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81334U - 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81334U
CN213381334U CN202022246999.1U CN202022246999U CN213381334U CN 213381334 U CN213381334 U CN 213381334U CN 202022246999 U CN202022246999 U CN 202022246999U CN 213381334 U CN213381334 U CN 213381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tary gear
crank
connecting rod
impact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4699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uwei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Gaote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Gaote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Gaote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4699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81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81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81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包括:储能单元;用于驱使储能单元储能并可承受储能单元释放的能量以将紧固件打入工件的冲击单元;驱动机构,其与冲击单元连接;旋转动力机构,其连接驱动机构以为驱动机构提供旋转动力;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不动的内齿圈、与旋转动力机构连接的曲柄及至少一个以可自转的方式与曲柄连接并可随曲柄转动而相对内齿圈公转的行星齿轮、与行星齿轮偏心连接并用于推动冲击单元的卡轴,该行星齿轮置于内齿圈内并与内齿圈啮合。本实用新型利用内齿圈‑曲柄‑行星齿轮结构实现了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而且偏载远小于传统的曲柄‑连杆结构;另外,无需脱离组件就实现了驱动机构的快速释放,简化了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具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背景技术:
在快速紧固机上,通常需要通过压缩或拉动储能单元以储存能量,然后快速释放以实现对外做功。
快速紧固机中压缩与释放储能单元时,通常需要作直线或近似直线运动,而常见动力为马达,输出的是旋转运动。因此,需要把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常见的是曲柄-连杆结构,但是这种结构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受力偏角,会使被驱动件运动的摩擦力变大,出现机构磨损等问题。另外,驱动机构在压缩储能单元之后需要快速释放以达到对外做功的目的,很多快速紧固机上通常都会专门为此设置的脱离组件,导致其结构变得复杂,不利于降低成本。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紧固件打入机包括:储能单元;用于驱使该储能单元储能并可承受储能单元释放的能量以将紧固件打入工件的冲击单元;驱动机构,其与所述冲击单元连接;旋转动力机构,其连接驱动机构以为驱动机构提供旋转动力;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固定不动的内齿圈、与旋转动力机构连接的曲柄以及至少一个以可自转的方式与曲柄连接并可随曲柄转动而相对内齿圈公转的行星齿轮、与该行星齿轮偏心连接并用于推动冲击单元的卡轴,该行星齿轮置于该内齿圈内并与该内齿圈啮合。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行星齿轮的自转角度与公转角度之比为(1:1)-(7:1)或(0.1:1)-(0.5:1)。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齿圈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分度圆直径的比为(2:1)-(8:1)或(1.1:1)-(1.5:1)。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行星齿轮上设置有连杆,所述卡轴安装于该连杆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曲柄上成型有一个连接臂,该连接臂设置有一个可旋转的所述的行星齿轮,该行星齿轮设置有一个所述的连杆,该连杆上设置有所述的卡轴,以组成一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曲柄上成型有两个以上的连接臂,每个连接臂设置有一个可旋转的所述的行星齿轮,该行星齿轮设置有一个所述的连杆,该连杆上设置有所述的卡轴,以组成两组以上的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动力机构包括有马达,该马达的转轴作为输出轴,所述曲柄与输出轴连接;或者是,所述旋转动力机构包括有减速箱以及与该减速箱配合安装的马达和安装于该减速箱上的输出轴,所述曲柄与输出轴连接,该减速箱内设置有若干层行星齿轮传动模组。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冲击单元包括有冲击杆,该冲击杆侧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卡轴置于该凹槽中;或者是,该冲击杆侧面设置有凸齿,所述卡轴与凸齿啮合。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储能单元为空气弹簧或机械弹簧或橡胶元件或真空装置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所述储能单元为空气弹簧时,该储能单元包括有缸体以及安装于该缸体内的活塞,所述冲击杆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该冲击杆另一端伸出于该缸体外。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有导钉板以及设置于该导钉板下端并用于对导钉板输送紧固件的钉夹,该导钉板具有供冲击单元中的冲击杆穿过的通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内齿圈-曲柄-行星齿轮结构实现了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而且偏载远小于传统的曲柄-连杆结构,可最大程度减少负载运动摩擦力,避免出现磨损等问题,保证冲击单元运行的稳定性及顺畅性,提高工作质量,另外,无需脱离组件就实现了驱动机构的快速释放,简化了结构,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无连杆);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步骤图(齿数比为3:1);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轨迹图(齿数比为3:1);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轨迹图(齿数比为4:1);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步骤图(齿数比为3:2);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轨迹图(齿数比为3:2);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齿数比为3:1,两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齿数比为3:1,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齿数比为4:1,两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齿数比为4:1,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齿数比为4:1,四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原理流程图(齿数比为3:1,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齿数比为4:1,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原理流程图(齿数比为4:1,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18所示,为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包括:储能单元1;用于驱使该储能单元1储能并可承受储能单元1释放的能量以将紧固件打入工件的冲击单元2;驱动机构3,其与所述冲击单元2连接;旋转动力机构4,其连接驱动机构3以为驱动机构3提供旋转动力;该紧固件打入机还包括有安装于底座5一侧的导钉板61以及设置于该导钉板61下端并用于对导钉板61输送紧固件(通常为钉子)的钉夹62,该导钉板61具有供冲击单元2中的冲击杆21穿过的通道。
结合图1-4所示,所述驱动机构3为一种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或接近直线运动的机构,具体而言,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有固定不动的内齿圈31、与旋转动力机构4连接的曲柄32以及至少一个以可自转的方式与曲柄32连接并可随曲柄32转动而相对内齿圈31公转的行星齿轮33、与该行星齿轮33偏心连接并用于推动冲击单元2的卡轴34,该行星齿轮33置于该内齿圈31内并与该内齿圈31啮合。当卡轴34与冲击单元啮合时,可以使冲击单元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储能单元储能;当卡轴34与冲击单元脱离时,在储能单元力的作用下,冲击单元沿第二方向移动实现紧固件打入功能。
所述储能单元1为空气弹簧或机械弹簧或橡胶元件或真空装置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所述储能单元1为空气弹簧时,该储能单元1包括有安装于底座5上的缸体11以及安装于该缸体11内的活塞12,所述冲击杆21一端与活塞12固定连接,该冲击杆21另一端伸出于该缸体11外;所述底座5安装有用于与活塞12接触的缓冲块51。
当储能单元1中的活塞不被冲击单元压缩时,活塞贴合在缓冲块上,此时冲击单元所在位置,称之为下止点。冲击单元被驱动机构向后(朝储能单元1方向)能推动到的极限位置,称之为上止点。当冲击单元向上止点移动压缩气体储存能量,冲击单元此运动方向被定义为第一方向。当冲击单元在气压的作用下,向下止点移动,将紧固件从导钉板打入工件,此运动方向被定义为第二方向。
所述的行星齿轮33的自转角度与公转角度之比为(1:1)-(7:1)或(0.1:1)-(0.5:1)。具体而言,该行星齿轮33的自转角度与公转角度之比为1:1、或2:1、或3:1、或4:1、或5:1、或6:1、或7:1、或1/10:1、或1/9:1、或1/8:1、或1/7:1、或1/6:1、或1/5:1、或1/4:1、或1/3:1、或1/2:1等。
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为(2:1)-(8:1)或(1.1:1)-(1.5:1)。具体而言,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为2:1、或3:1、或4:1、或5:1、或6:1、或7:1、或8:1;又或者是,该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为3:2,4:3,5:4,6:5,7:6,8:7,9:8,10:9等。
所述行星齿轮33上设置有连杆35,所述卡轴34安装于该连杆35上。值得注意的是,连杆35在这里本质上只是作为行星齿轮径向的一个延伸,以便于卡轴的连接,当行星齿轮足够大且卡轴中心到行星齿轮自转中心的距离较小时,卡轴可以与行星齿轮直接连接,并随行星齿轮一起转动,结合图5所示。
所述曲柄32上成型有一个连接臂321,该连接臂321设置有一个可旋转的所述的行星齿轮33,该行星齿轮33设置有一个所述的连杆35,该连杆35上设置有所述的卡轴34,以组成一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如图3所示。或者是,所述曲柄32上成型有两个以上的连接臂321,每个连接臂321设置有一个可旋转的所述的行星齿轮33,该行星齿轮33设置有一个所述的连杆35,该连杆35上设置有所述的卡轴34,以组成两组以上的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如图11-15所示。
结合图1-2所示,所述旋转动力机构4包括有安装于底座5下端的减速箱41以及与该减速箱41配合安装的马达42和安装于该减速箱41上的输出轴43,所述曲柄32与输出轴43连接,该减速箱41内设置有若干层行星齿轮传动模组。马达用于提供扭力和转速,减速箱用于减低转速同时提高扭力,输出轴连接所述减速箱与驱动机构,并将旋转运动传递给驱动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动力足够强劲的马达,结合所要求的输出功率也可以不用减速箱,此时马达的转轴可直接作为输出轴。驱动机构安装于底座中,并与输出轴相连,将输出轴传递而来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近似直线运动,从而推动冲击单元移动。
所述冲击单元2包括有冲击杆21,该冲击杆21侧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卡轴34置于该凹槽中;或者是,该冲击杆21侧面设置有凸齿211,所述卡轴34与凸齿211啮合。
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为2:1时,卡轴的运行轨迹为一条直线,可最大程度减少负载运动摩擦力,避免出现磨损等问题,保证冲击单元运行的稳定性及顺畅性,提高工作质量,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大于2:1时,如3:1,4:1,5:1等,有如下规律。
如图6所示,所述卡轴34的中心为O点,O点到行星齿轮33旋转中心距离为A。内齿圈31与行星齿轮33的中心距为D。
如图6和图7所示,当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为3:1,即齿数比3:1,曲柄带动行星齿轮及与之连接的连杆旋转,O点的运动轨迹为近似三角形。近似三角形为边长2*(D+A)*sin60°的等边三角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此近似三角形的一条边的一部分或整条边完成对储能单元的压缩。值得注意的是,O点运动轨迹与三角形的近似程度和D与A之间的比值有关,由图7易知,曲柄位于0°、120°、240°时,卡轴中心O所在位置即为三角形的3个顶点,此时令曲柄位于60°、180°、300°时O点所在位置落在三角形各对应边的中点可以获得近似度比较满意的运动轨迹,此时D=3A。三角形虚线所示为O点所示运动轨迹,圆形虚线示意卡轴运动所经过的虚拟位置;三角形实线所示为所近似的多边形。
类似的,如图8所示,当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为4:1,即齿数比为4:1,O点的运动轨迹为近似四边形,近似四边形为边长2*(D+A)*sin45°的正方形。类似的,可令四边形的各顶点及各边中点作为O点运动轨迹的控制点,从而获得与四边形近似度较高的运动轨迹,此时D=5.826A。一般的,当齿数比为n:1时,可令D:A=(1+cos(180°/n)):(1-cos(180°/n)),从而获得与边长为2*(2/(1-cos(180°/n)))*A*sin(180°/n)的n边形近似度较高的运动轨迹。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D:A的等式不必精确相等,近似相等也可以,只是O点的运动轨迹与多边形的近似程度会有变化。
另外,需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齿圈和行星齿轮并不仅限于齿轮,摩擦轮、带轮等其他形式的轮,只要原理相同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小于2:1时,即当齿数比小于2:1时,如3:2,4:3,5:4等,有如下规律。
如图9和图10所示,当齿数比3:2,曲柄带动行星齿轮及与之连接的连杆旋转,O点的运动轨迹为近似三角形。近似三角形为边长2*(D+A)*sin60°的等边三角形。在实例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此近似三角形的一条边的一部分或整条边完成对储能单元的压缩。与齿数比大于2:1的情况不同的是,一个完整近似三角形轨迹的获得,曲柄需要旋转大于1圈,当齿数比3:2时,需要旋转2圈获得完整轨迹。值得注意的是,O点运动轨迹与三角形的近似程度和D与A之间的比值有关,由图10易知,曲柄位于0°、240°、480°时,卡轴中心O所在位置即为三角形的3个顶点,此时令曲柄位于120°、360°、600°时O点所在位置落在三角形各对应边的中点可以获得近似度比较满意的运动轨迹,此时D=A/3。三角形虚线所示为O点所示运动轨迹,圆形虚线示意卡轴运动所经过的虚拟位置;三角形实线所示为所近似的多边形。
一般的,当齿数比为n:(n-1)时,令D:A=(1-cos(180°/n)):(1+cos(180°/n)),从而获得与边长为2*(2/(1+cos(180°/n)))*A*sin(180°/n)的n边形近似度较高的运动轨迹。近似n边形完整轨迹的获得,需要曲柄旋转n-1圈。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D:A的等式不必精确相等,近似相等也可以,只是O点的运动轨迹与多边形的近似程度会有变化。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对于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n:1,即齿数比n:1,曲柄旋转一周,O点的运动轨迹为近似多边形,如果只利用其中一条边实现对冲击单元压缩,那么另外的几条边则没有做功,对应的曲柄在这些旋转角度只是空转,效率不高。
通过在曲柄上连接多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或在输出轴上连接多个曲柄-行星齿轮-连杆组件,这样可以利用近似多边形的多条边实现对冲击单元的多次压缩,可以有效的利用曲柄的旋转角度。
以齿数比为3:1的结构为例,如图11所示,曲柄沿同一圆周上分布有两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优先使这两个组件分布角度大于等于120°,则可以完整的利用近似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去推动冲击单元,图11中,选择使两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的夹角为180°,当第一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推动冲击单元到上止点之后,冲击单元在储能单元力的作用下,来到下止点,曲柄继续旋转,则第二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可以与冲击单元啮合,推动其压缩储能单元。容易得知,曲柄旋转一周,可以有两个120°,即总共240°用于做功,效率得到提高;如图12所示,曲柄沿同一圆周上分布有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优先使这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之间的分布角度等于120°,从而最大化利用近似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去推动冲击单元。可以继续增加行星齿轮-连杆组件的个数,但这会导致组件之间的分布角度小于120°,各组件之间的推动行程有重叠,无益于效率的提高,所以在这里,优先使行星齿轮-连杆组件的个数小于等于3。
类似的,当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对于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为4:1时,即齿数比为4:1时,曲柄沿同一圆周上可以分布有两个、三个、四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如图13-15所示,并且优先使两个相邻行星齿轮-连杆组件之间分布角度大于等于90°。如图13所示,曲柄沿同一圆周上分布有两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优先使这两个组件分布角度大于等于90°,此处选择180°,则可以完整的利用近似四边形的两条边分别去推动冲击单元;如图14所示,曲柄沿同一圆周上分布有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优先使这三个组件之间的分布角度大于等于90°,此处选择120°,从而完整的利用近似四边形的三条边分别去推动冲击单元;如图15所示,曲柄沿同一圆周上分布有四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优先使这四个组件之间的分布角度等于90°,从而最大化利用近似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去推动冲击单元。可以继续增加行星齿轮-连杆组件的个数,但这会导致组件之间的分布角度小于90°,而行星齿轮-连杆组件之间的推动行程有重叠,无益于效率的提高,所以在这里,优先使行星齿轮-连杆组件的个数小于等于4。
容易得出一般性的推论,当齿数比为n:1时,驱动机构中可分布多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优先使行星齿轮-连杆组件的个数小于等于n,并且优先使该行星齿轮-连杆组件分布角度大于等于360/n°,相对于只分布一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来说,可以提供驱动机构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动作原理和流程,这里仅以齿数比3:1且圆周分布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为例进行说明。其中,齿数比是指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如图16所示,假设输出轴43逆时针带动曲柄32旋转,当旋转到状态1时,冲击单元位于下止点,第一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1开始与冲击单元有机械啮合。继续旋转,驱动机构利用近似三角形的一条边推动冲击单元压缩储能单元,按顺序由状态1到状态3,实现存储能量。当冲击单元达上止点附近时(状态3),曲柄继续旋转,第一行星齿轮-连杆组件沿近似三角形的另一条边运动,从而实现连杆与冲击单元的脱离(状态4)。当连杆与冲击单元脱离后,冲击单元在储能单元推力下对外做功,将紧固件从导钉板打入工件(状态5),完成一个做功循环。曲柄继续旋转,第二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2开始与冲击单元有机械啮合,从而重复状态1至5,完成第二个做功循环。以此类推,输出轴旋转一周,可以完成三个做功循环。
类似的,齿数比4:1且圆周分布四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时,输出轴旋转一周,可以完成4个做功循环。一般地,齿数比n:1且圆周分布小于等于n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输出轴旋转一周,可以完成小于等于n个做功循环。
在前面的多个行星齿轮连杆实例中,每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可完成一个完整的压缩行程,当齿数比n:1时,输出轴旋转一周,可以完成小于等于n个做功循环。实际上,也可以设计成多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共同完成一个压缩行程,每个组件完成压缩行程的一段,各段行程依次接力完成一个完整的压缩行程。要顺利实现各段行程的接力,冲击单元上需要有分别与各行星齿轮-连杆组件啮合的特征,且需要选择合适的行星齿轮-连杆组件分布角度。
以齿数比4:1为例,圆周上可以分布多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优先使该组件的个数小于等于4个,继续增加该组件的个数无益于驱动效率的提高。如图17所示,选择圆周上分布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各组件夹角为90°,剩余90°作为避空角,避免冲击单元在朝对外做功的方向移动时与驱动机构相撞。冲击单元上有三个锯齿形特征分别与各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啮合。避空角的选择与曲柄的转速以及冲击单元对外做功时的移动速度有关。容易推导出,当齿数比为n:1时,可令圆周上分布小于等于n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设避空角为θ,行星齿轮-连杆组件个数为m,则优先选择使组件夹角为(360°-θ)/m。值得注意的是各行星齿轮-连杆组件之间的夹角不一定要相等,但优先设计成相等使其结构简单。
齿数比4:1,圆周上分布三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的机构工作流程,见图18所示。假设输出轴逆时针带动曲柄旋转,当旋转到状态1,冲击单元位于下止点,第一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1开始与冲击单元有机械啮合。继续旋转,驱动机构利用近似四边形的一条边推动冲击单元压缩储能单元至状态2,曲柄继续旋转,第一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1与冲击单元2即将脱离,第二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2开始与冲击单元啮合见状态3。曲柄32继续旋转,第二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2与冲击单元脱离,第三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3与冲击单元2啮合,如状态4。曲柄继续旋转,第三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3推动冲击单元达上止点附近时(状态5),曲柄继续旋转,第三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3沿近似四边形的另一条边运动,从而实现连杆与冲击单元的脱离(状态5)。当连杆与冲击单元脱离后,冲击单元在储能单元推力下对外做功,并回到下止点(状态6),输出轴继续带动曲柄旋转又回到状态1,完成一个做功循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内齿圈-曲柄-行星齿轮结构实现了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而且偏载远小于传统的曲柄-连杆结构,可最大程度减少负载运动摩擦力,避免出现磨损等问题,保证冲击单元运行的稳定性及顺畅性,提高工作质量,另外,无需脱离组件就实现了驱动机构的快速释放,简化了结构,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包括:
储能单元(1);
用于驱使该储能单元(1)储能并可承受储能单元(1)释放的能量以将紧固件打入工件的冲击单元(2);
驱动机构(3),其与所述冲击单元(2)连接;
旋转动力机构(4),其连接驱动机构(3)以为驱动机构(3)提供旋转动力;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有固定不动的内齿圈(31)、与旋转动力机构(4)连接的曲柄(32)以及至少一个以可自转的方式与曲柄(32)连接并可随曲柄(32)转动而相对内齿圈(31)公转的行星齿轮(33)、与该行星齿轮(33)偏心连接并用于推动冲击单元(2)的卡轴(34),该行星齿轮(33)置于该内齿圈(31)内并与该内齿圈(31)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齿轮(33)的自转角度与公转角度之比为(1:1)-(7:1)或(0.1:1)-(0.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31)分度圆直径与所述行星齿轮(33)分度圆直径的比为(2:1)-(8:1)或(1.1:1)-(1.5:1)。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33)上设置有连杆(35),所述卡轴(34)安装于该连杆(35)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32)上成型有一个连接臂(321),该连接臂(321)设置有一个可旋转的所述的行星齿轮(33),该行星齿轮(33)设置有一个所述的连杆(35),该连杆(35)上设置有所述的卡轴(34),以组成一个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32)上成型有两个以上的连接臂(321),每个连接臂(321)设置有一个可旋转的所述的行星齿轮(33),该行星齿轮(33)设置有一个所述的连杆(35),该连杆(35)上设置有所述的卡轴(34),以组成两组以上的行星齿轮-连杆组件(30)。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动力机构(4)包括有马达(42),该马达(42)的转轴作为输出轴(43),所述曲柄(32)与输出轴(43)连接;或者是,所述旋转动力机构(4)包括有减速箱(41)以及与该减速箱(41)配合安装的马达(42)和安装于该减速箱(41)上的输出轴(43),所述曲柄(32)与输出轴(43)连接,该减速箱(41)内设置有若干层行星齿轮传动模组。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单元(2)包括有冲击杆(21),该冲击杆(21)侧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卡轴(34)置于该凹槽中;或者是,该冲击杆(21)侧面设置有凸齿211,所述卡轴(34)与凸齿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元(1)为空气弹簧或机械弹簧或橡胶元件或真空装置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所述储能单元(1)为空气弹簧时,该储能单元(1)包括有缸体(11)以及安装于该缸体(11)内的活塞(12),所述冲击杆(21)一端与活塞(12)固定连接,该冲击杆(21)另一端伸出于该缸体(11)外。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紧固件打入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导钉板(61)以及设置于该导钉板(61)下端并用于对导钉板(61)输送紧固件的钉夹(62),该导钉板(61)具有供冲击单元(2)中的冲击杆(21)穿过的通道。
CN202022246999.1U 2020-10-10 2020-10-10 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Active CN213381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46999.1U CN213381334U (zh) 2020-10-10 2020-10-10 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46999.1U CN213381334U (zh) 2020-10-10 2020-10-10 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81334U true CN213381334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86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46999.1U Active CN213381334U (zh) 2020-10-10 2020-10-10 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813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1143A (zh) * 2022-06-02 2022-12-06 河南华辰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金属材料抗疲劳抛光装置
CN115431143B (zh) * 2022-06-02 2024-05-28 河南华辰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金属材料抗疲劳抛光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1143A (zh) * 2022-06-02 2022-12-06 河南华辰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金属材料抗疲劳抛光装置
CN115431143B (zh) * 2022-06-02 2024-05-28 河南华辰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金属材料抗疲劳抛光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199805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H10103441A (ja) 歯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エンジン
CN109176411B (zh) 一种快速紧固装置
US6981483B1 (en) Linear gear transfer drive assembly
CN108180269A (zh) 原动机和减速机与低转速等力加速传动装置和发电机组合发电机组
CN213381334U (zh) 一种紧固件打入机
US7926462B2 (en) Kinetic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US6595084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y reciprocating transmission
CN2839738Y (zh) 机械传动装置
US11787028B2 (en) Quick fastening device
CN213393398U (zh) 一种改良型快速紧固装置
US20220176530A1 (en) Fastener driving machine
AU2021100072A4 (en) Fastener driving machine
CN108773659B (zh) 一种拨料机构
US7735386B2 (e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CN101555932A (zh) 角动量机构
HUT55513A (en) Drive
KR102132119B1 (ko) 크랭크암의 굴절운동을 이용한 톱
CN1280647A (zh) 摆动活塞式发动机
CN2506225Y (zh) 双杠杆传动电动牙刷
CN207813739U (zh) 提高传动效率的传动机构
US4206660A (en) Infinitely variable (from zero up) transmissions, with constant or harmonic power input and a chain gear multiaction cam
CN206617527U (zh) 一种变速双作用往复运动机构
CN219429101U (zh) 开夹机构及气溶胶发生装置加工系统
CN2747367Y (zh) 往复式惯性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3

Address after: 523000 No. 544, Changping Dongxing Road, Changpi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Kek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1, building 2, 12 niushanjingjing Road, Dongcheng Street,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Gaote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8

Address after: 215000 rooms 1505a and 1505b, building 5, Tianyun Plaza, No. 111, Wusongjiang Avenue, Guoxiang street,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uwei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No. 544, Changping Dongxing Road, Changpi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Kek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