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65541U - 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 - Google Patents

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65541U
CN213465541U CN202021654488.7U CN202021654488U CN213465541U CN 213465541 U CN213465541 U CN 213465541U CN 202021654488 U CN202021654488 U CN 202021654488U CN 213465541 U CN213465541 U CN 2134655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layer
controller
inflation
head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5448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兆运
张文瑶
义夏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uliantianx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uliantianx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uliantianx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uliantianx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5448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655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655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655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睡眠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智能枕头包括:头枕部、鼾声检测器、设置头枕头底部的升降层、设置升降层底部的位置感应层,以及分别与鼾声检测器和位置感应层电连接的控制器;升降层设有若干气囊,若干气囊分别用于与充放气组件连接,充放气组件与控制器电连接,充放气组件用于通过对不同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以调整头枕部的局部高度;位置感应层设有若干个感应开关,若干个感应开关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感应开关用于识别睡眠者头部在头枕部的位置。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在不干扰用户睡眠的情况下,自动调整用户头部位置,改善其打鼾情况。

Description

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睡眠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
背景技术
睡眠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同时,睡眠质量的好坏往往也反映出人的健康状态。比如,睡眠时打鼾看似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是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初期阶段,两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如果对打鼾不进行及时干预,长时间可能会发展为睡眠呼吸暂停。
目前,通常采用电子生物止鼾器进行干预,将电子生物止鼾器佩戴在身上,当检测到用户在打鼾时,通过电、声音、振动等方式刺激人体,使用户从睡眠中清醒并自行改变自身睡眠状态。或者,也有通过有形物体限制用户只能保持侧睡状态,以避免用户仰睡打鼾。这两种方式都会干扰用户的睡眠状态,影响睡眠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实现在不干扰用户睡眠的情况下,自动调整用户头部位置,改善用户打鼾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枕头,包括:头枕部、鼾声检测器、设置于所述头枕部底部的升降层、设置于所述升降层底部的位置感应层,以及分别与所述鼾声检测器和所述位置感应层电连接的控制器;所述升降层设有若干个气囊,若干所述气囊分别用于与充放气组件连接,所述充放气组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充放气组件用于通过对不同的所述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以调整所述头枕部的局部高度;所述位置感应层设有若干感应开关,若干个所述感应开关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用于识别睡眠者头部在所述头枕部的位置。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若干所述气囊沿着所述头枕部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若干个所述感应开关沿着所述头枕部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每一所述气囊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感应开关。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位置感应层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柔性隔离层;所述第一导电层面向所述柔性隔离层的一面设有若干第一导电区,若干所述第一导电区域分别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面向所述柔性隔离层的一面设有若干第二导电区,若干所述第二导电区与若干所述第一导电区一一对应设置,若干所述第二导电区接地;所述柔性隔离层设有若干通孔,并且位于每一第一导电区和与之相对的所述第二导电区之间的所述柔性隔离层,设有至少一个所述通孔;每一所述第一导电区和与之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电区之间通过所述通孔的接触导通或断开,以形成一个所述感应开关。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枕头本体还包括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所述第一缓冲垫位于所述升降层和所述位置感应层之间,所述位置感应层位于所述第一缓冲垫和所述第二缓冲垫之间。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每一所述气囊包括上气囊和下气囊,所述上气囊和所述下气囊之间相互连通,所述上气囊或所述下气囊设有用于与所述充放气组件的出气口连接的进气口。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充放气组件包括充气泵、主气管和若干支气管;
所述充气泵位于所述头枕部外,所述充气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主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充气泵的出气口连接,所述主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所述支气管各自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气管的数量与所述气囊的数量相同,每一所述支气管的另一端通过一电磁阀与之相对应的所述气囊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支气管和所述气囊的进气口的连通与关闭。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充放气组件还包括气压传感器、泄压阀和电路比较器,所述气压传感器、所述泄压阀和所述电路比较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主气管内,用于检测所述主气管的气压值,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与所述主气管相连通,所述泄压阀的出气口与大气相连通,所述电路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气压传感器所测得气压值与预设值的大小,并根据对比结果控制所述泄压阀的开启与关闭。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智能枕头还包括头枕套和底座,所述底座固定于头枕部的底部,并且所述底座与所述头枕部之间围合有收容空间,所述控制器、所述气囊和所述位置感应层均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鼾声检测器设置于所述头枕部的上表面的侧边,所述充放气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外;所述头枕套套设于所述头枕部的外部。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智能枕头还包括内控制盒,所述内控制盒与外部控制装置通过串口数据线连接,所述内控制盒设置于所述头枕部内,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内控制盒内。
在本实施例中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止鼾系统,包括控制装置和上述的智能枕头,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智能枕头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枕头能够在检测到鼾声时,通过设置在位置感应层的感应开关,识别睡眠者头部位置,并对相应位置的气囊进行充放气,以改变头枕部的局部高度,调整睡眠者头部的位置,在不干扰用户睡眠的情况下,改善打鼾情况;头枕部的上表面用于支撑承托用户的头部,通过将位置感应层设置在升降层的底部,使得升降层的中气囊对头枕部进行高度调整时,位置感应层不会因为升降层高度的改变产生过多弯曲变形,可以减少位置感应层因为发生形变的发出的异响,以免产生噪音惊醒睡眠者;同时可以缓解位置感应层因为变形频繁导致的加速老化;有利于降低位置感应层制造工艺、柔软性等方面的要求,有利于降低成本。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的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中控制器与所控制部件的连接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中充放气组件与气囊的连接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中位置感应层的爆炸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去除头枕套)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中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未调整睡眠者头部时的状态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对睡眠者头部进行左侧偏转时的状态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对睡眠者头部进行右侧偏转时的状态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对睡眠者头部进行抬高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头枕部10,鼾声检测器20,升降层30,气囊31,位置感应层40,第一导电层41,第二导电层42,柔性隔离层43,控制器50,充放气组件60,充气泵61,电磁阀62,气压传感器63,泄压阀64,电路比较器65,第一缓冲垫70,第二缓冲垫80,第三缓冲垫90,头枕套100,底座110,内控制盒120,外控制盒130,上气囊311,下气囊312,第一导电区411,第二导电区421,通孔4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的一视角的爆炸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中控制器与所控制部件的连接框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中充放气组件与气囊的连接示意图。
智能枕头包括头枕部10、鼾声检测器20、设置于头枕部10底部的升降层30、设置于升降层30底部的位置感应层40、以及分别与鼾声检测器20和位置感应层40电连接控制器50。
头枕部10的顶部为用于与睡眠者头部接触的支撑面。
升降层30设有若干个气囊31,若干气囊31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所述气囊31分别用于与充放气组件60连接,充放气组件60与控制器50电连接,充放气组件60用于通过对不同位置的气囊31进行充气或者放气,以调整头枕部10的局部高度,从而实现调整睡眠者头部位于头枕部10的位置。
位置感应层40设有若干个感应开关,若干个感应开关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所述感应开关分别与控制器50电连接,感应开关用于识别睡眠者头部在头枕部10的位置。
本实施例的智能枕头在使用中,当睡眠者的头部位置位于头枕部10时,头部的对头枕部10产生挤压作用,头枕部10会将头部的重量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感应开关上,使得感应开关接触导通,控制器50通过导通的感应开关的所处的位置判断得出睡眠者头部位于头枕部10的位置。
当控制器50通过鼾声检测器20检测到睡眠者发出鼾声时,控制器50根据感应开关的导通情况所识别睡眠者头的头枕部10的位置,控制器50再通过充放气组件60对需要调整头部位置的气囊31进行充气或者放气,调整睡眠者头部位置,睡眠者的以改善睡眠者的呼吸道顺畅程度,从而达到止鼾的效果。
与传统电子生物止鼾器通过刺激唤醒睡眠者到达止鼾的方式,或通过有形物体限制睡眠者睡姿达到止鼾效果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枕头是自动根据睡眠者的打鼾情况,通过气囊31的充放气调整枕头的局部高度位置,改变睡眠者头部位置,去改善睡眠者的呼吸道的顺畅程度,来达到止鼾效果的,从而实现在不干扰用户睡眠的情况下,自动调整用户头部位置,改善用户打鼾情况。
另外,通过将位置感应层40设置在升降层30的底部,使得升降层30的中气囊31对头枕部10进行高度调整时,位置感应层40不会因为升降层30高度的改变产生过多弯曲变形,可以减少位置感应层40因为发生形变的发出的异响,以免产生噪音惊醒睡眠者;同时可以缓解位置感应层40因为变形频繁导致的加速老化;有利于降低位置感应层40制造工艺、柔软性等方面的要求,有利于降低成本。
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若干气囊31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若干个感应开关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每一气囊31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感应开关。
由于睡眠者的头躺在头枕部100上时,其移动方式往是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移动,因此,将若干个感应开关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以便感应开关更好的感应头部的位置变化。通过将若干气囊31沿着头枕部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使得对位于头部左侧或者右侧的气囊31通过充放气,就可以轻易的使睡眠中的头部发生偏转,改变头部转向。另外,每一气囊31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感应开关,以便气囊31在充放气升高头枕部10的高度之后,睡眠者的头部作用在头枕部10的作用力,可以通过气囊31传递到感应开关,使得即使在气囊31处于充气状态时,位置感应层40依旧可以通过各个感应开关感应睡眠者头部的位置,避免因为气囊31充气后,感应开关位于相邻两个气囊31的间隙之间而无法感应睡眠者头部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干气囊31也可以沿着头枕部10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气囊31通过充放气调整睡眠者头部的前后的仰角,以改变呼吸道的通畅程度,从而达到止鼾效果,又或者,若干气囊呈n×m的矩阵设置,其中,n为每一列沿着头枕部10宽度方向分布的气囊数,m为每一行沿着头枕部10长度方向分布的气囊数,n和m均为大于2的自然数。当然若干气囊31也可以以不规则方式铺设于升降层30,只要满足气囊既有沿着头枕部10的宽度方向设置,也有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设置即可。
同样的,若干感应开关也可以呈上述的n×m矩阵阵列规则地铺设于位置感应层40,或者以不规则的类似上述矩形阵列进行铺设,只要满足感应开关既有沿着头枕部10的宽度方向设置,也有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设置即可。
作为优选的,每一气囊31的底部设有两个感应开关,避免感应开关过多增加智能枕头的生产成本,避免单个感应开关在气囊充气后,因为气囊31的底部与感应开关的可接触面积变小导致无法正确感知睡眠者头部位置变化。另外,气囊3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设置,比如可以根据枕头大小进行设置,作为优选的,气囊31的数量为6个,并且每个气囊31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感应开关,可选为两个感应开关。
请参阅图4和图5,并结合图2,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中位置感应层的爆炸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去除头枕套)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位置感应层40包括第一导电层41、第二导电层42和位于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之间的柔性隔离层43。第一导电层41面向柔性隔离层43的一面设有若干第一导电区411,若干第一导电区411分别与控制器50电连接。第二导电层42面向柔性隔离层43的一面设有若干个第二导电区421,若干第二导电区421与若干第一导电区411一一对应设置,若干第二导电区421与分别接地。柔性隔离层43设有若干个用于第一导电区411与第二导电区421接触导通的通孔431。每一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之间的柔性隔离层43设有至少一个通孔431。每一第一导电区411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导电区421之间通过通孔431接触导通或者断开,以形成一个感应开关。
需要说明的是,若干个第一导电区411既可以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也可以呈矩阵阵列状规则地或者不规则地铺设于第一导电层41,使得第一导电区411既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分布设置,同时沿着头枕部10的宽度方向分布设置。作为优选的,若干个第一导电区411沿着头枕部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一导电层41。本实施例中,当睡眠者头部位于头枕部10的某一位置时,该位置所对应的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会相互靠近,并对位于两者之间的柔性隔离层43进行挤压,使得该位置的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通过通孔431接触导通,控制器50根据接触导通的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的位置获取识别头部位于头枕部10的位置。当睡眠者头部离开该位置时,则柔性隔离层43恢复原来未被挤压的状态,从而将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相互隔离断开。从而实现通过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之间的导通情况判断睡眠者头部位置枕头的位置。该种方式,通过设置在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之间设置可以接触导通的导电区,来感应睡眠者头部位置,相对直接采用温度传感器等元器件的检测方式,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的电路结构比较简单,并且柔软性比较好,不会因为位置感应层40的散热问题而影响其位置检测结果或者无法正常工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置感应层40也可以包括若干个第一导电层41、若干个柔性隔离层43和若干个第二导电层42,第一导电层41、柔性隔离层43和第二导电层42三者的数量均相同,每一第一导电层41和每一第二导电层42之间设有一柔性隔离层43,第一导电层41面向柔性隔离层43的一面设有一第一导电区411,每一第二导电层42面向柔性隔离层43的一面设有一第二导电区421,柔性隔离层43设有用于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接触导通的通孔,也即是,一第一导电层41、一柔性隔离层43和一第二导电层42组合形成一个感应开关。其中,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也可以直接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使得不需要再单独设置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开关也可以为薄膜开关或者采用压力传感器,也即位置感应层40为若干薄膜开关或压力传感器铺设在同一平面形成的感应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比如为柔性电路板。以使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能够进行柔性变形。
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智能枕头还包括第一缓冲垫70和第二缓冲垫80。第一缓冲垫70设置于升降层30和位置感应层40之间,位置感应层40位于第一缓冲垫70和第二缓冲垫80的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位置感应层40放置于第一缓冲垫70和第二缓冲垫80之间,可以对位置感应层40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将睡眠者头部的作用力进行局部分散,使得位置感应层40的感应开关的受力比较均匀。
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头枕部10与升降层30之间还可以设有第三缓冲垫90。第三缓冲垫90用于分散缓冲睡眠者头部位于头枕部10上移动时的作用力,避免头枕部10与升降层30之间产生过多的摩擦接触而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气囊31分别可以通过粘结剂粘结、缝合等方式固定于第一缓冲垫70,通过第一缓冲垫70与位置感应层40固定。在没有第一缓冲垫70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通过粘结剂固定于位置感应层40的第一导电层41。以避免气囊31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移位的问题。
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3,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中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气囊31包括上气囊311和下气囊312,上气囊311和下气囊312上下叠加设置,并且上气囊311和下气囊312之间通过连通孔相互连通,也即上气囊311和下气囊312的内腔室通过连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上气囊311或下气囊312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用于与充放气组件60连接,以便充放气组件60可以通过进气口对气囊31进行充气或者放气。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充放气组件60可以作为智能枕头的一部分,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充放气组件60也可以是智能枕头之外的辅助装置,也即可以与智能枕头分别作为两个单独产品,组装后再进行使用。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每一气囊31由上气囊311和下气囊312相互叠加并连通的叠加式双层气囊31结构,使得气囊31在充放气时可以缓慢的升降,从而避免因升降过快而惊醒睡眠者,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请在参阅图2和图3,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智能枕头还包括充放气组件60,充放气组件60包括充气泵61、主气管和若干支气管,主气管的一端与充气泵61的出气口连接,主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支气管的各自的一端连接。支气管的数量与气囊31的数量相同,每一支气管的另一端通过电磁阀62与之相对应的气囊31的进气口相连接,即主气管与每一气囊31之间分别通过各自的一支气管连接,电磁阀62与控制器50电连接,电磁阀62用于控制支气管与气囊31的进气口的连通与关闭。
当需要对某一气囊31进行充气时,充气泵61开始工作,控制器50打开该气囊31所对应的电磁阀62,使得该气囊31的进气口和与之的相对应的支气管相连通,以便充气泵61可以对该气囊31进行充气。充气完成后,则关闭该气囊31所对应的电磁阀62,时充气泵61不再对其进行充气。当需要对该气囊31进行放气时,则将该气囊31所对应的电磁阀62打开,充气泵61不工作。
本实施例中,主气管的一端与充气泵61的出气口连接,主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支气管各自的一端连接,每一支气管的另一端再通过一电磁阀62和与之相对应的气囊31的出气口连接,从而将充气泵61的出气口的气流通过各支气管进行分支引流至各自连接的气囊31中。每一气囊31和每一支气管之间通过一电磁阀62连接,通过控制电磁阀62的开关,控制支气管与气囊31之间的连通与关闭,以便充气泵61根据需要对各个气囊31进行独立充放气。该种方式只需要一个充气泵61就可以对一个或者多个气囊31进行充放气,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不需要每一气囊31都分配一个充气泵61,生产成本低。
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充放气组件60还包括气压传感器63、泄压阀64和电路比较器65,气压传感器63、泄压阀64和电路比较器65分别与控制器50电连接。其中,气压传感器63设置于主气管内,用于检测主气管内的气压值;泄压阀64的进气口与主气管相连通,泄压阀64的出气口与大气相连通;电路比较器65用于比较气压传感器63所检测的主气管内的气压值与预设值的大小,并根据对比结果控制泄压阀64的开启和关闭。
充气泵61在对气囊31进行充气时,气压传感器63会检测主气管内的气压值。其中,气压传感器63所检测的气压值会以电压的形式传递到电路比较器65中,电路比较将所测的气压值与电路比较器65所预设值进行对比,该预设值为安全气压值。当所检测的气压值等于预设值时,即所检测的主气管的气压值等于安全气压值时,则控制器50关闭充气泵61,使其停止工作;当所检测的气压值小于预设值时,即所检测的主气管的气压值小于安全气压值时,则控制器50不关闭充气泵61;当所检测的气压值大于预设值时,即所检测的主气管的气压值大于安全气压值时,则控制器50关闭充气泵61,并开启泄压阀64及时进行泄压,当达到安全气压值后再将泄压阀64进行关闭。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气压传感器63、泄压阀64和电路比较器65,可以对主气管的气压进行及时检测监控,从而控制充气泵61的开关以及避免气囊31因为出现过充气而爆破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气管中还设有结构泄压阀,结构泄压阀的进气口与主气管相连通,结构泄压阀的出气管口与大气相连通。结构泄压阀用于当主气管内的气压值超过安全气压值时,开启结构泄压阀可以自动泄压,防止气囊31过充气。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结构泄压阀,在主气管气压值超过安全气压值的情况下,主气管在不需要通过控制器50也可以进行泄压,该种方式结构简单,既可以保护气囊31,同时可以减少控制器50的工作损耗。
请在参阅图1至图5,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智能枕头还包括头枕套100和底座110,底座110固定连接于头枕部10的底部,底座110和头枕部10之间围合有收容空间,控制器50、气囊31组件和位置感应层40均位于收容空间内,鼾声检测器20设置于头枕部10的上表面的侧边,充放气组件60设置于收容空间外;头枕套100套设头枕部10的外部。具体的,头枕部10的底部设有安装槽,底座安装于安装槽内,底座在安装槽内与头枕部的底部的内壁面围合有所述收容空间,充放气组件60的中的充气泵61设置于收容空间外,头枕套100可采用布料材质制成。
本实施例中,底座110为智能枕头的支撑件,用于支撑智能枕头的其他部分;头枕套100套设于头枕部10和外部,可以将头枕部10和底座110包裹起来,避免头枕和底座110外露出来,可以到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另外,由于充气泵61工作时的声音比较大,通过将充气泵61设置于收容空间外,可以避免充气泵61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干扰用户睡眠。
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鼾声检测器2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鼾声检测器20分别设置于头枕部10沿上表面的两侧,也即一个鼾声检测器20设置于头枕部10的左侧,另一鼾声检测器20设置于头枕部10的右侧,以便睡眠者头部偏向左侧或者右侧时,均能采集到睡眠者的声音信息。具体的,鼾声检测器20为麦克风。
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头枕部10采用棉花、乳胶等软质材料制成;底座110采用塑料等硬质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中,头枕部10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可以使睡眠者头部与头枕部10接触时,比较柔软舒适;底座110采用硬质材料制成,避免在使用时,位置感应层40的感应开关因为底座110过于柔软而产生过多的弯曲变形,可以对其起到支撑保护的作用。
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智能枕头还包括内控制盒120。内控制盒120安装于收容空间内,控制器50设置于内控制盒120内。内控制盒120和外部控制装置之间通过串口数据线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以便智能枕头中控制器50等电路元件设置在内控制盒120内保护起来,以便于后续便于拆卸维护。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智能枕头还包括外控制盒130,外控制盒130与内控制盒120通过串口数据线电连接,外控制盒130设置于头枕部10外,其中控制器50、电磁阀62、电路比较器65均安装于内控制盒120内,充气泵61和泄压阀64均安装于外控制盒130内。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50、电磁阀62、电路比较器65设置在内控制盒120,作为内控制盒120的一部分,另外通过将充气泵61和泄压阀64等电气部件安装在外控制盒130中,可以将充气泵61放置枕头外部,减少充气泵61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对用户干扰用户睡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充气泵61和泄压阀64等电气部件也可以设置在枕头部内,可选地设置在内控制盒120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充放气组件的充气泵及其他的电磁阀62、主气管、泄压阀、结构泄压阀、气压传感器63其等也可以设置在外控制盒130中,以减少内控制盒120内的电器元件,减少其在枕头内所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控制盒130还设有操作按钮、显示屏和无线模块。操作按钮、显示屏和无线模块分别通过串口数据线与内控制盒120的控制器50电连接。操作钮和显示屏用于供用户操作及交互,以便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参数设置、睡眠数据查询等。另外控制器50可以通过无线模块将用户的睡眠数据发送至后端服务器、移动终端进行存储,以便用户在需要时调取相关的睡眠数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止鼾系统,止鼾系统包括控制装置和上述实例中的智能枕头,控制装置与智能枕头的内控制盒120通过串口数据线电连接,使控制装置与控制器电连接,以便控制装置与智能枕头的控制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同时通过串口数据线对智能枕头内的用电部件进行供电,控制装置设置于智能枕头外。其中,该控制装置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外控制盒130。本实用新型的止鼾系统可以实现与上述智能枕头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智能枕头的充放气组件60也可以设置止鼾系统中,也即是智能枕头可以不包括充放气组件60,而止鼾系统包括充放气组件60。
请参阅图7至图10,并结合图1至图6,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中气囊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未调整睡眠者头部时的状态图,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对睡眠者头部进行左侧偏转时的状态图,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对睡眠者头部进行右侧偏转时的状态图,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枕头对睡眠者头部进行抬高时的状态图。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智能枕头的工作过程做进一步介绍:
首先,智能枕头通过位置感应层40的感应开关感测睡眠者头部是否在头枕部10上。当睡眠者头部位于头枕部10时,感应开关的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会通过所对应的接触通孔431导通,此时控制器50则判断睡眠者在头枕上进行睡眠,处于导通状态的感应开关的所处位置即为睡眠者头部位于头枕部10的位置;当睡眠者头部离开头枕部10时,感应开关的第一导电区411和第二导电区421在柔性隔离层43的弹性力作用下,相互分离,此时,控制器50则判定睡眠者离开头枕。通过控制器50通过记录睡眠者头部位于头枕部10到离开头枕部10的时间长度,作为睡眠者的一次睡眠数据。
其次,当睡眠者在进行睡眠活动时,智能枕头通过鼾声检测器20检测睡眠者是否处于打鼾状态。其中,鼾声检测器20在采集鼾声时,向采集空气中的声音信号,进行信号放大、滤波、AD采样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控制器50通过鼾声检测算法判断是否为鼾声。
如果鼾声检测器20所检测的声音信号为鼾声,则控制器50根据感应开关的导通情况所确定的头部位置,此时的头部位置所处的位置为基准位置,通过充放气组件60对该基准位置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气囊31进行充放气,气囊31充气之后体积会逐渐变大,可以缓慢的推动使用者头部偏向一侧,在充气过程中,需要充气的气囊31的所对应的电磁阀62处于被打开的状态,而不需要充气的气囊31所对应的电磁阀62则处于关闭状态,气压传感器63所检测主气管的气压值等于或者接近预设值时,表示气囊31已经充气完成,此时控制器50的将充气泵61和该气囊31所对应的电磁阀62关闭;保持该种状态静止等待一段时间后,在该等待时间结束后,如果检测到睡眠者还在继续打鼾,则控制器50会对已经充气的气囊31所对应的电磁阀62已经主气管中的泄气阀打开,将该气囊31进行放气至原始状态,放气完成后,关闭该气囊31的电磁阀62;控制器50开始对头部基准位置的另一侧的气囊31进行充气,以使睡眠者的头部向另一侧的方向偏转,偏转完成后,再次静止等待一段时间后,等待时间结束后,如果睡眠者打鼾情况没有消除,则循环重复头部偏转操作;当多次偏转睡眠者头部位置后,睡眠者的打鼾情况依旧存在,则控制器50会将头部位置所对应的气囊31进行充气,以将头部整体抬高,抬高后在等待时间结束后,如果睡眠者鼾声还没有停止,则止鼾失败,将气囊31回复至原始状态。
当通过头部偏转或者太高后,检测到睡眠者停止打鼾,标示止鼾成功,控制器50通过充放气组件60将气囊31回复至原始状态。
另外,为了检测睡眠者的睡眠质量,控制器50会通过感应开关的导通情况判断用户头部位置是否有较大变化,或者感应开关的导通变化是否频繁来判定睡眠者的睡眠状态。当感应开关的位置变化较大、导通情况较频繁,则表示睡眠者尚未进入浅度睡眠;如果检测到睡眠者出现打鼾,则判定睡眠者进入浅度睡眠状态;如果感应开关导通位置的变化不大或者保持不变、并且没有打鼾情况,则判定睡眠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控制器50通过判定和记录睡眠者的睡眠状态和该睡眠状态在一次睡眠情况所累积的时长获取睡眠者的睡眠数据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长度”“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头枕部、鼾声检测器、设置于所述头枕部底部的升降层、设置于所述升降层底部的位置感应层,以及分别与所述鼾声检测器和所述位置感应层电连接的控制器;
所述升降层设有若干个气囊,若干所述气囊分别用于与充放气组件连接,所述充放气组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充放气组件用于通过对不同的所述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以调整所述头枕部的局部高度;
所述位置感应层设有若干感应开关,若干个所述感应开关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用于识别睡眠者头部在所述头枕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气囊沿着所述头枕部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若干个所述感应开关沿着所述头枕部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每一所述气囊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感应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感应层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柔性隔离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面向所述柔性隔离层的一面设有若干第一导电区,若干所述第一导电区域分别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层面向所述柔性隔离层的一面设有若干第二导电区,若干所述第二导电区与若干所述第一导电区一一对应设置,若干所述第二导电区接地;
所述柔性隔离层设有若干通孔,并且位于每一第一导电区和与之相对的所述第二导电区之间的所述柔性隔离层,设有至少一个所述通孔;
每一所述第一导电区和与之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电区之间通过所述通孔的接触导通或断开,以形成一个所述感应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本体还包括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所述第一缓冲垫位于所述升降层和所述位置感应层之间,所述位置感应层位于所述第一缓冲垫和所述第二缓冲垫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气囊包括上气囊和下气囊,所述上气囊和所述下气囊之间相互连通,所述上气囊或所述下气囊设有用于与所述充放气组件的出气口连接的进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枕头还包括所述充放气组件,所述充放气组件包括充气泵、主气管和若干支气管;
所述充气泵位于所述头枕部外,所述充气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主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充气泵的出气口连接,所述主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所述支气管各自的一端连接;
所述支气管的数量与所述气囊的数量相同,每一所述支气管的另一端通过一电磁阀与相对应的所述气囊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支气管和所述气囊的进气口的连通与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气组件还包括气压传感器、泄压阀和电路比较器,所述气压传感器、所述泄压阀和所述电路比较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主气管内,用于检测所述主气管的气压值,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与所述主气管相连通,所述泄压阀的出气口与大气相连通,所述电路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气压传感器所测得气压值与预设值的大小,并根据对比结果控制所述泄压阀的开启与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枕头还包括头枕套和底座,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于头枕部的底部,并且所述底座与所述头枕部之间围合有收容空间,所述控制器、所述气囊和所述位置感应层均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鼾声检测器设置于所述头枕部的上表面的侧边,所述充放气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外;
所述头枕套套设于所述头枕部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枕头还包括内控制盒,所述内控制盒与外控制盒通过串口数据线连接,所述内控制盒设置于所述头枕部内,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内控制盒内。
10.一种止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装置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枕头,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智能枕头外。
CN202021654488.7U 2020-08-10 2020-08-10 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 Active CN2134655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54488.7U CN213465541U (zh) 2020-08-10 2020-08-10 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54488.7U CN213465541U (zh) 2020-08-10 2020-08-10 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65541U true CN213465541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62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54488.7U Active CN213465541U (zh) 2020-08-10 2020-08-10 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655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21980B1 (en) Force optimization surface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832883B2 (en) Patient support systems
US6560804B2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mattress control in relation to patient distance
EP3689189A1 (en) Bed apparatus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bed surface based on sleeping position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10314612A1 (en) Health Bed Device for Actively Supporting Neck and Shoulder and Method thereof
WO2000024353A1 (en) Force optimization surface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955794B2 (en) Support device for supporting a body, in particular a human body
CN109820370A (zh) 一种双人远程传感器睡眠监测智能床垫
CN213465541U (zh) 智能枕头及止鼾系统
CN109645750B (zh) 一种智能床垫温控故障自动报警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07692976A (zh) 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
CN111568114B (zh) 一种智能远程监控预警双人床垫
KR200477913Y1 (ko) 자동조절이 가능한 에어백 베개
CN114343402B (zh) 一种智能调节枕头及检测睡姿的方法
JP7497221B2 (ja) マットレス、センサシステム
CN113509171A (zh) 一种智能头枕
US12097155B2 (en) Mattress, sensor system
TWM591868U (zh) 基於睡姿自動調整床面之床裝置
JP7504671B2 (ja) エアセル制御装置
US20230389717A1 (en) Mattress with accessible cores
CN212346093U (zh) 枕头装置
CN219000821U (zh) 一种气袋组件及止鼾枕
CN214231840U (zh) 一种保健护理床垫
WO2022188515A1 (zh) 颈椎牵引装置、颈椎牵引枕和颈椎牵引座椅
CN219109143U (zh) 一种多气囊枕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