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35207U - 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35207U
CN213235207U CN202021994761.0U CN202021994761U CN213235207U CN 213235207 U CN213235207 U CN 213235207U CN 202021994761 U CN202021994761 U CN 202021994761U CN 213235207 U CN213235207 U CN 213235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thermostat
temperature sensing
bulb
wat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947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倩倩
申加伟
王超
熊天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9476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35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35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35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节温器包括:支架;推杆,第一端与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感温包,与推杆连接感温包内设置有感温介质;第一阀门,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感温包紧固连接;第二阀门,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感温包紧固连接;第二阀门为中空结构,以使感温包的底端暴露在流经机冷回水流道的冷却液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机体以及上述的节温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节温器可以综合感应机体回水流道与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进而控制机体回水流道内的冷却液从第一出水口或第二出水口流出。避免进入水泵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节温器通过内部的感温介质被加热或冷却而发生体积膨胀或收缩,进而带动阀门开启或关闭,进而控制冷却液进入大小循环的流量,保证发动机冷却系统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发动机机体内设置用于冷却发动机机体的机体回水流道以及用于冷却发动机内润滑油的机冷回水流道。机体回水流道内设有用于安装节温器的安装腔,该安装腔具有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与机冷回水流道连通。第一出水口设有可开闭的第一阀门,第二出水口设有可开闭的第二阀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由节温器内设置的感温包控制开启。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构成机体回水的大循环流道,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构成机体回水的小循环流道。
然而,若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温度过高,容易造成进入水泵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发动机机体内用于冷却发动机内润滑油的机冷回水流道直接与安装腔的第二出水口连通,若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温度过高,容易造成进入水泵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节温器,包括:
支架,用于与机体回水流道的安装腔的内壁紧固连接;
推杆,所述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
感温包,与所述推杆连接;所述感温包内设置有感温介质,所述感温介质的体积能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第一阀门,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感温包紧固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感温包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一阀门能够沿着第一方向运动,以封堵所述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一出水口或者打开所述第一出水口;
第二阀门,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所述感温包紧固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所述第二阀门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以封堵所述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二出水口或者打开所述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发动机的机冷回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阀门被构造成为中空结构,以使所述感温包的底端暴露在流经所述机冷回水流道的冷却液内。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件为套设在所述感温包外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与所述支架的底部相抵,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阀门相抵。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件为设置在所述感温包底端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具有大径端和小径端,所述第二弹簧的小径端紧固连接于所述感温包的底端,所述第二弹簧的大径端与所述第二阀门紧固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架设有阀门安装孔,所述第二阀门穿设在所述阀门安装孔内并能够在所述阀门安装孔内做往复运动。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阀门的顶部设置有位于所述阀门安装孔上方的限位部。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阀门安装有阻水圈,所述阻水圈位于所述限位部上方并与所述感温包密封接触。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架包括上壳体和下支架;
所述上壳体,用于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紧固连接;所述上壳体的顶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应的出水孔,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下方并能够与所述上壳体抵顶;
所述下支架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下方并与所述上壳体紧固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连接臂以及位于两个连接臂之间的安装板,所述阀门安装孔设于所述安装板。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感温包设有台阶面,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台阶面的下方并能够与所述台阶面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机体以及上述的节温器;
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内设置机体回水流道与机冷回水流道,所述机体回水流道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节温器的安装腔。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节温器包括用于与机体回水流道的安装腔的内壁紧固连接的支架。推杆,其第一端与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感温包,与推杆连接,感温包内设置有感温介质,感温介质的体积能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第一阀门,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感温包紧固连接,第一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布置,第一方向为感温包的运动方向;第一阀门能够沿着第一方向运动,以封堵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一出水口或者打开第一出水口。第二阀门,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感温包紧固连接,第二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布置,第二阀门能够沿着第一方向运动,以封堵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二出水口或者打开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与发动机的机冷回水流道连通;第二阀门被构造成为中空结构,以使感温包的底端暴露在流经机冷回水流道的冷却液内。这样,感温包内的感温介质可以综合感应机体回水流道与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进而控制机体回水流道内的冷却液从第一出水口或第二出水口流出,从而当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温度过高时,控制机体回水流道内的冷却液从第一出水口流出,降温后在流入水泵之前与机体回水流道内的冷却液汇聚,一起流入水泵,避免进入水泵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节温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节温器固定在安装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节温器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
11-上壳体;
111-出水孔;
12-下支架;
121-连接臂;
122-安装板;
2-推杆;
3-感温包;
31-台阶面;
4-第一阀门;
5-第一弹性件;
6-第二阀门;
61-限位部;
7-第二弹性件;
8-安装腔;
81-进水口;
82-第一出水口;
83-第二出水口;
84-第一连接部;
85-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发动机机体内设置用于冷却发动机机体的机体回水流道以及用于冷却发动机内润滑油的机冷回水流道。机体回水流道内设有用于安装节温器的安装腔,该安装腔具有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与机冷回水流道连通。第一出水口设有可开闭的第一阀门,第二出水口设有可开闭的第二阀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由节温器内设置的感温包控制开启。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构成机体回水的大循环流道,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构成机体回水的小循环流道。然而,若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温度过高,容易造成进入水泵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
经过反复思考与验证,发明人发现,如果将第二阀门设置成中空结构,将感温包的部分设置在中空结构内部并将中空结构内部封堵,这样,感温包不仅能够感应机体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而且还可以感应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感温包综合两个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控制第一阀门或第二阀门进行运动,从而控制机体回水流道内的冷却液进入大循环流道或小循环流道,若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过高,感温包控制第一阀门向下运动,使机体回水流道内冷却液进入大循环流道,经由大循环流道降温后在进入水泵之前与机冷回水流道内的冷却液汇聚,从而避免进入水泵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
有鉴于此,发明人设计了一种节温器,包括支架、推杆、感温包、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支架用于与机体回水流道的安装腔的内壁紧固连接。推杆的第一端与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感温包与推杆连接,感温包内设置有感温介质,感温介质的体积能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第一阀门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感温包紧固连接,第一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布置,第一方向为感温包的运动方向,第一阀门能够沿着第一方向运动,以封堵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一出水口或者打开第一出水口。第二阀门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感温包紧固连接,第二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布置,第二阀门能够沿着第一方向运动,以封堵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二出水口或者打开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与发动机的机冷回水流道连通;第二阀门被构造成为中空结构,以使感温包的底端暴露在流经机冷回水流道的冷却液内。这样,感温包可以综合感应机体回水流道与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当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温度过高,感温包控制第一阀门运动将第一出水口打开,机体回水流道内冷却液从第一出水口流出,经大循环流道降温后在流入水泵之前与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汇聚,一起流入水泵从而避免进入水泵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节温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节温器包括支架1、推杆2、感温包3、第一阀门4以及第二阀门6,支架1的顶端设置有出水口、其侧壁设置有进液口。感温包3与推杆2设置在支架1的内部,推杆2与支架1的顶端固定连接,感温包3能够沿推杆2的轴线方向做往复运动。感温包3运动可以带动第一阀门4与第二阀门6沿感温包3的运动方向运动,第一阀门4设置在支架1的内部,第一阀门4可以封堵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一出水口或者打开第一出水口,第二阀门6设置在支架1的底部,可以封堵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二出水口或者打开第二出水口。
如图1所示,支架1包括上壳体11和下支架12,上壳体11位于下支架12的上方并与下支架12固定连接,示例性地,可以使用紧固件例如螺钉将下支架12固定在上壳体11的底部,本实施例对于上壳体11与下支架12的具体固定方式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节温器固定在安装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上壳体11的顶端设置有出水孔111,本实施例对于出水孔111的形状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出水孔111的形状进行设计。上壳体11边缘位置用于与安装腔8的内壁紧固连接,示例性地,安装腔8包括第一连接部84与第二连接部85,第一连接部84与第二连接部85通过紧固件紧固,在装配节温器时,将上壳体11的边缘夹持在第一连接部84与第二连接部85之间,使用紧固件将第一连接部84与第二连接部85固定,即可将节温器固定在安装腔8的内部。容易理解的是,将节温器固定在安装腔8内部后,上壳体11顶部的出水孔111与安装腔8的第一出水口82位置相对,即冷却液可以从上壳体11的出水孔111流出进而流入安装腔8的第一出水口82。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设置与安装腔8的内壁紧固连接的上壳体11,在上壳体11设置与第一出水口82相应的出水孔111,这样,只需要控制出水孔111的开启或封闭即可实现第一出水口82的开启或封闭。
如图1所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下支架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连接臂121以及位于两个连接臂121之间的安装板122,具体而言,连接臂121可以为长条形片状结构,两根连接臂121的顶端分别与上壳体11固定连接,两根连接臂121的底端分别与安装板122固定连接。当然,在另一种可实现方式中,连接臂121的数量也可以超过两个,当连接臂121的数量多于两个例如三个时,三个连接臂121可以沿安装板122的周向间隔设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下支架121包括多个连接臂121,多个连接臂121沿安装板122的轴向间隔设置,保证从安装腔8的进水口81流入的冷却水水温能够被支架1内部的感温包3感应。
示例性地,安装板122的中部设置有阀门安装孔,阀门安装孔的轴线方向沿安装板122的厚度方向即感温包3的运动方向设置。第二阀门6穿设在阀门安装孔内部并能够在阀门安装孔内沿阀门安装孔的轴线方向运动。通过在安装板122的中部设置阀门安装孔,将第二阀门6穿设在阀门安装孔内,利用阀门安装孔对第二阀门6进行限位,使第二阀门6沿阀门安装孔的轴线方向做往复运动。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节温器的剖面图。如图1与图3所示,推杆2的第一端即顶端与支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具体而言,推杆2的顶端与上壳体11的顶部固定连接。示例性地,推杆2的侧壁顶部设置有环形凹槽,相应地,上壳体11的顶部设置有与环形凹槽配合的凸起,利用凸起嵌入凹槽中进而实现推杆2与支架1的固定。
如图3所示,推杆2的第二端即底端穿过感温包3的顶壁伸入感温包3的内部,较佳的,推杆2的底端设置成锥形结构,感温包3内设置有感温介质,感温介质的体积能够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当感温包3外界温度降低时,感温介质凝固体积减小;当感温包3外界温度升高时,感温介质液化体积增大。本实施例对于感温介质的具体材料并不限制,示例性地,可以使用石蜡或乙醚等体积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材料作为感温介质。
如图3所示,第一阀门4位于上壳体11的下方并能够与上壳体11抵顶,具体而言,第一阀门4套设在感温包3的外部并与感温包3紧固连接,通过感温包3上下运动进而带动第一阀门4上下运动。当第一阀门4运动到最高点时,第一阀门4与上壳体11相互抵接,进而将上壳体11上的出水孔111封堵,第一阀门4从最高点向下运动时,上壳体11上的出水孔111处于打开状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感温包3的顶部设置有台阶面31,即从感温包3的侧壁向外凸出的凸起,第一阀门4位于台阶面31的下方并能够与台阶面31抵接。
结合图1-3,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在感温包3设置台阶面31,将第一阀门4设置在台阶面31的下方使第一阀门4能够与台阶面31相互抵接,这样,当感温包3向下移动时可以通过台阶面31带动第一阀门4同步向下运动。具体而言,感温包3内的感温介质感应到外部温度升高,感温介质由固态变为液态体积膨胀进而向感温包3的上方挤压推杆2,由于推杆2的顶端与支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从而感温包3相对于推杆2向下运动,感温包3的台阶面31与第一阀门4相抵带动第一阀门4同步向下运动,第一阀门4将第一出水口82打开,使冷却液能够从第一出水口82流出安装腔8。
图3示出了,第一阀门4的下方设置第一弹性件5,第一阀门4通过第一弹性件5与感温包3紧固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弹性件5沿第一方向即感温包3的运动方向布置。示例性地,第一弹性件5可以为弹簧、阻尼器或弹性杆等,本实施例此处对于第一弹性件5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第一阀门4的下方设置第一弹性件5,第一阀门4通过第一弹性件5与感温包3紧固连接,第一弹性件5沿感温包3的运动方向布置,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5使第一阀门4与感温包3的台阶面31相互抵接。当感温包3感受到温度降低时,感温包3内的感温介质由液态变成固态,体积减小,感温包3在第一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第一阀门4与感温包3同步向上运动进而将第一出水口82封堵。
较佳的,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件5为套设在感温包3外的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底端与支架1的底部相抵,第一弹簧的顶端与第一阀门4相抵。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相较于其他能够为第一阀门4施加向上弹力的弹性件,弹簧的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强。
图3示出了,第二阀门6通过第二弹性件7与感温包3紧固连接,第二弹性件7沿第一方向即图3中上下方向布置,示例性地,第二弹性件7的顶端与感温包3的底端紧固连接,第二弹性件7的底端与第二阀门6紧固连接,感温包3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二弹性件7带动第二阀门6沿上下方向移动。
如图2-3所示,第二阀门6被构造成为中空结构,感温包3底端部分设置在中空结构内部,第二弹性件7位于中空结构内部且顶端与感温包3固定连接,底端与第二阀门6固定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二阀门6用于控制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二出水口83的启闭状态,也即是说,第二阀门6向下运动到最低点时,第二阀门6将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二出水口83封堵,第二阀门6从最低点向上运动时,第二阀门6将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二出水口83打开,第二弹性件7一方面用于连接感温包3与第二阀门6;另一方面,第二弹性件7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即当第二阀门6将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二出水口83封堵时,感温包3仍可以向下运动,不会造成感温包3与第二阀门6的损坏。
如图3所示,较佳的,第二弹性件7为设置在感温包3底端的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具有大径端和小径端,即第二弹簧为锥形弹簧。第二弹簧的小径端紧固连接于感温包3的底端,第二弹簧的大径端与第二阀门6紧固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锥形弹簧相较于普通弹簧,其可压缩范围更大,减振效果更好。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3-4所示,第二阀门6的顶部设置有位于阀门安装孔上方的限位部61。示例性地,限位部61与第二阀门6形成为一体件,限位部61为从第二阀门6的侧壁顶部向外凸出的环形凸起,当第二阀门6运动到最低点时,限位部61的底端与阀门安装孔的孔壁即安装板122相抵,进而能够限定第二阀门6向下移动的最大距离。
一种可实现方式中,第二阀门6安装有阻水圈(图中未示出),阻水圈可以采用弹性材料例如PTFE制成,阻水圈形成为与感温包3的侧壁相匹配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内壁与感温包3的侧壁相贴合并与感温包3密封连接,阻水圈位于限位部61的上方并与限位部61固定连接。
通过在第二阀门6的顶部设置阻水圈,阻水圈形成为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内壁与感温包3密封连接,阻水圈与第二阀门6的限位部61固定连接。阻水圈可以防止大循环流道与小循环流道相通,造成冷却水的泄漏量过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避免增大发动机机冷回水水路的压降导致功率的浪费,通常将安装腔8的第二出水口83与发动机的机冷回水流道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二阀门6为中空结构,可以使感温包3的底端暴露在流经机冷回水流道的冷却液内。感温包3不仅能够感应机体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同时,感温包3同样可以感应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综合机冷回水流道与机体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进行运动,进而控制第一阀门4与第二阀门6的位置,当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温度过高时,感温包3带动第一阀门4向下运动,安装腔8的第一出水口82处于打开状态,机体回水流道内的冷却液从第一出水口82流出,经大循环流道降温后在流入水泵之前与机体回水流道内的冷却液汇聚,一起流入水泵,避免进入水泵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机体以及实施例一中的节温器。
发动机的机体内设置机体回水流道与机冷回水流道,机体回水流道与机冷回水流道在发动机机体内并联设置。
机体回水流道设有用于安装节温器的安装腔,安装腔内节温器的数量是非限制性的,其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机体回水流道内冷却水的流量对节温器的数量进行设置。安装腔的第二出水口与机冷回水流道连通,位于安装腔内的节温器既可以检测机体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也可以感应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的温度。
当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温度过高时,节温器可以控制安装腔的第一出水口打开,机体回水流道内冷却液从第一出水口流出,进入大循环流道,经由大循环流道降温后在流入水泵之前与机冷回水流道内冷却液汇聚,从而混合后的冷却液温度降低,保证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上”、“下”(如果存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节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用于与机体回水流道的安装腔的内壁紧固连接;
推杆,所述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
感温包,与所述推杆连接;所述感温包内设置有感温介质,所述感温介质的体积能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第一阀门,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感温包紧固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感温包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一阀门能够沿着第一方向运动,以封堵所述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一出水口或者打开所述第一出水口;
第二阀门,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所述感温包紧固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所述第二阀门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以封堵所述机体回水流道的第二出水口或者打开所述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发动机的机冷回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阀门被构造成为中空结构,以使所述感温包的底端暴露在流经所述机冷回水流道的冷却液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件为套设在所述感温包外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与所述支架的底部相抵,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阀门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为设置在所述感温包底端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具有大径端和小径端,所述第二弹簧的小径端紧固连接于所述感温包的底端,所述第二弹簧的大径端与所述第二阀门紧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阀门安装孔,所述第二阀门穿设在所述阀门安装孔内并能够在所述阀门安装孔内做往复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的顶部设置有位于所述阀门安装孔上方的限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安装有阻水圈,所述阻水圈位于所述限位部上方并与所述感温包密封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上壳体和下支架;
所述上壳体,用于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紧固连接;所述上壳体的顶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应的出水孔,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下方并能够与所述上壳体抵顶;
所述下支架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下方并与所述上壳体紧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连接臂以及位于两个连接臂之间的安装板,所述阀门安装孔设于所述安装板。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设有台阶面,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台阶面的下方并能够与所述台阶面抵接。
10.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机体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节温器;
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内设置机体回水流道与机冷回水流道,所述机体回水流道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节温器的安装腔。
CN202021994761.0U 2020-09-11 2020-09-11 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Active CN213235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94761.0U CN213235207U (zh) 2020-09-11 2020-09-11 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94761.0U CN213235207U (zh) 2020-09-11 2020-09-11 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35207U true CN213235207U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73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94761.0U Active CN213235207U (zh) 2020-09-11 2020-09-11 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352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41211B2 (en) Thermoregulator and thermoregulator component
EP3467352B1 (en) Temperature regulating valve
US20150185738A1 (en) Thermoregulator
AU2007228293A1 (en) Thermostat apparatus
CN105626841B (zh) 具有通过工作流体的温度操作的旁路阀的车辆的油冷却器
US11408327B2 (en) Thermostat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EP3690285B1 (en)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oil temperature regulation system for gearbox
KR101338467B1 (ko) 반응성이 향상된 써모스탯
CN213235207U (zh) 节温器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12762200A (zh) 温度控制阀
EP3812633B1 (en) Temperature adjusting valve
CN214007298U (zh) 节温器壳体、节温器总成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12413169A (zh) 温控阀及温控装置
US9436189B2 (en) Thermoregulator
KR102654462B1 (ko) 차량용 밸브 장치
CN112096504B (zh) 一种节温器
CN214367930U (zh) 温度控制阀
EP3714141A1 (en) A thermostat assembly without direct and indirect cooling of heat sentive wax filled body at fully closed thermostat position
US11561053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internal thermal valve
KR101610177B1 (ko) 차량용 오일 쿨러
WO2019203758A2 (en) Air venting valve formation method by fastening thermo-actuator inside valve structure without any additional operation or part and a thermostat assembly therefore
CN112594053B (zh) 一种调温器
CN109695704B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218236231U (zh) 一种密封性强的高压三通阀
WO2024144619A1 (en) Thermostat assembly providing high permeability at low strok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