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99979U - 灯具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灯具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99979U
CN213299979U CN202022293019.3U CN202022293019U CN213299979U CN 213299979 U CN213299979 U CN 213299979U CN 202022293019 U CN202022293019 U CN 202022293019U CN 213299979 U CN213299979 U CN 213299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accommodating cavity
condensing
dispose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9301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9301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99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99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99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具及车辆,灯具包括灯主体与除湿组件。除湿组件位于灯座与灯罩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内。当光源正常工作时,灯座上的通气口虽然能改善容置腔内的散热状况,但是也会增加容置腔空气的湿度,导致容置腔内的空气变为高湿度。为此,本灯具内置除湿组件,通过除湿组件,将容置腔内空气中的水分析出;再通过除湿组件将析出的水排出容置腔,降低容置腔内空气中水分含量,使得该水分含量低于灯罩上对应的露点温度下的水分含量,从而破坏灯罩上的雾气的形成条件,有效避免结雾现象的发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灯具雾气的问题,确保用户行车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从而有利于提升车辆的品牌形象。

Description

灯具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灯具及车辆。
背景技术
当汽车灯具的光源逐步从卤素灯、氙气灯发展到现在的LED前照灯时,光源的发光效率和照明度变得更好;同时光源的能耗也在逐渐降低。由于LED是冷光源,其发热量小,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卤素或氙气大灯,灯罩上结雾的情况也更加严重和频繁,导致车灯的照明性能降低,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灯具及车辆,有效避免灯罩上结雾现象的发生,提高行车安全。
一种灯具,所述灯具包括:灯本体,所述灯本体包括灯座、灯罩及光源,所述灯罩装设在所述灯座上,并与所述灯座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光源装设在所述灯座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面上,所述灯座上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通气口;除湿组件,所述除湿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除湿组件用于将所述容置腔内的水分析出,并将析出的水排出所述容置腔。
上述的灯具,在容置腔内增设除湿组件,当光源正常工作时,灯座上的通气口虽然能改善容置腔内的散热状况,但是也会增加容置腔空气的湿度,导致容置腔内的空气变为高湿度。为此,本灯具内置除湿组件,通过除湿组件,将容置腔内空气中的水分析出;再通过除湿组件将析出的水排出容置腔,降低容置腔内空气中水分含量,使得该水分含量低于灯罩上对应的露点温度下的水分含量,从而破坏灯罩上的雾气的形成条件,有效避免结雾现象的发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灯具雾气的问题,确保用户行车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从而有利于提升车辆的品牌形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湿组件包括制冷件、冷凝件及导管,所述制冷件上设有制冷面与散热面,所述冷凝件设置于所述制冷面上,所述导管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冷凝件上的冷凝水,所述导管另一端用于将所述冷凝水排出所述容置腔,所述散热面用于将所述制冷件上的热量散发至所述容置腔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汇流件,所述汇流件设置于所述冷凝件的排水侧上,所述汇流件上设有与所述导管连通的水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件与所述汇流件之间设有挡流板,两个所述挡流板分别位于所述冷凝件的相对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件与所述汇流件之间设有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在所述冷凝件上倾斜设置,且所述引流部靠近所述冷凝件的一侧高于所述引流部靠近所述汇流件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件包括底座及至少两个冷凝片,至少两个所述冷凝片沿着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冷凝片之间形成有引流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件与所述制冷面之间设有第一导热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置于所述散热面上,所述散热件伸出所述容置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具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感应所述容置腔内的湿度。
一种车辆,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灯具。
上述的车辆,采用以上的灯具,在容置腔内增设除湿组件,当光源正常工作时,灯座上的通气口虽然能改善容置腔内的散热状况,但是也会增加容置腔空气的湿度,导致容置腔内的空气变为高湿度。为此,本灯具内置除湿组件,通过除湿组件,将容置腔内空气中的水分析出;再通过除湿组件将析出的水排出容置腔,降低容置腔内空气中水分含量,使得该水分含量低于灯罩上对应的露点温度下的水分含量,从而破坏灯罩上的雾气的形成条件,有效避免结雾现象的发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灯具雾气的问题,确保用户行车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从而有利于提升车辆的品牌形象。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灯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除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除湿组件结构剖视图。
100、灯具;110、灯本体;111、灯座;1111、通气口;112、灯罩;113、光源;114、容置腔;120、除湿组件;121、制冷件;1211、制冷面;1212、散热面;122、冷凝件;1221、冷凝片;1222、引流槽;1223、底座;1224、第一导热层;123、导管;124、汇流件;1241、水槽;125、散热件;1251、第二导热层;126、挡流板;127、引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灯具100,灯具100包括:灯本体110与除湿组件120。灯本体110包括灯座111、灯罩112及光源113。灯罩112装设在灯座111上,并与灯座111之间形成有容置腔114。光源113装设在灯座111朝向容置腔114的一侧面上。灯座111上设有与容置腔114连通的通气口1111。除湿组件120位于容置腔114内,除湿组件120用于将容置腔114内的水分析出,并将析出的水排出容置腔114。
上述的灯具100,在容置腔114内增设除湿组件120,当光源113正常工作时,灯座111上的通气口1111虽然能改善容置腔114内的散热状况,但是也会增加容置腔114空气的湿度,导致容置腔114内的空气变为高湿度。为此,本灯具100内置除湿组件120,通过除湿组件120,将容置腔114内空气中的水分析出;再通过除湿组件120将析出的水排出容置腔114,降低容置腔114内空气中水分含量,使得该水分含量低于灯罩112上对应的露点温度下的水分含量,从而破坏灯罩112上的雾气的形成条件,有效避免结雾现象的发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灯具100雾气的问题,确保用户行车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从而有利于提升车辆的品牌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除湿组件120结构,只需能析出容置腔114内的水分,并排出灯具100外即可。同时,本实施例的光源113可为LED灯,当然也可为其他种类的灯,比如:卤素灯、氙气灯等。
可选地,灯罩112在灯座111上的固定方式可为螺栓连接、销接、卡接、粘接、铆接等。
还需说明的是,除湿组件120在容置腔114内的位置可有多种分布,比如:将除湿组件120设置在灯源背向通气口1111的一侧;或者,将除湿组件120设置灯座111上远离灯罩112的一端;又或者,将除湿组件120直接设置在通气口1111处等。
具体地,除湿组件120位于通气口1111处,使得通气口1111中的空气首先经过除湿组件120除湿后才能进入容置腔114内,这样,有效降低容置腔114内空气中的湿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除湿组件120位于灯源背向通气口1111的一侧,同时,除湿组件120远离灯罩112设置。由于灯源背向通气口1111一侧的气流流通性较差,导致该区域为湿热区,因此,将除湿组件120位于湿热区中,能够更加有效降低容置腔114内的湿度,使得容置腔114内的湿度得更好的改善,从而使得灯具100上的除雾效果达到更佳。此外,除湿组件120远离灯罩112设置,其目的在于,避免除湿组件120遮挡部分光线,影响灯具100的照明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与图3,除湿组件120包括制冷件121、冷凝件122及导管123。制冷件121上设有制冷面1211与散热面1212。冷凝件122设置于制冷面1211上。导管123一端用于接收冷凝件122上的冷凝水,导管123另一端用于将冷凝水排出容置腔114,散热面1212用于将制冷件121上的热量散发至容置腔114外。由此可知,在除湿过程中,启动制冷件121,制冷件121通过制冷面1211与冷凝件122进行换热,吸收冷凝件122上的温度,降低冷凝件122上的表面温度。当容置腔114内的空气接触到温度较低的冷凝件122时,空气中水分会在冷凝件122上冷却析出;待析出的水分过多时,水分会顺着冷凝件122的表面流动,并从冷凝件122的排水侧流至导管123内;最后,通过导管123排出灯具100外,以实现容置腔114内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此外,由于制冷件121吸收的热量会大量聚集在散热面1212上,因此,通过散热面1212,能够有效将热量排出灯具100外,保证除湿、除雾的过程持续稳定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件121也称为热电半导体制冷组件或者帕尔贴。其制冷原理为:半导体热电偶由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组成,N型材料有多余的电子,有负温差电势。P型材料电子不足,有正温差电势。当电子从P型穿过结点至N型时,结点的温度降低,其能量必然增加,而且增加的能量相当于结点所消耗的能量。相反,当电子从N型流至P型材料时,结点的温度就会升高。制冷件121的具体结构可直接参考现有产品或者现有文献,在此不进行详细介绍。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散热面1212的散热方式,只需满足散热面1212将热量散发至容置腔114外即可。比如:直接将散热面1212贴合在灯座111朝向容置腔114的一侧面上;或者,将散热面1212伸出容置腔114;又或者,在散热面1212底部设置散热材料,散热材料贴合在灯座111或者伸出容置腔114外等。
可选地,冷凝件122的材质可为铁、铜、铝等导热金属中至少一种;也可为PP(polypropylene,译为聚丙烯)塑料、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译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PPS(Polyphenylene sulfide,译为聚苯硫醚)塑料等导热塑料中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除湿组件120还包括汇流件124。汇流件124设置于冷凝件122的排水侧上,汇流件124上设有与导管123连通的水槽1241。由此可知,在冷凝件122与导管123之间增设汇流件124,使得冷凝件122上析出的水分集中汇流至水槽1241内,再由水槽1241统一排入至导管123中,如此,保证冷凝件122上析出的水分能够稳定排入导管123中,避免析出的水分发生侧漏而导致重新挥发至容置腔114内的空气中。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冷凝件122与汇流件124之间设有挡流板126。两个挡流板126分别位于冷凝件122的相对两端,这样,通过两端的挡流板126,使得冷凝件122上析出的水分更好地汇流至水槽1241内,有效避免水分从冷凝件122的两端处漏出,保证容置腔114内的含水量稳定降低。
可选地,挡流板126分别在冷凝件122与汇流件124上的安装方式可为螺栓连接、销接、卡接、铆接、焊接、粘接、一体成型方式等。其中,一体成型方式为铸造方式、压铸方式、注塑方式等。
具体地,请参考图2,冷凝件122、挡流板126及汇流件124为一体化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冷凝件122与汇流件124之间设有引流部127。引流部127在冷凝件122上倾斜设置,且引流部127靠近冷凝件122的一侧高于引流部127靠近汇流件124的一侧。本实施例将引流部127设计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结构,随着冷凝件122上的水分析出增多时,冷凝件122上则逐渐形成水滴。当水滴流动至引流部127时,水滴会依靠自身重量,沿着引流部127快速、稳定流至水槽1241内,保证析出的水分及时排出灯具100外。
需要说明的是,引流部127在冷凝件122上的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际设计而定,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可将引流部127在冷凝件122上的倾斜角度设计为大于或者等于45°。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冷凝件122包括底座1223及至少两个冷凝片1221。至少两个冷凝片1221沿着底座122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此时,本实施例的冷凝片1221呈凹凸状或者锯齿状结构,这样有利于增大冷凝件122上的换热面积,加快冷凝件122与空气之间的换热速度,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大量析出,进一步降低容置腔114内空气中的湿度。同时,由于相邻两个冷凝片1221之间形成有引流槽1222,因此,冷凝片1221上析出的水分会顺着冷凝片1221表面流入引流槽1222中,在引流槽1222中进行汇流,保证析出的水分更好地流入导管123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组装过程中,底座1223的表面可设计为具有一定坡度的斜面,这样,使得汇入的水滴更快地流向导管123中。当然,也可将底座1223在容置腔114内倾斜摆放,此时底座1223的表面可设计成斜面,也可不需设计成斜面。
还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底座1223的长度方向,以图2为例,底座1223的长度方向为图2中S任一箭头所指的方向。
可选地,冷凝片1221与底座1223之间的安装方式可为螺栓连接、销接、卡接、焊接、粘接、一体成型方式等。
具体地,冷凝片1221与底座1223为一体化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冷凝件122与制冷面1211之间设有第一导热层1224,如此,通过第一导热层1224,加快冷凝件122与制冷面1211之间的热量传递,使得冷凝件122上的热量被有效吸收至制冷面1211上,从而有利于提高制冷件121的制冷效率。
具体地,第一导热层1224为导热硅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除湿组件120还包括散热件125。散热件125设置于散热面1212上,散热件125伸出容置腔114。如此,在除湿过程中,当制冷件121通过制冷面1211吸收冷凝件122上的热量时,吸收的热量集中在散热面1212上。由于散热面1212上设有散热件125,且散热件125伸出容置腔114设置,因此,集中在散热面1212上的热量通过散热件125有效散发至容置腔114外,有效降低制冷件121上的表面温度,便于制冷件121能够继续吸收冷凝件122上的热量。
可选地,散热件125的材质可为铁、铜、铝等导热金属中至少一种;也可为PP(polypropylene,译为聚丙烯)塑料、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译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PPS(Polyphenylene sulfide,译为聚苯硫醚)塑料等导热塑料中至少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件125伸出容置腔114的实现方式为:在灯座111上开设通孔,将散热件125一端插入通孔中,并与外界大气接触。其中,通孔的尺寸和形状可根据散热件125的具体尺寸和形状而定,尽量保证散热件125与通孔吻合,避免出现因安装间隙而导致结构不稳定。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散热件125与散热面1212之间设有第二导热层1251,如此,通过第二导热层1251,加快散热件125与散热面1212之间的热量传递,使得制冷件121上的热量快速发散。
具体地,第二导热层1251为导热硅胶。
在一个实施例中,灯具100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感应容置腔114内的湿度。如此,在使用过程中,传感器准确获取容置腔114内的湿度,并将获得的湿度信号反馈至车联网系统中;车联网系统获得信号后,智能化控制控制除湿组件120的开启和关闭,使得灯具100实智能化除湿操作。
可选地,传感器为温湿度传感器,其种类可为氯化锂湿度传感器、碳湿敏元件、氧化铝湿度计、陶瓷湿度传感器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车辆,包括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灯具100。
上述的车辆,采用以上的灯具100,在容置腔114内增设除湿组件120,当光源113正常工作时,灯座111上的通气口1111虽然能改善容置腔114内的散热状况,但是也会增加容置腔114空气的湿度,导致容置腔114内的空气变为高湿度。为此,本灯具100内置除湿组件120,通过除湿组件120,将容置腔114内空气中的水分析出;再通过除湿组件120将析出的水排出容置腔114,降低容置腔114内空气中水分含量,使得该水分含量低于灯罩112上对应的露点温度下的水分含量,从而破坏灯罩112上的雾气的形成条件,有效避免结雾现象的发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灯具100雾气的问题,确保用户行车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从而有利于提升车辆的品牌形象。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包括:
灯本体,所述灯本体包括灯座、灯罩及光源,所述灯罩装设在所述灯座上,并与所述灯座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光源装设在所述灯座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面上,所述灯座上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通气口;
除湿组件,所述除湿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除湿组件用于将所述容置腔内的水分析出,并将析出的水排出所述容置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包括制冷件、冷凝件及导管,所述制冷件上设有制冷面与散热面,所述冷凝件设置于所述制冷面上,所述导管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冷凝件上的冷凝水,所述导管另一端用于将所述冷凝水排出所述容置腔,所述散热面用于将所述制冷件上的热量散发至所述容置腔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汇流件,所述汇流件设置于所述冷凝件的排水侧上,所述汇流件上设有与所述导管连通的水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件与所述汇流件之间设有挡流板,两个所述挡流板分别位于所述冷凝件的相对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件与所述汇流件之间设有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在所述冷凝件上倾斜设置,且所述引流部靠近所述冷凝件的一侧高于所述引流部靠近所述汇流件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件包括底座及至少两个冷凝片,至少两个所述冷凝片沿着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冷凝片之间形成有引流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件与所述制冷面之间设有第一导热层。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意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置于所述散热面上,所述散热件伸出所述容置腔。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感应所述容置腔内的湿度。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灯具。
CN202022293019.3U 2020-10-15 2020-10-15 灯具及车辆 Active CN213299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3019.3U CN213299979U (zh) 2020-10-15 2020-10-15 灯具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3019.3U CN213299979U (zh) 2020-10-15 2020-10-15 灯具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99979U true CN213299979U (zh) 2021-05-28

Family

ID=76013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93019.3U Active CN213299979U (zh) 2020-10-15 2020-10-15 灯具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99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78932B2 (en) Headlamp assembly having cooling channel
US7275848B2 (en) Headlamp assembly having cooling channel
CN101389901B (zh) 汽车前照灯
US7762696B2 (en) Vehicle lamp
US8297805B2 (en) Device for cooling an optical module for a motor vehicle headlight
CN201093292Y (zh) Led车灯散热装置
CN101368714A (zh) Led车灯散热装置
TW201100272A (en) Water-cooling module for LED headlamp
CN102052576A (zh) 照明装置
EP3578873A1 (en) Lighting fixture for vehicle
CN213299979U (zh) 灯具及车辆
KR20090012385A (ko) Led 램프용 냉각장치
TW201120369A (en) Sealed outdoors LED lighting lamp
CN113709335A (zh) 摄像机
TWM607434U (zh) 發光模組及發光裝置
CN109556073B (zh) 一种大功率led车灯
CN110312892B (zh) 车辆用灯具
CN207364956U (zh) Led车灯
KR101656524B1 (ko) 방열 구조의 플라스틱 재질의 led 등기구
KR102133896B1 (ko) 제습 가능한 차량용 헤드 램프 모듈
KR102145564B1 (ko) 제습 가능한 차량용 헤드 램프 모듈
CN211399713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舞台灯
KR101300148B1 (ko) 방열구조형 엘이디 자동차 전조등
CN208090587U (zh) 一种风冷散热式led汽车前大灯
CN108036284B (zh) 自适应散热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