件9的左侧边缘承载在左侧的光伏瓦的瓦基板的承载板区3上,光伏组件9的右侧边缘承载在右侧的光伏瓦的瓦基板的承载板区3上。
作为由一种实现方式,如图9-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瓦,其瓦基板8包括底板区1、两个承载板区3、两个弯折连接区2、以及两个连接结构,连接结构为锁边结构5。
每个承载板区3沿瓦基板8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粘接体30,在该示例中共设置了十二个粘接体30。光伏组件通过粘接体30与承载板区3粘接固定,且光伏组件9及承载板区3与各相邻的两个粘接体30围成第一散热通道。
底板区1可以是一平面,也可以是非平面,一般采用平面时,为提高刚度及强度可以在平面上设置凸起或凹陷的加强结构。两个承载板区3位于底板区1两侧且分别用于承载光伏组件两侧边缘,这里所说的两侧是指沿一方向相背离的两侧,如图9所示,底板区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承载板区3。两个弯折连接区2,分别连接于底板区1的两侧与两个承载板区3之间,即底板区1的一侧连接一个弯折连接区2,弯折连接区远离底板区1的一侧连接承载板区3,如图9所示,弯折连接区2相对于底板区1是向上弯曲,弯折连接区2相对于接承载板区3是向下弯曲,通过弯折连接区2使底板区1与承载板区3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差;通过该距离差使承载板区3及底板区1用于与光伏组件围有第二散热通道31,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二散热通道31连通。两个锁边结构5,分别连接于两个承载板区1外侧,两个锁边结构5可以直接连接在两个承载板区1外侧,也可以通过连接板连接在两个承载板区1外侧;一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一侧的锁边结构5能够与相邻的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5锁合,锁边结构5的弯折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异,该实施例中锁边结构5的弯折方向相同,且其中一个锁边结构5的弯折角度小于另一锁边结构5的弯折角度,便于将一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一侧的锁边结构5包覆相邻的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5以进行锁合。
上述结构的光伏瓦的瓦基板8可以但不限于采用金属板材,通过冲压、滚压等工艺形成。该金属板材优选表面具有防腐层的板材,以提高板材的耐腐蚀性能,板材例如但不限于为钢板。防腐层例如但不限于为油漆层、镀锌层等。
在上述的各方案中,两个承载板区3的最高点所在的平面可以位于同一平面,由于各承载板区3的最高点所在的平面位于同一平面,则在安装光伏组件9时,光伏组件9宽度方向的一侧吻合的支撑在其中一个承载板区3上,另一侧吻合的支撑在另一个承载板区3上,可以对光伏组件9进行较好的承托,在承托效果好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光伏组件9自身强度的要求,随着对自身强度要求的降低,可以降低光伏组件9自身的厚度,以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一般地,可以通过降低光伏组件9正面的玻璃封装板的厚度来降低光伏组件9自身的厚度,随着正面的玻璃封装板的厚度的降低,光伏组件9的透光性增强,随之光电转换效能亦得以提升。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该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强度,在底板区1的中部隆起有凸棱6,凸棱6沿底板区1的长度方向延伸。该凸棱6可以是在底板区1上通过滚压或冲压工艺形成的。该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个凸棱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凸棱6,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凸棱6时,相邻凸棱6之间的间隔可以是均等的,也可以是非均等的。一般地,随着凸棱6数量的增多,该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强度也会相应的提高。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光伏组件9的厚度,以节省成本,减轻光伏组件9的重量,则凸棱6的顶面与承载板区3位于同一平面。这样在将光伏组件9安装在该光伏瓦的瓦基板8上时,凸棱6对光伏组件9的中部起到支撑的作用,因此可以降低对光伏组件9自身刚度的要求,随着对其自身刚度要求的降低,则光伏组件9的厚度也可相应的降低,现有常规的单玻光伏组件,为满足其刚度需要,其顶部的封装玻璃板厚度一般采用3.2mm的光伏玻璃,而采用本申请的光伏瓦的瓦基板后,可以采用3.2mm以下的光伏玻璃。
进一步地,对于上述各实现方式,为了进一步强化该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强度,在底板区1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7,各加强筋7的延伸方向与底板区1的长度方向相交。上述的凸棱6在长度方向上对该光伏瓦的瓦基板起到强化作用,该加强筋7在于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对该光伏瓦的瓦基板起到强化作用。
加强筋7可以通过滚压或冲压的工艺形成。
加强筋7可以是长条形、十字形等形状。该实施例中以长条形为例进行说明。底板区1上异于凸棱6的位置均匀并排的设置了多个加强筋7,加强筋7的外凸方向与凸棱6的外凸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为了达到较佳的强化作用,各加强筋7的延伸方向与底板区1的长度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所形成的第二散热通道31具有足够的散热性能,则底板区1所在平面与承载板区3所在平面平行,两者之间的间距为2~20cm。设置此间距是通道具有足够的横截面积,以保证足够的空气流动来对光伏组件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光伏组件9的背面设置有接线盒10,接线盒10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31内。
上述方案,在组装形成光伏屋顶后,光伏组件9、接线盒10及接线盒10之间的连接线均位于室外(光伏瓦的瓦基板8下方为室内,光伏瓦的瓦基板8上方为室外),室内与光伏组件9之间间隔一层光伏瓦的瓦基板8,使得光伏屋顶就有很好的防火性能。此外,由于光伏组件9安装在光伏瓦的瓦基板8上之后,会在光伏瓦的瓦基板8与光伏组件9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31,该第二散热通道31可以提高光伏组件9散热能力,具体地,在使用过程中,光伏组件9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第二散热通道31内的空气,由于第二散热通道31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开始沿着第二散热通道31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气流,并经第二散热通道31顶部的开口扩散至外界环境中,此外,还可以通过第一散热通道向两侧扩散,第二散热通道31内的气流上升并扩散后,第二散热通道31内的气压降低,外界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第二散热通道31的底部进入,然后再受光伏组件的影响而热膨胀形成上升气流,依次循环来对光伏组件进行有效降温。还有,由于接线盒10位于室外,一方面不需要打孔从室内去连接接线盒10,仅需在室外(屋顶上)通过导线对接线盒10进行连接即可,提高了连线的便利性,另一方面,由于不需要对光伏瓦的瓦基板8进行打孔穿线,则便于在光伏瓦的瓦基板8背面设置保温隔热层。
进一步地,沿底板区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光伏组件9,至少部分相邻的光伏组件9之间设置有间隙11,间隙处可用于设置供踩踏的踏板,踏板搭于光伏瓦的瓦基板上。也就是说,该间隙可以构成光伏屋顶的运维通道。
实际使用中,光伏瓦的瓦基板8上铺设一列光伏组件9,各光伏组件9可以是紧密排布在一起,当然,还可以在某两个相邻的光伏组件9之间设置间隙。间隙可以是较小的间隙11,例如但不限于5mm,也可以是较大的间隙11,例如但不限于30cm,较大的间隙11作为运维间隙。由于光伏组件9表面设置有玻璃,工作人员在安装或运维的过程中,若踩在光伏组件9上容易对光伏组件9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设置运维间隙后,在作为运维间隙的间隙处的光伏瓦的瓦基板上搭接踏板。在采用该光伏瓦进行屋顶铺装及后续运维时,工作人员可以踩在间隙11处的踏板进行工作,避免对光伏组件9造成损伤。此外,光伏组件9之间设置的较小的间隙11和/或较大的间隙11均可以作为第二散热通道31的气流的进出口,提高第二散热通道31内外空气的流动,以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光伏组件9为无边框光伏组件9。可以进一步降低光阻组件的重量,无边框光伏组件9的正面及背面均设置有POE(Polyolefin elastomer;聚烯烃弹性体)封装层,可以对电池片进行较佳的水汽隔绝。
如图13所示,作为一种可实现方式,光伏组件9包括光伏背板12,光伏背板12上形成有POE封装层13,在POE封装层13上形成电池片14,电池片14的大小例如但不限于可以采用常规电池片大小的一半,电池片14上形成有另外一层POE封装层15,该另外一层POE封装层15上形成有光伏玻璃16。
如图14所示,该光伏组件9内的电池片可以相互串联形成电池串,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形成电池串的电池片数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池串相互并联形成一个电池串组,电池串组进行串联。电池串组并联旁路二极管17,旁路二极管17对光阻组件内部电路进行保护,减少热斑效应带来的影响。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为了便于对相邻光伏组件9进行电连接,则接线盒10沿底板区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光伏组件9的背面。
该光伏瓦在进行屋顶搭建时,可以是在工厂完成光伏瓦的组装后,直接在建筑现场进行通过光伏瓦进行屋顶的拼装,也可以是在工厂进完成光伏瓦各组件的加工,在建筑现场对光伏瓦进行组装后,再进行屋顶的拼装。
例如,在工厂内分别完成光伏组件9,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加工后,在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承载板区3上涂胶或粘贴胶带,然后再将光伏组件9安放在承载板区3上以粘接固定,型材光伏瓦,然后将该光伏瓦运输到建筑现场在建筑物的屋顶上进行屋顶的拼装。
在拼装时,相邻光伏瓦中其中一个的锁边5包覆另外一个的锁边5,通过锁边5机将两锁边5紧压在一起,起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拼装屋顶的光伏瓦可以是通长的,也可以是非通长的。这里所说的通长是指从屋脊至屋檐是完整的一块光伏瓦,在进行屋顶拼装时,仅需多块光伏瓦沿屋脊方向并排拼装即可。非通长的是指从屋脊至屋檐需要多块光伏瓦进行拼接。
还可以在建筑现场进行光伏瓦的组装,即先将光伏瓦的瓦基板8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然后通过在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承载板区3上涂胶或粘贴胶带,随后再将光伏组件9安放在承载板区3上以粘接固定,最后再将相邻光伏组件9间的接线盒10电连接在一起以完成光伏屋顶的拼装。
采用该光伏瓦拼装型材的屋顶,由于接线盒10位于建筑物的室外,当室内发生火灾的时候,光伏组件9整体位于光伏瓦的瓦基板8的上方,有光伏瓦的瓦基板8隔绝火源,整个光伏屋顶具有很好的防火性能。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屋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光伏瓦。光伏瓦并排设置,其中一个光伏瓦的瓦基板一侧的连接结构能够与相邻的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另一侧连接。
光伏瓦可以采用通长结构及非通长结构。
光伏瓦采用通长结构的时,其自光伏屋顶的屋脊至屋檐方向,只含有一个光伏瓦,即光伏瓦为通长结构,仅需沿屋脊方向并排铺装该光伏瓦即可完成光伏屋顶的拼装。
光伏瓦采用非通长结构的时,在进行光伏屋顶拼装的过程中,需要沿屋脊方向及屋脊至屋檐两个方向进行拼装。
进一步地,至少一光伏瓦锁合连接有踏板支撑瓦,踏板支撑瓦为上述实施例的瓦基板,踏板支撑瓦自光伏屋顶的屋脊延伸至屋檐,踏板支撑瓦上搭设有用于供踩踏的踏板。作用一种可实现方式,光伏瓦及踏板支撑瓦均采用通长结构,该踏板支撑瓦可以作为运维通道使用,工作人员可以踩在该踏板支撑瓦上设置的踏板,在屋檐及屋脊间行动,以进行安装或维护。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4)

1.一种光伏瓦,其特征在于,包括:
瓦基板和至少一个光伏组件;
所述瓦基板包括:
底板区;
至少一个承载板区,位于所述底板区的至少一侧,所述承载板区沿所述瓦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粘接体,所述光伏组件通过所述粘接体与所述承载板区粘接固定,且所述光伏组件及所述承载板区与各相邻的两个所述粘接体围成第一散热通道;
两个弯折连接区,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区的两侧,至少一个所述弯折连接区另一侧连接所述承载板区;所述底板区及所述弯折连接区与所述光伏组件围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连通;
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至少所述承载板区连接所述连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区包括沿所述瓦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光伏组件粘接区和排水槽;
所述排水槽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另一侧连接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区;
所述粘接体粘接于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锁边结构,各所述弯折连接区均连接有所述承载板区,一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一侧的锁边结构能够与相邻的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锁合;或,
所述连接结构为搭接结构,一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一侧的搭接结构能够搭接在相邻的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另一侧的所述弯折连接区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基板在设置两个所述承载板区的情况下,两个所述承载板区的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区位于同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区的中部隆起有凸棱,所述凸棱沿所述底板区的长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的顶面与所述光伏组件粘接区位于同一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2和4-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区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各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区的长度方向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底板区所在平面与承载板区最高点所在平面平行,两者之间的间距为2~20cm。
9.根据权利要求1-2和4-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设置有接线盒,所述接线盒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2和4-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底板区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光伏组件;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光伏组件之间设置有可供放置踏板的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2和4-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为无边框光伏组件。
12.一种光伏屋顶,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设置的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瓦;
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一侧的连接结构能够与相邻的所述光伏瓦的瓦基板的另一侧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伏屋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光伏屋顶的屋脊至屋檐方向,只含有一个所述光伏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光伏屋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光伏瓦连接有踏板支撑瓦,所述踏板支撑瓦为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瓦基板,所述踏板支撑瓦自所述光伏屋顶的屋脊延伸至屋檐,所述踏板支撑瓦上搭设有用于供踩踏的踏板。
CN202022312344.XU 2020-10-16 2020-10-16 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Active CN2136025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12344.XU CN213602584U (zh) 2020-10-16 2020-10-16 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12344.XU CN213602584U (zh) 2020-10-16 2020-10-16 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02584U true CN213602584U (zh) 2021-07-02

Family

ID=76591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12344.XU Active CN213602584U (zh) 2020-10-16 2020-10-16 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025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3635A (zh) * 2023-11-30 2024-01-05 南昌安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ipv光伏防水安全冗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3635A (zh) * 2023-11-30 2024-01-05 南昌安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ipv光伏防水安全冗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7353635B (zh) * 2023-11-30 2024-03-22 南昌安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ipv光伏防水安全冗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24401A (en) Roof with solar battery
CN111464118A (zh) 光伏瓦的瓦基板、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CN211949268U (zh) 光伏瓦的瓦基板、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JPH1144035A (ja) 太陽電池を具備する屋根構造
CN213602584U (zh) 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CN212324035U (zh) 光伏瓦的瓦基板、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AU2018211333B2 (en) Solar sheeting for roofing or walling
JP394094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設置方法
CN213125904U (zh) 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JP2565611B2 (ja) 太陽電池付き屋根
JPH07224506A (ja) 太陽電池モデュール付き屋根ユニット
JP2587133Y2 (ja) 太陽電池付き屋根パネル
JPH1031762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等の屋上設備機器を設置した屋根の換気構造
JP2002303022A (ja) 太陽電池付き屋根の施工方法
JP2002371677A (ja) 太陽光発電アレーシステム
JP6501762B2 (ja) 太陽電池屋根パネル
CN218439124U (zh)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采光窗与光伏组件连接结构
US12015374B2 (en) Photovoltaic modules integrated with building siding and fencing
JP2559186B2 (ja) 太陽電池付き屋根パネル
JP2562279Y2 (ja) 太陽電池付き屋根
CN221461649U (zh) 一种光伏瓦屋顶
AU2013204716A1 (en) Solar sheeting for roofing or walling
CN216865731U (zh) 一种光伏瓦的瓦基板、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JP2563718B2 (ja) 太陽電池付き屋根
KR102635389B1 (ko) 복합 방수 기능 및 벤틸레이션 장치를 갖춘 건물 일체형 태양광 발전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30

Address after: 710018 No. 8369, Shangyuan Road, caotan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Xi'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ONGI LERRI SOLA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8369 Shangyuan Road, Xi'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anxi 710000

Patentee before: Xi'an Longji Green Ener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