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90180U -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90180U
CN213390180U CN202022147311.4U CN202022147311U CN213390180U CN 213390180 U CN213390180 U CN 213390180U CN 202022147311 U CN202022147311 U CN 202022147311U CN 213390180 U CN213390180 U CN 213390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ransition
soil
honeycomb cells
remedi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473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金波
张倩倩
杨瑀
张伟
李欣蕊
杨勇
冉德山
赵忠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Fengge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Fengge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Fengge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Fengge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473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90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90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90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以解决废弃矿山和垃圾填埋厂地表植被被破坏而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壤沙漠化、污染化,及垃圾场填埋垃圾过程中渗透压扩大造成环境污染,降解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基础土层、过渡稳定基础层、蜂巢格室、绿化土层、膜面水碎石导排沟和防渗层,基础土层上设有堆成一定坡度的垃圾,垃圾的外表面设有过渡稳定基础层,过渡稳定基础层的上表面设有蜂巢格室,过渡稳定基础层与蜂巢格室之间设有防渗层,蜂巢格室的上表面设有绿化土层。本实用新型可防治土壤盐碱化、沙漠化、污染化,并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生态恢复效率高,生态恢复持久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修复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垃圾填埋场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第一,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垃圾渗透液产生的源头是垃圾在降解过程中,自身产生的较高浓度污水,垃圾自身带来的水分,最主要的是降雨或者降雪与垃圾混合到一起产生的污水。这种垃圾渗透液最难根除,最难治理,不仅严重威胁了附近的水源,严重影响了周边的土壤及生长的植被。最主要给生态环境的恢复增加了一定难度。现有的垃圾填埋场覆土施工,解决不了垃圾渗透液的问题。第二,垃圾填埋场需要占用土地资源,垃圾填埋后,会不断降解,在经过长时间的稳定化后地面会出现不均匀的沉降。不仅严重影响周围环境,也给生态恢复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第三,垃圾降解产生的废渣、废气会有火灾和爆炸的隐患。现有的垃圾填埋场有覆植被土绿化和隔绝土工膜来解决降雨产生的渗透液扩大污染问题。但随着垃圾不均匀降解,所造成的垃圾堆放坍塌。会造成植被层与隔绝土工膜放水层的损毁。
矿山采场附近有多年生产原当地民采遗留的矿坑和前期开采废弃的露采坑,对今后生产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较大的露采坑可用作为废石场,将一些小的露采坑进行填土等形成安全作业区后再进行剥离生产,避免对今后露天开采边坡的稳定性构成隐患。影响废弃矿山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如下诸因素。第一,矿山岩性因素,土质因素,与风化程度,土壤的粘性情况有关。第二,矿山边坡结构面特征,与本身的边坡结构面对坡体的受力影响。第三,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雨季地表水流渗入是影响矿山边坡稳定的重要因素。其它因素有边坡的高度、边坡的坡率、边坡的地表风化作用产生的此生结构面等等。
诸如以上垃圾填埋场及废弃矿山的生态治理所面临的生态修复问题及安全问题如下:第一,已经开采的废弃矿山,没有及时复垦,需要生态治理。第二,废弃矿山及垃圾填埋场,开采或堆放不规范,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三,由于大面积表土被剥离或垃圾堆放,破坏了地表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及土壤沙漠化、污染化。
因此说,废弃矿山和垃圾填埋场地表植被被破坏而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壤沙漠化、污染化,及垃圾场填埋垃圾过程中渗透压扩大造成环境污染,降解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废弃矿山和垃圾填埋场地表植被被破坏而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壤沙漠化、污染化,以及垃圾场填埋垃圾过程中渗透压扩大造成环境污染,降解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基础土层、过渡稳定基础层、蜂巢格室、绿化土层、膜面水碎石导排沟和防渗层,基础土层上设有堆成一定坡度的垃圾,垃圾的外表面设有过渡稳定基础层,过渡稳定基础层的上表面设有蜂巢格室,过渡稳定基础层与蜂巢格室之间设有防渗层,蜂巢格室的上表面设有绿化土层,绿化土层的上表面设有植被,过渡稳定基础层与蜂巢格室之间设有膜面水碎石导排沟,且膜面水碎石导排沟位于垃圾的坡底。
优选地,过渡稳定基础层包括粉质黏土层和渗水返滤层,粉质黏土层和渗水返滤层自上至下依次设置在蜂巢格室和垃圾之间。
优选地,粉质黏土层由黄土层替代。
优选地,渗水返滤层包括三维土工排水网格和两层土工滤网,两层土工滤网设在粉质黏土层和垃圾之间,两层土工滤网之间设有三维土工排水网格。
优选地,防渗层包括防渗膜和两层无纺土工布,两层无纺土工布位于过渡稳定基础层与蜂巢格室之间,两层无纺土工布之间设有防渗膜。
优选地,过渡稳定基础层、蜂巢格室和绿化土层均呈一定坡度设置。
优选地,过渡稳定基础层、蜂巢格室和绿化土层各自的坡度i均为1:3。
优选地,所述粉质黏土层2-1的厚度不小于300mm。
优选地,所述绿化土层的厚度不小于600mm。
优选地,所述蜂巢格室的高度不小于100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粉质黏土层的表面设置蜂巢格室,利用蜂巢格室的稳定特性,解决边坡容易坍塌的问题,防渗层可防止雨水扩散进入到垃圾内对垃圾产生的渗漏液扩散,并将流入到防渗层的雨水汇流到膜面水碎石导排沟内,解决了边坡稳定的问题。在过渡稳定基础层的表面设置绿化土层,并在其表面种植植被,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生态恢复效率高,生态恢复持久等特点。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在废弃矿山的矿坑内设置基础土层,并放入垃圾,堆积成一定的坡度,可避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表面的植被可避免水土流失及土壤沙漠化、污染化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下面结合图1来说明本实施例,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基础土层1、过渡稳定基础层2、蜂巢格室3、绿化土层4、膜面水碎石导排沟5和防渗层11,基础土层1上设有堆成一定坡度的垃圾6,垃圾6的外表面设有过渡稳定基础层2,过渡稳定基础层2的上表面设有蜂巢格室3,过渡稳定基础层2与蜂巢格室3之间设有防渗层11,蜂巢格室3的上表面设有绿化土层4,绿化土层4的上表面设有植被,过渡稳定基础层2与蜂巢格室3之间设有膜面水碎石导排沟5,且膜面水碎石导排沟5位于垃圾6的坡底。
可选地,过渡稳定基础层2包括粉质黏土层2-1和渗水返滤层2-2,粉质黏土层2-1和渗水返滤层2-2自上至下依次设置在蜂巢格室3和垃圾6之间。本实施例中的粉质黏土层2-1也可由黄土层替代。
可选地,渗水返滤层2-2包括三维土工排水网格221和两层土工滤网222,两层土工滤网222设在粉质黏土层2-1和垃圾6之间,两层土工滤网222之间设有三维土工排水网格221。三维土工排水网格221的厚度为7mm,土工滤网222的规格为200g/m2
可选地,防渗层11包括防渗膜11-1和两层无纺土工布11-2,两层无纺土工布11-2位于过渡稳定基础层2与蜂巢格室3之间,两层无纺土工布11-2之间设有防渗膜11-1。
所述防渗膜11-1可选用1.5mm厚双糙面HDPE防渗膜,无纺土工布11-2的规格为200g/m2,以防止雨水渗入。
过渡稳定基础层2、蜂巢格室3和绿化土层4均呈一定坡度设置,以便于雨水的汇流。
优选地,过渡稳定基础层2、蜂巢格室3和绿化土层4各自的坡度i均为1:3。
所述蜂巢格室3为耐腐蚀高分子合金蜂巢格室。
所述粉质黏土层2-1的厚度不小于300mm,在垃圾的表面对粉质黏土层2-1进行压实,以避免降解的过程中出现坍塌。本实例中粉质黏土层2-1的厚度优选为300mm。
所述绿化土层4的厚度不小于600mm。
所述蜂巢格室3的高度不小于100mm。
蜂巢格室3的透水率在6%-10%之间。
本实用新型虽然已经通过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土层(1)、过渡稳定基础层(2)、蜂巢格室(3)、绿化土层(4)、膜面水碎石导排沟(5)和防渗层(11),基础土层(1)上设有堆成一定坡度的垃圾(6),垃圾(6)的外表面设有过渡稳定基础层(2),过渡稳定基础层(2)的上表面设有蜂巢格室(3),过渡稳定基础层(2)与蜂巢格室(3)之间设有防渗层(11),蜂巢格室(3)的上表面设有绿化土层(4),绿化土层(4)的上表面设有植被,过渡稳定基础层(2)与蜂巢格室(3)之间设有膜面水碎石导排沟(5),且膜面水碎石导排沟(5)位于垃圾(6)的坡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过渡稳定基础层(2)包括粉质黏土层(2-1)和渗水返滤层(2-2),粉质黏土层(2-1)和渗水返滤层(2-2)自上至下依次设置在蜂巢格室(3)和垃圾(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粉质黏土层(2-1)由黄土层替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渗水返滤层(2-2)包括三维土工排水网格(221)和两层土工滤网(222),两层土工滤网(222)设在粉质黏土层(2-1)和垃圾(6)之间,两层土工滤网(222)之间设有三维土工排水网格(2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防渗层(11)包括防渗膜(11-1)和两层无纺土工布(11-2),两层无纺土工布(11-2)位于过渡稳定基础层(2)与蜂巢格室(3)之间,两层无纺土工布(11-2)之间设有防渗膜(1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过渡稳定基础层(2)、蜂巢格室(3)和绿化土层(4)均呈一定坡度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过渡稳定基础层(2)、蜂巢格室(3)和绿化土层(4)各自的坡度i均为1:3。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质黏土层(2-1)的厚度不小于3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土层(4)的厚度不小于6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格室(3)的高度不小于100mm。
CN202022147311.4U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Active CN213390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47311.4U CN213390180U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47311.4U CN213390180U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90180U true CN213390180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82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47311.4U Active CN213390180U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901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0674A (zh) 深厚软基加固处理方法
Raj Ground improvement techniques (HB)
CN112709233A (zh) 矿山废石与浓缩尾砂协同处置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2523264B (zh) 一种高陡边坡防渗系统及其铺设方法
CN110777819A (zh) 一种高陡矿山山体再造生态修复方法
CN100518966C (zh) 修建垃圾填埋场的方法以及垃圾填埋场
CN112962680A (zh) 一种新型垃圾填埋系统
CN114319455B (zh) 一种大型垃圾填埋场全覆盖封场、环境处理及复绿工艺
CN213390180U (zh) 一种用于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的生态修复系统
Caldwell et al. Geotechnical stability considerations in the design and reclamation of tailings impoundments
Palaniandy et al. Sanitary Landfill Types and Design
CN212153470U (zh)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系统及生活垃圾填埋场
Oltean et al. Prevention and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pen pit coal mining activities.
CN110528538B (zh) 垃圾填埋场及其建造方法
CN114293596A (zh) 大型垃圾山垂直防渗工艺
CN114457855A (zh) 一种下沉式水平防渗与垂直防渗组合结构
CN112031036A (zh) 一种高盐岩隧道弃渣场生态防护系统及生态防护方法
CN212001193U (zh) 一种垃圾消纳站的边坡防护结构
CN114439049B (zh) 一种用于固废堆体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组合防渗体
CN219175190U (zh) 一种在软弱基础条件下应用格室加固技术的复合防渗结构
Goldan et al. Reduc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aused by the Open-Cast Coal Mining Activities
CN217500339U (zh) 一种岩溶区水库库盆土质防渗层结构
SU1765400A1 (ru) Способ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 почвенного массива при подготовке санитарно-защитной зоны карьеров
Valgma et al. The impact of infiltration dam on the groundwater regime in the Kurtna landscape reserve area
Lagos et al. Experiences of mine closure cover with geosynthetics in Peru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