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92702U -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92702U
CN213292702U CN202022021742.6U CN202022021742U CN213292702U CN 213292702 U CN213292702 U CN 213292702U CN 202022021742 U CN202022021742 U CN 202022021742U CN 213292702 U CN213292702 U CN 213292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otor
connecting rod
base
pro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2174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yun Navig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yun Navig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yun Navig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yun Navig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2174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92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92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92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包括:机身和分别连接于机身两侧的两个机翼,两个机翼底部均固定设置与机身长度方向平行的连接杆,连接杆前端设置第一螺旋桨总成,连接杆上向上设置位于机翼后侧的第二螺旋桨总成,第一螺旋桨总成与连接杆前端通过旋转机构转动连接,旋转机构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螺旋桨总成与连接杆垂直;旋转机构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一螺旋桨总成与连接杆平行,第一螺旋桨总成尾端设置支撑柱,连接杆尾端设置V型尾翼,V型尾翼低端的高度低于机身的高度。尾翼和支撑柱构成起落架,通过旋转机构收起支撑柱,不仅能够随时收起起落架,且重量较轻,结构简单,飞行性能较佳。

Description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制造浪漫等等领域都应用良好。
现有的无人机起落架为附加结构,不能收起的起落架增加了额外的涡阻,导致飞行性能下降,续航时间降低,而具有起落架收起结构的无人机结构较复杂,重量较重,同样导致无人机的飞行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不仅能够随时收起支撑柱和V型尾翼构成的起落架,且重量较轻,结构简单,飞行性能较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包括:机身和分别连接于所述机身两侧的两个机翼,两个所述机翼底部均固定设置与所述机身长度方向平行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前端设置第一螺旋桨总成,所述连接杆上向上设置位于所述机翼后侧的第二螺旋桨总成,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与所述连接杆前端通过旋转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机构位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与所述连接杆垂直;所述旋转机构位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与所述连接杆平行,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尾端设置支撑柱,所述连接杆尾端设置V型尾翼,所述V型尾翼低端的高度低于所述机身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机身和两个所述机翼一体设置,且所述机身和所述机翼的连接处圆弧过渡。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包括:第一底座、第一电机和第一螺旋桨,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螺旋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支撑柱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远离所述第一电机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底座通过所述旋转机构与所述连接杆前端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杆上的旋转电机、设置在所述连接杆前端的旋转座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侧壁上的第一旋转盘,所述第一旋转盘与所述旋转座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旋转盘转动。
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第二旋转盘和两个连杆,所述第二旋转盘与所述旋转电机连接,所述两个连杆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二旋转盘上,所述两个连杆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旋转盘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盘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座的两侧,所述旋转座上设置旋转孔,两个所述第一旋转盘之间通过旋转轴连接,所述旋转轴插入所述旋转孔内并可以在所述旋转孔内旋转。
优选的,所述旋转轴通过轴承与所述旋转孔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螺旋桨总成包括:第二底座、第二电机和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二螺旋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连接杆上。
优选的,所述机翼远离所述机身的一端向上折起形成折边。
优选的,所述V型尾翼一侧连接一个所述机翼底部的所述连接杆,另一侧连接另一个所述机翼底部的所述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应用于无人机技术领域中,尾翼和设置在第一螺旋桨总成尾端的支撑柱构成起落架,通过旋转机构收起支撑柱,不仅能够随时收起起落架,且重量较轻,结构简单,飞行性能较佳。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的升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的平飞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的旋转机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身;2、机翼;3、连接杆;4、第一螺旋桨总成;401、第一底座;402、第一螺旋桨;5、第二螺旋桨总成;501、第二底座;502、第二螺旋桨;6、支撑柱;7、旋转机构;701、旋转座;702、第一旋转盘;703、第二旋转盘;704、连杆;8、V型尾翼;9、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如图1-图3所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和两个机翼2,两个机翼2分别连接于机身1的两侧,在每个机翼2的底部固定设置连接杆3,其中连接杆3与机身1的长度方向平行。在连接杆3前端设置第一螺旋桨总成4,将第一螺旋桨总成4与连接杆3前端通过旋转机构7转动连接。在连接杆3上向上设置第二螺旋桨总成5,第二螺旋桨总成5设置于机翼2的后侧。在第一螺旋桨总成4尾端设置支撑柱6,在连接杆3尾端设置V型尾翼8,其中V型尾翼8低端的高度低于机身1的高度,支撑柱6和V型尾翼8构成起落架。
在上升时,旋转机构7处于第一状态,旋转机构7将第一螺旋桨总成4转动至与连接杆3垂直,此时第一螺旋桨总成4与第二螺旋桨总成5同时向上提起连接杆3,进而提起机身1。在平飞时,旋转机构7转动至第二状态,旋转机构7将第一螺旋桨总成4转动至与连接杆3平行,此时第二螺旋桨总成5向上提起连接杆3,第一螺旋桨总成4转动拉动连接杆3向前飞行。在降落时,旋转机构7处于第一状态,旋转机构7将第一螺旋桨总成4转动至与连接杆3垂直,此时第一螺旋桨总成4与第二螺旋桨总成5同时向上拉动连接杆3,使得连接杆3乃至机身1缓慢下降,直至支撑柱6和V型尾翼8的底端同时接触降落面,完成降落。不仅能够随时收起支撑柱6和V型尾翼8构成的起落架,且重量较轻,结构简单,飞行性能较佳。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其中机身1和两个机翼2设置为一体,在机身1和机翼2的连接处设置圆弧过渡,即机身1与机翼2之间通过曲率连续的曲面过渡,有效地机身1和机翼2 连接处产生的涡阻力。
关于第一螺旋桨总成4,如图1-图3所示,第一螺旋桨总成4包括:第一底座401、第一电机和第一螺旋桨402,其中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底座401 上,第一螺旋桨402连接在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上,使得第一电机可驱动第一螺旋桨402转动。支撑柱6固定设置在第一底座401远离第一电机的端面上并与第一底座401一体设置,将第一底座401通过旋转机构7与连接杆3前端转动连接,通过旋转机构7转动第一底座401,进而转动整个第一螺旋桨总成4。旋转机构7转动至第一状态时,第一螺旋桨总成4被转动至与连接杆3垂直;旋转机构7转动至第二状态时,第一螺旋桨总成4被转动至与连接杆3平行。
关于旋转机构7,如图1-图3所示,旋转机构7包括的旋转电机、旋转座 701和第一旋转盘702,旋转电机固定设置在连接杆3上,旋转座701设置在连接杆3前端,第一旋转盘702固定设置在第一底座401侧壁上,将第一旋转盘 702与旋转座701转动连接,使得第一旋转盘702能够相对旋转座701转动。这样旋转电机驱动第一旋转盘702转动,即可驱动第一底座401相对于旋转座 701发生转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旋转机构7还包括第二旋转盘703和两个长度相同的连杆704。其中第二旋转盘703与旋转电机的电机轴连接,将两个连杆704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二旋转盘 703上,且两个连杆704与第二旋转盘703的两个连接点在第二旋转盘703上相对于中心对立设置。将两个连杆704的另一端均连接在第一旋转盘702上,且两个连杆704与第一旋转盘702的两个连接点在第一旋转盘702上相对于中心对立设置。当第一螺旋桨总成4与连接杆3垂直时,第二旋转盘703处于第一状态,即此时为旋转机构7的第一状态。旋转电机驱动第二旋转盘703转动,位于上方的连杆704远离第一螺旋桨总成4移动,位于下方的连杆704靠近第一螺旋桨总成4移动,使得第一旋转盘702跟随第二旋转盘703转动,直至第一螺旋桨总成4与连接杆3平行,此时第二旋转盘703处于第二状态,即此时为旋转机构7的第二状态。旋转电机驱动第二旋转盘703转动,位于上方的连杆704靠近第一螺旋桨总成4移动,位于下方的连杆704远离第一螺旋桨总成4移动,使得第一旋转盘702跟随第二旋转盘703转动,直至第一螺旋桨总成4 与连接杆3垂直,此时第二旋转盘703转回第一状态。
关于第一旋转盘702与旋转座701转动连接,如图1-图3所示,第一旋转盘702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旋转盘702分别设置在旋转座701的两侧,在旋转座701上设置旋转孔,将两个第一旋转盘702之间通过旋转轴连接,且旋转轴插入旋转孔内并可以在旋转孔内旋转,这样第一旋转盘702即可相对于转座 701发生转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在旋转轴上套设轴承,将轴承的外圈与旋转孔内壁相抵,减小转欧东阻力。
关于第二螺旋桨总成5,如图1-图3所示,第二螺旋桨总成5包括:第二底座501、第二电机和第二螺旋桨502,其中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二底座501 上,第二螺旋桨502连接在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上,使得第二电机能够驱动第二螺旋桨502转动,第二底座501固定在连接杆3上。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将机翼2远离机身1的一端向上折起形成折边9。折边9可阻拦沿着机翼流动的气流。此外,当旋转的气流打在机翼2表面时,一部分风力还能转化为推动力。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 V型尾翼8的一侧固定连接一个机翼2底部的连接杆3,V型尾翼8的另一侧连接另一个机翼2底部的连接杆3。形成对称结构以保证V型尾翼8的平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和分别连接于所述机身(1)两侧的两个机翼(2),两个所述机翼(2)底部均固定设置与所述机身(1)长度方向平行的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前端设置第一螺旋桨总成(4),所述连接杆(3)上向上设置位于所述机翼(2)后侧的第二螺旋桨总成(5),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4)与所述连接杆(3)前端通过旋转机构(7)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机构(7)位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4)与所述连接杆(3)垂直;所述旋转机构(7)位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4)与所述连接杆(3)平行,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4)尾端设置支撑柱(6),所述连接杆(3)尾端设置V型尾翼(8),所述V型尾翼(8)低端的高度低于所述机身(1)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和两个所述机翼(2)一体设置,且所述机身(1)和所述机翼(2)的连接处圆弧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桨总成(4)包括:第一底座(401)、第一电机和第一螺旋桨(402),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401)上,所述第一螺旋桨(402)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支撑柱(6)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401)远离所述第一电机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底座(401)通过所述旋转机构(7)与所述连接杆(3)前端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7)包括设置在连接杆(3)上的旋转电机、设置在所述连接杆(3)前端的旋转座(70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401)侧壁上的第一旋转盘(702),所述第一旋转盘(702)与所述旋转座(701)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旋转盘(702)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7)还包括第二旋转盘(703)和两个连杆(704),所述第二旋转盘(703)与所述旋转电机连接,所述两个连杆(704)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二旋转盘(703)上,所述两个连杆(704)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旋转盘(702)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盘(702)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座(701)的两侧,所述旋转座(701)上设置旋转孔,两个所述第一旋转盘(702)之间通过旋转轴连接,所述旋转轴插入所述旋转孔内并可以在所述旋转孔内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通过轴承与所述旋转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桨总成(5)包括:第二底座(501)、第二电机和第二螺旋桨(502),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501)上,所述第二螺旋桨(502)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第二底座(501)固定在所述连接杆(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2)远离所述机身(1)的一端向上折起形成折边(9)。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尾翼(8)一侧连接一个所述机翼(2)底部的所述连接杆(3),另一侧连接另一个所述机翼(2)底部的所述连接杆(3)。
CN202022021742.6U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Active CN213292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1742.6U CN213292702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1742.6U CN213292702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92702U true CN213292702U (zh) 2021-05-28

Family

ID=76031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21742.6U Active CN213292702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92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07297U (zh) 固定翼无人机
US10144509B2 (en) High performance VTOL aircraft
US10005554B2 (e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N106882371A (zh) 一种混合式倾转旋翼无人机
CN103332293A (zh) 倾转式双涵道超小型无人机
CN101837195A (zh) 一种垂直起降的模型飞机
WO2016028358A2 (en) High Performance VTOL Aircraft
CN205076045U (zh) 可变结构的复合式飞行器
CN103979104A (zh) 一种可变体x型机翼垂直起降微型飞行器
CN106915459A (zh) 一种混合式倾转旋翼无人机
CN208377055U (zh) 一种固定翼飞行器
CN201793018U (zh) 一种机身可伸缩的四旋翼飞行器
CN108045576A (zh) 可变形仿生旋翼扑翼固定翼一体飞行器
JP2023504967A (ja) 可変スパン翼と関連する航空機
CN201744174U (zh) 垂直起降的模型飞机
CN105523182A (zh) 前后双倾转旋翼垂直起降飞机
CN213292702U (zh)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CN211281472U (zh) 一种涵道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机
CN107878747A (zh) 一种垂直起降的固定翼飞行器
CN110963029A (zh) 一种倾转旋翼动力拖拉大翼鸟升飞机构成方法
CN107284658B (zh) 一种复合型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
CN214729611U (zh) 一种可垂直起降的折叠固定翼无人机
CN206125407U (zh) 一种微型涵道风扇飞行器
CN207029549U (zh) 一种混合式倾转旋翼无人机
CN104229130A (zh) 气动结构四旋翼无人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