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82493U - 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82493U
CN213482493U CN202021915778.2U CN202021915778U CN213482493U CN 213482493 U CN213482493 U CN 213482493U CN 202021915778 U CN202021915778 U CN 202021915778U CN 213482493 U CN213482493 U CN 213482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sm
diffusion
layer
film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1577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雪春
李胜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ang Liansheng Photoelectric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ang Liansheng Photoelectric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ang Liansheng Photoelectric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ang Liansheng Photoelectric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1577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82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82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82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包括扩散层、第一基材层、第一棱镜膜层、第二棱镜膜层、第一亚克力胶层及第二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上表面涂覆有扩散层,所述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均包括第二基材层及棱镜单元结构,所述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的棱镜单元结构存在夹角。本实用新型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的棱镜单元结构存在夹角,两棱镜单元结构之间设置的夹角可增大观察者对显示设备的可视角度;第一棱镜部及第二棱镜部均呈环状排列形成环状出光面,每一出光面均可对光线进行聚光,以提高棱镜单元结构的增亮效果;扩散层中的扩散粒子涂布密度大,可提高光线扩散的均匀性的同时还可增加光线的聚光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膜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的重要功能即在供应均匀的面光源以供液晶显示面板使用。
现有技术中,传统液晶显示背光源模组中主要由光源、导光板,扩散膜、增亮膜组成,光线通过扩散膜的匀光作用和增亮膜的聚光作用,达到光能分布均匀,光线聚集的光学效果。但是这种背光源模组中的扩散膜主要起到修正扩散角度的作用,会使光辐射面积增大,但是会降低单位面积的光强度,即减低了辉度。而增亮膜可通过棱镜结构以对光线进行折射与内部全反射,从而将散乱的光线收集到一定角度内的正视角方向,提高LCD的辉度和发出光能的利用率,然而传统的棱镜结构一般都是按照固定的方向规则进行排列,汇聚的光线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行增强,增亮扩散效果较差,由于微棱镜阵列仅仅按照单个方向排列,观察者在可视角度内由于无法进行适当的调整,造成不能满足不同要求的显示;另外,传统扩散膜主要通过扩散膜层中随机散布且不同粒径的散射粒子,以对进入膜层内的入射光线进行充分散射,以将出射光线的方向随机分布,使入射的不均匀光场均匀化,同时,一些粒径较大的粒子的顶部突出于膜层表面,并形成对光线具有一定聚光作用的曲面,从而使这种扩散膜具有一定的聚光能力,然而只有少数粒径较大的粒子突出于膜层,导致扩散膜层的厚度和扩散粒子最大粒径的比值偏大,粒子涂布密度偏小,从而降低扩散膜层的聚光能力及光线散射效果。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聚光能力强、光线均匀散射效果好,增亮效果佳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包括扩散层、第一基材层、第一棱镜膜层、第二棱镜膜层、第一亚克力胶层及第二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上表面涂覆有扩散层,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一亚克力胶层与第一棱镜膜层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亚克力胶层与第二棱镜膜层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均包括第二基材层及棱镜单元结构,所述棱镜单元结构设于第二基材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的棱镜单元结构存在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180°;
所述棱镜单元结构包括有若干第一棱镜部及若干第二棱镜部,所述第一棱镜部与第二棱镜部分别依次呈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棱镜部包括第一中心棱镜体及若干直径不等的第一棱镜环,所述第一棱镜环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一中心棱镜体设于第一棱镜环的中心位置,若干所述第一棱镜环依次呈圆环状设于第一中心棱镜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棱镜环由多个呈圆形排列的第一棱镜体组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中,所述扩散层内设有若干第一扩散粒子及第二扩散粒子,所述第一扩散粒子的粒径大于第二扩散粒子的粒径,所述第一扩散粒子与第二扩散粒子呈交错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扩散层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等距排列的第三扩散粒子,所述第三扩散粒子的粒径小于第二扩散粒子的粒径,所述第一扩散粒子、第二扩散粒子及第三扩散粒子均为中空二氧化硅粒子。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中,所述扩散层内设有若干第四扩散粒子,所述第四扩散粒子呈均匀分布设置,所述扩散层的上表面设有若干半圆凹槽,所述第四扩散粒子为中空二氧化硅粒子。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中,所述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棱镜单元结构之间的夹角为45°。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中,所述第二棱镜部包括第二中心棱镜体及第二棱镜环,所述第二棱镜环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二中心棱镜体设于第二棱镜环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棱镜环由多个呈圆形排列的第二棱镜体组成。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中,所述第一棱镜体及第二棱镜体均为正四棱锥结构。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中,所述第一棱镜部的面积大于第二棱镜部的面积。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中,所述棱镜单元结构采用紫外光固化树脂制成。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中,所述扩散层的厚度为10μm~25μm,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厚度为100μm~250μm,所述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的厚度为100μm~200μm,所述第一亚克力胶层及第二亚克力胶层的厚度为5μm~20μm。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中,所述半圆凹槽的直径为2μm~10μm,所述第四扩散粒子的粒径为1~4μm。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的棱镜单元结构存在夹角,两棱镜单元结构之间设置的夹角可增大观察者对显示设备的可视角度;棱镜单元结构上的第一棱镜部及第二棱镜部均呈环状排列,形成环状出光面,每一出光面均可对光线进行聚光,以提高棱镜单元结构的增亮效果;扩散层中的扩散粒子涂布密度大,可提高光线扩散的均匀性的同时还可增加光线的聚光作用,生产成本低;整体设计合理、聚光能力强、光线均匀散射效果好、光线辉度高、生产成本低,可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棱镜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棱镜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棱镜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棱镜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棱镜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包括扩散层1、第一基材层2、第一棱镜膜层3、第二棱镜膜层4、第一亚克力胶层5及第二亚克力胶层6,所述第一基材层2的上表面涂覆有扩散层1,所述第一基材层2的下表面通过第一亚克力胶层5与第一棱镜膜层3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亚克力胶层6与第二棱镜膜层4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及第二棱镜膜层4均包括第二基材层31及棱镜单元结构32,所述棱镜单元结构32设于第二基材层3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与第二棱镜膜层4上的棱镜单元结构32存在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180°。
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扩散层内设有若干第一扩散粒子11及第二扩散粒子12,所述第一扩散粒子11的粒径大于第二扩散粒子12的粒径,所述第一扩散粒子11与第二扩散粒子12呈交错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扩散层1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等距排列的第三扩散粒子13,所述第三扩散粒子13的粒径小于第二扩散粒子12的粒径,所述第一扩散粒子11、第二扩散粒子12及第三扩散粒子13均为中空二氧化硅粒子。本实施例中,扩散层1不仅可使光线进行均匀扩散,还可增加光线的聚光作用。扩散层1可采用透光性树脂制备而成,在第一扩散粒子11、第二扩散粒子12及第三扩散粒子13的共同作用下,可在扩散层1的表面形成一个可对光线具有聚光作用的曲面,以对光线进行均匀扩散。第三扩散粒子13等距排列在扩散层1的上表面,相邻的两第三扩散粒子13可在第一扩散粒子11及第二扩散粒子12的上方形成扩散通道,以提高光的亮度。中空二氧化硅粒子具有表面积大、密度小及稳定性好的特点,中空结构的二氧化硅粒子内部可封装气体或小分子物质等易挥发溶剂,以减少扩散层1上形成的起雾,提高光线的扩散效果。
如图2及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与第二棱镜膜层4上棱镜单元结构32之间的夹角为45°。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膜层3与第二棱镜膜层4上的棱镜单元结构32存在45°的夹角,两棱镜单元结构32之间设置的夹角可增大观察者对显示设备的可视角度。
如图2所示,所述棱镜单元结构32包括有若干第一棱镜部321及若干第二棱镜部322,所述第一棱镜部321与第二棱镜部322分别依次呈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棱镜单元结构32中的第一棱镜部321及第二棱镜部322均呈环状排列,形成环状出光面,每一出光面均可对光线进行聚光,以提高棱镜单元结构32的增亮效果。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棱镜部321包括第一中心棱镜体3211及若干直径不等的第一棱镜环3212,所述第一棱镜环3212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一中心棱镜体3211设于第一棱镜环3212的中心位置,若干所述第一棱镜环3212依次呈圆环状设于第一中心棱镜体3211的外侧,所述第一棱镜环3212由多个呈圆形排列的第一棱镜体3210组成。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棱镜体3210圆形排列成第一棱镜环3212,同时在第一棱镜环3212中心位置设置一第一中心棱镜体3211,如此设置,可使第一棱镜部321兼备有多个出光面,每一出光面均可对光线进行聚光,以提高棱镜膜层的增亮效果,增加光线辉度。
如图5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棱镜部322包括第二中心棱镜体3221及第二棱镜环3222,所述第二棱镜环3222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二中心棱镜体3221设于第二棱镜环3222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棱镜环3222由多个呈圆形排列的第二棱镜体3220组成。
如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棱镜体3210及第二棱镜体3220均为正四棱锥结构。本实施例中,正四棱锥结构的第一棱镜体3210及第二棱镜体3220具有多个出光面,如此设置,可有效提高第一棱镜体3210及第二棱镜体3220的聚光增亮效果。
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棱镜部321的面积大于第二棱镜部322的面积。
作为优选的,所述棱镜单元结构32采用紫外光固化树脂制成。本实施例中,首先在第二基材层31的上表面涂覆透明的丙烯酸树脂层,然后使用具有与棱镜单元结构32互补结构的模具轮对丙烯酸树脂进行压膜,使之形成棱镜单元结构32,再用紫外光进行照射,使已形成棱镜单元结构32的紫外光固化树脂层固化,从而将棱镜单元结构32设置于第二基材层31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扩散层1的厚度为10μm~25μm,所述第一基材层2的厚度为100μm~250μm,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及第二棱镜膜层4的厚度为100μm~200μm,所述第一亚克力胶层5及第二亚克力胶层6的厚度为5μm~20μm。本实施例中,扩散层1的厚度为20μm,第一基材层2的厚度为150μm,第一棱镜膜层3及第二棱镜膜层4的厚度为100μm,第一亚克力胶层5及第二亚克力胶层6的厚度为15μm。
实施例2
如图2至图7所示,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包括扩散层1、第一基材层2、第一棱镜膜层3、第二棱镜膜层4、第一亚克力胶层5及第二亚克力胶层6,所述第一基材层2的上表面涂覆有扩散层1,所述第一基材层2的下表面通过第一亚克力胶层5与第一棱镜膜层3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亚克力胶层6与第二棱镜膜层4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及第二棱镜膜层4均包括第二基材层31及棱镜单元结构32,所述棱镜单元结构32设于第二基材层3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与第二棱镜膜层4上的棱镜单元结构32存在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180°。
如图7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扩散层1内设有若干第四扩散粒子14,所述第四扩散粒子14呈均匀分布设置,所述扩散层1的上表面设有若干半圆凹槽10,所述第四扩散粒子14为中空二氧化硅粒子。本实施例中,半圆凹槽10的设置,使得扩散层1的上表面可对光线具有一定的聚光作用,半圆凹槽10与第四扩散粒子14相互作用,可提高光线扩散的均匀性。中空二氧化硅粒子具有表面积大、密度小及稳定性好的特点,中空结构的二氧化硅粒子内部可封装气体或小分子物质等易挥发溶剂,以减少扩散层1上形成的起雾,提高光线的扩散效果。
如图7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半圆凹槽10的直径为2μm~10μm,所述第四扩散粒子14的粒径为1~4μm。本实施例中,半圆凹槽10的直径为5μm,第四扩散粒子14的粒径为3μm。
如图2及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与第二棱镜膜层4上棱镜单元结构32之间的夹角为45°。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膜层3与第二棱镜膜层4上的棱镜单元结构32存在45°的夹角,两棱镜单元结构32之间设置的夹角可增大观察者对显示设备的可视角度。
如图2所示,所述棱镜单元结构32包括有若干第一棱镜部321及若干第二棱镜部322,所述第一棱镜部321与第二棱镜部322分别依次呈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棱镜单元结构32中的第一棱镜部321及第二棱镜部322均呈环状排列,形成环状出光面,每一出光面均可对光线进行聚光,以提高棱镜单元结构32的增亮效果。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棱镜部321包括第一中心棱镜体3211及若干直径不等的第一棱镜环3212,所述第一棱镜环3212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一中心棱镜体3211设于第一棱镜环3212的中心位置,若干所述第一棱镜环3212依次呈圆环状设于第一中心棱镜体3211的外侧,所述第一棱镜环3212由多个呈圆形排列的第一棱镜体3210组成。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棱镜体3210圆形排列成第一棱镜环3212,同时在第一棱镜环3212中心位置设置一第一中心棱镜体3211,如此设置,可使第一棱镜部321兼备有多个出光面,每一出光面均可对光线进行聚光,以提高棱镜膜层的增亮效果,增加光线辉度。
如图5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棱镜部322包括第二中心棱镜体3221及第二棱镜环3222,所述第二棱镜环3222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二中心棱镜体3221设于第二棱镜环3222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棱镜环3222由多个呈圆形排列的第二棱镜体3220组成。
如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棱镜体3210及第二棱镜体3220均为正四棱锥结构。本实施例中,正四棱锥结构的第一棱镜体3210及第二棱镜体3220具有多个出光面,如此设置,可有效提高第一棱镜体3210及第二棱镜体3220的聚光增亮效果。
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棱镜部321的面积大于第二棱镜部322的面积。
作为优选的,所述棱镜单元结构32采用紫外光固化树脂制成。本实施例中,首先在第二基材层31的上表面涂覆透明的丙烯酸树脂层,然后使用具有与棱镜单元结构32互补结构的模具轮对丙烯酸树脂进行压膜,使之形成棱镜单元结构32,再用紫外光进行照射,使已形成棱镜单元结构32的紫外光固化树脂层固化,从而将棱镜单元结构32设置于第二基材层31的上表面。
如图7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扩散层1的厚度为10μm~25μm,所述第一基材层2的厚度为100μm~250μm,所述第一棱镜膜层3及第二棱镜膜层4的厚度为100μm~200μm,所述第一亚克力胶层5及第二亚克力胶层6的厚度为5μm~20μm。本实施例中,扩散层1的厚度为25μm,第一基材层2的厚度为200μm,第一棱镜膜层3及第二棱镜膜层4的厚度为150μm,第一亚克力胶层5及第二亚克力胶层6的厚度为20μm。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的棱镜单元结构存在夹角,两棱镜单元结构之间设置的夹角可增大观察者对显示设备的可视角度;棱镜单元结构上的第一棱镜部及第二棱镜部均呈环状排列,形成环状出光面,每一出光面均可对光线进行聚光,以提高棱镜单元结构的增亮效果;扩散层中的扩散粒子涂布密度大,可提高光线扩散的均匀性的同时还可增加光线的聚光作用,生产成本低;整体设计合理、聚光能力强、光线均匀散射效果好、光线辉度高、生产成本低,可推广使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扩散层、第一基材层、第一棱镜膜层、第二棱镜膜层、第一亚克力胶层及第二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上表面涂覆有扩散层,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一亚克力胶层与第一棱镜膜层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亚克力胶层与第二棱镜膜层粘接,所述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均包括第二基材层及棱镜单元结构,所述棱镜单元结构设于第二基材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的棱镜单元结构存在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180°;
所述棱镜单元结构包括有若干第一棱镜部及若干第二棱镜部,所述第一棱镜部与第二棱镜部分别依次呈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棱镜部包括第一中心棱镜体及若干直径不等的第一棱镜环,所述第一棱镜环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一中心棱镜体设于第一棱镜环的中心位置,若干所述第一棱镜环依次呈圆环状设于第一中心棱镜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棱镜环由多个呈圆形排列的第一棱镜体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内设有若干第一扩散粒子及第二扩散粒子,所述第一扩散粒子的粒径大于第二扩散粒子的粒径,所述第一扩散粒子与第二扩散粒子呈交错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扩散层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等距排列的第三扩散粒子,所述第三扩散粒子的粒径小于第二扩散粒子的粒径,所述第一扩散粒子、第二扩散粒子及第三扩散粒子均为中空二氧化硅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内设有若干第四扩散粒子,所述第四扩散粒子呈均匀分布设置,所述扩散层的上表面设有若干半圆凹槽,所述第四扩散粒子为中空二氧化硅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膜层与第二棱镜膜层上棱镜单元结构之间的夹角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部包括第二中心棱镜体及第二棱镜环,所述第二棱镜环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二中心棱镜体设于第二棱镜环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棱镜环由多个呈圆形排列的第二棱镜体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体及第二棱镜体均为正四棱锥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部的面积大于第二棱镜部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单元结构采用紫外光固化树脂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的厚度为10μm~25μm,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厚度为100μm~250μm,所述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的厚度为100μm~200μm,所述第一亚克力胶层及第二亚克力胶层的厚度为5μm~2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型扩散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圆凹槽的直径为2μm~10μm,所述第四扩散粒子的粒径为1~4μm。
CN202021915778.2U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Active CN213482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15778.2U CN213482493U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15778.2U CN213482493U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82493U true CN213482493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416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15778.2U Active CN213482493U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824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0169A (zh) * 2022-08-19 2022-11-25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及背光模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0169A (zh) * 2022-08-19 2022-11-25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及背光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4048B (zh) 直視型顯示裝置及用於直視型顯示裝置的發光單元
US8730579B2 (en) Optical sheet having enhance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CN102081177B (zh) 一种光学扩散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膜的液晶显示背光源
US8351119B2 (en) Multi-coated hybrid optical film structure
TWI429962B (zh) 透鏡片、光學片及使用其之背光單元、顯示裝置
JP5298569B2 (ja) レンズシート、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8046601A (ja) 光学板、及びこの光学板を用いる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
US7929211B2 (en) Optical film
CN213149293U (zh) 一种新型扩散增亮复合膜
CN102062891A (zh) 复合增光膜
CN213482493U (zh) 一种复合型扩散增亮膜
KR20120036293A (ko) 백라이트 도광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1087026B1 (ko) 광학용 복합 필름
US20130188364A1 (en) Optical sheet, optical unit and ligh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8311032A (ja) 光学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20110051248A1 (en) Hybrid Optical Film
KR10230358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137790B1 (ko) 광학부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9294240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1354452A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1218846Y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TWI414835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CN101339261B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2631769U (zh) 具有增亮扩散功能的光学薄膜
TWI356944B (en) Light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