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28506U - 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28506U
CN213328506U CN202021318747.9U CN202021318747U CN213328506U CN 213328506 U CN213328506 U CN 213328506U CN 202021318747 U CN202021318747 U CN 202021318747U CN 213328506 U CN213328506 U CN 213328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avement
self
glass fiber
fiber cl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1874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舒文
周岚
李小鹏
赵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Road Keep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Road Kee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Road Keep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Road Kee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1874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285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28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285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其中,路面修复结构包括回填层、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聚酯玻纤布层、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位于回填层与原路面层之间,形成应力分散结构,以分散原路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的应力,缓解反射裂缝延伸速度。聚酯玻纤布层具有较低的延伸率及瞬时抗拉强度,有效消除路面反射裂缝的应力集中,延缓反射裂缝的产生。回填层内的沥青与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相互渗透,提高粘结力;且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能够一定程度分散反射裂缝的应力,延缓反射裂缝的产生,起到抗裂效果。

Description

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年限通常在15年,早期建成的道路已经逐渐进入大、中修期。然而我国对于沥青路面的养护方式为铣刨重铺为主,这使得在养护维修过程中每年都将产生大量的路面铣刨材料,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技术可以在保证一定的路面性能的同时,对路面废旧材料再利用,有效解决资源浪费、石料紧缺、环境污染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就地热再生技术因施工进度快、旧料再利用比例高、经济环保、节约资源等优点而受到道路工作者关注。
然而由于反射裂缝是由下向上发展至路表的,目前就地热再生技术无法处理深层次反射裂缝的问题,再生后的路面在经历较短的使用时间后,裂缝很快再次发展至路表,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应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路面修复结构,用于修复路面,路面修复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反射裂缝能力,延长修复后道路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一种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包括回填层、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其中,
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聚酯玻纤布层、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所述回填层粘接于所述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上;所述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用以粘接于原路面层;
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位于所述回填层与所述原路面层之间,形成应力分散结构,以分散原路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的应力,缓解反射裂缝延伸速度。
优选地,所述回填层厚度大于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厚度。
优选地,所述回填层厚度为6~8cm。
优选地,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厚度为1~1.5mm。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再生抗裂路面结构,包括再生路面层、原路面层;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所述再生路面层铺设于所述回填层上表面;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下表面粘接于所述原路面层。
优选地,所述再生路面层厚度小于所述回填层厚度。
优选地,所述再生路面层厚度为4~5cm。
优选地,所述原路面层设有凹槽;所述回填层、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均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原路面层包括反射裂缝结构;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覆盖于所述反射裂缝结构上。
优选地,所述再生路面层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回填层横截面面积。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用于修复路面,路面修复结构的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中聚酯玻纤布层具有较低的延伸率及瞬时抗拉强度,可有效消除路面结合处或裂缝的应力集中,降低裂缝在路面中的扩展和向上反射,可延缓反射裂缝的产生;聚酯玻纤布层两侧均设有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通过在聚酯玻纤布层与回填层之间设置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回填层内的沥青与聚酯玻纤布层一侧的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相互渗透,提高粘结力,进而提高抗裂路面结构的结构强度;此外,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能够一定程度分散反射裂缝的应力,延缓反射裂缝的发展速度,起到抗裂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再生抗裂路面结构,回填层上方铺设再生路面层,包装抗裂路面结构抗裂性的同时提高抗裂路面结构的表面整体性及美观性。
本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抗裂路面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抗裂路面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路面修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抗裂路面结构;10、再生路面层;20、回填层;30、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1、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2、聚酯玻纤布层;33、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40、原路面层;41、反射裂缝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 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如图1、图2、图4所示,包括路面修复结构,路面修复结构包括回填层20、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其中,
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聚酯玻纤布层32、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3;所述回填层2 粘接于所述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上;所述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3用以粘接于原路面层40;
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位于所述回填层20与所述原路面层40之间,形成应力分散结构,以分散原路面层40产生的反射裂缝的应力,缓解反射裂缝延伸速度,进而实现一定程度的抗裂性。聚酯玻纤布层33为防裂层,具有较低的延伸率及瞬时抗拉强度,可有效消除路面结合处或裂缝的应力集中,降低裂缝在路面中的扩展和向上反射,可延缓反射裂缝的产生,延长再生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降低修复与养护成本。此外,聚酯玻纤布层33耐高温、防水性能好,高温施工环境下不变形、不皱缩且不会伸展变形,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分渗透、避免因水分渗透而导致原路面层40损坏。所述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3使得聚酯玻纤布层33上下两面能够分别与所述回填层20、所述原路面层40粘接。此外,通过在回填层20与聚酯玻纤布层32之间设置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提高回填层20与聚酯玻纤布层32之间的粘接强度,此外,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内的改性沥青可一定程度分散反射裂缝产生的应力,进一步地延缓原路面层40产生的裂缝延伸入回填层20内速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3分别为第一SBS改性沥青粘结层、第二SBS改性沥青粘结层。SBS 改性沥青以基质沥青为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SBS改性剂,通过剪切、搅拌等方法使SBS均匀地分散于沥青中,形成SBS共混材料,将SBS共混材料加热后喷洒于聚酯玻纤布层32表面,形成SBS改性沥青粘结层。SBS属于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能与沥青基质形成空间立体网络结构,从而有效地改善沥青的温度性能、拉伸性能、弹性、内聚附着性能、混合料的稳定性、耐老化性等。
具体地,所述回填层20为热拌改性沥青混凝土层。在所述回填层20与所述聚酯玻纤布层33之间通过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相粘接,回填层20中部分沥青混凝土能够渗透入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内,增加了回填层20与聚酯玻纤布层32的粘接力,提高修复路面结构的牢固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回填层20厚度大于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厚度。保证回填层20的厚度,以使路面修复结构通过回填层20具有一定的排水、隔水、防冻、耐磨、抗压等路面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回填层20厚度为6~8cm。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 厚度为1~1.5mm。通过一定厚度的回填层20保证路面修复结构的排水、隔水、防冻、耐磨、抗压等性能,通过一定厚度的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保证路面修复结构的防水、抗裂等性能。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再生抗裂路面结构,包括抗裂路面结构100,如图1 所示,抗裂路面结构100包括再生路面层10、原路面层40;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所述再生路面层10铺设于所述回填层20上表面;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下表面粘接于所述原路面层40。即抗裂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再生路面层10、回填层20、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原路面层40;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两侧分别粘接于所述回填层20、所述原路面层4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再生路面层10为就地热再生路面层。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是将旧沥青路面经过翻挖、回收、破碎、筛分等方法处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材料、新集料拌和成混合料,重新铺筑于路面上。保证一定的路面性能的同时,对路面废旧材料再利用,有效解决资源浪费、石料紧缺、环境污染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地热再生,是将旧沥青路面经过表面加热、翻松铣刨得到路面回收料,向路面回收料根据需求掺入一定比例的再生剂改变路面回收料中沥青性能,再与新沥青、骨料的混合物混合,铺设于路面,对路面表面层进行性能修复、整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再生路面层10厚度小于所述回填层20厚度,再生路面层10用以维持修复路面的整体性、美观性,同时提供一定的路面性能,控制再生路面层10的厚度,以保证路面行性能及美观度的同时控制路面修复成本。进一步地,所述再生路面层10厚度为4~5cm。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原路面层40设有凹槽;所述回填层 20、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均设置于所述凹槽内。当对原路面层40进行路面修复时,通常原路面层40会出现裂缝、车辙等损害,再铺设路面修复结构时,需先对原路面层40进行开槽处理,再于开设的凹槽内进行路面修复。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原路面层40为包括反射裂缝结构41;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覆盖于所述反射裂缝结构上。即当路面出现反射裂缝结构41需进行修复时,在包括反射裂缝结构41的原路面层40上依次设置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回填层20、再生路面层10,即可完成路面修复。
在一实施例中,再生路面层10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回填层20横截面面积。为了提高养护后的路面表面美观性,再生路面层10的铺设面积大于回填层20的铺设面积,即在生路面层10除了覆盖回填层20外,还覆盖回填层 20周侧的无裂缝危害的原路面层40,以提高养护后道路路面表面的整体性、美观性。
进一步地,对包括反射裂缝结构41的原路面层40的修复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原路面反射裂缝结构41的横向裂缝处沿缝开槽,宽度为1.3m~ 1.5m,深度为10cm~12cm;
S2、对反射裂缝结构41开槽出的槽底进行清扫,向反射裂缝结构41内灌注液体沥青,得裂缝修补后的原路面层40;
S3、于裂缝修补后的原路面层40上铺设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
S4、于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上回填热拌改性沥青混凝土,并碾压密实,得回填层20;
S5、于回填层20上进行再生路面施工,得再生路面层10。
进一步地,步骤S1具体包括:
S11、采用铣刨机或切割机进行开槽,以反射裂缝结构41为中心,在反射裂缝结构41的两侧分层铣刨,上面层反射裂缝结构41两侧铣刨宽度为 1.3m~1.5m;下面层反射裂缝结构41两侧铣刨宽度小于上面层,为1.2m~ 1.3m;控制铣刨深度为10cm~12cm;
S12、采用切割机对槽口边缘切割整齐。
进一步地,步骤S2具体包括:将反射裂缝结构41两侧1.5米范围内清扫干净,扫去尘土、砂浆、油污、泥土块等,向反射裂缝结构41内灌注液体沥青以进行灌缝,填补裂缝,得反射裂缝路面层。
进一步地,步骤S3具体包括:于裂缝修补后的原路面层40上均匀喷洒加热后的高聚物改性沥青作为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3,待高聚物改性沥青洒布结束,且高聚物改性沥青仍处于液体状态,立即人工铺设聚酯玻纤布层32;铺设时保证聚酯玻纤布层32平整无褶皱,若存在褶皱,在褶皱处用到划开,铺平;聚酯玻纤布层32铺设完毕后,再于聚酯玻纤布层32上喷洒加热后的高聚物改性沥青作为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得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应当注意,铺设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时,需保证路面干燥清洁,雨天或雨后路面潮湿时不得铺设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
进一步地,步骤S4具体包括:待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仍处于液体状态,依次分层向槽内填入沥青混凝土,压实,得回填层20。具体地,可填入AC-20或SUP-20热拌改性沥青混凝土。
进一步地,步骤S5具体包括:采用加热机对原路面进行预热,采用加热铣刨机对预热后的路面加热铣刨,向铣刨出的沥青路面回收料中加入再生剂,搅拌并收拢,将搅拌后的混合料提升并注入摊铺机中,摊铺成型后碾压密实,得就地热再生路面层。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用于修复路面,可一定程度上消除原路面层上的反射裂缝产生的应力,减缓反射裂缝向回填层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抵抗反射裂缝能力,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施工于道路路面后,避免反射裂缝快速发展。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填层(20)、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其中,
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聚酯玻纤布层(32)、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3);所述回填层(20)粘接于所述第一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1)上;所述第二高聚物改性沥青粘结层(33)用以粘接于原路面层(40);
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位于所述回填层(20)与所述原路面层(40)之间,形成应力分散结构,以分散原路面层(40)产生的反射裂缝的应力,缓解反射裂缝延伸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层(20)厚度大于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层(20)厚度为6~8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厚度为1~1.5mm。
5.一种再生抗裂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再生路面层(10)、原路面层(40);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种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所述再生路面层(10)铺设于所述回填层(20)上表面;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下表面粘接于所述原路面层(4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生抗裂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路面层(10)厚度小于所述回填层(20)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生抗裂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路面层(10)厚度为4~5c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生抗裂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路面层(40)设有凹槽;所述回填层(20)、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均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生抗裂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路面层(40)包括反射裂缝结构;所述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层(30)覆盖于所述反射裂缝结构上。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生抗裂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路面层(10)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回填层(20)横截面面积。
CN202021318747.9U 2020-07-07 2020-07-07 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 Active CN2133285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8747.9U CN213328506U (zh) 2020-07-07 2020-07-07 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8747.9U CN213328506U (zh) 2020-07-07 2020-07-07 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28506U true CN213328506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83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18747.9U Active CN213328506U (zh) 2020-07-07 2020-07-07 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285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4207A (zh) * 2022-10-13 2022-12-06 江苏长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反射裂缝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4207A (zh) * 2022-10-13 2022-12-06 江苏长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反射裂缝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51464B (zh) 沥青路面灌缝工艺
CN204000527U (zh) 一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加铺路面结构
CN101768914B (zh) 用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转换与性能恢复的路面结构
CN101885870B (zh) 高粘薄层沥青混合料改性剂及其应用
KR101189549B1 (ko) 아스팔트 포장 균열 방지용 부직포 및 그 제조방법, 이를 이용한 아스팔트 포장 및 교량 방수 포장 방법
CN104762863A (zh) 一种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薄层罩面的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与施工方法
KR101323022B1 (ko) 콘크리트 도로용 신축줄눈 파손부의 보수방법
CN212956011U (zh) 一种利用水泥路面改造的沥青混凝土复合路面
CN104594151B (zh) 一种排水抗裂式冷再生路面结构
CN104652212A (zh) 一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提升改造方法
CN102051848B (zh) Hma/cc复合式路面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CN213328506U (zh) 自粘式聚酯玻纤布复合的路面修复结构、抗裂路面结构
CN110714389A (zh) 超薄高性能的复合半柔性面层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4927759B (zh) 一种界面粘结材料和基于该材料的白改黑加铺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105755922A (zh) 一种沥青路面及其施工方法
CN109487661B (zh) 一种路面的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施工方法
CN210085968U (zh) 一种复合式路面层间抗剪防裂结构
CN212000441U (zh) 城市重载交通新型路面结构
CN115198589A (zh) 一种基于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超薄路面结构及实施工艺
CN204509927U (zh) 一种排水抗裂式冷再生路面结构
CN114182595A (zh) 一种长寿命沥青道路的施工方法
CN209636579U (zh) 一种便于微波加热的掺橡胶粉的冷再生沥青路面
CN101275381A (zh) 沥青路面层间热粘结施工方法
CN214362647U (zh) 一种利用再生骨料的自愈合复合式路面结构
CN111851193A (zh) 一种环保沥青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