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02809U - 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502809U CN213502809U CN202022403904.2U CN202022403904U CN213502809U CN 213502809 U CN213502809 U CN 213502809U CN 202022403904 U CN202022403904 U CN 202022403904U CN 213502809 U CN213502809 U CN 2135028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pe
- winch
- leveling
- frame
- relea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Handling Of Building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包括整平船和整平架,整平船上设置有收放绞车和姿态调整绞车,收放绞车上绕设有第一绳索,第一绳索连接于整平架,收放绞车能够通过收放第一绳索竖向收放整平架,姿态调整绞车上绕设有第二绳索,第二绳索连接于整平架,姿态调整绞车能够通过收放第二绳索调节整平架的位置。本实用新型通过收放绞车上绕设的第一绳索将整平架安全沉入水下,同时利用姿态调整绞车,通过收放第二绳索对水下整平架施加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实现对整平架的位置调整,灵活利用整平船和姿态调整绞车对水下整平架的位置进行调整,不仅操作简单,且有效节省了调整作业时长和成本耗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
背景技术
整平架作为水下施工作业的安装、支撑支架,目前采用水下整平架进行基础整平施工的工程越来越多,广泛应用在沉管隧道工程施工、船舶深海施工及港口工程施工等领域。同时由于水下环境复杂且水下设备安装难度大,整平架放入水下以后需要对整平架的位置进行定位。
在整平架通过整平船从水面下沉到水下进行基础整平施工时,由于整平架下沉的过程中会受到水流的作用力,使得整平架下沉后的位置与水面上的位置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对其下水后的位置进行校正。但目前的校正设备结构复杂且工程巨大,耗费时间长,不能灵活利用现有设施对水下整平架进行校正,且耗费成本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有效地利用整平船对水下整平架进行位置调节,且操作简单灵活、省时,显著降低成本。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包括:
整平船,所述整平船上设置有收放绞车和姿态调整绞车,所述收放绞车上绕设有第一绳索,所述姿态调整绞车上绕设有第二绳索;
整平架,所述第一绳索连接于所述整平架,所述收放绞车能够通过收放所述第一绳索竖向收放所述整平架,所述第二绳索连接于所述整平架,所述姿态调整绞车能够通过收放所述第二绳索调节所述整平架的水平方向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姿态调整绞车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姿态调整绞车沿所述整平船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整平架的顶部设置有多个连接部,每个所述连接部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二绳索,相对于所述整平船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姿态调整绞车的所述第二绳索与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交叉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收放绞车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收放绞车沿所述整平船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相对于所述整平船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收放绞车的所述第一绳索分别沿同一侧竖向连接于所述整平架上。
作为优选,所述整平船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绳索从所述通孔中穿出后连接于所述连接部。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导缆筒,所述第二绳索从所述导缆筒中穿出。
作为优选,所述导缆筒包括插装部和抵靠部,所述插装部插装于所述通孔中,所述抵靠部抵靠所述整平船船底。
作为优选,所述插装部的内壁和所述抵靠部底面之间设置有倒圆角。
作为优选,所述整平船上设置有水密舱,所述通孔从所述水密舱中穿过。
作为优选,一个所述姿态调整绞车对应有一个所述通孔,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整平船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整平架收放系统中,整平船通过收放绞车上绕设的第一绳索将整平架安全沉入水下,同时在整平船的主甲板上还设置有姿态调整绞车,进而利用姿态调整绞车,通过收放第二绳索对水下整平架施加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实现对整平架的位置调整,灵活利用整平船和姿态调整绞车对水下整平架的位置进行调整,不仅操作简单,且有效节省了调整作业时长和成本耗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平架收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平架收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平架收放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平架收放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
1-整平船;11-收放绞车;111-第一绳索;12-姿态调整绞车;121-第二绳索;13-通孔;14-导缆筒;141-插装部;142-抵靠部;15-水密舱;
2-整平架;21-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包括整平船1和整平架2,其中整平船1上设置有收放绞车11和姿态调整绞车12,收放绞车11上绕设有第一绳索111,姿态调整绞车12上绕设有第二绳索121,第一绳索111连接于整平架2,收放绞车11能够通过收放第一绳索111竖向收放整平架2,第二绳索121连接于整平架2,姿态调整绞车12能够通过收放第二绳索121调节整平架2的水平方向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整平架收放系统中,整平船1通过收放绞车11上绕设的第一绳索111将整平架2安全沉入水下,同时在整平船1的主甲板上还设置有姿态调整绞车12,进而利用姿态调整绞车12的绳索出口将第二绳索121连接于整平架2的顶部,通过调整第二绳索121的收放对水下整平架2施加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实现对整平架2的位置调整,灵活利用整平船1和整平船1上设置的姿态调整绞车12对水下整平架2的位置进行调整,不仅操作简单,且有效节省了调节过程的时长和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姿态调整绞车1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姿态调整绞车12沿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姿态调整绞车12的设置可以从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对整平架2施加水平力,进而实现对整平架2的不同水平方向的位置调节。姿态调整绞车12需沿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使得第二绳索121对整平架2施加的水平力更加均衡,保证作业过程安全稳定。例如,整平船1的主甲板上设置有四个姿态调整绞车12,四个姿态调整绞车12位于整平船1的四角处且沿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整平架2的顶部设置有多个连接部21,每个连接部21对应连接一个第二绳索121。整平架2上设置多个连接部21,连接部21与第二绳索121之间一一对应连接,使得整平架2通过收放绞车11安全下沉至水下后,整平船1上的第二绳索121能够与距离最近的整平架2上的连接部21相连接,既便于施加水平力进行整平船2的位置调节,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具体地,整平船1的顶部设置四个连接部21,且四个连接部21分别位于整平船1的四角处,一个连接部21连接于对应的一个同侧穿出通孔13的第二绳索121。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相对于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姿态调整绞车12的第二绳索121与对应的两个连接部21交叉连接。通过第二绳索121将沿主甲板对称设置的两个姿态调整绞车12与连接部21四角交叉连接,即对于沿中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姿态调整绞车12,中轴线一侧的姿态调整绞车12的第二绳索121分别连接于中轴线另一侧的连接部21,从图1中看到,通过交叉连接的方式,第二绳索121对整平架2施加的力可提供沿水平方向的调节分力,在整平架2沿竖直方向固定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收放第二绳索121的操作即可实现对整平架2的水平方向位置的调整。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收放绞车11设置有多个,多个收放绞车11沿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且每个收放绞车11上绕设的第一绳索111都连接于整平架2上。例如,收放绞车11在整平船1的主甲板上设置有四个,四个收放绞车11沿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中轴线一侧的收放绞车11的第一绳索111分别连接于整平架2上同一侧的底部连接位置,进而收放第一绳索111将整平架2竖向收放沉入水下,通过布置多个收放绞车11使得整平架2沿竖向的位置更易于控制,有利于将整平架2安全且精准的沉入水下。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整平船1上设置有通孔13,第二绳索121从通孔13中穿出后连接于连接部21。通过在整平船1上设置通孔13结构,为姿态调整绞车12上绕设的第二绳索121提供收放路径。具体地,通孔13贯穿整平船1的船体,且通孔13的开设位置靠近姿态调整绞车12的绳索出口处,通孔13的上端连接于整平船1的主甲板,通孔13的下端连接于整平船1的双层底。上述设置便于绕设于姿态调整绞车12上的第二绳索121从通孔13中穿出,避免复杂穿设路径,提高作业效率。更具体地,通孔13连接于整平船1的双层底的端部设置有加厚部,避免第二绳索121与通孔13的孔壁磨损导致孔壁减薄。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通孔13中设置有导缆筒14,第二绳索121从导缆筒14中穿出。在通孔13的配合下,将姿态调整绞车12上绕设的第二绳索121连接于整平架2,在姿态调整绞车12收放第二绳索121调整整平架位置的过程中,第二绳索121与通孔13之间会产生摩擦,进而导致通孔13和第二绳索121受到磨损损伤,上述通过在通孔13中设置导缆筒14结构,使得第二绳索121在穿过通孔13时直接与导缆筒14接触产生摩擦,避免了通孔13受到磨损损伤,同时导缆筒14选用软质材料且比第二绳索121的硬度小,进一步避免了第二绳索121受到磨损损伤和断裂,上述导缆筒14的设置不仅保证了作业过程的安全,还能增加设备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具体地,参见图3,导缆筒14包括插装部141和抵靠部142,插装部141插装于通孔13中,抵靠部142抵靠整平船1船底。通过在导缆筒14上设置插装部141使得导缆筒14与通孔13之间牢固连接,避免在收放第二绳索121的过程中导缆筒14与通空13相对滑动,有利于保证作业质量和效率,导缆筒14上的抵靠部142不仅保护了通孔13与整平船1船底的过渡部位,且增强了导缆筒14在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
更具体地,导缆筒14可拆卸的插装于通孔13中,且导缆筒14的一端连通于通孔13的内部,另一端连通于整平船1的船底水域。导缆筒14的设置把通孔13和第二绳索121的磨损损伤转移至导缆筒14上,导缆筒14采用可拆卸的方式插装于通孔13中,使得因磨损损伤受到寿命限制的导缆筒14可以定期进行更换,保证作业过程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插装部141的内壁和抵靠部142底面之间设置有倒圆角。其中,插装部141的内壁和抵靠部142间的倒圆角半径大于第二绳索121直径,例如,按照倒圆角半径大于第二绳索121直径的100倍的制造标准设置。上述倒圆角的设置有利于减小作业过程中第二绳索121与导缆筒14之间的摩擦磨损,且倒圆角的设计减少了第二绳索121穿过导缆筒14时贴靠在导缆筒14内壁上接触面积,进而使得在收放第二绳索121调节整平架2的位置时的阻力更小。
具体地,在通孔13出口处相应设置有倒圆角,使得导缆筒14的插装部14与通孔13插装方便且作业过程中配合稳定性高。
更具体地,导缆筒14可设置为回转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整平船1上设置有水密舱15,通孔13从水密舱15中穿过。水密舱15的设置使得整平船1船体上开设有通孔13的区域空间与整平船1的其他空间相互隔离,在作业过程中,有效防止由于通孔13的局部损坏导致整平船1中进入海水。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一个姿态调整绞车12对应有一个通孔13,且通孔13沿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上述设置使得每个姿态调整绞车12的绳索出口附近都对应设置有一个通孔13,同样地,多个通孔13沿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在通孔13与姿态调整绞车12布置位置的相互配合下,使得每个穿过通孔13后的第二绳索121仍能保证对整平架2施加的水平力相对均衡,进而保证作业过程中安全稳定。例如,整平船1上开设有四个通孔13,四个通孔13位于整平船1的四角处,位于中轴线两侧的四个通孔13分别两两对称,一个通孔13中对应穿过一个姿态调整绞车12的第二绳索121。
本实用新型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在作业过程中,首先将收放绞车11的第一绳索111沿同一侧连接在整平架2上,将姿态调整绞车12的第二绳索121与整平架2上的连接部21交叉连接,然后通过整平船1上设置的多个收放绞车11的第一绳索将整平架2从水面下沉至水下,能够通过收放绞车11收放第一绳索111控制整平架2下沉至水下的深度,最后在整平架2沉入工程作业所需的深度后,通过收放姿态调整绞车12上的第二绳索121对整平架2的水平方向进行调整,收紧第二伸缩121时,整平船2能够沿收紧的水平方向产生移动,收放不同位置的姿态调整绞车12上的第二绳索121来控制水平调整的方向,直到整平船2的水平方向调整完毕。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整平船(1),所述整平船(1)上设置有收放绞车(11)和姿态调整绞车(12),所述收放绞车(11)上绕设有第一绳索(111),所述姿态调整绞车(12)上绕设有第二绳索(121);
整平架(2),所述第一绳索(111)连接于所述整平架(2),所述收放绞车(11)能够通过收放所述第一绳索(111)竖向收放所述整平架(2),所述第二绳索(121)连接于所述整平架(2),所述姿态调整绞车(12)能够通过收放所述第二绳索(121)调节所述整平架(2)的水平方向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姿态调整绞车(1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姿态调整绞车(12)沿所述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平架(2)的顶部设置有多个连接部(21),每个所述连接部(21)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二绳索(121),相对于所述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姿态调整绞车(12)的所述第二绳索(121)与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接部(21)交叉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放绞车(11)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收放绞车(11)沿所述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相对于所述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收放绞车(11)的所述第一绳索(111)分别沿同一侧竖向连接于所述整平架(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平船(1)上设置有通孔(13),所述第二绳索(121)从所述通孔(13)中穿出后连接于所述连接部(2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3)中设置有导缆筒(14),所述第二绳索(121)从所述导缆筒(14)中穿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缆筒(14)包括插装部(141)和抵靠部(142),所述插装部(141)插装于所述通孔(13)中,所述抵靠部(142)抵靠所述整平船(1)船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部(141)的内壁和所述抵靠部(142)底面之间设置有倒圆角。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平船(1)上设置有水密舱(15),所述通孔(13)从所述水密舱(15)中穿过。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平架收放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姿态调整绞车(12)对应有一个所述通孔(13),且多个所述通孔(13)沿所述整平船(1)的主甲板的中轴线对称布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03904.2U CN213502809U (zh) | 2020-10-26 | 2020-10-26 | 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03904.2U CN213502809U (zh) | 2020-10-26 | 2020-10-26 | 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502809U true CN213502809U (zh) | 2021-06-22 |
Family
ID=76410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403904.2U Active CN213502809U (zh) | 2020-10-26 | 2020-10-26 | 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502809U (zh) |
-
2020
- 2020-10-26 CN CN202022403904.2U patent/CN2135028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59128B2 (en) | Deployment apparatus for submerged power plant | |
CN101035708B (zh) | 近海船舶系泊和升降器入舱系统 | |
CN107719591B (zh) | 水下设备运输及安装就位作业船 | |
US3842776A (en) | Anchoring system | |
US10906785B2 (en) | Crane for wind turbine blade assembly, a vessel, a hoisting method, and an assembly method | |
CN111645810B (zh) | 一种带有浮力调节搭载平台的多功能工作船及其作业方法 | |
US9726142B2 (en) | Deployment system | |
US7976246B1 (en) | System for deploying a deepwater mooring spread | |
KR20140006832A (ko) | 전력 생성 장비 | |
CN101786496B (zh) | 深水定向钻孔及钢缆回拖装置 | |
US6503022B1 (en) | Bouyant moon pool plug | |
CN114148492A (zh) | 一种深海着陆器 | |
CN213502809U (zh) | 一种整平架收放系统 | |
US8016521B1 (en) | Method for deploying a deepwater mooring spread | |
CN217227844U (zh) | 一种多用途浮体锚泊装置 | |
US6408781B1 (en) | Moo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ep and ultra deep water | |
EP3243734B1 (en) | Assembly of a vessel and a floating module | |
CN210151774U (zh) | 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钢管桩起吊立桩的工装 | |
CN104805819B (zh) | 悬臂梁的合拢方法 | |
CN210653569U (zh) | 深水半潜式铺管起重船 | |
KR101508028B1 (ko) | 반잠수식 유닛 건조 방법, 반잠수식 유닛 건조용 키트 및 반잠수식 유닛 | |
CN213414163U (zh) | 船体固定桩及平台安装船 | |
CN117682017A (zh) | 一种张力腿平台 | |
CN216611553U (zh) | 一种深海着陆器 | |
CN218703744U (zh) | 漂浮式海上风电风机的系泊桩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2 Address after: 510290 No.1 courtyard, 2356 Nanzhou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Address before: No. 536, Binjiang East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30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