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1126U - 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 - Google Patents

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1126U
CN213271126U CN202021648425.0U CN202021648425U CN213271126U CN 213271126 U CN213271126 U CN 213271126U CN 202021648425 U CN202021648425 U CN 202021648425U CN 213271126 U CN213271126 U CN 2132711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section
region
flow passage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4842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栋平
宋大庆
高春生
李春辉
秦雪娇
张明波
牟秋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4842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711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11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11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涉及内燃机润滑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壳构件,形成有安装空间;运动组件,设置在安装空间内,使得安装空间包括被运动组件分隔出的第一介质区域和第二介质区域;安装空间还包括位于第一介质区域和第二介质区域之间的第三介质区域,和位于第三介质区域与第一介质区域之间的第四介质区域;壳构件形成有用于使第二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二导通孔部以及用于使第三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四导通孔部;运动组件能够逐渐占据第二介质区域,并且使得第二导通孔部经由第三介质区域与第四导通孔部连通。组合阀在应用于变排量机构实现对变量泵的排量和压力的二级调节,比现有双调节腔变量泵响应速度快,变量控制平稳。

Description

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内燃机润滑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
背景技术
机油泵向整台发动机各个摩擦部件持续提供压力润滑油。如果机油泵的供油量不足,将会导致发动机缺乏足够的润滑压力,造成发动机严重磨损。但如果一直保持非常高的供油量,则势必会增加发动机的内部损耗,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现有技术中,应用可变排量机油泵来解决以上问题,可变排量机油泵可以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润滑系统的反馈油压调节自身的排油量。
但仅通过以上可变量机油泵,难以确保可变量机油泵输出的压力曲线适应发动机的需求,容易出现输出压力突变的情况,此外,仅凭借可变量机油泵针对反馈油压来调节输出的压力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目的在于,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组合阀,所述组合阀包括:
壳构件,形成有安装空间;
运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使得所述安装空间包括被所述运动组件分隔出的第一介质区域和第二介质区域;
所述安装空间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区域和所述第二介质区域之间的第三介质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三介质区域与所述第一介质区域之间的第四介质区域;
所述壳构件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二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二导通孔部以及用于使所述第三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四导通孔部;
在所述运动组件处于保持姿态时,所述第二导通孔部和所述第四导通孔部彼此互不连通;
所述运动组件能够以第一运动姿态进行如下运动:所述运动组件能够逐渐占据所述第二介质区域,并且使得所述第二导通孔部经由所述第三介质区域与所述第四导通孔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壳构件还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二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三导通孔部;所述壳构件还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一导通孔部,介质能够经由所述第一导通孔部进入所述第一介质区域,使得所述运动组件以所述第一运动姿态进行运动。
优选地,所述壳构件还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四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五导通孔部;
所述介质能够经由所述第五导通孔部进入所述第四介质区域,使得所述运动组件以第二运动姿态进行如下运动:
所述运动组件能够逐渐占据所述第二介质区域,并且使得所述第二导通孔部经由所述第三介质区域与所述第四导通孔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运动组件包括:
彼此配合的第一运动构件和第二运动构件;
在所述第一运动姿态下,所述第一运动构件和所述第二运动构件二者共同运动;
在所述第二运动姿态下,仅所述第二运动构件进行运动。
优选地,所述运动组件以所述第一运动姿态进行运动时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二端进行运动,所述安装空间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一端形成为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一端;
所述壳构件形成有止挡部,在所述保持姿态下,所述第一运动构件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与所述止挡部配合,使得所述第一运动构件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端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介质区域,并且使得所述第二运动构件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端共同限定出第二介质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一运动构件包括:
第一段部,所述第一段部靠近所述第一端,并参与所述第一介质区域的限定,所述第一段部的外侧部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的部分形成配合;
第二段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一端的端部;
第三段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二段部的端部;
所述第二运动构件包括:
第四段部,形成有套设部,所述套设部套设于所述第三段部的外侧部,所述套设部的外侧部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的部分形成配合,由所述第四段部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三段部的外侧部以及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的部分共同限定了所述第四介质区域;
第五段部,设置在所述第四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一段部的端部;
第六段部,设置在所述第五段部的背对所述第四段部的端部,所述第六段部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形成配合,由所述第六段部和所述第四段部彼此面对的两个端部、所述第五段部的外侧部以及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的部分共同现有了所述第三介质区域;
第七段部,设置在所述第六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五段部的端部,有所述第六段部的面向所述第二端的端部、所述第七段部以及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共同限定了所述第二介质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二运动构件还形成有平衡流道,所述平衡流道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区域与所述套设部;
由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确定的方向被定义为第一方向,所述套设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段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在所述保持姿态下,所述第一段部的面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的端面的能够被介质作用的面积被设计为大于所述第三段部的面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的端面的面积;
所述第六段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设置有复位构件,所述复位构件使得所述运动组件以所述第一运动姿态和所述第二运动姿态运动时始终具备回归至所述保持姿态的趋势。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变排量机构,所述变排量机构包括如上所述的组合阀。
优选地,所述变排量机构用于为待输入设备提供介质,所述变排量机构还包括:
操作阀;
介质源,用于提供和接收介质;
变排量组件,包括调节容纳部、输入容纳部和输出容纳部,在所述调节容纳部流入来自所述变排量组件外的介质的状态下,所述输出容纳部输出的所述介质的压力和排量降低;
所述介质能够经由第一流道流入所述输入容纳部,并以更高的压力状态被容纳在所述调节容纳部和所述输出容纳部中,所述输出容纳部经由第二流道与所述待输入设备连通,所述待输入设备经由第三流道与所述介质源连通,所述调节容纳部经由依次经由第四流道和第二导通孔部与所述第二介质区域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区域依次经由所述第三导通孔部和第五流道与所述介质源连通;
所述第二流道还依次经由第六流道和第四导通孔部与所述第三介质区域连通,并且还依次经由第七流道和第五导通孔部与所述第四介质区域连通;
所述第一介质区域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导通孔部和第八流道与所述操作阀连通,使得在所述操作阀的第一操作位置时,所述第八流道经由第九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并使得在所述操作阀的第二操作位置时,所述第八流道经由第十流道与所述介质源连通。
优选地,所述变排量机构还包括:
第十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介质源;
压力保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十一流道,在所述第十一流道内的所述介质的压力未达到预设压力时,所述压力保护组件关断所述第十一流道,在所述第十一流道内的所述介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时,所述压力保护组件开启所述第十一流道;
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并用于对所述介质进行过滤。
本申请提供的组合阀,在应用于变排量机构时,能够实现对变量泵的排量和压力的二级调节,比传统的双调节腔变量泵响应速度快,变量控制平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通过可变量机油泵,难以确保可变量机油泵输出的压力曲线适应发动机的需求,容易出现输出压力突变的情况的技术问题,以及仅凭借可变量机油泵针对反馈油压来调节输出的压力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的技术问题。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组合阀的剖视图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变排量机构的在组合阀处于保持姿态下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变排量机构的在组合阀处于第一运动姿态下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变排量机构的在组合阀处于第二运动姿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变量叶片泵;110-调节弹簧;210-偏心环;220-叶片;230-转子;2-过滤器;3-操作阀;4-第五流道;5-油底壳;6-发动机;11-进油流道;11a- 输入容纳部;12-输出流道;12a-输出容纳部;13-调节流道;13a-调节油腔; 14-溢流阀;151-第一运动构件;152-第二运动构件;152a-平衡流道;155- 复位弹簧;156-第一介质区域;153-第四介质区域;15a-第二导通孔部;15b- 第四导通孔部;15c-第一导通孔部;15d-第五导通孔部;16-润滑流道;
17-壳构件;18-第一段部;19-第二段部;20-第三段部;21-第四段部; 22-第五段部;23-第六段部;24-第七段部;25-第二介质区域;26-第三介质区域;27-第三导通孔部;
28-第六流道;29-第七流道;30-第八流道;31-第九流道;32-第十流道; 33-第十一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阀包括壳构件和运动组件,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4 描述以上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构件17可以形成为大致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壳构件17的内侧部限定了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在图1中的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可以按照当前图示方位被定义为左端(对应第一端)和右端(对应第二端)。在安装空间的左端附近,壳构件17的内侧部向内延伸形成有环形的止挡部,由该止挡部所界定的该止挡部的左侧的空间可以由圆柱形表面所限定,这一空间可以被定义为第一介质区域156。止挡部的右侧的空间可以由直径更大(下称预定直径)的圆柱形表面所限定,该空间内形成有下述的第二至第四介质区域153。
继续参见图1,第二至第四介质区域153经由运动组件的设置而被划分。在实施例中,运动组件包括彼此形成配合的第一运动构件151和第二运动构件152,以下将依次进行描述。第一运动构件151可以大致形成为阶梯轴形状,并可以包括自左至右依次连接的第一段部18、第二段部19和第三段部20。其中,第一段部18的外侧部的至少部分的直径可以为上述预定直径,第一段部18的左侧端部参与对上述第一介质区域156的限定。第二段部19 的外径和第三段部20的外径可以均小于预定直径,并且第三段部20的外径可以大致第二段部19的外径,由此壳构件17的内侧部与第二段部19的外侧部之间形成了环形空间。
在实施例中,第二运动构件152也可以大致形成为阶梯轴形状,并可以包括自左至右依次连接的第四段部21、第五段部22、第六段部23和第七段部24。其中,类似地,第四段部21的外侧部的至少部分的外径可以形成为上述预定直径,此外,第四段部21还可以形成有轴向方向为图示中的水平方向的套设部,套设部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并套设在第三段部20的外侧部,从而使得套设部与第三段部20形成为间隙配合。作为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套设部的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可以略大于第三段部20的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归因于这种设置,当套设部与第三段部20发生彼此远离的相对运动时,即使套设部与第三段部20发生较大的相对位移时,也能够确保二者的仍然处于较为可靠的配合状态,进而确保二者均处于彼此形成各自的导向构件的状态,结果,套设部和第三段部20的配合状态和运动上的可靠性都获得了保证。
基于以上的第四段部21的设置方式,由第一段部18的右侧段部、第二段部19的外侧部、壳构件17的内侧部的部分、第三段部20的左侧端部以及第四段部21的左侧端部共同限定了第四介质区域153。在实施例中,第五段部22的外径可以小于上述预定直径,第六段部23的外侧部的至少部分可以形成为上述预定直径,由此,类似地,由第四段部21的右侧端部、第五段部22的外侧部、壳构件17的内侧部的部分以及第六段部23的左侧端部共同限定了第三介质区域26。进一步地,第七段部24的外径可以小于上述预定直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七段部24可以用于安装复位构件例如复位弹簧155,复位弹簧155可以形成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一端可以套设在第七段部24的外侧部,另一端可以抵接于壳构件17内侧部的右端,更为优选的是,在图1中示出的运动组件的保持姿态下,压缩弹簧可以处于压缩状态,以为运动组价提供维持前述保持姿态的弹簧力。基于第七段部24的设置,由第六段部23的右侧端部、第七段部24、壳构件 17的内侧部的部分以及安装空间的右端共同限定了第二介质区域25。
在以上的介质区域的设置方式的基础上,壳构件17的侧部可以形成有第一导通孔部15c,使得第一介质区域156能够与外界环境连通。类似地,出于同样的目的,壳构件17还形成有对应第二介质区域25的形成于壳构件17的侧部的第二导通孔部15a以及形成于壳构件17的右侧端部的第三导通孔部27,并且壳构件17的侧部还形成有对应第三介质区域26的第四导通孔部15b以及对应第四介质区域153的第五导通孔部15d。基于当前的组合阀的结构,以下将结合变排量机构的工程过程描述组合阀的运动组件的工作原理。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排量机构,包括如上所述的组合阀,还包括过滤器2、操作阀3、变量叶片泵100及介质源。以下将具体描述这些部件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
变量叶片泵100可以为现有结构,以下对其原理做简单说明。变量叶片泵100的内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容纳部,可以分别为输入容纳部11a、输出容纳部12a和调节容纳部。变量叶片泵100还包括转子230,转子230在周向上布置有多个叶片220,偏心环210与转子230形成偏心安装,如此使得转子230能够将输入容纳部11a内的介质被加压而进入到调节容纳部和输出容纳部12a。偏心环210可以与变量叶片泵100的内腔形成铰接,从而能够在图2至图4的视角内示出的平面内(即纸面内)摆转而与转子230 的偏心量发生变化,例如偏心环210自图示位置向下摆转时,偏心量减小,因此输出容纳部12a和调节容纳部内的压力油的压力以及对外输出时的排量均会降低。变量叶片泵100还设置有调节弹簧110,调节弹簧110可以被压缩以抵接偏心环210,使得偏心环210的偏心量在未克服弹簧力的情况下无法调节,而当外部的压力油进入到调节油腔13a内时,压力油将迫使偏心环210克服弹簧力进而降低偏心量。
在实施例中,介质源可以用于提供介质和接收介质,介质可以例如为机油,这里的介质源可以形成为发动机6的油底壳5。油底壳5可以经由进油流道11与输入容纳部11a连通,输出容纳部12a可以经由输出流道12(第二流道的第一部分)和润滑流道16(第二流道的第二部分)与发动机6连通,发动机6可以经由第三流道与油底壳5连通,调节容纳部可以依次经由第四流道和第二导通孔部15a与第二介质区域25连通,第二介质区域可以依次经由第三导通孔部27和第五流道4与介质源连通。
第二流道还可以依次经由第六流道28和第四导通孔部15b与第三介质区域26连通,并且还依次经由第七流道29和第五导通孔部15d与第四介质区域153连通。第一介质区域156可以依次经由第一导通孔部15c和第八流道30与操作阀3(操作阀3可以形成为电磁阀)连通,使得在操作阀 3的第一操作位置时,第八流道30经由第九流道31与润滑流道16连通,并使得在操作阀3的第二操作位置时,第八流道30经由第十流道32与油底壳5连通。
此外,变排量机构还可以包括压力保护组件例如溢流阀14,设置于连通输出流道12和油底壳5的第十一流道33,在第十一流道33内的介质的压力未达到预设压力时,压力保护组件关断第十一流道33,在第十一流道 33内的介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时,压力保护组件开启第十一流道33。并且,过滤器2可以设置于输出流道12,并用于对机油进行过滤。
基于以上连通关系,以下将描述变排量机构的工作过程。
如图2所示,此时运动组件处于以上描述中所提及的保持姿态,在该姿态下,变量叶片泵100的输入容纳部11a经由进油流道11获取机油,压力机油自输出容纳部12a依次经输出流道12和润滑流道16流入到发动机6 中参与润滑,发动机6内的机油经由第三流道流入到油底壳5中。调节容纳部中的压力油依次经调节流道13和第二导通孔部15a流入到第二介质区域25中,第二介质区域25内的机油依次经由第三导通孔部27和第五流道 4流入到油底壳5中。
仍然参见图2,图2中,操作阀3位于第一操作位置,即图示中的P 口与A口连通,这种情况下,第一运动组件具有如下的受力情况。一方面,第七流道29与第四介质区域153连通,第一运动构件151受到由润滑流道 16内的压力油(下称润滑压力油)作用在第一段部18的右端面的水平向左的压力,以及作用在第三段部20的左端面的水平向右的压力,因此实际上第四介质区域153内的机油作用于第一运动构件151的合力为润滑压力油的压力与前述两个端面的面积之差的乘积,方向水平向左。而对于第一介质区域156,润滑压力油作用于第一段部18的左端面,产生水平向右的作用力。在第四段部21的左端的外侧部的外径接近上述预定直径的情况下,前述两个端面的面积之差可以视为第四段部21的左端面的面积,那么在保持姿态下,第一段部18的左端面的被润滑压力油作用的面积被设计为大于第四段部21的左端面的面积,即可确保第一段部18所受到的合力水平向右。
而如果上述合力不足以克服复位弹簧155的弹簧力,那么运动组件仍然会处于保持姿态,反之如图3所示,运动组件将会以第一运动姿态,即第一运动构件151和第二运动构件152共同向右运动,这将使得彼此本不相连通的第二导通孔部15a和第四导通孔部15b经由第三介质区域26彼此连通。结果,第六流道28内的压力油依次经由第四导通孔部15b、第三介质区域26、第四导通孔部15b和调节流道13进入到调节容纳部内,使得偏心环210的偏心量减小,从而降低输出容纳部12a输出的压力油的压力和排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介质区域26内的润滑压力油对第二运动构件152 所施加的力分别为,润滑压力油对第四段部21的右端面施加的水平向左的力和对第六段部23的左端面施加的水平向右的力,而这两个力在数值上显然是能够大致相同的或者相同的。另外,用于第二介质区域25与接近零压的油底壳5连通,因此第二介质区域25内的机油对第二运动构件152施加的力也可以忽略。
当操作阀3位于第二操作位置时,如图4所示,T口与A口连通,此时第一介质区域156与油底壳5连通,可以视为第一介质区域156内的机油接近零压,第一运动构件151将在第四介质区域153内的润滑压力油的压力以及复位弹簧155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复位到图2中所示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当第四介质区域153内的润滑压力油的压力足够使得第二运动构件152克服复位弹簧155的弹簧力,那么第二运动构件152将向着右侧运动,对于运动组件来说,这种运动姿态为第二运动姿态,并且,第二运动构件152的运动仍以以上过程使得彼此本不相连通的第二导通孔部15a 和第四导通孔部15b经由第三介质区域26彼此连通,进而完成对输出容纳部12a输出的机油的压力和排量的调节。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套设部与第三段部20因彼此远离产生的空腔而可能带来的负压的影响,第二运动构件152还设置有平衡流道152a,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区域25与套设部所限定的空间。
根据以上描述,可以得知的是,运动组件以第一姿态开始运动时的压力油的作用面积(第一段部18的左端面的部分的面积)要大于运动组件以第二姿态开始运动时的压力油的面积(第四段部21的左端面的面积),因此运动组件以第一姿态进行的运动适用于机油以低压输送的情况,而第二姿态则适用于机油以高压输送的情况,由此相当于针对不同的压力适应性地改变对应的作用面积,这样特别有利于面对机油的不同的压力状态时,均确保运动组件的平稳运行,结果,调节过程也是一个平稳的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变排量机构,通过操作阀3和组合阀的协作,实现了对变量泵的排量和压力的二级调节,比传统的双调节腔变量泵响应速度快,变量控制平稳。此外,排量调节系统输出的压力曲线更适合发动机6的需求,同时在第一运动构件151的第三段部20与第四段部21的套设部形成的间隙配合,可确保高压控制的变量泵输出曲线更平稳。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创新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阀包括:
壳构件,形成有安装空间;
运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使得所述安装空间包括被所述运动组件分隔出的第一介质区域和第二介质区域;
所述安装空间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区域和所述第二介质区域之间的第三介质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三介质区域与所述第一介质区域之间的第四介质区域;
所述壳构件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二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二导通孔部以及用于使所述第三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四导通孔部;
在所述运动组件处于保持姿态时,所述第二导通孔部和所述第四导通孔部彼此互不连通;
所述运动组件能够以第一运动姿态进行如下运动:所述运动组件能够逐渐占据所述第二介质区域,并且使得所述第二导通孔部经由所述第三介质区域与所述第四导通孔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构件还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二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三导通孔部;
所述壳构件还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一导通孔部,介质能够经由所述第一导通孔部进入所述第一介质区域,使得所述运动组件以所述第一运动姿态进行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构件还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四介质区域对外连通的第五导通孔部;
所述介质能够经由所述第五导通孔部进入所述第四介质区域,使得所述运动组件以第二运动姿态进行如下运动:
所述运动组件能够逐渐占据所述第二介质区域,并且使得所述第二导通孔部经由所述第三介质区域与所述第四导通孔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组件包括:
彼此配合的第一运动构件和第二运动构件;
在所述第一运动姿态下,所述第一运动构件和所述第二运动构件二者共同运动;
在所述第二运动姿态下,仅所述第二运动构件进行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组件以所述第一运动姿态进行运动时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二端进行运动,所述安装空间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一端形成为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一端;
所述壳构件形成有止挡部,在所述保持姿态下,所述第一运动构件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与所述止挡部配合,使得所述第一运动构件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端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介质区域,并且使得所述第二运动构件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端共同限定出第二介质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运动构件包括:
第一段部,所述第一段部靠近所述第一端,并参与所述第一介质区域的限定,所述第一段部的外侧部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的部分形成配合;
第二段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一端的端部;
第三段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二段部的端部;
所述第二运动构件包括:
第四段部,形成有套设部,所述套设部套设于所述第三段部的外侧部,所述套设部的外侧部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的部分形成配合,由所述第四段部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三段部的外侧部以及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的部分共同限定了所述第四介质区域;
第五段部,设置在所述第四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一段部的端部;
第六段部,设置在所述第五段部的背对所述第四段部的端部,所述第六段部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形成配合,由所述第六段部和所述第四段部彼此面对的两个端部、所述第五段部的外侧部以及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的部分共同现有了所述第三介质区域;
第七段部,设置在所述第六段部的背对所述第五段部的端部,有所述第六段部的面向所述第二端的端部、所述第七段部以及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部共同限定了所述第二介质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运动构件还形成有平衡流道,所述平衡流道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区域与所述套设部;
由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确定的方向被定义为第一方向,所述套设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段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在所述保持姿态下,所述第一段部的面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的端面的能够被介质作用的面积被设计为大于所述第三段部的面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的端面的面积;
所述第六段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设置有复位构件,所述复位构件使得所述运动组件以所述第一运动姿态和所述第二运动姿态运动时始终具备回归至所述保持姿态的趋势。
8.一种变排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排量机构包括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中所述的组合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排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排量机构用于为待输入设备提供介质,所述变排量机构还包括:
操作阀;
介质源,用于提供和接收介质;
变排量组件,包括调节容纳部、输入容纳部和输出容纳部,在所述调节容纳部流入来自所述变排量组件外的介质的状态下,所述输出容纳部输出的所述介质的压力和排量降低;
所述介质能够经由第一流道流入所述输入容纳部,并以更高的压力状态被容纳在所述调节容纳部和所述输出容纳部中,所述输出容纳部经由第二流道与所述待输入设备连通,所述待输入设备经由第三流道与所述介质源连通,所述调节容纳部经由依次经由第四流道和第二导通孔部与所述第二介质区域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区域依次经由所述第三导通孔部和第五流道与所述介质源连通;
所述第二流道还依次经由第六流道和第四导通孔部与所述第三介质区域连通,并且还依次经由第七流道和第五导通孔部与所述第四介质区域连通;
所述第一介质区域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导通孔部和第八流道与所述操作阀连通,使得在所述操作阀的第一操作位置时,所述第八流道经由第九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并使得在所述操作阀的第二操作位置时,所述第八流道经由第十流道与所述介质源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排量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排量机构还包括:
第十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介质源;
压力保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十一流道,在所述第十一流道内的所述介质的压力未达到预设压力时,所述压力保护组件关断所述第十一流道,在所述第十一流道内的所述介质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时,所述压力保护组件开启所述第十一流道;
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并用于对所述介质进行过滤。
CN202021648425.0U 2020-08-10 2020-08-10 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 Active CN2132711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8425.0U CN213271126U (zh) 2020-08-10 2020-08-10 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8425.0U CN213271126U (zh) 2020-08-10 2020-08-10 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1126U true CN213271126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70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48425.0U Active CN213271126U (zh) 2020-08-10 2020-08-10 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711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32752A2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vane pump u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EP2154373B1 (en) Gear pump
US8057201B2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vane pump with dual control chambers
US9903367B2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oil pump
US8230975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lubricating oil
EP2110555B1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vane pump
EP1806504A1 (en) No-load operation system of tadem pump
JP2009531598A (ja) 可変容量スライディングベーンポンプ
US8597003B2 (en) Direct control variable displacement vane pump
EP2946113B1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pump with multiple pressure chambers
CN110139987B (zh) 油泵以及油泵一体式平衡器装置
EP2971779B1 (en) Vane pump with multiple control chambers
CN101044322B (zh) 具有可选出口压力的泵
CN107355665B (zh) 一种机油泵用组合阀
US20180023564A1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pump
WO2017026224A1 (ja) 可変容量形オイルポンプ
US9103343B2 (en) High-performance oil pump
CN213271126U (zh) 组合阀及变排量机构
US20080019846A1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gerotor pump
CN111911796A (zh) 阀构件及排量调节系统
WO2018235627A1 (ja) 可変容量形ポンプ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0832203A (zh)
CN212298492U (zh) 阀构件及排量调节系统
CN217355673U (zh) 组合阀及排量调节系统
WO2018051674A1 (ja) 可変容量ポンプ及び内燃機関の作動油供給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