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13719U - 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13719U
CN213513719U CN202021514226.0U CN202021514226U CN213513719U CN 213513719 U CN213513719 U CN 213513719U CN 202021514226 U CN202021514226 U CN 202021514226U CN 213513719 U CN213513719 U CN 2135137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element
channel
zone iii
elemen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1422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聪
严海月
金朗润
仇智平
祝贺
桑文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SCO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SCO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SCO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SCO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1422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137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137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137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公开了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包括光通道(1),光通道(1)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光通道(11)和第二光通道(12),第一光通道(11)后端一体成型有至少一个聚光部(2),第二光通道(12)前端形成有出光面(3);聚光部(2)和第一光通道(11)均位于出光面(3)的光轴(30)上方,且聚光部(2)的光轴(20)相对于出光面(3)的光轴(30)倾斜设置,第一光通道(11)的下表面形成为反射部(111),反射部(111)与第二光通道(12)的后端面相交处设有截止部(112)。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车灯小型化的需求,且能提高光效。

Description

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具体地,涉及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灯光学元件是车灯照明模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车灯光学元件射出后,可形成所需的车灯照明光形。现有技术的车灯光学元件一般包括初级光学元件和次级光学元件,两者在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并分别安装在散热器上,使得车灯光学元件在安装时会产生两次安装误差,影响车灯光学元件的整体安装精度,从而影响车灯照明光形。另外,为了形成所需照明光形,两者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较大,且各自的尺寸也很大,使得整个车灯照明模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很大,相应地其体积也很大,从而很难满足车灯小型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该近光车灯光学元件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安装精度高,能够满足车灯小型化的需求,且能提高光效。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照明装置,该车辆照明装置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安装精度高,能够满足车灯小型化的需求,且能提高光效。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该车灯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安装精度高,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提高光效。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的车灯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且光效好,能够满足车辆的造型设计和照明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包括光通道,所述光通道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光通道和第二光通道,所述第一光通道后端一体成型有至少一个聚光部,所述第二光通道前端形成有出光面;所述聚光部和第一光通道均位于所述出光面的光轴上方,且所述聚光部的光轴相对于所述出光面的光轴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光通道的下表面形成为反射部,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第二光通道的后端面相交处设有截止部,所述聚光部汇聚的光线能够依次经所述第一光通道和第二光通道,并经所述出光面射出形成照明光形。
优选地,所述截止部的左右两侧向前弯曲。
优选地,所述出光面为窄长形出光面,所述出光面具有焦点,所述截止部设在所述焦点处。
优选地,所述出光面为凸透镜出光面或菲涅尔透镜出光面。
优选地,所述聚光部为聚光杯结构,所述聚光杯结构的外部轮廓面为由后向前口径逐渐增大的曲面,或者所述聚光部为向后凸出的凸起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光通道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安装侧板,各所述安装侧板的后端分别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安装耳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通道下表面设有50L结构。
优选地,所述50L结构为凸出于所述第一光通道下表面的凸起结构或者为向所述第一光通道内部凹陷的凹腔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通道下表面设有III区结构。
优选地,所述III区结构为凸出于所述第一光通道下表面的凸起结构,且所述III区结构具有由后向前向下倾斜的III区下表面,所述III区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光通道下表面之间形成III区出光面。
优选地,所述聚光部下部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光通道下表面凸出的III区结构。
优选地,所述III区结构具有III区下表面,所述III区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光通道下表面之间形成III区出光面,所述III区下表面与所述聚光部的外部轮廓面连接形成为平滑曲面,或者所述III区下表面与所述聚光部的外部轮廓面之间具有段差。
优选地,当所述聚光部为多个时,所述III区结构设有一个,且所述III区结构设置在用于形成中心区域光形的所述聚光部的下部,或者所述III区结构设有偶数个,且偶数个所述III区结构对称设置在用于形成中心区域光形的聚光部两侧的聚光部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出光面设有III区结构。
优选地,所述III区结构为凸出于所述出光面外表面的凸起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照明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和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与所述聚光部一一对应。
优选地,还包括散热器和电路板,所述光源设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和所述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均安装在所述散热器上。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灯,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照明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车灯。
本实用新型将初级光学元件和次级光学元件集成为一体,集成化程度高,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使得车灯光学元件体积减小,能够满足车灯小型化的需求,且仅需一次安装即可,减小了安装误差,安装精度高,从而更好地确保照明光形的稳定性;通过将聚光部和第一光通道均设在出光面的光轴上方,且所述聚光部的光轴相对于所述出光面的光轴倾斜设置,使得聚光部汇聚的光线能够依次经第一光通道和第二光通道,并经出光面射出形成近光光形,还能够使得第一光通道的出射光线更多的射入第二光通道并通过出光面射出,从而提高光效,并且能够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设置反射部,使得射至第一光通道下表面的光线能够反射至第二光通道,增加进入第二光通道的光线;通过设置截止部,能够形成近光截止线,无需另外采用遮光板进行遮挡形成截止线,同时也无需设置驱动机构来驱动遮光板实现远近光切换,消除了机械故障,精简了结构,使得安装有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照明装置的空间占用体积较小,空间利用效率和配光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A-A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B-B剖面图;
图8是GB25991法规中各测试点、测试区的位置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近光光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一种50L结构;
图11是图10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其包括一种50L结构;
图13是图12的E-E剖面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一种III区结构;
图15是图14中F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G-G剖面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包括另一种III区结构;
图19是图18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9的H-H剖面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其包括又一种III区结构;
图22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其包括又一种III区结构;
图23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包括再一种III区结构;
图24是图23中I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车辆照明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光通道 11第一光通道
111反射部 112截止部
113 50L结构 12第二光通道
2聚光部 20光轴
3出光面 30光轴
4安装耳板 5安装侧板
6光源 7散热器
8电路板 9III区结构
91III区下表面 92III区出光面
a近光截止线 b中心区域光形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上”、“下”、“前”、“后”、“左”、“右”均是基于附图1中所示的方位。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包括光通道1,所述光通道1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光通道11和第二光通道12,所述第一光通道11后端一体成型有至少一个聚光部2,所述第二光通道12前端形成有出光面3;所述聚光部2和第一光通道11均位于所述出光面3的光轴30上方,且所述聚光部2的光轴20相对于所述出光面3的光轴30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光通道11的下表面形成为反射部111,所述反射部111与所述第二光通道12的后端面相交处设有截止部112,所述聚光部2汇聚的光线能够依次经所述第一光通道11和第二光通道12,并经所述出光面3射出形成照明光形。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形成为一体的光通道1、聚光部2和出光面3,将初级光学元件和次级光学元件集成为一体,集成化程度高,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使得车灯光学元件体积减小,能够满足车灯小型化的需求,且仅需一次安装即可,避免了二次安装误差,能够保证两者的相对位置精度,从而更好地确保照明光形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聚光部2和第一光通道11均设在出光面3的光轴30上方,且所述聚光部2的光轴20相对于所述出光面3的光轴30倾斜设置,使得聚光部2汇聚的光线能够依次经第一光通道11和第二光通道12,并经出光面3射出形成近光光形,还能够使得第一光通道11的出射光线更多的射入第二光通道12并通过出光面3射出,从而提高光效,并且能够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设置反射部111,使得射至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的光线能够反射至第二光通道12,并经出光面3射出,能够增加进入第二光通道12的光线;通过设置截止部112,使得射至截止部112的光线经出光面3射出后形成近光截止线,无需另外采用独立于车灯光学元件设置的遮光板进行遮挡形成截止线,同时也无需设置驱动机构来驱动遮光板实现远近光切换,消除了机械故障,减少了零部件,精简了结构,使得安装有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照明装置的空间占用体积较小,空间利用效率和配光效率更高。
其中,聚光部2和出光面3均具有焦点,聚光部2的光轴20是指过聚光部2的焦点的轴线,出光面3的光轴30是指过出光面3的焦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出光面3可以为凸透镜出光面,或者为如图25所示的菲涅尔透镜出光面。截止部112设在出光面3的焦点处,使得聚光部2汇聚的光线能够更加集中地射向截止部112,形成清晰光形。截止部112与近光截止线的形状相适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具有左右高低落差的形状或者直线形状或其它满足照明需求的形状。在配光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其实际形成的近光截止线的形状调整该截止部112的形状,例如,在配光过程中发现近光截止线的两端未沿水平方向延伸,通过调整将该截止部112的形状设置为左右两侧向前弯曲的形状,如图2所示,可改善这一现象。
图9为近光光形示意图,聚光部2汇聚的光线一部分进入第一光通道11后直接射至第二光通道12,并经出光面3射至水平0度线的下方区域,另一部分光线射至第一光通道11的下表面,这部分光线能够经反射部111反射至第二光通道12,并经出光面3射至水平0度线的下方区域,还有一部分光线经截止部112并射至第二光通道12,并经出光面3射出后形成位于水平0度线附近的近光截止线a,从而聚光部2汇聚的光线最终经出光面3射出形成如图9所示的具有明暗截止线的近光光形。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出光面3为窄长形出光面,即出光面3的左右宽度大于其上下高度,从而使得出光面3构成窄长形的外观造型,以及通过聚光部2和光通道1的设置,能够对光线在上下方向实现更好的聚光效果,使得出光面3的上下高度可以做到很小,并且光通道1的上下高度也可以做到很小,使得车灯光学元件的整体上下高度能够做到很小,从而能够实现车灯的出光口的小开口设计。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光部2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所述聚光部2可以为实心体的聚光杯结构,其外部轮廓面为由后向前口径逐渐增大的曲面,其入光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曲面;或者为具有凹腔的聚光杯结构,其外部轮廓面为由后向前口径逐渐增大的曲面,其入光端设有凹腔,凹腔开口朝后开设,凹腔内设有向后凸出的凸起;或者所述聚光部2为向后凸出的凸起结构。该聚光部2可以为多个,多个聚光部2可以设置为一排,也可以设置为多排。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安装,在光通道1上一体形成有安装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二光通道12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安装侧板5,各所述安装侧板5的后端分别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安装耳板4,各安装耳板4上均设有定位销和安装孔,使得本实用新型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能够通过定位销和安装孔定位安装在散热器7上,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安装支架,同时也提高了装配精度。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由透明、透光材料成型,例如由玻璃或硅胶或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PC(聚碳酸酯)成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设有50L结构113。如图8所示,50L点为近光法规中的一个测点,这个点的亮度不能太亮,法规中对50L点的亮度有具体限制,即该处的照度值应小于等于15lx,通过在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设置50L结构113,使得射向所述50L结构113的光线经所述50L结构113反射和折射后,改变这部分光线的传播方向,使其射至50L点以外的区域,以降低近光的50L点的亮度,以符合法规要求。
具体地,所述50L结构113为图10至图13所示的向所述第一光通道11内部凹陷的凹腔结构,当然,所述50L结构113也可以为凸出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的凸起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设有III区结构9。III区结构9用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如图8所示,近光III区光形位于h轴即水平0度线上方,主要对标志牌等位于路面上方的物体起到照明作用,使驾驶员获取标志牌等信息。
具体地,如图14至图17所示,所述III区结构9为凸出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的凸起结构,且所述III区结构9具有由后向前向下倾斜的III区下表面91,所述III区下表面91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之间形成III区出光面92。聚光部2汇聚的光线经第一光通道11射至III区结构9,经III区出光面92射出后进入第二光通道12,并经出光面3折射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
除了设置在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III区结构9还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例如,所述聚光部2下部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凸出的III区结构9。聚光部2汇聚的光线可以直接射至III区结构9,由III区结构9射出后进入第二光通道12,并经出光面3折射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这种设置方式不会影响射至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的光线的反射光路,从而不会影响最终形成的近光光形,能够提高近光光形的效果。
作为一种具体结构形式,如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III区结构9具有III区下表面91,所述III区下表面91与所述聚光部2的外部轮廓面连接形成为平滑曲面,所述III区下表面91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之间形成III区出光面92。
作为另一种具体结构形式,如图21和图22所示,所述III区结构9具有III区下表面91,所述III区下表面91与所述聚光部2的外部轮廓面之间具有段差,所述III区下表面91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之间形成III区出光面92。该III区结构9的下表面与聚光部2的外部轮廓面之间具有段差,即所述III区结构9凸出于所述聚光部2的外部轮廓面,如此,相较于上一种结构形式,该III区结构9对近光III区光形的可控度更高,因为其形状的可变参数更多,不必受聚光部2的外部轮廓面的限制。
其中,当所述聚光部2为多个时,所述III区结构9设有一个,所述III区结构9优选设置在用于形成中心区域光形b的所述聚光部2的下部。例如,图21所示聚光部2为6个,III区结构9为一个,从左边数第三个聚光部2的出射光线用于形成中心区域光形b,III区结构9设置在该聚光部2的下部。以及,当所述聚光部2为多个时,所述III区结构9设有偶数个,偶数个所述III区结构9对称设置在用于形成中心区域光形b的聚光部2两侧的聚光部2的下部。例如,图22所示聚光部2为6个,III区结构9为两个,从左边数第三个聚光部2的出射光线用于形成中心区域光形b,两个III区结构9对称设置在该聚光部2左右两侧的聚光部2下部,即分别设在从左边数第二个聚光部2和第四个聚光部2的下部,另外,也可以不是对称设置。当III区结构9为三个以上的奇数个时,在用于形成中心区域光形b的聚光部2的左右两侧的聚光部2中均至少有一个聚光部2下部设有III区结构9,即在形成中心区域光形b的聚光部2的左侧的聚光部2中至少有一个聚光部2下部设有III区结构9,在形成中心区域光形b的聚光部2的右侧的聚光部2中至少有一个聚光部2下部设有III区结构9。
需要说明的是,中心区域光形b位于近光光形的中心区域,即为图9所示的位于竖直0度线和水平0度线的交点附近的光形。优选地,形成该中心区域光形b的聚光部2的尺寸比其它聚光部2的尺寸大,能够收集更多地光线照射至近光光形的中心区域,从而提高近光光形中心区域的亮度。
作为III区结构9的另一种设置方式,如图23和图24所示,所述出光面3设有III区结构9。聚光部2汇聚的光线依次经第一光通道11和第二光通道12,并经出光面3射至III区结构9,经III区结构9射出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
具体地,所述III区结构9为凸出于所述出光面3外表面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为方形的块状结构,该凸起结构设置为能够改变出光面3射出的光线的投射方向,使其投射到近光III区,该凸起结构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照明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和至少一个光源6,所述光源6与所述聚光部2一一对应。
优选地,还包括散热器7和电路板8,所述光源6设在所述电路板8上,所述电路板8和所述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均安装在所述散热器7上。
具体地,如图26所示,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后端左右两侧的安装耳板4上均设有定位销和安装孔,电路板8上设有与安装耳板4上的定位销和安装孔分别配合的定位孔和安装孔,散热器7上设有与各安装孔相配合的螺栓孔以及与安装耳板4上的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在装配时,首先将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和设有光源6的电路板8装配在一起,即将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定位销穿过电路板8上的定位孔,然后再将装配在一起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和设有光源6的电路板8装配在散热器7上,即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的定位销在穿过电路板8上的定位孔后会伸出一部分,然后再继续穿过散热器7上的定位孔,从而将近光车灯光学元件、电路板8和散热器7依次定位装配在一起,最后通过螺栓依次穿过各安装孔和螺栓孔拧紧固定。
通过设置所述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该车辆照明装置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安装精度高,能够满足车灯小型化的需求,且能提高光效。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灯,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照明装置。
通过设置所述车辆照明装置,该车灯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安装精度高,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提高光效。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车灯。
该车辆的车灯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且光效好,能够满足车辆的造型设计和照明需求。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9)

1.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光通道(1),所述光通道(1)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光通道(11)和第二光通道(12),所述第一光通道(11)后端一体成型有至少一个聚光部(2),所述第二光通道(12)前端形成有出光面(3);所述聚光部(2)和第一光通道(11)均位于所述出光面(3)的光轴(30)上方,且所述聚光部(2)的光轴(20)相对于所述出光面(3)的光轴(30)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光通道(11)的下表面形成为反射部(111),所述反射部(111)与所述第二光通道(12)的后端面相交处设有截止部(112),所述聚光部(2)汇聚的光线能够依次经所述第一光通道(11)和第二光通道(12),并经所述出光面(3)射出形成照明光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部(112)的左右两侧向前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3)为窄长形出光面,所述出光面(3)具有焦点,所述截止部(112)设在所述焦点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3)为凸透镜出光面或菲涅尔透镜出光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部(2)为聚光杯结构,所述聚光杯结构的外部轮廓面为由后向前口径逐渐增大的曲面,或者所述聚光部(2)为向后凸出的凸起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通道(12)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安装侧板(5),各所述安装侧板(5)的后端分别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安装耳板(4)。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设有50L结构(1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50L结构(113)为凸出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的凸起结构或者为向所述第一光通道(11)内部凹陷的凹腔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设有III区结构(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III区结构(9)为凸出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的凸起结构,且所述III区结构(9)具有由后向前向下倾斜的III区下表面(91),所述III区下表面(91)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之间形成III区出光面(92)。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部(2)下部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凸出的III区结构(9)。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III区结构(9)具有III区下表面(91),所述III区下表面(91)与所述第一光通道(11)下表面之间形成III区出光面(92),所述III区下表面(91)与所述聚光部(2)的外部轮廓面连接形成为平滑曲面,或者所述III区下表面(91)与所述聚光部(2)的外部轮廓面之间具有段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聚光部(2)为多个时,所述III区结构(9)设有一个,且所述III区结构(9)设置在用于形成中心区域光形的所述聚光部(2)的下部,或者所述III区结构(9)设有偶数个,且偶数个所述III区结构(9)对称设置在用于形成中心区域光形的聚光部(2)两侧的聚光部(2)的下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3)设有III区结构(9)。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III区结构(9)为凸出于所述出光面(3)外表面的凸起结构。
16.一种车辆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和至少一个光源(6),所述光源(6)与所述聚光部(2)一一对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器(7)和电路板(8),所述光源(6)设在所述电路板(8)上,所述电路板(8)和所述近光车灯光学元件均安装在所述散热器(7)上。
18.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车辆照明装置。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灯。
CN202021514226.0U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Active CN2135137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4226.0U CN213513719U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4226.0U CN213513719U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13719U true CN213513719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435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14226.0U Active CN213513719U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137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82035A1 (en) Optical component for vehicle light, and vehicle headlight
KR102611832B1 (ko) 차량용 램프 조명 모듈, 차량용 램프 및 차량
CN108534078B (zh) 一种led阵列远近光双功能模组系统
US20100246204A1 (en) Lamp unit
CN211694701U (zh) 前照灯光学元件、前照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N113958921A (zh) 照明模组、照明装置及车辆
CN112752925B (zh) 车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辆前照灯及车辆
CN211694714U (zh) 远光光学元件、远光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N210740255U (zh) 一种车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辆前照灯和车辆
CN213513719U (zh) 一种近光车灯光学元件、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及车辆
CN214222983U (zh) Adb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WO2022134456A1 (zh) Adb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N211875908U (zh) 光学元件、前照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N211694718U (zh) 近光光学元件、近光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N213656629U (zh) 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JP7490808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光学レンズ、照明モジュール、車両用ランプおよび車両
CN212746311U (zh) Adb远光模组及车灯
CN211694709U (zh) 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N112797368A (zh) 一种车辆前照灯光学系统、车辆前照灯及车辆
CN113137585A (zh) 前照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N212987093U (zh) 一种车辆前照灯光学系统、车辆前照灯及车辆
CN213542362U (zh) 车灯光学组件、车灯模组和车辆
CN213395132U (zh) 近光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N214890948U (zh) 一种导光元件、车辆照明装置和车辆
CN220958058U (zh) 一种导光板及远近光灯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