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42013U -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42013U
CN213342013U CN202021304076.0U CN202021304076U CN213342013U CN 213342013 U CN213342013 U CN 213342013U CN 202021304076 U CN202021304076 U CN 202021304076U CN 213342013 U CN213342013 U CN 2133420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power supply
cathode
circuit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040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卫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ntkey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ntke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ntkey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ntke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040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420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420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420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其中,软启动充电支路包括串联的第六电阻、二极管和第一电容;第三电阻和第二电阻串接在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与地之间;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的参考端连接第三电阻与第二电阻的公共端、阴极依次通过第四电阻和第一电阻连接辅助电源端、阳极接地;光耦发射管的阳极连接第四电阻和第一电阻的公共端、阴极连接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的阴极;光耦发射管的阴极还通过软启动充电支路接地;第五电阻第一端连接辅助电源端,第二端连接软启动充电支路中的电路节点。本反馈控制电路既能实现反馈控制,又能实现软启动。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开关电源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例如,服务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工业设备等。
图1是现有常见的输入输出隔离的高频开关电源电路,包括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0、高频开关电压隔离变换电路20、控制驱动电路30、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反馈控制电路(输出电压或电流反馈)50等功能模块组成。
所述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0的输入端用于连接交流电、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变换电路20的输入端;所述隔离变换电路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的输入端、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驱动电路30;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所述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所述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控制驱动电路30的输入端(例如,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输出端通过发射光耦管和接收光耦管耦合控制驱动电路30的输入端)。
图2是图1反馈控制电路50的具体电路图,该反馈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7、电阻R8、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和光耦发射管OP1A,其中,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电阻R3、电阻R4、电阻R7、电阻R8、电容C3、电容C4和电容C5构成分压比较电路70。电阻R3和电阻R2串接在开关电源的正电压输出端DC+与地SGND之间;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参考端连接电阻R3与电阻R2的公共端、阴极依次通过电阻R4和电阻R1连接辅助电源端V2、阳极接地SGND;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阳极连接电阻R4和电阻R1的公共端、阴极连接所述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阴极并通过电容C2接地SGND;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还通过R7和电容C4连接电阻R3与电阻R2的公共端,以及通过电容C3连接电阻R3与电阻R2的公共端;正电压输出端DC+通过电阻R8和电容C5连接电阻R3与电阻R2的公共端。其中,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7和电阻R8实现相位补偿,以防止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工作在放大器状态时产生振荡。该输出电压反馈控制电路只能实现输出电压反馈控制的调压功能,不具有输出电压软启动功能。其中,AC-L表示交流市电电压L线(火线),AC-N表示交流市电电压N线(零线)。
在现有的高频开关电源电路中,输出电压的软启动功能由电源控制模块(例如控制驱动电路30)来实现。随着控制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有些控制集成电路芯片将软启动功能及参数集成并固化在芯片内部,因此输出电压的软启动时间是一个固定值。
由于开关电源中输出电压反馈控制电路有“动态响应时间”参数限制,动态响应时间越小,当开机时输出电压(DC+)的上升斜率就越大,输出电压(DC+)的失控时间也越长,从而导致输出电压过冲峰值过大的问题。
如图3所示,Vout表示输出电压稳定值,Vpeak表示输出电压过冲峰值,T0-T1:输出电压软起动时间,输出开机电压过冲精度(百分比)=(输出开机电压过冲峰值-输出电压额定值)÷输出电压额定值。
在对直流输出电压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应用领域中,要求直流输出电压过冲控制在输出电压稳定值纹波规格区间内。(例如:要求输出电压稳定值纹波<±1%,同时也要求输出电压过冲峰值<1%,其中,输出电压纹波精度(百分比)=(输出电压稳态实际值-输出电压额定值)÷输出电压额定值)。
在有些高频开关电源中采用现有软启动时间固定的集成控制电路芯片,无法实现上述精确电压应用场景对电压过冲峰值的规格要求。
因此在上述应用场景中,采用固定软启动时间的控制集成电路芯片时,还需要新的电路以实现对输出电压软启动时间以及输出电压过冲峰值进行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既能实现反馈控制,又能实现软启动的精确控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和光耦发射管(OP1A),还包括第五电阻(R5)和软启动充电支路,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包括串联的第六电阻(R6)、二极管和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阻(R2)串接在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与地(SGND)之间;所述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参考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阻(R1)连接辅助电源端(V2)、阳极接地(SGND);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阻(R1)的公共端、阴极连接所述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阴极;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还通过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接地(SGND);所述第五电阻(R5)第一端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第二端连接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中的电路节点,所述电路节点与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之间设置所述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阳极比阴极更靠近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所述电路节点与地(SGND)之间设置所述第一电容(C5),所述第六电阻(R6)设置在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的任一位置。
优选的,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二极管的阴极,所述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接地(SGND)并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优选的,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的公共端,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接地(SGND),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的公共端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优选的,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二极管的阴极,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六电阻(R6)接地(SGND)以及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优选的,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二极管的阴极,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接地(SGND)以及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优选的,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阴极和阳极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还通过所述第七电阻(R7)和第四电容(C4)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以及通过所述第三电容(C3)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所述电压输出端(DC+)通过所述第八电阻(R8)和第四电容(C4)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
优选的,第一电容的值相比第二电容的值超过50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开关电源,所述开关电源包括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0)、隔离变换电路(20)、控制驱动电路(30)和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还包括如任一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所述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0)的输入端用于连接交流电、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变换电路(20)的输入端;所述隔离变换电路(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的输入端、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驱动电路(30);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所述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所述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控制驱动电路(30)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包括所述的开关电源。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一种可以调节开关电源直流输出电压软启动时间和输出电压过冲峰值的电压反馈电路,可以满足高精密直流电压应用领域对直流输出电压过冲峰值精度要小于等于输出电压正常稳压精度的要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使直流输出电压过冲峰值精度小于等于输出电压的正常稳压精度(常用值:<±1%)。
另外,可以通过选择第一电容和第六电阻的大小来调节开机时光耦发射管的电流大小和充电时间快慢,以实现电压软启动功能,同时又不影响电压反馈控制。
采用本申请的电压反馈电路,可以使开关电源应用于不同行业领域和不同输出功率、不同输出电压的要求,适配性高、通用性强,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例如,应用在工业领域、台式电脑电源领域、适配器、充电器、医疗电源、精密仪器仪表等领域的高频开关工业电源中。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开关电源电路框图
图2是图1中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图1开关电源开机时出现过冲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
图5是图4中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
图7是图6中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
图9是图8中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
图11是图10中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波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是一种实施例的开关电源,所述开关电源应用于服务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工业设备等,所述开关电源包括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0、隔离变换电路20、控制驱动电路30以及光耦接收管OP1B、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和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其中,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包括软启动电路60和反馈控制部分50,反馈控制部分50包括第一电阻R1、光耦发射管OP1A、第四电阻R4和分压比较电路70。
所述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0的输入端用于连接交流电、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变换电路20的输入端;所述隔离变换电路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的输入端、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驱动电路30;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所述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
图5是图4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具体电路图,该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光耦发射管OP1A、第五电阻R5、软启动充电支路、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包括串联的第六电阻R6、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阻R2串接在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与地SGND之间;所述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阻R2串接在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与地SGND之间;所述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参考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阻R1连接辅助电源端V2、阳极接地SGND;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阻R1的公共端、阴极连接所述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阴极;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还通过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接地SGND;所述第五电阻R5第一端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第二端连接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中的电路节点,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接地SGND并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辅助电源端V2连接开关电源的隔离变压器(属于隔离变换电路20的一部分)的辅助绕组的端子经过简单整流(例如采用二极管整流)后的直流端。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还通过所述第七电阻(R7)和第四电容(C4)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以及通过所述第三电容(C3)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所述电压输出端(DC+)通过所述第八电阻(R8)和第四电容(C4)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第一电容C1的容量远大于第二电容C2的容量,例如第一电容的容量相比第二电容的值超过50倍。
本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开关电源初级接通交流电源,次级直流电压输出端DC+的电压和次级侧辅助电源端V2的电压开始由0V逐渐上升。
一方面,由于第二电阻R2与第三电阻R3将电压输出端DC+的电压进行分压,第二电阻R2上的分压值作为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参考端的输入信号,在电压输出端DC+电压上升到设定的稳态电压值之前,第二电阻R2上的分压值小于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内置基准电压,从而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输出端呈高阻抗,电流无法经由第四电阻R4从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流入地,此时流过运算放大器IC1的输出脚的电流为恒定的最小静态工作电流。
另一方面,由于第一电容C1的初始电压为0V,辅助电源端V2的电压上升时,同时开始缓慢给第一电容C1充电。当辅助电源端V2电压值与第一电容C1上的电压值之差超过光耦发射管OP1A的正向压降与二极管D1正向压降D1之和时,充电电流依次经过第一电阻R1流过光耦发射管OP1A,然后再经过二极管D1向第一电容C1充电。当光耦发射管OP1A流过电流时,光耦接收管OP1B也会产生电流,流过OP1A的电流与流过OP1B的电流的变化方向相同,当OP1A流过的电流增加时,同时流过OP1B的电流也增加。控制驱动电路30根据光耦接收管OP1B的电流值对开关电源输出功率进行调节,当OP1B的电流值增加时,控制开关电源的输出功率减小,从而解决刚刚开机时电压容易过冲的问题。
第一电容C1的充电电流是抛物线形状,当第一电容C1的充电电流值逐渐降为0A时,开关电源的软启动过程结束。此时第一电容C1的电压稳态值为V2。由于V2大于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输出脚电压值,二极管D1两端的电压反偏,二极管截止。所以在软启动过程结束时,反馈光耦发射管OP1A的电流只能流过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输出脚,由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单独控制开关电源输出电压。
当电源开机时,在输出电压上升区间(T0-T1时间段)内,流过光耦发射管OP1A的电流IOP1A如公式(1):
Figure BDA0002569335760000101
当DC+稳定电压值是12V,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内部基准电压V(ref)是2.5V,辅助电源V2是12V,光耦发光管OP1A正向压降V(OP1A)是1V,第四电阻R4的阻值为1KΩ,二极管D1的正向压降V(D1)为0.7V,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最小工作电流I(IC1s)是1mA,另外,电阻R5的阻值远大于R6的阻值因而流过R5上的电流可以忽略不计,开机时,由于电压V2的上升时间远小于电压DC+的上升时间,因而电压V2的上升时间可忽略不计。将上述参数代入公式(1),有公式(2):
Figure BDA0002569335760000102
当电源开机时,在输出电压软启动上升区间(T0-T1时间段)内,第一电容C1的电压V(C1)如公式3:
Figure BDA0002569335760000103
当电源开机时,电源直流输出DC+电压、辅助电源V2电压、第一电容C1电压、光耦发射管OP1A电流波形如图12。
可以得知,在输出电压上升区间(T0-T1时间段)内,第一电容C1的电压V(C1)在充电电流I(OP1A)的作用下,从初始值0V逐渐上升到[V2-V(OP1A)-V(D1)]10.3V。同时I(OP1A)电流从最大值逐渐下降到0A;根据以上反馈控制原理,光耦发射管OP1A的电流I(OP1A)的值越大开关电源的输出功率越小。电流I(OP1A)从最大值逐渐下降到0A的过程,就是开关电源输出功率从0逐渐上升的过程;通过选择电容C1和电阻R6、电阻R1的值,可以调节开关电源输出功率逐渐上升的时间(T0-T1时间段)长短,从而避免输出电压产生过冲现象;在大于T1时间段,V(C1)电压由电阻R5逐渐充电到最大电压V2,使二极管D1反向偏置,完成软启动过程;在大于T1时间段,光耦发射管OP1A的电流I(OP1A)由IC1根据输出电压调整控制。
图6是另一种实施例的开关电源,其与图4的实施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软启动充电支路中第六电阻R6的位置有所差别,如图7所示是图6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的公共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接地SGND,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的公共端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图8是另一种实施例的开关电源,其与图4的实施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软启动充电支路中第六电阻R6的位置有所差别,如图9所示是图8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六电阻R6接地SGND以及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图10是另一种实施例的开关电源,其与图4的实施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软启动充电支路中第六电阻R6的位置有所差别,如图11所示是图10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接地SGND以及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图6至11实施例的开关电源的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图4和5的开关电源的工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和光耦发射管(OP1A),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电阻(R5)和软启动充电支路,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包括串联的第六电阻(R6)、二极管和第一电容(C1);
所述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阻(R2)串接在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与地(SGND)之间;
所述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参考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阻(R1)连接辅助电源端(V2)、阳极接地(SGND);
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阻(R1)的公共端、阴极连接所述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阴极;
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还通过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接地(SGND);
所述第五电阻(R5)第一端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第二端连接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中的电路节点,所述电路节点与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之间设置所述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阳极比阴极更靠近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所述电路节点与地(SGND)之间设置所述第一电容(C1),所述第六电阻(R6)设置在所述软启动充电支路的任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二极管的阴极,所述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接地(SGND)并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的公共端,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接地(SGND),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的公共端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二极管的阴极,
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六电阻(R6)接地(SGND)以及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节点是所述二极管的阴极,
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一电容(C1)接地(SGND)以及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端(V2)。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三端内置基准运算放大器(IC1)的阴极和阳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
所述光耦发射管(OP1A)的阴极还通过所述第七电阻(R7)和第四电容(C4)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以及通过所述第三电容(C3)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
所述电压输出端(DC+)通过所述第八电阻(R8)和第四电容(C4)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容的值相比第二电容的值超过50倍。
9.一种开关电源,包括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0)、隔离变换电路(20)、控制驱动电路(30)和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
所述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0)的输入端用于连接交流电、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变换电路(20)的输入端;所述隔离变换电路(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的输入端、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驱动电路(30)的输出端;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40)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所述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的电压输出端(DC+),所述开关电源反馈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耦合所述控制驱动电路(30)的输入端。
10.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电源。
CN202021304076.0U 2020-07-03 2020-07-03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 Active CN2133420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4076.0U CN213342013U (zh) 2020-07-03 2020-07-03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4076.0U CN213342013U (zh) 2020-07-03 2020-07-03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42013U true CN213342013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82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04076.0U Active CN213342013U (zh) 2020-07-03 2020-07-03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420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2496B2 (en) Transmission voltage loss compensation circuit, compensation method, controlling chip an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EP1415386B1 (en) Simple and efficient switching regulator for fast transient loads
US7167028B2 (en) Voltage detection circuit, power supply un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480159B2 (en) Switching-mode power converter and pulse-width-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 with primary-side feedback control
US7388764B2 (en) Primary side constant output current controller
US793615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circuit
CN110999053B (zh) 用于向功率开关控制设备供电的可调电源设备
US6005781A (en) Two switch off-line switching converter
US9564771B2 (en) Cable compensation by zero-crossing compensation current and resistor
CN105452974A (zh) 电压转换器补偿装置和方法
TWI590574B (zh) 電源供應裝置
US10601329B2 (en) Switching regulator and power switch controller circuit thereof
CN110601537B (zh) 初级侧恒定电流调节
CN112953199B (zh) 开关电源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US20090097291A1 (en) Universal power supply for a laptop
KR20080086798A (ko) 고전압 전력 공급 회로용 방법 및 장치
CN213342013U (zh)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板及其反馈控制电路
CN103580508A (zh) Ac/dc转换器电路
US20230223858A1 (en) Secondary Side Controlled QR Flyback Converter using a Programmable Valley Algorithm
CN112994467B (zh) 应用于原边反馈反激式变换器的混合调制控制方法及电路
CN110190754B (zh) 转换器控制电路及芯片
CN113708637A (zh) 一种反馈电压采样补偿方法及其原边反馈控制电路、反激电源
CN112787518A (zh) 一种电流模式交错控制变换器及控制芯片
CN113746333B (zh) 电源控制电路、开关电源及电子设备
CN220584597U (zh) 一种输出电压调节电路、供电设备以及智能马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