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25586U - 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25586U
CN213525586U CN202022460663.5U CN202022460663U CN213525586U CN 213525586 U CN213525586 U CN 213525586U CN 202022460663 U CN202022460663 U CN 202022460663U CN 213525586 U CN213525586 U CN 213525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upport device
support
length direction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6066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昇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46066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255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25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255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支撑装置,适于支撑例如作为再生膜使用的生物膜,所述支撑装置包含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呈长条状并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条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用以支撑所述生物膜的圆弧形表面。所述支撑条借由光滑的所述圆弧形表面来支撑所述生物膜,牙肉在愈合期中能防止所述支撑条曝露出补骨区域而导致手术失败。

Description

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支撑生物膜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牙科植牙前的骨质再生术,例如为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需使用再生膜覆盖缺损区域以界定出所需生长的骨质体积与型态。所述再生膜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可被人体吸收的可吸收膜,另一种是不可被人体吸收且需二次手术取出的不可吸收膜。由于所述可吸收膜的材质较软,因此,遇到较大范围的缺损区域时,往往需要通过支撑结构来支撑所述可吸收膜以撑起所需要的补骨空间。一般常用来支撑所述再生膜的方式主要有:钛金属网支撑方式,以及长骨钉支撑方式。
所述钛金属网支撑方式存在有以下缺点:
由于所述钛金属网上布满着多个贯穿的孔洞,所以补骨完成后要将所述钛金属网取出时,会因为软组织长入所述孔洞内而沾黏附着在所述钛金属网上,从而导致所述钛金属网不易被取出。
此外,由于所述孔洞布满在所述钛金属网上,使得所述钛金属网呈现凹凸不平整的非光滑状态,且所述钛金属网界定出各所述孔洞的孔缘锋利,因此,所述钛金属网弯折成特定形状时,所述钛金属网的弯折转角部相当地粗糙。这会使得手术后在牙肉愈合期中,所述牙肉较薄的区域有可能被所述钛金属网的弯折转角部穿破,使得所述弯折转角部曝露出所述牙肉,进而导致骨质流失及组织感染的情形,此乃导致前述手术最常失败的主因。
再者,有些所述钛金属网是设计成固定的形状及尺寸,并且搭配一锁固件以共同构成一支撑装置。若缺损区域范围太大时,就得同时使用多组的所述支撑装置,导致使用上较为复杂且不便。
所述长骨钉支撑方式存在有以下缺点:
此种支撑方式需通过多根长骨钉先锁在一齿槽骨上,之后,再将所述再生膜覆盖于各所述长骨钉的一螺头上,使所述再生膜被所述长骨钉支撑。由于所述齿槽骨常因萎缩的关系,使得所述齿槽骨能让各所述长骨钉锁入的长度有限,因此,当各所述长骨钉外露出所述齿槽骨的部分比锁入所述齿槽骨内的部分长很多时,各所述长骨钉很容易受外力影响而晃动。此外,各所述长骨钉的所述螺头支撑所述再生膜的面积小,导致各所述长骨钉支撑所述再生膜的稳固性不佳。于是,所述再生膜很容易产生晃动并造成被其包覆的骨粉产生移动而无法形成骨质,从而导致骨质再生的失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撑装置,适于支撑生物膜。
所述支撑装置包含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呈长条状并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条包括至少一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用以支撑所述生物膜的圆弧形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条还包括侧面,所述圆弧形表面凸伸出所述侧面并与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条包括两个位于相反端的圆弧形表面,所述圆弧形表面沿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相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条包括中间段,及至少一形成于所述中间段一端的端段,所述端段具有所述圆弧形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条包括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中间段相反端的端段,所述端段沿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相间隔,各所述端段具有所述圆弧形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条具有可挠性且能弯折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中间段具有侧面,所述圆弧形表面凸伸出所述侧面并与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中间段具有两个沿厚度方向相间隔的侧面,所述厚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各所述端段的圆弧形表面凸伸出所述侧面并且连接于所述侧面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中间段沿所述厚度方向所取的第一厚度小于各所述端段沿所述厚度方向所取的第二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第一厚度为0.5毫米,所述第二厚度为1毫米,各所述端段的圆弧形表面凸伸出对应的所述侧面的距离为0.25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各所述端段具有两个沿所述长度方向相间隔的端面,各所述端段形成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于所述端面之间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中间段具有两个沿所述长度方向相间隔的第一端面,各所述端段具有两个沿所述长度方向相间隔的第二端面,所述中间段及所述端段共同界定出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条沿所述宽度方向所取的宽度小于或等于3毫米,所述支撑条沿厚度方向所取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毫米,所述厚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还包含能拆卸地夹持于所述支撑条的夹持片,所述夹持片用以将所述生物膜固持于所述支撑条。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所述夹持片包括主片体,及两个分别弯曲地连接于所述主片体相反端的弹性片体,所述弹性片体用以夹持所述生物膜以及所述端段的圆弧形表面,各所述弹性片体具有自由端,所述弹性片体的自由端沿所述宽度方向所取的间距小于所述支撑条沿所述宽度方向所取的宽度,所述自由端用以将所述生物膜抵压在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并能沿着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滑动,以促使各所述弹性片体相对于所述主片体弯折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支撑条借由光滑的所述圆弧形表面来支撑所述生物膜,能避免所述牙肉在愈合期中被被任意一个所述端段穿破,以防止曝露出补骨区域而导致手术失败。此外,借由所述夹持片的设计,能够非常方便且迅速地将所述生物膜固持于所述支撑条上,以防止所述生物膜相对于所述支撑条产生晃动的情形。由于所述支撑条呈长条状并且能横跨于所述角隅部,因此,使用者借由使用单一组所述支撑装置便能达到稳固支撑所述生物膜的效果,能提升组装使用以及术后拆卸时的便利性。借由所述支撑条能弯折成倒U型并且支撑所述生物膜的方式,能起到稳固支撑所述生物膜的效果。由于所述支撑条仅在所述中间段形成有分别供所述骨钉穿设的穿孔而不会有其他的孔洞,所以,能避免所述牙肉在愈合期中软组织长入所述支撑条内而沾黏附着在其上。借此,当所述牙肉愈合后,在所述牙肉上切出开槽,先将所述夹持片拆离所述支撑条,接着旋下所述骨钉后便能方便且迅速地将所述支撑条取出。借由将所述支撑条保留在所述特定位置不取出,可以减少所述颊侧处的骨质吸收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一支撑条及一夹持片之间的组装关系;
图2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支撑条与所述夹持片的一侧视图;
图3是所述第一实施例应用于一骨缺损结构的一不完整俯视图;
图4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使用方法的一步骤流程图;
图5是所述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所述骨缺损结构的一不完整侧视图;
图6是所述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所述骨缺损结构的一不完整俯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所截取的一不完整剖视图;
图8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夹持片组装于所述支撑条的一组装示意图;
图9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夹持片组装于所述支撑条的一组装示意图,说明所述夹持片固持一生物膜于所述支撑条上;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应用于所述骨缺损结构的一不完整俯视图;
图11是所述第二实施例应用于所述骨缺损结构的一不完整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应用于所述骨缺损结构的一不完整俯视图;
图13是所述第三实施例应用于所述骨缺损结构的一不完整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所述支撑条的一侧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所述支撑条的一侧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第六实施例的所述支撑条的一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第七实施例的所述支撑条的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100的第一实施例,包含一支撑条1,及一夹持片2。
参阅图1及图2,所述支撑条1通过例如铸造方式或是CNC加工机加工方式所制成,所述支撑条1材质是以钛金属为例。所述支撑条1呈长条状并沿一长度方向D1延伸,所述支撑条1包括一中间段11,及两个端段12。所述中间段11呈片状且沿所述长度方向D1延伸,所述中间段11具有两个第一端面110,及两个侧面111。所述第一端面110沿所述长度方向D1相间隔。所述侧面111沿一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D1的厚度方向D2相间隔且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110相反侧。所述端段12分别形成于所述中间段11相反端且沿一宽度方向D3相间隔,所述宽度方向D3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D1及所述厚度方向D2。各所述端段12呈圆柱状并具有两个第二端面120,及一圆弧形表面121。所述第二端面120沿所述长度方向D1相间隔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110。所述圆弧形表面121沿所述长度方向D1延伸且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面120之间,所述圆弧形表面121凸伸出所述侧面111并且连接于所述侧面111之间,用以支撑一例如作为再生膜使用的生物膜4(如图6所示)。
所述支撑条1沿所述宽度方向D3所取的一宽度W小于或等于3毫米(mm),所述支撑条1沿所述厚度方向D2所取的一厚度T大于或等于1毫米。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宽度W以3毫米为例,而所述厚度T以1毫米为例。由于所述支撑条1的厚度T很薄,因此,所述支撑条1具有可挠性。更具体而言,由于所述圆弧形表面121凸伸出所述侧面111,因此,所述中间段11沿所述厚度方向D2所取的一第一厚度T1小于各所述端段12沿所述厚度方向D2所取的一第二厚度T2。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度T1例如为0.5毫米,所述第二厚度T2即为所述厚度T,所述第二厚度T2为1毫米。各所述端段12的圆弧形表面121凸伸出对应的所述侧面111的一距离D为0.25毫米。借此,使得所述支撑条1能够容易地弯折变形成所需的特定形状,同时还能够维持足够的支撑强度。
所述夹持片2材质是以钛金属为例。所述夹持片2能拆卸地夹持于所述支撑条1并且用以将所述生物膜4固持于所述支撑条1。所述夹持片2包括一主片体21,及两个弹性片体22。所述主片体21与所述中间段11的对应的所述侧面111形状相配合,所述主片体21用以接触抵压所述生物膜4并具有一外侧面211及一内侧面212。所述弹性片体22分别弯曲地连接于所述主片体21相反端且沿所述宽度方向D3相间隔,所述弹性片体22分别用以夹持于所述端段12的圆弧形表面121。各所述弹性片体22是由所述主片体21一端朝外并朝远离所述主片体21方向弯曲延伸一段距离并凸伸出所述外侧面211,而后再朝内弯曲延伸一段距离并凸伸出所述内侧面212,使得各所述弹性片体22构成一形状与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相配合的弧状结构。各所述弹性片体22用以接触抵压所述生物膜4并具有一自由端221,所述弹性片体22的自由端221沿所述宽度方向D3所取的一间距S小于所述宽度W。借此,各所述弹性片体22组装于对应的所述端段12时,所述自由端221能够接触所述圆弧形表面121并于其上滑动,以促使各所述弹性片体22相对于所述主片体21弯折变形进而卡扣于对应的所述端段12。
以下针对所述支撑装置100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所述支撑装置100(如图1所示)适于安装在人体的一骨缺损结构3并用以支撑所述生物膜4(如图6所示)。所述骨缺损结构3是以一齿槽骨为例,所述骨缺损结构3具有一顶端31、一颊侧32及一舌侧33。所述骨缺损结构3的顶端31及颊侧32凹陷形成有一凹陷空间34,所述凹陷空间34具有一介于所述顶端31及所述颊侧32之间的角隅部341。
参阅图4,图4是本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装置100的使用方法的一步骤流程图,所述使用方法包含下述步骤:提供支撑装置步骤S1、安装支撑条步骤S2、覆盖生物膜步骤S3,及固持生物膜步骤S4。
参阅图1及图4,在所述提供支撑装置步骤S1中,所述支撑装置100包括所述支撑条1及所述夹持片2。
参阅图3、图4及图5,在所述安装支撑条步骤S2中,使用者需先通过一例如为钳子的工具在所述支撑条1的中间段11上的适当位置打洞,以在所述中间段11形成两个延伸于所述侧面111之间的穿孔112,所述穿孔112沿所述长度方向D1相间隔且分别邻近于所述中间段11的第一端面110(如图1所示)。
接着,将所述支撑条1放置于所述骨缺损结构3并对应于所述凹陷空间34的一特定位置。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特定位置是指对应于所述角隅部341的位置。例如将所述支撑条1的端段12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抵靠在所述颊侧32邻近于所述顶端31处,使所述支撑条1对应于所述角隅部341并横跨所述角隅部341。随后,通过两个骨钉5分别穿设于所述穿孔112并螺锁于所述颊侧32,以将所述支撑条1锁固于所述骨缺损结构3的颊侧32。需说明的是,所述支撑条1也可视需求采用下述两种安装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将所述支撑条1的圆弧形表面121抵靠在所述顶端31邻近于所述颊侧32处,通过所述骨钉5将所述支撑条1锁固于所述骨缺损结构3的顶端31。另外一种方式是将所述支撑条1的圆弧形表面121抵靠在所述顶端31与所述颊侧32的交界处,通过所述骨钉5将所述支撑条1锁固于所述骨缺损结构3的顶端31与颊侧32的交界处。借此,同样能使所述支撑条1对应于所述角隅部341并横跨所述角隅部341。
所述支撑条1借由所述端段12分别形成于所述中间段11相反端的设计方式,使得所述支撑条1在图5所示的一角度位置,或者是绕所述中间段11的一沿着所述长度方向D1延伸的中心线旋转180度后的一角度位置,都能够进行锁固于所述骨缺损结构3的操作,借此,能提升组装的便利性。
参阅图4、图6及图7,在所述覆盖生物膜步骤S3中,先将所述生物膜4覆盖于所述骨缺损结构3的舌侧33,并通过缝线(图未示)将所述生物膜4固定于所述舌侧33。接着,填充骨粉6至所述凹陷空间34内。待填充完成后,将所述生物膜4覆盖于所述顶端31、所述凹陷空间34、所述支撑条1以及所述颊侧32,使所述生物膜4遮蔽所述凹陷空间34及所述支撑条1,此时,所述支撑条1通过所述圆弧形表面121支撑所述生物膜4。
参阅图2、图4、图8及图9,在所述固持生物膜步骤S4中,施加一侧向压力F于所述夹持片2使其朝向所述支撑条1横向移动。由于所述弹性片体22的自由端221之间的所述间距S小于所述宽度W,因此,所述夹持片2横向移动的过程中,各所述弹性片体22的自由端221会接触所述生物膜4并将其抵压在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上。随后,各所述弹性片体22的自由端221会沿着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滑动,以促使各所述弹性片体22相对于所述主片体21弯折变形并且蓄积复位弹力。由于各所述弹性片体22部分凸伸出所述主片体21的外侧面211,因此,各所述弹性片体22相对于所述主片体21弯折变形的过程中会带动所述主片体21略为朝内凹陷变形。当各所述弹性片体22的自由端221越过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末端部并与其分离时,各所述弹性片体22借由蓄积的复位弹力作用会自动地卡扣于对应的所述端段12,借此,使得所述弹性片体22能夹持住所述生物膜4与所述圆弧形表面121,以将所述生物膜4固持于所述支撑条1上。借由所述主片体21略为朝内凹陷变形,使得所述主片体21的内侧面212能施压于所述生物膜4的对应部位使其能紧密地服贴于所述中间段11的对应的所述侧面111。借由各所述弹性片体22的形状与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相配合,使得各所述弹性片体22能施压于所述生物膜4的对应部位使其能紧密地服贴于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借此,使得所述支撑条1及所述夹持片2能与所述生物膜4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提升固持所述生物膜4的稳固性。
借由各所述端段12的圆弧形表面121凸伸出所述中间段11的侧面111的设计方式,所述支撑条1以任意一个所述侧面111面向所述颊侧32并锁固于所述颊侧32时,各所述弹性片体22的自由端221都能够将所述生物膜4抵压在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上并能沿着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滑动,使各所述弹性片体22能顺利地卡扣于对应的所述端段12。借此,使得所述夹持片2不会受到所述支撑条1的组装方向性影响,以提升所述夹持片2组装的便利性。
需说明的是,在本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各所述弹性片体22也可由所述主片体21一端朝内弯曲延伸而不凸伸出所述主片体21的外侧面211,使得所述夹持片2将所述生物膜4固持于所述支撑条1后,所述生物膜4与对应的所述侧面111相间隔一段距离。
所述夹持片2将所述生物膜4固持于所述支撑条1后,将皮瓣(图未示)完整地覆盖住所述生物膜4及所述支撑装置100,接着把皮瓣缝合。借此,牙肉在愈合后便能够整个包覆住所述生物膜4及所述支撑装置100。
参阅图2、图8及图9,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条1借由光滑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来支撑所述生物膜4,能避免所述牙肉在愈合期中被任意一个所述端段12穿破,以防止所述支撑条1曝露出补骨区域而导致手术失败。此外,由于所述支撑条1仅在所述中间段11形成有分别供所述骨钉5(如图5所示)穿设的穿孔112(如图3所示)而不会有其他的孔洞,所以,能避免所述牙肉在愈合期中软组织长入所述支撑条1内而沾黏附着在其上。借此,当所述牙肉愈合后,在所述牙肉上切出开槽,先将所述夹持片2拆离所述支撑条1,接着旋下所述骨钉5后便能方便且迅速地将所述支撑条1取出。另一方面,借由所述夹持片2的设计,能够非常方便且迅速地将所述生物膜4固持于所述支撑条1上,以防止所述生物膜4相对于所述支撑条1产生晃动的情形。再者,由于所述支撑条1呈长条状并且能横跨于所述角隅部341(如图3所示),因此,使用者借由使用单一组所述支撑装置100便能达到稳固支撑所述生物膜4的效果,能提升组装使用以及术后拆卸时的便利性。
本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装置100的所述支撑条1结构能视需求而有以下不同的态样:
其中一种态样是:所述端段12的圆弧形表面121能够设计成只凸伸出所述中间段11的其中一个侧面111,所述其中一个侧面111能在所述支撑条1组装使用时面向所述夹持片2。
另外一种态样是:所述支撑条1的端段12数量为一个,所述端段12的圆弧形表面121能够设计成同时凸伸出所述中间段11的侧面111,所述端段12能在所述支撑条1组装使用时朝向上方。
又一种态样是:所述支撑条1的端段12数量为一个,所述端段12的圆弧形表面121能够设计成只凸伸出所述中间段11的其中一个侧面111,所述端段12能在所述支撑条1组装使用时朝向上方,且所述其中一个侧面111能在所述支撑条1组装使用时面向所述夹持片2。
特别说明的是,在本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中,所述支撑装置100也可只具有所述支撑条1。在此实施态样下的所述固持生物膜步骤S4中,能通过缝线(图未示)将所述生物膜4固定于所述颊侧32上,同样能达到固持所述生物膜4的功效。
参阅图10及图11,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100的第二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00的使用方法。
在本第二实施例中,所述骨缺损结构3的凹陷空间34是由所述顶端31向下凹陷所构成。在所述安装支撑条步骤S2(如图4所示)中,先将所述支撑条1弯折成一倒U型,使所述支撑条1形成一顶支撑部13,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顶支撑部13相反端的侧支撑部14。将所述顶支撑部13置于所述凹陷空间34上方并横跨所述凹陷空间34,以及所述侧支撑部14分别抵接于所述颊侧32及所述舌侧33。随后,通过所述骨钉5分别将所述侧支撑部14锁固于所述颊侧32及所述舌侧33,使所述支撑条1固定于所述骨缺损结构3上。之后,将所述生物膜4覆盖于所述支撑条1、所述颊侧32及所述舌侧33,再通过所述夹持片2(如图9所示)将所述生物膜4固持于所述支撑条1的顶支撑部13。
由于所述支撑条1的侧支撑部14分别通过所述骨钉5锁固于所述颊侧32及所述舌侧33,因此,所述支撑条1能稳固地固定在所述骨缺损结构3而不易晃动。此外,借由所述支撑条1弯折成倒U型,使得所述支撑条1能通过所述顶支撑部13及所述侧支撑部14同时支撑所述生物膜4,由于所述支撑条1支撑所述生物膜4的面积大,因此,能起到稳固支撑所述生物膜4的效果。与现有技术中的长骨钉支撑方式相较,更能精准地控制所述骨粉6长成骨质后的形状。
参阅图12及图13,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100的第三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及使用方法与第二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00的数量。
在本第三实施例中,所述骨缺损结构3的凹陷空间34是由所述顶端31向下凹陷并且形成在所述颊侧32及所述舌侧33之间,且所述凹陷空间34的区域范围很大。在所述提供支撑装置步骤S1(如图4所示)中,所述支撑装置10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支撑装置100的使用数量是依据所述凹陷空间34的区域范围大小来决定。在所述安装支撑条步骤S2(如图4所示)中,先将各所述支撑条1弯折成倒U型,并将所述支撑条1相间隔排列于所述骨缺损结构3上。随后,将所述支撑条1锁固于所述骨缺损结构3上。由于各所述支撑条1的侧支撑部14分别通过所述骨钉5锁固于所述颊侧32及所述舌侧33,因此,各所述支撑条1能稳固地固定在所述骨缺损结构3而不易晃动。此外,借由所述支撑条1各自弯折成倒U型并且同时支撑所述生物膜4的方式,能起到稳固支撑所述生物膜4的效果。与现有技术中的长骨钉支撑方式相较,更能精准地控制所述骨粉6长成骨质后的形状。
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100的第四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及使用方法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支撑条1的结构。
在本第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条1的各所述端段12形成有一沿所述长度方向D1(如图1所示)延伸于所述第二端面120之间的通孔122。借此,使用者能够方便地通过辅助工具将各所述端段12夹扁,以使各所述端段12能够服贴于表面起伏较大的骨缺损结构3(如图3所示)。
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100的第五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及使用方法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支撑条1的结构。
在本第五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条1的中间段11及所述端段12共同界定出一沿所述长度方向D1(如图1所示)延伸于所述第一端面110、所述第二端面120之间的通孔15。借此,使用者能够方便地通过辅助工具将所述中间段11及所述端段12夹扁,以使所述支撑条1能够服贴于表面起伏较大的骨缺损结构3(如图3所示)。
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100的第六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及使用方法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支撑条1的结构。
在本第六实施例中,使用者能够通过剪切工具将各所述端段12的两相反端剪切下适当的长度,以使所述中间段11的第一端面110分别凸伸出各所述端段12的两相反端的所述第二端面120一段适当距离。借此,使得所述中间段11能够通过对应所述侧面111凸伸出各所述端段12的部位服贴于表面起伏较大的骨缺损结构3(如图3所示)。
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100的第七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使用方法。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骨粉6于所述凹陷空间34长成骨质的补骨作业完成后,在后续会进行牙科植体赝复的作业。植体在长久使用之后几乎都会面临所述颊侧32处的骨质吸收的状况,此乃因所述植体周围缺乏像自然牙的牙周韧带,无法借由韧带中本体受器的刺激使得骨质增生。所述颊侧32处的骨质吸收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像是食物容易残留不易清洁、牙肉发炎,甚至是植体周围炎。所以,在本第七实施例中,当所述牙肉愈合并在所述牙肉上切出开槽后,只将所述夹持片2(如图9所示)取出,而所述支撑条1保留在所述特定位置不取出,借此,可以减少所述颊侧32处的骨质吸收的状况。
参阅图17,在本第七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中,在所述安装支撑条步骤S2(如图4所示)中,使用者还通过例如为钳子的所述工具在所述支撑条1的所述中间段11上的适当位置打洞,以在所述中间段11形成多个延伸于所述侧面111之间且位于所述穿孔112之间的贯孔113,所述贯孔113沿所述长度方向D1相间隔。所述贯孔113能让软组织长入以提升结合的稳固性,借此,使得骨质包覆住所述支撑条1后能稳固地与其结合在一起。在本第七实施例的又一实施态样中,所述支撑条1的所述第一端面110、所述侧面111、所述第二端面120及所述圆弧形表面121也可以用例如喷砂或酸蚀等表面处理方式使表面粗糙度增加以提升骨质的附着性,借此,使得骨质包覆住所述支撑条1后能稳固地与其结合在一起。
归纳上述,各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装置100,所述支撑条1借由光滑的所述圆弧形表面121来支撑所述生物膜4,能避免所述牙肉在愈合期中被任意一个所述端段12穿破,以防止曝露出补骨区域而导致手术失败。此外,借由所述夹持片2的设计,能够非常方便且迅速地将所述生物膜4固持于所述支撑条1上,以防止所述生物膜4相对于所述支撑条1产生晃动的情形。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支撑条1呈长条状并且能横跨于所述角隅部341(如图3所示),因此,使用者借由使用单一组所述支撑装置100便能达到稳固支撑所述生物膜4的效果,能提升组装使用以及术后拆卸时的便利性。在第二、三实施例中,借由所述支撑条1能弯折成倒U型并且支撑所述生物膜4的方式,能起到稳固支撑所述生物膜4的效果。在第一至六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支撑条1仅在所述中间段11形成有分别供所述骨钉5穿设的穿孔112而不会有其他的孔洞,所以,能避免所述牙肉在愈合期中软组织长入所述支撑条1内而沾黏附着在其上。借此,当所述牙肉愈合后,在所述牙肉上切出开槽,先将所述夹持片2拆离所述支撑条1,接着旋下所述骨钉5后便能方便且迅速地将所述支撑条1取出。在第七实施例中,借由将所述支撑条1保留在所述特定位置不取出,可以减少所述颊侧32处的骨质吸收的状况,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目的。

Claims (15)

1.一种支撑装置,适于支撑生物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装置包含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呈长条状并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条包括至少一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用以支撑所述生物膜的圆弧形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还包括侧面,所述圆弧形表面凸伸出所述侧面并与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包括两个位于相反端的圆弧形表面,所述圆弧形表面沿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相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包括中间段,及至少一形成于所述中间段一端的端段,所述端段具有所述圆弧形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包括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中间段相反端的端段,所述端段沿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相间隔,各所述端段具有所述圆弧形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具有可挠性且能弯折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具有侧面,所述圆弧形表面凸伸出所述侧面并与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具有两个沿厚度方向相间隔的侧面,所述厚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各所述端段的圆弧形表面凸伸出所述侧面并且连接于所述侧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沿所述厚度方向所取的第一厚度小于各所述端段沿所述厚度方向所取的第二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度为0.5毫米,所述第二厚度为1毫米,各所述端段的圆弧形表面凸伸出对应的所述侧面的距离为0.25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段具有两个沿所述长度方向相间隔的端面,各所述端段形成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于所述端面之间的通孔。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具有两个沿所述长度方向相间隔的第一端面,各所述端段具有两个沿所述长度方向相间隔的第二端面,所述中间段及所述端段共同界定出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沿所述宽度方向所取的宽度小于或等于3毫米,所述支撑条沿厚度方向所取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毫米,所述厚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能拆卸地夹持于所述支撑条的夹持片,所述夹持片用以将所述生物膜固持于所述支撑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片包括主片体,及两个分别弯曲地连接于所述主片体相反端的弹性片体,所述弹性片体用以夹持所述生物膜以及所述端段的圆弧形表面,各所述弹性片体具有自由端,所述弹性片体的自由端沿所述宽度方向所取的间距小于所述支撑条沿所述宽度方向所取的宽度,所述自由端用以将所述生物膜抵压在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并能沿着对应的所述圆弧形表面滑动,以促使各所述弹性片体相对于所述主片体弯折变形。
CN202022460663.5U 2020-10-30 2020-10-30 支撑装置 Active CN213525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0663.5U CN213525586U (zh) 2020-10-30 2020-10-30 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0663.5U CN213525586U (zh) 2020-10-30 2020-10-30 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25586U true CN213525586U (zh) 2021-06-25

Family

ID=76501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60663.5U Active CN213525586U (zh) 2020-10-30 2020-10-30 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255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33960A (en) Extracoronal dental splint and splinting method
US4609349A (en) Active removable orthodontic appliance and method of straightening teeth
US7234934B2 (en) Computer configured appliance for orthodontic correction of malocclusions
US5316474A (en) Dental impression tray
US8235714B2 (en) Convertible buccal tube orthodontic bracket
DE10324412A1 (de) Maßgefertigte Aufspannvorrichtung zur Platzierung kieferorthopädischer Brackets und deren Herstellungs- und Anwendungsmethoden
US20130157213A1 (en) Apparatus for orthodontic aligner tray retention
CN101128162B (zh) 基质装置
JP2006505304A (ja) 胸骨閉鎖装置及びその胸骨の部分間に間隔を保持するのを助長する方法
JP2939548B1 (ja) 板状タイプ人工歯根
US20070087310A1 (en) Dental matrices and clamps therefor
EP1541092B1 (en) A matrix band retainer
KR100788455B1 (ko) 임플란트의 어버트먼트
CN213525586U (zh) 支撑装置
US20060078849A1 (en) Dental splint
EP2765961B1 (en) A device for correcting ingrowing foot nails
TWM612036U (zh) 支撐裝置
CN114431986A (zh) 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WO2002058584A2 (de) Vorrichtung für die orthodontie
TWI775199B (zh) 支撐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US20130316296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patient-specific pad and corresponding pad
EP4144323A1 (en) Dental membrane and dental membrane set comprising same
US20190076219A1 (en) Orthodontic bracket
KR102123803B1 (ko) 결합구조를 개선시킨 임플란트 구조체
JP3816927B2 (ja) 歯列矯正用支持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