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20183U - 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20183U
CN213420183U CN202022575456.4U CN202022575456U CN213420183U CN 213420183 U CN213420183 U CN 213420183U CN 202022575456 U CN202022575456 U CN 202022575456U CN 213420183 U CN213420183 U CN 2134201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tainless steel
connector
pipe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754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松炎
李宪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Dingbao Petroleum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Dingbao Petroleum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Dingbao Petroleum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Dingbao Petroleum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754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201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201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201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锈钢软管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包括连接头、连接管、紧固组件和管体组件,所述连接管外壁与连接头固定连接,所述紧固组件左侧与连接头活动连接,所述管体组件与紧固组件内壁固定连接;当管体受到外来冲击力时,管体组件运行,先是通过外金属螺纹管将外来冲击力抵消大部分,然后,拉伸弹簧和凹形弹片同时发生形变,从而将剩余的冲击力从单点的力分散成多点的力,进而降低其局部压强过大引起的管路破裂几率,最后冲击力再到内管,由加强条将其抵消,使得该不锈钢金属软管在遭遇地震等灾害引起的建筑倒塌导致的冲击力等不会立即破裂,进而拥有很好的抗冲击强度和一定的保温隔热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锈钢软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
背景技术
不锈钢金属软管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部件,不锈钢金属软管用作电线、电缆、自动化仪表信号的电线电缆保护管和民用淋浴软管,小口径不锈钢金属软管主要用于精密光学尺之传感线路保护、工业传感器线路保护,现有的不锈钢金属软管由金属外螺纹管、内管和金属编织网组成,这种结构较为简单,只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如果遭遇一些自然灾害,比如地震等使得房屋建筑出现一定的损坏,这时现有的不锈钢金属软管便不能很好的保护其内部的介质,例如其中一些电力线路因此而遭受损坏,使得对抗灾抢修造成极大的影响,且也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后期的灾后重建增加难度,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抗冲击强度高不锈钢金属软管。
实用新型内容
为实现上述抗冲击强度高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包括连接头、连接管、紧固组件和管体组件,所述连接管外壁与连接头固定连接,所述紧固组件左侧与连接头活动连接,所述管体组件与紧固组件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紧固组件由锥形转头、固定插头、环形凸头、环形凹槽和环形密封垫组成,所述锥形转头内壁右侧与固定插头外壁转动连接,所述锥形转头内壁左侧与连接头外壁螺纹连接,所述环形凸头右侧与固定插头固定连接,所述环形凹槽位于环形凸头左侧开设在连接头内壁,所述环形密封垫与环形凹槽内壁左侧固定连接,使得管体与连接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作为优化,所述管体组件由外金属螺纹管、通孔、内管、加强条、连接柱、缓冲块、拉伸弹簧和凹形弹片组成,所述加强条外壁与内管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内管外壁与拉伸弹簧固定连接,所述拉伸弹簧顶端与凹形弹片固定连接,所述凹形弹片顶端与缓冲块固定的连接,所述通孔开设在缓冲块内壁,所述连接柱顶端与外金属螺纹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底端与内管固定连接,通过管体组件将整个管体抗冲击力和保温能力提升。
作为优化,所述固定插头左侧与连接头右侧内壁插接,且环形凸头与环形凹槽相适配,通过环形密封垫使其密封效果大大增强。
作为优化,所述加强条有十个,且关于内管的中心线进行环形阵列设置,加强条具体为一种金属编织线,增加内管的强度,从而提升其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
作为优化,所述通孔有三个,且阵列在缓冲块内壁,位于中间的通孔内壁填充有发泡材料,位于两侧的通孔内壁填充有隔热材料,尽量保证的管体中流动的液体温度不变。
作为优化,所述拉伸弹簧和凹形弹片均有两个,且均关于缓冲块的水平中心线对称设置,缓冲块及其附属组件有十个,且关于内管的中心线进行环形阵列设置,通过拉伸弹簧和凹形弹片将管体受到的外来冲击减小或者抵消,从而保护管体不受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固定插头与连接头插接,当管体受到外来冲击力时,管体组件运行,先是通过外金属螺纹管将外来冲击力抵消大部分,然后,拉伸弹簧和凹形弹片同时发生形变,从而将剩余的冲击力从单点的力分散成多点的力,进而降低其局部压强过大引起的管路破裂几率,缓冲块是一种具体为橡胶材料,可以通过自身的形变从而减少冲击力对内管的压迫,其通孔内部填充的发泡材料和隔热材料作用在于使管体内部介质温度不变,保证其使用效果,最后冲击力再到内管,由加强条将其抵消,使得该不锈钢金属软管在遭遇地震等灾害引起的建筑倒塌导致的冲击力等不会立即破裂,进而拥有很好的抗冲击强度和一定的保温隔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管体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缓冲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00、连接头;200、连接管;300、紧固组件;301、锥形转头;302、固定插头;303、环形凸头;304、环形凹槽;305、环形密封垫;400、管体组件;401、外金属螺纹管;402、通孔;403、内管;404、加强条;405、连接柱;406、缓冲块;407、拉伸弹簧;408、凹形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包括连接头100、连接管200、紧固组件300和管体组件400,连接管200外壁与连接头100固定连接,紧固组件300左侧与连接头100活动连接,管体组件400与紧固组件300内壁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1-2,紧固组件300由锥形转头301、固定插头302、环形凸头303、环形凹槽304和环形密封垫305组成,锥形转头301内壁右侧与固定插头302外壁转动连接,锥形转头301内壁左侧与连接头100外壁螺纹连接,环形凸头303右侧与固定插头302固定连接,环形凹槽304位于环形凸头303左侧开设在连接头100内壁,环形密封垫305与环形凹槽304内壁左侧固定连接,使得管体与连接头100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请参阅图3-5,管体组件400由外金属螺纹管401、通孔402、内管403、加强条404、连接柱405、缓冲块406、拉伸弹簧407和凹形弹片408组成,加强条404外壁与内管403内壁固定连接,内管403外壁与拉伸弹簧407固定连接,拉伸弹簧407顶端与凹形弹片408固定连接,凹形弹片408顶端与缓冲块406固定的连接,通孔402开设在缓冲块406内壁,连接柱405顶端与外金属螺纹管401固定连接,连接柱405底端与内管403固定连接,通过管体组件400将整个管体抗冲击力和保温能力提升。
请参阅图1-2,固定插头302左侧与连接头100右侧内壁插接,且环形凸头303与环形凹槽304相适配,通过环形密封垫305使其密封效果大大增强。
请参阅图3-5,加强条404有十个,且关于内管403的中心线进行环形阵列设置,加强条404具体为一种金属编织线,增加内管403的强度,从而提升其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
请参阅图4-5,通孔402有三个,且阵列在缓冲块406内壁,位于中间的通孔402内壁填充有发泡材料,位于两侧的通孔402内壁填充有隔热材料,尽量保证的管体中流动的液体温度不变。
请参阅图4-5,拉伸弹簧407和凹形弹片408均有两个,且均关于缓冲块406的水平中心线对称设置,缓冲块406及其附属组件有十个,且关于内管403的中心线进行环形阵列设置,通过拉伸弹簧407和凹形弹片408将管体受到的外来冲击减小或者抵消,从而保护管体不受损伤。
在使用时,请参阅图1-5,通过固定插头302与连接头100插接,此时,环形凸头303与环形凹槽304插接在一起,且环形密封垫305使其密封性大大增强,然后转动锥形转头301使其与连接头100外壁螺纹连接在一起,这时候,由于环形密封垫305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环形凸头303有着向右运动的趋势,从而让锥形转头301与连接头100连接的更紧密,当管体受到外来冲击力时,管体组件400运行,先是通过外金属螺纹管401将外来冲击力抵消大部分,然后,拉伸弹簧407和凹形弹片408同时发生形变,从而将剩余的冲击力从单点的力分散成多点的力,进而降低其局部压强过大引起的管路破裂几率,缓冲块406是一种具体为橡胶材料,可以通过自身的形变从而减少冲击力对内管403的压迫,其通孔402内部填充的发泡材料和隔热材料作用在于使管体内部介质温度不变,保证其使用效果,最后冲击力再到内管403,由加强条404将其抵消。
综上所述,通过固定插头302与连接头100插接,当管体受到外来冲击力时,管体组件400运行,先是通过外金属螺纹管401将外来冲击力抵消大部分,然后,拉伸弹簧407和凹形弹片408同时发生形变,从而将剩余的冲击力从单点的力分散成多点的力,进而降低其局部压强过大引起的管路破裂几率,缓冲块406是一种具体为橡胶材料,可以通过自身的形变从而减少冲击力对内管403的压迫,其通孔402内部填充的发泡材料和隔热材料作用在于使管体内部介质温度不变,保证其使用效果,最后冲击力再到内管403,由加强条404将其抵消,使得该不锈钢金属软管在遭遇地震等灾害引起的建筑倒塌导致的冲击力等不会立即破裂,进而拥有很好的抗冲击强度和一定的保温隔热能力。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包括连接头(100)、连接管(200)、紧固组件(300)和管体组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00)外壁与连接头(100)固定连接,所述紧固组件(300)左侧与连接头(100)活动连接,所述管体组件(400)与紧固组件(300)内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组件(300)由锥形转头(301)、固定插头(302)、环形凸头(303)、环形凹槽(304)和环形密封垫(305)组成,所述锥形转头(301)内壁右侧与固定插头(302)外壁转动连接,所述锥形转头(301)内壁左侧与连接头(100)外壁螺纹连接,所述环形凸头(303)右侧与固定插头(302)固定连接,所述环形凹槽(304)位于环形凸头(303)左侧开设在连接头(100)内壁,所述环形密封垫(305)与环形凹槽(304)内壁左侧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组件(400)由外金属螺纹管(401)、通孔(402)、内管(403)、加强条(404)、连接柱(405)、缓冲块(406)、拉伸弹簧(407)和凹形弹片(408)组成,所述加强条(404)外壁与内管(40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内管(403)外壁与拉伸弹簧(407)固定连接,所述拉伸弹簧(407)顶端与凹形弹片(408)固定连接,所述凹形弹片(408)顶端与缓冲块(406)固定的连接,所述通孔(402)开设在缓冲块(406)内壁,所述连接柱(405)顶端与外金属螺纹管(40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405)底端与内管(403)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插头(302)左侧与连接头(100)右侧内壁插接,且环形凸头(303)与环形凹槽(304)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404)有十个,且关于内管(403)的中心线进行环形阵列设置,加强条(404)具体为一种金属编织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402)有三个,且阵列在缓冲块(406)内壁,位于中间的通孔(402)内壁填充有发泡材料,位于两侧的通孔(402)内壁填充有隔热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弹簧(407)和凹形弹片(408)均有两个,且均关于缓冲块(406)的水平中心线对称设置,缓冲块(406)及其附属组件有十个,且关于内管(403)的中心线进行环形阵列设置。
CN202022575456.4U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 Active CN2134201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75456.4U CN213420183U (zh)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75456.4U CN213420183U (zh)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20183U true CN213420183U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50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75456.4U Active CN213420183U (zh)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201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36793U (zh) 一种沉管隧道接头装置
CN108538472A (zh) 高弹性复合电缆
CN213420183U (zh) 一种不锈钢金属软管
CN110164612B (zh) 防剪切多层电缆
CN204942800U (zh) 一种防管壁粘连的水管
CN109148020A (zh) 电源传输线
CN209873577U (zh) 预埋式桥梁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CN110847037A (zh) 一种防雨密封装置
CN110873247A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方便拼接的管道
CN201487440U (zh) 一种软管接头
CN212866365U (zh) 一种电气工程用防震型预埋套管
CN212455819U (zh) 一种防冻保温型聚合物软管
CN213906177U (zh) 一种可固定抗压电缆保护管
CN210779015U (zh) 一种电力电缆用连接装置
CN209838421U (zh) 一种隧道隔减震体系
CN208849435U (zh) 一种密封线缆锁紧接头
CN220154696U (zh) 一种具有双护套结构的引入光缆
CN216666742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水利管道
CN214707092U (zh) 一种改进型预绞式防振锤结构
CN216215601U (zh) 一种玻璃钢材质的电缆保护管
CN213912111U (zh) 一种消防管线的装配结构
CN210531800U (zh) 一种双弯头大流量不锈钢编织管总成
CN204535645U (zh) 一种混凝土应变计探头防水装置
CN218954293U (zh) 一种大口径扣槽式全端面密封橡胶接头
CN217977814U (zh) 一种防火型低烟无卤金属软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