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50047U - 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50047U
CN213250047U CN202021697481.3U CN202021697481U CN213250047U CN 213250047 U CN213250047 U CN 213250047U CN 202021697481 U CN202021697481 U CN 202021697481U CN 213250047 U CN213250047 U CN 2132500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nt
guide wire
blood vessel
cable tie
direct vi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9748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威威
刘宝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ern Theater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Eastern Theater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ern Theater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filed Critical Eastern Theater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Priority to CN20202169748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500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500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500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该装置包括支架、扎带和引导线。支架具有弹性,其内表面涂覆有膜,形成柱状空腔。膜随支架的弹性形变一起扩张和收缩。扎带固定安装在支架的外表面,并用于限制支架的弹性形变。扎带具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引导线穿过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对扎带形成锁固。该装置适用于开放性血管损伤的修补。利用该装置修补时,无需依赖血管造影剂的设备,无需血管外科的专业医护人员,仅需通过简单培训即可掌握该技术和实现。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结构的改进,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血管修补装置,便于在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能够更快地对血管创伤进行控制止血,快速恢复血流通畅,达到一期血管吻合的目的。

Description

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
背景技术
外周血管损伤存在较高的永久性功能障碍、肢体缺失等风险。在血管修复手术中,利用覆膜支架从远端进入血管内部,在造影技术的辅助下,通过导丝推动覆膜支架至损伤处,展开支架对血管形成修补。利用覆膜支架技术修补血管,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是,现有的覆膜支架修补方法需要造影设备的支持,对手术实施环境有依赖,同时需要多名操作人员配合,且对人员的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难以利用现有的覆膜支架进行血管修补。
综上所述,为实现血管快速修补,降低手术操作的复杂度,如何对现有的覆膜支架做出改进,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直视下的血管修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包括支架、扎带和引导线;
所述支架具有弹性,支架的内表面涂覆有膜,形成柱状空腔,膜随支架的弹性形变一起扩张和收缩;
所述扎带,固定安装在支架的外表面并用于限制支架的弹性形变,扎带具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
所述引导线穿过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对扎带形成锁固。
作为优选,扎带呈环状,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在扎带上对称分布,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具有重叠部分,形成环形圈,便于引导线穿过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形成活动接头限制支架沿着径向向外扩张。
作为优选,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支架收缩至最小外径形成的圆周长,如此设置,使得支架在使用前外径收缩至最小并保持,便于手术的操作。
作为优选,引导线从环形圈与支架之间的缝隙进入环形圈,并穿过环形圈形成活动接头,引导线从支架的一端,依次穿过多个环形圈,形成多个活动接头,活动接头一方面对扎带形成锁固,进而限制支架的弹性扩张,另一方面当引导线抽离环形圈时,便于活动接头自动地快速打开,使得支架和膜一起扩张,修补破裂的血管壁。
作为优选,多根扎带沿着柱状空腔的轴向均匀排布,使得扎带能够更好地约束支架,形成粗细均匀的柱状结构。
作为优选,扎带为可吸收缝合线,便于手术后软组织对扎带的吸收,减轻患者的二次伤痛。
作为优选,引导线的首端和末端相连,引导线上设置有针头,用于刺穿血管壁,从远端将支架拖引至血管的破口处,环形的引导线结构便于整个血管修补装置在拖拽定位时,保持活动接头对扎带的锁固。
作为优选,支架由镍钛丝编制而成,柱状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形,降低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圆形的柱状腔体有利于血流的通过,降低术后形成血栓的风险。
作为优选,膜为聚四氟乙烯膜,有利于降低术后在修补处产生堵塞的风险,提高柱状腔体内的通畅率。
作为优选,支架的外侧设置有套管,进一步限制支架的扩张,便于运输和储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使用时,从血管破裂口的一端刺入血管,针头带动引导线牵引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在血管内移动。调整装置至合适的位置,将装置的两端与血管固定。引导线随着针头从血管的另一端被抽出,支架利用自身的弹性扩张开,膜随着支架一同展开。支架两端的血管壁为支架提供支撑,对支架形成轴向和径向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1、本实用新型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在支架的外表面设置扎带,限制支架的弹性形变,方便直接在创伤处实施血管修补,无需借助增强成像的设备仪器,使得血管修补手术操作更加快速和方便;
2、本实用新型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通过设计引导线与扎带的配合使用,便于医护人员手术时,对支架的定位和位置调整,大大降低了手术复杂度,有利于覆膜支架在开放性血管外科重建技术中的推广和应用;
3、本实用新型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可实现在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能够更快地对血管创伤进行控制止血,快速恢复血流通畅,达到一期血管吻合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扎带3的示意图;
图3是扎带3与引导线4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5是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的修补完成示意图。
附图标记:支架1、膜2、扎带3、引导线4、第一接头31、第二接头32、针头5、血管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的一种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用于开放性血管损伤的修补。利用该装置修补时,无需依赖增强成像的设备和仪器,以及具有丰富血管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非常便于在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能够更快地对血管创伤进行控制,快速恢复远端血流。
如图1-3所示实施例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包括支架1、扎带3和引导线4。支架1具有弹性。支架1的内表面涂覆有膜2,形成柱状空腔。膜2随支架1的弹性形变一起扩张和收缩。
扎带3固定安装在支架1的外表面,并用于限制支架1的弹性形变。扎带3具有第一接头31和第二接头32。引导线4穿过第一接头31和第二接头32,对扎带3形成限位与固定。
如图2结合图3所示,扎带3呈环状。第一接头31与第二接头32在扎带3上对称分布。当扎带3固定在支架1的外表面时,扎带3沿着支架1的径向环绕。第一接头31和第二接头32具有重叠部分,形成环形圈。便于引导线4穿过第一接头31和第二接头32,形成活动接头,限制支架1沿着径向向外扩张。
优选地,第一接头31与第二接头32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支架1收缩至最小外径形成的圆周长。第一接头31与第二接头32之间的最大距离,即环状扎带3拉伸绷紧时的长度。如此设置,使得支架1在使用前外径收缩至最小并保持,便于手术的操作。
优选地,如图3所示,引导线4从环形圈与支架1之间的缝隙进入环形圈,并穿过环形圈形成活动接头。
引导线4从支架1的一端,依次穿过多个环形圈,形成多个活动接头。如此,活动接头一方面对扎带3形成锁固,进而限制支架1的弹性扩张;另一方面当引导线4被抽离环形圈时,便于活动接头自动地快速打开,使得支架1和膜2一起扩张,修补破裂的血管壁。
优选地,多根扎带3沿着柱状空腔的轴向均匀排布,使得扎带3能够更好地约束支架1,形成粗细均匀的柱状结构,便于装置在血管内的移动和调整。
优选地,扎带3为可吸收缝合线,便于手术后软组织对扎带3的吸收,减轻患者的二次伤痛。可吸收缝合线可优选为羊肠线、高分子化学合成线或者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
优选地,引导线4的首端和末端相连。引导线4上设置有针头5,用于刺穿血管壁,从远端将支架1拖引至血管的破口处。环形的引导线4结构便于整个血管修补装置在拖拽定位时,保持活动接头对扎带3的锁固。
优选地,支架1由镍钛丝编制而成。柱状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支架1采用镍钛丝,能够降低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圆形的柱状腔体有利于血流的通过,降低术后形成血栓的风险。
优选地,膜2为聚四氟乙烯膜。有利于降低术后在修补处产生堵塞的风险,提高柱状腔体内的通畅率。
优选地,支架1的外侧设置有套管,进一步限制支架1的扩张,便于运输和储藏。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中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使用时,针头5从血管6的破口处的一端刺入。针头5带动引导线4牵引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在血管6内移动。调整装置至合适的位置,医护人员利用手指在装置的两端施加压力,将装置的两端与血管固定。支架1的每一端与健康完整的血管重叠的距离最小为15mm,以便于支架1扩张后,充分贴合血管6的内壁。使得血管6对支架提供更好地支撑。
确认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的位置后,引导线4随着针头5从血管6的另一端被抽出。随着引导线4被抽离,一个个活动接头被打开,扎带3释放对支架1的束缚。支架1利用自身的弹性扩张开,膜2随着支架一同展开。支架1两端的血管壁为支架1提供支撑,对支架1形成轴向和径向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具体技术方案,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扎带和引导线,其中:
所述支架为弹性支架,形成柱状空腔;所述支架的内表面涂覆有膜,膜随支架的弹性形变一起扩张/收缩;
所述扎带固定在支架的外表面并用于限制支架的弹性形变,扎带具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
所述引导线穿过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对扎带形成锁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呈环状,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在扎带上对称分布,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具有重叠部分,形成环形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支架收缩至最小外径形成的圆周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线从环形圈与支架之间的缝隙进入环形圈,并穿过环形圈形成活动接头,引导线从支架的一端,依次穿过多个环形圈,形成多个活动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根扎带沿着柱状空腔的轴向均匀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为可吸收缝合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线的首端和末端相连,引导线上设置有针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镍钛丝编制而成,柱状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为聚四氟乙烯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外侧设置有套管。
CN202021697481.3U 2020-08-14 2020-08-14 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 Active CN2132500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97481.3U CN213250047U (zh) 2020-08-14 2020-08-14 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97481.3U CN213250047U (zh) 2020-08-14 2020-08-14 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50047U true CN213250047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71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97481.3U Active CN213250047U (zh) 2020-08-14 2020-08-14 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500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30257B2 (ja) トランスルミナル装置
US6852116B2 (en) Method for engrafting a blood vessel
US6334869B1 (en) Endoluminal prosthesis
US8043356B2 (en) Stent-graft and apparatus and fitting method
US8506583B2 (en) Method for open surgical placement
US848069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emporary emergency vessel anastomoses
US2015001192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emporary emergency vessel anastomoses
WO2018175850A1 (en) Subcutaneous vascular assemblies for improving blood flow and rel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US20110118759A1 (en) Tissue access site system and method
AU2010325677A1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ssue access site closure
EP3187154A1 (en) Stents and stent deployment devices
JP3324707B2 (ja) 人工器官を患者の器官内に配置する装置及び器官移植装置
JP2005501647A (ja) 体内管の穴をシール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N213250047U (zh) 直视下血管修补装置
CN116549049A (zh) 血管闭合装置
WO2022207505A4 (en) Devices for fistula-free hemodialysis
CN115005906A (zh) 血管闭合装置
AU2009234483B2 (en) Stent-graft and apparatus and fitt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