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42021U -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42021U
CN213342021U CN202022468834.9U CN202022468834U CN213342021U CN 213342021 U CN213342021 U CN 213342021U CN 202022468834 U CN202022468834 U CN 202022468834U CN 213342021 U CN213342021 U CN 213342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sion unit
direct
current voltage
inverter circui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688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章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base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base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base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base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688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4202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8001 priority patent/WO202208825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42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42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双向逆变电路包括: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三转换单元及变压器;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直流电源连接,输出端与变压器的低压侧连接;第二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变压器的高压侧连接,输出端与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向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输入直流电压时,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三转换单元顺次对直流电压进行斩波、整流及逆变以转换为第一交流电压输出;或者,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电压时,第三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一转换单元顺次对第二交流电压进行第一次整流、斩波及第二次整流以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第二直流电压为直流电源充电。

Description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支持AC交流电输出的便携式储能产品的充电与AC交流电输出分别由独立的充电器或者(内置充电模块)和逆变器组成,此类产品充电方式,要么采用直流充电,但需要配置的独立的充电适配器,要么采用交流电充电方式,但需要在产品内内置充电模块。
此类便携式储能产品为了获得更快的充电速度,往往需要配置更大的外置充电适配器,要么进一步将内置的充电模块功率提高,成本与电路设计难度也就随之上升,另外也势必增加产品体积以及散热的要求。
另外有少数的便携式储能产品利用DSP技术的控制来实现逆变/充电双向控制,此类产品的控制方式较为复杂,程序算法验证周期长,而造成产品研发周期长,成本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向逆变电路,包括: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三转换单元及变压器,其中,
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直流电源连接,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的低压侧连接;所述第二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的高压侧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输入直流电压时,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三转换单元顺次对所述直流电压进行斩波、整流及逆变以转换为第一交流电压,所述第一交流电压从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输出;
或者,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电压时,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一转换单元顺次对所述第二交流电压进行第一次整流、斩波及第二次整流以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所述第二直流电压为所述直流电源充电。
进一步,所述第一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全桥电路,所述第二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全桥电路,所述第三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SPWM全桥逆变电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转换单元为由两个MOS管构成的推挽电路、所述第二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全桥电路,所述第三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SPWM全桥逆变电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上串联有储能电感。
进一步,所述储能电感上并联有振荡抑制电路,所述振荡抑制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二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均为PMOS管;其中
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的源极串联后与所述储能电感并联,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源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和源极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接地;
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输入直流电压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均导通;
或者,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电压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均关断。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源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和源极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口,发射极接地。
进一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上并联有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口,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进一步,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三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三控制信号输入端口,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接地。
进一步,所述第三MOS管为NMOS管。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向逆变充电装置,包括电池包、充电管理电路、主控电路、辅助供电电路、充放电切换电路,还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双向逆变电路;所述双向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包连接,输出端与所述充放电切换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采用纯硬件的方案,在原储能产品上的单向DC-AC逆变器进行改进,通过纯硬件的方式,实现原单向逆变器除了DC/AC的逆变外同时具有AC/DC的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逆变电路可实现双向逆变的功能,不需额外的充电适配器,逆变与充电共用一套功率器件、磁性器件,节约元件成本,减小产品体积。容易实现大功率充电,理论上可以做到最大充电功率与逆变输出功率相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变电路的全桥-全桥-SPWM全桥逆变架构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变电路的推挽-全桥-SPWM全桥逆变架构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变电路的振荡抑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变充电装置的电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包括: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三转换单元及变压器;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直流电源连接,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的低压侧连接;所述第二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的高压侧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输入直流电压时,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三转换单元顺次对所述直流电压进行斩波、整流及逆变以转换为第一交流电压,所述第一交流电压从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输出;或者,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电压时,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一转换单元顺次对所述第二交流电压进行第一次整流、斩波及第二次整流以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所述第二直流电压为所述直流电源充电。
实施例1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第一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Q1、Q2、Q3、Q4构成的全桥电路,所述第二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Q5、Q6、Q7、Q8构成的全桥电路,所述第三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Q10、Q11、Q17、Q18构成的SPWM全桥逆变电路。
当直流电源向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输入直流电压时,即当双向逆变电路处于DC/AC工作过程时,第一转换单元的四个MOS管Q1、Q2、Q3、Q4的栅极外接控制端口,对输入的直流电压进行斩波,配合合适的变压器匝比,变压器次级侧输出期望的高频脉冲电压,然后通过第二转换单元的四个MOS管Q5、Q6、Q7、Q8的体二极管构成的全桥整流电路进行整流后,得出直流高压供给后级的第三转换单元的四个MOS管Q10、Q11、Q17、Q18组成的SPWM全桥逆变电路进行逆变,从而完成直流高压与交流输出的转换。
当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电压时,利用SPWM全桥逆变电路中的MOS管的体二极管对输入的第二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得出高压直流电压;Q5、Q6、Q7、Q8的栅极外接控制端口,其组成的全桥电路对高压直流电压进行斩波,然后经过合适的匝比,得出期望的高频低压脉冲电压,利用Q1、Q2、Q3、Q4的体二极管组成的全桥整流电路及储能电感L1、滤波电容C2对此高频低压脉冲波形进行整流后,输出适合电池的充电电压。
由于锂电的充电三段式充电特性,及充电过程中的电池电压的缓慢增加,意味着在AC/DC工作模式中,高压侧的全桥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不是固定的,是需要根据充电电流及充电电压进行调节的以保证完整的充电过程。因此,在电路架构中加入了储能电感L1。此储能电感L1的导入,在DC/AC工作过程中相当于人为的加入了一个较大漏感,容易与第一转换单元中的MOS管的结电容产生LC振荡而产生较大的电压尖锋。
为了解决储能电感L1导入而引起的新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在储能电感上并联有振荡抑制电路。如图3所示,所述振荡抑制电路包括第一MOS管Q28、第二MOS管Q29、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第一电容C7、第二电容C13和第二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一MOS管Q28和第二MOS管Q29均为PMOS管。
其中,所述第一MOS管Q28和第二MOS管Q29的源极串联后与所述储能电感L1并联,所述第一MOS管Q28的栅极和源极、所述第二MOS管Q29的栅极和源极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7和第二电容C13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Q29的漏极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接地。
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输入直流电压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均导通,此时Q28、Q29导通,使储能电感L1短路;C7、C13相当于输入电容。
或者,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电压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均关断,此时,Q28、Q29关断,储能电感L1工作,C7、C13不参与工作。
具体的,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32,所述第一MOS管Q28的栅极和源极、所述第二MOS管Q29的栅极和源极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3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32的基极连接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口,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一三极管Q32的基极上并联有第二三极管Q33,所述第二三极管Q33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33的基极连接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口,所述第二三极管Q33的发射极接地。
当双向逆变电路处于DC/AC工作状态时,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口输入高电平,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口输入低电平,此时第一三极管Q32导通,第二三极管Q33关断。当双向逆变电路处于AC/DC工作状态时,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口输入低电平,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口输入高电平,此时第二三极管Q33导通,保证第一三极管Q32的基极处于低电位状态,从而能够保证使第一三极管Q32关断。
具体的,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三MOS管Q34,所述第三MOS管Q34的栅极连接第三控制信号输入端口,所述第三MOS管Q34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MOS管Q34为NMOS管。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2给出了双向逆变电路的另一种电路结构,本实施例2的电路结构与实施例1的电路结构唯一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2中,第一转换单元为由两个MOS管Q9、Q12构成的推挽电路。
具体参考图2所示的电路,当图2所示的双向逆变电路处于DC/AC工作过程时,Q9、Q12构成典型的推挽拓扑模式对输入的直流电压进行斩波,配合合适的变压器匝比,变压器次级侧输出期望的高频脉冲电压,然后通过全桥功率MOS Q13、Q14、Q15、Q16的体二极管构成的全桥整流电路进行整流后,得出直流高压供给后级的Q19、Q20、Q21、Q22组成的SPWM全桥逆变电路进行直流高压与交流输出的转换。
当图2所示的双向逆变电路处于AC/DC工作过程时,SPWM全桥逆变电路中的功率管的体二极管对交流输入电压进行整流,得出高压直流电压,输出给由Q13、Q14、Q15、Q16组成的全桥电路进行斩波,然后经过合适的匝比得出期望的高频低压脉冲电压,利用Q9、Q12的体二极管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及储能电感L2、滤波电容C4对此高频低压脉冲波形进行整流后输出适合电池的充电电压。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双向逆变充电装置,包括电池包、充电管理电路、主控电路、辅助供电电路、充放电切换电路,还包括如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提供的双向逆变电路;所述双向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包连接,输出端与所述充放电切换电路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纯硬件的方案,在原储能产品上的单向DC-AC逆变器进行改进,通过纯硬件的方式,实现原单向逆变器除了DC/AC的逆变外同时具有AC/DC的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逆变电路可实现双向逆变的功能,不需额外的充电适配器,逆变与充电共用一套功率器件、磁性器件,节约元件成本,减小产品体积。容易实现大功率充电,理论上可以做到最大充电功率与逆变输出功率相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三转换单元及变压器;其中,
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直流电源连接,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的低压侧连接;所述第二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的高压侧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输入直流电压时,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三转换单元顺次对所述直流电压进行斩波、整流及逆变以转换为第一交流电压,所述第一交流电压从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输出;
或者,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电压时,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第一转换单元顺次对所述第二交流电压进行第一次整流、斩波及第二次整流以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所述第二直流电压为所述直流电源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全桥电路,所述第二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全桥电路,所述第三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SPWM全桥逆变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单元为由两个MOS管构成的推挽电路、所述第二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全桥电路,所述第三转换单元为由四个MOS管构成的SPWM全桥逆变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所述的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上串联有储能电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感上并联有振荡抑制电路,所述振荡抑制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二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均为PMOS管;其中
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的源极串联后与所述储能电感并联,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源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和源极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接地;
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输入直流电压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均导通;
或者,所述第三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电压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均关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源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和源极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口,发射极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上并联有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口,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三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三控制信号输入端口,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向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MOS管为NMOS管。
10.一种双向逆变充电装置,包括电池包、充电管理电路、主控电路、辅助供电电路、充放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逆变电路;所述双向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包连接,输出端与所述充放电切换电路连接。
CN202022468834.9U 2020-10-30 2020-10-30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Active CN213342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8834.9U CN213342021U (zh) 2020-10-30 2020-10-30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PCT/CN2020/128001 WO2022088256A1 (zh) 2020-10-30 2020-11-11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8834.9U CN213342021U (zh) 2020-10-30 2020-10-30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42021U true CN213342021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75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68834.9U Active CN213342021U (zh) 2020-10-30 2020-10-30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420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32978B2 (en) Power conversion module, vehicle-mounted charger,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0578888C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
CN108512256B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充放电一体化系统
US10243455B2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CN110829878A (zh) 一种新型双向ac/dc变换器
CN112350389A (zh) 一种车载充电机与dc/dc的集成控制电路
Burlaka et al. Bidirectional single stage isolated DC-AC converter
CN111600499A (zh) 交直流双向变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6984709B (zh) 一种高频逆变直流焊接电源电路
Zou et al. A gan variable-frequency series resonant dual-active-bridge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for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WO2022088256A1 (zh)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CN112187061A (zh)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CN213342021U (zh) 双向逆变电路及双向逆变充电装置
Ramamurthi et al. High step-up DC-DC converter with switched capacitor-coupled inductor and voltage multiplier module
Soleimanifard et al. A bidirectional buck-boost converter in cascade with a dual active bridge converter to increase the maximum input and output currents and extend zero voltage switching range
WO2019109950A1 (zh) 升压电路,电源装置及便携式电能系统
WO2022151126A1 (zh) 一种直流变换器、控制方法、直流汇流箱及光伏发电系统
CN208174547U (zh) 一种双向谐振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及不间断电源
Chen et al. A novel soft-switching grid-connected PV inverter and its implementation
Chiou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Phase Shift Ful1-Bridge Converter Using GaN FET for EV Charger
CN116317036B (zh) 电池系统及电源装置
CN220291888U (zh) 一种新型基于开关电容的共地单相三电平三倍升压逆变器
CN109861573A (zh) 一种低开关损耗功率逆变器
CN221177338U (zh) 一种充电机系统
CN213125831U (zh) 一种高效负压消除隔离半桥驱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